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陨石》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梦溪笔谈》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梦溪笔谈》含答案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20分)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
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
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
”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
”蒋曰:“不然。
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
”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
”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
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盛文肃[注]为尚书右丞知扬州,简重少所许可。
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过扬州..,文肃骤称其オ雅,明日置酒召之。
人有谓有章曰:“盛公未尝燕过客,甚器重者方召一饭。
”有章荷其意,别日为一诗谢之。
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
绎亦不谕其由,曰:“府公性多忤,诗中得无激触否?”有章曰:“元未曾发封。
”又曰:“无乃笔札不严?”曰:“有章自书,极严谨。
”曰:“如此,必是将命者有所忤耳。
”乃往见文肃而问之:“夏有章今日献诗何如?”公曰:“不曾读,已还之。
”绎曰:“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读其诗,何也?”公曰:“始见其气韵清修,谓必远器。
今封诗乃自称“新圃田从事’,得一幕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
切记之,他日可验。
”贾文元时为参政,与有章有旧,乃荐为馆职。
有诏,候到任一年召试。
明年除馆阁校勘,御史发其旧事,遂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郑州推官。
未几,卒于京师。
文肃阅人物多如此,不复挟他术。
景祐中,审刑院断狱,有使臣何次公具狱,主判官方进呈,上忽问:“此人名‘次公’者何义?”主判官不能对。
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刑院详议官,从官长上殿,乃越次对曰:“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盖以‘霸’次‘王’也,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
”上颔之。
异日,复进谳,上顾知院官问曰:“前时姓庞详议官何故不来?”知院对:“任满,已出外官。
梦溪笔谈·杂志一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杂志一原文注释及翻译鄜延境内有石油【原文】鄜延①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②出脂水”,即此也。
生于水际③,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④而出,土人以雉⑤裛⑥之,用⑦采入缶⑧中。
颇似淳漆⑨,然⑩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
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
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
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
石炭烟亦大,墨人衣。
余戏为《延州》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注释】①鄜(fū)延:路名,宋代康定二年(1041)从陕西路分出一部分置为鄜延路,治所在延州(后升为延安府),即今陕西省延安市。
②高奴县:古县名,秦代设置,治所在今陕西延安东北延河北岸,东汉末年废。
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卷十·物异》中载:“石漆,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
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
”文中“旧说‘高奴县出脂水’”疑即据此。
③水际:水边。
④惘(wǎnɡ)惘:心中若有所失的样子,文中用来描写石油与地下水混杂涌出的样子。
惘:在文中可以理解为通“汪”,形容液体聚积的样子。
⑤雉(zhì):鸟名,通称为野鸡。
⑥裛(yì):通“渑”(yì),沾湿,湿润,文中是“用羽毛去沾取石油”的意思。
⑦用:连词,相当于“而”。
⑧缶:古代瓦器,泛指瓦罐一类的器具。
⑨淳漆:纯漆。
淳:通“纯”。
⑩然:“燃”的古字,指燃烧。
麻:麻类植物的总称,古代专指麻的一种,即大麻,在本文中可以理解为麻烛。
麻烛即用麻籽所榨的油做成的烛,烛就是“火炬”的意思。
古代没有蜡烛,把火炬叫做烛。
幄幕:帐篷。
煤:烟熏所积的黑灰,即烟尘。
松墨:即松烟墨,是墨的一种,用松烟尘和胶捣捶制成。
识(zhì)文:这里指墨上所标注的文字。
《梦溪笔谈》文言阅读 译文答案

《梦溪笔谈》二则译文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的嘴上长着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都成为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人称它为“傍不肯”。
结构:第一层: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第二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第三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并指出天敌的俗名。
主要内容:这篇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译文: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了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匠师)没有办法,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赠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会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
《梦溪笔谈》阅读答案及译文

《梦溪笔谈》阅读答案及译文《梦溪笔谈》阅读答案及译文朝士刘廷式本田家。
邻舍翁甚贫,有一女约与刘廷式为婚。
后契阔①数年,廷式读书登科。
归乡闾访邻翁,而翁已死,女因病双瞽②,家极困饿。
廷式使人申前好,而女子之家辞以疾,仍以佣耕,不敢姻士大夫。
廷式坚不可,曰: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与成婚,闺门③极雍睦,其妻相携而后能行,凡生数子。
廷式尝坐小谴,监司欲逐之,嘉其有美行,遂为之阔略④。
其后廷式管干汇州太平宫,而妻死,哭之极哀。
苏子瞻爱其义,为文以美之。
(宋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契阔:离别、分离。
②瞽:盲,眼睛瞎了。
③闺门:古代指女子卧室,此文中指夫妻关系。
④阔略:宽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3分)(1)廷式尝坐小谴坐:(2)廷式使人申前好申:(3)为文以美之美:2. 结合上下文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2分)廷式坚不可,曰: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3. 用自己的话说,刘廷式有哪些博得苏轼称赞的`义的行为?(3分)4. 本文在刻画人物方面运用了哪些方法?(2分)参考答案:1.(1)因为(2)申述,说明(3)赞美,称赞2.廷式坚决不同意,说:我和你父亲有约在先,怎么可以因为你父亲的死和你的疾病而违背前约呢?3.与之相约的老翁因病去世,他的女儿因病失明,成为官员后的廷式还是不顾女方的反对,坚持履行婚约;婚后与盲妻相处和睦,妻子去世时哭得极其哀伤。
4.一方面从正面刻画廷式的语言和行动,直接突出其有情有义;另一方面从女方的反对、监察官的态度变化和苏轼的写文章赞美等角度,侧面衬托其美德。
译文朝廷命官刘廷式本为农家子。
邻居家老翁很贫穷,有一女儿,与廷式约为婚姻。
后离别多年,廷式读书考中进士科,回乡里寻访邻家老人而老人已去世,其女儿也因病而双目失明,家中极为困苦饥荒。
廷式托人到邻家重申以前的婚约,而女子的家人以女子的疾病推辞,且以为靠佣耕为生的人家,也不敢与士大夫通婚姻。
廷式坚持不退婚,以为先前与老人有约定,怎么能因为老人去世、女儿有疾病就违背婚约呢?最终还是与她成了婚。
《梦溪笔谈》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3.你敢和我在县尉的马前决一死战吗?
4.弓箭手运用智谋,找到突破口,抓住机会,战胜小偷。
(意对即可)
《梦溪笔谈》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梦溪笔谈》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 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 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 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④至 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偷:“诺。”弓 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皆服其能空乏其身
B.弓手者因事至村步罔不因势象形
C.遂曳矛而斗遂许先帝以驱驰
D.见必与之决生死时人莫之许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4.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扌舌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 因。
参考答案:
1.C
(选自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 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 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善(善于、擅长)用矛
B.一举而毙(杀死)
C.适值(刚好)偷在市饮酒
D.弓手者忽谓(对……说)偷曰
陨星的文言文阅读题目及答案

陨星的文言文阅读题目及答案陨星的文言文阅读题目及答案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陨星的文言文阅读题目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文言文阅读。
陨星沈括治平元年,常州日禺①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
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②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
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
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
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
王无咎③为之传甚详。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日禺:太阳落山。
禺,禺谷,传说中日落的地方。
②移著:移到。
著:通“着”。
③王无咎:北宋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
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1)少时而又震一声()(2)见于东南()(3)至今匣藏()(4)王无咎为之传甚详()2.下面“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B.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C.色如铁,重亦如之D.王无咎为之传甚详3.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对文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如实地记录了常州地区发生的`一次陨星坠落的真切生动的情景。
B.全文不足200字,但文辞简练,线索清晰。
作者身处封建迷信盛行的年代,能以科学的精神认识并记述陨星现象,实属难能可贵。
C.作者以极其生动传神的语言,把科学的道理解释得浅显易懂,让读者如临其境,闻其声,见其光,睹其形。
D.本文详略得当,作者特别详细描述了陨星的最后去向。
参考答案:1.(1)不一会儿(2)通“现”,出现、显现(3)用匣子(4)作记载2.B3.这时火熄灭了,只见地面上有一个像茶杯大小的洞穴,很深。
《梦溪笔谈》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梦溪笔谈》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11分)
《梦溪笔谈》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8.上文中匠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想询问喻皓,又,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
(2分)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3分)
(1)患其塔动患:
(2)贻以金钗贻:
(3)人皆伏其精练伏:
10.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2)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11.喻皓笑着回答妻子的询问,这个笑有何含义?(2分)
参考答案:
8.塔动想保全自己的'面子(或怕别人笑话自己)
(大意对即可,每空1分,共2分)
9.(1)嫌担心(2)赠给(3)同服,佩服
(结合语境理解正确即可,每小题1分,共3分)
10.(1)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2)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大意对即可,每个句子2分,共4分)
11.示例(1):透漏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示例(2):透漏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突出了他解决这个问题的轻松)。
(选择任意一点,大意对即可,共2分)。
《梦溪笔谈》原文阅读及翻译参考

《梦溪笔谈》原文阅读及翻译参考《梦溪笔谈》原文阅读及翻译参考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梦溪笔谈》原文阅读及翻译参考,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寇准镇物【原文】景德①中,河北用兵,车驾欲幸澶渊②,中外之论不一,独寇忠愍③赞成上④意。
乘舆方渡河,虏骑充斥,至于城下,人情恟恟⑤。
上使人微⑥觇⑦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
人以其一时镇物⑧,比之谢安⑨。
【注释】①景德:宋真宗赵恒年号(10041007年)。
②澶(chán)渊:古代湖泊名,故址在今河南濮阳西。
③寇忠愍:寇准,字平仲,宋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④上:封建时代称君主为上,文中指宋真宗。
⑤恟(xiōnɡ)恟:同汹汹,也写作匈匈,骚扰不安的样子,这里是惊恐不安的意思。
⑥微:秘密,暗中。
⑦觇(chān):看,窥视,文中是窥探的意思。
⑧镇物:使众人镇定,文中指能控制局面、稳定人心。
⑨谢安:东晋人,字安石,孝武帝时曾任宰相,以有雅量、处变不惊著称。
《世说新语·雅量》中就有几处谈到谢安镇物的故事,如:谢太傅(按:即谢安)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
’众人即承响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译文】宋景德年间,在河北(与契丹)发生了战争,宋真宗想亲自到澶渊前线督战,朝廷内外都不赞成,只有寇准赞成皇帝的想法。
皇帝与随行车驾刚刚渡过黄河,敌方的骑兵便蜂拥而至,围到城下,宋人一个个惊恐不安。
皇帝派人暗暗观察寇准在做什么,(发现)寇准此时正在中书官署里酣睡,鼾声如雷。
人们因为寇准当时能够镇定自若、稳定军心,就把他比作东晋时以处变不惊而闻名的谢安。
打关节秀才【原文】许怀德①为殿帅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溪笔谈|陨石》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陨石
治平①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
少时而又震②一声,移著③西南。
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④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
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
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
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
王无咎⑤为之传甚详。
导读:沈括是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被认为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一本《梦溪笔谈》流传至今,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本篇对人所不常见的“陨石”的种种特征作了描绘。
注释:①治平:宋英宗的年号。
②震:指雷响。
③著(zhu ):附着,着落。
④宜兴县:在江苏省。
⑤王无咎:人名。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见于东南()
2.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3.是时火息()
4.极深( ) 5.尚热不可近()
二、翻译
1.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
2.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三、文中描写陨石,多使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主要写了陨石的哪几个方面?
【参考译文和答案】
陨石
治平元年,在常州,太阳要落下去的时候,天上发出如同响雷一般的巨声,原来是一颗大星,几乎像月亮,出现在东南方向。
不久又雷鸣般地响了一声,移到西南。
又响一声坠落到宜兴县民许氏的园子里,远近的人都看见,火光照亮天空,许家的篱笆都被烧着了。
这时火已熄灭,看见地上有一个洞像杯子一样大,很深。
向下看,星星在洞中发出微弱的光亮,很久才渐渐暗下去,还热得不能靠近。
又过了很长时间,才开始挖这个洞,挖到三尺多深,就挖出一块圆石头,尚热,像拳头那么大,一头略尖,颜色像铁,重量也像铁。
州长官郑伸得到了它,就把它送到润州的金山寺。
这块石头到今天仍用匣子珍藏着,游人到了就打开看。
王无咎为这事作的传非常详细。
一、1.同“现”,出现2.表被动3.这4.很,非常5.还
二、1.不久又震响了一声,移到西南。
2.就挖出一块圆石头,还热,像拳头那么大,头略微有点儿尖,颜色像铁,重量也像铁。
三、比喻坠地时的情况包括声音、形状、大小、颜色、重量。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