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无答案)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课是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中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了在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最终赢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过程。
本课内容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
(二)教材内容1.土地改革:介绍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包括土地改革的背景、政策和意义。
2.战略决战:详细讲述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经过和意义,展示了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中的巨大胜利。
3.解放南京:叙述了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三)教材特点1.内容丰富:涵盖了土地改革、战略决战和解放南京等重要历史事件,全面展示了解放战争后期的历史画卷。
2.重点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如土地改革的作用、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等。
3.史料丰富: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图片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背景、政策和意义。
2.掌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经过和意义。
3.知道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
4.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通过绘制历史图表、制作历史手抄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必然性,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拥护。
2.体会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观。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材,主要介绍了1945年至1949年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本课内容涵盖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国共两党的军事对抗、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还需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等方面的了解相对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人民解放战争中重大战役的战术特点及战略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战争年代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涵盖历史事件、战役示意图等。
2.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引出本课主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学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❶教学分析➷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图片——圣地西柏坡)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小山村。
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毛泽东在此指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三大战役,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是从这里启程赴北京筹建新中国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提示: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中国土地法大纲》3.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4.展示材料: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5.问题思考: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
提示: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共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提示: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4.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5.教师归纳: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设计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习目标1.了解土地改革的有关内容,知道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史实;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2.通过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3.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政策调整: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的土地政策。
2.措施:年,中国共产党颁布,规定:没收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分配土地。
3.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5.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战略反攻:1947年夏,刘伯承、率领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的序幕。
2.三大战役3.解放南京: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占领,结束了国民党在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
(1)材料中“三大战役”指的是哪三大战役?(2)这“三大战役”的胜利分别解放了哪三个地区?(3)联系所学知识回答,1949年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占领南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完整word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导学案设计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习目标】1.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2.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3.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自主学习】知识点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时间:1947年:2、依据:(1)《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结果:农民分得了、房屋、粮食和衣物。
4.意义:(1)使农村的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农民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力保障。
知识点2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 ,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三大战役:(1)背景: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2)时间:年9月到1949年1月。
(4)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南京解放: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交战双方1946.6—1948.8军队人数的变化机动兵力士气后方共产党130万→280万多高昂巩固国民党430万→365万少低落危机四伏材料二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60余万人,国民党军队80万人,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先后在碾庄、双堆集歼灭大量军队,最后在陈官庄全歼了敌人。
材料三 1949年1月21日,傅作义率部队出城待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 地改革;三大战役
2.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一)启
1.回顾旧知
(1)重庆谈判的时间、蒋介石的目的、谈判 的结果?
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进攻的开始..
三、三大战役
1.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决战的时机来到..
2.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起止时间
指挥
意义
辽沈战役
1948.-1948.11
林彪、罗荣桓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五)练
达标检测:
1.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C)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粉碎 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D.发动了三大战役
2.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A)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3.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 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B)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全国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涉及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策略,以及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内容,学生可能对解放战争的具体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等细节知识掌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
2.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的课件。
2.教材:准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资料:收集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
4.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解放战争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引导学生关注关键信息,概括总结战役特点和政策意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件内容,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

5.意义:(1)使农村的___________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2)农民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___________、物力保障。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挺进大别山:
(1)概况:1947年夏,__________、__________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1、概括出土地改革的内容,说出土地改革运动取得的成果;认识土地改革运动对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作用。(重点)
2、记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间及其意义;能够列表归纳出三大战役的时间、指挥者、参战部队、战术、歼敌人数、作用、胜利意义;记住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的时间(重点、难点)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6、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作用是()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C.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D.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课后思】
【课堂教学流程】
【学案自学梳理知识】
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时间:年;地点:
2.依据:
3.:没收地主土地,废除_______________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______________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认定目标】
学习目标:识记:解放军揭开反攻序幕的标志,解放区土地改革
理解: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军的序幕;
分析:我军转入战略进军的序幕的事件。
学习重点:三大战役;
学习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成功之路】:(拾级而上,超越自我!)
◆成功第一步:巩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政策调整: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____________的土地政策。
2、法令文件:1947年颁布《______________》规定:没收__________,废除________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_________平均分配土地.
3、总路线:依靠______,团结______,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__________的土地制度,发展_________。
4、结果: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粮食、房屋和衣物
5、意义:激发了农民______和______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
1、战略进攻:_____年夏,_______、_______率领的___________主力,千里挺近_____,揭开了人民解放军________的序幕。
2、完成表格
名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时间1948.9 1948.11-1949.1 1948.11-1949年初指挥官
地点锦州、长春、沈阳以徐州为中心
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______万人,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____________在全国的胜利。
3、解放南京:______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_____,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_____ ◆成功第三步:课堂练习,学以致用!(相信自己,力量在心中!)
1 、1947年,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这次土地改革所依据的文件是( ) A.《资政新篇》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天朝田亩制度》 D.《土地改革法》
2.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包括( )
①实行耕者有其田②规定实行减租减息③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④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列内容不符合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内容的是( )
A.依靠贫雇农 B.团结中农 C.消灭地主阶级 D.发展农业生产
4.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哪一次战略行动被誉为“犹如一把钢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严重威胁国民党政府的统治。
”
A、青化砭战役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渡江战役
D、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5.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应该是哪一次战役( )
开始时间指挥者战果
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解放东北全境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6.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解放战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展开了一场战略大决战。
下列关于这场大决战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由林彪、罗荣桓指挥 B.参加的部队有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C.发生在1947年11月 D.基本解放了华东和华南地区
7.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其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8.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或数件中国近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
下列诗句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9.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出现这种情景的前提是( )
A.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