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读后感

合集下载

《逍遥游》高中生的读书心得范文3篇

《逍遥游》高中生的读书心得范文3篇

《逍遥游》高中生的读书心得范文3篇《逍遥游》高中生的读书心得范文1庄子,先秦时期代的一位哲学家,在中学历史书中,我们就对他有所了解,但是他们著作《庄子》,我还从没读过。

这次,我们全班学生幸运的跟随百班千人共读活动,共读萧袤老师的庄子童话《逍遥游》,读完之后,我真正领悟到了庄子不仅是一位深刻的哲学家还是一位风趣幽默、会讲寓言故事的童话家!《逍遥游》是适合小学生读的彩绘本,共16个故事,书中主要讲述了名叫小惠的11岁五年级女孩,和几千年前的庄周一起逍遥游的故事,先秦诸子百家时期,庄周有一好友惠子,两个关系很好,于是作家萧袤就想象五年级女孩小惠就是庄子的老友惠子,两个人亦梦亦幻,一起变成两只蝴蝶和两条小鱼,与古代成语“庄周梦蝶”和“濠梁观鱼”相照应。

使书中故事丰富多彩,趣味横生,让孩子们百读不厌,并学习了有关庄子的成语!1、故事情节有趣而想象力丰富。

庄子是先秦时代的哲学家,因时代的久远,我们认识和了解他,有一定的困难,萧袤老师没有死板地介绍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著作,而是把庄子的哲学观渗透在16个有趣的故事中,并在每个故事后面穿插一些通俗易懂的原文《庄子》片段,因为对11—12岁的孩子来说,这样更容易接受和学习。

书中的故事想象力丰富,单单从故事的题目,如“我不是来偷菜的”、“蝴蝶吻”、“当一条鱼也很好啊”等,就大大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故事情节里,主人公惠子和白衣老人庄周一会儿变成一只蓝蝴蝶在菜地里飞舞,一会儿变成一条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一会儿又和好友向往到黑暗世界里冒险。

让读者在有趣而丰富的故事情节里领悟到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深奥的文学著作的精髓。

2、用有趣的故事表现哲学观。

庄子是先秦时代的哲学家,他的哲学观博大精深,深刻富有哲理,庄子哲学主要是人生的哲学,也就是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何跟孩子们讲哲学呢?作家萧袤老师没有采用说教的形式,而是用浅语的艺术把庄子的哲学思想,融入化解到有趣的故事中去。

最新读《逍遥游》心得作文范文 (3篇)

最新读《逍遥游》心得作文范文 (3篇)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期,我偏爱于道家代表人物庄周,也喜欢看他的代表作《庄子》,其中最让我身临其境的,就是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第一句一出,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别有一番韵味。

文章描述的都是虚无缥缈,并非真实存在的。

但在脑海中,却能意外浮现出深海中一条大鱼的情景。

深黑的海,衬托着大鱼更加的醒目。

“而化为鸟,其名为鹏。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那名为鲲的大鱼游着游着就飞起了,从深黑的海洋到湛蓝的天空,他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是那样的轻巧。

闭起双眼,就仿佛我坐在他的脊背上,吹着微风,领略着河山的美,就突然冒出奇特的想法,像诗仙李白那样,斟一杯小酒,那可真是逍遥自在了。

逍遥游,至始至终,语言简洁,读起来却让人深陷其中的意境,无法自拔。

从文章的第一句开始,就陷入了章子创造的,只有在梦境李才会出现的画面。

就好像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无欲无求,逍遥自在的在自己的世界里驰骋。

《逍遥游》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肆意,却又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

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一篇文章读下来,哪怕并不了解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些什么,但也能被它所散发出来的浪漫气息和自由逍遥的气息所感染。

其实,文中不论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还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

这篇文章借此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成为真正的“逍遥”。

里面的大道理,对于我来说或许很难一时去理解,但我能体会到,文章中每一词,每一句所散发出来的自由和逍遥的感觉。

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境界,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能是真正的“逍遥者”。

我很向往那种忘我的境界,想去更深入的理解到底什么是逍遥、什么是忘我。

在如今这个诱惑极多、十分嘈杂的世界里,有谁能够进入忘我的境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呢?我想做一个现代的“逍遥者”,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逍遥游读后感(通用3篇)

逍遥游读后感(通用3篇)

逍遥游读后感(通用3篇)逍遥游读后感(通用3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逍遥游读后感(通用3篇),欢迎大家分享。

逍遥游读后感1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小时候,曾在语文书上读过简化版的《鹏程万里》,却从没有真正感受过“乘物以游心”的逍遥,从没有真正感受过那种“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淡泊。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

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

生不逢时,为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

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

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

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

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

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

在每个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

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逍遥游读后感2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

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逍遥游》读后感(精选8篇)

《逍遥游》读后感(精选8篇)

《逍遥游》读后感(精选8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逍遥游》读后感(精选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逍遥游》读后感1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

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

庄子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

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子与惠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

庄子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

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

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逍遥游》读后感2庄子是一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这几天,我津津有味、如饥似渴地读了庄子写的《逍遥游》。

令我至今难忘的是《逍遥游》中的这样一段话:“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逍遥游》读后感(精选17篇)

《逍遥游》读后感(精选17篇)

《逍遥游》〔精选17篇〕《逍遥游》篇1近来正在学习庄子的《逍遥游》一文,我初次接触这篇文章是在很久以前的一次课外阅读上,记得当时只是在偶尔一瞥中看到了一句话:“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时只是觉得震撼莫名,而其后的“庄子”和这篇《逍遥游》便深深地印入脑海,近日再读,照旧免不了对其中所蕴涵的深深的智慧而钦佩不已。

整篇文章与开头便以宏伟的视角展现出“鲲鹏展翅”的壮景,那只“水击三千里”的大鹏给人以深深地震撼,而其后的说理,更是让人感触颇深。

“大鹏,栖于北溟而乘风迁于南溟,世人皆见大鹏展翼之宏伟,殊不知其借风之力也。

”大鹏鸟之所以可以一飞冲天,固然有着其自身的才能,而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承载他的风。

假如没有宏大的风力相辅,那大鹏就会像“置于坳堂杯水”之上的水杯,“焉那么胶”,又怎能有其扶摇直上的九万里之高呢?想到这里,我不禁有所明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大鹏,都有着扶摇直上的才能,可为什么有人成就极高,而有人那么碌碌无为一生呢?答案很简单,是风。

《逍遥游》中提到过:“适莽苍者”,由果腹而返,“适百里者”,那么“宿舂粮”,而“适千里者”更是要“三月聚粮”。

而大鹏之飞,亦是须乘六月海动之风。

“只有足够充分的准备,才能有出色的成绩”,这句话一直是不变的真理。

在生活中,或许我们的理想就是大鹏,而我们所学习所积累的知识和经历就是承载我们的“六月海动之风”,只有储存到一定的知识,才能厚积薄发,从而于六月海动而风起时,一飞冲而天,使“翼假设垂天之云”,直飞南溟,否那么“风”不大,无力负起双翼,起飞尚且不行,又何谈远行?故此,在我们生活中,应努力的储藏、积累知识,让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有足够托起理想双翼的力量,只有这样,方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否那么一切都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逍遥游》篇2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此文来于文秘站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此文来于文秘站学说的最高理想。

逍遥游读后感

逍遥游读后感

逍遥游读后感逍遥游(一)《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

本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风格。

“逍遥”“逍遥”何为逍遥之说?“逍遥”,作为一个复音词,始见于《·郑风·清人》篇“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

自然逍遥游即不受任何束缚与约束,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活动着,生活着。

文章以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将我们引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尽管知道世上并不存在这样的事物,却仍被想象力丰富的庄子所迷惑。

接着庄子又借《齐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一番深刻而形象的描写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想像了。

然后一系列的比方,比喻论证小大之辩,表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

而后假托古人的话再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与前文似有重复之意,确是着重强调,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与开头呼应对照。

最后在进行了上述那一番奇异无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后,逐次展开了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强调了一种绝对化的自由世界。

庄子推崇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是天地间根本不存在的。

在庄子看来,大鹏鸟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自然到了我们这个时代都知道自由都是相对而言的,哪里有绝对的自由呢。

任何的自由都是有条件的,人怎么可能脱离这个社会,没有依靠呢。

可对于庄子这个理想主义者而言,这是他的精神寄托与支柱。

有着这样思想的人从古至今,不是少数。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甚至构想出一个桃花源,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简简单单,“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的只是悠然,只有自在。

他追求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境界,既然这个世上找不到,那我只有逃避这个世界,归隐桃园;只有借助手上的笔,自己描绘出这样的风景。

逍遥游读后感

逍遥游读后感

逍遥游读后感逍遥游读后感(精选3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逍遥游读后感(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逍遥游读后感1初读逍遥游,是感叹鲲鹏之大,世间无有。

鲲广数千里而不知其修,鹏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脑海中浮现如此庞然大物,气势无穷,顿是心胸宽广,神思游弋。

而庄子的神思不知遨游到哪里去了,才有了如此浪漫大气的想象。

我觉得,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所体现的有道家清净无为,自由飘逸的思想。

尧让天下与许由而由不受,藐姑射山神人无所谓而无所不为而天下大治,庄子以无用之物顺应外境以为用而全其大用,阐述了无名无功无己的自由无为思想。

这里的自由不是任性而为,而是无所“待”而达自由,顺气而至逍遥,与万物为一体。

《逍遥游》中有鲲、鹏、蜩、学鸠、朝菌、惠蛄、冥灵、大椿、彭祖等各种现实中存在或非存在,或小年或大年,或人或非人,都是自然中物。

这些已体现自然之物都有灵,人与自然为一体。

从“生物以息相吹”,到“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更是体现了庄子的自然观,顺应自然。

鲲大而游于北海,鹏广而上九万里,冥灵、大椿、彭祖寿命长久,这些大年与蜩、学鸠、朝菌、惠蛄这些小年形成了鲜明对比,若要达到或接近无所待而游无穷,首先是为大年,在大年的基础上,顺应自然,无己而为至人,无功而为神人,无名而为圣人。

《逍遥游》中体现的道家思想是朴素纯洁的,更有庄子的飘逸洒脱。

与老子的思想相比,更没有束缚,汪洋恣意,无拘无束。

所以相对于老子的思想,我是更喜欢庄子的。

对于《逍遥游》这篇文章,更喜欢前半部分,特别是开头对鲲鹏的描写,就有庄子的感觉溢出,便无尽逍遥了。

现代人是不得逍遥的,羁绊太多,倚靠太多,功利太重。

一些所谓逍遥只是发泄,相比,心灵片刻的宁静来得更实在些,但却是不可及逍遥的。

逍遥游读后感2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

逍遥游心得体会(精品5篇)

逍遥游心得体会(精品5篇)

逍遥游心得体会(精品5篇)逍遥游心得体会篇1《逍遥游》是庄子所写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它表达了庄子的无为、无拘、自由的哲学思想,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阅读《逍遥游》,让我对自由、无为、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我认识到自由的重要性。

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描述大鹏的飞翔和列子的自由飞行,表达了人的精神自由和身体自由的追求。

精神自由指的是人的内心不受世俗束缚,能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身体自由则是指人能够自由行动,不受限制。

在我的理解中,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己的自由,同时也尊重他人的自由。

其次,我体会到无为的价值。

在《逍遥游》中,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过度欲望和过分追求。

无为并不是不做事,而是不做过度的事,不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和名利。

在我的理解中,无为是一种人生智慧,它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过度欲望和过分追求,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提倡无为的思想,减少过度的欲望和追求,追求真正的自由和自由精神。

最后,我感受到自然的亲近。

在《逍遥游》中,庄子主张回归自然,反对过度人工化和商业化。

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它提供了我们的生活所需,同时也是我们精神寄托。

在我的理解中,自然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也享受自然的美好。

总之,阅读《逍遥游》让我对自由、无为、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己的自由,同时也提倡无为的思想,保护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

逍遥游心得体会篇2《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它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以下是我对《逍遥游》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分享。

1.个体精神自由:庄子的逍遥游哲学主张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这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现代人的心理状态下,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每个人都渴望自由,渴望不受束缚,这是《逍遥游》给我的最大感受。

2.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庄子的逍遥游哲学还强调了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逍遥游》读后感导语:《逍遥游》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下面是橙子为您准备的《逍遥游》读后感,供您参阅。

《逍遥游》读后感1 《逍遥游》,这是庄子文章知名度最高的一篇。

奇大无比,展翅高飞,由北到南的大鹏,在国人心中留下了非凡的印象。

对这只大鸟,一般取其志向高远、无拘无束的形象,但是细细深入阅读,它的境界只是比蜩、学鸠、斥鴳高而已,仍然没有摆脱外物的限制。

这样的大鸟,想要高飞到九天,就必须依靠海运,既然依靠海运,它就受限于海运,它就没有达到庄子所说的绝对的自由。

鸟类世界如此,人类世界也是如此。

汲汲于功名利禄的世俗之人,就如同蜩、学鸠、斥鴳,而摆脱了名誉是非的宋荣子、列子则如同大鹏,而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是作者所效仿追求的对象,他们顺任自然,无所求,自由自在。

在阐释自由思想的同时,作者顺便论证了认识的局限性。

蜩、学鸠、斥鴳,认识不到大鹏南飞的目的意义,它们甚至瞧不起大鹏。

生命短暂的只有一个早晨的菌类,自然无法理解一个月,能活几个月的蟪蛄,自然不懂年的概念,众人只能向往长寿的彭祖,却不知道有千年寿龄的冥灵,大椿。

肩吾理解不了接舆所说的居住在“藐姑射之山”的神人。

惠子也只知道用葫芦做飘,用樗做木材,不知道用大葫芦当船,用大樗树来乘自由之凉。

这就是知识上的“聋盲”。

这一论点在《齐物论》《养生主》又有换样的论述。

作者还阐释了目的和工具的相对性。

一杯水可以浮起一根草,而要想浮起一个杯子一杯水是不够的。

郊游要一天的干粮,周边游需要一两天的干粮,长途游则需要更多的干粮。

工具有助于实现目的,反过来说,目的又受限于工具。

人一旦有目的,也就受限于实现目的的工具了。

要想实现自由,那就要摒除目的,人生就不要有所求。

无意义的意义,就是生命的大自由,就是像神人那样,不关世事,自由自自地活在世俗之外。

当然人的一生(生命)也可以作为工具——自己的工具,他人的棋子——以之去实现人的某些追求,一旦如此,我们的生命也就会被利用,进而丧失自由、丧失生命,要想保存生命、保全自由,我们就要无用,于世俗于他人无用,于自己无求。

按照个人的理解重新梳理《逍遥游》的思路就是,认识具有局限性,因为这一局限性,我们看不到目的和工具的相对性,自然无法理解人一旦有所求就会对生命有所损。

理解了这一逻辑,我们要想颐养天年,保持生命的大自由,我们就要剔除所有的一切人生预设。

努力追求世俗的成功时,我必定要付出代价,可是我如果像庄子那样无所求,我这副皮囊又有何意义呢!现在的我,既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没有获得庄子的自由感,那么我的意义何在呢?如何看待《逍遥游》,境遇不同,理解自然不同。

不过,顺境逆境,得意失意,都不防读读《逍遥游》:顺境得意时,清醒一下;逆境失意时,清高一番:精神的自我救赎。

《逍遥游》读后感2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读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读着这令人激情澎湃的文字,眼睛仍停留在书本上,心却已经随着庄周去那南溟逍遥的畅游一番了。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其邪?假如我是那展翅欲飞的鹏鸟,我会不会去艳羡天空的湛蓝和云朵的洁白?亦或是仅随本心,飞向广阔的南溟?自古以来,大鹏便被人们赋予各种深刻的含义,大多是用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

可是我却觉得,此“逍遥”非彼“逍遥”,“逍遥”在词典中的本义便是悠游自得的样子。

而拼尽全力去追梦的路途注定无法逍遥自在,怡然自得。

当鹏鸟不再逍遥,它还愿意去那如梦般玄幻未可知的南溟么?读逍遥游,最羡慕的,最喜爱的自然是鹏鸟的逍遥,而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主张不争名夺利,主张隐逸避世,他笔下的鹏鸟自然是他思想的化身,他笔下的《逍遥游》自然是绝对逍遥的。

其实鹏鸟御风而行,它的最终目的地可能并不是任何一个固定的地点,途中经历过的风景也好,北冥也好,南溟也好,天下之大任我逍遥,这难道不是自由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么?在《逍遥游》中,除了鹏鸟这个主角,蜩,学鸠与斥鴳这几个配角也让人眼前一亮。

“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而彼且奚适也?”斥鴳最多只能飞到数仞,它的眼界必定不能与大鹏相比,所以嘲笑大鹏南徙也情有可原,它的眼界被自己仅能看到的一小方天空束缚着,他不能够向鹏鸟一样尽情的遨游。

文章中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不仅仅是学鸠与鹏鸟,还有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对比,还有小智和大智的对比,小年和大年的对比等等。

但这众多的对比只是为了突出强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定乎内外之分的宋荣子,御风而行的列御寇之间的对比。

先扬后抑,先对宋荣子和列御寇大加夸赞,然后再通过贬低他们来引出文章中真正想要推崇的人,那就是修养最高,物我不分的至人,无所为无功利的神人以及不立名的圣人。

这三者都是庄子的夸大之词,亦或者说是想象中的人物,因为人活在世间根本就做不到完全无我,庄子所追求的绝对逍遥也是无法实现的。

虽然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能够达到,但对于庄子本人来说,拥有豁达的情怀,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不被凡尘俗世所侵扰,保持一颗超然于外的心,难道不是另一种践行逍遥的方式么?正所谓“子非鱼,安之鱼之乐?”“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庄子笔下的大鹏需要凭借六月的大风才能够飞行,待到风停歇下来的时候,鹏鸟虽然不能够御风而飞,但仍然可以簸却沧溟之水。

在顺境时可以乘风而上,在逆境时也可以不必狼狈度日,这才是真正的潇洒。

庄子虽贫,其广阔之胸襟足以支撑他笑看人生,这何尝不是一种逍遥?愿鹏徙南溟时,逍遥任我行。

《逍遥游》读后感3 初读逍遥游,是感叹鲲鹏之大,世间无有。

鲲广数千里而不知其修,鹏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脑海中浮现如此庞然大物,气势无穷,顿是心胸宽广,神思游弋。

而庄子的神思不知遨游到哪里去了,才有了如此浪漫大气的想象。

我觉得,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所体现的有道家清净无为,自由飘逸的思想。

尧让天下与许由而由不受,藐姑射山神人无所谓而无所不为而天下大治,庄子以无用之物顺应外境以为用而全其大用,阐述了无名无功无己的自由无为思想。

这里的自由不是任性而为,而是无所“待”而达自由,顺气而至逍遥,与万物为一体。

《逍遥游》中有鲲、鹏、蜩、学鸠、朝菌、惠蛄、冥灵、大椿、彭祖等各种现实中存在或非存在,或小年或大年,或人或非人,都是自然中物。

这些已体现自然之物都有灵,人与自然为一体。

从“生物以息相吹”,到“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更是体现了庄子的自然观,顺应自然。

鲲大而游于北海,鹏广而上九万里,冥灵、大椿、彭祖寿命长久,这些大年与蜩、学鸠、朝菌、惠蛄这些小年形成了鲜明对比,若要达到或接近无所待而游无穷,首先是为大年,在大年的基础上,顺应自然,无己而为至人,无功而为神人,无名而为圣人。

《逍遥游》中体现的道家思想是朴素纯洁的,更有庄子的飘逸洒脱。

与老子的思想相比,更没有束缚,汪洋恣意,无拘无束。

所以相对于老子的思想,我是更喜欢庄子的。

对于《逍遥游》这篇文章,更喜欢前半部分,特别是开头对鲲鹏的描写,就有庄子的感觉溢出,便无尽逍遥了。

现代人是不得逍遥的,羁绊太多,倚靠太多,功利太重。

一些所谓逍遥只是发泄或装B,相比,心灵片刻的宁静来得更实在些,但却是不可及逍遥的。

《逍遥游》读后感4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

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

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先说“逍遥”的语义。

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

《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

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故“逍遥”的本质是指一个人自由自在、任性适意的人生状态。

其次说“游”。

“游”作为人的主体活动,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体。

《庄子》一书在使用这个词时也兼有这两个词义。

但庄子哲学是谈人的精神自由的,他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动,是要从人的精神自由中寻找人生的出路。

故《庄子》中使用“游”一词时,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是指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漫游”。

“逍遥游”中的“游”也是如此。

“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无限时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让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进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庄子·天下》中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

这样的“游”才“逍遥”。

二、“至人”“神人”“圣人”——精神自由的“逍遥”者庄子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是“道”论。

庄子认为,“道”生天地万物,“道”使天地万物生灭流变,无穷无尽。

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也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是这个“道”运行的结果,也是这个“道”的具体表现,这叫“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

“道”的本质特征就是自自然然,无为无不为,无目的又合目的。

人类是顺“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质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甚或无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样,本属自然,无目的又合目的,无所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庄子》一书中,“真人”也被称作“至人”“神人”“圣人”。

因为“真人”是依乎天道、顺乎人性自然地活着,达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庄子又称其为“至人”:“真人”在人世间顺性自然,无为无不为,超凡脱俗,故庄子也称其为“神人”:“真人”是领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间生活已无所不通,《说文解字》说:“圣者,通也”,故庄子还把“真人”称作“圣人”。

《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者名殊而实指为一。

“无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无名”“无功”同样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

这三种状态都是人在体道自然中无为无不为的泰然人生。

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而“无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遥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