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形式发展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范文

建筑结构论文范文摘要:关键词:建筑结构、建筑设计、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应用1.引言建筑结构是指支撑和保持建筑物稳定的一系列构件和材料的组合体。
它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高层建筑、桥梁还是体育场馆,都离不开合理的结构设计。
本文旨在探讨建筑结构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2.建筑结构的定义和功能建筑结构的定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
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建筑结构是用来支撑建筑和承受外部荷载的物理结构。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建筑结构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和实用的空间。
它还可以为建筑物提供良好的自然光线和通风条件。
建筑结构还需要满足美学和环境方面的需求,以便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3.常见的建筑结构类型和材料3.1钢结构钢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类型,具有高强度、刚性好、重量轻、可塑性强等特点。
它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并提供大跨度的空间,适用于大型建筑物、桥梁和体育场馆等项目。
然而,钢结构的成本较高,施工难度较大,并且容易受到腐蚀的影响。
3.2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是另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类型,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耐火性和隔声性能。
它可以灵活地应对各种建筑形式,并且施工相对简单。
混凝土结构适用于各种建筑项目,特别适用于高层建筑和大型桥梁。
然而,混凝土结构的重量较大,限制了建筑的跨度和自由度。
4.建筑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本节以几个著名的建筑项目为例,介绍了建筑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1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是一座高层建筑,采用了钢结构框架,具有非常好的抗震性能和空间体验。
4.2龙岩体育馆龙岩体育馆是一座体育场馆,采用了混凝土结构,能够提供良好的观看体验和声学效果。
5.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结构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建筑结构可能会更加环保、节能和智能化。
例如,新型材料的应用和结构的优化设计将进一步提高建筑的性能和可持续性。
结论:本文简要概述了建筑结构的定义、目的和功能,并介绍了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两种常见的建筑结构类型。
装配式建筑发展论文

装配式建筑发展论文1)成本较高。
虽然装配式建筑可以缩短工期,但是其生产和运输的成本较高,导致整体成本仍然高于传统建筑。
此外,由于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存在局限性,也会增加成本。
2)设计局限性。
目前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设计还存在局限性,无法满足所有建筑需求。
例如,大跨度、高层建筑等复杂结构的装配式建筑难以实现。
3)缺乏结构体系优化研究。
装配式建筑的结构体系优化研究还不够充分,导致其结构设计和建筑材料的选用不够合理,影响了建筑的质量和性能。
4)施工技术研发水平落后。
我国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研发水平还不够成熟,导致其精度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尤其是对于复杂构件的安装,往往难以满足精度的要求。
因此,尽管装配式建筑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在我国仍然存在诸多限制和缺陷。
为了推广装配式建筑,需要加强技术研发,改进设计和施工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性能。
1.装配式建筑的造价普遍比现浇混凝土建筑高,主要是因为PC构件的预制和安装运输费用增加,预制率越高造价也越贵。
2.目前我国还未出台明确详细的构件制作、施工及质量验收标准和规程,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尤其是与之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多数都处于产品质量标准的空白区。
3.装配式建筑需要专业人才进行安装,但我国现有的建筑业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不适应其发展需要,施工队伍素质较低,缺乏施工经验,专业人才相对短缺。
4.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以及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技术和预制构件质量的不断提升,预制装配式建筑正在快速发展。
各大房地产企业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装配式建筑楼盘,但我国现阶段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还不均衡。
5.国务院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出台了装配式建筑专门的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
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开始加入到装配式建筑的建设大军中。
在各方共同推动下,2015年全国新开工的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3500~4500万m2,近3年新建预制构件厂数量达到100个左右。
装配式建筑论文(精选论文8篇)-建筑设计论文-土木建筑论文

装配式建筑论文(精选论文8篇)-建筑设计论文-土木建筑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装配式建筑是集传统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业于一体的全新建筑模式,受到现当代建筑行业的极大肯定.装配式建筑经历一系列的发展之后,如今已被广大建筑施工者所用.在环保、节能的同时提高了建筑的生产率,从而维持了建筑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下面是装配式建筑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装配式建筑论文第一篇:装配式建筑设计优化中BIM技术的应用摘要:依托BIM技术的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等特点,优化装配式设计方案,有助于推动建筑向着绿色、经济发展。
国家对相关领域的政策支持、BIM相关软件逐渐成熟,为未来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关键词:BIM技术; 装配式建筑; 优化; 发展;由预制构件在工厂制作、施工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称为装配式建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的施工不断趋向高效率、高质量,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出现,给建筑的发展又增添了一份新的活力。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能够全面贯通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各个阶段,具有模数化、标准化的技术特点。
1 BIM技术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特点1.1 BIM技术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优势1.1.1不同于传统的二维设计的CAD软件,BIM技术相关软件都具有三维的特性,在设计阶段就能通过BIM的三维显示出建筑的效果。
同时,BIM软件能够导入CAD图纸,通过识别CAD,在软件中可以直接完成三维建模,十分便捷。
1.1.2基于BIM软件设计的装配式预制构件能够直接反映出碰撞、安全验算不合格等情况,相比较二维图纸设计,减少了很多验算的时间,也提高了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并且,通过BIM软件能直接优化构件的参数信息,调整碰撞、通过安全验算。
1.1.3在项目的招投标阶段、施工前准备阶段、竣工结算阶段都需要进行项目的工程量计算。
建筑构造论文——浅谈模块化建筑之盒子建筑

建筑工业化之我见——浅谈模块化建筑之盒子建筑摘要:在建筑工业化发展道路上,盒子结构建筑是建筑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其核心概念就是标准化的预制装配式空间模块。
用工厂预制的盒子状立体构件运到施工现场组装成的房屋,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建筑形象。
关键词:工业化、全装配、盒子建筑、单元一、工业化建筑体系和建筑工业化发展如果房子也像汽车底盘一样工业化地成批生产,……——现代建筑大师【法】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模块化建筑是多年来工业建筑中发展的一个新的项目,工业化建筑体系是建筑工业化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阶段。
它在设计、生产工艺、施工方法及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使其配套,将建筑建设打造成一个工业化生产的完整过程。
这种建筑建设过程的基本特征是使设计标准化、建筑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及项目组织管理科学化。
其中,民用建筑工业化体系,主要有砌块建筑、大板建筑、大模板建筑、滑模建筑、升板建筑、盒子建筑等。
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途径可分为预制装配式建筑和现浇或现浇与预制相结合的建筑。
其中,预制装配式建筑是如同工厂制造的产品,用工业化方法生产,成为建造房屋用的构配件制品,然后运到现场进行安装。
其主要优点是构件质量好,自重轻、抗震性能好,效率高,受季节的影响小,可以大大缩短现场工期,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现场湿作业量,提高装配化程度。
但是,盒子建筑要求有较完善的生产设备、运输设备和吊装设备,否则将会限制它的使用。
目前,装配式建筑主要有板材、骨架、盒子等结构方式。
其建筑类型主要有砌块建筑、大板建筑、框架板材建筑和盒子建筑等。
工业化住宅因其围护材料的革新,使用能耗远低于传统住宅;同时建造过程中的集中生产也使得建造能耗低于传统手工方式。
工业化生产改变了混凝土构件的养护方式,实现养护用水的循环使用。
工厂化集中生产的方式,降低了建筑主材的损耗;装配化施工的方式,降低了建筑辅材的损耗。
现场装配施工相较传统的施工方式,极大程度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建筑污水的排放、建筑噪音的干扰、有害气体及粉尘的排放。
建筑结构设计基本方法及发展趋势分析论文

建筑结构设计基本方法及发展趋势分析【摘要】我国的建筑工程数量越来越多,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建筑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安全和质量,并且对建筑的适用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筑的设计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的设计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进步。
接下来我们就对建筑结构的设计的基本方法做出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发展趋势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对建筑的安全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使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设计,使设计符合规范。
1 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1.1 结构平面图在进行绘制结构平面布置图工作之前,有一个重要问题,不能够通过输入结构软件完成设计的建模工作。
如果建筑是处于抗震设防的烈度为六度的地区(建造于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根据相关的建筑抗震的设计规范,不能够对截面抗震进行验算,应该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要求来进行。
对于那些砌体的结构来说,如果时间没有很充裕的话,就可以不必使用软件来进行建模工作,直接就进行设计工作就可以了。
但是要注意局部受压和受压的问题,要对此进行人工复核工作。
而对于那些局部受压的防御措施,则要按照规定在梁下安装梁垫还有构造柱等设施。
但是如果时间比较宽裕,最好还是输入建模的方式比较好,这样可以通过使用软件来进行荷载的计算工作。
此外,如果建筑是设在抗震烈度在七级以上的,就必须要输入软件,在进行建模计算。
在绘制平面结构图的时候,假如直接在图上绘制结构图而没有进行建模工作,这样就必须要对建筑图上没用的部分进行删除,这样工作就很复杂了。
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使用软件的图层功能来进行设计,这样可以使相关的层直接被冻结。
然后再实现新的结构图层的建立,包括圈梁层、构造柱层、梁层、文字层、板钢筋层,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绘图的效率,在不同的结构平面图间可以更方便的进行拷贝移动和删除工作。
1.2 屋顶(面)结构图如果建筑是坡屋面,一般结构的处理有两种方式,一是梁板式,一个是折板式。
高层建筑结构研究论文

高层建筑结构研究论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高层建筑不仅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更是解决城市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然而,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和安全性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对高层建筑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高层建筑与低层建筑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高层建筑的高度较大,导致其竖向荷载显著增加。
这就要求结构体系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来承受这些荷载。
其次,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对高层建筑的影响更为突出。
在强风或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容易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和振动,从而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
此外,高层建筑的结构自重较大,对基础的要求也更高,需要确保基础能够提供足够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二、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常见的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主要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框架结构由梁和柱组成,具有布置灵活、空间大等优点,但抗侧刚度较小,适用于层数较少的高层建筑。
剪力墙结构则通过钢筋混凝土墙体来抵抗水平荷载,其抗侧刚度大,但空间布置不够灵活。
框架剪力墙结构结合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优点,既能提供较大的空间,又具有较好的抗侧性能,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结构体系之一。
筒体结构包括框筒、筒中筒和束筒等形式,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抗侧能力,适用于超高层建筑。
三、高层建筑结构的分析方法在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设计和分析时,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静力分析、动力分析和非线性分析等。
静力分析是基于结构在恒载、活载和风载等静力作用下的响应进行计算,是结构设计的基础。
动力分析则考虑了结构在地震作用等动力荷载下的振动特性,包括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一种简化的动力分析方法,通过计算结构的振型和振型参与系数,并结合反应谱来确定结构的地震响应。
时程分析法则直接输入地震波,对结构在整个地震过程中的响应进行模拟,能更准确地反映结构的动力特性,但计算量较大。
小议建筑仿生结构形态设计论文

小议建筑仿生结构形态设计【摘要】大自然总是创造最合理的结构形式,形态万千的自然界蕴藏着无穷优美的、可供选择的合理结构,自然界的创造能力常常要超越人类的设计和想象能力。
利用仿生学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发展空间结构。
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结构形态设计的概念内涵及其设计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仿生结构;结构形态设计一、建筑结构形态设计的概念结构形态处于建筑学和结构工程专业的交叉领域,是研究结构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基础。
以结构形态设计来启动建筑创作的研究是个具有挑战的崭新课题。
以建筑功能、建筑艺术和建造成本为依据,遵循结构传力基本规律,将各种结构构件按照一定的逻辑语法组织成一个整体受力的系统,称为结构形态设计。
探讨结构形态设计方法,根本目的即是通过结构构思启动建筑形式的生成,为建筑形式创新开拓新的思路。
结构是围合空间的基本手段,为塑造合用空间服务,所以建筑合用空间和理想功能是结构形态设计的首要依据。
合理的结构形态设计方案,能尽可能地发挥材料的性能,从而节省大量的材料费用。
大量实践说明,结构实效与材料成本是成反比相关,与设计建造维护成本是成正比相关,总成本在某一点达到最低,这一点的结构实效最合适。
因此,设计师必须在结构形态设计的初期就大致估算各项成本的比例,找出这个理想的平衡点。
二、建筑仿生结构形态设计自然界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人类在建筑技术上所遇到的许多难题,自然界中早已有了类似的解答,如蜂房结构,其断面为规则的六边形,这种划分方式比人为的建筑中常用的四边形网格节省20%的材料;小麦秆由下至上间距逐渐增大的茎节,有效地减少了弯矩的作用,使其高径比高达500,而大多数高层建筑的高宽比不超过8,又如柔薄的花瓣常常依靠其形体的曲面或皱折来增加刚度,花瓣的前端往往是空间曲面形态,具有良好的空间受力能力。
由此可见,自然界往往以最完美的方式解决了功能、形式和结构之间的矛盾,而对于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而言,自然的每一处表现都是理解和应用形式创造的普遍法则,每一种技术形式都能从自然形式中推出。
关于建筑结构的论文范文

关于建筑结构的论文范文摘要关键词:建筑结构;力学性能;稳定性;设计原则;结构形式一、引言二、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建筑结构是指建筑物在承受各种外部荷载时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
它包括结构的组成、结构的力学性能、结构的稳定性以及结构的失效等基本概念。
1. 结构的组成建筑结构由各种材料、构件和连接件组成。
材料包括混凝土、钢材、木材等;构件包括梁、柱、板、墙等;连接件包括螺栓、焊接、铆接等。
2. 结构的力学性能结构的力学性能是指结构在承受各种外部荷载时的变形、内力和位移等力学行为。
它包括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
3. 结构的稳定性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受到外部荷载作用时,保持原有形状和位置的能力。
它包括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
4. 结构的失效结构的失效是指结构在受到外部荷载作用时,不能保持原有形状和位置,导致结构破坏或丧失功能。
三、建筑结构的分类1. 按用途分类建筑结构可分为民用建筑结构、工业建筑结构、公共建筑结构等。
2. 按结构形式分类建筑结构可分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拱结构等。
3. 按材料分类建筑结构可分为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等。
四、建筑结构的设计原则1. 安全性原则建筑结构的设计应确保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结构能够承受各种外部荷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2. 经济性原则建筑结构的设计应在满足安全、功能、美观等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
3. 可靠性原则4. 环保性原则建筑结构的设计应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五、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1. 框架结构2. 剪力墙结构3. 筒体结构4. 拱结构六、实际案例分析七、结论八、建筑结构的创新与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结构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代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被引入,为建筑结构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高性能混凝土、轻质高强钢材、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的出现,使得建筑结构在保持安全性的同时,能够实现更大的跨度和更高的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建筑结构形式的发展
(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06)
【摘要】本着“安全、合理、先进、经济”的结构设计原则,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各种新型建筑结构形式,阐述了这些新型结构形式的发展情况,以求能推广和应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型建筑结构形式,索承网壳结构,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新型竹结构
近年来,为了满足人民对生活条件改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围绕“安全、合理、先进、经济”的结构设计原则,广大的结构工程师研制和开发出了大批的新型建筑结构形式,为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索承网壳结构
索承单层网壳来源于著名建筑师富勒在1962年提出的由索和杆组成的张拉整体结构全新的结构思想,张拉整体结构体系以其简洁的明确的力学概念为大跨度结构的应用创造了新的奇迹。
索承单层网壳结构是由上层单层网壳和下层环索、斜索通过竖杆连接而成,索由网壳节点连接到悬挂于单层球面网壳的竖杆的下端。
它充分发挥了单层网壳与索承穹顶结构两者的优点弥补两者的不足。
近年来,全国各地也新建了多个索承网壳结构,例如武汉体育馆,常州市椭
球形索承单层网壳。
从结构设计基本原则“安全、合理、先进、经济”四方面来看,索承网壳结构满足结构设计四方面基本原则,符合
建设设计与结构设计和谐统一,满足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创新型国家”,具体实施方针为“循环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节能减排”的要求,是当前大跨空间结构一种优良的结构体系。
2 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如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已经成为工程领域的重要的结构形式。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具有承载能力大,刚度大,抗震性能好,截面尺寸小,自重轻,跨越能力大,省脚手架和模板,施工快速方便,易满足一些特殊需求等优点。
其唯一的缺点就是需要进行防火处理。
清华大学聂建国教授及其团队近些年来开发出许多新型组合结构,如组合转换结构、钢管混凝土格构柱、钢板剪力墙、钢板—混凝土组合梁、双钢板型组合结构、大跨钢—混凝土组合空间结构、槽形组合梁。
组合转换结构相对于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结构而言,具有承载力高、自重小、抗裂性好的优点。
为研究钢—混凝土组合转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的组合受力性能,清华大学做了组合转换框架的试验。
双钢板型组合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组合结构,具体构造是由两块钢板之间用栓钉连接起来,形成一块“半刚性”的板,施工的时候在板里面浇灌混凝土,形成一种类似“三明治”的结构。
这种组合结构具有强度高、延性好、施工方便快捷、没有裂缝。
可加工成板、梁、柱、剪力墙,可用于隧道、储水池等对裂缝要求很严格的结构和海洋平台、核电厂等处于复杂环境中的结构。
单肢钢管混凝土柱将钢管和混凝土有效组合,充分发挥了二者的材料性能,因而得到
了工程界的广泛青睐。
但是当荷载偏心或构件长细比较大时,单肢钢管混凝土柱难以发挥其最优性能构件在轴压下所具有的优势难
以体现。
而格构式的构件可以保证单肢接近理想轴压状态,且又具有较大的截面惯性矩,可以充分发挥钢管混凝土原有优势,有效解
决圆钢管混凝土柱不利于压弯的问题。
钢管混凝土格构柱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工业厂房、钢管混凝土拱桥等工程结构中,在超高层建筑、巨型结构、桥墩、塔等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桥梁的结构形式直接关系到轨道交通的建设费用、城市景观协调、减振降噪等问题。
槽形梁(也称为u形梁)利用底板支承轨道及列车,降低轨道标高,在满足桥下净空的前提下降低了桥梁及车站的高度;结构高
度减薄,高跨比减小,结构体量较小显得轻巧、美观,在很大程度上可减小对周边环境特别是视觉效果的不利影响;主梁的腹板将隔音屏障功能与结构受力的功能合二为一,节省了隔音板。
槽形梁内侧易于布置各类通讯、电力等设备,整个截面的空间利用率高;具有列车脱轨时的保护功能,节省了护轮轨,提高了整个轨道系统的安全性。
但由于混凝土底板易开裂,施工工艺复杂等问题,这种结构形式一直没有推广应用。
清华大学聂建国教授提出一种槽形组合梁结构,很好的弥补了上述钢—混凝土槽形梁的缺点。
大跨钢—混凝土组合空间结构是利用组合结构的空间受力性能开发的
一种组合结构。
目前主要有清华大学推广应用的“双向组合梁板结构”,贵州大学研制的“钢—混凝土组合空腹夹层板”。
其中“双向
组合梁板结构”应用面积最大的建筑是武昌火车站,武昌火车站西站房主体3层,平面为246m×56m,东站房平面为108 m×18 m,站房总建筑面积为31. 4万m2。
“钢—混凝土组合空腹夹层板”应用面积最大的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训练大楼。
3 新型竹结构
湖南大学的肖岩教授在国内从2009年开始进行新型竹结构的研究,并于2011年在湖南大学建起了第一栋轻型竹结构的示范性建筑。
这种竹结构采用的是胶合竹和竹夹板用钉或者螺栓连接起来。
这种竹结构房施工方便快捷,既可在工厂预制,也可以在施工现场组装,模块化程度高,适合单体住宅、联排住宅及其他层数较低的房屋建设,也符合低碳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董石麟,罗尧治,赵阳.新型空间结构分析设计与施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2]聂建国,朱喻之.钢—混凝土组合转换梁受弯性能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8(9): 20-22.
[3]聂建国,朱喻之,樊健生.钢—混凝土组合转换框架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 2009, 130(14): 8-10.
[4]曾菁,樊健生.双钢板型组合结构[j].工业建筑, 2007,
37(4): 11-12.
[5]聂建国,廖彦波.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轴压受力试验[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9(12): 33-34.
[6]聂建国,吴丽丽,樊健生,等.槽形钢—混凝土组合梁及其应用前景初探[j].土木工程学报, 2008, 41(11):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