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六分册答案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6课解放战争的胜利练习(含解析)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

第6课解放战争的胜利1.解放战争时期,进行三大战役时机成熟的表现有①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我方的变化②战略反攻打乱了敌人的部署,为决战创造了条件③解放区的土改基本完成④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以下事件被称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的是A.抗日战争的胜利 B.解放军突进中原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国民政府被推翻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B.全国性反攻时机成熟C.发动人民支援革命战争D.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经济发展4.解放战争第二年把战略主攻方向定在中原地区的主要原因是A.全面内战从此处打响 B.国民党军队防守薄弱C.拥护革命的群众基础好 D.控制中原可威胁南京5.下列重大变化中,不是发生在1947年的是A.国共关系由军事上内战到政治上完全破裂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C.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减租减息到没收地主土地D.解放区军民由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到夺取大中城市为主要目标6.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将反攻的主要方向选择在大别山,目的是A.为淮海战役作准备 B.为渡江战役作准备C.对南京和武汉造成直接威胁 D.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7.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的口号。
“后方挖蒋根”是指A.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B.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8.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说,“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商车运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出现这种情景的根本原因是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C.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的作用 D.解放区实行了土改9.解放战争中,决战时机成熟的标志A.大别山根据地开辟 B.敌军集中兵力重点防守C.土地改革全面完成 D.蒋介石要求和谈10.陈毅在《吟反攻形势》中写道:“……关陕伐孤张天网,辽吉猎虎布火雷。
高中历史华师大版第六分册课件:《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共40张PPT)-经典通用课件资料

常用字列表 Thanks
作图元素
小区、业务平台等的表示图标,上面放终端或产品示意图
作图元素
立体部件化组合
数据库
作图元素
放一些财务数据或者市场份额(国内、国际)、产品归类、组织结构之 类的文字,反白字,加阴影。
TM
AGW
G
作图元素
产品示意图标,使用时标上名称。 (组网图不能使用产品实物图, 所以大家要善于运用此示意图标)
2、由于各终端及实物场景的颜色是沉稳色,所以连接它们的组网线要粗一些、颜色可 以鲜一些,以产生对比,求得视觉平衡。
3、这些图标大部分都有一定的透视,如果您注意其透视的一致性,再加以有透视感的 组网线,可以画出一张立体的组网图。
4、缩放时,按Shift键及鼠标点图片选框的角部,避免变形 5、胶片尽量使用此图库,使公司资料风格统一
3、宗旨: 和平、友好、合作、协调 4、总部:美国纽约 5、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等六大主要机构 6、评价: (1)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国际合作; (2)成立初期被美操纵,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 (3)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国际组织
比较联合国和国联的异同点
• (1)相同点: 背景: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 性质:都是全球性性的国际组织 宗旨:都宣称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成立之初都被大国操纵 • (2)不同点: • A、国联强调大会一致原则,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后者更具有现实合理性和权威性; • B、联合国较之国联更具有普遍性,不仅会员国多于国联,尤其是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 C、作用不同:
二、雅尔塔体制的产物——联合国
1、背景:二战的产物 2、构建过程: ①前身:1942年 26国《联合国家宣言》 ②命名:1944年 四国 敦巴顿会议 ③制定:1945年4月25 日 50国代表 旧金山会议 制定并通过《联合国宪章》 ④成立: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日”) ,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 “联合国日”。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第六分册《新时期对外关系》评课稿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第六分册《新时期对外关系》评课稿一、教材概述《新时期对外关系》是华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第六分册的教材内容之一,本册主要介绍了中国在新时期对外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通过学习本册教材,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掌握相关概念、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深入理解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合作。
二、教材内容分析1. 序言部分本册教材的序言部分对新时期对外关系的背景进行了简要概述,指出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的同时,也对外开放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逐渐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序言同时介绍了教材的整体目标和学习要求。
2. 第一章:改革开放与对外关系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内外因素,并探讨了改革开放对中国对外关系的影响。
我们将学习到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和政策调整。
3. 第二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对外关系本章重点讲解中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对外关系的发展与调整。
我们将深入了解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以及如何处理国内发展与国际关系的关系。
4. 第三章:参与国际事务与对外关系本章围绕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实践展开,全面介绍了中国的多边外交政策、国际组织参与与国际合作等内容。
我们将了解中国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以及中国积极参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努力。
5. 第四章: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本章重点讲解了中国倡导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发展。
我们将学习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和目标,了解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推动共同发展等方面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6. 第五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本章主要介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及其发展。
我们将学习到中国与亚太区域国家、东南亚国家、南亚国家、中亚国家等地区的交往与合作,了解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影响力。
7. 第六章: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本章着重介绍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关系,深入了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第六分册全册课件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第六分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现代世界的形成与发展1.1 两次世界大战1.2 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3 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2. 中国近现代史2.1 辛亥革命2.2 五四运动2.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国共合作2.4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3. 当代世界与中国3.1 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3.2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3.3 21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理解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2. 掌握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国共合作、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3. 认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过程,理解21世纪世界与中国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国共合作。
2.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现代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包括两次世界大战、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国共合作、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情景,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再现重要历史事件。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典型例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第六分册全册课件2. 内容:1)两次世界大战2)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3)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国共合作4)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5)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6)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7)21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分析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3)论述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国共合作的过程及意义。
历史第六分册知识点整理①

第1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西安事变 B 1、背景:①日本不断侵略中国,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②抗日救亡运动的日益高涨;③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逼张学良、杨虎城剿共。
2、时间:1936年12月3、过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提出停止一切内战等主张.4、结果: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努力,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承诺。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5、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国共十年内战从此结束,为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P1-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全境国 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 日本帝国主义与 中华民族的矛盾 是主要矛盾 1935年一二九运动(北平) 驱逐日寇 剿共1927——1937年第一次1924——1927年 第二次1937——1945年 亡国 图1-1二、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B1、时间:1937年7月7日2、地点:北平附近卢沟桥3、意义: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图2-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1、号召: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各派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确定: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举行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
材料:当前时局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正准备并吞全中国,把全中国从各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变为日本的殖民地”。
3、促成: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4、形成: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①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②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5、意义: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P2-三、八一三事变和南京大屠杀 B1、淞沪会战:B⑴概况:1937年,日军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
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六分册完整版

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史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7 年,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主持下,23 个国家缔结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第三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A】中共七大 时间:1945 年。 地点:延安。 内容: 1 大会中心任务: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 强的新中国; 2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3 制定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 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 确定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5 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内战爆发 标志:1946 年 6 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 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两个解放区:山东、陕北解放区。
第六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战略转折 标志: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A】三大战役(大决战,战略决战) 辽沈战役:1948 年 9 月 12 日开始,历时 52 天,歼敌 47 万余人。打锦州,瓮中捉鳖, 关门打狗,解放全东北。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 淮海战役:中原和华东两大野战军,围而不打,隔而不围,中间突破。 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规模最大。 刘邓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华东野战军;总指挥:邓小平。 意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一次规模最大的决战,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 中原广大地区,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城市南京、武汉和上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平津战役(华北,北平天津)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华北野战军(聂荣臻)。 过程: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与华北野战军以钳形合击态势发动了平津战役。解放 军依次采取“围而不打”,“隔而不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术。 北平:1949 年 1 月,在共产党的争取之下,北平国民党守军将领傅作义率领军队 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答案

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答案【篇一:高中历史第六分册要点(知识梳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西安事变1、含义: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
2、解决:应张学良的要求,中共中央派遣周恩来等赴西安。
中共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共抗日”等六项承诺。
3、影响: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七七事变1、含义: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影响: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37年9月)1、标志:①西北红军主力和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②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四、抗战初期日本的主要侵略行径1、八一三事变和上海沦陷: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史称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开始。
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间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它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淞沪会战历时3个月,1937年11月,上海沦陷。
2、南京沦陷和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
日军进城后抢劫掳掠,无恶不作,并疯狂杀害中国被俘士兵和平民达30万以上。
其暴行激起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慨。
五、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一、平型关大捷1、概况:1937年9月,日军入侵山西,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
在会战中,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精锐部队坂垣师团,歼敌1000余人。
2、意义: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二、台儿庄战役1、概况:1938年,日军进攻徐州东北的台儿庄,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抵抗,毙伤日军1万余人。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第六分册全册课件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第六分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现代世界的政治格局2. 现代世界的经济格局3. 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4. 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变化5. 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现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格局及其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掌握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使学生了解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增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
2. 教学重点:现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战后世界的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现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2. 新课导入:(1)现代世界的政治格局:讲解各大洲政治格局的特点,分析形成原因。
(2)现代世界的经济格局:介绍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探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阐述文化发展的趋势,分析文化多元化的影响。
(4)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变化:讲解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分析世界格局的变化。
(5)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介绍战后世界的发展趋势,探讨其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现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2. 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变化3. 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现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
(3)论述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
2. 答案:(1)特点: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格局全球化、文化格局多元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第六分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15每小题2分,16---25每小题3分,共,60 分。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2011年6月3日,各地纷纷举办活动,纪念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禁毒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172周年,这件大事是指()
A.虎门销烟
B.辛亥革命
C.金田起义
D.收复新疆
2.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D.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
3.近代以来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俄国
4.我们称左宗棠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A.率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C.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
D.创办福州船政局
5.十九世纪末年,有人在北京城门上题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注: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其中“三军败绩”指的是中国在哪场战争中失败()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近代史上,在帝国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条约中,赔款数最多的是: ()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7.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的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汉阳铁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福州船政局
8.“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此诗出自()
A. 康广仁
B.谭嗣同
C.刘光第
D.杨深秀
9.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是()
A.“民主”与“科学”B.“民权”与“平等”
C.“科学”与“平等”
D.“民权”与“科学”
10.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
A.新文化运动促成中国人民新的觉醒
B.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C.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求荣
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1. 以下选项中最符合中国革命影片《开天辟地》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南昌起义
C.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D.红军长征
12.“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
”这是哪一次重大军事行动的作战方针()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13.小明为井冈山市“红色旅游推介会”撰写宣传语,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
A.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B.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D.改革开放的窗口
14.毛泽东曾对一位外国来访的同志说:“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来”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起义
B.揭开了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C .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完成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1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声势震动全国
B.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兵力歼敌
C.把革命火种撒到西部,扩大根据地
D.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战略转移
16.“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我国就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千米河山,主要原因是()
A.日军突然发动袭击
B.抗日义勇军力量弱小
C.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D.英美等国纵容日本侵华
17.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到西安调停的是()
A.周恩来
B.张学良
C.杨虎城
D.毛泽东
18.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A.七七事变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九一八事变
D.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19.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在1945年()
A.8月15日
B.9月2日
C.9月9日
D.10月25日
20.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陪都是()
A.南京
B.北京
C.重庆
D.武汉
21.1945年,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A.讨论停战问题
B.讨论成立联合政府
C.筹备政治协商会议
D.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22.全面内战爆发是在国民党军队进攻()
A.陕甘宁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晋冀鲁豫解放区
D.大别山区
23.有以下四部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影视作品,请你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向同学们推荐观看的先后顺序()
①《武昌起义》②《鸦片战争》③《大决战》④《开天辟地》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
24.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A.鞠躬 B .握手 C.跪拜 D.点头
25.下列历史人物与其贡献的连线搭配,下列选项搭配不正确的是()
A.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B.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C.詹天佑——设计京张铁路
D.冼星海——创作《义勇军进行曲》
二、材料分析题(共28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材料二:2009年4月21日,《扬子晚报》刊载了周克玉上将60年前的一首诗:“千帆竞渡断浪飞,万炮齐放敌垒摧。
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师显神威……”。
——摘自《扬子晚报》请回答:
(1)材料一中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事件?(2分)
(2)材料二描写的是哪场战役的场景?(2分)
(3)请写出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三大战役名称?(6分)有何历史意义?(3分)
(4)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3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百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
材料二: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江泽民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革命是指什么革命?(2分)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先生”是谁?(1分)“先生”在1905年创建了一个革命政党,这个政党的名称叫什么?(1分)
(3)这场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3分)
(4)为培养革命的军事政治人才,“先生”后来创办了一所军校,这所军校叫什么?(2分)哪年创办的?(1分)
三、问答题(12分)
28.在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之际,央视一套隆重播出了电视剧《中国1921》。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90年波澜壮阔,9 0年壮丽辉煌。
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南湖红船”上召开了什么重要会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次大会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党?(6分)
(2)“八一枪声”是在哪个地方打响的?(2分)
(3)“长征壮歌”中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哪一会议?(2分)
(4)请写出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
(至少两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