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

合集下载

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墨菲法则”、“派金森定理”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1、墨菲定律美国爱得华空军基地的一个叫墨菲的测试工程师发明了一条著名的定理,人们就用这位悲观主义大师的名字来命名这条定理,将这条在工程建设和企业管理界名闻遐迩的定理称之为墨菲定理。

墨菲定理的表述如下:“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就一定会向最坏的方向发展”。

比方说有一个工具箱在收工后没有及时地收走而是被遗忘在某个高处,根据墨菲定理该工具箱一定会自行从高处落下来,工具箱不会只是在地面上摔个稀巴烂,按墨菲定理工具箱应该是落在某人的脑袋上,当然受害者不会是随随便便的什么人,墨菲定理指出受害者会是一位来视察的政界要人,接踵而至的是死者难缠的寡妇能干的律师愤怒的同僚和刻薄的记者,最后由于事发一周前人们在千里之外的首都对法律作过的一项修订,于是有关人士在巨额赔偿的同时还得面临二级谋杀的指控。

一条“羚牛伤害两条人命引发的话题—谁的生命更重要?”的贴子,在这件事里墨菲定理玩的不是偶然性的把戏,墨菲定理是以必然的不可抗拒的方式在起作用。

事情是这样的:某日的8时30分,一只羚牛蹿进村民刘永昌家,把刘顶倒在了血泊中。

怪物把刘撞伤后在屋里来回躁动,刘妻周存风吓晕了过去。

围观村民辨认出怪物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羚牛,村支书立即通知了乡政府。

乡政府向县林业局作了汇报并赶到了事发地点。

而这时羚牛更加狂躁。

县林业局和县领导赶到现场并在现场成立指挥部。

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对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野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采取伤害措施解除危险,必须报经国家林业部门批准。

县领导立即向省林业厅汇报情况,而羚牛已进屋3个小时,屋内不断地传出周存风凄惨的呼救声。

13时20分从省林业厅传来消息,可以击毙羚牛。

13时30分,刘的女婿冒险爬进屋内救出了周存风,现场指挥部立即安排车辆,把周送往县人民医院抢救。

14时20分武警打了40多发子弹,怪物被击毙。

帕金森定律、墨菲法则、彼得原理-20世界三大发现

帕金森定律、墨菲法则、彼得原理-20世界三大发现

“墨菲法则”、“帕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Law)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

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

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

帕金森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1]帕金森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

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2]具体定律定律一冗员增加原理:官员数量增加与工作量并无关系,而是由两个源动因帕金森定律中反映的官僚主义现象[7]造成的。

每一个官员都希望增加部属而不是对手(如“投票”);官员们彼此为对方制造工作(如行政审批,工商、税务、审计、公安,既得利益驱使)。

[8]定律二中间派决定原理:中间派是指对决定的内容不十分清楚的、意志薄弱、耳朵不大灵光的人,他们在组织的“票决制”议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争取中间派的支持,双方颇费心机进行争取,特别是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

所以,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中间派成了主角。

[8]定律三鸡毛蒜皮定律:大部分官员由不懂得百万、千万元而只懂得千元的人组成,以至于讨论各种财政议案所费的时间与涉及的金额呈反比,即涉及的金额越大,讨论的时间越短,反之时间则越长,越是鸡毛蒜皮的事情越花费很多时间。

世界上最神奇的30个经典定律

世界上最神奇的30个经典定律

世界上最神奇的30个经典定律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广袤世界里,存在着许多令人惊叹的规律和法则,它们如同隐藏在宇宙深处的智慧密码,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世界上最神奇的 30个经典定律。

1、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比如你担心自己会迟到,结果往往真的就会因为各种意外而迟到。

2、帕金森定律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却越来越低下。

3、彼得原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比如一个优秀的员工被提拔到管理岗位,却可能因为管理能力不足而表现不佳。

4、手表定律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帮人更准确地判断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这告诉我们,目标和标准不能太多,否则会让人无所适从。

5、破窗效应如果一幢建筑的窗户被打破了,而没有及时得到修复,那么其他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

这意味着,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就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6、木桶定律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这提醒我们,要关注自身的短板,因为它往往决定了整体的水平。

7、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富有的人会越来越富有,贫穷的人则可能越来越贫穷。

8、羊群效应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

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指的是人们容易盲目跟风、从众。

9、鲶鱼效应在运输沙丁鱼的过程中,放入一条鲶鱼,鲶鱼的搅动会让沙丁鱼保持活力,不容易死亡。

这意味着适当的竞争和刺激可以激发活力,提高效率。

10、二八定律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 20%,其余 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世界上最神奇的十个经典定律

世界上最神奇的十个经典定律

世界上最神奇的十个经典定律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广袤世界里,存在着许多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刻哲理的定律,它们如同隐藏在日常背后的智慧密码,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世界上最神奇的十个经典定律。

第一个神奇定律是“帕金森定律”。

这一定律指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却越来越低下。

就好像一个小团队,原本几个人就能高效完成的工作,随着人员的增加,反而变得复杂繁琐,效率降低。

“彼得原理”也是不容忽视的。

它说的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比如一个优秀的员工因为出色的表现被提拔,但新的职位可能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导致工作效果不佳。

“木桶定律”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这在生活中启示我们,要关注自身的短板,因为它往往决定了我们的整体水平。

“墨菲定律”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

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比如你担心出门会忘记带钥匙,结果往往真的就会忘记。

“羊群效应”则反映了一种从众心理。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

这就像我们在消费或者投资时,常常盲目跟随他人的选择。

“手表定律”很有意思,当你拥有一只手表时,你能清楚知道时间;但当你拥有两只走时不一样的手表,反而无法确定准确时间。

这提醒我们,目标和标准不能太多,否则会让人无所适从。

“二八定律”指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比如在企业中,往往20%的客户带来 80%的利润。

“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在社会、经济等领域,成功的人往往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从而更加成功;而失败的人则可能越来越困难。

不可不知的73条心理定律

不可不知的73条心理定律

不可不知的73条心理定律1. 墨菲定律。

- 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比如你担心上班迟到,结果一路遇到各种小状况最终真的迟到了。

2. 蝴蝶效应。

-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说明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3. 破窗理论。

-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4. 帕金森定律。

- 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

例如一个臃肿的部门,大家都在忙碌但成果寥寥。

5. 晕轮效应。

-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就像看到一个人长得好看,就会觉得他其他方面也都优秀。

6. 霍桑效应。

- 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

比如员工知道老板在观察自己工作时,会表现得更努力。

7. 习得性无助实验。

- 经过训练,狗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从而产生了一种无助感。

人在长期遭受挫折后也可能产生类似的习得性无助心理。

8.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影响学生的表现。

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学生有潜力,这些学生往往会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

9. 马太效应。

-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在社会中,资源往往会向已经拥有较多资源的人或群体聚集。

比如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10. 鲶鱼效应。

- 在一群沙丁鱼中放入鲶鱼,沙丁鱼会因为鲶鱼的搅动而保持活力。

在企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就像放入鲶鱼,可以激发员工的活力。

11. 责任分散效应。

- 当群体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减弱。

彼得定律 帕金森定律

彼得定律 帕金森定律

彼得定律帕金森定律摘要:一、彼得定律和帕金森定律的概述1.彼得定律的定义和背景2.帕金森定律的定义和背景二、彼得定律和帕金森定律的具体内容1.彼得定律的内容和应用2.帕金森定律的内容和应用三、彼得定律和帕金森定律的启示1.对于组织和管理的启示2.对于个人成长的启示正文:一、彼得定律和帕金森定律的概述在现代社会中,管理和组织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彼得定律和帕金森定律是两个在管理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定律,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组织和管理的规律。

彼得定律,又称彼得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Peter) 提出的。

这一定律认为,在一个等级制度中,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级别。

换句话说,人们往往会被提拔到他们不能胜任的职位上。

帕金森定律,又称帕金森现象,是由英国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Norbert Wiener) 提出的。

这一定律认为,在组织中,工作总是会被推延,直到时间足够为止。

换句话说,人们会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务,即使没有截止日期,人们也会推迟工作,直到时间变得紧迫。

二、彼得定律和帕金森定律的具体内容1.彼得定律的内容和应用彼得定律揭示了组织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人们往往被提拔到他们不能胜任的职位上。

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上司的偏见、下属的奉承、人事变动等。

当一个员工被提拔到一个新的职位时,他可能会发现这个职位需要的能力和技巧是他所缺乏的。

因此,他可能会变得不称职,无法胜任新的工作。

彼得定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组织和企业应该定期评估员工的能力和职位需求,确保员工能够在他们所担任的职位上表现出色。

此外,组织还应该为员工提供培训和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能力,为晋升做好准备。

2.帕金森定律的内容和应用帕金森定律揭示了组织中的一种现象,即工作总是会被推延,直到时间足够为止。

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缺乏紧迫感、对工作的恐惧、对失败的担忧等。

管理学三大定律是什么

管理学三大定律是什么

管理学三大定律是什么西方管理学三大定律是彼得原理、墨菲定律和帕金森定律。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

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著名的三大定律。

西方管理学三大定律一、彼得原理彼得原理(ThePeterPrinciple)由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J.Peter)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于1960年的一次研习会上提出。

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员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彼得指出,每一个员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由此彼得推论出,“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

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每一个员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

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

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

二、墨菲定律墨菲是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上尉工程师。

1949年,他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在一次火箭减速超重试验中,因仪器失灵发生了事故。

墨菲发现,测量仪表被一个技术人员装反了。

由此,他得出的教训是: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

该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Iftherearetwoormorewaystodosomething,andoneofthosewayscanresultinacatastrophe,thensomeo。

职场心理学的18个定律

职场心理学的18个定律

职场心理学的18个定律职场心理学是研究职业生涯中人与组织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在职场心理学中,有许多定律被提出来描述和解释人在职场上的行为和决策。

以下是其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定律:1. 帕金森定律:任务所需的时间会根据可用时间而扩大。

2. 鲁宾逊定律:任务永远不只是完成一半,而总是要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3. 墨菲定律:任何事情如果可能出错,那么就一定会出错。

4. 罗斯伯格定律:如果你喜欢自己的工作,那么你就没有一天在工作;如果你讨厌自己的工作,那么你就没有一天不在工作。

5. 彼得原理:每个人都会升到他不能胜任的职位。

6. 布鲁克斯定律:面对一个问题时,最简单的解决方案通常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7. 塞洛定律:成功需要准备、机遇、勇气和决心。

8. 格雷特定律:事实是,我们都是非常平凡的人,但只要我们做出了非凡的努力,我们就可以创造出非凡的成就。

9. 莫特森定律:在职场上,领导者需要保持弹性和适应性,以便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10. 瑞克特斯缪勒定律:在一个团队中,最强的人并不是那个说话最多的人,而是那个真正引领这个团队向前发展的人。

11. 派克定律:在任何群体中,20%的人会做出80%的贡献,而其他80%的人只能做出20%的贡献。

12. 土豆原则:如果你想要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那就不要把自己当成土豆,而要像洋葱一样不断剥开自己,并不断寻找提高的空间。

13. 牛顿第一定律:一个人继续前进的动力,来自于他已经积累的动量。

14. 索科洛夫教授法则:想要让别人理解你的话,就必须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15. 阿姆斯特朗定律:你的行为比你所说的话更有说服力。

16. 奇普卡定律:在职场上,成功的人能够不断学习并适应变化,而失败的人则总是把自己锁定在舒适区内,并拒绝尝试新事物。

17.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工作满意度由工作本身和工作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

18. 波多尔斯基定律:人们的行为往往会在他们所期望的情况下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菲、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
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是一名工程师,这句话迅速流传。

墨菲定律是其作出的著名论断,亦称莫非定律、莫非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语。

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Law)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

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

帕金森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
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
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帕金森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

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彼德原理
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Peter):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现代层级组织学的奠基人,教育哲学博士。

其巨著《彼得原理》里为我们清楚地描绘了职业晋升的瓶颈问题,他指出,每个人在层级组织里都会得到晋升,直到不能胜任为止。

换句话说,一个人,无论你有多大的聪明才智,也无论你如何努力进取,总会有一个你胜任不了的职位在等待着你,并且你一定会达到那个位置。

这就是著名的彼得原理。

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下级。

彼得原理是由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
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