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优秀教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优秀教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优秀教案第【1】篇〗《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上册《平行与垂直》中的《角的认识》和本册本单元《三角形的特性》以及《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之后进行的,它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学习、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内角”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正好等于180°呢?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活动:一是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因此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度。
二是把三个内角折叠在一起,发现也能组成一个平角。
每个活动都要使学生动手试一试,加深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认识,体验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探索过程。
另外,教材还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是根据三角形中已知的两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二是直角三角形里的两个锐角和等于 90 度,钝角三角形里的两个锐角和小于90 度。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而教学难点则放在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运用。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并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交流、比较、评价等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这一结论,大多数学生在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也有接触,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所以本课的重点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验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
学生在本课学习前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分类,学生课上对数学知识、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比较容易出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通用多篇)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通用多篇)《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通用6篇)《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在教学中我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松紧有度。
看来,要上好一节课,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
自己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
以前自上课总不放心让学生自主探索,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灌输一点,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中,我成了“职业灌输器”,学生充当了“专业接收站”,造成了老师累,学生烦的局面。
这次我思想开放了,课堂上做到了“三活”——“学生活中的”,“在活动中学”,“灵活地学”,总之“活”贯穿于整个课堂。
整节课,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自主总结归纳。
比以前的满堂灌强多了。
所以说,放心让学生探索,精心引导学生是成功的关键。
在练习的时候,由于形式多样,所以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涨,效果很好。
总体来说这节课还有不足之处。
学生在折纸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后汇报时,我引导小结不够。
在练习时基本练习题太少。
1、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老师应该干什么?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会边走边不停地提示学生应该干什么、怎么干。
其实,这个时候老师的提示对学生而言往往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不仅影响学生的思路,还会干扰学生的思维。
我想,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做的是快速浏览每个小组,看看每个小组的问题所在,帮助每个小组排除学习的障碍。
然后找到最需要帮助的小组,介入到这个小组的学习中,了解学生的状态,为后面的交流做好准备。
因为在几分钟的交流时间内,老师不可能每个小组都照顾到,但是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帮助每个小组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2、当学生的认知和原有的经验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在新课程理念下,就是让学生去研究和探索,然后获得结论。
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情境中往往会有很多情况出现。
如果我这样做了,我的教学任务就完不成了;如果我那样做了,就可能会偏离我的教学设计,学生的问题可能会让我不知所措。
三角形的内角和优秀教学设计_三角形的内角和(优秀8篇)

三角形的内角和优秀教学设计_三角形的内角和(优秀8篇)《三角形内角和》数学教案篇一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与大家共同交流,在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
1、知识与技能:明确三角形的内角的概念,使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
2、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猜、量、拼、折、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感受数学图形之美及转化思想,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用。
教学难点:采用多种途径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一些基础知识,会量角,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但不知道怎样得出这个结论。
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构建。
领悟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形教具。
2、学生准备:锐、直、钝角三角形各两个,量角器、剪刀。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导入:“同学们,有三位老朋友已经恭候我们多时了。
“(出示三角形动画课件),让学生依次说出各是什么三角形。
课件分别闪烁三角形三个内角,并介绍:“这三个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把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请学生画一个三角形,要求:有两个直角。
为什么不能画,问题在哪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探索特殊三角形内角和拿出自己的一副三角板,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各个角的度数。
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呢?指名汇报。
90°+30°+60°=180°90°+45°+45°=180°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2、探索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猜一猜。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与反思[修改版]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与反思[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3e1740c1eefdc8d377ee3223.png)
第一篇:《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与反思《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教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量、剪、拼、摆、分割等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方法的比较,主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会学生主动探究新识的方法,学会运用转化迁移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是180°。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量角器、正方形、剪刀、各类三角形(包括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知道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内容吗?我们先来解读一下课题,三角形,你手中有吗?举起来我看看,你拿的是什么三角形?你呢?师: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
师:什么是内角?你能把你手中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用角1、角2、角3标出来吗?师:还有一个关键字“和”,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师:你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呢?都知道啊?是多少度啊?看来都知道了,就不用再学了吧?你还想学什么?师:看来我们不仅要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还要亲自证明一下为什么是180度。
这才真了不起呢。
能证明吗?你想怎么证明阿?生:量一量的方法。
师:光量就知道了?还要算一算。
师:这种方法可行吗?下面咱就来试试,请同学们4人一组,分工合作,先测量内角,再计算求和。
小组长把计算的过程记录下来。
开始吧。
二、验证:量角、求和小组汇报生一:我们组量的是锐角三角形,三个角分别是50度、60度、70度,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生二:我们组量的是直角三角形,三个角分别是90度、35度、55度,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生三:我们组量的是钝角三角形,三个角分别是120度、40度、20度,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角形的内角和》(精选10篇)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角形的内角和》〔精选10篇〕四年级数学教案《三角形的内角和》〔精选10篇〕四年级数学教案《三角形的内角和》篇1教学目的⑴探究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利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⑵学生在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动手动脑及推理、归纳总结的才能。
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独特的魅力,获得成功体验,并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检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的达成导入新课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三角形分类的知识。
师出示三角形,生快速说出它的名称。
2、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我们通常所说的角就是三角形的内角。
为了便于称呼,我们习惯用∠A、∠B、∠c来表示。
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用一个含有∠A、∠B、∠c的式子来表示应该如何写?∠A+∠B+∠c。
3、今天这节课啊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揭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由三角形的内角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A+∠B+∠c”的表示形式形象的表达出三内角求和的关系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出示三角板,猜一猜。
师: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三角形的内角和。
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你能肯定吗?我们得想个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呢?3.学生测量4.汇报的测量结果除了我们这节课大家想到的方法,还有很多方法也能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到初中我们还要更严密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5、稳固知识。
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两个直角?能不能有2个钝角?三、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精选4篇)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精选4篇)《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精选4篇)《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篇1二学期几何里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的特点和分类的基础上这一节课进一步对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和探究。
本课设计的出发点在于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在课后进行了小结,也听取了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分析,收获很大,授课过程中有讲得好的环节也有处理得不好的环节,下面从几个方面小结:1.在本次授课中,引入是比较恰当的。
我是从学生原有的对图形的认识的感性知识进行引入的,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出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用之前学过的知识都知道,长方形有四个直角,那么加起来就是360°,然后又用正方形,由于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一个同样的特征,所以学生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它的内角和是多少。
再将正方形沿着对边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这个时候问学生:你们能猜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这样的引入和从旧知到新知的过渡,非常地自然,学生也较容易进行猜想。
2.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
用动画演示撕角拼一拼,折角,让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认识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印象非常深刻,也给学生在进行动手操作时以正确的指引。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整一节课都很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验的过程,我只是一个主导者,组织好课堂教学,放手让学生去实验、讨论、归纳,没有像之前上课那样由本人我讲完整节课而学生只是听。
4.在学生进行猜想之后,让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并填表,这个环节在处理的时候不是很得当,因为量角在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个难点,没有很好的掌握量角的技巧导致没能准确地量角,而且在本节课中,要进行量角实验的三角形个数较多,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小组分工,所以在这个地方花费了不少的时间,而结果量出来的度数也不是很精确,虽说在测量中允许有误差,但是这与一开始的教学设计出发点有出入,达不到很好验证猜想的效果。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精选10篇)“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通过测量、撕拼(剪拼)、折叠等方法,探究和发觉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这一规律,并能实际应用。
2.力量目标:培育同学主动探究、动手操作的力量。
使同学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3.情感目标:让同学体会几何图形内在的结构美。
并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欢乐。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我们已经熟悉了三角形,你知道哪些关于三角形的学问?(同学畅所欲言。
)2、师:我们在争论三角形学问的时候,三角形中的三个好伴侣却吵了起来,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师口述:一个大的直角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我的内角和肯定比你们大。
”一个钝角三角形说:“我有一个钝角,我的内角和才是最大的)一个小的锐角三角形很委屈的样子说“是这样吗?”,3、究竟谁说的对呢?今日我们就来讨论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学问。
(板书课题:三角形内角和)(二)自主探究,发觉规律1、熟悉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吗?通过同学争论,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
2、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
①让同学想一想、说一说怎样才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同学会想到量一量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再相加的方法来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
(假如同学想到别的方法,只要合理的,老师就赐予确定,并鼓舞他们对自己想到的方法进行)②小组合作。
通过小组合作后沟通,汇报。
(老师同时板书出几个小组汇报的结果)让同学们发觉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引导同学推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都是180°。
3、验证推想。
让同学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才能验证自己的推想是否正确,同学可能会想到用折拼或剪拼的方法来看一看三角形的三个角和起来是不是180°,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三个角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角。
(小组合作验证,老师参加其中。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案(5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案(5篇)《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篇一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手记教学目标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
难点:探索、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过程。
过程资源体验目标“学”与“教”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出示:两个三角板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引发学生的猜想后,引导学生探讨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也是180°。
这是同学们熟悉的三角尺,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个三角尺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生: 45°、90°、45°。
生: 30°、90°、60°。
师:仔细观察,算一算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90°+45°+45°=180°。
生:90°+60°+30°=180°。
师:通过刚才的算一算,我们得到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内角和也是180°。
师:这只是我们的一种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真的等于180°,还需要我们去验证。
构建模型每个组准备六个三角形(锐角三角形2个、直角三角形2个、钝角三角形2个)课件学生自己剪的一个任意三角形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有层次的自主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不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以及《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之后进行的,在此之后则是《图形的拼组》,它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学习、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课学习前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分类,并且在四年级(上册)教材里已经知道了两块三角尺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学生课上对数学知识、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比较容易出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应用,让学生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量算、撕拼、折拼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探究、归纳、概括、反思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转化迁移思想,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和严谨科学的精神,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从实验中得到的现象,经过简单的推理证明以后可以成为我们的一般公理,初步感受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并熟练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本帖最后由网站工作室于2012-9-409:35编辑教学过程教学反思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活动或发明创造都要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
“是否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这个猜想如何验证,这正是小组合作的契机。
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渗透学习方法在本节课中让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这一过程,渗透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练习设计,由易到难。
研究是为了应用,在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层练习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
第二层练习是已知等腰三角形中顶角或底角的度数,让学生应用结论求另外的内角度数。
第三层练习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
4)不足之处:前边验证时间过多,到练习时间就有些少,特别是求四边形和六边形内角和时,给的时间过短,学生没有充分思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