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教育经济学重点

教育经济学重点第一章绪论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1、科学发展的历史回顾(1)萌芽时期教育经济学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名教育的经济意义》,是世界上最早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的论文,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
美国沃尔什于1935年写了著作《人力的资本观》,它运用现值折算法。
(2)形成时期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美国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的创建者,主要著作有《由教育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的经济价值》等。
美国丹尼森1962年著有《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我们面临的选择》。
(3)发展时期发展与20世纪70年代。
出现的主要学者有英国的希恩、布劳格、韦锥,美国的罗杰森、鲁什林、戴维斯。
研究的主要特征有:第一,研究的内用和范围有了很的拓展。
第二,出现了许多新的课题。
第三,在研究工作组织方面,国际性研究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许多国家还在高等学校设立专题性研究组织、学会及机构。
第四,在具体计算方法研究方面,数量化、定量化以及数学模型设计等计算方法继续被重视。
第五,国际上许多国家在大学里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
2、学科研究对象。
①西方:教育投资收益及教育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等②前苏联:经济规律在教育部门所起的特殊作用③中国:厉以宁,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杨保民,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王善近,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3、学科研究方法一般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4、学科产生的历史条件:①是二战后科技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②是西方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结果③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教育经济学的诞生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1.教育在科学技术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第一章研究对象和方法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是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资的有效利用及其经济效益。
是介于经济学、教育学、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靳希斌观点:从宏观角度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也要从理论与实际的角度探讨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研究教育领域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为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章形成早期:管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孔子——庶富教、墨子——教人耕者其功多、荀子——不教无以理民性初步形成:1.威廉·配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政治算数》首次运用数字资料计算广义的教育成果的货币价值教育和训练使人的劳动能力出现差别。
贡献:他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不仅肯定了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指出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不同。
“一个人如果技艺高超,可以和许多人相抗衡”2.亚当·斯密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立者代表作:《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6年)他第一次对教育具有生产性和经济意义进行了论述。
他首次把人的知识、经验、能力看做是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
教育和训练具有经济意义。
亚当·斯密的教育经济思想1、人经过受教育,学习到的有用才能,看成是国民财富的一部分2、这种才能的获得“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
3、“劳动工资,因务学习有难易,学费多寡而不同。
4、”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5、“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费一笔费用,但这笔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
”3.大卫·李嘉图坚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耗费的劳动的原理。
价值的大小和劳动量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复杂劳动所生产的价值比较大。
4.费里德里希·李斯特“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
教育经济学名词解释

教育经济学名词解释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投入、教育支出在政治社会、经济区域和经济政策中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在这些领域中形成行为的学科。
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桥梁,涉及政策评估、新技术支持和社会责任投资。
它主要是研究如何可以有效地利用政策和资源来建立可持续的教育环境,以提高教育收益。
有关教育经济学的名词解释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学校与教育投入、支出的经济相关的名词,二是教育经济的理论名词。
学校与教育投入、支出的经济相关的名词包括:财政投入,指各级政府支出经费,用于提供教育、学校和其他教育资源;财政支出,指除了财政投入,学校还会通过收费、出售、租赁资产等形式获取资金;教育经费,指为教育活动提供的资金,包括学校的额外支出和支持性政策;学校成本,指学校用来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包括职工薪酬、固定资产折旧费等;学校收入,指学校从财政投入、费用收入、基金会和其他形式获得的收入。
教育经济学理论名词包括:最佳教育经济学,指研究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寻求最大的投资回报;需求侧政策,指政府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为改善消费者购买权而采取的政策,如家庭助学贷款;供给侧政策,指政府根据供给改善教育质量的政策,如学校建设和设备投资;价格控制,指政府通过控制学费、学校经济支出等经济政策来影响学校的运行;社会福利,指政府通过提供受益人(如学生)无偿给予优惠政策,以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关注政治、经济及社会层面的混合学科,涵盖了从经济学、行政学和政治经济学等跨学科研究,对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
它不仅为研究政策提供了理论框架,而且向政策制定者提供实证证据,以便更有效地制定、实施和评估教育政策。
教育经济学也是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好地理解教育系统如何响应外部动力和内部重组的一个重要科学工具。
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中,教育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改变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的动态关系,在资源分配上实现合理的效率。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经济学1、学科概念:P6①教育投资:又称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资源等,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像教育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②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总和。
③教育经济效率:又称教育经济效力、教育机构内部效能、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效率等,是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④教育经济效益:教育经济效益也叫教育社会经济效益、教育社会经济价值、教育经济收益、教育经济收效等,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或者通俗地将,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入加以比较,所得的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的余额。
⑤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达的一门边缘学科。
2、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斯特鲁米林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定量化的语言专门阐述教育的国民经济意义。
沃尔什1935年写的《人力的资本观》,被西方认为是有关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它采用了现值折算法。
到1960年,教育经济论文达到53篇。
这一时期的特点:①有了教育经济学方面的论文及专著;②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从观察在业劳动者身上论述与充分调动教育的经济意义和价值。
(二)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涌现大批教育经济学学者,使这门学科在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体系上基本上确立起来。
形成标志:①1963年国际经济学会召开讨论教育经济学国际学术会议,出版了《教育经济学选集》,这一选集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②也有人认为,英国的韦锥于1962年写了一本正式使用“教育经济学”名称的著作《教育经济学》,为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探讨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对于教师候选人来说是必备的知识。
本文将探讨教育经济学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教育经济学的概念与目标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与经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其目标是通过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教育投资的回报等问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教育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效率分析和资本理论等。
成本效益分析通过比较投资与回报之间的关系,评估教育投资的效果。
效率分析则是评估教育组织和管理的效率水平,寻找提升教育系统效益的途径。
资本理论则探讨了教育资本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经济收益。
二、教育经济学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性1. 了解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候选人了解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例如有效使用教师、教室、教材等资源,以最大化教育效果。
通过合理分配资源,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的经济效益。
2. 分析教育政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经济学可以帮助教师候选人分析教育政策对教育的影响。
政府对教育领域的政策决策会直接影响到课程设置、教育投入和教育改革等方面。
教师候选人需要了解不同政策对教育经济的影响,以便灵活应对。
3. 探讨教育投资的回报与效果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候选人探讨教育投资的回报和效果。
教育投资不仅包括个人付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还包括社会对于教育的投入。
通过分析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和效益,能够更好地评估教育投资的价值,为个体和社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教育经济学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案例1. 校园资源的合理利用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帮助学校管理者合理利用校园资源。
例如,通过调整班级规模、优化班级结构,可以提高教师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此外,可以通过制定周密的课程安排和资源管理方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满意度。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旨在揭示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规律,以及经济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以下是对教育经济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汇总。
一、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教育经济学的核心议题之一。
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教育能够增加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1、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对人力的投资,如同对物质资本的投资一样,可以带来未来的收益。
个体通过接受教育,积累了知识、技能和能力,这些构成了他们的人力资本。
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者能够在工作中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经济的发展。
2、教育的外溢效应教育不仅对受教育者本人产生积极影响,还对整个社会产生外溢效应。
例如,受过良好教育的个体更有可能进行创新和发明,推动技术进步;他们还可能具有更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密切,教育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1、教育与就业机会一般来说,较高的教育水平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现代社会,许多职业都对教育程度有明确的要求。
例如,医生、律师、工程师等职业通常需要接受高等教育才能从事。
2、教育与收入水平教育与收入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
这是因为他们具备了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更复杂、更有价值的工作。
3、教育的信号作用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中还具有信号作用。
雇主在招聘时,往往难以直接了解求职者的能力和潜力,而教育程度可以作为一种信号,表明求职者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育成本与收益在考虑教育投资时,需要分析教育的成本和收益。
1、教育成本教育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学费、书本费、学杂费等;间接成本则包括因上学而放弃的工作收入(机会成本)、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等。
2、教育收益教育收益可以分为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
教资教育经济学重点

教资教育经济学重点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投入与产出等问题。
在教资考试中,教育经济学是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教育经济学的定义、原理、方法、重要概念和具体应用等方面入手,全面介绍教育经济学的重点内容。
一、教育经济学的定义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经济活动的科学,它将经济学的理论、原理和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以研究教育的经济问题为主要目标。
教育经济学包括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育市场与竞争、教育财政与政策等方面内容。
二、教育经济学的原理在教育经济学中,有几个重要的原理需要了解。
首先是教育投资原理,它是指个体或社会对于教育的资金投入会在未来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
这个原理指出了教育对于人力资本的培养和提升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
其次是教育选择原理,它认为个人在选择教育时会根据教育的成本和收益来进行决策。
个体会衡量接受教育的成本和个人通过受教育获得的收益,选择最优的教育方案。
还有一条重要的原理是教育生产函数原理,它描述了教育系统中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教育生产函数原理指出了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和优化对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至关重要。
三、教育经济学的方法教育经济学采用了多种方法来研究教育经济活动。
其中,计量经济学方法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计量经济学方法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模型建立和实证研究等手段,量化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此外,教育经济学还使用了实证研究、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以全面了解和分析教育经济领域的问题。
四、教育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在教育经济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需要理解。
首先是教育成本,它包括教育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指的是为了提供教育服务而产生的费用,如教师工资、教材费等。
间接成本指的是由于接受教育而引起的其他费用,如机会成本和外部成本等。
其次是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
教育投入是指向教育领域提供的各种资源,如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政资源等。
教育经济学案例分析

教育经济学案例分析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教育经济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报率和人力资本理论等。
成本效益分析是根据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评估教育项目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投资回报率则是衡量教育投资收益的指标,通过比较教育成本和收益,评估投资的可行性。
人力资本理论则强调教育对劳动力质量的影响,将教育和人力资本紧密结合起来。
二、案例分析:中国教育产业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市场之一,教育产业已成为支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私立学校为例,近年来,中国私立学校的兴起引起了广泛关注。
私立学校的兴起带动了教育商品化进程,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实证数据。
首先,成本效益分析在私立学校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私立学校的出现,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选择,可以满足家长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然而,私立学校的高学费也成为一个问题。
成本效益分析可用于评估私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帮助家长和政府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其次,投资回报率的概念在教育经济学中得到了体现。
私立学校的投资回报率成为家长选择学校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在选校过程中,家长会权衡学费、学校声誉、教师配置等因素,综合考虑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投资回报率。
最后,人力资本理论对于私立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私立学校在引进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私立学校的发展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三、教育经济学在政策制定中的意义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教育资源配置为例,教育经济学可以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指导政府在教育经费分配上的决策,确保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本段
但教育经济学在西方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则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
美国舒尔茨、英国维泽、美国贝克尔等西方经济学家的著作,为现代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认为,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式,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的收入;而教育则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教育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连续的作用。
这一论点成为20世纪70年代西方许多教育经济学著作的理论出发点。
当前,西方教育经济学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估算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如何估算个人的教育投资和收益以及收益率;教育同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之间存在着的关系,教育同劳动力市场变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预测未来的劳动力供求;如何有效地分配和使用教育经费,以便尽可能提高智力投资的经济效果等等。
教育经济学以教育在经济增长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支出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效果作为研究对象。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在阐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的原理和规律的同时,并根据设定的前提,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检验有关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和预测这一关系的变动趋势。
70年代末以来,中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者们对教育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目前得出的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一方面,经济增长本身要求教育部门输送大批有一定技术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另一方面,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是同一国的国力相适应的,经济越发达越有可能提供较多的教育费用,促进教育的发展。
一国可能用于发展教育的经费多少,归根结底要受本国财力所制约。
只有在经济持续增长,财政收入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才能使教育经费的绝对额,以及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增大。
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即单靠发展生产力,是不可能建成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社会的。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事业,它既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又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
无论是社会评价标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还是劳动者自身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教育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出现。
关于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等研究,使人们清晰和实证地认识到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属性。
70年代初出现的筛选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以及70年代末出现的教育的社会化理论,从不同侧面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挑战和批判,同时丰富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教育投资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繁荣,各国的教育投资热情在80年代中期开始有所下降,教
育财政出现紧缩。
尽管如此,人力资本理论在教育经济学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的动摇。
人们对教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仍然予以高度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继续为人力资本理论提供着有力的支持。
近年来,知识经济的出现及其与教育的关系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高等教育系统作为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培养有知识的人才的发源地,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视。
编辑本段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和初步形成
远在教育经济学形成之前,国内国外已有很多关于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的思想。
在我国,先秦诸子即认识到发展教育是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条件;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也都认识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如孔子的“庶富教”的思想,说明了人口、经济、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颜元的“实学”“实行”的思想认为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
在西欧,古希腊的柏拉图也论述过教育对生产所起的作用。
但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低下,生产劳动还基本上处于简单的体力劳动阶段,知识和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还很少,因而人们也只是认识到教育和经济之间的一些联系,但还不能充分认识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重大意义,也不可能形成完整的教育经济思想体系。
17世纪到19世纪初期间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产生并得到了发展,一些学者注意到了人的素质对生产力的影响,并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对教育的经济意义作了进一步的论述,提出了一些教育经济思想。
但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学和教育学自身发展的限制,还不可能形成一门独立的教育经济学科。
其后近一百多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中包含了很多科学的教育经济思想,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作了一系列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近代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主要有古襟和杨贤江。
古襟1934年发表《中国教育之经济观》,运用了经济的观点阐述教育问题,辩证地论述了教育和经济的制约关系;杨贤江所著的《新教育大纲》论述了教育能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认为科学因实用而生,而进步。
西方学者主要有大卫·李嘉图和马歇尔等。
大卫·李嘉图提出教育投资的基本思想,马歇尔提出生产要素包括教育,教育要由国家投资等。
众多的教育经济思想初步形成,这些教育经济思想为以后教育经济学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