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解决公共部门机构臃肿问题

合集下载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彼得原理现象分析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彼得原理现象分析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彼得原理现象分析摘要: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当中存在的彼得原理现象,导致了人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组织规模的扩张、组织运作效率低下。

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科学的晋升机制、复合的激励机制、合理的考核与奖惩机制和系统的培训机制是突破彼得原理的关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彼得原理;突破路径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29-02一、彼得原理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j·彼得在其《彼得原理》一书当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发现即:在实行等级制度的组织中,每个组织成员都会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那一级[1]。

最终,组织中的每一个职位都将由一个无力胜任的人担任,组织的工作是由组织中那些尚未被提升到其无力胜任那一级职位的组织成员来从事和完成的,这种现象被称为彼得现象。

彼得认为,随着组织成员越来越接近自身所不能胜任的职位,他们感到日益力不从心、焦躁不安,缺乏安全感,习惯于执行仪式化的组织行为,他们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受到抑制,成了“排队木偶”式的人物,最终成为影响组织运行的阻碍因素。

在不同类型的组织当中,组织成员晋升中的彼得原理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彼得原理现象有哪些表现形式,是如何形成影响的,怎样避免彼得原理现象的发生成为组织管理者、管理学家所关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一直经受着彼得原理现象的困扰,结合我国公务员管理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寻找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低效问题的突破口,对于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活动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彼得现象与成因(一)彼得原理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表现1.人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公共部门的组织成员,因年资的积累,逐渐被提升到更高层次的职务上去,并最终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那一级。

在这一职级上,不胜任者占据了一定职位,却缺乏相关的能力,无法正常的完成本职工作;而因此空缺出来的职位,可能因为难以找到胜任的人选导致工作的失败。

帕金森定律-总结

帕金森定律-总结

帕金森帕金森管理学上的启示1、要敢于削减臃肿机构,克服工作惰性。

在行政管理体制中,如果帕金森定律发挥了作用,那么行政机构就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在忙碌,但工作效率却越来越低下。

因此作为管理者要痛下决心,敢于削减臃肿机构,彻底解决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敷衍塞责现象的发生。

要克服工作惰性和思想的局限性,激励职工紧张而努力地工作。

2、要珍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管理者教育职工,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好时间,必须为每一项任务规定完成的最后期限,增强职工的时间观念,充分利用好时间,争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

”要教育职工,即使时间是充裕的,也不要挥霍浪费。

珍惜时间,提高效率,是取得成功的要诀。

3、要善于发现人才,敢于重用人才。

作为管理者,不仅要学会相马,学会赛马,而且还要有用人之胆、容人之量,要敢于启用比自己强的人。

领导者并不一定要比所有的部属更有才干,关键是要看能不能将各有所长的一群人组织在一起,共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去努力。

用人必须出以公心,是非分明,量才录用。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也惟有如此,才能实现用人上的良性循环,走出帕金森定律的怪圈,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不然,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必然会导致恶性循环,工作效率每况愈下。

管理者不仅要独具慧眼,能够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还要有容人之量,敢于启用比自己能力强的人。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使工作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功。

领导者在选择助手时可参照以下这些方法:1 参与决策有效执行法领导选择助手时,首先必须明确所选拔的助手不仅仅是自己的助手,而主要是决策集体中的一员,他们必须明确每一决策的背景及前景,积极参与决策。

实践证明,助手参与决策程度越高,其责任心越强;执行越自觉,行为越规范,效率越高。

任何只将助手当做自己的传话筒,或要求助手只能顺从己见不得有异议的领导,势必要失败的。

从“帕金森定律”看公立医院职能管理

从“帕金森定律”看公立医院职能管理
经 营 管 理
首 先要 加 强对 财务 报 表 的审计 工 作 ,不做 假 账 、不 虚报 瞒报 , 做到诚信经营。明确规定销售人员的权限并根 据客户 的资信度规 定 不 同的赊 销 额度 和期 限 。再 次 ,建 立应 收账 款监 控 制度 ,对货 款 回收进 行 专业化 管 理 ,缩短 回款期 限 ,降 低呆 账坏 账 比率 。从 国内 企 业 的经验 看 ,应 收账 款 的账 龄与 回收 的可能 性也 呈 明显 的负相 关 性 ,即账龄 越长 ,回收 的 可能 性越 小 。 当货物 销售 出去后 ,必须 对 销 售 的货物 和客 户 时时监 控 ,保 证货 物和 销售 程序 的 安全 。 ( 加 强诚信 信 息系 统管 理 4)
不会 退位 让 贤 ,也 不会 请 能干 的人 来 协助 自己工 作 ( 怕威 胁到 自己 企 业 应把 诚信 作 为一 种资 源 来看 待 ,培 育诚 信 文化 。树 立 “ 诚 地位 ),而 是会 任 用 两个水 平 比 自 己更低 的人 当助手 。一 旦这 两 个 实守信 ”的企 业诚 信价 值 观念 ,形成 “ 信 光荣 ,失信 可耻 ” 的企 守 平庸 的助 手 无 法胜任 工 作 ,很 可 能上 行下 效 ,再 为 自 己找 两个 无 能 业文 化氛 围 ,让诚 信 渗透 到企 业 的每 一个 组织 系统 、每一 项 活动 、 每一个员工的行为中。企业诚信文化 ,应与企业生产与管理的每一 的助 手 。如 此类 推 ,就 形成 了一个 机 构膨 胀 、人 员臃 肿 、效率 低 下 个环 节融 合起 来 , 以诚 信 来指 导企 业 的管 理和 发 展 ,在管 理 和发 展 的组 织体 系 。 帕金 森 定律 揭 示 了现 代 管理 中组 织机 构膨 胀 、人 员增 加 、工 作 中体现 诚信 的丰 富 内涵 。

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

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

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探索个人及组织发展的规律引言:在个人和组织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困境。

然而,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

本文将讨论两个重要的规律,即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它们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帕金森定律:工作填满时间的规律帕金森定律,也被称为“工作会填满时间的定律”,是由英国学者帕金森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它指出,无论工作的复杂程度如何,我们总能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它。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限制,我们就能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任务。

帕金森定律的原理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

假设我们有一个任务,需要在一天内完成。

如果我们不设定具体的时间限制,很可能会拖延时间,导致任务完成的时间无限延长。

然而,如果我们给自己设定一个明确的时间限制,比如说六个小时,我们就会更专注地去完成任务,从而提高效率。

帕金森定律的应用不仅限于个人,同样适用于组织。

在组织中,如果没有明确的工作时间规划和时间管理机制,员工可能会陷入无休止的工作状态,导致效率低下。

因此,合理地利用帕金森定律,设定明确的工作时间和目标,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彼得原理:个人和组织的发展达到顶峰后停滞不前的规律彼得原理由劳伦斯·彼得在1969年提出,他认为在个人和组织的发展过程中,一旦达到某个水平,就会停滞不前。

也就是说,个人和组织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很难再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这个原理可以通过一个常见的例子来解释。

比如说,一个员工在刚开始工作时,由于缺乏经验和知识,他会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工作表现也会相应提高。

然而,当他达到一个水平后,他可能会陷入舒适区,不再主动学习和进步,导致进一步的发展停滞不前。

同样地,组织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

当一个组织达到一定规模或实力后,可能会出现官僚主义、创新不足等问题,导致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受阻。

【推荐下载】如何解决大部制改革的帕金森定律

【推荐下载】如何解决大部制改革的帕金森定律

[键入文字]
如何解决大部制改革的帕金森定律
当新闻追逐于大部制改革的表象,即某部门被拆解、被合并,或某部门扩权时,研究者和两会的代表与委员,为大家整理了解决大部制改革的帕金森定律。

 当新闻追逐于大部制改革的表象,即某部门被拆解、被合并,或某部门扩权时,研究者和两会的代表与委员,更应沉下心来,细加分析,包括大部制改革的基本逻辑。


 从1952年到1998年,中国共经历了七次机构改革,目前即将付诸讨论的是第八次机构改革方案。

纵观前七次机构改革,其改革重点是解决人浮于事和机构臃肿的问题,而职能转变在其次。

 因为机构改革的帕金森定律告诉人们,从人员和机构数量上讲,机构改革是一个怪圈。

怪就怪在,当因为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之时,在精兵简政的思维下,需痛下杀手精减撤并。

而精减撤并过后一个时期再做加减法,人们会惊讶地发现,机构更加臃肿了,人浮于事也更为严重。

 而机构改革的最大困境就在于只看到或者只想解决人员和机构的数量问题。

一轮轮改革下来,局面愈加难以控制。

邓小平曾用下列词汇形容这一局面的后果:高高在上,滥用权力,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互相推诿,打击报复,
1。

用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解决公共部门机构臃肿问题

用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解决公共部门机构臃肿问题
2.要在组织中真正形成“能上能下” 的良性机制
彼得式的金字塔要想完全消除,必须 建立这样一种机制:能够发挥胜任者的才 能,能够使人员的流动不只是单向的,能 够产生体现于职位提升有同等价值的激励。 所以,为了慎重地考察一个人能否胜任更 高的职位,最好采用临时性和非正式性“提 拔”的方法,以尽量避免降职所带来的负 面影响。
一、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 对层级组织弊端的剖析以美国管理组 织学家彼得和英国行政学理论家帕金森的 论述最为深刻。 (一)帕金森定律 英国行政学理论家诺斯古德·帕金森 1958年出版了一本小品文集《帕金森定律》。 作者在该书中,描述了组织机构人员膨胀 不为人知的内情: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 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辞职,把位子让 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个能干的人来协助 自己工作;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 的人当助手。①这样看来,似乎只有第三条 路最适宜。于是平庸的两个助手分担了他 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自 己的权力不会受到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 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无 能的助手。[1]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 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推诿、效率低下 的领导体系。 (二)彼得原理简介 美国管理组织学家彼得与记者霍尔在 1969年合作出版了《彼得原理》一书。作 者认为,不称职的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 现象,每个组织都充塞着不称职者。“在实 行梯层等级组织中,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趋 向于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层级。”这一观 点便成了组织理论中的“彼得原理”。②彼 得指出,帕金森揭示了科层组织中的人浮 于事现象,但没有找到产生这一现象的根 本原因。 二、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性质特点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以国家 行政组织和相关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力资 源为主要分析对象,以社会公正和工作效 率为目的,依据法律规定对其所属的人力 资源进行规划、录用以及工资、保障等管 理活动过程的总和。虽然每个部门都有相 关的人事管理制度,但是由于公共部门不 同于其它部门,具有公共性与公益性、政 治性、公开性的特性。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改革传统的人 事管理工作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现阶段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仍存在很多问 题,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滞后于 实际需要 受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公共部门领 导者缺乏用效益观念来衡量公务员的调配

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

大部门体制
所谓“大部门体制”,就是在政府内部的 机构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 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 最大限度的避免行政职能交叉、政出多门、 多头管理,从而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简 化行政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和行政效能, 降低行政成本。
官民比
• 所谓“官民比”,简单说就是一个国家财 政供养的公务人员人数与人口总量的比值 。 •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 为133972.5万人。经过简单计算可以得出, 2010年我国的“官民比”应为1:194.3。 • 我国1:194.3的“官民比”很低。不过,我 国公务员中没有包括事业单位的人数,这 些人也是政府财政供养的,如果加上这部 分人数,我国的“官民比”为1:37。
“三大发现”
• 帕金森定律 • 彼得原理 • 墨菲定律
证明题:
中国现在是否陷入 帕金森定律的囹圄?
已知条件:
• 条件一:
中国地方政府患有“豪华病”
• 条件二:
中国政府改革的恶性循环
• 条件三:
中国现已“官多为患”
阜阳白宫
• 整个大楼的费用将达到3000万元,而颍泉 区的财政收入才刚刚达到亿元,一栋办公 大楼的建设费用竟然占了全年财政收入的 近三分之一,而全区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不 过两千多元。 • 建设“白宫”的用地大部分都是征用高井 行政村的土地 。 • 牵扯出多个刑事案件。
政府
• 工 作 监 督 机 制 不 同 • 绩 效 考 核 体 系 不 同
企业
• 获 取 利 益 的 方 式 不 同
奥斯本:政府与企业的区别
政府组织 领导者的行为 连任,升职 动机 主要收入来源 税收 动力 考核标准 垄断 政客的喜好 企业组织 获取利益 顾客 竞争 能否获得利润

彼得原理与帕金森定律

彼得原理与帕金森定律

彼得原理与帕金森定律一.彼得原理管理学家劳伦斯·J·彼得(Laurence.J.Peter)1917年生于加拿大,1957年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学士学位,6年后又获得该校教育哲学博士学位,他阅历丰富,博学多才,著述颇丰,他的名字还被收人了《美国名人榜》、《美国科学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等辞书中。

(一)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

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在任何层级组织里,每一个人都将晋升到他不能胜任的阶层。

"换句话说,一个人,无论你有多大的聪明才智,也无论你如何努力进取,总会有一个你干不了的位置在等着你,并且你一定会达到那个位置。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一个优秀的主治医生被提升为行政主任后无所作为;一位熟练的高级技工被提升为经理人员后束手无策……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中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对企业来说,员工被不恰当地晋升到一个他们所不能胜任的职位上来,一方面使得它们得到了一个蹩脚的新的管理者,另一方面,它们同时又失去了一个能够胜任较低一级职位的优秀员工,因此,企业也是这种不恰当晋升的受害者。

``彼得原理是他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解决公共部门机构臃肿问题
作者:陆云燕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刊名:
网络财富
英文刊名:INTEMET FORTUNE
年,卷(期):2010,""(15)
被引用次数:0次
1.劳伦斯 J·彼得.雷蒙德·赫尔彼得原理
2.胡税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迎接效能革命的挑战
3.朱少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与出路
1.期刊论文宋安吉当前警察组织改革的管理学分析——从彼得原理与帕金森定律说起-法制与社会2010,""(1)
精简机构、警力下沉是当前公安机关为优化警力配置,充分发挥现有警力效能的一项重要改革.本文借助管理学组织理论的视角,剖析了当前警察组织的结构性弊端,并根据彼得原理和帕金森定律的启示,提出了改良警察组织的路径,重点论述了如何完善人事制度,用合理的制度发现人才,促进组织健康发展.
2.期刊论文丁世华.闻华.DING Shilin.WEN Hua发人深省的彼得原理-财经界(管理学家)2009,""(2)
在管理领域,有一条与帕金森定律齐名的法则,这就是彼得原理.提出这一原理的,是一位普通的教师劳伦斯·彼得.
3.期刊论文潘波PEO,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人力资源2009,""(24)
从"帕金森定律"与"彼得原理"说起
英国历史学家帕金森通过对1914年至1928年英国海军部的某些运营数据对比后发现:14年里,英国海军舰艇数目缩减了三分之二,兵员由14.6万人减到10万人.然而官员却由2000人增加到3569人,暴增了78%.兵少了、船少了,工作也少了,可官员的数目却大幅增长.帕金森为此总结出一个"帕金森定律":精于为官之道的官僚,其基本的"为官之道"有二:一是要尽量制造下属,不要制造敌人;二是官僚之间会互相制造工作以凸显自己的忙碌及重要.因为一个官员下属稀少不仅显示不出自己的"官威",而且也显示不出所属部门的重要.
4.期刊论文丁世林生活中的管理智慧-中国市场2009,""(16)
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墨菲法则,已经在管理学界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美国国际开发总署官员博伦(James·H·Boren),在国会听证会的证词中送给官僚们这样的名言:"主事时,沉思;麻烦时,授权;怀疑时,嘀咕",成为广为流传的官僚画像.
5.期刊论文丁世林.DING Shilin不胜提防的墨菲法则-财经界(管理学家)2009,""(2)
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来自于长期的观察与思考,而墨菲法则(Murphy's Law)则来自于相当偶然的灵感进发.它出自对现实生活的抱怨和受挫折后的感悟.
6.期刊论文丁世林.DING Shilin生活中的管理智慧-财经界(管理学家)2009,""(2)
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墨菲法则,已经在管理学界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与此类似的,还有法国政治家兼学者的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1925-1999),他曾经写出深刻揭露集权制弊端的<法兰西之病>(汉语译为<官僚主义的弊害>,商务印书馆1981年).
本文链接:/Periodical_wlcf201015022.aspx
授权使用:中北大学(zbdxtsg),授权号:8f9b2e43-d3a5-4a98-8187-9e4b00bc2379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3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