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动词使动用法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释

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释

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释掌握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对研究有很大帮助。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有三种形式: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概念认识在句子中,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当某个动词充当谓语时,句子的主语并不是这个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行者,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的这个动作。

所以,解释这个动词时,应该在前面加“使”,成为“使(让)+宾+动词”的格式。

例如,在《郑伯克段于鄢》中,“惊”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只能是宾语XXX,因为XXX是难产而生的,XXX因此“吃惊”。

在XXX的《赤壁赋》中,“舞”、“泣”这一动作的XXX分别是“潜蛟”和“嫠妇”,而使他们“舞”、“泣”的则是“余音”。

二、形式特征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常指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当它们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时,也就带上了宾语。

例如,在XXX的《六国论》中,“却”是不及物动词,但后面带了指代“秦”的宾语“之”,所以“却”就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之)退却”。

判断一个动词是否为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二是观察句子中作为谓语的动词是否是一个后面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

如果是,则可以尝试从使动用法的角度来理解这个动词。

下列句子中带有使动用法的不及物动词:XXX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郑伯克段于鄢》)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XXX《陈涉世家》)大夫种、XXX存亡越,XXX,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XXX《淮阴侯列传》)君将哀而生之乎?(XXX《捕蛇者说》)另外,及物动词也可以有使动用法。

这种情况在古汉语中比较罕见,但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及物动词带有宾语,形式上和动宾结构相似,但意义不同。

使动用法虽然也是及物性质的,但动作行为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主动发出的,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使其产生这种动作行为。

例如,在《过秦论》中,“序八州而朝同列”中的“朝”是及物动词,意为“朝见”。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某些动词或用如动词的形容词等在充当谓语时,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施行这个动作,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上宾语时,就作使动用了。

①周文败,走出关,……章邯追败之。

(《陈涉世家》)——周文被打败,走出函谷关,……章邯追上去打败他。

(“败”,即“使之败”的意思。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

(“忿恚”是吴广使尉忿恚的意思。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

(贾宜《过秦论》)——(秦孝公)对外实行“连衡”的战略,使诸侯各国互相斗争。

(“斗诸侯”即使诸侯斗)④(单于)尽归汉使者路充国等。

(《汉书·李广苏建传》)——(单于)让汉朝的使者路充国等人全都回国了。

(“归汉使者路充国等”意即“让汉使路充国等归”)⑤买臣深怨,常欲死之。

(《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深深怨恨,经常想把他置于死地。

(“死之”即“使之死”)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救活过他。

(“活之”,即“使之活”)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情况下,及物动词和宾语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有时宾语不是动词支配的对象,倒是动词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是主语使宾语发出这个动作,这就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作使动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代表的人或事物使他(它)具有这一动作。

①胡不见我于王?(《公输》)——为什么不介绍我去见楚王呢?(“见“及物动词带宾语,是引我去见的意思。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第二天,刘邦让一百多人跟从着来见项王。

(“从”和“百余骑”这个动宾关系里,“骑”不是“从”这个动作的承受者,而是“从”的发出者,是主语“沛公”使宾语“骑”产生“从”这个动作,所以,全句的意思,不是“沛公”跟从着“百余骑”而是“百余骑”跟从“沛公”。

文言文使动用法(最新整理)

文言文使动用法(最新整理)

文言文使动用法掌握使动用法对学习文言文帮助很大。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有三种形式,分别为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概念认识 例1: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郑伯克段于鄢》) 引文中加下划线的“惊”字是典型的动词使动用法。

句中“吃惊”的不是庄公,而是姜氏,是难产而生的庄公“使(她的母亲姜氏)吃惊”。

为什么这么说?从上下文意来看,姜氏从此之后就不喜欢庄公,其原因就是庄公出生的时候是脚先出来,这种“逆生”就是难产,很容易导致母婴的死亡,因而,姜氏的“吃惊”就是很自然的。

另外,刚出生的婴儿没有意识,不可能对生养自己的母亲表示“吃惊”。

所以说,“惊”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只能是宾语姜氏。

例2: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此句中的“舞”、“泣”这一动作的施行者分别是“潜蛟”和“嫠妇”,而使他们“舞”、“泣”的则是“余音”。

从以上例子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 1.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某个动词充当句子谓语的时候,句子的主语并不是这个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行者,也就是说,充当谓语的动词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的这个动作。

2.解释这个动词时,应该在前面加“使”,成为“使(让)+ 宾+ 动词”的格式。

例3: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秦族不会主动灭亡自己,而是山东豪俊“并起”的外部原因使自己灭亡了。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是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的。

二、形式特征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语法特征是能带宾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带宾语。

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不及物动词。

比如,醒、徘徊、合作、觉悟、休息、前进、竞赛、冲突、灭亡等动词就不能带宾语。

文言文使动用法

文言文使动用法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乱:使……扰乱 劳:使……劳累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使……巩固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时,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 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
王:使……为王
代表的人或事物。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 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 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 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 这个动作。在古代汉语中, 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劳:使……劳累 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2.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闻: 使……听到
3.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与朱元思书》)
息:使……停止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4.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
迷:使……眼花缭乱
5.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停止
6.惊天地,泣鬼神。
使……震惊 使……哭泣
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忿恚:使……恼怒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文言文词类活用中最常见的一种, 它使得一个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具有了不同的语义 和功能。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的 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 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这种用法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动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
活:使……活下来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 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 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使……感到凄凉 寒:使……感到寒冷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止:使之止(使愚公止)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二、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凄、寒:使神骨凄寒。

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

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简单地说就是“使宾语动”。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动词的使动用法不是以宾语作为动作行为的对象,而是使宾语作出这一动作行为。

例如:《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

例如:①《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②《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③《扁鹊仓公列传》: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④《韩非子十过》: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有时候,及物动词也用为使动,但这种情况极为少见,例如:①《左传》:将战,华元杀羊食士(“食士”是“使士食”)②《史记秦始皇本纪》:(王翦)降越君,置会稽郡。

(“降越君”是“使越君”降)③《左传》:晋侯饮赵盾酒。

(“饮赵盾酒”是“使赵盾饮酒”)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促织》:“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②《论语》:君子正其衣冠。

③《战国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④《史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⑤《置屯田令》: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3.名词使动用法。

A.普通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②《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

”③《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④《韩非子》: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⑤《史记》:齐威王欲将孙膑。

B.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例如: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而不信苏子矣。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完整版)文言文常见语法

(完整版)文言文常见语法

文言文常见语法一、使动用法:使宾语怎么样1、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其本身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动作或行为。

例: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使之活*古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带宾语与使动用法在形式上无区别,只在意义上有区别。

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不是指“子路见其二子”,而是指“使其二子见子路”,用作使动要读“现”的音。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江南岸绿博我以文。

——博有多义,此为形容词“广博”,故是使我广博。

3、名词的使动用法,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本纪》——使我称王二、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这一用法。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形容词的意动,以之为奇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封建论》——认为国君是国君,第一个君是名词的意动,第二个仍是名词之意。

三、名词作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例: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以目示意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论语·子张》四、名词作状语: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范雎之秦,秦王庭迎。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在庭院,表处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向西,表方位。

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用箕畚,表工具。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起义》——依法当斩,表依据。

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即把动词后的宾语所代表的人,当做这个用作状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文言基础知识:动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基础知识:动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基础知识: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表示人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动词的主要用途是作句子的谓语。

例如“齐师伐我”、“豪杰并起”:“伐、起”都是动词,在句中作谓语。

动词也可以活用,这有两种情况动词的使动用法1.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要有涉及的对象——宾语,不然意思就不完整,如“齐师伐我”的“伐”,这叫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和宾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是及物动词的常用法。

有的时候宾语不是动作支配的对象,倒是动作的施行者,是主语使宾语发出这个动作,这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①沛公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史记·鸿门宴》)——第二天,刘邦让一百多人马跟从着来见项羽。

从:跟从。

骑:骑兵。

在及物动词的一般用法里,宾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如“伐我”“我”是“伐”这个动作的承受者。

“从百余骑”情况却不然:“从”和“百余骑”是动宾关系,但宾语“骑”(“百余”是“骑”的定语)不是“从”这个动作的承受者,而是“从”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施行者),是主语“沛公”使宾语“骑”产生“从”这个动作。

所以全句的意思,不是“沛公”跟从着“百余時”,而是“百余骑”跟从着“沛公”。

②谨食之,时而献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小心谨慎地给它吃,按时把它奉献上去。

“食”当“吃”讲,但“食之”不是“吃它”,而是“给它吃、使它吃”。

2.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涉及其他东西(对象),如“活、死、入、来”等,这叫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通常不带宾语。

把不及物动词放在及物动词的位置上,让它带上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产生这个不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这个不及物动词就用作及物动词了。

这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③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庄子·庄周贷粟》)——您可有少量的水使我活下去吗?“活”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了宾语“我”,表示使“我”产生“活”这个动作。

“活我”即“使我活”。

④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韩非子·十过》)——我想帮助重耳,使他回到晋国去,怎么样?“入”是不及物动词,“之”代“重耳”作“入”的宾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词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例2“王”为意动用法不是使动,译为,认为……为王或把……当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
凄、寒:使神骨凄寒。

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1.语义区别】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

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成为......."的意思。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2.语法区别】
1.使动可以省略宾语,意动不可
2.谓语灵活性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