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总复习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复习

v
0
t
v
在右图所示的v-t图象中,可揭示如下含义: 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a) ②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速度大小为v2) ③表示物体做匀减速运动 ④交点表示三个质点的共同速度
v2 v1 ④ ⑤ t1 ③
① ②
t
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重点为求某点的瞬时速度 如下图,是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得到的一条纸带,从O点开始 每5个计时点取一个记数点,依照打点的先后顺序依次编为1、2、 3、4、5、6,测得s1=5.18cm,S2=4.40cm,s3=3.62cm, s4=2.78cm,s5=2.00cm,s6=1.22cm.
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v) ②表示物体静止(在离原点x2处) ③表示物体向反方向做匀速运动 ④交点的纵坐标表示相遇时的位移 ⑤t1时刻物体的位移为x1
x2 x1 ⑤ t1 ① ④ ③ t ②
x
匀变速直线运动 v-t图象的特点: (1)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图线与纵轴的交点表示运动的初速度 (3)图象直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 v
• 起重机竖直吊起一货物,货物的速度随时 间的关系如图-3,物体上升运动有几个过程? 每一阶段的加速度大小多少?6s内上升的高 度是多少?
图-3
• 图1-4-12 • (1)在计时器打出点4时,求小车的速度.
• .图为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则 在0~t1和t1 ~ t2时间内( )
• • • •
A.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方向相同 B.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方向相反 C.速度方向相反,加速度方向相同 D.速度方向相反,加速度方向相反
• 下列所描述的运动中,能够发生的有( AC ) • A.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很小 • B.速度变化的方向向东,加速度的方向向 西 • C.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 • D.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越来越小
高一物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运动描述一、质点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2.说明:(1)质点是一个抱负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2) 物体可以简化成质点的情况:①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如平动).②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如研究地球的公转).二、参考系和坐标系1.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说明:(1)同一个物体,如果以分歧的物体为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分歧.(2)参考系的拔取是任意的,原则是以使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简单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则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2.坐标系:为定量研究质点的位置及变化,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如质点沿直线运动,以该直线为x轴;研究平面上的运动可建立直角坐标系.三、时刻和时间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个确定的点暗示.如“3s 末”;和“4s初”.2.时间:是两个时刻间的一段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线段暗示.四、位置、位移和路程1.位置:质点所在空间对应的点.建立坐标系后用坐标来描述.2.位移:描述质点位置改变的物理量,是矢量,标的目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大小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线段的长度.3.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五、速度与速率1.速度: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v= ),是矢量,标的目的与Δx的标的目的相同.2.瞬时速度与瞬时速率:瞬时速度指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标的目的沿轨迹的切线标的目的,其大小叫瞬时速率,前者是矢量,后者是标量.3.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度(v= ),是矢量,标的目的与位移标的目的相同;而物体在某段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率,是标量.说明:速度都是矢量,速率都是标量;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及标的目的,而速率只能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瞬时速率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纷歧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只有在单标的目的直线运动中,平均速率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即位移大小等于路程时才相等.六、加速度1.物理意义:描述速度改变快慢及标的目的的物理量,是矢量.2.定义: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3.公式:a= =4.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5.标的目的:与速度改变量的标的目的相同.6.理解:要注意区别速度(v)、速度的改变(Δv)、速度的变化率( ).加速度的大小即,而加速度的标的目的即Δv的标的目的七.速度、速度变化量及加速度有哪些区别?速度等于位移跟时间的比值.它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运动标的目的.也可以说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和位置变化的标的目的.速度的变化量是描述速度改变多少的,它等于物体的末速度和初速度的矢量差.它暗示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变化的标的目的,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变化的标的目的与初速度的标的目的相同;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的标的目的与速度的标的目的相反.速度的变化与速度大小无必然联系.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它描述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和变化的标的目的.加速度的大小由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多少共同决意,与速度本身的大小以及速度变化的大小无必然联系.第二单元匀变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匀变速直线运动:(1)概念:物体做直线运动,且加速度大小、标的目的都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分类: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两类.加速度与速度标的目的相同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标的目的相反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3.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速度公式:匀减速直线运动a取大小位移公式:x=v0t+ at2 x=v0t-at2 位移公式:S= t速度与位移的关系:v 2-v 02=2ax v 2-v 02=-2ax平均速度计算式:4.几个推论:⑴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⑵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速度⑶两相邻的相等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等于恒量。
(完整版)新人教版高中物理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运动学基本概念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2.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3.参考系:(1)定义:为了研究一个物体运动而假定不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参考系。
(2)原则: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但必须以能使问题简化方便解决为原则。
(2)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3)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4.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5.时间与时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6.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7.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时间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8.速度:物体通过的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5篇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5篇篇1一、引言物理必修一作为高中物理学习的开端,为我们打开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大门。
本章内容主要涉及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体运动学以及力学的初步认识,为后续深入学习物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对本章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二、知识点总结1. 物理学及其研究对象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基本性质、相互作用以及物质与能量之间转换的自然科学。
本章介绍了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力、运动、能量、电磁等。
2. 物体运动学基础知识(1)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了解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运动学公式:掌握基本的运动学公式,如速度公式、位移公式等。
(3)运动学图像:了解如何通过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如速度图像、位移图像等。
3. 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即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即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即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力的分类与性质(1)重力:介绍重力的产生原因、方向以及重力加速度等。
(2)弹力:介绍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以及胡克定律等。
(3)摩擦力:介绍摩擦力的种类、产生条件以及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等。
5. 运动与力的关系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探讨物体的运动状态与所受力的关系,分析物体的加速、减速以及变速运动。
三、重点难点分析本章的重点在于掌握牛顿运动定律以及物体运动学的基础知识。
难点在于理解力的分类与性质,尤其是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判断。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学习建议1. 夯实基础: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 勤加练习:通过大量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 理解原理: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培养物理思维。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复习

一、三大部分知识
三个概念 运 动 的 描 述 质点、参考系、坐标系 四个物理量 时间与时刻、位移、速度、加速度 两个图象 位移—时间(x—t)图像 速度—时间(v—t)图象
二、基本概念
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 质点 大小形状的点,是一种理想模型。
如何判断是否为质点, 物体的形状大小对所研究问
在x-t图象中:
x/(m)
4 3 1 2
1、图线描述了物体的 相对于出发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 2、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斜 率的大小表示速度的大小,斜 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0
t
t/s
3、两图像的交点表示两物体相遇 。 4、图线与纵轴的截距表示物体的 出发点距坐标原点的距离;与横轴 的截距表示物体通过坐标原点的时 刻。
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关系) 速度增还是减
在v-t图象中:
v/(m· s-1)
4 3 1 2
1、图线描述了物体的速度随时间 的变化。 2、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斜 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 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0
t
t /s t/s
3、两图像的交点表示两物体速度相同
4、图线与纵轴的截距表示物 体的初速度,与横轴的截距表 示物体速度为零的时刻。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与路程的比较 矢量和标量
描 述 运 动 的 物 理 量
速 度:
x 定义 :v t
单位: m/s
(位置的变化率)
矢量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瞬时速率关系图
加 速 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v 定义: (速度的变化率) a t 2
单位:m/s
2023~2024学年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总复习一(41页)

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都不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
知识梳理
例.判断下列四幅图中物体A是否受静摩擦力作用(A和B相对静止);若受,
判断物体A受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A
Ff A
F
B
F
B
a
A
Ff
B
F
a
Ff A
F
B
A、B相对 地面静止
A、B相对 地面静止
A、B一起向右做 A、B一起向右做 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加速直线运动
位移与时间关系:x=v0t+
1 2
at
2
若 v0 0
速度与位移关系:v2 v02=2ax 若 v0 0
v at
x= 1 at 2 2
v2=2ax
知识梳理
(二)基本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 (1)基本公式:
自由落体运动:
v gt
x 1 gt2 2
v2 2gx
知识梳理
(二)基本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 (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① 1T 末、2T末、 3T末、 ……、nT 末的速度之比
v1 : v2 : v3 :: vn 1: 2 : 3 :: n
②1T 内、2T 内、3T 内、……、 nT 内的位移之比
x1 : x2 : x3 :: xn 12 : 22 : 32 :: n2
知识梳理
③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 ……、第N个T 内的位移之比
xⅠ: xⅡ : xⅢ : : xN 1: 3 : 5 : (: 2N 1)
知识梳理
(二)基本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
(3)重要推论
①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初末
(完整word版)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复习

学生: 科目: 第 阶段第 次课 教师:课 题 第一章复习教学目标学会描述运动的物理量的意义 会处理图像信息重点、难点加速原理 图像信息描述运动的物理量的意义 考点及考试要求实验图像信息的处理 描述运动的物理量的意义教学内容 知识框架知识1:【知识网络】机械运动运动的描述§1。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1、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质点(没有大小、形状但有质量的点) (2)实物简化为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3)质点是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不存在(理想模型:抓住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 2、参考系:(1)定义: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运动,观察的结果会有不同 (3)选择的原则: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3、坐标系: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一维坐标系(直线坐标系)、二维坐标系(平面坐标系)、三维坐标系(立体坐标系)知识2:§1.2 时间和位移、位移和路程 1、时刻、时间间隔(也称时间)(1)时刻:某一瞬间,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于一点.,与状态量相对应 坐标系质点描述运动的物理量 位移和路程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运动性质的描述-—加速度时间和时刻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率(2)时间:两个时刻间的间隔,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于一段,与过程量相对应(3)时刻和时间的关系:时间=末时刻-初时刻,即12-Δt t t =(4)实验室中测量时间的方法:①用停表;②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 2、位移和路程(1)路程: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与运动路径有关(2)位移:位移是用来描述物体位置改变的物理量,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线段 长即位移大小,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即位移方向),与运动路径无关,只由初、末位置来决定 3、矢量与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写》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一个章节,主要介绍了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的描述以及与运动相关的物理量和单位。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的过程。
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根据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以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二、运动的描述1. 位移:位移是物体在某段时间内位置变化的总量,用Δx表示,是一个矢量量。
位移的大小等于起点到终点的直线距离,方向与位移的变化方向一致。
2. 速度: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用v表示,是一个矢量量。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Δx/Δt,即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瞬时速度则是在某一瞬间的速度。
3.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程度,用a表示,是一个矢量量。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Δv/Δt,即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当加速度为正时,表示物体在加速;当加速度为负时,表示物体在减速。
4. 时间:时间是运动发生的持续过程,用t表示,是一个标量量。
时间的单位有秒、分钟、小时等。
三、与运动相关的物理量和单位1. 位移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厘米(cm)等。
2. 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的单位有千米每小时(km/h)、米每分钟(m/min)等。
3. 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4. 时间的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分钟(min)、小时(h)等。
四、运动的图像和图象1. 位移-时间图像:位移-时间图像是描述运动过程中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
如果是匀速运动,图像是一条直线;如果是变速运动,则图像是一条曲线。
2. 速度-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是描述运动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
匀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变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则是一条曲线。
3. 加速度-时间图像:加速度-时间图像是描述运动过程中加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突破一 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1.时间间隔和时刻的区别在课本和资料中常见到一些关于时间和时刻的表述,对这些表述要能正确理解。
如第4 s 末、4 s 时(4 s 末),第5 s 初(第4 s 末)等均为时刻;4 s 内(0至第4 s 末)、第4 s(第3 s 末到第4 s 末)等均为时间间隔。
2.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与联系位移是矢量,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路程是标量,是物体运动轨迹的总长度。
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3. 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区 别 对应关系 与某一过程中的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对应 与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对应 物理意义 粗略描述物体在一段位移上或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和方向 精确描述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运动的快慢和方向矢量性 与对应时间内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 与物体所在位置的运动方向相同联系 (1)在公式v =Δx Δt 中,当Δt 很小时,平均速度即瞬时速度 (2)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各点的瞬时速度都相等,所以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4.速度v速度v 加速度a 速度变化量Δv物理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描述物体速度改变大小及方【例1】 ①点火后即将升空的火箭;②高速公路上沿直线高速行驶的轿车为避免事故紧急刹车;③运行的磁悬浮列车在轨道上高速行驶;④飞机在空中沿直线匀速飞行A .①因火箭还没运动,所以加速度一定为零B .②轿车紧急刹车,速度变化很快,所以加速度很大C .③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因速度很大,所以加速度很大D .④尽管飞机在空中沿直线匀速飞行,但加速度也不为零解析 判断加速度是否存在的依据是看速度变化的快慢,而不是看速度大小,所以选项B 正确;一个物体运动速度大,但速度不发生变化,如匀速直线运动,它的加速度为零,所以选项C 错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一定为零,选项D 错误;点火后虽然火箭速度为零,但由于其速度会迅速增大而具有很大的加速度,所以选项A 错误。
答案 B突破二 几种常见的测速方法1.利用光电门测速度如图1所示,当物体在导轨上运动时,光电门利用光敏电阻的特性记录了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而遮光板的长度Δx 已知,并且非常小。
由于滑块通过光电门的时间Δt 非常短,在这段时间内滑块的运动可以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所以遮光板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等于遮光板通过光电门时的平均速度v =Δx 。
图12.利用频闪照相法分析计算物体的速度频闪照相法是一种利用照相技术,每间隔一定时间曝光一次,从而形成间隔相同时间的影像的方法。
在频闪照相中会用到频闪灯,它每隔相等时间闪光一次,例如每隔0.1 s 闪光一次,即每秒闪光10次。
当物体运动时,利用频闪灯照明,照相机可以拍摄出该物体每隔相等时间所到达的位置。
通过这种方法拍摄的照片称为频闪照片。
图2特别提醒 几种常见测速问题的解题策略(1)利用光电门测速度的方法:测量遮光板长度Δx 和物体通过光电门的时间Δt ,则物体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v =Δx Δt。
(2)频闪照相测速方法:根据拍摄的相片,利用刻度尺测量物体运动的位移Δx ,再根据相邻时间间隔相同记录运动的时间Δt ,则物体的速度v =Δx Δt。
【例2】 像打点计时器一样,光电计时器也是一种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常用计时仪器,其结构如图3甲所示,a 、b 分别是光电门的激光发射和接收装置,当有物体从a 、b 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显示物体的挡光时间。
现利用图乙所示装置测量,乙图中MN 是水平桌面,PQ 是长1 m 左右的木板,Q 是木板与桌面的接触点,PQ 是长1 m 左右的木板,Q 是木板与桌面的接触点,1和2是固定在木板上适当位置的两个光电门,与之连接的两个光电计时器没有画出。
此外在木板顶端的P 点悬挂着一个铅锤,让滑块从木块的顶端滑下,光电门1、2各自连接的计时器显示的挡光时间分别为5.0×10-2 s 和2.0×10-2 s 。
用游标卡尺测出小滑块的宽度d ,读出滑块的宽度d =5.015 cm 。
则滑块通过光电门1的速度v 1=________ m/s ,滑块通过光电门2的速度v 2=________ m/s 。
图3解析 审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挡光时间,滑块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2)小滑块宽度,此宽等于挡光时间内滑块的位移。
滑块通过光电门1的时间t 1=5.0×10-2 s ,位移是x 1=5.015 cm =5.015×10-2 m ,平均速度v -1=x 1t 1=1.003 m/s ,所以滑块通过光电门1的速度v 1=v -1=1.003 m/s 。
滑块通过光电门2的时间t 2=2.0×10-2 s ,位移x 2=5.015 cm =5.015×10-2 m ,平均速度v -2=x 2t 2=2.508 m/s ,所以滑块通过光电门2的速度v 2=v -2=2.508 m/s 。
答案 1.003 2.508突破三 物理思想方法1.科学的抽象思想——物理模型的建立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把实际复杂的问题简化处理。
如质点就是一个理想模型,尽管质点实际并不存在,但这种思维方法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方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建立更多的理想模型。
如点电荷、弹簧振子等。
2.比值定义法(1)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物理学中通常的做法,以后我们还会不断地学到。
在本章中速度和加速度都是运用比值来定义的物理量,因此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运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含义。
(2)速度v 用来描述位移变化的快慢。
位移变化快慢的通常认知为:相同时间内位移变化大或相同位移所用时间少则位移变化快,如果位移和时间均不相同时,我们用位移变化量除以完成该位移变化量所用的时间,该比值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将该比值定义为速度,用公式表示为v =Δx Δt。
(3)加速度a 用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速度变化快慢的通常认知为:相同时间内速度变化大或相同速度变化量所用时间少则速度变化快,如果速度变化量和时间均不相同时,我们用速度变化量除以完成该速度变化量所用的时间,该比值反映速度变化的快慢,物理学中将该比值定义为加速度,用公式表示为a =Δv Δt。
【例3】 学习物理除了知识的学习外,还要了解物理学家对物理规律的发现,领悟并掌握处理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关于以上两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理想化模型是把实际问题理想化,略去次要因素,例如质点、位移是理想化模型B .速度是运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由v =x t可知,v 与x 成正比,v 与t 成反比 C .加速度是运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定义式为a =Δv ,但a 与Δv 、Δt 无直接关系 D .在不需要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时,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微元法解析 位移不是理想化模型,A 错误;v 与x 、t 无直接关系,B 错误;a 与Δv 、Δt 无直接关系,C 正确;质点的研究方法属于理想模型法,D 错误。
答案 C易错一 不能透彻理解位移概念而致错【例1】 关于质点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即质点运动的方向B .位移的大小不会比路程大C .路程是标量,即位移的大小D .当质点做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错解 A 或D 错因分析 错选A 是对质点的运动方向和位移的方向区分不清,实际上位移的方向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而不一定是质点运动的方向;错选D 是对直线运动的情况考虑不全面,实际上质点做直线运动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单向的直线运动,在这种情况下,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另一种情况是质点做往复的直线运动,此时位移的大小要小于路程。
正解 B正确解析 位移是矢量,其大小等于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的长度,其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而不一定是质点运动的方向,A 错误;当物体从初位置运动到末位置时,运动轨迹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曲线。
如质点沿曲线ABC 从A 到达C ,路程是曲线ABC 的长度,而位移大小是线段AC 的长度,方向由A 指向C (如图甲所示)。
同样,质点沿直线从A 点经B 点到C 点,又从C 点返回B 点,质点通过的路程是线段AC 的长度和CB 的长度,而质点的位移大小是线段AB 的长度,方向由A 指向B (如图乙所示),B 项对,C 项错;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D 项错。
误区警示 要明白质点运动方向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如沿圆形跑道跑步),而质点的位移方向只能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是确定的。
易错二 不理解v -t 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不能正确将v -t 图象与物体的实际运动对应起来【例2】 甲、乙两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它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分别如图4中a 、b 所示,在t 1时刻图4A.甲、乙的运动方向相反B.甲一定在乙的后面C.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D.乙的速度比甲的速度大正解 D正确解析由v-t图象判断速度方向的方法;v-t图象上速度为正值,则表示速度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若速度为负值,则表示速度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
在t1时刻,由图象可看出甲、乙的速度均为正值,甲、乙的运动方向是相同的,选项A错误;由于在零时刻甲和乙的位置未知,故选项B错误;在0~t1时间内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选项C错误,D正确。
误区警示对于v-t图象,若题目中没有明示甲、乙两物体是在同一地点出发,则不能判断谁在前谁在后;只要v>0,不管是加速还是减速,物体运动方向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