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文言文训练
小古文练习题五年级

小古文练习题五年级小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小古文不仅可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以下是一些适合五年级学生的练习题:1. 理解题:阅读以下小古文,回答问题。
- 小古文:《守株待兔》- 问题:农夫为什么不再耕田,他最后得到了什么?2. 翻译题:将下列句子从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 句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 填空题:根据所给的文言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
- 原文:《悯农》- 填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____。
4. 改错题:找出并改正下列句子中的文言文用法错误。
- 句子:吾欲往观花,奈何天色已晚,只得作罢。
5. 连线题:将下列成语与相应的小古文出处进行匹配。
- 成语:画蛇添足- 小古文:《战国策·齐策二》6. 简答题:简述《卖炭翁》中卖炭翁的生活状态和心情。
7. 选择题:阅读以下小古文,选择正确的答案。
- 小古文:《孟母三迁》- 问题:孟母为什么要搬家三次?A. 因为邻居太吵B. 为了让孩子有好的学习环境C. 因为房子太小D. 因为不喜欢原来的邻居8. 阅读理解题:阅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回答以下问题。
- 问题一:司马光为什么砸缸?- 问题二: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道理?9. 判断题: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给出理由。
- 句子:《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根据孔子的言论整理而成的。
10. 写作题:根据《草船借箭》的故事,写一篇短文,描述诸葛亮如何用草船借箭,并表达你对这个策略的看法。
通过这些练习题,学生可以加深对小古文的理解,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一)七步成诗文帝①尝令东阿王②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③菽以为汁。
萁④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注释]①文帝:指魏文帝曹丕。
②东阿王:指曹植,曹丕之弟。
③漉(lù):过滤。
④萁(qí):豆秸。
1.文帝和东阿王是()。
A. 父子关系B. 朋友关系C.叔侄关系D. 兄弟关系2.结合语境,文中描写东阿王很聪慧的一个词语是“()”。
A. 大法B.作诗C. 应声D.惭色3.给文中画线部分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不成者/行/大法B. 不/成者/行大/法C. 不成/者行/大法D. 不成者/行大/法4.“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中的“令”用扩词理解法来理解,最合适的一项是()。
A. 口令B. 命令C. 令人喜欢D.法令(二)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②月中无物③,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尝:曾经。
②若令:假使。
③物:指人和事物。
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④瞳子:瞳仁。
1.“无此必不明”中的“此”指的是()。
A. 徐孺子B. 瞳子C. 月亮D.嫦娥2.给“譬如人眼中有瞳子”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B.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C.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D.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中的“戏”指的是游戏。
B. “人语之曰”“徐曰”中的“曰”都含有“说”的意思。
C. “徐孺子”和“杨氏子”称呼都一样,这里的“徐孺子”就是这个孩子的姓名。
D.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意思是:假使月中没有东西,是不是应当特别明亮呢?4.从这篇文言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徐孺子?()A. 善良B. 聪慧C. 勇敢D.认真(三)智①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②。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训练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训练一、《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二、《课内文言文》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课外文言文》管宁割席分坐。
宁读如本色,止车采薪者之侧,长乐市中人。
宁与华歆俱为管宁所厚,然宁俭不贵财,而歆奢靡。
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四、《阅读训练》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五、《练习》1. 根据给出的文言文句子填空。
2. 翻译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的意思是什么?3. 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独”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 翻译句子“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的意思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5. 管宁为什么说“子非吾友也。
”?从中可以看出管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一、《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二、《课内文言文》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课外文言文》管宁割席分坐。
宁读如本色,止车采薪者之侧,长乐市中人。
宁与华歆俱为管宁所厚,然宁俭不贵财,而歆奢靡。
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四、《阅读训练》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五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

五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课内阅读(13分)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
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
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是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他们以为这一下晏子可丢尽脸了。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这种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倒让大夫取笑了。
”①这是齐王第三次侮辱晏子,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不多于10个字)②在这场外交斗争中,晏子的表现很出色。
他把“淮南”比作了______________,把“淮北”比作________________;把“橘”比作______________,把“枳”比作________________。
言下之意是说________________。
③晏子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外交官”。
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不少于2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略2.《滥竽充数》是一篇,讲了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的道理。
我们学过的成语故事还有、。
【答案】寓言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的队伍里充数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刻舟求剑狐假虎威【解析】略3.根据课文《杨氏之子》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13%)梁国杨氏子(),甚()。
孔君平(),父不在,()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孔指以示儿曰:“()。
”儿应声答曰:“()。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积累练习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积累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节选)大抵①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②,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④”。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注释)①大抵:大概。
②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没有读熟文章,就一句一句在心里硬记。
③云:说。
④见:同“现”。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几案(______)不可倒一字(______)牵强暗记(______)[2]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读书要先______,在此基础上进行______,这样才能有所得。
[4]读书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请用“______”画出来。
[6]多读的好处有哪些?请你根据短文归纳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小古文阅读。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1]这番话是写__________的。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一)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①,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②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④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①方来:将要来;②诣:到……去;③曷:同“何”,什么④得无:莫非习题:1.解释文段中加粗的词语。
习辞:____________ 何以:____________ 何坐:____________ 避席: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缚者曷为者也 B.傧者更道从大门入C.路转溪头忽见 D.寡人反取病焉3.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把“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划线的词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撒盐空中差可拟()(3)俄而雪骤()(4)与儿女讲论文义()2.翻译下面的句子。
五年级文言文课外练习题

五年级文言文课外练习题五年级的同学们,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的思想和生活。
以下是一些课外练习题,帮助你们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1. 文言文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请解释这段话的意思,并谈谈你的理解。
2. 文言文翻译题:- 将以下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3. 文言文填空题:- 请在括号中填入适当的字或词,使句子通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4. 文言文造句题:- 使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造一个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5. 文言文理解题:- 阅读《岳阳楼记》中的一段:“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 请描述这段话所描绘的景象,并分析作者的情感。
6. 文言文词汇题:- 解释以下文言文词汇的含义:仁、义、礼、智、信。
7. 文言文选择题:- 以下哪句文言文表达了“朋友相聚”的意境?- A.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B.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 文言文写作题:- 根据你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描述你想象中的桃花源。
9. 文言文连线题:- 将下列古代诗人与他们的作品连线:- 李白《静夜思》- 杜甫《将进酒》- 王维《登高》10. 文言文文化题:- 请简述“礼”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练习题,希望你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言文,同时也能够培养你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记得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多查阅资料,多思考,多交流,这样你们的文言文学习会更加扎实和有趣。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人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韩生料秦王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
前日,民皆徙①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而②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③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④矣,是以知之。
”(注释)①徙:迁移,移动。
②已而:不久。
③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
④纸鸢:风筝。
[1]解释下列加线词。
(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2)下令猎于北郊()(3)民皆徙避之()(4)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秦王出猎时,百姓纷纷离开回避,怕打扰秦王狩猎,表现了百姓们对秦王的崇敬爱戴。
B.韩生之所以能料知秦王此次不会出猎,是因为他在王宫当警卫,熟知秦王的习惯与性格。
C.本文情节曲折,依次写了:百姓躲避→韩生劝止→秦王将猎→宫卫问故→韩生释疑。
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勤于观察思考,要善于从平凡小事中悟出道理。
[3]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
吾宿卫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内阅读。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崔是夫子家禽。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惠”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而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文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
(______)(2)文中的“夫子”是指年老的人。
(______)(3)这则文言文是周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写的。
(______)(4)这则文言文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3班第六周文言文训练
姓名得分书写
第一讲寓言故事类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
(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测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13.操:携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集市散了。
22.遂:于是。
23.曰:说。
24.宁(nìng):宁可。
25.无:不。
26.自信:相信自己。
27.以:用。
【注意字音】
【读音】履:lǚ 边音,第三声;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 鼻音,第四声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全文翻译】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作者与评点】
本文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即韩非,是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
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被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郑人买履》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则寓言。
文中的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
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
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
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
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当堂检测】
矛与盾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训练要点】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誉.之()
(3)物莫能陷.也()(4)或.曰()
2. 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子之矛 B陷子之盾 C不可陷之盾 D誉之曰
3.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 从故事里卖矛与盾的人的话语中,我们可提炼一个成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举一反三】
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训练要点】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1)蚌方出曝.()(2)蚌合而箝其喙.()
(3)两者不肯相舍.()(4)渔者得而并禽.之()
2.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蚌合而.箝其喙渔者得而.并禽
B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C 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3.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2)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4. “鹬蚌相争”这个成语的后半句是。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第二讲寓言故事类
东施效颦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字词注释】
1. 效:仿效,模仿。
2. 颦:皱眉头。
3. 东施:越国的丑女。
4. 西施:越国的美女。
5. 美之:认为她的样子很美,以之为美。
6. 美,动词,以……为美。
7. 归:返回,回去。
8. 去:躲开,避开。
9. 其里:同一个村里;同一个乡里。
10. 里:乡里,这里指家门口11 坚:紧紧的。
12 挈:本意是用手提着,在此处是带领的意思。
13. 妻子:妻子和子女。
14 彼:她,代指丑妇(东施)。
15. 病:毛病,生病。
16. 病心:病于心,心口痛。
【“之”字的意思】
(1).贫人见之:可代指东施的样子。
(2).其里之:的(3).见而美之:(代指)她。
(西施皱眉、捂胸的样子)。
(4).之所以美:......的原因。
【全文翻译】
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
邻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贫穷的人看见了,带着妻儿子女远远地跑开了。
那个丑女人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不知道皱着眉头好看的原因。
【作者与评点】
本文选自《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本文主要告诉我们:
(1)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会弄的适得其反。
(2)讽刺了那些不知自丑,不识时务的人,只知道盲目效仿,结果却适得其反,成为人的笑柄。
(3)爱美之心人人有,不要不顾自身条件而盲目模仿他人。
(4)不应该一味的去模仿别人,更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当堂检测2】
楚王好细腰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训练要点】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1)楚灵王好.士细腰()(2)以一饭为节.()(3)胁息
..()..然后带()(4)比期年
2.给下列“故”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A 故意
B 所以,因此;
C 原因,缘由
D 老,旧,过去的,原来的。
(1)无缘无故()(2)故人西辞黄鹤楼()(3)明知故犯()(4)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拔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闵通:悯)
【训练要点】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1)闵.其苗之不长()(2)谓.其人曰()(3)苗则槁.矣()(4)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2. 下列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日病.矣(生病) B予.助苗长矣(我)
C其子趋.而往视之(快步走) D 非徒
..无益,而又害之(非但,不只是)3.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A 庄稼人对禾苗要多加照管,不能做一个什么都不做的懒汉
B 想要把事情做好,就得多花心思,多下工夫。
C 要想把事情做好,就要想办法加快速度,提高效率
D 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其客观规律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
能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