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案例:中国古代主要钱币珍品(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合集下载

古代钱币古钱大珍品

古代钱币古钱大珍品

古代钱币古钱大珍品“国宝金匮”直万钱西汉末年,王莽政权时、也多次改革币制,王莽改革币制,除出于“托古改制”的目的外,还有消弱刘汉势力,搜刮民间财富之意。

据摄二年,王莽变汉制,以周钱有子母相权,于是交造大钱,经存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钱五十”又造“契刀”“错刀”。

契刀其环如大钱,身形如刀,长二寸,文曰“契刀五百”。

错刀文曰:“一刀平五千”,错以黄金,与五铢钱凡四品并行、“大钱五千”即“大泉五十”肉好周郭,规定当五十枚五铢钱“一刀直五千”既“一刀平五千”,一刀二字错以黄金,又称“金错刀”,规定当五铢钱五千枚,契刀五百规定当五铢钱五百枚,两品刀钱,主要用于兑换民间黄金。

始建国元年,莽真,以为刘字有“金刀”凶煞之气,不吉,废以前所铸错刀,契刀,和“五铢钱”另铸“小泉直一”,重一铢,五十枚折“大泉五十”一枚。

百姓以莽钱不定常以变更,不能信任,皆以私铸五铢钱方买,并扬言大钱当废去,但王莽一意孤行,改年冬,“又遣谏大夫五十人分铸钱于郡国。

”始建国二年王莽变本加厉,又颁布了一套光怪陆离的“宝货制”,即“五物”(金银铜龟贝)“大名(钱货六品)即金货一品,银货二品,龟货四品,贝货五品,布货十品)”共二十八品,这套东西真令人眼花缭乱“百姓溃乱、其货不行。

”宝货制,除其中钱货六品及布货十品,还能部分流通外,其余根本行不通。

王莽无可奈何,不得不放弃他的“宝货制”,只留下小泉直一与大钱五十,两品并行于市。

王莽在位16年,由于国库空虚,共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每改一次及收刮百姓一次,“中国古泉五十大珍”,国宝金匮直万钱是王莽最后一次币制改革时的产物,在当时,一万枚五铢钱,可以兑换一斤黄金,而一枚“国宝金匮”直万钱竟值一斤黄金,“国宝金匮”直万钱,由于面值过高,行市时间短,传世亦极罕见,千余年未见谱载,在清代以前是未见实物出现的,直至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在线农民平地时发现两枚,一枚被大收藏家张叔驯购去收藏,另一枚被英国人柳玛购去解放初期,陈仁涛移居香港,50年代初期,我国政府用重金购回。

古代中国的精品金属钱币赏析(附图片)

古代中国的精品金属钱币赏析(附图片)

古代中国的精品金属钱币赏析(附图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

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中国钱币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1、一刀平五千
汉代货币,是王莽篡汉后更铸的货币,又称“金错刀”。

刀币身上有铸金的两个字“一刀”。

2、崇宁通宝
崇宁通宝当十型,钱文为徽宗亲书,所以又其为御书钱。

该钱文书法清秀骨瘦,铁划银钩,是徽宗赵佶瘦金书体存留世间的真实显现。

3、宣和通宝
宣和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

宋钱中,徽宗钱从它的制作、书法来看,都是中国古钱币的杰出代表。

4、战国时期“下阳”背“十七·两”大型三孔布
战国三孔布是先秦货币中最为珍贵的品种,是现今钱币界公认的名珍之一。

5、秦半两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6、五铢钱
汉武帝元狩五年,118 BC,开始发行五铢钱,开启了汉朝五铢钱的先河;直到东汉末年,上下400年内,五铢钱一统天下。

五铢钱在中国五千年货币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硬通货铸币圆形方孔的传统。

五铢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

中国古代钱币

中国古代钱币

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钱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随着社会的发展,钱币的形成,钱币作为一种历史的见证,传承着一种文化,记载了一段历史,留下了一段印迹,为后人研究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我对中国古代钱币有着一种浓厚的兴趣,被老祖宗留下的这一古老的货币所吸引。

先是探讨一下不同朝代所使用什么样的货币,以对中国古代货币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商周钱币天然贝币:蚌贝。

人工贝:石贝、骨贝、玉贝、陶贝、铜贝、包金贝、银贝。

蚁鼻钱。

二、先秦钱币耸肩尖足空首布、平肩空首布、安邑一釿、山阳布、小方足布、明刀、齐法化、齐之法化、重一两十二铢、重一两十四铢、东周环钱、西周环钱、镒化、镒四化、镒六化、一化、长安、文信、原始型半两、战国小半两。

贝币、刀币、齐刀、赵刀、郢爰、圜钱、尖足布、空首布、圆足布、方足布、釿布、小型半两、大型半两、厚重型半两、特大型半两。

三、秦朝钱币秦半两。

四、汉朝钱币八珠半两、四珠半两、有颈半两、传形半两、有颈传形半两。

皮币(用白鹿皮做的一种币)。

五、王莽钱币三珠、五珠、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壮泉四十、中泉三十、幼泉二十、么泉一十、小泉直一、大布黄千。

六、三国两晋钱币直百五珠、蜀五珠、定平一百、魏五珠、大泉当千、凉造新泉、沈充五珠、主货、汉兴。

七、南北朝钱币孝建五珠、永光、景和、公式女钱、梁铁五珠、太货六珠、永通万国、五行大布、常平五珠。

八、隋朝钱币隋五珠。

九、唐朝钱币开元通宝、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得壹元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会昌开元通宝、咸通玄宝。

飞币(纸币)。

十、五代十国货币开元通宝、开平元宝、汉元通宝、天汉通宝、通正元宝、光天元宝、咸康元宝、乾封泉宝、唐国通宝、永隆通宝。

十一、宋朝钱币宋元通宝、嘉祐元宝、靖康元宝、绍兴元宝、庆元元宝、开庆通宝、贞祐通宝、泰和重宝、天庆宝钱。

交子(纸币)。

十二、元朝钱币大朝通宝、中统元宝、至元通宝、元贞通宝、大德通宝、至大通宝、延祐元宝、秦定通宝、大义通宝。

中国钱币博物馆馆藏珍品【西安钱币博物馆馆藏珍品】

中国钱币博物馆馆藏珍品【西安钱币博物馆馆藏珍品】

中国钱币博物馆馆藏珍品【西安钱币博物馆馆藏珍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迄今已有四千余年的货币史。

《诗经》有云: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这里的“朋”,便记录了我国最早的货币形态。

随着商品经济和铸造业的产生和发展,中国货币形态先后经历了原始货币、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和纸币、电子货币几种形式。

西安钱币博物馆内藏品基本涵盖了中国历代货币形态,其中不乏精品和珍品,基本展示了中国货币发展历史演变的全过程,完整反映了我国货币文化极强的创新性和连续性,是学习研究和实物鉴赏的珍贵实物资料。

下面介绍几个馆藏珍品。

1.琉璃贝币长2.2厘米,面呈弧形,背平,近似球状。

因腐蚀较重,正面凹凸不平,细部特征已不甚明显,但在不可多得的琉璃材质仿贝中,实是精品。

2.包金铜贝币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中晚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人掌握了冶炼技术,于是便出现了金属贝类货币,形仿天然海贝,有金贝、银贝、铜贝等。

用青铜浇铸的无文铜贝,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金属铸币。

此枚包金贝为铜质,长2.7厘米,正面中间有凹槽,背面通体包金且泛绿锈,做工精美,为战国铜贝中的珍品。

3.耸肩尖足空首布耸肩尖足空首布是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晋卫地区的青铜铸币,其空首布币的式样带有鲜明的地方特征,耸肩、尖足、空首等夸张的造型虽源于农具铲,但已与农具铲有天壤之别。

此枚耸肩尖足空首布为春秋时期晋国所铸,长銎(音:穷)呈六角形,钱面上有一类似圆形符号,较为稀少;高耸的双肩、弧形的底裆,双足尖锐,形态十分优美;高11.3厘米,肩宽4.1厘米,足宽4.6厘米。

其造型奇特,铸造精良,加上时代久远,存世量特别稀少,是馆藏的珍品之一。

4.“官考”平肩弧足空首布平肩弧足空首布出现于春秋至战国早期(公元前8世纪至5世纪),主要为周王畿所铸,卫、宋等国亦有少量铸造。

其形制特点为长銎,平肩,足线向上呈弧形弯曲,四周有廓,銎上多有三角形或不规则穿孔。

平肩弧足空首布一般分大、中、小三型。

中国历史钱币之最,其中两种已是国宝级文物了

中国历史钱币之最,其中两种已是国宝级文物了

中国历史钱币之最,其中两种已是国宝级文物了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历代钱币,五彩缤纷。

贝币、布币、刀币、圜钱、半两、五铢……在钱币的百花园里争奇斗艳。

钱币实乃历史之见证,文物之价值。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钱币之最”。

1、中国最早的钱币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最初是用以物易物作为商品交换手段的。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剩余物品越来越多,交换的物品种类不断增加,实物交换就显得不太方便,于起就需要以某种天然物作为交换商品的手段。

因为贝本身具有天然的单位,而且轻巧坚固,便于携带,同时在原始社会先民早已用贝作为装饰品,对它很熟悉,所以用贝作为交换商品的手段是最方便合适的。

因此可以说,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起动使用的是天然贝,以后又产生了人工制造的骨贝、石贝、陶贝和铜贝等。

2、中国最早的金币我国在商、周时期就已经使用黄金了,但是最初黄金只是用来作为装饰品或当作赏赐、馈赠物的。

在我国,黄金作为货币应以战国时期楚国的郢[yǐng]爰金版为最早。

这种郢爰金版形状像一块块豆腐干,上面打上许多印记,计有“郢爰”、“陈爰”、“鬲爰”等五六种,使用时根据需要临时凿开。

因为金版上的印记大部分为“郢爰”二字,故称“郢爰金版”或“郢爰金饼”。

这些印记像印章一样,后来也有人把它叫“印子金”。

3、中国最早的银币1974年秋天,河南省扶沟县古城村农民在挖石灰池时发现一件三足带盖铜鼎,内藏有银布币18件,重3072.9克。

银币皆为铲形,銎(qiong音琼。

铲上按柄的孔)作圆柱状,除一件空前外,其余均为实首。

按布体大小可分为长、中、短三型,其中最大者长15.7厘米,宽5.8厘米,重188.1克;最小者长8.4厘米,宽5.8厘米,重134克。

《中国钱币》1983年第3期介绍,从造型、制作特点看,这批银布币属于春秋中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最早的银质货币。

4、中国最早的统一流通货币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林立的政治局面,造成了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各种不同特点的货币形制,形成不同类型的货币流通领域,基本上是四种形状各异的货币体系,即贝币体系、布币体系、刀币体系及圜钱体系。

故宫的钱币收藏:历史货币的珍品

故宫的钱币收藏:历史货币的珍品

故宫的钱币收藏:历史货币的珍品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历史文化遗迹的重要保护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这个宏伟的宫殿不仅保存了丰富的文物,还拥有大量独特的钱币收藏,展示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货币发展史。

在这些珍贵的钱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变迁。

故宫的钱币收藏丰富而多样,涵盖了从古代到近代各个时期的货币类型。

在这些珍品中,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货币,如商代使用的贝币和铜印钱等。

贝币在商朝具有重要的商业交流和贸易功能,而铜印钱则代表了周朝至秦朝的货币体系。

这些古老的钱币不仅具有实际价值,更是对古代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制度的重要见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钱币制度逐渐发展成为以铜钱为主的货币体系。

在故宫的收藏中,可以见到大量的宋、元、明、清时期的铜钱。

这些铜钱刻有明确的纹饰和文字,并代表着各个朝代的特色和风貌。

例如,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刻有龙纹的铜钱,显示了其帝国建立的雄心壮志。

而清朝的铜钱,则常常刻有“宝”字和满文等标志,体现了满洲族的统治地位。

除了铜钱,故宫的钱币收藏还包括了其他材质的货币,如金、银、纸币等。

这些钱币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在故宫的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明代的金币和银锭、清代的银元和机制纸币等珍稀物品。

这些钱币的精美工艺和特殊标志,无论是对外交流还是对内铸币政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故宫的钱币收藏不仅仅是展示历史货币的珍品,更是研究历史、经济和文化的宝贵资源。

通过对这些钱币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货币政策、贸易发展和社会经济状况。

同时,钱币中所蕴含的文化符号和历史文化背景,也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为国宝级博物馆,故宫积极致力于钱币收藏的保护、研究和展览工作。

通过修复和整理,故宫的钱币收藏得以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展示。

此外,故宫还定期举办主题展览,将这些珍贵的钱币向公众展示,以增加人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一带一路”上的古代货币素材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一带一路”上的古代货币素材

“一带一路〞上的古代货币贵霜帝国伽腻色迦三世金币贵霜帝国伽腻色迦三世时期〔约公元250—270年〕铸造,重7.9克、直径21.5毫米中国钱币博物馆藏汉五铢铜币“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现代纸币引言:货币融政治、经济、历史、科学、文化为一体,推动了生产与贸易。

作为经贸交流的重要使者,丝路沿线各国货币不仅是古往今来各国、各地社会经济的缩影,更展现了古今中外经济文化的友好往来。

无论是朴实厚重的方孔铜钱,还是荣耀夺目、精致小巧的西方金银铸币,都仿佛在无声地向世人诉说着昔日的驼铃与大漠、帆船与海洋,讲述着商贸云集时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从古至今的货币,是最为直观的历史见证。

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顶峰论坛召开之际,一本精选了87件丝绸之路古代货币文物展品的书籍?丝路泉踪——“一带一路〞货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货币管窥历史的新视角。

1、由丝绸之路塑造的世界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是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最初的作用是运输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后来成为东西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通道。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与法国汉学家沙畹先后提出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

从此,这条古老的经贸文化大动脉有了自己的名字,“丝绸之路〞之称逐渐深入人心,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商业贸易,也传播了政治、精神与信仰。

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之路,也是文明之路,见证着东西方交流互动的悠久历史。

相比于数千年前,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山水相隔,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流、交易、交往、交融显得困难重重。

但即使这样,我们的先辈仍然筚路蓝缕,穿越草原荒漠和惊涛骇浪,开辟了连通亚欧非的陆海之路。

今天,世界各地的交通往来已十分便捷、频繁,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更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

写下?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书的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说:“丝绸之路曾经塑造了过去的世界,甚至塑造了当今的世界,也将塑造未来的世界。

国家博物馆馆藏古钱币欣赏

国家博物馆馆藏古钱币欣赏

国家博物馆馆藏古钱币欣赏中国古代钱币历史悠久。

它最晚在西周就已经出现,发展于东周,统一于秦皇,此后历经汉唐宋元明清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演进出了系统完整、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内涵博大的中国古代钱币文化。

中国古代钱币不仅承载和反映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民俗等方面的历史,其精美的文字书法和铸造技艺所呈现出的独特艺术性也为一直为人称道。

中国古代钱币收藏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重要收藏门类之一,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中国古代钱币》专题陈列是该馆的常设展览。

精选馆藏中国古代钱币共1700余枚,从原始的贝币,到早期的刀布币、圜钱,再到持续两千年之久的方孔圆钱,直至清末的机制铜、银元,不仅脉络传承明晰,而且品类繁盛,珍品云集。

部分藏品为老一代收藏家罗伯昭先生、沈子槎先生、戴葆庭先生捐赠,弥足珍贵。

原始空首布商周时期西周晚期通高15.5厘米、长12厘米、足宽8.6厘米、肩残宽7.6厘米。

无字平肩桥足空首布春秋长15.5厘米、肩宽6.7厘米、足宽7.8厘米,重49.7克。

1959沈子槎先生捐赠。

此空首布为春秋早期出现于周、晋等地的金属铸币之一。

形质轻薄,平底弧足。

銎较短,空首不延伸到币中央,銎的下端缩到銎与币身的相接处。

四周有郭,面、背无文,中线隆起。

这类早期空首大布是由原始布直接演化而来,传世甚罕。

齐刀币战国齐由左至右:齐建邦囗缶(宝)化(货)长18.2厘米,宽2.95厘米。

为战国时期齐货币。

它是齐刀中面文字数最多者,铸造规矩整齐,形体美观,但数量较少。

齐缶(宝)化(货)长18.7厘米,宽3厘米。

齐国刀币形体较大,币面文字多为铸币地名加“缶(宝)化(货)”二字。

齐缶(宝)化(货)背部常有三条横线和钉纹,另外还有一个字。

这枚缶(宝)化(货)的背文是“日”。

安阳之缶(宝)化(货)长18.5厘米,宽2.9厘米。

“安阳之缶(宝)化(货)”即安阳铸造的缶(宝)化(货)。

“安阳”在今山东省莒县附近。

“安阳之缶(宝)化(货)”刀背部往往有三横,其下有背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主要钱币珍品
一、宋子三孔布
战国时期赵。

山西省平朔县出土。

长5.4厘米、宽2.8厘米
三孔布为圆足,布首和二足上各铸一圆孔,面上有“宋子”二字,系铸币的地名,背文“十二朱(铢)”,系该币的重量。

三孔布出土数量不多,“宋子”布更为仅见,故为钱币专家所宝。

二、“三晋”布币
战国时期,布币主要流行于韩、赵、魏“三晋”地区,这些样式不同的布币统称为“三晋”布币。

由左至
右:离石圆足布这枚战国赵的货币为平首,圆肩,圆足,高7.2厘米,肩宽3.1厘米,足宽3.8厘米。

“离石”为铸币地名,在今山西省离石县。

晋阳尖足布这枚战国·赵的货币为平首,耸肩,尖足,高8.2厘米,肩宽3.8厘米,足宽4.5厘米。

该布是战国早期赵国的货币。

“晋阳”是铸币地名,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梁充釿五十当锊这枚战国·魏的货币为圆肩,桥裆,方足,高6厘米,肩宽3.6厘米,足宽3.8厘米。

面文“梁”即大梁。

这种面文以“梁”字记地的平首布是魏迁都大梁后所铸。

本币“充”通“重”,“釿”是重量单位。

“五十当锊”是说50枚这样的货币相当于黄金一“锊”。

“锊”是黄金的重量单位,其具体重量不详。

三、齐刀币
四、郢囗和卢金
战国时期齐货币。

由左至右:齐建邦缶(宝)化(货)长18.2厘米,宽2.95厘米。

为战国时期齐货币。

它是齐刀中面文字数最多者,铸造规矩整齐,形体美观,但数量较少。

齐缶(宝)化(货)长18.7厘米,宽3厘米。

齐国刀币形体较大,币面文字多为铸币地名加“缶(宝)化(货)”二字。

齐缶(宝)化(货)背部常有三条横线和钉纹,另外还有一个字。

这枚缶(宝)化(货)的背文是“日”。

安阳之缶(宝)化(货)长18.5厘米,宽2.9厘米。

“安阳之缶(宝)化(货)”即安阳铸造的缶(宝)化(货)。

“安阳”在今山东省莒县附近。

“安阳之缶(宝)化(货)”刀背部往往有三横,其下有背文。

这枚刀的背文是“化”。

战国时期齐货币。

1979年安徽省寿县东津乡花园村出土。

郢囗长7厘米、宽7.3厘米,卢金长9.3厘米、宽7厘米
这些由纯黄金制作的楚国货币,呈版状,上用印凿打钤印文。

郢囗囗面上所打钤的“囗囗”字是称量的意思,“囗囗”前一字为地名。

类似的货币楚还有“陈囗囗”、“囗囗囗”等。

卢金上钤有圆形印戳“卢金”,其中的“卢”字也是地名。

郢囗和卢金都是中国最早的黄金铸币,支付时切割成小块,称量使用。

五、小半两铜钱
直径2.3厘米。

西汉前期继承秦朝的
币制,政府仍铸“半两”铜钱,同
时允许诸侯王、大工商业主自行铸
钱,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西
汉半两重量比秦半两减轻,俗称小
半两。

小半两铜钱是西汉前期的主
要货币。

两汉时期西汉货币
1956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出土
六、五铢铜钱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魏
“直百五铢”铜钱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蜀货币。

直径2.6~2.8厘米、重3~9.5克
公元214年,刘备攻取成都,建为蜀国政治中心。

但官库空虚,遂发行一枚等于过去百枚五铢钱的“直百五铢”,其重量仅为过去流行的五铢钱标准重量的2倍多。

同时抑制物价,开办政府管理的交易市场。

几个月后,刘备集团库府充实
七、布泉钱、五行大布钱、永通万国钱
三国两晋南北朝北周货币。

直径2.6厘米、2.8厘米、3厘米,重4.3克、3克、6.1克
八、五铢钱这三种钱币均为铜质。

布泉钱(上)为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铸造,有内外郭,一枚当西魏五铢钱五枚。

五行大布钱(左)为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铸造,亦有内外郭,且轻重不一,小型的直径为2.3厘米,重2.1克。

一枚五行大布钱当布泉钱十枚。

永通万国钱(右)为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铸造,面、背皆有内外郭,一枚当五行大布钱十枚。

隋五铢钱皆有周郭,“五”字旁边有直划形成内郭线,文字笔划粗壮。

隋初钱币紊乱,当时关东通行北齐的常平钱,关中仍行北周的五行大布、永通万国等钱。

这些钱不但大小、轻重不一,且币质低劣,对商业交易极不便利。

隋朝建立后新铸五铢钱,质量精良。

铸成后,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下诏四面诸关,各付百枚新钱为样,从关外来的钱,勘样相似,然后允许入关,其余杂钱,即毁销为铜入官。

经过整顿,全国货币统一,百姓方便,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直径2.3~2.5厘米
九、开元通宝钱
唐朝时期货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出土。

直径2.3厘米
十、唐代钱币一组
此开元通宝钱为隶书体,字体粗壮。

此币和另一枚波斯银币在一个墓葬中同时出士,证明了当时高昌在东西经济文化交流上的重要地位。

开元通宝是唐代近300年间长期通用的货币,此外,唐王朝也铸造了其他七、八种钱。

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铸乾封泉宝,这是正式的年号钱,行用不到一年就废弃了。

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铸造乾元重宝,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铸造大历元宝,德宗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铸过建中通宝,比大历元宝更加轻小。

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曾铸造一种新的开元钱,背后有铸钱的各州州名,史称“会昌开元”。

这些钱的铸造虽有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但是都没能取代开元通宝。

十一、五代货币
五代十国时期货币
开平通宝,后梁,直径3.5厘米;天成元宝,后唐,直径2.35厘米;天福元宝,后晋,直径2.2厘米;汉元通宝,后汉,直径2.4厘米;周元通宝,后周,直径2.45厘米。

五代时,由于各朝长期混战,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环,当时的币制也极为紊乱,钱币缺乏,盗铸不绝,而且质量低劣,很多是铅铁小钱。

货币紊乱说明当时经济残破,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十二、十国货币
五代十国时期货币
大唐通宝,南唐,直径2.3厘米;乾亨重宝,南汉,直径2.4厘米;天汉元宝,前蜀,直径2.3厘米;广政通宝,后蜀,直径2.2厘米;天策府宝,楚,直径4.4厘米;永隆通宝,闽,直径3.5厘米。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各国战乱较少,政局比较安定。

各国注意兴修水利,鼓励垦荒,农业生产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桑、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越来越普遍。

丝织、制瓷、制茶、造船等手工业日益发达,商业活动也很活跃,各种钱币流通于市。

十三、乾祐元宝
辽宋西夏金时期西夏货币
此币为铜质,乾祐是夏仁宗赵仁孝的年号(公元1170~1193年)。

西夏铸造货币20多种,有铜钱,也有铁钱,钱面文字有西夏文,也有汉文,均为年号钱。

西夏钱币制作精美,文字整齐,说明西夏王朝经济、文化己达到很高水平。

十四、正隆元宝
辽宋西夏金时期金货币
金代铜钱钱文基本上不用女真文,多用楷书汉字,绝大部分是年号钱。

金朝建国后,最初没有铸钱,仍然使用前朝的货币。

海陵王迁都到中都(今北京市)以后,于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始置监铸钱。

正隆元宝就是金朝最早铸造的铜钱。

十五、南宋铜钱
辽宋西夏金时期南宋货币南宋承袭北宋制度,政府铸钱以年号钱为主,每种钱有各种字体。

由于通货膨胀,政府发行了大量纸币,铸钱数量不及北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