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用
唐太宗以史为镜的原话

唐太宗以史为镜的原话
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原句为: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
翻译成现代文:“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
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
同“以古为鉴”。
此句的背景: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
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
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
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
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公卿大臣中,感情有爱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见他的恶,自己爱
的就只看见他的善。
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的恶,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恶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可以兴盛了。
唐太宗用人的原则

唐太宗用人的原则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原则:明主之任人,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慎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慎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名主无弃士。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
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五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
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重视“制度忠诚”鉴于前代政治上的“私人忠诚”对社会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唐太宗在选官用人方面非常重视“制度忠诚”原则,即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徇私情。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曾经是太宗为秦王时旧部的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被撤职,他求唐太宗看在自己曾是秦王府故人的份上免于处分,被太宗严辞拒绝:“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
”另一面则是他唯才是举,量能授职。
如魏徵原本是太子建成下属,但是唐太宗见他才堪大任,便不计前嫌,委以重任。
魏徵也不负其望,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及时诤谏匡正太宗政令的误差,对贞观之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问出身,重视人才的价值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命令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
中郎将常何向太宗提出了二十多条意见和建议,条条切中时弊。
常何本是一介武夫,不通经史,怎么会有如此高明的见解?太宗不解,便问常何。
常何告诉他这都是家臣马周出的主意。
太宗立即召见马周进宫,由于相见心切,在马周未到之前,曾一连四次遣使催促。
见面一谈,发现马周确有真知灼见,当即决定留在门下省任职,不久任监察御史,接着又提拔他担任中书舍人、中书令。
马周见事敏捷,机智雄辩,谨慎周到,处事公允,深得太宗信赖和同僚们的好评。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在用人上,唐太宗还主张人尽其才、量才录用。
唐太宗用人及纳谏的故事[精彩]
![唐太宗用人及纳谏的故事[精彩]](https://img.taocdn.com/s3/m/508564e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d0.png)
唐太宗用人及纳谏的故事谁有本事就用谁有一次,唐太宗要给功臣们封官赐爵。
他让人宣读事先写好的名单,并且说:“有不合适的,请提出来吧。
”唐太宗的叔父李神通打了许多仗,他一直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可一听名单上把自己排在后面,就不服气地大声说:“当初,我首先起兵响应您,东征西杀。
可您怎么把我排在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后面了?他们有什么功劳?不过就是舞文弄墨,要不就写写划划嘛!”唐太宗笑了,说:“叔父虽然首先举兵起义,可您忘了?您后来还打了两次大败仗。
房玄龄、杜如晦他们出主意,定计策,帮我取得天下,论功劳,应当排在您的前面。
您虽然是我的至亲,我可不能以私情加重对您的封赏啊!”大臣房玄龄说:“秦王府里的旧人,都是皇上的老部下了,那些没升官的,不免有些怨言。
”唐太宗说:设立官职,为的是选拔有才能的人,替百姓办事。
不能以新旧分先后。
新人有才干的,就要升官;旧人没有才干的,当然不能提拔。
要不然,国家的事情怎么能办得好呢?”长孙无忌是唐太宗年轻时候的好朋友,又是他的大舅子(皇后长孙氏的哥哥),有才干又有大功,唐太宗就任命他作了宰相。
长孙皇后知道了,怕别人说闲话,对唐太宗说:“我作了皇后,已经够出风头的了,你就别让我哥哥当那么大的官,免得……”“不。
我任用你哥哥,是因为他有宰相的才干,不是因为他是我的亲戚。
”唐太宗坚持让长孙无忌当了宰相。
唐太宗这几件事办得好。
他用人,就用有才干品德好的,不管那人跟自己个人的关系怎么样。
虚心纳谏古代人把皇帝能听进不同意见,按正确的意见办事,叫做“纳谏”(纳是接受的意思,谏是规劝的意思)。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帝王中最能纳谏的一个。
有个叫元律师的官员犯了法,唐太宗一气之下,决定处死他。
大臣孙伏伽不同意,反对说:“元律师固然有罪,可按照法律不能定为死罪。
您的处罚太重了,应当改一改。
”唐太宗想了一下,说:“你说得对,要不,我就错杀了人啊!”他立刻改变了原来的决定,还下令把一座花园赏给孙伏伽。
可又有一个大臣不同意了,说:“那座花园值一百万钱,这种赏赐太重了吧?”唐太宗摇摇头说:“孙伏伽敢直接指出我的过错,我就要重重地赏他,好让大家都能像他这样直言规劝我呀!”有一年,益州(在现在四川省)的地方官给朝廷上了一个奏折,说当地的僚人(一支少数民族)起来叛乱,还抢了东西,请求中央发兵镇压。
唐太宗的用人措施

唐太宗的用人措施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对用人措施的改革。
在唐太宗的治理下,人才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和发挥,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选拔人才的制度唐太宗实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人才更加公正地被选拔,也使得人才的选拔不再仅仅依靠出身背景,而是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素质。
科举制度的实行,也使得唐朝的官员更加稳定和有序,从而为唐朝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唐太宗还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度”,即设立了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六部(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工部),分别负责政务、人事、财政、军事、法律和工程等方面的事务。
这种分工明确的制度,使得唐朝的政务更加精细化和高效化,也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二、注重人才的培养唐太宗注重人才的培养,他鼓励学习和研究,提倡文化和教育。
他在位期间,大力兴办学校,修建图书馆,出版图书,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他还提倡诗歌和文学,亲自创作了很多著名的诗歌和文章,为唐朝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外,唐太宗还注重官员的培训和晋升。
他在招募官员时,不仅注重其学历和能力,还注重其道德品质和治理能力。
他鼓励官员不断学习和进步,提倡官员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为官员的培训和晋升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三、推行激励政策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为人才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更加积极的支持。
他提高了官员的薪水和福利待遇,鼓励人才投身于政治和经济建设中。
他还提倡创新和实践,鼓励人才勇于开拓和创造,推动科技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唐太宗还注重表彰和奖励人才。
他在位期间,多次颁发了勋章和荣誉称号,为人才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更加积极的支持。
他还鼓励人才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唐太宗的用人措施,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贞观之治的君明臣贤——《贞观君臣论治》读书札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一生文韬武略才华出众,在位期间,国家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民族融合、国力强盛,平定突厥,各国来朝,一手创建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这盛世局面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唐太宗个人的文才武略,更是源于他出众的用人之明。
具体来说,就是四个字:知人善用。
首先,唐太宗善于知人。
魏征果断敢言,正直进谏,不畏权威,但缺乏处事的圆润;岑文本性情敦厚,文章辞藻华丽,内容丰富,但有些不切实际;长孙无忌待人接物聪明敏捷,处理事务圆润得体,但领兵打仗不是他的长处;马周遇事果断,性格忠实正直,评论衡量别人能秉公直言;褚遂良有才识学问,性格坚强正直,竭尽忠诚。
唐太宗对于的评价都非常中肯,而且符合实际,不能不说是有知人之明。
再者,唐太宗善于任用人才。
主张用人取长补短,兼而用之。
唐太宗能正确对待人才德行能力的差异,认为每个人都有其长,也有不足之处,在使用时要尽量发挥人才的长处,避开其短处,尽量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贞观初年,共同掌管朝政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深得唐太宗的信任,他们的长处是多谋善断,史称“房谋杜断”,而短处是不善于处理杂务琐事。
太宗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才,贞观三年分别擢升为尚书省左右仆射,成为唐太宗的重要辅佐大臣。
而对于李靖、李勣两元大将,则长期让他们握有重兵,驻守边关,为唐朝政权的巩固立下了特殊功勋。
贞观年间,唐太宗对各种人才都能量才而用,使大批的文臣武将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华。
所谓君明臣贤,有了唐太宗的知人善用,便有了贞观时期的人才辈出,这些人才在贞观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建功立业,从而推动了贞观之治的发展。
其中,对“贞观之治”起作用最大的当推魏征。
他不仅向太宗提出施政方案,还不断督促唐太宗切实实行。
十几年间,他以直言进谏为己任,成为唐太宗的一面镜子。
在太宗击败东突厥志得意满时,他提醒太宗居安思危,在太宗晚年政治退后时依然勇敢进谏,保证了贞观时代的稳定发展。
唐太宗识人用人之道

明主之任人,如巧匠 之制木.直者 以为辕, 曲者以为轮,长者以 为梁,短者以为拱角, 无曲直长短,各有所 施.明主之任人亦有 是也。智者取其谋, 愚者取其力,勇者取 其威,怯者取其慎, 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 故良将无弃才,明主 无弃士。
2
1
文 臣 武 将
3
唐太宗用人三法
任官惟贤才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御人有道,恩威并施
任官惟贤才
• 自古管理即以人为本。唐太宗非常重视选才用人, 提出了“治天下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把招揽人 才,选贤用能看作治国第一要务。他认为争天下 的关键是有争天下的人才。因此,李世民早在即 位之前的秦王时期,就广纳贤士,文有房玄龄、 杜如晦、于志宁等“秦王府十八学士”,武有程 知节、秦琼、尉迟敬德等一干猛将。为世艳羡的 秦王府臣正是李世民为收人心、组团队建立的人 才库。这些人才都成为他日后发动玄武门之变, 夺权登基的骨干力量,为大唐创业直至贞观盛世 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基础。
李世民三请马周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 在用人上,唐太宗主张人尽其才、量才录用。他 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 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 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不以一恶忘其善,勿 以小瑕掩其功。”他还说:“人之行能,不能兼 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进一步阐述了 “用人所长”使人才“各得其所”的思想。
1+1>2
御人有道,恩威并施
• 唐太宗在御人上可谓 有“道”非“术”。 他待臣以礼,施以厚 恩,惜才如命,用人 不疑,注意收揽人心, 同时不忘恩威并施, 从制度渠道上对臣下 权力进行制约,加强 监察,时刻注意保持 管理团队的廉洁高效。
李世民割须救茂公
【哲理故事】唐太宗用人

【哲理故事】唐太宗用人
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对王珐说:“你善于辨别,尤其擅长评论。
你不妨从房玄龄等
人开端,都逐一做些评论,评一下他们的优缺陷,同时跟他们相互比拟一下,你在哪些方
面比他们优良?”
王珐答复说:“不知疲倦地办公,二心为国操劳,凡所晓得的事不不尽心努力去做,
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龄。
经常留意于向皇上直言倡议,以为皇上才能德行比不上尧舜很丢,这方面我比不上魏征。
文武全才,既能够在外带兵打仗做将军,又可以进入朝廷搞治
理担负宰相,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李靖。
向皇上讲演国度公务,具体明了,发布皇上的命
令或者传达下属官员的汇报,能做到公正公平,在这方面我不如温彦博。
处置沉重的事务,解决困难,办事语无伦次,这方面我也比不上戴胄。
至于批驳贪官贪吏,表彰清正廉署,
疾恶如仇,好善喜乐,这方面比起其余多少位强人来说,我也有一日之长。
”唐太宗十分
赞成他的话,而大臣们也认为王珐完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都说这些评论是准确的。
从王珐的评论可以看出唐太宗的中,每个人各有千秋;但更主要的是唐太宗能将这些
人依其专长应用到最适当的职位,使其可能发挥本人所长,进而让全部国家繁华富强。
将来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只依附一种固定组织的型态而运作,必需视企业经营管理的
须要而有不同的团队。
所以,每一个者必须学会如何组织团队,如何控制及管理团队。
企
业组织引导应以每个员工的特长为点,部署恰当的地位,并按照员工的优毛病,做灵活性
调剂,让团队施展最大的效力。
经理职员的义务在于知人善任,供给企业一个均衡、密合的组织。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贤明的皇帝,他的治国之道备受后世推崇。
而在他所有的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最为重要,至今深具借鉴意义。
选贤任能不拘一格"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把选拔人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拘一格,海纳百川,广揽贤才。
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不计较资历地位,更不问出身,谁有本事就用谁,兼收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魏征、王珪、韦挺等人原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谋士,都是被唐太宗大胆重用而名留青史的贞观良臣。
对那些曾反对过自己或属于敌对营垒的人,按绝大多数皇帝的做法,就是斩草除根,免生后患。
但唐太宗不计前隙,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
对他们的才干、见识极为欣赏器重,礼遇有加。
唐太宗收服魏征等人,是最能看出他的用人胸襟的。
不管对什么样的人,太宗都会推心置腹、以诚相待。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就是由此而来的吧!"士为知己者死",这样的明君怎能不让群臣竭诚辅佐、同心协力?!纵出生入死,肝脑涂地,也心甘情愿。
太宗洞察敏锐,对人才的优缺点了如指掌。
他知人善用,将不同类型人才进行合理的搭配,放在最合适的地方,取长补短,互相协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最大的效能。
为了扩大选拔人才的渠道,唐太宗还完善了科举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给千千万万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公平竞争的机会,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广开言路虚怀纳谏人都喜欢听好听的,不喜欢听批评意见,认为听批评意见有损颜面,这是人性的弱点。
伴君如伴虎,权力使君臣之间的沟通更难。
阿谀奉承之辈环绕,成为不明是非的昏君,也是加速衰败的一个原因。
唐太宗是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雄才大略而又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 多年前 文成公主 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 松赞干布和亲 安,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 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 唐蕃交好的新时代 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
体会唐太宗——对外政策魅力
——范文谰《中国通史》第三册第124页 范文谰《中国通史》第三册第 范文谰 页
讨论: 讨论: 1.根据材料得出唐太宗在文治方面的主 张是什么? 张是什么? 2.根据教材补充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文德 治国之策是什么? 治国之策是什么?
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中国民族关系的新篇章 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中国民族关系的新篇章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主观上 主观上: 1)主观上: A.吸取隋亡教训 吸取隋亡教训, A.吸取隋亡教训,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B.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2)客观上 客观上: 2)客观上: A.隋朝经济繁荣为唐打下了良好基 A.隋朝经济繁荣为唐打下了良好基 础 B.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B.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1、准许内迁 、 2. 设置羁縻府州,仍用少数民族领袖 设置羁縻府州, 为官,官位世袭, 为官,官位世袭,后代由唐政府册封
西突厥: 高宗)设安西都护府, 西突厥: (高宗)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设置机构
吐蕃: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
影响: 、 影响: a、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
展,文化繁荣 b、促进了民族融合, 、促进了民族融合, c、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思考: 思考:以阶级分析法做进一步剖析
材料一:唐太宗即位之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立下了“偃武修文, 材料一:唐太宗即位之初便立下了“偃武修文,中国 既安,四夷自服” 既安,四夷自服” 材料二:唐太宗尤提倡儒学,对群臣说: 材料二:唐太宗尤提倡儒学,对群臣说:“我只喜爱 孔的道理,有了它好比鸟有翼,鱼有水, 尧、舜、周、孔的道理,有了它好比鸟有翼,鱼有水, 失去它就要死,不可暂时失去。 他在位时, 失去它就要死,不可暂时失去。”他在位时,添筑学 1200间 添加名额满2260 2260员 各地学生相率来京师, 舍1200间,添加名额满2260员。各地学生相率来京师, 高丽、百济、新罗以及高昌、 高丽、百济、新罗以及高昌、吐蕃等也派遣贵族子弟 来入国学,生徒多至8000余人,学校可称极盛。 8000余人 来入国学,生徒多至8000余人,学校可称极盛。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出唐太宗 时期制定法律的出发点和原则. 时期制定法律的出发点和原则. 2.这对当时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
材料: 太宗)谓侍臣曰: 国以人为本, 材料:(太宗)谓侍臣曰:“国以人为本,人 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 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 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 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 今 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 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 此则富矣。 此则富矣。”
贞观:唐太宗年号(626-649年 贞观:唐太宗年号(626-649年)共23年 (626 23年
唐太宗的具体措施: 唐太宗的具体措施:
政治: 政治: 经济: 经济:
1、用人: 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用人扬长避短 、用人: 选贤任能、 2、制度: 、制度: 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完善三省六部制, 1、“存百姓”: 、 存百姓”修养生息、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修养生息、推行均田制, 2、 戒奢从俭,爱惜民力 、 戒奢从俭,
1.依据材料,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问题的重要性? 1.依据材料,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问题的重要性? 依据材料 2.体现了唐太宗在经济方面什么样的治国思想 体现了唐太宗在经济方面什么样的治国思想? 2.体现了唐太宗在经济方面什么样的治国思想? 3.唐太宗的经济政策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唐太宗的经济政策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唐太宗的经济政策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魏 征 秦 叔 宝
杜 弶
回顾:唐太宗对三省六部 制的完善起到了怎样的历 史作用?
皇帝 尚 行 书
执
中 策 书 吏 户
决
门 议 下 刑
审
( ( ( (
( ( ( (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 ( ( (
礼
兵
工
唐太宗曾说: 法乃天下之法, 唐太宗曾说:“法乃天下之法, 非朕一人之法。 非朕一人之法。”
唐 律 残 片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唐律》比《秦律》减少160条死刑条款。 如规定:对孕妇处以死刑,要在产后百日执行。 “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 法。”
如何理解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 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材料一:唐太宗统治时期,天下出现“海内升平, 材料一:唐太宗统治时期,天下出现“海内升平, 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局面。 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局面。 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至 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至 于海,南极五岭,皆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于海,南极五岭,皆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材料二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二:“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材料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材料四 大批外国人的到来, 材料四:“大批外国人的到来,给唐朝注入了许多 新鲜的文化内容,如佛教、伊斯兰教。同时, 新鲜的文化内容,如佛教、伊斯兰教。同时,唐朝的先 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朝鲜和日本) 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朝鲜和日本)的影 响尤其巨大。 响尤其巨大。
法律: 重视法制,制定《唐律》,慎用刑法 ; 法律: 重视法制,制定《唐律》 思想文化: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思想文化: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 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 对外政策: 实行开放的政策, 对外政策: 实行开放的政策,加强中外联系
长 孙 无 忌
房 玄 龄 程 咬 金 1.魏征去世后唐太 魏征去世后唐太 宗痛心的话说明了 什么? 什么? 2.唐太宗为什么把 唐太宗为什么把 魏征比作一面镜子? 魏征比作一面镜子? 3.为什么唐太宗听 为什么唐太宗听 逆耳” 到“逆耳”的话感 觉难受, 觉难受,但还是采 纳呢? 纳呢? 4.唐太宗的用人原 唐太宗的用人原 则产生了什么作用? 则产生了什么作用?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
结合上述材料,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形成 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哪些?(要求根据历史 规律归纳封建王朝出现治世的共同原因)
、吸取前代教训,减轻人民负担; a、吸取前代教训,减轻人民负担; b、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前提)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前提) 统治措施) c、统治者的个人作用 (统治措施) 、 d、人民的辛勤劳动 、 e、科技的推动 、 f、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 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频致丰稔, 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 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 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 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 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 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 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 此皆古昔未有也” 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卷一 从材料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社会景象? 从材料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社会景象? 结合教材,概括贞观之治的表现) (结合教材,概括贞观之治的表现)
唐帝国东西有九千五百里, 唐帝国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 东西有九千五百里 九百十八里。与当时拜占庭帝国﹑ 九百十八里。与当时拜占庭帝国﹑伊斯兰帝国 并称“世界三大帝国” 并称“世界三大帝国”。
《步辇图》邮票 步辇图》
《步辇图》是阎立本名作之一,表现了吐蕃使者禄东赞 步辇图》是阎立本名作之一,表现了吐蕃使者禄东赞 朝见唐太宗时的情景。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 唐太宗时的情景 松赞干布仰慕 朝见唐太宗时的情景。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 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 步辇图》 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描绘 的就是当时唐太宗与禄东赞会面的场景。 的就是当时唐太宗与禄东赞会面的场景。
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 发展中的作用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 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 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 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 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 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 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 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 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大的影响。 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 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 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 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外交思想: 外交思想:
的态度; 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 友好的态度; 的政策; 对中外文化采取 开放 的政策; 对外来文化采取 兼收并蓄的方针。 阅读教材,列举唐太宗时, 阅读教材,列举唐太宗时,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