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答案word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6课解放战争的胜利练习(含解析)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6课解放战争的胜利练习(含解析)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

第6课解放战争的胜利1.解放战争时期,进行三大战役时机成熟的表现有①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我方的变化②战略反攻打乱了敌人的部署,为决战创造了条件③解放区的土改基本完成④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以下事件被称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的是A.抗日战争的胜利 B.解放军突进中原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国民政府被推翻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B.全国性反攻时机成熟C.发动人民支援革命战争D.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经济发展4.解放战争第二年把战略主攻方向定在中原地区的主要原因是A.全面内战从此处打响 B.国民党军队防守薄弱C.拥护革命的群众基础好 D.控制中原可威胁南京5.下列重大变化中,不是发生在1947年的是A.国共关系由军事上内战到政治上完全破裂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C.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减租减息到没收地主土地D.解放区军民由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到夺取大中城市为主要目标6.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将反攻的主要方向选择在大别山,目的是A.为淮海战役作准备 B.为渡江战役作准备C.对南京和武汉造成直接威胁 D.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7.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的口号。

“后方挖蒋根”是指A.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B.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8.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说,“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商车运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出现这种情景的根本原因是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C.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的作用 D.解放区实行了土改9.解放战争中,决战时机成熟的标志A.大别山根据地开辟 B.敌军集中兵力重点防守C.土地改革全面完成 D.蒋介石要求和谈10.陈毅在《吟反攻形势》中写道:“……关陕伐孤张天网,辽吉猎虎布火雷。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六分册备课笔记第19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六分册备课笔记第19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第19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1、背景(1)“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2)毛泽东做《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的标志,为中共八大提供理论准备。

2、主要内容(1)分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2)确定经济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上,大会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3、意义:八大是中共历史上第一次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为主题的代表大会二、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三面红旗”:指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1)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强调“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2)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3)人民公社——强调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2、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认识:(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能够发展起来,反映了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状况和求强求富的强烈愿望。

(2)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过分夸大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忽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导致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历了一次严重失误。

(3)严重脱离实际的目标,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三、国民经济调整1、背景: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2调整的措施(1)八字方针时间: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意义:标志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2)中共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提出实现现代化任务1965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全国人民要努力奋斗,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第六分册全册课件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第六分册全册课件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第六分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现代世界的形成与发展1.1 两次世界大战1.2 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3 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2. 中国近现代史2.1 辛亥革命2.2 五四运动2.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国共合作2.4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3. 当代世界与中国3.1 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3.2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3.3 21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理解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2. 掌握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国共合作、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3. 认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过程,理解21世纪世界与中国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国共合作。

2.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现代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包括两次世界大战、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国共合作、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情景,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再现重要历史事件。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典型例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第六分册全册课件2. 内容:1)两次世界大战2)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3)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国共合作4)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5)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6)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7)21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分析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3)论述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国共合作的过程及意义。

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第1单元第1课知识点和测试

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第1单元第1课知识点和测试

第六分册第一单元中国抗日战争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西安事变(B)1、背景: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蒋介石调遣张杨军队追击长征胜利达到陕北的红军。

张杨感觉“剿共”无出路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感召下,决定停止进攻,逼蒋抗日2、时间:1936年12月12日3、事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在西安扣押来视察的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

史称“西安事变”4、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5、事件解决:应张学良的要求,中共中央派遣周恩来等赴西安。

中共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共抗日”等六项承诺。

6、影响:(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2)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七七事变1、卢沟桥事变的爆发(A)时间:1937年7月7日事件:日军进攻北平西南宛平县卢沟桥,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将士奋起还击,史称“七七事变”,即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过程:【七七事变后才形成,正式形成为蒋介石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一)递交宣言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宣言内容:(1)提出迅速发动全民族抗战(2)实行民主政治(3)改善人民生活等基本要求(4)重申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

(二)、部队改编: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1、西北红军主力--→八路军(全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2、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新四军(全称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三)正式形成(C)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八一三事变和南京大屠杀2、八一三事变(即淞沪会战开始)(B)时间: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坚决回击,淞沪会战开始。

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六分册完整版

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六分册完整版
【A】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时间:1944 年 7 月;地点:美国布雷顿森林) 1945 年 12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宣告成立。一个以
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史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7 年,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主持下,23 个国家缔结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第三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A】中共七大 时间:1945 年。 地点:延安。 内容: 1 大会中心任务: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 强的新中国; 2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3 制定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 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 确定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5 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内战爆发 标志:1946 年 6 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 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两个解放区:山东、陕北解放区。
第六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战略转折 标志: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A】三大战役(大决战,战略决战) 辽沈战役:1948 年 9 月 12 日开始,历时 52 天,歼敌 47 万余人。打锦州,瓮中捉鳖, 关门打狗,解放全东北。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 淮海战役:中原和华东两大野战军,围而不打,隔而不围,中间突破。 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规模最大。 刘邓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华东野战军;总指挥:邓小平。 意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一次规模最大的决战,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 中原广大地区,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城市南京、武汉和上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平津战役(华北,北平天津)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华北野战军(聂荣臻)。 过程: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与华北野战军以钳形合击态势发动了平津战役。解放 军依次采取“围而不打”,“隔而不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术。 北平:1949 年 1 月,在共产党的争取之下,北平国民党守军将领傅作义率领军队 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答案

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答案

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答案【篇一:高中历史第六分册要点(知识梳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西安事变1、含义: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

2、解决:应张学良的要求,中共中央派遣周恩来等赴西安。

中共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共抗日”等六项承诺。

3、影响: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七七事变1、含义: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影响: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37年9月)1、标志:①西北红军主力和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②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四、抗战初期日本的主要侵略行径1、八一三事变和上海沦陷: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史称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开始。

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间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它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淞沪会战历时3个月,1937年11月,上海沦陷。

2、南京沦陷和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

日军进城后抢劫掳掠,无恶不作,并疯狂杀害中国被俘士兵和平民达30万以上。

其暴行激起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慨。

五、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一、平型关大捷1、概况:1937年9月,日军入侵山西,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

在会战中,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精锐部队坂垣师团,歼敌1000余人。

2、意义: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二、台儿庄战役1、概况:1938年,日军进攻徐州东北的台儿庄,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抵抗,毙伤日军1万余人。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第六分册全册课件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第六分册全册课件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第六分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现代世界的政治格局2. 现代世界的经济格局3. 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4. 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变化5. 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现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格局及其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掌握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使学生了解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增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

2. 教学重点:现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战后世界的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现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2. 新课导入:(1)现代世界的政治格局:讲解各大洲政治格局的特点,分析形成原因。

(2)现代世界的经济格局:介绍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探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阐述文化发展的趋势,分析文化多元化的影响。

(4)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变化:讲解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分析世界格局的变化。

(5)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介绍战后世界的发展趋势,探讨其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现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2. 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变化3. 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现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

(3)论述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

2. 答案:(1)特点: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格局全球化、文化格局多元化。

(word版)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word版)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2021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A.神话传说 B.考古遗存 C.实物资料 D.文字实录2.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姜寨遗址 B.崧泽遗址 C.二里头遗址D.殷墟遗址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

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A.公元前7世纪前期B.公元前7世纪后期C.公元前8世纪前期D.公元前8世纪后期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5.“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A.张骞出使西域 B.遣唐使节来华C.海上丝路繁荣 D.朝贡贸易推行6.刘知几认为史家著史必须不加隐讳,如是撰写,意思就是A.秉笔直书 B.知往鉴来 C.经世致用 D.祥今略古7.“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其中“我朝〞是指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8.历史学家使用“原始积累〞“君主专制〞“人文主义〞等词汇来描述A.西欧社会的演变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C.工业社会的来临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9.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以下那一重要现象?A.手工工场建立 B.城市化进程开始C.垄断组织产生 D.资本全球扩张10.太自鸣钟设置于工部局,“报时报刻,远近咸闻〞。

这种情景最先出现在A.汉口 B.上海 C.天津 D.重庆11.开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格局的历史事件是..A.美国独立战争 B.法国大革命C.?共产党宣言?发表 D.俄国十月革命1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中,“西学为用〞意为采用西方军事科技,“中学为体〞是指A.以中国文化为本位 B.以中国文化为辅助C.以中国文化为手段 D.以中国文化为形式13.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各个国家路径不同。

其中以军事力量完成统一,以开展重工业为重点的国家是A.法国 B.日本 C.德国 D.俄国14.右侧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A.五口通商 B.租界设立 C.瓜分狂潮 D.门户开放15.“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基础练习1.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瓦窑堡抗日民族2.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3.C 4.D 5.C 6.B 7.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l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任举四例)。

二、拓展练习8.(1)西安事变;1936年。

(2)对张发动西安事变目的看法的矛盾;是和平解决还是武力解决;西安事变时各方的态度即“杀蒋”还是“放蒋”。

(3)西安事变时各方的态度是由其各自利益决定的(可引用材料中的史实加以证明);西安事变时各方的态度围绕“杀蒋”和“放蒋”展开,可见,国内和国际矛盾相当复杂;中共在处理西安事变时,起到了关键作用,最终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一、基础练习1.平型关李宗仁台儿庄2.太平洋缅甸3.B 4.A 5.D 6.C 7.B 8.(淞沪会战)1937.8—11 太原会战(1937.9—11) 徐州会战(1938.1—5) (武汉会战)1938.6—10二、拓展练习9.(1)淞沪、太原、徐州及武汉;台儿庄战役。

(2)1937年,洛川会议确定人民军队的战略任务是,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之后,八路军开辟了晋察冀、晋绥等敌后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也开辟了苏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3)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重要战场。

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企图。

消耗了日本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敌强我弱,再加上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方针,正面战场的战局对中国抗战形势不利。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全民族统一抗战的有机组成部分,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少了任何一个都不是完整的抗日战争。

尽管当时的中国各阶级、政党、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分歧,但在抗日救亡这个共同目标上,却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基础练习1.毛泽东思想毛泽东2.8 15 台湾3.D 4.D 5.C 6.B 7.B 8.D二、拓展练习9.(1)《马关条约》;1895年。

(2)南宋时台湾与大陆就有隶属关系;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台湾正式归属中央。

(3)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中国对日宣战布告》、《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条款》。

第一单元单元练习一、“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1.因为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外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内“围剿”红军、镇压抗日爱国力量。

2.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原因:日本对华侵略进一步扩大,中日两国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救亡运动的高涨;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3.张学良、杨虎城。

从“给张、杨以积极实际的援助”直至做“防御战”的准备,可以看出中共准确而及时地分析了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如有爆发内战的可能等,并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做出了相应的对策。

4.新方针:联蒋抗日。

影响: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的一系列政策调整,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有关南京大屠杀1.南京大屠杀。

说明日本拒不承认二战中其侵略别国的历史和战争期间犯下的罪行。

日本政府的行为助长了右翼势力,危及了世界和平。

2.日本人东史郎的记载,德国《拉贝日记》,美国人贝德士与友人的通信,中国亲历者的口述史料等。

(任答两点)3.说明了日本右翼势力的猖狂。

事例:如日本政要屡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文部省审定右翼势力修改的历史教科书为“合格”;加入《日美防卫指针》,占领钓鱼岛等。

4.日本应把对侵略战争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要以实际行动来取信于亚洲的近邻国家。

三、中国抗战的贡献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集中兵力、财力、物力投人中国战场。

2.由于中国的抗战,使日军无法实现更大的侵略目标;中国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犬贡献。

(任答两点)正面战场: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台儿庄战役等;敌后战场: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机场等。

3.中国的抗战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重大的民族牺牲。

4.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抗击了占日本陆军总数87:5%的侵华日军师团,即使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l942年,仍抗击了63.8%的侵华日军师团,有力地配合了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粉碎了法西斯轴心国企图称霸世界的野心。

中国的抗战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重大的民族牺牲。

第二单元第4课民主和独裁的较量一、基础练习1.毛泽东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2.中原运动战速战速决3.B 4.D 5.C 6.C 7.A二、拓展练习8.(1)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集团集中力量抢夺抗战胜利的果实,接收日伪产业,获得了大批资产,成为其统治的有力物质支撑。

(2)D(3)为了争取和平,避免内战或尽可能地推迟全面内战的爆发,或共商建国大计。

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第5课国民党统治危机一、基础练习1.国民大会宪法蒋介石独裁统治2.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3.D 4.D 5.A 6.B 7.C二、拓展练习8.(1)1947年7月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法币严重贬值。

(2)措施:币制改革。

目的:为了挽救严峻的财政金融危机。

内容:通过货币改革方案,发行金圆券。

效果:物价上涨,金融破产,市场崩溃。

(3)因为这次币制改革使国民党在国统区仅存的民心、士气都丧失殆尽了。

第6课解放战争的胜利一、基础练习1.刘伯承邓小平大别山中原2.154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3.A 4.B 5.B 6.D 7.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辽沈战役,东北全境得到解放;1948年,淮海战役,基本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l949年,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宣告蒋介石政府覆灭。

(本题答案不局限于上述三次战役或战斗)二、拓展练习8.(1)人民解放军从根本上粉碎了国民党速战速决的计划,敌我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战略反攻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并使国民党反动派陷人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2)“外线”指国统区。

(3)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队一半以上的兵力,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

意义:人民解放军已经形成了战略进攻的全面态势。

第二单元单元练习一、和则两利1.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2.原因: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作用:中共中央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之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3.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实现和平、民主而努力。

毛泽东诚意参加了重庆谈判,但是蒋介石把和谈作为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共产党的烟幕。

4.丧失人心。

5.和平的愿望。

基本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积极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共谋台海和平与稳定。

基本立场:反对“台独”,反对外国干涉中国内政,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二、图说历史1.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2.图2。

原因:相对于油画,照片更为真实、客观。

3.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获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

‘4.D三、历史的丰碑1.“三年”指l946年到l949年;“三十年”指l919年到l949年。

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鸦片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略(符合条件即可)。

5.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共领导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组织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6.排序:图1、图3、图2、图4。

阶段:图1反映了国民大革命时期;图3反映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图2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图4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

7.背景: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被歼灭l54万余人,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国民党又打出假和平的幌子,企图与共产党划江而治。

意义:彻底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基本上解放了中国大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单元第7课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基础练习1.联合国宪章和平友好合作协调2.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3•C 4•D 5.B 6.C 7.(1)联合国。

(2)美、英、苏、中。

(3)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二、拓展练习8.在国际金融领域,于l944年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在世界贸易领域,于l947年倡导建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有利于美国占领世界市场。

通过上述措施,美国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

从二战后期起,美国就开始着手策划成立联合国,l945年联合国成立,美国暂时控制了联合国,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第8课美苏冷战的开始一、基础练习1.富尔敦l947 杜鲁门主义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2.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3.B 4.A 5.A 6.C 7.D二、拓展练习8.(1)两种生活方式: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少数武装分子、外来压力: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力量,来自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威胁。

(2)转折:美国外交政策从原来的孤立主义,转变为称霸世界的外交战略。

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依仗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3)目的:正式表达了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成为“自由世界的领袖”的目的。

影响:标志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9.跟帖:北极熊、山姆大叔、小毛驴的观点都不全面。

冷战的爆发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依仗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苏联经过战争的洗礼,军事力量与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两国都有“领导世界”的意图和战略目标。

在共同的敌人消除后,美苏双方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在势力范围的争夺中战略目标的冲突使战时的合作难以维持下去,但双方又不愿意陷于直接交战的境地,于是形成了“冷战”这种特殊的对抗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