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实验中注意事项
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试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定已成为企业的 日常工作 。但是由于试验条件掌 握不好 ,两指标的测定值相差较大 ,影响了对焦
为了插好 热 电偶 ,可先往 反应 管内装入约 1 粒焦样 ,使其压住底部孔 网。然后把反应 管 0 倾斜一个很低的角度 , 将剩余焦样装在反应管的 管壁上 ,留出空间 ,以便 可 以方便 地插入热 电 偶。然后扶正反应管 , 手持反应管下部轻轻摇几 下, 使焦样装平。装料动作要规范 ,每次都按相 同方法操作 ,切不可先装焦样后插热 电偶 ,因为 这样做热电偶是插不进去的。 3 设定好 自动控温 系统参数 在积分限幅 10 3 、 0 ~10 偏差 限幅 7 、 出 ~9 输 限幅 5 %~7 %范围内, 同一焦炭样品进行对 0 0 对 比试验 , 经反复试验确定当积分 限幅为 10 偏差 3、 限幅 为 7 输 出限幅为 7 %时, 应控制条件最 、 0 反
S e a y a Do gXu i h n Xio u n n bn
( n n o iga dgsma i atr) Ku mi C kn n a kn f oy g g c
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 强度 ,是评价焦炭热性
要装均匀装平。 为防止试验过程中焦样丢失 ,影响试验的准 确性 , 试验做完后 ,要重新数一数焦块数 目,看 与装人数 目是否一致。还要检查一下反应后的焦 块 ,看有无粒度特别小或外观异常的焦块 ,如果 有说 明取样不好 ,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差。
大 ,焦块形状也不如老标准严格 。由于焦块粒度
和形状对反应性有一定影响,粒度范 围宽 ,形状 变化大 ,必然会使试验数据分散 。因此在最后选 取试 样 时一定 要选 择粒 度相 近 的焦块 ,焦 块粒 度 尽可能在 3 左右 。最简单 的办法除了目测看大 小是否均匀外 ,每次试验不但要保证试样重量符
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调使用说明书

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测定仪操作规程1. 将制好的焦炭样品置于Ⅰ型转鼓中,以20r/min的转速,转50r(数显为100)。
2. 取出样品后分别用直径25mm和23mm圆孔筛筛分,将大于23mm小于25mm焦炭称取200g±0.5g作为分析试样。
3. 将反应器从炉体中取出,并打开上盖,将筛板平放在反应器底部,然后放入高铝球45个,平铺。
在将已备好的焦炭试样200g±0.5g装入反应器。
4. 将热电偶套管插入料层中心位置,然后将反应器直立,用活手扳将盖与反应器筒体固定好,将反应器托架移至炉体的中心,然后将反应器放入炉体内,并将测温热电偶插入反应器热电偶套管内。
5. 将反应器进气管、排气管分别与供气系统(蓝色管)、排气系统(铜管)连接。
检查气路,确保密封不漏气。
6. 打开气瓶、精密温度控制仪、电脑,双击桌面上的“SYDwin-T224”图标,点击“管理员登录”输入密码“Z”,点确认键进入软件操作系统。
此时界面左下角通讯状态显示蓝色条,并伴有“滴”的一声,说明精密温度控制仪、电脑、电炉都已连接好。
7. 点击屏幕右方的“试验报告”,将样品称量的实际质量输入焦炭总质量一栏。
8. 在界面上将“手动”改为“自动”,点击“启动”按钮,仪器开始升温工作。
9. 当温度升到1100℃时会发出提示音,观察气体是否由氮气转为二氧化碳气体。
10. 在“试验报告”中记录开始反应时间,反应2h后,停止加热。
11. 当自动出炉时,提前在支架上整理好热电偶导线和进排气管的管路走向,使其顺畅无弯折和不发生受牵拉的现象。
12. 离开电炉,站到电脑前观察出炉是否正常。
13. 至电脑屏幕上的炉温显示为100℃以下,拔掉反应器上排气管,打开反应上盖,倒出焦炭,捡出高铝球,称量反应后的焦炭试样,并记录结果。
14. 在“试验报告”的反应后焦炭一栏输入称量结果,点击“计算”,即可显示反应性结果。
15. 反应后的焦炭全部装入Ⅰ型转鼓内,以20r/min的转速共转30min.总转数为600 r(数显为1200)。
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机械制样技术规范

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机械制样技术规范篇一: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试验操作规程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试验操作规程(一)取样与制样1.取样按GB1997规定的取样方法,按比例取大于25mm焦炭20kg,弃去泡焦和炉头焦。
2.制样方法(1)用颚式破碎机破碎、混匀、缩分出10kg,用Φ25mm、Φ23mm圆孔筛筛分;大于Φ25mm的焦块再破碎、筛分。
(3)取Φ23mm的筛上物,去掉片状焦和条状焦,保留较厚片状焦和和较粗条状焦用手工修整成颗粒状焦片,用Φ23mm圆孔筛筛分后与未经过修整的颗粒状焦块混匀。
缩分得焦块2kg。
(4)分两次(每次1kg)置于I型转鼓中,以20r/min的转速转50r(2分30秒)。
(5)取出后再用Φ23mm圆孔筛筛分。
(6)将筛上物缩分出900g作为试样。
用四分法将试样分成4份,每份不得少于220g.(7)在170-180度的烘箱中,烘干时间不低于2小时;取出焦炭冷却至室温。
取出后再用Φ23mm圆孔筛筛分。
称取200g±0.5g(二)试验过程1. 先将气体减压阀打开。
2. 按以下要求,对试验用焦炭进行称量、并装入反应罐中。
(1)称量200克±0.5g焦炭,记为m0,盖上筛盖,大幅度筛动20下,筛去浮灰。
(2)将反应罐下部先放一个筛板,再放73颗左右高铝球,拨平后再放一个筛板,使H球+筛≈90~100mm。
(5)将称量好的焦炭一半放入反应罐中将筛板压住再将反应罐倾斜,将剩下的的焦炭放入反应罐中,保持反应罐倾斜,将柔性垫和炉盖插入反应罐中扶正。
H焦≈80mm。
(6)称量装完后余下的筛底中的粉焦记为m粉,则m=m0-m 粉。
(7)拧上反应罐法篮的螺钉,以便密封(注意用力均匀)。
3.将反应罐装入炉内,将热电偶插入护管底部,接通进气管和出气管;将热电偶信号线、挂在支架上避免碰到炉体。
4.开配电箱内的空气开关,开控制柜总电源开关。
5.开计算机,进入焦炭反应控制系统:(1)调用1100开度制度并发送给下位机;(2)输入文件名;(3)开控制柜上的启动开关;(4)在温度控制画面中选择阀门自动或手动控制,点击启动按钮。
焦炭反应性与反应后强度测定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东撼蔗 技 舛l
2l 5
焦 炭 反 应 性 与反 应 后 强 度 测 定 过 程 中应 注 意 的 安全 问题
成 伟
705 104) ( 西 省 能 源 质 量 监 督 检验 所 , 西 西 安 陕 陕
摘
要
文章对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 强度测定 中涉及到的安全问题
剂、 玻璃器具、 气体 钢瓶 、 温设备 、 高 机械 装置和 电路连 接等方面 , 些都 是 容易 发 生安 全 事故 的常见 环 节 。 这 如果不加 以重视 、 防范 , 并采 取相应 措施 , 轻则 导 致测 定结果错误或不可靠 、 实验 过程无法 正常进行 , 则造 重 成仪器 损坏 , 甚至人 员伤亡的严重后果 。
动 , 免撞击引起爆炸 。 避 安 装减压 阀时 , 先检查 减压 阀与气 体钢 瓶 是否 应
量, 并及时观察流量的稳定性。 如果先开启减 压阀或者 减压 阀呈开启 状态 , 如果 此时 冒然打开气 体钢瓶 阀 门, 经流量调 节的气 体就 未 会瞬 闻通过减压 阀进入气 体净 化装置 , 将会 导致 连接 气路 的胶管 、 胶塞崩开而漏气 , 至瞬时内部 压力过大 甚 造成洗气瓶爆裂伤人的严重后果 。 1 5 操 作 高温设 备应 注 意的安全 问题 . 对于焦炭反应 性测定仪 的加 热 电炉 , 照 规定程 按 序从室温开始加热 , 直至反应温度 ( 0 5 ) 并在 110± ℃ , 此温度下保持 2h 实验结束后 , 入试样冷却 阶段 时 , ; 进 如果使用 的是 耐高温合 金钢 反应器 , 可将 反应 器从 电 炉 内吊出 , 放在支架上继续通氮气冷却。 在反应 2h实验结 束后 , 将超 过 10 ℃ 的反应器 00 吊出加 热电炉时 , 一定要 将 吊装 设备 与反应器 正确连 接, 确保牢 固 , 缓慢从 电炉 中垂直 吊出, 轻放在 然后 轻
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试验中注意事项

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试验中注意事项: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是评价焦炭热性质的重要指标,对高炉冶炼影响很大。
近年来随着高炉大型化,该两个指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国家根据国资源和技术需要制定不同的测试方法,并用相应的指标来控制焦炭的质量,我国于1983年制定了国家标准,但是由于试验条件不易掌握,导致两指标的测定值误差较大,影响了对焦炭质量的评价。
根据几年来的工作经验,提出几个测定中注意的问题仅供大家参考。
1.自测观察其大小是否均匀外,每次试验不仅要保证试样质量符合标准。
同时还要尽量使试样的焦块数目相等。
在反应器底部装100mm后高铝球时要装平,装焦炭块时也要均匀装平。
2.按GB/T4000-2008规定,焦炭在装入反应器前需在烘箱中干燥,温度在170-180度,干燥2小时,去除焦炭外表面吸收的水分,放入干燥器中冷却到室温。
称重(200±0.5g)入炉,为防止试验过程中焦炭丢失影响试验的准确性,试验做完后,要重新数一数焦块数目,检查与装入数目是否一致,还要检查以下反映后的焦块,如果有说明取样不好,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差。
1.严格按照国标制焦炭样使粒度形状尽量接近。
(1).按GB/T4000-2008规定的制样方法,按比例取大于25mm焦炭20kg,弃去泡焦和炉头焦。
用颚式破碎机破碎、混匀、缩分出10kg,再用25mm、23mm圆孔筛筛分,大于25mm焦块再破碎、筛分。
取23mm筛上物,去掉薄片状焦和细条状焦,保留较厚片状焦和较粗条状焦,并将较厚片状焦和较粗条状焦用手工修整成颗粒状焦块,用制样方法一(1)在厚度为8-10mm的钢板上,钻若干个直径为21mm的圆孔钢板,在此钢板砸出110粒焦炭试样。
(2)在170-180度的烘箱中,烘干时间不低于2小时;取出焦炭冷却至室温。
(3)用二分法将试样分成2份,放入干燥瓶中备用。
制样方法二(1)用颚式破碎机破碎、混匀、缩分出10kg。
(2)用Φ25mm、Φ21mm圆孔筛筛分;大于Φ25mm的焦块再破碎、筛分。
焦炭反应性做样注意事项

焦炭反应性做样注意事项:
做平行样,必须确保两个式样是同一批焦炭,同样的重量,同样的粒数,同样的装料高度。
做出来的数据才能有平行性可言。
影响数据最大的因素就是温度了!主要看看温度是不是不准。
装样前放上高铝球以后测量一下筛板距离反应器口的高度,两个是不是一样的,确保恒温区一致。
还有就是有没有哪一台炉子的炉堂管时间久了,电炉丝老化导致恒温区不准了!
放上高铝球和筛板以后量高度,如果一个距离反应器口高度是390,一个是400,估计反应性能差1-2个点左右吧!
以上是减少两台焦炭反应性设备的措施之一。
调整好了,高铝球的粒数不变,只要定期测量一下就行。
一般要求放上筛板和高铝球以后,距离反应器口高度为390mm。
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测定操作规程范文

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测定操作规程华誉化验室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测定操作规程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测定操作规程1 引用文件:《GB/T 4000- 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试验方法》;《KF- H型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测定仪使用手册》。
2 方法概要:称取一定质量的焦炭试样,置于反应器中,在1100℃±5℃时与二氧化碳反应2h后,以焦炭质量损失的百分数表示焦炭反应性(CRI)。
反应后焦炭,经I型转鼓试验后,以大于10㎜粒级焦炭占反应后焦炭的质量分数表示焦炭反应后强度(CSR)。
3 设备、材料和工具3.1 仪器:3.1.1 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测定仪:KF- H型;3.1.2 耐高温合金钢反应器;3.1.3 反应器支架;3.1.4 电子台秤:最大称量500g,感量0.5g;3.1.5 I型转鼓:20r/min±1r/min,减速机减速比为50;3.1.7 干燥箱:容积不小于0.07m3,最高使用温度可达300℃;3.2 材料:3.2.1 二氧化碳供给系统:3.2.1.1 二氧化碳钢瓶及二氧化碳电加热减压阀,钢瓶内二氧化碳含量达99.99%;3.2.1.2 二氧化碳电加热减压阀规格:220v,0~25Mpa;3.2.1.3 流量计:0.6m3/h;3.2.2 氮气供给系统:3.2.2.1 氮气钢瓶及氧压表,钢瓶内氮气含量为≧98.5;3.2.2.2 流量计:0.25m3/h;3.3 工具:3.3.1 圆孔筛:φ10㎜一个,筛框有效直径200㎜;φ23㎜一个,筛框有效直径300㎜;3.3.2 钳子;3.3.3 浅盘;3.3.4 活口扳子;3.3.5 六角扳手。
4 准备工作4.1 检查所用工具是否齐全,并将工具摆放合理便于使用;4.2 开启二氧化碳和氮气,并检查二氧化碳、氮气是否充分,以能完整做一次试验为最低标准;4.3 顺序开启电脑、控制炉体总电源的空气开关、精准控温箱电源开关、反应器升降杆电源开关。
探究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测定中应注意问题

第42卷第32期 山 西建筑Vol .42No .322 0 1 6 年 1 1 月SHANXI ARCHITECTURENov . 2016• 99 •文章编号:1009-6825 (2016) 32-0099-03探究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测定中应注意问题邝宏春(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二一三地质队,山西临汾041000)摘要: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从热电偶、c o 2气体流量、恒温段、温度、自动控温系统中参数的设定、供气系统的严密性等方 面,总结了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测定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提高这两个指标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焦炭,热电偶,控温系统,供气系统中图分类号:TF526.1文献标识码:A作为高炉冶炼作业中评价焦炭热性质的关键参数,焦炭反应 性及反应后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炉冶炼。
并且随着高炉 逐渐向着大型化发展,人们对上述2个指标的关注程度越来越 高。
大多数国家都依据自己的技术、资源情况,研发了不同的测定 方法,同时运用这两种指标来提高焦炭质量。
我们国家在1983年 的时候也有了自己的标准,1999年,2008年这两年又对其做出了 修订。
1插好热电偶的措施在装料过程中,把热电偶插到正确位置非常重要。
插好热电偶的措施有:在反应管中加进10粒焦炭样品,并保证焦炭样品可 以把反应管底部的孔网压住。
完成上述操作之后,将反应管斜着 放置在比较低的角度上,并把剩下的焦炭样品放置在管壁处,一SO -S 9-O -S 9-O -SSO -S 9-O -SSO -S 9-O -S 9-O -SSO -S 9-O -S 9-O -SSO -S 9-O -SSO -S 9-O -S 9-O -S2) 仪器设备的影响。
在黄土试验以前,应调试校正仪器,以 消除仪器所带来的系统误差,不能呆板地执行一年调校一次的仪 器校正周期;开展同一人员不同仪器之间比对试验,减少仪器设 备对黄土湿陷的影响。
3)试验人员技术能力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实验中注意事项齐 炜,郭珊珊,王利斌(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北京 100013)摘 要:简述对国标中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实验的理解,介绍了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一些经验,并提出相应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焦炭反应性;反应后强度;温度;气体流量中图分类号:TQ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 7677(2009)06 0024 03 The points of attention in detection of CRI and C SR of cokeQI Wei,GU O Shan shan,WANG Li bin(Be ij ing Resear ch I nstitu te of Coal Chemistr y,China Coal Re search I nstitute,B eij in g100013,China)Abstract:The paper described the determination of CRI and CSR acc 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and the experience and gave some advic es were presented.Key words:CRI;CSR;temperature;gas flow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是评价焦炭热性质的重要指标,对高炉冶炼影响很大。
近年来随着高炉大型化,该两个指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许多国家根据本国资源和技术需要制定不同的测试方法,并用相应的指标来控制焦炭的质量。
我国于1983年制定了国家标准,并于1996年及2008年进行了修定,但是由于试验条件不易掌握,导致两指标的测定值误差较大,影响了对焦炭质量的评价。
根据几年来的工作经验,笔者提出几个测定中应注意的问题,仅供大家参考。
1 严格按国标制焦样使粒度形状尽量接近(1)按GB/T4000 2008规定的制样方法,按比例取大于 25mm焦炭20kg,去掉泡焦和炉头焦。
破碎混匀缩分出10kg,再用 25mm和 23mm圆孔筛筛分,大于 25mm的焦块再破碎筛分,取 23mm筛上物,去除片状焦和条状焦,缩分焦块2kg,分两次置于转鼓中,以20r/min 的转速,转50r,取出后再用23mm园孔筛筛分,缩分出900g,分四份,每份不少于220g[1]。
取试样时一定要选择粒度相近的焦块,因为焦块粒度和形状对反应性有一定影响,粒度范围宽,形状变化大,必然会使试验数据分散。
最简单的办法除了目测观察其大小是否均匀外,每次试验不仅要保证试样质量符合标准,同时还要尽量使试样的焦块数目相等。
在反应器底部装100mm厚高铝球时要装平,装焦块时也要均匀装平。
(2)按GB/T4000 2008规定,焦炭在装入反应器前需在烘箱中干燥,温度在170~180,干燥2h,去除焦炭外表面吸附的水分,放入干燥器中冷却到室温。
称重(200!0 5)g入炉[1]。
为防止试验过程中焦样丢失,影响试验的准确性,试验做完后,要重新数一数焦块数目,检查与装入数目是否一致。
还要检查一下反应后的焦块,看有无粒度特别小或外观异常的焦块,如果有说明取样不好,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差。
2 热电偶顶端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使用热电偶一定要注意,热电偶里面的铂丝顶端可能没有到达外管的顶端,会无形中造成测量温度比实际中心温度偏低,使中心温度超过1100。
因为温度升高,加快焦炭与CO2的反应,使其反应性升高。
3 设定好自动控温系统参数目前反应性测定仪的控温系统都是由智能仪表24来完成,通过内部参数PID的调节来控制温度。
系统参数设定不理想,控温不稳定,影响反应结果。
升温时间一般在100min左右,升温速度控制较好,通入二氧化碳气反应期间,反应温度控制比较稳定,整个反应期间温度上下起伏波动小。
不同型号的仪表对应的参数是不同的,每更换一次仪表应重新设定参数。
4 控制好温度温度控制是整个反应的关键,初始升温时先用手动调节,10min后改为自动。
当料层中心温度达到400时,以0 8L/m in的流量通入N2气,保护焦炭防止烧损。
温度升至1050时用红外灯加热CO2,当温度达到1100时切断N2气,通入CO2气。
通入CO2气后炉温有所降低,此时要根据降温多少及时调整,尽快在10min内把料层温度恢复到(1100!5)[1]。
整个反应过程应尽量保持在1102~1099。
表1为同一焦炭在中心温度不同时CRI和CSR的对比结果。
表1 同一焦炭在中心温度不同时CR I和CSR的对比中心温度/CRI/%CSR/%108523 867 3109025 365 6109526 964 5100028 063 1110028 463 7110529 863 0111032 560 3111534 258 2可见中心温度准确与否对焦炭的CRI和CSR 影响很大。
5 恒温段恒温段在焦炭检测中很重要,不仅反应实验炉保温的好坏,同时对焦炭的反应性有很大影响。
保温不好,恒温段就会缩小或者不存在;炉丝使用时间过长,出现下滑,恒温段也发生变化。
而焦炭装入反应器后,在反应炉中的位置确定,焦炭的总高度一定,要保持焦炭在通CO2过程中一直处在(1100!5),就需要反应炉中心有一段温度处在(1100!5)之间,才符合国家标准。
否则检测结果就有所偏差。
6 控制好气体流量二氧化碳气体流量大小,对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的测定有较大的影响,其流量应为5L/m in[1] (经换算后约为0 37m3/h)。
二氧化碳流量大,反应性升高,反应后强度降低。
二氧化碳流量小,反应性降低,反应后强度增高。
气体流量不正确,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定期用湿式气体流量计对二氧化碳流量进行标定,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准确性提高,重复性好。
氮气作为保护器,流量大小对结果影响不大。
下面是同一焦炭在同一装置下实验对比结果,表2为CO2流量准确,装置气密性好的实验结果,表3为CO2流量不准确时的实验结果。
表2 C O2流量准确时装置气密性的实验结果CO2/m3∀h-1C RI/%CSR/%0 3728 866 90 3730 564 70 3729 067 00 3728 467 20 3729 866 80 3729 566 00 3730 365 40 3730 065 7表3 C O2流量不准确时的实验结果CO2/m3∀h-1C RI/%CSR/%0 3729 565 20 4031 562 80 3427 370 10 4233 061 30 4835 258 20 3830 564 7国标要求焦炭反应性CRI及反应后强度CSR 的检测允许偏差为CRI不大于2 4%,CSR不大于3 2%。
从表2可以看出,CO2流量准确时,实验的结果满足国标要求;而表3中误差很大,检测结果不可靠。
因此,实验过程中要随时控制好二氧化碳的流量。
7 对C O2干燥除去水分在通二氧化碳过程中,如果有少量水存在,在25发生CO 2+C 2CO 反应的同时,H 2O 也发生反应,即H 2O+CCO+H 2,有人对不同温度H 2O 和CO 2与焦炭反应速率常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2]:在相同条件下,低温时焦炭与H 2O 反应速率要高于与CO 2反应的速率,高温时相差不大。
造成速率差异是因为其反应方式不同,即在1100 时,CO 2反应侵入到焦炭内部,而水蒸气则接近界面反应,从而更有利于水蒸气反应。
表4为同一焦炭在二氧化碳含水气不同时实验结果。
表4 同一焦炭在二氧化碳含水气不同时实验比较C O 2含H 2O (气)/%C RI /%CSR /%0 025 071 11 233 359 70 526 769 90 728 067 40 829 565 41 032 062 1从表4可以看出二氧化碳中含水气对焦炭CRI 和CSR 有影响,水含量增多,CRI 增大,CSR 较小。
所以在CO 2通入反应器之前要进行干燥脱水,否则会对焦炭的反应性及其强度产生影响。
8 供气系统要严密供气系统严密、流量调节准确,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供气系统不严密,二氧化碳未完全参加反应,焦炭反应性低,反应后强度增高,致使检验结果差异较大,并且不能反映当期焦炭质量。
应不定期对供气系统进行气密性检查,以保证检验质量。
总之,在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试验中,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并在以上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即可得到比较准确的试验结果。
参考文献:[1]G B/T 4000 2008,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测定方法[S][2]周师庸,赵俊国 炼焦煤性质与高炉焦炭质量[M ] 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作者简介:齐 炜(1979 ),男,吉林九台人,助理工程师,目前主要从事分析检测工作。
(收稿日期:2009 08 15)(上接第18页)3 4 原煤的发热量变化特征6个可采煤层以高热值无烟煤为主,除1号煤为中高热值无烟煤外,在垂向上,从1号至6号,发热量由低变高,再由高边低,变化的幅度不大,如图4所示。
图4 原煤发热量曲线图4 结 语综上所述,该区含6个可采煤层,为中富灰分、特低-低硫、特低-中磷、高-低熔灰分、中高-高热值的一号无烟煤,易选。
受沉积环境变化及深成变质作用的影响,煤质指标及变质程度在垂向上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根据煤质特征,适用做动力用煤和民用燃料,对火力发电、工业锅炉亦适用,在使用中应注意排渣方式的选择。
参考文献:[1]陈惠忠,张木生 福建省下二叠统童子岩的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M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 [2]郑明东 动力配煤研究[J] 华东冶金学院学报,1996(4)[3]陈 鹏 中国煤炭性质、分类和利用[M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4]任明达,王乃梁 现代沉积环境概论[M ] 科学出版社,1981作者简介:王金和(1981 ),男,安徽东至人,地质工程师,目前攻读安徽理工大学地质领域在职研究生,主要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工作。
(收稿日期:2009 07 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