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经营和低效林改造
低效生态林的主要成因及改造技术研究

低效生态林的主要成因及改造技术研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飞速发展,加快低效生态林的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现实需要,也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立国战略目标的长远需要。
文章分析了低效生态林的成因,阐述了低效生态林的改造技术措施,提出了科学的改造措施,以供参考。
标签:低效生态林;成因;改造技术低效生态林是指受人为因素的直接作用或诱导自然因素的影响,林分结构和稳定性失调,林木生长发育衰竭,系统功能退化或丧失,导致森林生态功能、林产品产量或生物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下相同林分平均水平的林分总称。
广东省的天然林较少,工人纯林、低效林林分比重大,森林结构简单,树种单一、存在林分郁闭度低,生态功能等级较低,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低等问题。
一、低效生态林的成因1.林业生产缺乏经营指导由于林地经营目标不十分明确或者单一地强调生态指标,造林规划设计未能体现分类经营理念,有什么苗,就栽什么树,苗木质量不高、品种选择不当,生态林未按照生态林要求经营,商品林未按商品林标准经营,导致了不少商品林成为低产低效林。
2.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在相当长段时间内,林业生产处于一种粗放型经营管理状态,一方面,大量存在种苗质量差,树种选择不当,未实行良种壮苗,见苗就用,见种就采,调种不问地理种源,造林不适地适树,不管造林地和林种特点,千篇一律造松、杉、柏等现象,致使林分产量低、质量差而不能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
另一方面,由于重造轻管,幼林抚育工作不及时或根本就没进行抚育,造成部分立地条件稍差的地段林相杂乱;而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带则是林相单一、林分密度与林木生长不相协调,林木生长量显著低于同等立地条件下平均水平。
3.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
经营管理粗放是导致低产低效林的直接原因,而经营管理粗放主要是因为投入严重不足。
大部分商品林处于集体林区,林业最大的微观投资主体是林农。
一方面林农本身受“三农”问题所困扰而长期处于弱势群体地位,尽管近年来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市场建设等林业改革成果不少,但对投资林业尚未产生十分突出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林农”这个弱势投资群体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广大林农除简单的劳动力投入外,其它要素的投入极为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林业具有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加上自成一统的林业管理体制,对社会投资缺乏吸引力。
天然林保护制度实施方案(最新)

天然林保护制度实施方案天然林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X 年我县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经过不懈努力,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工程区森林质量不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强、水土流失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
为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建立健全天然林保护制度,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天然林保护的重大意义天然林是自然界中生物群落最复杂、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结构最稳定、生态功能最完备的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党的X届X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X作出“要研究把天保工程范围扩大到全国,争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的重要指示。
保护好天然林,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要求,是践行绿色发展、维护生态安全和建设X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举措。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保护天然林的重大意义,把天然林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天然林保护制度(一)禁止商业性采伐。
在对森林资源保护的基础上,要对全县158万亩天然林进行严格保护,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除占用征收林地和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除治采伐外,对天然林只能进行低强度择伐,禁止实施皆伐;按照节约和必要的原则,从严审批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材采伐天然林,完善和细化管理措施,严格监督检查;严禁借低产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等名义实施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二)全面落实责任制。
天然林保护继续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和行政首长负责制。
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森林经营单位负责辖区内的天然林保护工作,乡镇长和森林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辖区天然林保护工作。
签订天然林保护政府和林业“双线”目标责任书,要将目标任务层层落实到部门、乡镇、村组、农户(林权人)。
浅谈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

浅谈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作者:李振国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35期[摘要]在阐述森林可持续经营紧迫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可持续经营目的及内涵,对天然林、人工林培育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299-01一、实施可持续经营紧迫性和必要性自20世纪90年代,对所有森林实施可持续经营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森林经营工作也在逐步发生变化。
从认识上来看,逐步意识到森林可持续经营意味着在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活力、生产力、多样性的前提下,结合人类的需要和环境价值,必须通过生态途径达到科学经营森林的目的。
提出评判是否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应从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综合衡量,即同时满足生态上合理(环境上健康的)、经济上可行(可负担得起的)及社会上符合需求(政治上可接受的)的发展模式。
为此,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先后制定出用以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
2002年《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已经正式颁布。
然而,实践中以木材生产为核心的技术体系、技术标准和经营理念,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已经成为制约森林可持续经营活动的障碍。
为此,实现可持续经营十分重要。
一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产品及其环境服务的唯一途径;二是林业发展战略转移的具体体现;三是确保六大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四是顺应国际林业发展趋势、履行国际义务的必然选择;五是公众环境意识逐步提高的客观要求。
二、天然林培育策略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资源,不仅生产大部分林、副产品,而且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提供许多其他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效益。
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天然林资源,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物质保障。
针对现有的天然林开展合理的森林经营活动,可以维持、恢复和扩大天然林资源,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增强生态和环境服务功能,从根本上遏止生态和环境恶化,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低效林改造技术范文

低效林改造技术范文1.进行人工更新人工更新是通过人工种植来进行林地改造的一种方式。
在低效林地上进行人工更新时,一般会选择适应当地的树种,按照一定的间隔和密度进行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地改善低效林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2.采用整林制度整林是通过将不同年龄和品种的树木进行合理疏伐和补植,以形成均匀的林分结构,提高林地的容积和林木的质量,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的。
整林制度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疏伐和补植方案,以保障林地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3.推行抚育伐措施抚育伐是指对林分进行定向疏伐和修剪,以促进树木的生长和发育,提高林地的产量。
抚育伐主要包括移栽、横截枝、修枝、整丛、杂木伐等措施,通过对林木的修剪和疏伐,使得光线和营养物质能够更好地供应到林木上,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4.推行炼草措施炼草是指清理林地中的杂草和枯枝败叶,并进行翻耕和追肥的措施,以保障种植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通过炼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林地上的病虫害和火灾隐患,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5.推行人工栽培技术人工栽培技术是指通过人工管理,对林木进行合理排养、修剪、施肥、灌溉等措施,以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人工栽培技术主要包括供水、供肥、施药、防治病虫害等方面的措施,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得林木能够得到更好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提高林地的产量和质量。
6.推行经济林种植经济林种植是指在低效林地上种植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以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
经济林种植一般选择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收益高的树种,如板栗、核桃、油茶等。
通过经济林种植,可以提高林地的回报率和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结起来,低效林改造技术包括人工更新、整林制度、抚育伐措施、炼草措施、人工栽培技术和经济林种植。
这些技术可以综合应用,根据不同的地方条件和需求情况,选择适合的技术来进行低效林改造,以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浅谈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

科技 目向导
21年第 1 期 02 4
பைடு நூலகம்
浅谈森林可持 续经营策略
( 山县 北 联 林 场 克 王 静 黑 龙 江 克 山 1 1 3 ) 6 6 3
【 要】 阐述森林可持续经营紧迫性和必要 性的基础上 , 摘 在 针对可持续经营 目 的及 内涵, 对天然林 、 人工林培育提 出了 实可行 的经营策略。 切 【 词】 关键 森林; 续经营; 可持 策略
’
21 然 林 更 新 .天 应充 分利用天然林 自然演替 和更 新能力 . 以天然更新 为主 . 人工
方可大面积推广 。根据立地条件 、 树种特性和实践 经验 , 确定混 对于林业 的可持 续发展 . 以森林资源 的可持续 为基础 、 是 环境 的 功后 . 可持 续为前 提 、 经济的可持续 为 目标 。 要实 现林业 的可持续 发展 , 首先 交树种和混交规格 , 充分利用天然幼苗 、 幼树 , 培育成针 阔混 交林或复 必须 加强森林 资源的培育 。 因此 , 在加速森林 资源恢 复的同时 , 积极探 层异龄林 。 2 天然林保护 . 4 索 有效的 、 科学 的 、 有针对性 的森林经 营技术是我 国 目前林业所 面 具 临的急待解 决的迫切任务 最大 限度地保 留母树 、 关键物种和林下植被 , 保持生物多样性 。 避 免用人工林 或其他土地利 用方式替代 原始天然林 和生长 良好 的天然 1实 施 森 林 可 持 续 经 营 紧 迫 性 和 必 要 性 . 天然林 中栽植 的树木不得替代 自然生态系统或对 自然生态系 自2 世 纪 9 年代 . 0 0 对所有森林 实施 可持续经营 已经成为全球 共 次生林 识 在这样 的背景下 . 中国的森林经营工作也在逐步发生变化 。 从认识 统带来重大变化 25天 然 林 经 营 . 上来 看 .逐步 意识 到森林可持 续经营意 味着在维护森林 生态系统健 加强 天然 次生林幼 、 中龄林抚育 和低效林改造 . 逐步调整 用材林 康、 活力 、 生产力 、 多样性 的前 提下 , 人类 的需要和环境价值 , 须 结合 必 提高林木生 长量和林分质 量 . 缩短森林 培育 通 过生态途径达到科学 经营森林 的 目的 提出评 判是 否实现森林 的可 的树种结 构和林分结构 . 保 小径林木 , 利用 乡土针叶树 持续 经营应 从生态 、 社会 、 经济 三方面综 合衡 量 , 即同时满足生态上合 周期 。低效林改造时 , 留生长健壮的 中、 林 诱导形成 针阔混交林。 理( 环境 上健康 的 )经济 上可行 ( 、 可负 担得起 的) 及社会 上符 合需求 种在林冠下或林窗 、 中空地上进行大苗造林 , 土壤贫瘠的陡坡 、 山脊和石塘等伐后不易更新 、 容易引起 ( 政治上可接受 的) 的发展模式。为此. 国际组织 和有关国家先后制定出 对岩石裸露 、 用 以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 2 0 0 2年 严重沙化 、 风蚀的地块 , 不准进行低效林改造 。 同时 , 采用合理的采伐 、 调整林分结构 。 改善林分质量 。 提高林分生 《 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 准与指标》 已经正式颁布。 然而 , 中以木材 更新方式和封 山育林措施 , 实践 调整 和优化林 分树种 生产 为核心 的技术体系 、 技术标准和经营理念 . 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建 长量 通过森林抚育和低强度择伐等经营措施 . 龄组 结构 、 径级结构 和密度结构 , 逐步诱导天 然次生林结构 。 以 立起来 的管理体制 、 经营机制 。 已经成为制约森林 可持续经营活动的障 结构 、 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加稳定。 碍 。为此 . 实现可持续经营十分重要。一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产 形成复层异龄针 阔混交林 , 26天然林利用 . 品及其环境服务的唯一途径 : 二是林业发展战略转移 的具体体现 : 三是 采用对环境影响小 的森林采伐作业方式 . 尽量减少对森林 资源和 确保六大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 四是顺应国际林业发展趋势 、 履行 环境 的破 坏 , 包括林下植被 ( 苔藓 、 草本 植物 、 灌木 和幼树等 ) 动物栖 、 国际义务的必然选择 : 五是公众环境意识逐步提高的客观要求 。 息地 、 水资 源 、 森林腐殖质层 等 , 减轻 土壤压实和水 土流失 , 轻保 留 减 2天 然 林 培 育 策 略 . 伐 天然林 是森林 资源 的重要组 成部分 .是 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资源 . 木 的损伤 区采伐剩余物清理应考虑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地力的 注意保 留藤条灌木资源。同时 。 在采伐作业前 , 要对保 留的母树 不仅 生产 大部分林 、 副产品 , 具有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 而且 并提供许 多 维持 . 择伐时每公顷应保 留一定数量 其他 的社会 、 经济 、 和环境效 益。大力保 护 、 文化 培育和合理利用天然 和关键物种作 出标记 出来并加 以保护 。 并 使其成 为天然 林 资源 . 是实现森林 可持续 经营的重要物质 保障 针对现有 的天然林 的母树和 大径 级老龄林木 . 考虑老龄 木的树种搭 配 . 也可 以为一些野生动物和微生物提供必要 的生 境。采伐 开展 合理 的森林经 营活动 , 以维持 、 复和扩 大天然林资源 , 可 恢 增加生 更新的种源 . 腐 物 多样性保护价值 . 增强生态和 环境服务功 能 . 从根本上 遏止生态 和 时还要注意保 留一定数量的具有袋腐 、树洞或巨大树枝 的活立 木 : 动植物生 存所依赖 的关 键物种 . 尽可能 环境 恶化 . 增加林产 品有效供给 . 使林业更好 地为 国民经 济和社会 的 烂程度不 同的枯 立木和倒木 : 保 留珍稀 、 珍贵树种资源。 可持续发展 服务
林业六大工程1

林业六大工程前言: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是必须考虑到的环境问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的全面启动,标志着中国林业建设步入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历史发展新阶段,从方案的制定实施到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那么由此产生的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六大林业工程的实施对保持生态环境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所以有必要提及分析一下林业六大工程。
(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我国投资最大的生态工程,主要解决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和其他地区的天然林资源保护、修养生息和恢复发展的问题。
1.工程背景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资源消耗量大的时期,保护现有的天然林地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某一地区,天然林的存在对于我们研究当地环境,保护地区基因库的完整,探究生态环境内部的发展变化演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正因为我们对环境的理解不够,保护它们我们责无旁贷。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200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
2.天然林资源概况根据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有天然林16亿亩(1.07亿公顷),其中有11亿亩(0.73亿公顷)天然林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和东北、内蒙古及海南、新疆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1]这些区域是我国生态地位最重要的地方,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1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历史上战争、自然灾害、人为砍伐等因素的长期影响,我国逐渐成为一个森林资源总量较少、天然林比例较低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百废待兴的经济建设的需要,一批森工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采伐利用木材。
由于对天然林大量减少的危害重视不够,未能有效制止天然林的过量采伐。
低效林改造实施方案范文

低效林改造实施方案范文低效林是指生长缓慢、林木品质低下、经济效益不高的森林。
为了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森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制定了低效林改造实施方案。
一、调查评估。
首先,我们将对低效林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估。
通过实地勘察和数据统计,了解低效林的分布、面积、林木品种、生长状况等情况,为制定改造方案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二、制定改造方案。
在调查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将结合当地的森林资源特点和生态环境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低效林改造方案。
根据不同的地区和森林类型,采取相应的改造措施,包括人工更新、天然更新、间伐补植、疏伐造林等,确保改造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
三、实施改造措施。
在制定改造方案后,我们将组织专业团队和技术人员,对低效林进行实施改造措施。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注重科学施工,合理配置劳动力和物力资源,确保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监测效果评估。
改造工作完成后,我们将对改造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通过对改造后林地的生长情况、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改造效果的持久稳定。
五、宣传推广。
为了提高低效林改造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我们将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推广。
包括组织宣传活动、撰写宣传资料、开展科普宣传等,让更多的人了解低效林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六、总结经验。
在实施改造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将及时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完善改造方案和工作方法,为今后的低效林改造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我们将全力以赴推进低效林改造工作,努力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促进森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林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

工作原则与措施
工作原则
1
2
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原则,以生态建设为主 线;
3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加强政策支持和 宣传教育;
工作原则与措施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原则,根据 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方案;
VS
坚持创新驱动、完善机制原则,推动 制度创新和机制改革。
制定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规划 ,明确未来五年的森林资源发
展目标和具体措施。
实施步骤与方法
第一步:组织培训
针对林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对全体工作 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森林资源调查方法、林业政策法 规、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规划等。
实施步骤与方法
01
第二步:开展森林资源调查
02
调查现有森林资源的分布、树 种组成、林龄结构、郁闭度等 信息。
公众参与机制
01
公开征求意见
在整治工作前期、中期和后期,通过 问卷调查、听证会等方式,公开征求 公众对整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确保 公众的参与权和表达权得到充分保障 。
02
专家咨询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整治工作,提 供专业咨询和建议,提高整治工作的 科学性和有效性。
03
公示制度
对整治工作的方案、进展和成效进行 公示,增强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04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联系 与合作
国内合作与交流
0的沟通与协调
推进跨地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合 作
03
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 流
04
区域合作与交流
促进区域间林业生态环境保 护合作
1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交 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天然林经营和低效林改造
【摘要】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理念的缺失,造成了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而对次生天然林的经营理念认识
不足,使许多资源变成了“鸡肋”,这就是低效林。
本文从低效林的概念出发,分析了低效林的形成原因,阐述了天然林的经营,探索了林农间作改造低效林的方式,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改善了林分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关键词】天然林;低效林;经营;改造
一、低效林的概念
1.低效林概念
关于低效林的概念或称谓,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生产上,既不规范,也不统一。
相关的称谓主要有:低产林、低效林、低价林、低价值林、低产用材林、低质低产林、低质低效林、低劣残次林、小老(头)林(树)等。
严格地讲,低产林、低效林和低质林在主要功能方面是有区别的。
低产林是指林分产量(值)低于同类立地条件下相同林分平均生长
量或蓄积量的林分;低质林是指林分的木材质量差,其商品价值低
于同类立地条件下相同林分平均的林分;低效林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防护效益差的林分或生长量低于同类立地条件下相同林分
平均生长量林分的总称。
2. 低效林的分类
按照起源,分为低效天然(次生)林和低效人工林。
按照经营目标,分为低效防护林和低效低产林。
二、低效林的成因
1. 低效林形成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或称自然地理因素。
在自然因素潜在影响下,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则是常常发生的事。
由于受地质、地形及气候条件的作用,不少林区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仍不断受到削弱,其中大多数为低效林。
土壤水分或养分严重不足是干旱地区低效林形成的主要自然地理因素,由于林木蒸腾耗水过量,天然降水不能有效补偿,土壤表层板结,土壤紧实度增大,林分生长衰退。
有些低效林林地土壤含水量与正常生长林分相当,但土壤肥力不足,如有机质只有0 2%~0 45%,全氮0 01%~0 02%,速效磷0 5×10-6~1 5×10-6,分别相当于正常生长林地土壤养分的18 2%~36 4%、11 1%~22 2%和14 3%~42 8%,形成了低效林。
2.人为因素
⑴人为活动的干扰破坏
由于人口剧增,森林遭到严重破坏。
过度的砍伐超出了森林系统的承受能力,形成低密度林分;反复砍伐的乔林则形成低灌林。
不仅如此,人为的砍伐活动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伐优留劣,过度采伐优良林木,剩余的低劣林木最终形成残次林。
⑵经营管理粗放
人工林的抚育管理是森林经营的重要环节。
但目前一些地区人工林造林措施粗放,经营处于自然状态,这就很难形成优质林分。
良种化程度低:采种的随意性——负向选择;苗木质量差; 造林
密度不合理;抚育间伐滞后。
三、提高效益的策略
1.天然林的经营
天然林资源是我国森林的主体,其面积和蓄积分别约占总量的68.5%和87.6%。
在天然林中又以次生林为主。
次生林是原生林被破坏后,在次生裸地上经过一系列的植物群落次生演替而形成的森林。
尽管目前次生林大部分是低质低效的林分,但它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次生林中生长着大量的珍贵树种,在满足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的特殊用途树种,其所起作用还无法替代。
而目前我国对这部分森林基本上不进行经营管理,资源日渐枯竭。
因此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过程中,必须进行低质低效次生林中含有特殊用途树种的林分类型的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以生态经济效益为目标,根据低质低效次生林分中的树种资源现状和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情况确定合理的高效培育对象、高效培育目标和高效培育技术及其开发利用途径。
事实上,对于天然次生林进行抚育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将现有林分改造培育成目的树种明确且具良好经济开发利用价值,乔、灌、草结合,林分结构优良、涵水固土功能强和经济效益好的优质林分。
2.低效林的改造
⑴可持续经营的理念和思想:集约化与自然化的结合。
⑵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理念。
⑶针对性原则:地带性植被-违背该原则-彻底改造;适地适树-树种更替;林分结构(密度调整,针阔叶混交林,);从人工更新转变为天然更新。
四、低效林的改造方式
1.皆伐:确定为低价林后, 经批准即可皆伐。
伐后清出伐根。
伏整地, 秋起垄, 整地深22~25 cm, 翻耙2遍, 整平耙细, 达到营林状态。
2.承包:采用造林、间种双承包责任制, 集约经营, 林粮间作。
承包者负责植苗、抚育、铲耥、补植等工作, 造林株数不得小于4600株/hm2; 承包者必须保证3铲3耥, 同铲同耥, 作物只限于不影响苗木生长的, 不得在树垄上间种, 每年检查3次, 即春造林、夏抚育、秋管护。
造林单位负责苗木的调配、发放及林地检查、验收等工作。
3.造林:用落叶松2年生换床苗造林, 经试验, 用株行距1 m×2.1 m 较适宜。
造林时严格管理, 统一起苗, 统一运输, 并派专人负责发放苗木, 管理苗木, 指导栽植、浇水, 做到苗木湿润, 随起随用, 保证苗木根系完整、新鲜、不失水分, 提高成活率。
4.管护:由各护林员对其分管的片内林地的造林、间种、抚育、管护的质量全面负责。
5.改造效果
⑴促进苗木生长
全面整地不仅为林粮间作创造了条件, 而且对林木生长也十分
有利。
实测表明, 更新改造后的同龄、同密度落叶松林分, 采取全面整地更新方式要比其它2种方式5年生树高平均生长量增加43%~85%。
此外全面整地和农作物中耕除草使土壤透气性透水性增强; 通过施肥、灌水使土壤养分增加。
土壤孔隙度平均增加6.4%; 速效n、p、k 含量平均增加3.1%。
说明改善了微域生态环境。
实测统计落叶松3年高生长达78 cm, 地径径生长可提高1~1.5 倍。
林粮间种较未间种的幼林高生长提高68%。
⑵保护了幼林地净无草, 防牲畜破坏, 又避免了火灾, 降低幼
林折损率。
6.效益分析
(1)节约造林成本, 增加经济收入。
(2)气象效益明显:比农田降低风速0.1 m/s, 提高空气湿度10%, 提高土壤温度0.8~5℃(深0~20 cm处)。
五、结论
1.林粮间作即是在不影响单位面积栽植株的前提下, 在林间空
地上间作农作物, 促进幼林生长, 又有农业收入, 提高经济效益。
2.改善立地条件, 解决农林争地,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造林三率(成活率、保存率、生长率), 为满足人们对各种产品的需求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是一项具有巨大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实用科技技术。
3.林粮间作这种低价林改造方式可达到少投入多产出的目的。
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法和林业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