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四首·其一(玉帛朝回望帝乡)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常建唐诗《塞下曲》

常建唐诗《塞下曲》

常建唐诗《塞下曲》常建唐诗《塞下曲》常建的塞下曲这首诗独辟蹊径,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常建唐诗《塞下曲》,欢迎大家阅读!《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前言】《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常建所作七言绝句。

常建的这首诗独辟蹊径,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由于唐玄宗晚年黩武政策,这首诗里却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着力对团结友好的关系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驱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翻译】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臣。

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鉴赏】边塞诗大多以词情慷慨、奇丽的边塞风光、豪情报国的忠贞或深沉的乡愁为特点。

常建的这《塞下曲四首》却独辟蹊径。

这里选择其中的第一首诗进行赏析。

这第一首诗既未渲染军威声势,也不慨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自古以来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就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诗人却着力对团结友好的关系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驱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臣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下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暗示恩重义浃,相结很深。

“不称王”表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乌孙是生活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

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往使不绝。

武帝为了安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

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

卢纶《塞下曲.其一》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卢纶《塞下曲.其一》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卢纶《塞下曲.其一》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卢纶《塞下曲.其一》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作品简介《塞下曲·其一》由卢纶创作。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第一首写将军动员出发时,整队军营发令时的情景,颂扬了将军的威风和军容的严整,场面壮观,声势浩大。

卢纶《塞下曲.其一》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作品注解1、鹫:大鹰。

2、翎:羽毛。

3、金仆姑:箭名。

4、燕尾:旗上的飘带。

5、蝥弧:旗名。

作品韵译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作品评析此诗一题《和张仆射塞下曲》。

诗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作为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

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

“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

“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

”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

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

“燕尾绣蝥弧”(蝥音wù),是写将军手执的旗帜。

“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帜,《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

”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

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帜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

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

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

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

“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

塞下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原文翻译及赏析塞下曲原文翻译及赏析塞下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塞下曲六首·其一唐代: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枕着马鞍睡觉。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注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天山:指祁连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ān)。

金鼓:指鼓,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第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

这句表面看是写遍地闻笛,实际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是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措语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这两句是说,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五、六句紧承前意,既写军旅生活的紧张。

古代行军鸣金击鼓,以整齐步伐,节制进退。

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

《塞下曲其一》原文及赏析

《塞下曲其一》原文及赏析

《塞下曲其一》原文及赏析《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及赏析【诗句】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一)》。

【意思】幽并:幽州,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北部一带。

《隋书·地理志中》:“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

” 尘沙:幽、并二州外接沙漠。

句意:幽、并二州健儿,历来习于征战,都在茫茫的黄沙中渡过一生。

【全诗】《塞下曲四首(其一)》.[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释】①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②幽并:幽州和并州,指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客:戍边战士。

尘沙老:指在边塞沙漠中老去。

尘沙,幽并相拼的沙漠,代指边地。

③矜夸句:夸耀自己善于驰骋而去惹是生非。

紫骝马:泛指骏马。

【全诗赏析】王昌龄的边塞诗大多气势昂扬,曲意深远,可与岑参媲美。

虽然刚刚初秋八月,可是萧关大道却是一派衰败景象:孤蝉哀鸣,桑叶凋落,桑林空寂。

处在出塞入塞的`边关重地,在侵透心底的阵阵寒气里,处处是枯黄的芦草,毫无生气。

诗人遥想从古至今有多少来自幽州并州的戍边将士,在这里共伴黄沙抵风抗寒戍守边关,又有多少人埋尸黄沙。

诗人劝喻世人,不要学那些游侠儿,逞武恃强,夸赞自己的马好,功夫好,义气深。

那和这些戍边健儿比来,太无聊了。

这首诗赞讽并存。

首句虽言鸣蝉,实为写人。

由于古人多在村庄边植桑故有以桑梓代家乡的说法。

因此,此处之桑林也有家园、村庄之意。

本该繁荣的庄园,因而空;不管哪里来的好汉,都是抛家舍业到边关来征战,这征战又使多少人没了收成,空了家园。

但也正是这些健儿抛家园,才得以保住国家安宁。

所以诗人在写征战之士的辛苦之时,更道出他们的豪情。

劝那些自恃勇武的人向他们,保家国平安;同时也讽告那些勇武恃侠的人,不要因功好战,挑起这毁家失业的战争。

此诗写出了保家卫国健儿们的辛苦,也道出了对他们的敬意,婉曲的诉出了对世人的希望,同时表明了作者希望远离战争,企望和平的愿望。

《塞下曲四首》古诗全诗赏析

《塞下曲四首》古诗全诗赏析

《塞下曲四首》古诗全诗赏析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作品赏析【注释】:蝥弧:旗名。

【简析】:《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原诗六首,是一个组诗,这里选了四首。

通过写将军从发令出征、夜巡射虎、雪夜敌逃、庆功宴舞,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性格,气势雄阔。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

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

“月黑”,无光也。

“雁飞高”,无声也。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

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

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

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

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

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

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

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卢纶《塞下曲.其一》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卢纶《塞下曲.其一》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卢纶《塞下曲.其一》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卢纶《塞下曲.其一》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作品简介《塞下曲·其一》由卢纶创作。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第一首写将军动员出发时,整队军营发令时的情景,颂扬了将军的威风和军容的严整,场面壮观,声势浩大。

卢纶《塞下曲.其一》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作品注解1、鹫:大鹰。

2、翎:羽毛。

3、金仆姑:箭名。

4、燕尾:旗上的飘带。

5、蝥弧:旗名。

作品韵译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作品评析此诗一题《和张仆射塞下曲》。

诗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作为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

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

“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

“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

”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

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

“燕尾绣蝥弧”(蝥音wù),是写将军手执的旗帜。

“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帜,《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

”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

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帜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

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

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

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

“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

古诗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翻译赏析

古诗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翻译赏析

古诗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翻译赏析《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常建。

其古诗全文如下: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前言】《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常建所作七言绝句。

常建的这首诗独辟蹊径,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由于唐玄宗晚年黩武政策,这首诗里却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着力对团结友好的关系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驱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翻译】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臣。

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鉴赏】边塞诗大多以词情慷慨、奇丽的边塞风光、豪情报国的忠贞或深沉的乡愁为特点。

常建的这《塞下曲四首》却独辟蹊径。

这里选择其中的第一首诗进行赏析。

这第一首诗既未渲染军威声势,也不慨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自古以来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就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诗人却着力对团结友好的关系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驱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臣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下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暗示恩重义浃,相结很深。

“不称王”表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乌孙是生活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

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往使不绝。

武帝为了安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

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

自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传为千古佳话。

《塞下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塞下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塞下曲》原文及翻译赏析《塞下曲》原文及翻译赏析《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

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了《塞下曲》原文及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塞下曲》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塞下曲其一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其四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古诗简介《塞下曲》为卢纶的组诗,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翻译/译文塞下曲其一翻译: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

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塞下曲其二翻译: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塞下曲其三翻译: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注释塞下曲其一注释:鹫翎:箭尾羽毛。

金仆姑:神箭名。

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

蝥弧:旗名。

独立:犹言屹立。

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塞下曲其二注释: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棱角。

也指多棱的山石。

塞下曲其三注释:月黑:没有月光。

单于:匈奴的首领。

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遁:逃走。

将:率领。

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逐:追赶。

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鉴赏塞下曲其一赏析:此为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一首。

本诗描写了勇猛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下曲四首·其一(玉帛朝回望帝乡)原文|
翻译及赏析
作者:佚名
边塞大都以词情慷慨、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执玉帛者万国之谓。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

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

据《》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

武帝为了抚定西域,
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

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

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

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

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

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

静字下得尤为有力。

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

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

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

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

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

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

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

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
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