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教知识与能力汇总

学前儿童发展
婴幼儿发展的涵义

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1)
2)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1)
2)
3)




1) 儿童在发展中的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他们

2) 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儿童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
3) 从儿童的心理发展来看,儿童认识外界是儿童内部的主动活动的过程
4) 没有儿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其他因素的作用也难以完全实现
儿童发展理论


格赛尔


华生

华生

斯金纳


班杜拉

观察学习 直接的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 保持过程


直接强化
强化的种类 替代性强化



西蒙·弗洛伊德

本我
自我 口唇期(0~1岁)
1~3岁)
超我 性器期(3~6岁)
6~11岁)
12岁以后)

埃里克森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8个月)
自主对羞怯或疑虑(18个月~2、3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2、3岁~6、7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
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
繁殖对停滞(30~60岁)
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让·皮亚杰

影响发展的因素
成熟:主要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自然经验(练习和经验):指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分为物理经验(物体 本

社会经验:在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主要有语言、教育、社会生活等。
平衡化:认识或者思维既不是单纯的来自于客体,也并非单纯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
(达到平衡化要经过同化和顺应两个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 前运算阶段(2~7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主要阶段
.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维果斯基

文化的重要性
语言的角色
最近发展区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①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1) 新生儿期(0~1个月)

2) 婴儿早期(1~6个月)
突出表现为视听觉得发展,手眼动作逐步协调。
视觉,听觉迅速发展
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主动招人 最初的社会性交往需要
开始认生
3) 婴儿晚期(6~12个月)
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言语开始萌芽
依恋关系发展
幼儿前期的年龄特征(1~3岁)
这一时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表现在儿童在这一时期
1~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转

折期。
言语的形成
如果说,婴儿期是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准备期,那么,幼儿前期则是初步掌握本民族语言的时期。言语

思维的萌芽

自我意识的萌芽
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中,
2岁,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中最重要

幼儿期的年龄特征(3~6岁)
幼儿初期(3~4岁)的心理特点
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爱模仿
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幼儿中期(4~5岁)的心理特点
a.爱玩、会玩,活泼好动
b.思维具体形象
c .开始接受任务
d.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4岁左右时游戏蓬勃发展的时期
幼儿晚期(5~6岁)的心理特点
a.好学、好问
b.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c.个性初具雏形
d.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




生长发育是有个体差异的
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幼儿注意发展的规律

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的
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
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

幼儿注意点稳定性较差
a.注意的对象新颖、生动,形象鲜明
培养幼儿注意的稳定性 b.活动的游戏化
注意与操作活动的结合
幼儿的身体状况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

注意的广度
注意对象的特点
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幼儿感觉的发展




视敏度:

概念:
颜色视觉: 初期(3~4岁):初步辨认基本色,但是在辨别混合色,近似色,往往较困难,也难以
说出颜色的名称
中期(4~5岁):大多数能认识基本色、近似色,并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晚期(5~6岁):可以运用各种颜色挑出需要的颜色,并能正确说出名称

听觉感受性 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并非天生不变
言语听觉 在言语交际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重听)

婴幼儿的触觉主要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1岁前,尤其是手的活动形式之
口腔探索实质上是婴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手的探索(真正的手的探索活动大概出现在5个月左右,
7个月左右发生的)。
幼儿知觉的发展

由易到难的顺序:


依靠视觉,触觉,和动觉协同活动
6个月大的婴儿已有深度知觉(视崖实验)
方位知觉 婴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方向。幼儿方位知觉的

时间知觉




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幼年健忘 3岁前幼儿的记忆一般不能

永久保持,3~4岁才出现可以保持终生的记忆
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指识记某种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


无意识记占优势
无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的效果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
无意识记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
有意识记逐步发展
幼儿的有意识记是在承认的教育下逐渐产生的
有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对识记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
幼儿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

机械识记用的多,意义识记用的少
与成人相比,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对于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反复背诵,比较容易记住
意义识记的效果由于机械识记
幼儿的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都在不断的发展

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
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记忆意识性的发展 元记忆的发展(指儿童对自己记忆过程的认识或意识的发展)则意味着记忆意

记忆策略的形成
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
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间接意义识记

为幼儿提供形象、鲜明、生动,富有浓厚情绪色彩的识记材料
向幼儿提出具体、明确的的实际任务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理解识记材料
教给幼儿运用记忆策略
幼儿想象的特点

以无意想象为主
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
想象的主题易受外界的干扰
想象的过程易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续编故事)

再造想象为主

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
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经发生的事情来描述
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与角色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
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
,具体形象思维(中期),抽象逻辑思

直觉行动思维 最低水平
具体形象思维 2.5~3岁是由直觉行动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转变的关键年龄
3~6、7岁幼儿的思维就是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
具有了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抽象逻辑思维
、7岁以后儿童的思维开始进入逻辑思维阶段。
幼儿开始获得可逆性思维
幼儿的思维开始能够去自我中心化
幼儿开始能够同时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物体的叫几个属性,并开始认识到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
幼儿开始使用逻辑原则
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规律
1)幼儿情绪的发展



情绪控制与掩饰成分增加
2)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



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情绪的易冲动性

情绪的不稳定性



情绪的外露性


幼儿个性的特点
1)个性的整体性
),大系

2)个性的开放性
强调系统与环境的相

互作用,也就是强调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个性在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中不断

3)个性的稳定性
心理的成熟水平,保证了个性的稳定性。表现为人心理活动的一致性和行为的连续性。
4)个性的独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