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陆内俯冲造山转换带的基本特征
造山作用及造山带

3
旅游资源
造山带形成的自然景观和地质遗迹具有很高的观 赏价值和科学意义,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05
CHAPTER
造山作用与造山带的科学研 究方法
地质调查与观测
野外地质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和测量,了 解造山带的岩石组成、地 层结构、构造特征等信息。
岩石学研究
对造山带的岩石进行详细 分类、描述和实验分析, 探究其形成和演化过程。
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造 山作用分为多种类型,如根据形 成原因可分为板块构造造山和地 壳运动造山等。
造山作用的重要性
塑造地表形态
生态系统分布
造山作用是地表形态形成和演化的重 要过程,它决定了地表的山脉、高原、 平原等地貌特征。
造山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分布和演化也 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地貌类型和气候 条件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
山带。
造山带的演化过程
初始隆起
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地壳开 始发生隆起,形成初始的山脉
。
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
随着地壳的隆起和变形,岩浆 活动和变质作用逐渐加强,形 成各种类型的岩浆岩和变质岩 。
构造变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造山带经历 更强烈的构造变形,如褶皱、 断裂等,进一步塑造山脉的形 态。
侵蚀与剥蚀
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山脉逐渐被剥蚀和降低,形
法,对古环境进行高精度重建,揭示环境变化对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影
响。
深化对地球动力学过程的理解
地壳动力学
深入研究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活动等地球动力学过程,揭 示地壳运动对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影响。
上地幔动力学
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上地幔的结构和流动状态,了解上地幔动力 学过程对地壳运动的制约作用。
天山山脉地貌特征、地壳组成与地质演化概述

天山山脉地貌特征、地壳组成与地质演化概述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东西方向延伸,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整体长度为2500公里,是世界最大的独立山系。
天山是全球干旱地区最大的山系,距离海洋最远。
其最终形成的时间距今约有两三百万年。
在距今1200-200万年这一段时间,天山在逐渐演化的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东西分布的现代规模。
在演化的过程中,同时也因为断裂之后的长期沉降而形成了中国海拔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
标签:天山山脉地貌特征地壳地质演化天山在亚洲的中部地区,以逆冲断层作为界线与两侧的盆地分离,并且盆地的基底在天山山脉之下。
天山山脉的地壳主要是由形成于前震旦纪的古陆碎块、古生代陆缘岩系以及大洋岩石圈残片共同组成。
大致以东经90度为界,西部地区南侧形成的碰撞带是向南凸起的弧形构造而成,北部地区古陆碎块形成的碰撞带呈现北西走向,组合为一个巨大“帚”型构造型式。
东部地区排列着整齐的东西走向活动陆缘。
天山山脉形成于古生代晚期的古洋盆关闭以后,现在活动的主要山脉都是在二叠纪的早中期幔源岩浆活动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1天山山脉的地貌特征在天山山脉的南部地区主要有卡拉库姆盆地、塔里木盆地以及河西走廊,在北部地区主要是哈萨克斯坦丘陵、准格尔盆地、东准格尔和南蒙古低山丘陵,向西逐渐是图兰低地、或者是渐变成为戈壁荒漠。
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与其相互连接。
在中亚地区,天山山脉和帕米尔山脉遥相呼应。
整体上,天山山脉西部较宽,东部较窄。
最高峰是位于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国界线上的汗腾格里峰,海拔6995m。
从天山山脉整体形式上看,其东西部山脉的对比十分鲜明。
组成天山山脉的主要山系有中亚地区的阿赖山哈尔克山-霍拉山以及博格达山—哈尔里克山。
其中阿赖山-哈尔克山-霍拉山是具有连续性、延伸最长的完整的线性山系。
天山山脉的北部地区中的山系以及盆地呈现出一种燕行式的排列,向东南方向逐渐地收敛,这样就构成了天山山脉西部巨大的“帚”型。
12 造山带及其构造特征

布鲁克斯造山带 (S-C) 英努伊特造山带 (O-C)
山 造 亚 契 P) 拉 巴 (O阿
带 山 造 东 -S) 里 O 加 ( 带
乌拉尔-蒙古造山带 (Pt3-P) 中央造山带 (Pt2-T)
全球显生宙古造山带:特提斯带、乌拉尔—蒙古带、北大西 洋带和北冰洋带。 17
特提斯(Tethys)
增生造山作用结束时间上限(最小年龄):未 卷入增生造山事件中最老的角度不整合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5、显生宙主要增生型造山带
古生代造山带 O-P 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北美) O-S 格罗平加里东造山带(东欧) O-C 英努伊特造山带(北极) S-C 布鲁克斯造山带(北极) Pt3-P 乌拉尔-蒙古(中亚)造山带 中新生代的环太平洋造山带 日本岛弧带 新西兰岛弧带 塔斯曼造山带(澳大利亚) 科迪勒拉造山带(北美) 安第斯造山带(南美)
22
六、造山带类型的划分
崔盛芹的划分方案(2002)
1、大洋造山带 ◆ 大洋中脊造山带(张裂型) ◆ 火山岛弧链造山带(滑移型) ◆ 洋内岩浆岛弧造山带(挤压型) 2、大陆造山带 ◆ 俯冲型造山带 ◆ 碰撞型造山带 ◆ 陆内(板内)型造山带
23
六、造山带类型的划分
目前研究者通常采用的划分方案: 1、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2、碰撞型造山带 3、陆内(板内)型造山带
12
四、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
地槽回返说——槽台学说; 板块俯冲、碰撞说——板块构造学说; 多成因造山说——解释板内或陆内造山带 (前沿课题)
主要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造山作用和造山带的概念 三、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 四、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 五、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六、造山带类型的划分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八、碰撞型造山带 九、陆内(板内)造山带
造山带

造山带造山带,是地球上部由岩石圈剧烈构造变动和其物质与结构的重新组建使地壳挤压收缩所造成的狭长强烈构造变形带,往往在地表形成线状相对隆起的山脉,一般与褶皱带、构造活动带等同义或近乎同义,包括地壳挤压收缩,岩层褶皱、断裂,并伴随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山脉,以及拉伸构造、剪切走滑在形成裂谷、裂陷盆地的同时,相对造成周边抬升,构成山系。
这种横向收缩、垂向增厚,隆升成山而造成构造山脉的作用叫作造山作用或造山运动,与地壳运动中的造陆运动相提并论。
1概述造山带 (orogenic belt) ,是地球上部由岩石圈剧烈构造变动和其物质与结构的重新组建使地壳挤压收缩所造成的狭长强烈构造变形带,并往往在地表形成线状相对隆起的山脉,一般与褶皱带、构造活动带等同义或近乎同义。
包括地壳挤压收缩,岩层褶皱、断裂,并伴随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山脉,以及拉伸构造、剪切走滑在形成裂谷、裂陷盆地的同时,相对造成周边抬升,构成山系。
这种横向收缩、垂向增厚,隆升成山而造成构造山脉的作用叫作造山作用或造山运动,与地壳运动中的造陆运动相提并论。
2①造山带是地壳的缩短带。
造山带的地壳缩短可以由挤压作用直接产生,也可以由斜向走滑作用衍生;②造山带广泛发育塑性流动、韧性剪切、褶皱、冲断和/或剪压构造带。
早期造山作用和褶皱作用有相通的意思,现在看来褶皱和冲断推覆构造的发育程度仍然是造山带和克拉通地区的主要宏观构造区别之一;③造山带有广泛的变质作用发生,岩石组构发生改变。
④造山带有强烈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广泛的热参与;⑤造山带沉积以非史密斯地层为主。
较大规模的造山带通常有蛇绿混杂岩带存在;⑥地壳中参与造山作用的主体是硅铝层陆壳物质,洋壳物质以残留体形式存在,在整个造山带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3增生型造山带特征①具有很宽的增生楔,增生楔中的复理石基质向着海沟后退方向时代逐渐变新;②增生楔中有多条蛇绿岩带,是海沟后退到适宜的构造位置时沿滑脱断层就位形成的;③增生型造山带中有多条钙碱性火山岩和花岗岩带,其生成时代也向着海沟后退方向变低角度俯冲模式。
俯冲增生杂岩定义及特征

结 合 带 大 相
2)陆壳残片相 3)俯冲增生杂岩相
(5)基底残块亚相 (6)外来岩块亚相
(7)无蛇绿岩碎片浊积岩亚相 (8)含有蛇绿岩碎片的浊积岩亚相 (9)洋岛海山增生亚相
4)残余盆地相 5)高压-超高压变质相 (10)高压变质亚相 (11)超高压变质亚相
钙碱性玄武岩+岛弧火山岩, HMA()为其特征岩类。 特定区域 LREE略富集或平坦型 相对富集 相对亏损 Nb、Ta显著负异常 N-MORB+地壳特征 深海-浅海相沉积岩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洋脊玄武岩分类的判别标志
N-MORB 源区 典型岩石类型 亏损地幔(DM) 拉斑玄武岩 亏损不相容元素和REE。 (La/Yb)N<1,Th/Yb、 Ta/Yb、Ba/Nb、Ba/Th、 Ba/La等较低,Zr/Nb较 高>30, K/Ba通常>100 现代值εNd(0)介于+8 ~ +12 0.5130~0.5131 E-MORB 地幔深部地幔柱源区 碱性玄武岩 T-MORB 亏损地幔和深部地幔源的混合产物 拉斑玄武系列、碱性系列等多种岩石 类型
318线4957km处:雅鲁藏布江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向北逆冲在日喀则群(K2)地层之上。
雅江西段公珠错蛇绿混杂带
安多县城桥头:蛇绿混杂岩带中 的枕状玄武岩及其中大量的辉长 辉绿岩墙。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日喀则市冲堆:枕状玄武岩
•(1)蛇绿岩
岩相学
深海沉积物 枕状玄武岩 席状岩墙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洋壳 分层
数值变化大致介于两者之间
数值变化大致介于两者之间 数值变化大致介于两者之间 数值变化大致介于两者之间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 2、划分3、划分古板块的标志4、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步骤二、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及构造分区1、槽台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2、板块3、中国大陆构造域的划分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由于地壳构造活动性的不均一性,因而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将地壳各部分的区域性分异与构造阶段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或大地构造分区。
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依据是构造活动程度,由于地壳演化中各个地区构造活动程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进行大地构造分区时,必须具有历史分析的现点,即区分不同的构造阶段进行。
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现代全球古大陆再造和板块划分,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旋回(Pangea-250)的构造格局进行划分的,因为该阶段的地质记录最全、研究程度最高。
至今,进入一个泛大陆裂解时期,其板块划分的代表方案就是LePichon(1968)等的现代板块划分。
Pangea-850以前(太古宙-元古宙)的板块划分涉及太古宙-元古宙的造山带和古缝合线识别,存在较多争议。
故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阶段的板块划分和大地构造分区。
欧亚、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将连为一体,形成超大陆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1)活动论和固定论所谓活动论是指地表大陆和海洋在地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而言。
大陆和海洋在地表上的位置变化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大陆和海洋相对于地极和赤道位置的变化;一是大陆和海洋相互之间的相对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承认曾经发生过两种变化,就必须承认地壳运动以水平位移为主导形式。
相反,不承认大陆和海洋曾经发生位移,或承认移位,而将移位归因于地壳大规模垂直运动,如别洛乌索夫所主张的造洋运动,就是固定论者。
活动论和固定论的争论牵涉到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各个方面,是近百年来地质学中带根本性的问题之一。
新疆地质构造特征

R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
S
地,矿产资源丰富 ,地质
构造复杂,在全球构造带
T G SK
中处于古亚洲构造域的核
心,是连接欧亚大陆构造 带之枢纽,各种地质构造 现象丰富多彩,是研究大 陆地质构造的理想场所 , 为中外地学界所瞩目。
Y
R:俄罗斯克拉通 S:西伯利亚克拉通 T:塔里木克拉通 SK:中朝克拉通 Y:杨子克拉通 G:冈瓦纳大陆
塔
里
木
微
板
块
昆
仑
柴达木微板块 结 合 带
是在太古代古陆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克拉通,经过古生代期间的多 次裂解拼合,不断增生,于石炭纪末最终固结成统一的大陆。可分为三个微 板块和一个结合带。
⑴ ⑵
伊犁微板块
⑷
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⑽ ⑺ ⑿ ⑼ ⒃ ⑻
⑹
⒀ ⑾ ⒄ ⒇ ⒂
⒅ ⒆
⒁
⑸那拉提-巴仑台早古生代晚期岛弧 ⑷ 巩乃斯裂谷:早石炭世急剧拉张,形成碱性系列中酸性火山岩和其上的碳酸盐 :早古生代晚期南天山洋向北俯冲,在该区 ⑶博罗科努古生代复合岛弧带:中奥陶世出现拉张,形成双峰式火山岩,志留纪 岩-复理石建造。晚石炭世初转入汇聚,沉积了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夹有中酸性 形成志留系中-酸性火山岩及粉砂岩、泥岩,与塔里木游离出来的一些古老微陆块 由下元古界构成结晶基底,早元古代晚期曾一度与塔里木微板块分离,元古代末 ⑴ 阿拉套晚古生代陆缘盆地 :泥盆纪初受准噶洋盆扩张影响,于伊犁微板块北缘 可进一步分为:⑴阿拉套晚古生代陆缘盆地、⑵赛里木地块、⑶博罗科 ⑵ 赛里木地块 :为基底隆起区,中泥盆统-石炭系为陆棚台地沉积,二 开始汇聚,形成复理石和陆缘碎屑岩建造,泥盆纪固结。石炭纪时,依连哈比尔尕小 火山岩,并伴有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建造的岩基生成。早二叠世在阿吾拉勒一线又生成 (巴仑台微块等)组成构造混杂带,其上为石炭系碳酸盐岩不整合。混杂带南侧有元 期拼合,成为塔里木克拉通的一部分,形成中上元古界-下奥陶统稳定盖层沉积。志 形成非岩浆型被动陆缘,形成浊流沉积。石炭纪转为陆表海,沉积形成碎屑岩 -碳酸盐 努古生代复合岛弧带、⑷巩乃斯裂谷和⑸那拉提早古生代叠加岛弧等五个次 叠系下统为断陷盆地火山岩,上统为磨拉石,有华力西中、晚期造山期后花 洋盆向南俯冲,该区转为岛弧,出现碱性 -钙碱性火山岩喷发,同时,在吐拉苏形成上 上叠裂谷,形成碱性系列双峰式陆相火山岩。晚二叠世转为陆相磨拉石沉积,进入稳 古代与志留纪两个时期形成的蓝片岩和蛇绿岩带,以那拉提断裂(缝合带)为界,北 留纪早期再次与塔里木微板块分离,于早泥盆世末再次拼合于塔里木微板块北缘。 建造,二叠纪为断陷盆地,发育陆相火山岩-碎屑岩建造,伴有花岗岩侵入。 级构造单元。 岗岩侵入。 叠断陷盆地,至二叠纪本区隆起为陆。 定陆内盆地发展阶段。 侧发育红柱石-矽线石高温低压变质带,南侧发育以蓝片岩为代表的高压低温变质带。
新疆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屈讯)

哈萨克斯坦—准噶 尔 板块
青藏板块
华南板块
Ⅰ
西伯利亚板块
Ⅰ1 阿尔泰古生代陆缘活动带
哈 萨
斯 坦
Ⅰ 1 克 3 Ⅰ 1 5 Ⅰ 1
巴 哈 河 布 尔 津
4
Ⅰ 1 Ⅰ 1
3
2
蒙
阿 尔 泰 3 Ⅰ 1 Ⅰ 1 ZQT Ⅰ5 1 6 1 Ⅰ 1
准
古
富 蕴
Ⅱ
噶
尔
微
板 块
3 Ⅰ 1
新疆大地构造基本特征
二○一二年三月
提
一、基本概念
纲
二、新疆大地构造基本特征
三、新疆大地构造演化阶段
四、各构造演化阶段的成矿作用
一、基本概念
槽台观点:
阿尔泰地槽褶皱系
准噶尔地槽褶皱系
天山地槽褶皱系
塔里木地台
昆仑地槽褶皱系 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 冈底斯地槽褶皱系
一、基本概念
大构漂移及板块构造
大西洋两岸大陆之
Ⅱ18
准噶尔中央地块
地块为中新生代湖相碎屑物所覆盖。据阿 - 阿 地学断面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 ,袁学诚和彭希龄 等认为:准噶尔盆地古生界盖层下为元古界 —太古 界。航磁为块状正磁异常区,基底由太古界基性— 超基性变质火山岩系构成,周围为元古界变质火 山—沉积岩系,此后隆起。在石炭纪开始下沉,中 生代初演化成内陆盆地。 石油 - 天然气 - 煤 -Au-Cu-Fe-Pb-Zn-U- 盐类 - 膨润 土 - 泥炭成矿区:预测油气资源量 106.9 亿吨油当 量 ,已发现油气田 30 个 ;盆地煤矿资源总量在 5000亿吨以上,是我国最大的聚煤盆地,也是世界 十大聚煤盆地之一;乌兰英格-日月雷大型膨润土 矿 ;艾比湖、玛纳斯盐湖、达巴松诺尔盐湖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期
蔡 立 国 : 天 山 陆 内 俯 冲 造 山 转 换 带 的 基 本 特 征
・ ! $ A・
山 山 系 中 的 最 高 山 峰 均 集 中 在 这 一 地 区 。 在 天 山 山 地 梯 级 地 形 分 布 图 ( 图 ) 上 , 显 示 出 除 了 博 格 达 山 、 ! 哈 尔 里 克 山 及 巴 里 坤 山 之 外 , 东 天 山 山 地 均 在" # $ $ , 而 西 天 山 山 地 均 在 !$ ! !! $ $ %梯 级 面 以 下 $ $! 上 。 若 把 博 格 达 山 、 巴 里 坤 山 的 梯 级 地 形 &! $ $ %以 与 西 天 山 梯 级 地 形 相 对 应 , 则 两 者 以 乌 鲁 木 齐 至 库 尔 勒 一 线 明 显 地 错 开 。 质 构 造 特 征 " ’ & 地 从 西 天 山 南 、 北 库 车 ( 塔 北 前 陆 盆 地 与 准 噶 尔 南 缘 ( 西 段 ) 前 陆 盆 地 的 整 体 分 布 构 造 形 式 与 博 格 达 山 里 坤 山 南 、 北 吐 哈 前 陆 盆 地 与 准 噶 尔 南 缘 ( 东 (巴 段 ) 前 陆 盆 地 的 整 体 分 布 构 造 形 式 在 平 面 上 、 剖 面 上 均 具 有 相 似 的 结 构 ( 图 ) , 表 现 出 西 天 山 分 别 向 南 、 & 北 方 向 逆 冲 推 覆 及 塔 里 木 地 块 和 准 噶 尔 地 块 向 天 山 之 下 的 俯 冲 ; 同 样 的 , 在 博 格 达 山 里 坤 山 也 出 现 (巴
山 陆 内 俯 冲 造 山 转 换 带 的 基 本 ! 天 特 征
天 山 陆 内 俯 冲 造 山 带 沿 着 走 向 存 在 着 明 显 的 差 异 与 变 化 , 大 致 以 乌 鲁 木 齐 / 库 尔 勒 一 线 为 界 , 东 、 西 天 山 的 差 异 表 现 在 下 列 几 个 方 面 。 地 地 球 物 理 场 特 征 ! + ! 大 大 致 以 乌 鲁 木 齐 至 库 尔 勒 一 线 , 东 、 西 天 山 在 地 球 物 理 场 上 存 在 着 明 显 的 差 异 。 西 天 山 表 现 为 复
, H : F 7 % % I : 7 & , J ? @ 7 % " " " 9
天 山 陆 内 俯 冲 造 山 转 换 带 的 基 本 特 征
蔡 立 国
( 中 国 石 化 无 锡 实 验 地 质 研 究 所 , 江 苏 无 锡 % ) ! ’ ! ( !
分 别 向 南 、 北 方 向 逆 冲 ( 推 覆 的 扇 状 结 构 及 塔 里 木 天 山 哈 地 块 及 准 噶 尔 地 块 向 博 格 达 山 (中 (吐 (巴 里 坤 山 之 下 的 俯 冲 。 东 西 两 个 陆 内 俯 冲 造 山 带 仅 在 乌 鲁 木 齐 至 库 尔 勒 连 线 之 间 被 错 开 。 东 、 西 两 侧 的 差 异 明 显 消 失 , 造 山 带 之 外 的 陆 块 运 动 方 向 具 有 相 同 的 极 性 。 代 地 震 特 征 " ’ ) 现 现 代 地 震 分 布 特 点 反 映 出 地 震 活 动 在 天 山 西 段 集 中 于 山 前 褶 皱 ; 而 东 段 却 转 移 到 了 博 格 ( 冲 断 带 达 山 里 坤 山 一 带 ( 图 ) 。 其 明 显 分 界 仍 在 乌 鲁 (巴 ) 木 齐 至 库 尔 勒 一 线 , 反 映 天 山 东 、 西 段 的 地 应 力 释 放 与 地 震 活 动 存 在 着 某 种 转 换 过 程 。 把 上 述 种 种 现 象 及 特 点 与 洋 中 脊 扩 张 中 的 转 换 断 层 相 比 较 , 发 现 两 者 除 在 动 力 学 性 质 上 存 在 着 差 别 外 , 在 运 动 学 性 质 上 竟 是 那 么 相 似 , 在 天 山 造 山 带
摘 要 : 天 山 山 系 是 中 国 西 北 地 区 的 一 个 复 合 造 山 带 , 中 、 新 生 代 以 来 在 印 度 板 块 与 欧 亚 板 块 俯 冲 碰 撞 的 远 程 挤 压 效 应 影 向 下 , 发 生 了 陆 内 俯 冲 。 塔 里 木 地 块 和 准 噶 尔 地 块 相 向 俯 冲 于 天 山 之 下 , 造 成 了 山 系 的 急 剧 隆 升 和 冲 断 推 覆 , 在 构 造 重 荷 作 用 下 , 沿 着 天 山 南 、 北 山 前 发 育 了 陆 内 俯 冲 型 前 陆 盆 地 , 这 一 特 点 已 为 大 多 数 学 者 所 共 识 。 然 而 , 天 山 陆 内 造 山 带 在 形 成 过 程 中 沿 着 走 向 却 存 在 明 显 的 变 化 , 尤 其 是 东 、 西 天 山 在 地 壳 厚 度 、 山 系 海 拔 高 度 、 地 震 活 动 烈 度 等 方 面 均 有 较 大 的 差 异 , 总 体 上 以 西 天 山 的 活 动 性 明 显 大 于 东 天 山 为 特 点 。 发 育 于 准 噶 尔 地 块 内 的 博 格 达 山 在 这 一 阶 段 表 现 出 强 烈 的 活 动 性 , 山 系 隆 升 和 褶 皱 冲 断 控 制 其 边 缘 前 陆 盆 地 的 充 填 , 与 西 天 山 相 对 应 。 这 说 明 天 山 陆 内 造 山 过 程 中 存 在 着 转 换 作 用 , 把 西 天 山 陆 内 俯 冲 的 地 壳 缩 短 量 转 换 到 了 博 格 达 山 地 区 , 由 此 平 衡 东 、 西 天 山 的 差 异 , 故 称 之 为 陆 内 造 山 转 换 带 。 关 键 词 : 陆 内 造 山 转 换 带 ; 陆 内 造 山 带 ; 东 、 西 天 山 ; 博 格 达 山 ; 中 图 分 类 号 : ! ) $ * + ! & , ! % ! 文 献 标 识 码 : .
[ ] 杂 、 强 正 磁 异 常 带 , 幅 值 大 于 ( " "!$ " " 0 ,! 。 而 东
天 山 航 磁 异 常 与 西 段 显 著 不 同 , 强 度 降 低 , 负 值 异 常 增 多 。 经 磁 场 上 延 后 , 西 天 山 磁 场 衰 减 缓 慢 , 而 东 天 山 磁 场 变 化 为 平 缓 负 背 景 场 。
中 、 新 生 代 以 来 , 尤 其 是 新 第 三 纪 天 山 山 系 的 急 剧 隆 升 及 其 前 缘 前 陆 盆 地 的 快 速 沉 降 和 堆 积 具 有 明 显 的 共 扼 关 系 。 在 造 山 过 程 中 未 见 有 板 块 间 俯 冲 碰 撞 过 程 所 相 应 形 成 的 混 杂 堆 积 、 沟 弧 体 系 , 造 山 活 动 明 显 发 育 于 大 陆 内 部 , 表 现 为 一 陆 内 俯 冲 造 山 带 。
图 鲁 木 齐 尔 勒 莫 霍 面 深 度 图 ! 乌 /库 4 5 7 ! .2 8 ;< : = :> ? @ = 5 0A B C 2 5 8 0 >E C ? B F ? 8 B ? 8 6 9: 9 D
收 稿 日 期 : " % " " # " ! # " ’ + 作 者 简 介 : 蔡 立 国 ( ! , 男 ( 汉 族 ) , 福 建 龙 海 市 人 , 博 士 、 教 授 级 高 级 工 程 师 , 主 要 从 事 盆 地 构 造 分 析 和 油 气 评 价 方 面 的 研 究 工 作 G ( $ /) 7
[ 在 布 格 重 力 异 常 图 上 %] , 天 山 东 段 为 重 力 高 , / ( / %, 一 般 均 大 于 /! 而 天 山 西 段 为 重 力 ( "1! " 23 / ( / %。 低 , 常 常 小 于 /% 因 而 在 地 壳 厚 度 " "1! " 23
上 明 显 存 在 差 异 , 表 现 为 西 段 地 壳 相 对 较 厚 , 而 东 段 相 对 较 薄 ( 图 ) 。 这 一 变 化 带 也 明 显 以 乌 鲁 木 齐 至 ! 库 尔 勒 一 线 为 界 。 貌 特 征 ! + % 地 天 山 东 段 在 山 系 地 形 分 布 上 , 除 吐 哈 盆 地 北 缘 的 博 格 达 峰 、 哈 尔 里 克 峰 、 巴 里 坤 峰 ( 分 别 为 海 拔 之 外 , 都 为 较 低 山 系 , 山 (’ ’ ( 2, ’* * * 2 和 ’& " * 2) 顶 面 或 山 脊 线 海 拔 多 为 &( 而 天 山 西 " "!’" " " 2, 段 ,山 顶 面 或 山 脊 线 海 拔 都 在 天 ’" " " ! (" " " 2。
第 第 % %卷 &期 % " " "年 G月
文 章 编 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石 油 实 验 地 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