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二元对立”原则解读《孔雀东南飞》

合集下载

解读《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

解读《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

解读《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这首诗叙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悲剧故事,令人扼腕叹息。

那么,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从社会制度层面来看,封建礼教和家长制是导致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

在当时的社会,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被视为不可逾越的准则,其中“三从四德”等观念严重束缚了女性的自由和权利。

刘兰芝勤劳善良、多才多艺,却因为不能满足焦母心目中“妇德”的标准而被驱遣。

焦母作为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威,她的意志决定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命运。

这种家长制的专横使得子女的婚姻不能自主,个人的幸福被无情地践踏。

从家庭关系的角度分析,婆媳矛盾是直接引发悲剧的导火索。

焦母对刘兰芝的不满,可能源于多种因素。

一方面,焦母可能存在着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她希望儿子完全听从自己的安排,而刘兰芝的出现让焦仲卿对母亲的依赖减少,这引起了焦母的嫉妒和不满。

另一方面,也许是两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导致难以和谐相处。

焦母的顽固和专断,刘兰芝的刚强和自尊,使得婆媳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无法调和。

焦仲卿性格的软弱也是造成悲剧的一个因素。

他深爱着刘兰芝,却在母亲的压力面前显得犹豫不决、缺乏抗争的勇气。

当焦母决意驱逐刘兰芝时,他虽然试图为妻子辩解,但最终还是屈服于母亲的权威。

在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后,他也没有积极采取有效的行动来挽回局面,而是在母亲和妻子之间左右为难,这种软弱的性格使得他无法保护自己所爱的人。

社会环境的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那个时代,女子被休回娘家是一件极其耻辱的事情,刘兰芝面临着来自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

她的娘家虽然疼爱她,但也无法改变这种社会现实。

而且,再嫁的选择对于刘兰芝来说也充满了无奈和痛苦,因为她心中只有焦仲卿。

这种社会环境的冷酷和无情,让他们的爱情无处容身。

经济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命运。

焦家可能并不富裕,刘兰芝的辛勤劳作或许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共6页

《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共6页

《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以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朴素的语言历来为人们称道。

刘兰芝、焦仲卿夫妇追求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我们只有审视《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才能真正分析出造成焦刘二人婚姻悲剧甚至生命悲剧的真正原因。

矛盾点之一:相同的家庭组合模式与不同的权利分配方式焦刘两家的家庭组合模式完全相同,都是老母和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但是,两个家庭在权利分配上却截然不同,刘家是母弱子强,而焦家却是母强子弱。

这实在让人费解,分析这一现象要从封建理念说起。

《仪礼·丧服·子夏传》中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对于死去丈夫的寡妇来说,“从子”就是“从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节不嫁,还要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子长大,对作为一家之长的儿子遵从,重大事情由儿子做主。

因此,在类似焦家、刘家这种情况,应该是焦仲卿和刘兄把持家庭大权。

但是因为儒家伦理中又有“尊母孝母”的传统,因此母亲又可能对儿子拥有相当的权力,在有的家庭甚至完全是母亲做主。

封建理论本身的自相矛盾,必然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寡母+儿子类型家庭里权力分配的混乱。

这时,个人的能力和性格就会成为影响权力分配的重要因素,能力强、性格刚强的人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权力。

首先看焦家,焦仲卿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焦母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人,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

再看刘家,刘兄是一位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人,他性格暴戾,趋炎附势,见利忘义;刘母虽然深爱自己的女儿,但是又太软弱,不能保护自己的女儿。

从以上焦刘两家母子个性特征的分析不难看出,母子二人相因相成的个性特点决定了焦刘两家完全相同的成员结构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家庭地位。

矛盾点之二:刘兰芝被焦家休弃与休弃后高门求婚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再婚要受人唾骂、让人瞧不起乃至遭受封建族权、政权迫害,但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回家后却有高门求婚呢?我们知道,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而确立了儒家的法统地位。

运用“二元对立”原则解读《孔雀东南飞》

运用“二元对立”原则解读《孔雀东南飞》

2532019年32期总第472期ENGLISH ON CAMPUS运用“二元对立”原则解读《孔雀东南飞》文/黎 萍【摘要】二元对立分析法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文本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也广泛存在于中外文学著作中。

本文以《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元对立的方法,选取该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节中的几组对立元素,更全面、更深入地去发掘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精髓。

【关键词】二元对立原则;《孔雀东南飞》;对立元素【作者简介】黎萍(1992.07-),女,汉族,贵州黔西人,贵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者是语言学上二元对立的典型,他同时指出:“在诗歌中,由于相似性被投射到毗邻性上,使得一切转喻带有轻微的隐喻特性,而一切隐喻也同样有转喻的色彩。

”他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也做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他用《语法的诗歌和诗歌的语法》中诗歌加以论证,为我们应用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2.“二元对立”原则与文本分析。

对于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序列,是作品中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

文本可以是一个单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个篇章。

文本分析是指对文本的表示及其特征项的选取,它把从文本中抽取出的特征词进行量化来表示文本信息。

“二元对立”原则早期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应用于语言的深层结构,主要是对语言进行分析。

后期则被应用于语言的表层结构,比如说文本分析。

在西方,学者们主要是运用“二元对立”原则分析一些典型文本。

如对《创世纪》前三章的分析。

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创世纪》里存在光与暗,天与地等二元对立概念。

这些对立的概念都有优劣的等级原则,光优于暗,天优于地。

其中一组明显的对立就是男人与女人,这一对立引出更深一层的对立,即罪与罚。

另外,对于一些表面上看不出对立关系的文本,学者们也用二元对立原则这一理论进行了分析。

综上所述,“二元对立”原则是科学的文本分析方法。

因此,本文以《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为材,运用该原则,选取作品中的几组对立元素作为文章分析的切入点,探讨该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节所影射的深层含义。

两家求合葬:《孔雀东南飞》语言博弈探析

两家求合葬:《孔雀东南飞》语言博弈探析

两家求合葬:《孔雀东南飞》语言博弈探析考察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与现状,本着生存至上的需求与考量,博弈自始至终贯穿于人们社会生活的交际行为之中。

而作为交际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活动无疑会成为交际活动的主体,并影响着事态的发展方向与进程,促使博弈主体由冲突走向合作,进而实现双赢的目标。

“两家求合葬”,我国古代著名的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便是语言博弈的一个经典案例,值得我们运用语言博弈的相关理论进行初步的探究与分析。

语言博弈语用孔雀东南飞“两家求合葬”,我国古代著名的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便是语言博弈的一个经典案例,值得我们运用语言博弈的相关理论进行初步的探究与分析。

《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情节内容,所涉及的语言博弈的语境主要有三个:别离、抗婚和殉情。

语言博弈主体间的关系分别是:夫妻、婆媳、母子(女)和兄妹。

语言博弈的具体形态为:“别离”中刘兰芝对焦仲卿、焦仲卿对焦母、刘兰芝对焦母;“抗婚”中刘兰芝对刘母、刘兰芝对刘兄;“殉情”中刘兰芝对焦仲卿、焦仲卿对焦母。

从实际情况看,这些人构成了利益共同体,体现着语言博弈的关系准则。

在具体的语境下,在语言博弈过程中,关系准则说明的是交际资质,它决定着博弈主体方的话语权力和支配地位。

这里,所谓的交际资质,是指说话人的身份、地位、家境,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等诸多主客观要素。

只有明晰了语言博弈主体间的这种关系准则,才能对人物在博弈过程中语言运用的手段、策略做出科学而合理的解读。

根据博弈的性质,结合语言博弈的语境,在关系准则的支配下,我们可以将《孔雀东南飞》一诗中语言博弈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抗性质的,像刘兰芝和焦母、刘兰芝和刘兄、焦仲卿和焦母;另一种是合作性质的,像刘兰芝和焦仲卿、刘兰芝和刘母。

通常情况下,博弈强调对抗性,侧重于双方矛盾冲突的展示。

因此,具有对抗性质的语言博弈在该诗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它能够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决定矛盾冲突的性质,并揭示出作品的主题。

《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共6页

《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共6页

《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以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朴素的语言历来为人们称道。

刘兰芝、焦仲卿夫妇追求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我们只有审视《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才能真正分析出造成焦刘二人婚姻悲剧甚至生命悲剧的真正原因。

矛盾点之一:相同的家庭组合模式与不同的权利分配方式焦刘两家的家庭组合模式完全相同,都是老母和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但是,两个家庭在权利分配上却截然不同,刘家是母弱子强,而焦家却是母强子弱。

这实在让人费解,分析这一现象要从封建理念说起。

《仪礼·丧服·子夏传》中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对于死去丈夫的寡妇来说,“从子”就是“从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节不嫁,还要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子长大,对作为一家之长的儿子遵从,重大事情由儿子做主。

因此,在类似焦家、刘家这种情况,应该是焦仲卿和刘兄把持家庭大权。

但是因为儒家伦理中又有“尊母孝母”的传统,因此母亲又可能对儿子拥有相当的权力,在有的家庭甚至完全是母亲做主。

封建理论本身的自相矛盾,必然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寡母+儿子类型家庭里权力分配的混乱。

这时,个人的能力和性格就会成为影响权力分配的重要因素,能力强、性格刚强的人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权力。

首先看焦家,焦仲卿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焦母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人,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

再看刘家,刘兄是一位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人,他性格暴戾,趋炎附势,见利忘义;刘母虽然深爱自己的女儿,但是又太软弱,不能保护自己的女儿。

从以上焦刘两家母子个性特征的分析不难看出,母子二人相因相成的个性特点决定了焦刘两家完全相同的成员结构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家庭地位。

矛盾点之二:刘兰芝被焦家休弃与休弃后高门求婚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再婚要受人唾骂、让人瞧不起乃至遭受封建族权、政权迫害,但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回家后却有高门求婚呢?我们知道,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而确立了儒家的法统地位。

多元思维启发:结合《孔雀东南飞》的高一教案设计

多元思维启发:结合《孔雀东南飞》的高一教案设计

多元思维启发:结合《孔雀东南飞》的高一教案设计的高一教案设计在现代高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已经成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压抑了学生偏执单一的思维模式,引导他们开阔视野,运用不同思维角度来进行思考、分析问题。

为此,我将结合南京中学的《孔雀东南飞》的阅读,并设计了一套适合高一学生的教案来实现多元思维的启发。

一、多元思维的教学理念在现代教育中,多元思维的概念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多元思维,就是指使用多种思维模式和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创新思维。

在这里,我想引用加拿大教育学家伯克的话:“多元思维是对问题和事物多种思考方式的把握,是各种思维依据个体的不同情境和不同的目的而发挥作用的一种能力。

”这一定位,揭示了多元思维概念的学科性质和教育本质。

二、教师角色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导师。

多元思维启发的教学,需要教师重塑自己的角色,放弃对事情的简单思考方式,而是把自己转变成一个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探究的角色。

三、学生角色学生应该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在多元思维的教学中,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去探究、思考、实践。

学生需要改变不同层次知识学习的表现方式,这也是学生在思维启发中所需要的一种过程。

四、多元思维策略在多元思维启发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策略,以刺激学生的多元思维。

以下是一些建议和策略:1.采用问题解决方法。

由教师引领,带领学生,探讨各种问题和挑战。

2.采用交流互动方法。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多元思维的发展。

3.采用互动讨论方法。

在这里,教师可以利用真实情景题材启发学生思考和创造。

4.采用知识整合方法。

这就是把多种学科知识相互关联和整合起来,促进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联系的理解。

以上这些策略与班级中的小组讨论结合起来之后,将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因为小组学习有助于促进知识整合和多元思维的发展。

五、结合《孔雀东南飞》的高一教案设计《孔雀东南飞》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按照其思想内核和文学风格,精心设计一套适合高一学生的教案,将其读入课中的话,必将对学生的思维启发有很大的作用。

符号学视角下《孔雀东南飞》的语义建构与叙事美学

符号学视角下《孔雀东南飞》的语义建构与叙事美学

符号学视角下《孔雀东南飞》的语义建%与枫事美学李双摘要:普通符号学作为一种文学分析方法论由来已久,对于深入了解 某一作晶的叙事组织和语义建构具有良好的揭示作用。

格雷马斯普通符号学理论源于索绪尔和叶姆斯列夫的语言学,对语篇的叙事、模态、语义及情感等方面都有所涉及。

本文选取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作为分析对象,该文叙事严谨,结构连贯,语义丰富,是好的符号学分析材料。

本文着重关注这首长篇叙事诗歌中语义的建构方式,及其在叙事美学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普通符号学,格雷马斯,《孔雀东南飞》,语义建构Semantic Construction and Narrative Aesthetics of"The Peacock Fliet to the Southeast”Li ShuangAbstract:As a method of literary criticism,general semiotics has a long history and hrs shown aSvantaaet io revealing the narrative frame andsemantic ccnstraction ot certain literary work.GreVnas,geveraisemiotic theory is deriveV from the linguishv of Saussera andHjeOnslev and involves thr narr^aOve,moda,semantic and emotionUaspects of a O v O This study3U op O Han famocs poem“ThrPeaccck Flirs to O c Southeas t"as O c res e arch objeci,as this poem isrigorous C narrative,C sUucOra and rich C semantics.Thissidy fochses on O c method by which semanUc ara cknstrycteV inOis long narrative poem and C signincaucc C narraUve aesthetics.Keywords:general semiotics;Greimas;“The Peacock Flies to the Southeast,5;semantic coestrnctioeDOI:10.13760/no sam.202101015一、理论背景:格雷马斯符号学及其文本语义分析理论符号学从肇始之初,就与语言和文学紧紧联系在一起。

《孔雀东南飞》思想艺术辨

《孔雀东南飞》思想艺术辨

《孔雀东南飞》思想艺术辨《孔雀东南飞》作为一首杰出的五言叙事诗,在中国古代文苑里占据重要一席。

对这一诗篇的思想主题、艺术特色,前人已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和阐释,但似乎仍有一些疑惑与缺憾。

本文拟在叙事文学的基础上,结合古文本和时代实际,对该诗的若干问题再作一些具体分析和探讨,尤其欲在该诗所体现的悲剧思想方面提出一二浅陋的看法,以此求教于大方。

文体辨异从诗前小序我们知道,《孔雀东南飞》所作乃汉末实事,它应是一部现实主义叙事作品。

又,它曾被收入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的杂曲歌辞一类,说明其民歌特色颇浓。

因之,叙事之体裁,民歌之手法便成了该诗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色,前人亦多作如是之观,这里我想对此再作一些补充和说明。

一、《孔雀东南飞》的艺术核心虽在叙事,然更应该重视其抒情。

我们知道,叙事诗不同于其它诗体的一大特点。

就是它具有比较完备的叙事过程,甚至有特定的情节。

于此而论,《孔雀东南飞》无疑是一首典型的叙事诗。

只是它在叙事过程和情节进展的具体处理上,却采用了明显的跳跃式手法,不时留下了大量的空白。

如仲卿夫妇的新婚与家世,两人死后家庭的悲恸等,诗中或只字不提,或语焉不详,极具剪裁之法。

又如兰芝惭阿母处,后人笺注云:以上四句,省却许多笔墨。

全诗在事件过程人叙述上大都简约,倒是在描写人物感情时极为细腻。

全诗凡357行,人物对话就有215行,占60%,而对话多为抒情,这在古今中外叙事诗中实属罕见。

诗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兴起全篇,饱含悲凄眷恋之意,定下了全诗抒情的基调。

鸟犹如此,人何以堪!之后便是兰芝悲愤的自诉,是仲卿痴愚的求情,是这对夫妇在势不可为的情境中诀别,盟约,殉情,其间凄婉缠绵与刚烈柔韧的情感喷发,可谓用墨如泼,淋漓尽致。

即使是大段的叙事描写,其要旨仍在抒情,典型的是,十二句写严妆,呈美态,非徒从事铺张,以为华瞻,新妇临行借此固结府吏,则其内心也。

至于篇末叙述殉情前后的诗句,如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悲怆之情更是浓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二元对立”原则解读《孔雀东南飞》作者:黎萍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第08期【摘要】二元对立分析法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文本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也广泛存在于中外文学著作中。

本文以《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元对立的方法,选取该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节中的几组对立元素,更全面、更深入地去发掘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精髓。

【关键词】二元对立原则;《孔雀东南飞》;对立元素【作者简介】黎萍(1992.07-),女,汉族,贵州黔西人,贵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一、引言本文以《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为材料,运用“二元对立”原则,选取了作品中的几对元素,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二元对立”原则是一种从对立点探究作品内涵的手段,是科学的文本分析方法,突破了单一地研究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乏味,探究作品中涉及的各个层面,极大丰富了作品分析的理论。

运用该原则分析文学作品始在国内于19世纪 80 年代,但是鲜有人运用“二元对立”原则分析叙事诗。

本文运用该理论,分析《孔雀东南飞》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的对立元素,从而揭示其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象征的深层意义。

二、“二元对立”原则理论结构主义认为任何结构都是复合的,不是单一的。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最基本的结构观念,贯穿于结构主义语言学著作中。

在任一完整的结构中,可找到两个对立的基本元素,元素内部各成分之间是并列、对立甚至是转化关系。

在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结构被划分为表层和深层。

他们探讨的主要是事物的深层结构,而这些深层结构往往要借助成对的概念来研究。

后来这种“二元对立”思想被应用于各个学科的研究中,本章主要分析“二元对立”这一方法与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及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关系。

1.“二元对立”原则与结构主义语言学。

语言学家索绪尔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概念:能指与所指;历时与共时;语言与言语;句段和联想。

这些二元对立概念不仅是该学派重点研究的范畴和方法,也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理论基础。

索绪尔指出语言是由符号组成的系统,一个语言符号由两部分连接而成,一是音响形象,一是概念。

能指就是音响形象,而所指就是概念。

依据“二元对立”原则,索绪尔指出“语言”是指整个语言系统,而“言语”指的是语言系统所决定和产生的个人交际活动,两者相区别,但又相依存。

在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中,历时与共时、句段和联想是极为重要的运用“二元对立”原则提出的理论。

著名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发展了创造性地发展了索绪尔的二元对立理论,提出了隐喻和转喻的概念。

他认为,隐喻是选择的、聯想的、共时的,而转喻是组合的、句段的、历时的,两者是语言学上二元对立的典型,他同时指出:“在诗歌中,由于相似性被投射到毗邻性上,使得一切转喻带有轻微的隐喻特性,而一切隐喻也同样有转喻的色彩。

”他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也做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他用《语法的诗歌和诗歌的语法》中诗歌加以论证,为我们应用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2.“二元对立”原则与文本分析。

对于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序列,是作品中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

文本可以是一个单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个篇章。

文本分析是指对文本的表示及其特征项的选取,它把从文本中抽取出的特征词进行量化来表示文本信息。

“二元对立”原则早期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应用于语言的深层结构,主要是对语言进行分析。

后期则被应用于语言的表层结构,比如说文本分析。

在西方,学者们主要是运用“二元对立”原则分析一些典型文本。

如对《创世纪》前三章的分析。

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创世纪》里存在光与暗,天与地等二元对立概念。

这些对立的概念都有优劣的等级原则,光优于暗,天优于地。

其中一组明显的对立就是男人与女人,这一对立引出更深一层的对立,即罪与罚。

另外,对于一些表面上看不出对立关系的文本,学者们也用二元对立原则这一理论进行了分析。

综上所述,“二元对立”原则是科学的文本分析方法。

因此,本文以《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为材,运用该原则,选取作品中的几组对立元素作为文章分析的切入点,探讨该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节所影射的深层含义。

三、人物形象中的“二元对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二元对立”原则源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后应用于其他领域,尤其是在文本分析中。

本章节以《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为例,运用“二元对立”原则着重论述该部小说中人物形象中所呈现出来的对立。

1.本我与超我的对立。

“本我”是人的生物性本能。

特征为追求个人欲望满足和追求个人利益实现;“超我”来自社会文化,是人内化了的社会道德原则。

要求个体行为道德化,因而与“本我”相对立。

《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很多,他们身上特点鲜明,本章节以“本我”与“超我”的对立为切入点,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1)矛盾的男女主角。

焦仲卿与刘兰芝与都经历了“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最后又回归“本我”。

焦仲卿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以为妻子求情,在母亲面前长跪,执着追求爱情,这是“本我”的体现。

但在焦母大怒后,焦只得先请妻子回娘家暂避,屈服于封建意识形态。

这是他内心的“超我”。

最后在焦母逼迫下,他以死来维护自己的爱情,与母亲以及封建意识作斗争,追逐爱情,这又是其“本我”的体现。

作者所塑造的焦仲卿这一人物,在“本我”“超我”的对立中显示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而显得诚正、软弱。

刘兰芝十七岁嫁给焦仲卿为妻,勤于家务,却不为婆婆所喜,于是就去信丈夫述说苦痛,这是为自己争取切身利益,是“本我”的体现。

刘兰芝被遣回家十余日,县令即派媒人来为其子求婚,被兰芝回绝,又数日,太守明言其五公子尚未婚配,又被谢绝。

惹恼了兰芝的大哥,兰芝被逼迫不过,只得任兄长安排。

这是对当时社会礼节的屈服,牺牲了自己的爱情,这是“超我”的体现。

迎亲那天,兰芝投水自尽,是对封建礼节的反抗,是对爱情追求,回归了“本我”。

(2)凶悍的焦母和势力的刘兄。

焦母和刘凶也经历了“本我”向“超我”的转化。

焦母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希望儿子休掉刘兰芝,再娶东邻贤惠的女子秦罗敷,因为她“可怜体无比”。

而刘兰芝的哥哥逼迫她嫁给太守的贵公子,这符合自己利益,是“本我”的体现。

但刘、焦殉情而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是对爱情的认可与祝福,焦母和劉兄最终向刘焦二人的爱情投降,这是“超我”的体现。

2.善与恶的对立。

《孔雀东南飞》中读出善与恶对立明显。

本章就是要以善恶对立为切入点,来分析该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表面上驱逐兰芝,私下却密约重娶。

焦仲卿遭母亲怒斥,于是长跪,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母亲大怒,焦仲卿只得先请妻子回娘家,并与妻子约好“誓天不相负。

”在焦母仍然坚持另娶后,于是他“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他对妻子是爱,对母命是尊重,后面体现的是“善”。

刘兰芝十七岁嫁给焦仲卿,日夜辛劳。

被遣回家之时,别过婆婆和小姑,流泪而去。

后有媒人提亲,都被兰芝拒绝,然而,兄命难违,只得听从兄长安排。

最后相约“黄泉下相见”。

刘兰芝忠于爱情,却又向兄长妥协,而后又以死维护自己的爱情。

这后面体现的也是“善”。

焦母、刘兄最后直接迫害死了自己的儿子、妹妹,成了封建礼教的帮凶,是“恶”的代表。

但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看出,他们的性格中也有“善”的一面。

焦母与刘兄是“善”与“恶”统一结合的人物形象。

四、《孔雀东南飞》中的两个二元对立项本章将用列维-施特劳斯的“二元对立”分析方法来分析该作品的情节,分析出“故事背后的故事”,进而探析作者创作小说的意图及其寓意。

列维-施特劳斯在对俄狄浦斯神话所做的分析中,他首先把各种叙事成分分类整理成对立的组合,此外,他还将二元对立框架重新组合,力图展示“故事背后的故事”。

他对俄狄浦斯神话所作的分析,虽然过于简单,但条理清晰,能说明问题,已经成文结构主义文本分析的经典。

本节就以此方法对《孔雀东南飞》作出类似的分析。

我们可以根据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方法,在《孔雀东南飞》中找出如下的故事元素,把它们作为结构要素组合成四个纵列,构成两个二元对立项。

1.刘兰芝不为婆婆所容;2.兰芝去信给仲卿;3.仲卿回家为妻子求情怒,仲卿请求妻子回家;4.母亲大相约“誓不相负”;6.夫妻于大道相见;5.兰芝别过婆婆和小姑;7.兰芝回绝求婚;8.兄命难违,兰芝允婚事;9.仲卿闻变,乞假告归;10.两人相见,相约“黄泉下相见”;11.兰芝投水自尽;仲卿自缢殉情。

经过一番结构分类之后,《孔雀东南飞》背后隐含的“意义”显露了出来,我们可以说,第一个纵列表达的是“对封建家长制的肯定”,第二个纵列是对“爱情自由的肯定”,第三个纵列是对“封建家长制的否定”,第四个纵列是对“爱情自由的否定”。

因此,《孔雀东南飞》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爱情自由”和“封建家长制”这两个对立项的思考。

五、结语本文运用“二元对立”原则,分析了小说中几组对立的元素:首先是本我与超我的对立。

焦仲卿与刘兰芝追求爱情,这是人的本能。

但是当这些本能遇上封建的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时候,人的本能就会被压制。

焦母、刘兄通过管控别人的爱情来追求自己的切身利益,但是当他们的这种欲望导致悲剧的时候,他们也只得妥协。

其次是善与恶的对立。

焦仲卿与刘兰芝勇于追求爱情,但又尊重焦母、刘兄,因此痛苦不堪,是善的化身。

而焦母、刘兄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帮凶,是恶的代表。

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殉情使焦母、刘兄了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他们求合葬以表对他们爱情的祝福,这使焦母、刘兄处在了善的边缘。

最后是爱情自由与封建家长制的对立。

这两个对立构成了“故事背后的故事”,体现人们在封建礼教中对该对立项的思考。

由此可见,索绪尔的“二元对立”原则是解读和分析这部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也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分析这首叙事诗的新视野。

参考文献:[1]Jakobson,R.Closing Statement: Linguistics and Poetics[M]. Cambridge: MIT Press,1971.[2]冯季庆.二元对立形式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J].二十世纪文学,2002(3).[3]孔雀东南飞[J].[4]石莹.运用二元对立原则解读《大师与玛格丽特》[J].2012.[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