关于XX村农村空心村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持续外流,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
农村空心化不仅使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土地荒芜、房屋空置,还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为深入了解当前农村空心化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有效对策,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本次调研对全国10个省份的2 0个典型空心化农村地区展开了研究。
一、农村空心化现象(一)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人口老龄化加剧在调研的20个典型空心化农村地区中,有18个地区超过60%的人口年龄在35岁以上。
其中,有13个地区的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5%,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这些地区仅有不到3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到城市打工或经商。
这种严重的人口外流现象使得农村地区只剩下老人和儿童居住,形成了“空巢村”的现象。
(二)土地荒芜,房屋空置,基础设施陈旧失修在调研的20个典型空心化农村地区中,有15个地区的耕地荒芜率超过30%,其中最高的达到了70%。
大量的农田被废弃,导致农业产量大幅下降。
同时,由于缺乏维护和管理,这些地区的房屋多数已经破败不堪,成为废墟。
此外,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也普遍陈旧失修,无法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滞后。
在教育方面,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学设施缺乏,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普遍较低。
在医疗方面,由于医生和药品短缺,农民的健康状况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此外,由于缺乏投资和发展动力,许多农村地区仍然存在道路不畅、通信不畅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农村空心化的原因分析(一)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根本原因1.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维持生计。
由于技术水平低下、管理能力不足等原因,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的收入有限。
空心村组调研报告

空心村组调研报告空心村是指人口减少、村庄基础设施破旧且被人遗忘的村庄。
在这个报告中,我们将介绍我们对空心村的调研结果。
首先,我们进行了实地调研,选择了一个典型的空心村进行观察。
我们发现,这个村庄的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只剩下几十户人家。
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和孩子还留在村中。
村庄的基础设施非常破旧,道路崎岖不平,供电和供水系统都很不完善。
其次,我们调查了空心村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人口流失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无法在村庄找到工作机会。
这导致了村庄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
其次是基础设施问题。
村庄的道路、供电和供水系统都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然后,我们分析了空心村面临的挑战。
首先是经济发展困难。
由于人口减少,村庄的经济活力几乎没有,无法吸引投资和开展产业。
其次是基础设施改善困难。
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村庄很难筹集资金改善基础设施,这使得问题难以解决。
再者是缺乏政府关注和支持。
空心村往往被政府忽视,缺乏相关政策和帮助。
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建议加强村庄的经济发展,吸引投资和开展适合当地条件的产业。
同时,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提供就业机会。
其次,我们建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交通、电力和供水状况。
政府和社会各界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最后,我们建议政府加强对空心村的关注和支持,拟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和项目支持。
总结起来,空心村面临着人口流失和基础设施破旧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和加大对空心村的关注和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让空心村重新焕发活力,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寿县“空心村”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寿县“空心村”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寿县是中国安徽省的一个县,境内有很多的乡村。
近年来,在寿县境内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乡村,被称为“空心村”。
据报道,这些村庄几乎全部被年轻人离去,老人留守,形成了一种“空心化”的现象。
这一情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对寿县“空心村”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调查结果1. “空心村”的分布:根据调查,寿县境内的“空心村”主要分布在县城周边和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
这些村庄通常人口几乎全部是老年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人陆续离开。
2. 原因分析:据当地居民介绍,造成“空心村”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带走了年轻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乡村,到城市谋生。
这导致了乡村人口流失,老人留守。
(2)交通不便影响村庄发展:一些“空心村”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
这使得年轻人缺乏发展机会,只能选择离开。
(3)农业不景气,收入低下:由于农业收入不高,年轻人不愿意在乡村务农,更愿意到城市找工作。
3. 影响:空心村现象不仅仅是人口流失的问题,它还在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经济发展受限:因为缺乏年轻劳动力,村庄的经济发展受限,很多农田荒废,村庄逐渐衰落。
(2)社会保障缺失:老年人留守村庄,由于子女外出打工,缺乏照顾。
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也存在问题。
二、思考与建议1.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空心村”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村庄的连通性,为年轻人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2. 发展乡村产业,增加年轻人就业机会: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鼓励和扶持“空心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
3. 加强对留守老人的关爱: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大对留守老人的关爱力度,完善社会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
4. 开展乡村振兴计划:政府可以制定乡村振兴计划,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5. 加强对“空心村”现象的研究:政府、学界应加强对“空心村”现象的研究,探索解决途径,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空心村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研报告《人口地理学》论文题目: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查资源与环境系地理教育 10级江东净2012 年 05 月 30 日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查—以河北省保定市石佛镇东巷村为例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农村空心化现象,研究对象是石佛镇东巷村,通过对该村近几十年的变化,做出一个对农村现状、原因、改造困境以及改造建议的系统报告。
关键词空心化、宅基地、土地浪费空心村,顾名思义,一个农村村庄,住的农民很少,占用的土地很多,大面积范围是浪费和空置状态。
宅基地,宅基地就是农民能够建房子的土地。
从法律上来说,宅基地应该是政府部门规划出来的,但实际上中国农村的宅基地都不是规划出来的。
而是历史以来农民自己占有的,谁占有谁拥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或者时间更早,中国农村逐步形成的村庄模式,所占有的土地数量在四亿亩左右,中国农民人均住宅面积为0.5亩。
这四亿亩村庄用地,用法律的话语叫宅基地,而实际情况是因为缺乏规划管理,一直是处于浪费和闲置多于利用的状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这些以农村宅基地的名义存在而浪费和闲置的土地状况需要得到改善。
中心村,中国大多数农村,都是有近十个左右的村小组组成,在这近十个村小组周围范围,有一些交通便利,或者靠工业和商业网点便利的地方。
农民处于交通或者商业便利的考虑,大多自发地在附近建了不少房子,自然地形成了一个中心村。
有些中心村是政府规划出来的,有些是自然形成的。
土地价值: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土地不可以买卖,只有政府才有权力征收,征收也就是实际上的买卖。
这种只有政府才有权力买卖土地的现象是一种垄断行为。
土地买卖的垄断,造成了土地的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土地的实际价格。
有失地农民说,失去了土地,以后子孙后代吃什么?按照这种观点来分析,凡是在中国没有种地的人只有被饿死的份了。
土地的价值是可以永久地生产粮食,就像母鸡会永久地孵化小鸡一样。
空心村调查情况报告

空心村调查情况报告1 1 空心村调查情况报告2 篇空心村调查情况报告第 1 篇根据《中共县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开展空心村情况调查的通知》的要求,我乡高度重视,立即对全乡 7 个行政村开展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一、村基本情况村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方向,全村幅员面积 9.6 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900 米,辖 6 个居民小组,户籍人口 236户 707 人,常住人口不足 300 人。
该村有耕地 1700 亩,其中水田 780 亩,旱地 920 亩。
生态林19700 亩,其中公益林2509 亩,用材林 16698 亩,退耕还林 493 亩。
属艰、边典型空心村。
二、村主要突出现象(一)基础设施较差留不住人。
该村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环境恶劣。
道路上,有坡陡、弯急村道公路 1 条 3.7 公里,已硬化 3.1 公里(3.5 米宽),末端至村委会阵地约 600 米未硬化,该村道路沿线没有农户居住和过境社,距最近农户至少在 2 公里以上。
6 条社道公路均为不通畅的泥土路,距村道里程为 2 公里至 3.8 公里之间,群众出行十分困难。
(二)致富增收产业弱小。
该村山高沟深多坡地,缺少主导产业,群众增收渠道少,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和外迁,现2 常住人口不足 300 人,土地撂荒多,闲置多,造成大量社会财富和土地资浪费。
(三)群众住居分散环境差。
该村成手掌形,村阵地处手掌根部,群众均分散居住在五指山上,社与社之间多以大山和沟壑阻挡。
同时村内房屋多为六七十年代建造,奶牛失修,破旧不堪,村容村貌整体形象差,分散居住造成群众生产生活极为不便。
(四)撂荒土地利用不充分。
由于农业产出效益较低,加之农民外出务工,劳动力缺乏,大量土地撂荒、耕地空置,或只耕作一季,利用率低。
(五)空巢留守现象突出。
大量农民工夫妇外出打工,将老人、孩子留在家里,形成了村内劳动力紧张,空巢留守情况严重。
三、整治空心村的主要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整治专项领导小组,针对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治方案。
关于空心村的调研报告

关于空心村的调研报告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研报告调研对象:河北省沧州市盐山西孙第三队调研内容:1.空心村现状及形成原因2.空心村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3.对空心村改造的建议空心村,顾名思义,一个村庄,住户很少,但占用的土地很多。
我所调研的第三队占用宅基地总面积80亩,人均宅基地0.5亩第三篇:关于空心村的调研报告棠棣镇关于”空心村”的调研报告棠棣镇地处**市域中部,北与烟店相连,西与木梓乡相望,南与巡店镇毗邻。
府河由北向南从我镇东边擦过,辖区内岗峦起伏,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耕地主要分在低丘岗地区,占75℅,府河冲击平原占25℅。
全市三条交通大动脉纵贯全境,区域小集镇星罗棋布,属**城郊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镇辖30个行政村,223个村民小组,7023户,30315人,国土面积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911亩。
“空心村”现状:全镇30个行政村有20个村不同程度地存在空心自然湾,实际面积为1459300平方米。
其中宅基地面积为217805平方米,闲置宅基地面积为89847平方米,空闲基地面积为1241495平方米。
空心村占地户平均面积为1656平方米,空心村人平均工矿面积为326平方米。
据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市棠棣镇域镇区用地现状评价与潜力分析》2014年镇区建设用地面积为29.45公顷,人均工矿用地面积为128.08平方米超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4——2014年确定的**市人均工矿用地的小于或者等于82平方米的规定。
二、空心村形成的原因村庄规划严重滞后,大多数没有规划。
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农民经济的不断积累,从土坯房到原地改建砖木结构的房子,到后期改建楼房,大部分人然后再搬到路边相对集中的中心点居住,由于村级经济薄弱,对村庄宅基安排调整及房屋缺乏有效的统一规划,乱建现象比较突出。
全镇只有三个村请了专业的设计单位做了规划,如李园村规划提前,效果就比较明显。
建房管理严重不到位,村民”建新留旧”导致村庄扩大。
寿县“空心村”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寿县“空心村”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寿县“空心村”是指在城乡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即村庄虽然有人口居住,但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或留在城市工作,老年人和孩子成为村庄的主要居民,形成了“空巢村”现象。
这种情况在中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更加突出。
本文将对寿县“空心村”情况进行调查与思考,探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一、调查情况1.村庄人口构成通过对寿县几个典型的空心村进行调查发现,这些村庄的人口主要由老年人和孩子组成,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或留在城市工作。
2.村庄生活状况村庄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村内的小学、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人员短缺,对村民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3.农村经济发展由于村庄中大多是老年人和孩子,劳动力不足,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减少和产值下降。
村庄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活水平下降。
二、思考问题1.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目前,村庄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缺乏多元化的产业支撑。
应当提高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2. 人口流动与教育医疗应通过政府引导,鼓励年轻人回到村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大对村庄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投入,提高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3. 农村治理与自治政府应当重视农村的治理和自治建设,支持村委会发挥作用,加强对村庄自治的指导和支持力度,提高村庄的自我管理水平。
三、解决思路1. 加强政府引导政府应当重视村庄发展,加大对空心村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鼓励年轻人回到村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2.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大对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村庄的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3. 推动产业发展政府应当推动村庄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特色产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到村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四、结语寿县“空心村”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村民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解决。
关于农村空心村

关于农村空心村第一篇:关于农村空心村关于农村“空心村”改造的探索与思考发布时间:2009-03-23 浏览量:1078台州市天台县农办课题组农村“空心村”现象的存在,既影响村容村貌改善,又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突出问题,据2006年一次调查问卷,有70%被调查户要求进行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针对当前农村普遍存在规划不科学、用地不合理、建新不拆旧、外延严重等村庄建设发展的问题,今年县人大代表又通过议案建议政府加快“空心村”改造推进新农村建设。
为了破解“空心村”改造的难题,研究和探索农村“拆旧建新”的有效措施和途径,通过问卷调查、举行座谈、实地走访等形式,对“空心村”改造进行专题调研,并认真加以思考。
一、天台农村“空心村”的现状天台全县下辖15个乡镇、街道,共有597个行政村,地域面积1421平方公里,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总人口为56万,其中常年外出人员达18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和劳务输出大县。
天台民营经济较为发达,个体私营企业多,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元到2007年6053元,增长了44.5倍,广大农户温饱无忧,在“吃”的问题解决后,就想改善“住”的条件,据调查,2000年以来全县有8000多户农户建起了新房,按照“一户一宅”要求需要拆除2万余间老屋,但没有农户主动拆除旧房,在2000-2005年期间,与村委会签订《旧房拆除宅基地收回集体》协议书的5000多户建房户均未拆除旧房,2006年实行“先拆后建”的农户,大多在建好新房后,把老屋重新修好,农村老屋拆除难,一户多宅比较普遍,加上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外迁,许多农村出现了“空心村”现象,即村庄周边是一排排新房、村庄中心到处是无人居住的老屋。
“空心村”占用大量的土地,还导致规划难实施,造成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无法开展,成为许多村庄卫生死角;“空心村”遗留下来的破旧房屋大多为木结构,易发生火灾,在台风暴雨季节,又极易倒塌,成为农村安全的一大隐患,“空心村”已成为一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某某村农村空心村的调查报告
一、空心村现状
某某镇某某村在籍人数为425人,户数为109户,整个村小组所占宅基地面积是 63.7 亩土地,宅基地总数173处,其中常住人口184人,废旧宅基地55处,占地面积16.5亩。
村小组内的老房子是没有规划的,一些近十年左右新建的房子的规划是:一处宅基地的面积是 0.36 亩。
因为农民建房子都是利用自己的旧宅基地,旧宅基地有多大,按规划后新建的房子和院子所占的面积就多大。
宅基地严重超面积现象,一户多宅现象非常突出。
二、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空心村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有人说是很多农民离开了农村,到城市发展,而造成农村村庄土地的闲置和浪费。
其实,这种原因是有,但所占的成分非常少。
(1)空心村形成的第一个主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或者时间更早,农民在农村居住,从事农业生产。
因为是手工农业时代,很多农业作业是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的,如家家户户曾经需要的打小麦的麦场,每个打麦场占用土地将近一亩左右。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到来,联合收割机的使用,农村的那些麦场已经没有作用了。
村里63.7亩的宅基地,这些曾经的麦场所占比例有
15.5亩左右。
(2)空心村形成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性质。
因为土地是集体所有,而集体又缺乏管理和规划。
农民的原则是能占就占,哪怕占有的土地常年闲置。
如果有新户要建房子,只能在自己老宅基地上建,老宅基地不够的农民,如果建房只能建在自己家的耕地上。
这也是中国农村很奇怪的一个现象,耕地里违法建了不少房子,而村庄里面很多闲置的旧宅基地。
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制度,约束了农村宅基地的开发和流转利用。
根据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只能在集体内部流转,这完全是一句空话。
宅基地的流转,是需要支付流转费用的。
但这宅基地是集体的土地,让集体内部的农民利用集体自己的闲置宅基地,而支付费用给那些长期霸占集体宅基地的农民。
建房农民不愿意,只好在自己家的耕地上建房。
如果让那些拥有大量旧宅基地的农民无偿交出旧宅基地给集体使用,这些农民又不愿意,因为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是占用了大量的旧宅基地,集体凭什么让我一户农民上交闲置宅基地,而不是所有农民都上交自己的闲置宅基地。
这就是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弊端,集体的土地,宁可闲置也不愿意让别的农民使用。
(3)空心村形成的第三个主要原因是基层政府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
从法律上来分析,集体经济组织完全可以
依照法律,对农户没有使用的闲置宅基地进行统一回收,要么给新增加人口建房使用,要么加工成耕地分配给村民种地。
因为基层政府的不作为,没有进行宅基地规划,农民这近二十年来建房是东一座西一座,而中间确有很多空地。
这些在房子之间的小面积空地,集体回收上来也没有多大意义,很难加工成耕地,加工成耕地使用起来也不方便。
三、空心村改造的困境
空心村改造,全国各地有不少地方在实践。
但基本上都是上都是以政府资金扶持的模式进行,因为政府的财政资源有限,只有部分的空心村有机会改善或者改善成功。
而大部分的空心村根本没有获得改善的机会,或者改善进展很慢,效果不理想。
目前在网上可以搜索到的空心村改造成功案例,大多是政府出资改造空心村,树立的一些示范点。
这也是空心村改善的第一个困境,资金缺乏或者不足。
空心村改造,农民要搬迁,搬迁就需要新建房子。
虽然目前很多农民有经济实力建新房搬迁,但还是有部分农民没有能力建房搬迁。
目前出现示范点的空心村改造,大多是地方政府的改造行为,而不是国家土地资源部门重视的结果。
政府约束的理由很简单,保护耕地需要,以保护耕地的理由,向建房农民收取高额建房费用。
很多建
房农民望而却步。
空心村改造的第二个困境,是基层政府的不作为。
面对国家土地的日益紧张,农民建房的迫切需要,空心村的土地严重浪费。
基层干部不做中心村规划,对建房农户的要求一推再推,对于空心村多数农民拥有一户多宅,和宅基地面积严重超现象视而不见。
村级干部不作为,当民间力量期望投资空心村改造时,因为空心村改造影响了村干部以保护耕地理由向建房农民收取高额费用的利益时,民间改造空心村的计划受到抵制和冷漠。
空心村改造的第三个困境,是法律和现实的冲突。
法律在农村来说,如同一张废纸。
多部法律强调,不允许一户多宅,宅基地面积超标。
而在空心村的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违反了这些法律。
是按法律来收回这些宅基地,还是尊重现实,承认农民拥有这些宅基地的权利。
这种冲突需要寻找一个解决方案。
四、空心村改造建议
改造空心村的方案可以有很多种,但比较务实和切合实际的不多。
如果采用政府主导,用财政扶持的办法来改造空心村,是可以改造一部分具有示范点作用的空心村,数量非常有限,因为政府的财政是有限的。
如果政府用法律为依据,强制回收农村那些浪费和闲置的宅基地,也是一种方式,但会遭到农民的抵
制和抗议,会影响社会稳定。
这在日益重视稳定的年代里也是不可行的。
如果政府尊重现实,认可农民对目前大面积宅基地拥有的权利。
那就必须修改相关法律,不仅从法律上认可农民的这种权利,还必须从法律上保障农民流转这些宅基地的权利,只有这些宅基地有流转机会,才会有民间资金介入,用市场经济的力量把这些土地给整合出来。
这种政策支持,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十八亿亩耕地的原则下进行。
空心村改造政策支持,可以限定在十八亿亩耕地以外整合开发的闲置土地。
如果从法律上寻求政策支持的难度较大,可以在落实法律和尊重现实的两种原则基础上进行:即适当补助,按法律规定回收闲置宅基地。
这个补助资金可以是政府投资,也可以是民间投资。
因为空心村闲置土地的市场价值,是有一定的投资潜力的。
从操作上来讲,民间投资的可行行更大。
因为基层政府干部的不作为和腐败行为,会制约这种模式的改造。
还有一种可以算是不作为的改造方式,即国家放开粮食价格,很多农村闲置土地,农民自己会加工成耕地,因为种粮食的收入有一定的价值,农民复垦开发土地就会有意义和价值。
这种模式只是提醒,粮食价格的放开,可以激发农民种地的热情,激发农民对闲置浪费土地的重视。
但如果任其目前农村宅基地的混乱状
况,农村会出现很多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
总之,应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政府的支持与保护力度。
在我国目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条件下,要尽快实现农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目标,就必须得到法律的保障,特别是政府的有力支持与保护。
同时也要加强土地的监督检查,规范土地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