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论赛的战场划分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辩论赛

中国近代史辩论赛

中国近代史‎辩论赛:——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素材一:(一)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1937年‎7月,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

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 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

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

辩论赛中经典实用辩论技巧

辩论赛中经典实用辩论技巧

辩论赛中经典实用辩论技巧2018-12-19一、辩论赛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正方一辩的发言时间控制:正方一辩是整场辩论的第一个发言者,他没有驳斥的对象,要做的只是把事先准备好的稿子认认真真地念好。

不过,如果能在念出最后一个字时,恰恰时间结束的铃声响起,可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这一点极难,所以不必强求。

正方一辩还有一些战术,如在发言结尾向对方提出好几个问题,以图扰乱对方一辩发言,但对方如稍有经验,一般是避而不答,于是反而容易暴露本方的进攻点。

一辩还常在结尾时说:关于***将由我方二辩、三辩作进一步的阐述。

”这种做法优点是在配合上显得连贯,缺点是可能会破坏一辩的整体气势。

如果时间已到而稿子还未念完,可以把论点重复一遍,然后坐下。

2.控制驳论的的比例:除正方一辩外,其余辩论队员都面临着如何在发言中处理驳论与立论的关系,初学者易犯的毛病:一是明明听到对方漏洞百出,却不知从何下手,好象武学中的全是空门,竟然成了没有空门;二是知道应该驳斥哪一点,一站起来就面红耳赤,恨不得一棍子把对方打死,但是由于无法有效地组织语言,说起来吞吞吐吐,观众看了都替他着急。

驳论应该注意的问题是:①事先有所准备,对方可能从哪点进攻,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把想到的驳论分点写在卡片上,对方谈到哪一点,就抽出哪张卡片放在稿子开头;②首先驳斥对方的常识性错误及口误,如对方背错了某句诗词或在某句话中漏掉了一些关键字而导致意思截然相反,都应该抓住机会予以痛击;临场驳斥要注意对方发言中的开头一段,因为时间有限,如果驳斥其结尾,往往来不及组织语言;③反驳的对象不要太过分散,不超过3点;④最好是针对前一个发言者进行驳斥,如果中间已经隔了几轮发言,驳斥的效果会减弱。

当然,对方的重大漏洞或关键的论点、论据例外;⑤确实觉得反驳有困难可以只立论。

3.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初看辩论的人可能会觉得那些辩论稿满篇都是听不懂的新名词的辩手才是高手,其实恰恰相反。

前面已经说过,辩手经过准备之后,对辩题的理解往往比评委深刻,这时,既要深得入,又要浅得出,发言时要避免使用专用术语,即使用也要作说明,此外,要多使用比喻、举例、排比等手法。

组面自由辩论的技巧

组面自由辩论的技巧

组面自由辩论的技巧为了控制比赛的过程,争取主动,应该也完全可以事先设计场上的问答和自由辩论的战场。

(一) 设计原则1、以我为主的原则辩论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场上主动权的把握。

因此,在问答与自由辩论的方案设计中,应该贯彻“以我为主”的方针。

根据本方的立场与辩论方案,在扩大本方优势、抑制对方优势;回避本方劣势、突出对方劣势的基础上制定有关问答与自由辩论的方案。

2、知己知彼的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辩论不能搞“一厢情愿”,对方设计辩论方案的原则也是“利己”的,因此对于对手的优势不可低估,对其劣势也不可夸大;甚至应该把对手的优势估计得多一些,对本方的劣势估计充分。

这样设计的方案取胜的把握比较大一点。

3、灵活机动的原则切忌制定“死”方案,以不变应万变的战术只能应付一时,不能应付整场舌战。

更何况辩论态势变化瞬息之间,“堤溃蚁穴”之事难以预料。

对垒双方都以“奇”为胜算之前提。

临场应变能力不能只靠辩手的天赋,更应立足于“多算”。

所以实施灵活机动的原则的基础还在于辩论预案有应付各种变化的对策,实际场上变化虽不能俱收并蓄,却也十之八九,基本有数,舌战中供辩论队和辩手灵活运用。

4、最佳方案原则(二) 问答设计辩论中的问是强攻。

应当根据分析针对对方可能将存有的弱点明确提出问题,最出色能够将总是共同组成一个“陷阱”;有时可能将针对对方立场上的逻辑难点明确提出问题。

比如,在“人性本善”的辩论中,正方的逻辑难点就是:本仁义的人性何以产生现实人性中的恶?反方的逻辑难点就是:本仁义的人性何以产生现实人性中的恶?在该场比赛的民主自由辩论时,两极双方的确都紧紧抓住这个主要问题不摆。

“答”是被动的防御,对方提出什么问题不可能事先完全预料到。

但是,自己弱点自己心中有数,可以有针对地准备辩护的方案。

就技巧而言,正视提问固然就是一种技巧,但在实际比赛时不必多用“以攻为守”的技巧,用多了,给评委和观众一种“心虚”的感觉;如果辩论双方都实行以攻为守、正视提问的作法,其结果就是辩论(尤其就是民主自由辩论)没交锋,必然减少辩论的观赏价值。

辩论赛的基本技巧

辩论赛的基本技巧

辩论赛的基本技巧辩论赛的基本技巧一、基本战术1.划分战场:基本的做法是把一系列关系紧密的问题作为一个战场,并由场上的一名队员提出其中的第一问题,其他队员立即跟上,直到问完这一系列问题,取得了满意战果后,转入下一战场。

另外划分战场还有一个就是知道己方的有利点和不利点,并将其划分成不同的战场去比较,比如13决赛,逆境顺境哪个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中,同样的学生在好学校是不是更容易把知识学扎实,这样一个战场无疑是对逆境不利的,但是我们可以划分一下战场,我们是不是应该再讨论一下,一所好中学和一所差中学出来的学生,进了同一所大学,哪一个更容易取得成就呢?这样的战场,不是又把局势扳平了吗?2.破除双难境地辩论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选择疑问句,对方逼着问你"是A还是B?"不管是A 是B对本方都是不利的.,对这类问题有两种回答的方法:①(既不是A,也不是B)是C②既是A,又是B。

好比说,你妈妈和你老婆掉到河里面,你只能救一个,请问你救谁?要是你没答案,就把条件打破:要是我妈妈问我这个问题,我会说当然是救妈啦;要是我老婆问我,我当然说就老婆啦。

这不禁让稀饭想起一件往事:在打"新闻价值比新闻道德更重要"的时候,同样的问题,我说救离我最近的,最有可能救的那一个(以前11辩论队的反问过我:要是一样近咧?我说我救轻的那个——"那一样轻咧?"其实,我当时很想回答,你还要不要人活了,要真出现那种极端的情况,我跳下去跟她们一起死了算了!!)3.循环论证及对待办法:循环论证常常是在立论中就已准备好的,这种论辩手法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当不管从哪个角度进攻,对方总是能自圆其说时,很可能就是在运用这种手法。

4.特殊情况:先举一个例子:"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正:……对方同学怎么能把色情业、赌博业的弊端强加到旅游业的头上呢?这不是张三犯罪,李四坐牢吗?反:如果李四是帮凶,当然也要坐牢。

辩论赛经典实用技巧

辩论赛经典实用技巧

辩论赛战术辩论本来是一种探求真理的手段。

在古代欧亚大陆,那些雄辩家几乎都是名噪一时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火花直接闪现在他们的唇枪舌剑中,几乎不必思考什么战术,一切似乎是信手拈来,自然而然。

但是,现在辩论成了比赛,它的目的不再是说服对手或者把某种信念传诸天下,而是争胜,为了取得胜利,有些辩论队甚至采取了下九流的手段,这里我不举例了,总之,这些手段不属于战术范畴。

那么什么才是辩论赛的战术呢?它是能够在许多不同的辩论赛中应用的具有同样效果的技巧方法,当然,首先是不能违反规则。

这些战术之所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因为辩论赛固有的特点,那就是评委对辩题没有深入的了解,不可能要求评委象辩手们一样去分析辩题,查找资料,这种情况在校内还好一点,多次充当评委的老师对辩论本身还有所了解,而在校际比赛中,许多社会贤达在坐上评判席前,甚至不知辩论为何物,往往是那边热闹就评那边赢。

所以,很多根本不能说明论点,哗众取宠的东西也成为战术的一部分,在这方面,复旦大学带了一个头。

作为一个居然已经可以卖卖老的辩论队员,这篇文章我早就想动笔了,可是惯有的惰性使我每每难以提起兴趣,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曾经激发过我创作冲动的素材,也开始渐渐遗忘了,终于痛下决心给管院辩坛后来者留下点东西,希望有所裨益,但顺便奉劝一句,如想靠此从庸手成为高手,除非奇迹出现。

规范发言的战术规范发言是一场辩论赛的基础,没有规范发言,自由辩论无从展开,辩手的演讲水平、形象风度也能在规范发言中得以充分体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本方的逻辑说清楚,使本方处于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

1.正方一辩的发言时间控制正方一辩是整场辩论的第一个发言者,他没有驳斥的对象,要做的只是把事先准备好的稿子认认真真地念好。

不过,如果能在念出最后一个字时,恰恰时间结束的铃声响起,可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这一点极难,在我看过的几十场辩论赛中,只有两人能做到,而且也纯属运气,所以不必强求。

正方一辩还有一些战术,如在发言结尾向对方提出好几个问题,以图扰乱对方一辩发言,但对方如稍有经验,一般是避而不答,于是反而容易暴露本方的进攻点。

辩论赛经典实用辩论技巧

辩论赛经典实用辩论技巧

辩论赛经典实用辩论技巧一、辩论赛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正方一辩的发言时间控制:正方一辩是整场辩论的第一个发言者,他没有驳斥的对象,要做的只是把事先准备好的稿子认认真真地念好。

不过,如果能在念出最后一个字时,恰恰时间结束的铃声响起,可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这一点极难,所以不必强求。

正方一辩还有一些战术,如在发言结尾向对方提出好几个问题,以图扰乱对方一辩发言,但对方如稍有经验,一般是避而不答,于是反而容易暴露本方的进攻点。

一辩还常在结尾时说:“关于***将由我方二辩、三辩作进一步的阐述。

”这种做法优点是在配合上显得连贯,缺点是可能会破坏一辩的整体气势。

如果时间已到而稿子还未念完,可以把论点重复一遍,然后坐下。

2.控制驳论的的比例:除正方一辩外,其余辩论队员都面临着如何在发言中处理驳论与立论的关系,初学者易犯的毛病:一是明明听到对方漏洞百出,却不知从何下手,好象武学中的全是空门,竟然成了没有空门;二是知道应该驳斥哪一点,一站起来就面红耳赤,恨不得一棍子把对方打死,但是由于无法有效地组织语言,说起来吞吞吐吐,观众看了都替他着急。

驳论应该注意的问题是:①事先有所准备,对方可能从哪点进攻,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把想到的驳论分点写在卡片上,对方谈到哪一点,就抽出哪张卡片放在稿子开头;②首先驳斥对方的常识性错误及口误,如对方背错了某句诗词或在某句话中漏掉了一些关键字而导致意思截然相反,都应该抓住机会予以痛击;临场驳斥要注意对方发言中的开头一段,因为时间有限,如果驳斥其结尾,往往来不及组织语言; ③反驳的对象不要太过分散,不超过3点; ④最好是针对前一个发言者进行驳斥,如果中间已经隔了几轮发言,驳斥的效果会减弱。

当然,对方的重大漏洞或关键的论点、论据例外;⑤确实觉得反驳有困难可以只立论。

3.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初看辩论的人可能会觉得那些辩论稿满篇都是听不懂的新名词的辩手才是高手,其实恰恰相反。

前面已经说过,辩手经过准备之后,对辩题的理解往往比评委深刻,这时,既要深得入,又要浅得出,发言时要避免使用专用术语,即使用也要作说明,此外,要多使用比喻、举例、排比等手法。

辩论赛辩论各辩手应掌握的技巧

辩论赛辩论各辩手应掌握的技巧

辩论赛辩论技巧辩论赛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 正方一辩的发言时间控制:正方一辩就是整场辩论的第一个发言者,她没有驳斥的对象,要做的只就是把事先准备好的稿子认认真真地念好。

不过,如果能在念出最后一个字时,恰恰时间结束的铃声响起,可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这一点极难,所以不必强求。

正方一辩还有一些战术,如在发言结尾向对方提出好几个问题,以图扰乱对方一辩发言,但对方如稍有经验,一般就是避而不答,于就是反而容易暴露本方的进攻点。

一辩还常在结尾时说:“关于***将由我方二辩、三辩作进一步的阐述。

”这种做法优点就是在配合上显得连贯,缺点就是可能会破坏一辩的整体气势。

如果时间已到而稿子还未念完,可以把论点重复一遍,然后坐下。

2. 控制驳论的的比例:除正方一辩外,其余辩论队员都面临着如何在发言中处理驳论与立论的关系,初学者易犯的毛病:一就是明明听到对方漏洞百出,却不知从何下手,好象武学中的全就是空门,竟然成了没有空门;二就是知道应该驳斥哪一点,一站起来就面红耳赤,恨不得一棍子把对方打死,但就是由于无法有效地组织语言,说起来吞吞吐吐,观众瞧了都替她着急。

驳论应该注意的问题就是: ①事先有所准备,对方可能从哪点进攻,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把想到的驳论分点写在卡片上,对方谈到哪一点,就抽出哪张卡片放在稿子开头; ②首先驳斥对方的常识性错误及口误,如对方背错了某句诗词或在某句话中漏掉了一些关键字而导致意思截然相反,都应该抓住机会予以痛击;临场驳斥要注意对方发言中的开头一段,因为时间有限,如果驳斥其结尾,往往来不及组织语言; ③反驳的对象不要太过分散,不超过3点; ④最好就是针对前一个发言者进行驳斥,如果中间已经隔了几轮发言,驳斥的效果会减弱。

当然,对方的重大漏洞或关键的论点、论据例外; ⑤确实觉得反驳有困难可以只立论。

3.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初瞧辩论的人可能会觉得那些辩论稿满篇都就是听不懂的新名词的辩手才就是高手,其实恰恰相反。

前面已经说过,辩手经过准备之后,对辩题的理解往往比评委深刻,这时,既要深得入,又要浅得出,发言时要避免使用专用术语,即使用也要作说明,此外,要多使用比喻、举例、排比等手法。

辩论赛的战场划分

辩论赛的战场划分

辩论赛的战场划分辩论赛作为一种特殊的辩证思维训练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论能力和表达能力。

为了使辩论赛能够进行得有序且高效,战场划分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文将针对辩论赛战场划分的重要性和常见划分方式进行探讨。

一、战场划分的重要性在辩论赛中,战场划分是为了能够使辩论双方能够充分并有序地展开辩论,明确自己的立场,并在辩论结束后能够准确评判胜负。

合理的战场划分可以帮助辩手更好地组织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利于辩手与观众的交流与互动。

同时,战场划分也能够提高辩论赛的观赏性和公正性,使得辩论赛更具有竞争性和权威性。

二、常见战场划分方式辩论赛的战场划分方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比赛规则和命题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划分方式。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战场划分方式:1. 定义辩论赛开始之前,双方应首先明确辩论的主题,并共同给出定义。

定义的目的在于确立讨论的范围和辩论的立足点,避免争议的模糊和主题的偏离。

辩论双方对于定义的提出和解释展开辩论,以证明自己的定义更科学合理。

2. 站方划分站方划分是指辩论双方分为正方和反方,各自负责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证明。

正方负责支持辩题,反方负责反驳和质疑。

在辩论中,双方轮流发言,在规定的时间内表达观点和论据,并针对对方的论据进行辩驳与回应。

3. 观点划分观点划分是指辩论双方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有目的地划分出自己的论点和论证方式。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得辩论双方的观点更加突出和明确,便于辩手和观众理解和评判。

4. 证据划分证据划分是指辩论双方将自己所拥有的证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并准备相关的证据以支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证据划分可以根据不同的证据种类和证据来源分为多个方面,例如统计数据、实证研究、权威观点等。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得辩论双方的论据更具可信度和权威性。

三、战场划分的灵活运用在实际的辩论赛中,战场划分并不是僵化的,需要根据不同的辩论赛形式和主题内容进行灵活运用。

有时候,辩论赛可能会采用多个划分方式的组合,使得辩手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辩论技巧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辩论赛的战场划分对于辩论赛爱好者来说:很容易联想到,我们辩论赛场就象一场法庭辩论一样,正反双方,谁能让观众更加坚信和肯定己方提出的论证,谁就能获得更多的胜算,从信息传播角度来说,惜时如金的辩论赛场,只要能在单位时间内更有效率的提出对我方有利的证据以及论点,单位时间内找出更多的对方论证逻辑链中的问题,形式对我方就更有利。

在辩论赛前,如果能够正确的进行战场的划分,就可以更有效的实现以上所述的目标。

什么是辩论赛的战场呢?就是我们在辩论比赛(主要是自由辩论)时候所探讨的话题。

跟军事斗争地利的争夺相比,辩论赛的战场优势的争夺更有其紧张激烈的地方。

我们需要判断,哪个话题是对我们有利的,哪个话题需要我们更多的准备时间,那些话题是我们必须提出的,那些话题是对方必然提出的,这些判断就相当于战场上对地形以及必争之地的认定,我们称之为辩论赛战场划分。

对方如何利用对于我们不利的话题进行准备,对于某个话题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补充的论证,如何防止对方在对其不利的话题上转移到对我方不利的话题上,这个就相当于战争当中对地利的争夺,其相关的战术,都是建立在对辩论赛战场正确的划分的基础上的。

所谓战场划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按照直观上的有利不利进行划分这个很好理解,很多并没有深入研究过辩论赛的人,在初次比赛的时候也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应用。

比如,《烟草业发展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这个辩题,对于全民健身运动这个话题(也就是这个战场)来说,对于正方是不利的,在比赛的时候,正方就尽量不在这个话题上和对手交锋,而反方则尽量和对方在这个话题上进行探讨。

当然对于自己不利,并不是绝对不谈这个话题,当对方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必须作好反击,逃避话题是很可能大丢印象分的,场下的准备和临场的反应就很重要,当然了,准备的很充分了,对自己的临场反应也很自信了,也千万不要在比赛时候主动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在比赛时候主动谈对自己不利的话题绝对是不讲究语言效率的盲动。

当然了,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虽然不可以主动抛出这个话题,但是可以隐蔽的引诱对方,让对方进入这个表面上或实质上对自己不利的话题,然后趁着对方心理上的过于自信,在该话题的利用远远超过对方的勤奋进行伏击,是可行的。

比如,《网络的发展对于文学来说是福音/灾难》,这个辩题对于反方来说,谈文学教育上的便捷性这个话题是不利的,反方就等待时机,终于正方过度自信的闯入了这个本来对正方有利的话题,反方就拿出了“美国wlinwod文学院用年500美金来鼓励学生不要上网”这个例子来攻击,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对正方有利的话题,由于正方没有反方准备的更充分,所以吃了大亏。

再来谈对自己有利的话题,要注意这样一点,并不要因为这个话题对自己有利,就不要认真准备,相反要更加认真的准备,刚才的例子,已经说明仅仅因为话题对自己有利就不加以充分准备就会吃大亏。

因为话题对我们有利,我们就必须要作好充分准备,只要在比赛时候,只要谈到这个话题,我们就必须占据绝对优势。

另外,也要设计一些配套的战术,如果对方逃逸这个话题,怎么又把话题拉回来,如果对方在这个话题上吃了亏,怎么通过追问,让对方这个亏吃的更大!第二,通过准备充分性进行划分如果初了解辩论赛,就能想到这种层次的划分,就可以称的上入门了。

最早理论化提出这种划分的是中大的yizhenghan同学。

划分战场的时候,必须充分意识到,哪些自己不可让步必须充分准备的,哪些是对方不可让步对方必须充分准备的。

这个划分我认为与第一种划分的区分并不明显。

能看出两种分法的不同才能真正的有效的利用这种划分方法实现辩论赛战术上的胜利其实,着两种分法,本来就是同构同质的,不同的是出发点,在战术考虑上前面的分法更多是以我为主,这个分法更多的是以敌为主。

前面的更多的考虑自己,后面的更多的考虑对方。

在划分的指导意义,前面更多的是考虑立论的框架,后面的更多的是考虑立论的底线比如,钱是/不是万恶之源,这个“万”是正方不可让步的,在自由辩论时候,反方马大指出,这个万是全部的意思,如果指出一个恶的源不是钱,就可以推翻对方的立论,而正方武汉大学,并没有意识到这里是不可让步的------关于“万”应该是很多意思,在比赛时候关于万的定义,抛的很少,而且抛的很晚。

结果非常被动。

这里大家应该充分理解第一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的不同了吧!第一种,关于对于自己不利的,不能主动抛出;而第二种,关于自己不可让步的,可以主动抛出,而且要多次(至少是充分)的抛出。

再举个例子,《法制可以消除腐败/不可以消除腐败》在这个辩题里面,“消除”的定义是什么,对于正方来说,意义和刚才那个“万”一样,是正方必须考虑早点抛出,多抛出!在网络的发展对于文学来说是福音/是灾难,对于反方来说,“灾难”不能被正方那样理解成为“灭顶之灾”,而应该理解成为影响大的灾难,这个“灾难”的定义,就是反方必须充分准备,要早抛出,多抛出的。

第三,从论证义务来进行划分就是要明确哪些是,在比赛时候应该充分论证的,哪些是应该论证的,哪些是不需要,甚至是绝对不应该论证的。

在比赛时候,我们的论证义务在原则上是越少越好,而不应该仗着准备充分,把论证义务越搞越多。

yizhenghan曾经用一句话来表达自由辩论和规范陈词的关系,“当你在自由辩论时候,有了想解释的冲动,你的规范陈词就是失败的”,对于战场划分和自由辩论的关系同样应该这样理解,在自由辩论时候,如果论证的义务太多,又不能推卸掉,就只好拼命的解释自己是如何论证的,这样会浪费大量的宝贵的时间。

举个例子吧。

在松散式管理对于大学生培养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这个辩题里面,对于正方来说,其论证义务仅仅是证明:在条件具备下,在适合松散式管理的大学中,实行松散式管理利大于弊。

其附加义务:义务1,这样的大学现实中是存在的;义务2,适合将来推行的大学现在有很多;义务3,对于这些大学来说,松散式管理有意义。

可见这个辩题,在附加义务上,论证起来有难度,即使成功论证了对于自己的辩题没有什么帮助,如何论证失败了,影响非常恶劣,在微观经济学判断上,叫做“成则利小败则损大”反方为了增加正方的论证义务,就责问对方;为什么母校没有实行松散式管理。

这个时候,正方应该意识到自己只要证明实行了松散式和将要实行松散式的大学好处多多,而不应该去论证母校也是松散式管理。

即使真要论证对于母校松散式管理利大于弊,也应该论证,对于母校来说,将来实行松散式管理是利大于弊的。

而不应该强出头,论证普天之下,松散式对于任何大学都是利大于弊的。

这样的话,要浪费多少时间,很多真正该证明的东西反而没有时间证明。

后来,反方的观众抛出:我们的长城松散不得,军校也应该实行松散式管理吗?我们抛出了“乌鸡白凤丸”的例子:问乌鸡白凤丸是利大于弊的,难道也要逼着男人也去吃吗?通过这个类比,我们的战场就回来了。

我们没有必要增加自己的论证义务,去证明连军校都要实行松散式管理。

举个反面例子:在以《成败论英雄可取/不可取的辩题中》,正方错误的采取了立论:任何人只要其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就是英雄。

大家可以自己看看,这个立论,正方的论证义务是不是太多了!第四种方法是按照时间效率分就是那些话题是对自己有利可以简单说清楚不用太多时间的,哪些话题是对自己不利的,而且要费很多时间才能说清楚。

另外要注意,虽然对自己有利但是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说清楚的,在比赛时候,无论是主动和被动都不要过多的谈论。

比如,《网络的发展对于文学来说是福音/灾难》,对于反方来说:马克思有个文艺的发展不平衡论,可以支持反方的观点,而且对方不好反驳,但是呢,要把这个不平衡论和辩题的关系说清楚至少要1分钟,所以反方就没有怎么使用不平衡论。

而网络带来的论文剽窃,文学体验因为网络发展带来的缺失是很容易说清楚的,而且费不了多少时间,反方就反复的谈。

第五,从共同前提来划分哪些东西是双方都必须承认的,哪些是双方都必须否认的。

在实战有这样赖皮的战术,用连续追问逼着对方承认本来双方都应该承认的东西,然后再礼貌的说:“谢谢对方承认我方观点。

”多么误导人啊。

这种方法,虽不应为,但是不可不防。

比如:大学生考研是个人需求更重要,还是社会需求更重要。

对于正反方来说:个人个基本生理需求是必须要满足的,而且不应该破坏社会功利,这两条双方都必须承认,至少不应该公开反对。

但是正方就可能,逼着对方承认:考研必须考虑个人基本生理需求,然后给对方扣上一个“承认正方观点”的高帽子,反方就可能逼着对方承认,“不应该冲犯社会公德”,然后扣上“正方承认反方观点”的高帽子。

第六种:按照战术特点划分就是哪些话题适合自己发挥,哪些话题不适合自己发挥的。

比如,管理学院抽到了“松散式管理对于大学生培养利大于弊”这个辩题,从松散式管理的结构性特点来论证其优越性,是适合管理系发挥的,因为有专业优势。

比如:相对于对方的辩手,己方的吐词更清晰,就可以多谈论一些很拗口的话题。

比如:相对于对方的辩手,己方的表达力更强,就要多讨论那些不容易表述清楚的问题。

还有种应用比较难把握,就是根据对方的战术特点以及对方在观众中的印象,来进行设计,比如对方是法律专业的,就在法律方面的专业概念上驳倒对方,对方是计算机专业的,而恰好谈论计算机的话题就,引用一些计算机行业的专业理论去攻击对方。

如果观众面前,法律专业在法律话题上输给了对方,计算机在计算机话题上输给了对方,管理专业在管理学话题上输给了对方,后果如何??这说明,即使和自己专业对口的辩题,也要充分准备。

要防止对方使出这招,同时这一招比较险,如果正好对方精通专业,出现了对方怎么说,观众怎么信的情况,己方就危险了。

第七种划分是按照观众和评委的公共意识来划分,哪些是易于接受的,哪些是不利于接受的。

比如,在观众心目中,诡辩绝对是贬义词,所以,就不要轻易称赞古希腊的诡辩者,尽管他们为人文事业功不可没。

比如,关于自律的辩题,如果你在游戏界很出名,就不要宣称,你对游戏很克制,即使你真的如此,观众也会喝倒彩的。

第八种划分,是按照价值导向划分的。

庸俗的说,就是哪些地方是容易扣对方高帽子的,哪些地方是容易被对方扣高帽子的。

严肃的说,哪些地方更能体现时代发展的核心价值,哪些地方的交锋对于我们更有时代意义,哪些地方是不能庸俗化讨论的。

《比如对待贫困学生应该扶贫为主还是扶志为主》这个辩题,一方一个成功大学生的例子进行论证,另外一方马上就说,他居然用奖学金上只有经济条件非常好才能报名的非常出名的计算机培训班,其实大部分观众对于贫困大学生利用奖学金进高档培训班是赞许的,这是一个高消费行为,但是并不是一个奢侈行为,如此乱扣奢侈化帽子,是很对抗观众意识的。

第九种划分是按照战术设置来划分,这个可能是立论结束后才进行的。

比如90年代初的南京大学,喜欢先集中火力攻击一个话题,然后再转向另外一个战场。

优点在于,便于论证自己的观点,便于观众理解自己的观点,缺点在于,太重视准备,对于实战的应变性不强,有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备战内容和实际中对方的漏洞,都成了鸡肋的两难境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