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三章思考题(期末复习)
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六章思考题(期末复习)

注意:不要随便改动文档格式,以免丢失内容!第6章1、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2、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时期。
3、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以陆羽的《茶经》的刊行为标志,民间称他为“茶神”、“茶圣”、“茶仙”。
4、茶文化之所以在唐代形成的原因有哪些?除了与唐代经济、文化的昌盛发展有关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1)与佛教发展有关2)与唐代的科举制度有关3)与唐代诗风大盛有关4)还与唐代贡茶的兴起和中唐以后的皇朝禁酒政策有关。
5、从五代至宋辽金时期,是茶文化的拓展期。
6、宋辽金时期,是中国茶文化承上启下的时代。
7、自元代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
8、试举出5种以茶叶产地的山川名胜为主题而命名的茶叶。
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井冈翠绿”、“苍山雪绿”等。
9、试举出5种以茶叶的形状而命名的茶叶。
如“碧螺春”、“瓜片”、“雀舌”、“银针”、“松针”等。
10、茶叶以加工方式可分为基本茶和再加工茶。
11、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
12、再加工茶类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等。
13、绿茶是中国产量最做多的一类茶叶,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茶叶品种。
14、茶的功能有哪些?茶是一种营养剂;茶能降低胆固醇;茶能净化血液;茶能减肥;茶可以治疗便秘;茶能解酒防醉;喝茶可以促进食欲;有效去除有害自由基与抗衰老之功能;抗菌及抗病毒作用;抑制细胞突变及防癌15、像脂肪、植物色素及蛋白质等成分甚难溶于水中,这些物质经冲泡并非全部溶于茶汤中。
16、多元酚类及维生素会在茶叶制作过程中改变其成分及含量。
17、愈是好茶咖啡因含量愈多。
18、茶叶几乎是在发芽的同时,就已开始形成咖啡因。
从发芽到第一次采摘时,所采下的第一片和第二片叶子所含咖啡因的量最高;相对地,发芽晚的的叶子,咖啡因的含量也会依序减少。
19、愈是高级的茶单宁含量愈多。
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七章思考题(期末复习)

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七章思考题(期末复习)关于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的期末复习题,以及各章节思考题,附有答案注意:不要随便改动文档格式,以免丢失内容!第7章1、名词解释:民俗、饮食民俗、年节、餐制民俗,又称俗、风俗、习俗、民风、风尚、风俗习惯等。
民俗是民间社会生活中传承文化事象的总称。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民族世世代代传袭的基层文化,通过民众口头、行为和心理表现出来的事象。
饮食民俗是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称饮食风俗、食俗。
年节是有固定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有特定的主题和活动方式,约定俗成并世代传承的社会活动日。
2、民俗与官方仪礼的联系及区别有哪些?区别是民俗乃民间风俗;官方仪礼为规范和行文制度化的礼俗。
联系是官方的文化通过向民间推行,往往也可逐渐形成民间传承餐制是从生理需要出发,为了恢复体力而形成的饮食习惯。
的风俗,这是文化自上而下的渗透;民间文化的上行,最为明显的是官方“成文法”的拟定,大多数情况下,是以民间的“习惯法”为基础的。
3、中国食俗一般包括食俗等内容。
4、若按民族成分来认识,中国食俗可以有等类别。
5、年节产生的原因有哪些?1、天文历法2、生产与生活习俗3、重大历史事件4、个人、家庭或家族类庆日习俗关于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的期末复习题,以及各章节思考题,附有答案6、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说法。
南北朝以后,逐渐传播到全国,为大部分地区所公认,并相沿至今。
7、端午节时在8、端午节俗中的两项最主要活动是9是中国历史第一美食,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艺术特型食品,是文化积淀最丰富的食品。
10、粽子定型伊始就是11、吃粽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12、端午时,民人午时饮少许酒,将余下的涂抹儿童面额耳鼻,并挥酒于床间,以避虫毒。
13、14、重阳节,现各地仍有登高、吃重阳糕、饮菊花酒、食蟹等风俗。
15、全国多数地区祭灶用16、年节食俗的文化特征有哪些?1.多元复合:人数众多,涉及社会各层面2.崇祖好祀:以祈上苍的保佑与神灵的庇护3.讲求功利:透着趋利避害的功利性4.异乎寻常:各家饮食生活水平所能达到的较高或最高水准;人们的心态和举动。
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五章思考题(期末复习)

注意:不要随便改动文档格式,以免丢失内容!第5章1、按原材料可将酒分为粮食酒、果酒、代粮酒3类。
•2、目前,按照生产工艺可将酒分为酿造酒、蒸馏酒和配制酒3类。
3、按香型不同可将酒分为哪几种香型的酒?酱香型酒、浓香型酒、清香型酒、米香型酒、其他香型酒4、关于酒的起源有哪几种说法?1. 猿猴造酒说2. 仪狄酿酒3. 杜康造酒说•4、酿酒始于黄帝时期5、“昔者,帝女令仪狄做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
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出自谁作的什么著作?汉代刘向的《战国策·魏策二》6、酒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期?启蒙期: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早期到夏朝初年•成长期:夏王朝到秦王朝•成熟期:秦王朝到北宋•提高期:北宋到1840年的晚清时期•变革期:1840年到现在7、经过全国评酒会评出的级别最高的白酒是酒和酒。
酒是指获得金质奖章的国家名酒;酒是指获得银质奖章的国家优质酒。
8、白酒中的名酒是按香型评定的。
9、茅台酒是酱香型的白酒,五粮液是浓香型的白酒。
10、黄酒是我国的主要酒种。
11、试列举2~3例著名的黄酒。
绍兴酒、浙江花雕酒、龙岩沉缸酒、状元红、上海老酒、绍兴加饭酒、无锡惠泉酒、广东珍珠红酒、江苏丹阳封缸酒、江西九江封缸酒、山东即墨老酒12、酒器可以分为哪几类?青铜器、漆器和瓷器13、简述如何鉴别酒的真假?1、看包装2、检查瓶盖3、转酒瓶4、闻香辨味5、酒暖生气6、油滴沉底14、《史记》云“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首次提及“酒人”。
15、中国历代酒人似可粗略区分为上、中、下三等,等内又可分级,可谓三等九品。
16、李白、陶渊明是上上品酒人的典型代表。
17、名词解释:酒礼、酬、酢、旅酬、行酒、侍饮、酒道、酒令、匾、对•酒礼是饮酒的礼仪、礼节,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做“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做“酢”;•客人之间也可相互敬酒,叫做“旅酬”。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第三、五章复习思考题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第三、五章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通过食品的理化性质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可预测污染食品的()AA.细菌菌相B.优势菌种C.菌落总数D.大肠菌群2.大肠菌群包括肠杆菌科的埃希菌属、柠檬酸杆菌属、肠杆菌属和()CA.假单胞菌属B.黄杆菌属C.克雷伯菌属D.沙雷菌属3.被称为典型大肠杆菌的是()AA.埃希菌属B.柠檬酸杆菌属C.肠杆菌属D.克雷伯菌属4.若食品中只检出含有埃希菌属,则认为食品受人和温血动物粪便的()BA.陈旧污染B.近期污染C.少量污染D.大量污染5.判断食品是否被肠道致病菌污染的指标是()AA.大肠菌群B.细菌总数C.变形杆菌D.蜡样芽孢杆菌6.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是()AA.微生物B.温度C.水分D.光照7.下列污染食品的细菌中,属于典型腐败菌的是()AA.假单胞菌属B.微球菌属C.乳杆菌属D.葡萄球菌属8.罐头食品中常见的腐败菌是()DA.假单胞菌属B.微球菌属C.乳杆菌属D.梭状芽孢杆菌属9.霉菌产毒的条件包括温度、水分、湿度、通风情况和()BA.土壤B.基质C.毒素的存在D.地理位置10.大多数霉菌繁殖的最适温度为()BA.15~20℃B.25~30℃C.32~35℃D.37~40℃11.在相对湿度为90%以上时,繁殖的霉菌主要是()AA.湿生性霉菌B.中生性霉菌C.干生性霉菌D.各种霉菌12.花生、花生油、玉米等食品最容易污染的毒素是()AA.黄曲霉毒素B.赭曲霉毒素C.展青毒素D.单端孢霉烯族毒素13.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AA.Ⅰ类致癌物B.ⅡA类致癌物C.ⅡB类致癌物D.Ⅲ类致癌物14.赭曲霉毒素共有7种,其中毒性最大的是()AA.赭曲霉毒素AB.赭曲霉毒素BC.赭曲霉毒素CD.赭曲霉毒素D15.展青霉素主要污染的是()BA.粮油及其制品B.水果及其制品C.乳及乳制品D.肉及肉制品16.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具有较强的()CA.神经毒性B.免疫毒性C.细胞毒性D.生殖毒性17.痢疾志贺菌隶属于志贺菌属的()AA.A群B.B群C.C群D.D群18.痢疾杆菌的致病力较强,能引起发病的最低数量约为()AA.10个B.1000个C.10000个D.100000个19.炭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BA.甲类传染病B.乙类传染病C.丙类传染病D.丙类传染病按乙类管理20.布氏杆菌经柯兹罗夫染色呈()AA.红色B.蓝色C.绿色D.黄色21.破坏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需要100℃煮沸()DA.15分钟B.30分钟C.1小时D.2小时22.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必发症状是()AA.呕吐B.腹泻C.发热D.腹痛23.蜡样芽孢杆菌呕吐毒素常见于()CA.肉类食品B.果蔬类食品C.米饭类食品D.坚果类食品24.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污染()CA.乳类B.畜禽肉类C.海产品D.粮豆类25.可作为罐头食品杀菌效果指示细菌的是()AA.肉毒梭菌B.沙门氏菌C.葡萄球菌D.变形杆菌26.肉毒毒素对人的致死量约为()AA.0.1 µgB.1 µgC.10 µgD.100 µg27.在我国引起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最常见食品是()DA.肉制品B.鱼制品C.乳制品D.自制发酵豆制品28.肉毒梭菌毒素主要侵犯的组织或器官是()BA.感觉神经B.运动神经C.心脏D.肝脏29.普通轮状病毒胃肠炎主要感染()DA.老年人B.青少年C.5~7岁的儿童D.6~24月龄的婴幼儿30.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是()CA.蚯蚓B.剑水蚤C.淡水螺类D.淡水鱼虾31.链状带绦虫头节上具有()DA.1个吸盘B.2个吸盘C.3个吸盘D.4个吸盘32.囊尾蚴在猪体内寄生的主要部位是()BA.肺脏B.肌肉C.肝脏D.肠道33.曼氏迭宫绦虫的第二中间宿主是()DA.剑水蚤B.蚯蚓C.螺蛳D.青蛙34.旋毛虫幼虫的寄生部位是()BA.肺脏B.横纹肌C.肝脏D.肠道35.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是()CA.钉螺B.青蛙C.福寿螺D.蛇36.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阶段是()DA.虫卵B.第一期幼虫C.第二期幼虫D.第三期幼虫37.引起患者出现“小人国幻觉”症状的毒蕈毒素是()BA.类树脂物质B.致幻素C.鹿花毒素D.毒伞肽38.引起溶血型毒蕈中毒的毒素是()CA.类树脂物质B.致幻素C.鹿花毒素D.毒伞肽39.引起脏器损害型毒蕈中毒的毒素是()DA.类树脂物质B.致幻素C.鹿花毒素D.毒肽和毒伞肽40.苦杏仁的有毒成分是()CA.龙葵素B.皂甙C.氰甙D.植物红细胞凝集素41.河豚毒素含量最多的部位是()CA.鱼肉和血液B.鱼头和鱼尾C.卵巢和肝脏D.鱼鳃和眼睛42.河豚毒素主要作用于人体的()BA.消化系统B.神经系统C.循环系统D.生殖系统43.引起麻痹性贝类中毒的是()AA.石房蛤毒素B.软骨藻酸C.大田软海绵酸D.短螺甲藻毒素44.属于过敏性食物中毒的是()CA.河豚鱼中毒B.麻痹性贝类中毒C.鱼类组胺中毒D.含氰甙类食物中毒二、填空题1.食品被细菌污染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消化道传染病和。
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四章思考题(期末复习)

注意:不要随便改动文档格式,以免丢失内容!第4章1、中国大陆当代流行的饮食风味流派文化表述法有哪几种?迄今流行最广,使用最普泛,也最为科学准确的表述法是哪种?•一、“帮”的传统表述法二、“以地名菜”法的广泛流行三、“系”说种种“以地名菜”成为迄今流行最广,使用最普泛,也最为科学准确的菜肴区域风格特征表述法2、以“帮”名菜大约起于清末民初,并一直广泛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仍在行业中习惯使用。
3、“以地名菜”表述法,也是一个最宜与世界饮食文化接轨的表述法。
4、“菜系”一词出现于何时?20世纪70年代中叶5、关于“菜系”代表性的观点有哪几点?6、“菜系”问题论争的实质是。
7、名词解释:风味流派8、风味流派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是饮食风味流派形成的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地理环境和气候物产的差异2、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3、历史变迁和政治形势的影响4、权威倡导和群众喜爱的促成5、文化气质和美学风格的熏陶6、烹调工艺和筵宴铺排的升华——内因9、传统上对产品特色的认识最终归结到“味”字上。
10、味是划分风味流派最主要的依据。
11、简述饮食风味流派的划分方法。
12、鲁菜主要由济南菜和胶东菜组成,宋代后就成为“北食”的代表。
13、试列举2~3例典型的鲁菜。
•1、糖醋黄河鲤鱼——济南•百年老店江泉楼•2、橘子大虾——胶东•3、德州扒鸡——山东德州•4、坛儿肉——济南5、九转大肠——济南14、川菜享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美誉,是中国非常具有特色的地方风味流派,以成都、重庆两地菜肴为代表。
15、苏菜主要由淮扬、南京、苏锡、徐海四个地方风味组成。
16、粤菜主要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组成。
17、“三蛇龙虎凤大会”是粤菜中的一道大菜,历来被民间视为招待贵宾的极品菜。
18、浙江菜由杭州、宁波、绍兴和温州4个地方流派组成。
19、湘菜以湖南菜菜为代表。
20、闽菜由福州、闽南、闽西三路菜组成。
21、福州菜流行于闽东、闽中、闽北地区;闽南菜则广传于厦门、泉州、漳州、闽南金三角;闽西菜则盛行于闽西客家地区,极富乡土气息。
完整版食品营养学思考题及

1.简述必需脂肪酸的定义及其在体内的生理功能。
答:看法: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不能缺少而自己不能够合成,必定由食品供给的脂肪酸。
生理功能:---保持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因 EFA 是磷脂的重要成分,而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结构成分。
---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因亚油酸可合成花生四烯酸,再由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
---与胆固醇代谢相关:与胆固醇脂化,有益于胆固醇分解代谢,防范在体内聚积以致动脉粥样硬化。
2.简要回答人体能量耗资的主要路子。
答:基础代谢、体力活动和对食品代谢反响1基础代谢:保持肌肉的紧张状态和体温、血液循环、呼吸活动,以及与生长相关的腺体分泌和细胞代谢活动等。
2体力活动的热能耗资:除基础代谢外,是组成人体总能量耗资的主要部分。
平时情况下,占人体总能量耗资的 15%~30%。
3食品热效应:食品热效应是对食品的代谢反响,指人体由于摄食所引起的一种额外的热能耗资。
3.饮食纤维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哪些?答:生理功能---保持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因 EFA 是磷脂的重要成分,而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结构成分。
---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因亚油酸可合成花生四烯酸,再由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
---与胆固醇代谢相关:与胆固醇脂化,有益于胆固醇分解代谢,防范在体内聚积以致动脉粥样硬化。
4.简述糖类的生理功能。
答: 1. 供给能量与节约蛋白质作用:1g 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氧化可供给17kJ (4.0kcal)的能量。
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摄取,可节约体内蛋白质的耗资,增加氮储留。
2.组成体质:是机体的组成成分,糖脂是细胞膜与神经组织的组成成分;糖蛋白是一些拥有重要生理活性物质如某些抗体、酶和激素的责成成分,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核酸的重要组成成分等。
3.保持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解毒:脑、神经和肺需要葡萄糖作为能源物质。
解毒作用:肝糖元不足时其对四氯化碳、酒精、砷等有害物质解毒作用明显下降;肝脏中的葡萄糖醛酸能结合某些外来化学物(吗啡、水杨酸和磺胺类药物等),将其排出体外。
中外饮食文化思考题汇总

1.什么是饮食?什么是饮食文化?(1)饮食的基本含义:在《现在汉语词典》里,饮食的义项有两个:一是名词性的,指“吃的和喝的东西”,强调的是名称;一个是动词性的,指“吃东西和喝东西”,强调的是动作。
在英文中,饮食的概念可以有以下表达方法:“food and drink”意即“吃的和喝的东西”;“diet”意即“通常所持的食物”,也可以指“日常的膳食”;“bite and sup”则是指“吃东西和喝东西”。
从这些有关“饮食”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饮食”一词的基本语言学含义比较简单,无非就是吃喝的东西或吃喝的动作。
但我们深究起来,“饮食”就变得复杂了,饮食如果仅仅是吃饱喝足,为什么在吃饱喝足的同时,有那么多繁文缛节?为什么一种食物对一个地方的人来说是天赐美味,而对另一个地方的人来说则敬而远之,甚至有的地方是避之不及呢?有人为吃什么而苦恼,而有人却为吃不饱而烦恼。
饮食本身是本能的,而吃什么,如何吃,在哪里吃,则体现出不同族群的不同特点,体现出文化性。
其功用包括满足生理需要、满足心理需要以及满足社交需要。
人对饮食的选择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有家庭因素、个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
(2)饮食文化:指特定社会群体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的饮食行为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而形成了种种届于本群体的特色,反过来这些特色也成为了特定群体的文化标识——与其他群体的不同之处。
当以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作为人类文化研究对象时,其饮食行为自然也就成为了文化研究基本内容之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常常将与人类饮食活动相关的诸事项称之为“饮食文化”,但是,“文化”定义的复杂性使得要寻找一个能令大家都接受的,关于“饮食文化”的定义显得颇为困难。
应该注意的是,饮食文化的研究分析一般是以特定的群体为对象而展开的,空泛的讨论“人类饮食文化”通常是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
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二章思考题(期末复习)

第2章1、“文化圈”的理论,是德(国家)人种学家首先提出的。
2、名词解释: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中国文化圈、汉文化圈、饮食文化圈文化圈具有一定文化差异的地理区域中华文化圈是指在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形成的文化群体。
汉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并以汉字为文化载体的区域的统称,又称为儒家文化圈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最主要的)、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3、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综合文献和考古成果认为,东周时代大约存在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秦文化圈“七个文化圈”。
4、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大体在隋唐时期,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
5、中华文化圈的共同特点有哪些?(1)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2)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3)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4)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文字。
6、经过漫长历史过程的发生、发展、整合的不断运动,17~18世纪,中国域内大致形成了哪些饮食文化圈?一、东北饮食文化圈二、京津饮食文化圈三、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圈四、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圈五、东南饮食文化圈六、中北饮食文化圈七、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圈八、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九、西南饮食文化圈十、西北饮食文化圈十一、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圈十二、素食文化圈7、“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示意图”表示的意义有哪些?第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是一个以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为基本地域空间,以域内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大众为创造与承载主体的人类饮食文化区位性历史存在。
第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由12个子属文化圈,即相对独立、彼此依存的次文化区位构成;无论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这个母圈,还是各次文化区位的子圈,其饮食文化形态及其内涵,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都是有条件的历史存在第三,每个子圈不应当被简单理解为其所代表的次文化区位实际地理阈值是360o的绝对圆的形态;各次文化区位圆周轨迹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以外的部分采取虚线表述,既表明“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的现实地域分野,同时也表明中华饮食文化作为一种传播能力很强的文化不受政区地理界限限制的历史存在与现实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不要随便改动文档格式,以免丢失内容!也包括前两章及以后各章。
第3章
1、名词解释:饮食文化层、外食
饮食文化层:指在中国饮食史上,由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饮食生
活不同的社会层次
外食:外食,指人们在市场上完成的日常饮食行为。
外食大众化的程度,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的标志
2、中国封建制历史时代大致有果腹层、小康层、富家层、贵族层、宫廷层五个基本的饮食
文化层次。
3、中国封建制历史时代饮食文化层次的内容有哪些?
4、各饮食文化层之间的关系如何?
A.饮食文化的五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B.第一层次的存在是其它四个层次存在的前提
C.
层次越高,食者群越小 D. 层次越高,食者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越高 E.层次越高,则愈能
更多地反映饮食文化的文化特征 F.各层次交互影响,高层次对低层次的辐射作用大于低层次对
高层次的影响
5、果腹层由广大最底层民众构成,其中以农民为主体,包括城镇贫民,以及其他贫困者,
是“文化特征”最少(多、少)的一个层次。
6、果腹层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最基础的层次,基本水准在“果腹线”上下波动,很大程度上是纯生理需求,谈不上文化创造
7、?城镇一般市民、农村中小地主、下级胥吏,及经济、政治地位相应的其他民众是小康层的重
要构成类群,是小康层的典型代表。
8、普通市民的饮食生活有哪些特点?
①食品质朴可口②食品制作简便易行③市民饮食文化在整个中国饮食文化风俗演变和历史发
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9、?富家层是中国饮食文化中较为活跃的层次。
10、?食客是富家层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11、最能反映贵族层饮食文化特征的,莫过于“?日日年节,筵宴相连、灯红酒绿无有绝期”的饮
食了。
12、孔子的思想核心和精神世界的根本支点,就是一个“仁”字。
13、孔府筵宴常年不断,大致可分为第一等、第二等和日常家餐三大类。
14、衍圣公府的饮食生活有哪些特点?
?
15、宫廷层是中国饮食史上的最高文化层次,是以御膳为重心和代表的一个饮食文化层面。
16、纵观历史,清宫御膳当是宫廷饮食之典型代表。
17、清宫御膳的主要文化特征有哪些?
18、“满汉全席”经历了“满席”、“汉席”→“满汉席”→“满汉全席”的发展历程。
19、“满汉全席”的模式特征可概括为哪14个字?相对稳定的模式、不可或缺的品种
20、“相对稳定的模式”指的是“燕菜加烧烤”——清末“燕菜席”与“烧烤席”膳品的精选合璧
21、“不可或缺的品种”则是数量最低(八)种的海珍食材,其中(燕窝)、(鱼翅)、(海参)是必备的。
22、简述“满汉全席”和“清宫御膳”的关系。
“满汉全席”既不是什么“清朝最高级的国宴”,也不是一般意义的“宫廷御膳”,但它与清宫饮食又是有关系的。
①“满汉全席”和“清宫御膳”均是上层或中上层社会饮食文化的代表;
②“满汉全席”在膳品原料、数量和筵式规模规格上都已超过了清宫御膳;
“节次照常”、“节庆常例”,“礼”
③“满汉全席”不可能在专一膳具、膳品特殊名目及食礼上仿效御膳,更不要说超过其上了;
④“满汉全席”对“清宫御膳”的确有仿制承袭关系;
“挂炉猪”、“挂炉鸭”、“乌叉”、“哈尔巴”、“汤羊肉”、“烧鹿尾”,燕窝、鱼翅、海参
⑤民国时代的“满汉全席”,更大地超过了“清宫御膳”,也就距离清宫御膳更远了;
⑥港、澳、台等地区、新加坡、日本的“满汉全席”,更是“买办化”或“西化”了的新名目,其内容完全蜕变了。
⑦眼下大陆上的“满汉全席”,大多是随心所欲的“研制”和“创新”,竞以奢华隆大,历史文化承续健康积极的意义更趋淡薄了。
23、外食大众化的程度,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24、小农家庭餐桌的粗陋和城镇普通市民家庭餐桌的单调是城乡无很大区别的中世纪中国家庭餐桌的基本特征。
25、20世纪80年代以后,普通城市民众的家庭餐桌发生了变化,“(荤素搭配)、(四菜一汤)”开始变为越来越多家庭每日正餐——晚餐的理想与标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