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上《声音》声音的变化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5 声音的变化 教学设计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5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3、观察橡皮筋声音强弱变化
实验装置:
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着一根橡皮筋。
实验方法:
用不同的力度弹拨支架上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的幅度与发出声音的强弱有什么关系。
实验现象:
用力弹拨橡皮筋时:
轻轻弹拨橡皮筋时:
4、根据以上实验,说说物体发出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探究声音的高低变化
声音的高低,也叫音调。
我们常听到“男高音歌唱家”和“女低音歌唱家”,这里的“高音”和“低音”指的是什么?
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探究:
(1)弹拨松紧不同的同一根橡皮筋,听它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发现?
(2)弹拨长度相同但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推测:弹拨松紧、粗细相同但长度不同的橡皮筋,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发现?
根据以上实验,说说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与什
力。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他们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对于声音的三个特性和影响因素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声音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让学生掌握影响声音三个特性的因素。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掌握影响声音三个特性的因素。
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声音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声音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讨论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声音的特性和影响因素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毛巾等。
2.教学课件:声音特性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叉、尺子等器材,让学生听一听、摸一摸,感受声音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有哪些特性?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让学生了解每个特性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声音的变化。
实验内容包括:a.音叉实验:观察音叉振动幅度对声音响度的影响。
b.尺子实验:观察尺子振动频率对声音音调的影响。
c.气球实验:观察气球振动对声音音色的影响。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变化规律。
5.拓展(5分钟)讨论:声音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声音特性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声音的三个特性和影响因素。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声音的强与弱(知识点)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
5、声音的强与弱(知识点)
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2、我们通常把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
3、影响声音强弱变化的因素是振动幅度的大小。
4、轻轻拨动钢尺,振动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振动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强。
5、声音强弱与振动物体的关系记录表
振动物体振幅大小声音强弱钢尺轻轻拨动小弱
用力拨动大强
橡皮筋轻轻拨动小弱
用力拨动大强
鼓面轻轻击鼓小弱
用力击鼓大强
6、如右图,当我们敲击音叉时,会发现
兵乒球也跟着摆动。
当我们用力敲击音
叉时,音叉发出的声音变强,乒乓球的
摆动幅度也变大。
乒乓球的摆动幅度相
当于振动幅度,说明振动幅度越大,声
音的强度就越大。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标准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标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多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声音的变化。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声音,但对于声音的三个特性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声音的这三个特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描述声音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声音的变化。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音响设备、实验器材(如尺子、气球等)。
2.学具:实验记录表、作业本。
3.教学资源:教材、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声音有哪些特点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同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的变化。
实验内容包括:a.尺子实验:让学生用尺子拨动桌面,观察音调的变化。
b.气球实验:让学生吹气球,观察响度的变化。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声音的变化》

第一单元声音第三课声音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
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声音的高低、强弱与振动的关系,能通过观察发现不同的发音器是通过什么来控制声音高低的,从而运用所学设计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
3.科学态度、STSE与同学合作进行探究,乐于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倾听他人的意见。
认识到科学发现对技术发明的指导作用,技术发明为发现科学原理带来的便利。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音箱、音叉、皮筋、吉他、自制小乐器的材料、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声音强弱和高低的变化与振动什么有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新课学习1. 研究声音强弱与振动的关系(1)小组实验:调节音箱发出音量的大小,观察喇叭振动的情况。
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2)实验小结:音箱的音量越大,喇叭振动幅度越大;音箱的音量越小,喇叭振动幅度越小。
(3)继续探究:观察更多的物体,设法研究当它们所发声音的音量大小不同时,振动有什么变化。
用合适的方法记录下来。
(4)分组讨论:说一说,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有什么关系?(5)小结: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
振动幅度大,音量大;振动幅度小,音量小。
2. 研究声音高低与振动的关系(1)小组实验:想办法让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观察并记录皮筋振动的状态。
(2)交流:皮筋的松紧是否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振动的快慢对声音的音调有什么影响?(3)实验小结:皮筋的松紧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
振动越快,皮筋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皮筋发出的声音越低。
(4)继续探究:调节吉他弦的松紧,辨听吉他声音的高低,类推弦的振动快慢。
(5)课件展示:观察更多乐器(钢琴、编钟、古筝),看它们能发出高低不同声音时各有什么特点。
《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

《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相同的物体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3)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1)掌握基本的观察实验方法,学会用语言描述和文字记录听到的各种声音。
(2)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逐步养成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求真的态度,。
(2)乐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能够区分、鉴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加以归类。
教学难点: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加以区分和鉴别。
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1)游戏“猜猜我是谁?”(2)引出课题。
(听听声音)(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入手导入新课,可以放松学生紧张的情绪,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活动(一)倾听、感受声音。
(1)你安静地全神贯注地倾听我们教室内外的声音吗?(2)交流:你刚才听到哪几种物体发出来的声音?你还知道哪些声音?(3)为声音分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周围环境入手,经历对周围的各种声音进行观察的过程使学生感觉生活中离不开声音;通过学生模仿声音让学生更直观的接触声音。
)(二)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2)你能用桌子上的不同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吗?我们分组来玩玩,在玩的过程中要想办法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来。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边说边做)(5)小组活动给声音分类。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声音分别是由哪些物体发出的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液体、固体、气体(6)汇报,小结: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设计意图:经历使固体、液体、气体发出声音的设计和观察过程,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对各种物体产生的声音进行观察。
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教案

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知道声音有强弱、高低的不同。
了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
2.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实验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声音变化的原因。
3.探究实践:设计并进行声音强弱、高低变化的实验,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掌握改变声音强弱、高低的方法。
4.态度责任: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对声音变化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对声音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探究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的原因。
2.掌握改变声音强弱、高低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2.设计有效的对比实验来验证声音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钢尺、音叉、小鼓、豆子、水杯、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铅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声音的强弱变化1.导入(5分钟)播放声音:播放一段由弱到强和由强到弱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变化。
提问引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声音有强弱变化呢?声音的强弱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强弱变化的现象和原因,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新课学习(30分钟)初步感知(10分钟)体验声音的强弱: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敲击桌面、拍手等,感受声音的强弱变化。
讨论现象: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用不同的力度会产生不同强弱的声音,猜测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更准确地研究声音的强弱变化呢?实验探究(15分钟)实验一:钢尺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实验步骤:把钢尺的一端压在桌边,用不同的力度拨动钢尺的另一端,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和发出声音的强弱。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钢尺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得出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的结论。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声音的变化教科版(共23张PPT)

橡皮筋松紧不同
温馨提示:
(为公平起见) 1、用力大小要一样
(控制拉开的距离相同)
2、拨动橡皮筋的部位要固定 (操作规范) 1、不能用力过猛,橡皮筋会断
2、固定木板
3、拉同一根靠近边缘的橡皮筋,水平着拉
听声音 观察振动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声3.音3的声变音化的|变教化科|版教(共科2版3张(共PP2T3)张PPT)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声3.音3的声变音化的|变教化科|版教(共科2版3张(共PP2T3)张PPT)
振动A2
振动幅度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声3.音3的声变音化的|变教化科|版教(共科2版3张(共PP2T3)张PPT)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声3.音3的声变音化的|变教化科|版教(共科2版3张(共PP2T3)张PPT)
振动B1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声3.音3的声变音化的|变教化科|版教(共科2版3张(共PP2T3)张PPT)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声3.音3的声变音化的|变教化科|版教(共科2版3张(共PP2T3)张PPT)
振动B2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声3.音3的声变音化的|变教化科|版教(共科2版3张(共PP2T3)张PPT)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3.3 声音的变化|教科版(共23张PPT)
为什么声音会有强、 弱、高、低的变化呢?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3.3 声音的变化|教科版(共23张PPT)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3.3 声音的变化|教科版(共23张PPT)
振动A1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3.3 声音的变化|教科版(共23张PPT)
探究二: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声3.音3的声变音化的|变教化科|版教(共科2版3张(共PP2T3)张PP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用力拨动尺子
观察声音的强弱,以及振动的幅度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分贝(dB)
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用铅笔或小木棒敲击杯口,预测他们发出 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
1
2
3
4
学会用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
拨动像皮筋
绷紧 放松
振动快
振动慢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音高的单位:赫兹(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