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记中东欧九国高访艺术交流活动
流行音乐中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

流行音乐中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中西方音乐在流行音乐中的碰撞与融合是一个精彩而又充满活力的领域。
自从西方流行音乐传入中国以来,中西方音乐元素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创作出了许多极具个性化和独特风格的音乐作品。
无论是在音乐创作、演唱风格、乐器运用等方面,中西方音乐碰撞与融合都呈现出了很多不可思议的火花。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音乐在流行音乐中的碰撞与融合现象,并举例说明其在音乐创作中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成果。
中西方音乐在流行音乐中的碰撞与融合表现在音乐元素的融合。
在音乐创作中,作曲者往往会将中西方不同的音乐元素巧妙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音乐作品。
中国流行乐坛有很多歌曲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西方流行音乐元素,既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又融入了流行乐的节奏和编曲,使得整体音乐更加多元化和时尚化。
在西方流行音乐中,也能听到不少融合了中国音乐元素的作品,比如运用了中国风乐器和旋律的歌曲,以及中国传统音乐与电子音乐的结合等等。
这些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的作品,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还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魅力。
中西方音乐在流行音乐中的碰撞与融合也体现在演唱风格的融合上。
在流行音乐创作中,艺人们往往会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对不同风格音乐的理解,创作出了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的作品,同时在演唱风格上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很多艺人在演唱时,会结合中文和英文等不同语言进行演唱,使得音乐作品更富有国际化的特色。
而在音乐表演中,艺人们也会通过服装、舞蹈和舞台效果等方面的设计,将中西方文化特色巧妙融合,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音乐现场。
中西方音乐在流行音乐中的碰撞与融合也体现在乐器运用的融合上。
在很多音乐作品中,无论是中国流行音乐还是西方流行音乐,都能听到各种不同风格的乐器运用。
比如中国古筝、二胡、笛子等中方传统乐器,在很多流行歌曲中都有运用,而在西方流行音乐中,也能听到中国风琴、二胡、笛子等乐器的影子。
这些融合了中西方乐器的音乐作品,使得音乐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意。
文化交流:中西方音乐的异同和融合

文化交流:中西方音乐的异同和融合引言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通过音符的组合和旋律的律动,它能够打动人们的心灵,跨越文化的界限。
中西方音乐作为两大文化体系中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音乐的异同之处,并讨论在文化交流中它们是如何互相融合的。
中西方音乐的异同1. 背景和历史中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中庸和谐的美学观念;而西方音乐则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后来发展出了古典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等多种流派。
2. 音乐理论和体系中西方音乐的音乐理论和体系也存在差异。
中国音乐注重五音十二律的体系,强调以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五声音阶。
而西方音乐则采用平均律的体系,主要以半音音阶为基础。
3. 旋律和节奏中西方音乐在旋律和节奏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音乐注重旋律的曲调和音色的表现力,如京剧和古筝等传统乐器的演奏。
而西方音乐则注重和声和多声部的组合,如交响乐和合唱等形式。
4. 音乐风格和曲种中西方音乐的风格和曲种也各具特色。
中国音乐以其丰富多样的曲种而闻名,如古琴曲、京剧、民族乐器演奏等。
而西方音乐则以古典音乐、摇滚乐、流行乐等为主要风格。
中西方音乐的融合中西方音乐作为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的融合不仅有助于音乐的创新,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以下是一些中西方音乐融合的例子:1. 交响民乐交响民乐是中西方音乐融合的一种形式。
它结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曲调和西方交响乐的编曲方式,创造出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中国作曲家谭盾的《秦川雄鹰》和《滇池春色》等作品就是典型的交响民乐的代表。
2. 流行音乐的融合在流行音乐领域,中西方音乐的融合也十分常见。
例如,中国流行歌手通过在歌曲中加入西方乐器的演奏和编曲,与西方音乐家合作,创造出了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
3. 国际音乐节和比赛国际音乐节和比赛也是中西方音乐融合的重要平台。
流行音乐中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

流行音乐中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元素相互融合,音乐也不例外。
在流行音乐中,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音乐的形式和内涵,使其更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也推动了全球音乐产业的发展,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而西方音乐也充满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性。
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和融合,既是不同文化间对话和交流的体现,也是音乐创作和表达的一种新形式。
在流行音乐领域,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和融合呈现出多种形式,如中式的音乐元素被融入到西方流行音乐中,西方音乐元素也被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中,形成了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的音乐作品。
从中国音乐中融入西方音乐元素的角度来看。
在中国流行音乐中,西方音乐元素的融入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社会变革的推动,大量西方音乐元素被引入到中国的流行音乐中,不仅在音乐风格上有所体现,而且在音乐制作和演唱形式上也有所改变。
中国的流行音乐中开始使用西方乐器和编曲方式,加入了西方流行乐的元素,在节奏、旋律和编曲上出现了更多多样性和国际化的特点。
一些中国的流行音乐艺人开始使用英文歌词创作歌曲,以及与国际知名音乐人合作,使得中国流行音乐更加国际化,也更容易走向国际市场。
这种中西方音乐元素的融合使中国的流行音乐更加多元化,也更富有包容性,为中国的流行音乐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西方音乐的碰撞与融合不仅体现在音乐风格上,也体现在音乐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上。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音乐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带来了新的动力。
越来越多的中西方音乐人开始合作创作音乐,以及在国际音乐节上互相交流演出,促进了中西方音乐的交融和互鉴。
中国的流行音乐人在西方音乐节上演出,西方的流行音乐人也在中国举办音乐会,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尊重,也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
流行音乐中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

流行音乐中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速,中西方音乐在流行音乐领域中的碰撞与融合越来越普遍。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的流行音乐市场,中西方音乐元素的融合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趋势。
一方面,西方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不容忽视。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Hip-hop 音乐风潮到现在的电子舞曲潮流,西方音乐的元素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中国流行音乐中。
同时,西方音乐的经典曲目也被重新编曲、诠释,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取材来源之一。
例如,著名DJ/制作人Diplo与韩寒合作将MIA的电子流行歌曲"Bamboo Banger"重新编曲,融入中国古典乐和嘻哈的元素,创作出了具有中国元素的混合歌曲《Yellow Blaze》。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音乐风格也在西方流行音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远古的中国传统文化到现代的中国流行乐,中国音乐元素如古筝、二胡、箫等独具特色的乐器以及中国传统唱法都成为了跨界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著名英国摇滚乐队Coldplay与中国流行歌手G.E.M.合作,创作出了中英文混合的流行歌曲《A Sky full of Stars》。
这首歌取材自中国传统民乐,旋律中的箫乐独特,再加上G.E.M.的流行唱腔,其中的东方和西方元素完美结合,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
中西方音乐的碰撞和融合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多样性,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跨文化的融合不仅仅局限于音乐,它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艺术融合,比如服装、造型等。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创作灵感和更多的艺术想象空间,这也使得全球流行音乐的发展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随着未来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速,中西方音乐融合将会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这种融合强调着文化之间的互惠互利和相互理解,同时也为全球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向带来了新的探索机会。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中西方音乐融合都将会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改变着我们的音乐文化习惯,也为全球跨文化的融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流行音乐中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

流行音乐中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流行音乐是一种充满活力和创新的艺术形式,它不断受到不同文化音乐风格的影响和融合。
在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流派和风格,为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从中西方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音乐风格的融合方式、以及碰撞与融合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我们来看一下中西方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西方流行音乐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受到非洲音乐、民间音乐、爵士乐和布鲁斯音乐的影响,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摇滚乐、流行乐、电子乐等多种音乐风格。
而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则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受到了外国摇滚乐、流行乐的影响,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创新,中国流行音乐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中西方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表明,流行音乐是一种不断变化和创新的艺术形式,无论是西方的摇滚乐、流行乐,还是中国的流行音乐,都在不断吸收、融合和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
二、中西方音乐风格的融合方式在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过程中,往往以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
首先是歌曲演绎的融合。
中国歌手经常会翻唱西方流行歌曲,而西方歌手也会尝试翻唱中国流行歌曲。
通过歌曲的演绎,中西方音乐风格得以交流和融合,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作品。
其次是乐器演奏的融合。
中西方音乐风格在乐器演奏上也进行了大量的融合。
西方流行乐队常常会使用中国传统乐器来演奏他们的作品,而中国流行音乐团体也会引入西方乐器,如吉他、贝斯、鼓等,来丰富他们的音乐风格。
再次是音乐元素的融合。
中西方音乐风格还通过对音乐元素的融合来实现混搭。
在编曲风格上,中西方音乐往往会以不同的方式融合和创新,产生新的音乐形式。
在歌词创作上,中西方音乐也经常会借鉴对方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来实现文化和音乐风格的融合。
三、碰撞与融合带来的影响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不仅使音乐艺术本身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更为全球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流行音乐中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

流行音乐中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一、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流行音乐中的中西方音乐风格碰撞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西方音乐开始传入中国,受到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中国音乐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流行音乐。
而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更加频繁,流行音乐开始出现了更多的融合元素。
在音乐节奏方面,西方的流行音乐主要以四分之四拍为主,而中国传统音乐则更加注重乐曲的节奏变化,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西方节奏融合风格。
在音乐器乐方面,西方的流行音乐多以吉他、贝斯等乐器为主,而中国传统音乐则以笛子、二胡等乐器为主,两种音乐文化的乐器融合也给流行音乐带来了更多元化的声音。
在音乐编曲方面,西方流行音乐偏向于简洁明快的编曲风格,而中国传统音乐则更加注重旋律的变化和情感的表达,两种音乐风格的碰撞使得编曲风格更加多元化。
二、中西方音乐风格的融合在中西方音乐风格碰撞的基础上,流行音乐中出现了更多的融合元素。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音乐的创作上,还体现在音乐人的跨国合作和音乐表演中。
在音乐的创作上,中西方音乐风格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旋律、编曲和歌词等方面。
一些流行歌手和音乐人在创作音乐时,会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比如使用中国传统乐器、采用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等,从而打造出富有中国风情的流行音乐作品。
相反,一些中国音乐人也会在自己的音乐中融入西方流行音乐的元素,比如采用西方乐器、使用西方流行音乐的编曲风格等,使得音乐更具国际化的视野。
在音乐人的跨国合作中,中西方音乐风格的融合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些中国音乐人会与西方的音乐人进行合作,共同创作出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的作品,从而打破了国界的音乐隔阂。
三、中西方音乐风格融合的原因中西方音乐风格融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中西方音乐文化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音乐风格的融合也成为了一种必然。
中西方音乐风格融合也是音乐人对于音乐创作的追求,他们希望通过融合不同音乐文化的元素,打造出更具创新性和国际化的音乐作品。
流行音乐中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

流行音乐中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流行音乐也越来越多地展现了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
中
西方音乐的融合不仅在音乐风格上融合,而且在创作方式、歌词内容和表演形式等方面也
有所融合。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谈谈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
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和融合主要体现在音乐风格上。
在过去,中西方音乐的风格很
明显地区分开来。
西方音乐风格注重和声和旋律的发展,注重音乐表现力,而中国音乐则
强调旋律的变化和节奏的变化。
随着中西方音乐交流的增加,中西方音乐风格也开始交融。
现在的流行音乐往往会融入一些西方流行音乐的元素,如摇滚、嘻哈和流行电子音乐。
中
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还带来了很多新的音乐风格,如华语流行音乐、中国摇滚乐和电子音乐。
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碰撞和融合也体现在创作方式上。
在过去,中西方音乐的创作方式
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西方音乐一般是由作曲家创作音乐,并由演奏家演奏,演员演唱。
而
中国音乐则更注重乐队的合作,注重音乐的编曲和编排。
随着中西方音乐交流的深入,中
西方音乐的创作方式也开始交融。
现在很多中西方创作团队合作的流行歌曲,既融入了西
方的创作方式,又保留了中国音乐的传统元素,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地区的听众需求,又让
音乐更加多样化。
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近年来,随着全球交流日益紧密,中西方艺术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
这种碰撞与融合不仅在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更多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创作手法。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探讨中西方艺术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现状,并深入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一、艺术表现方式的互相借鉴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艺术作品表现方式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传统艺术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而西方艺术则更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运用。
在互相接触交流的过程中,两者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举个例子,中国画受到西方油画的影响,出现了更立体、更写实的表现手法;而西方音乐中的交响乐团演奏方式也开始融入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乐器和曲调,创作出兼具东方韵味和西方和谐的音乐作品。
二、审美观念的碰撞与整合中西方艺术文化的交流碰撞,不仅使艺术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虽然中西方存在着审美观念上的差异,但在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既有东方元素又贴近西方审美的新型审美观念。
例如,在电影中,中国的武侠元素和西方的动作场景结合,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风格;在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与西方建筑的现代风格相结合,创造出富有独特魅力的建筑作品。
三、创作方式的多元化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仅带来了艺术表现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创作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在过去,中国艺术作品往往以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技法展现,而西方艺术则更注重材料的应用和创新。
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式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使得创作手法更加多样化。
比如,中国陶艺家开始尝试与西方的陶瓷艺术相融合,创作出别具特色的陶瓷作品;在珠宝设计领域,东方的瑰丽与西方的精细工艺相结合,创造出华丽而独特的珠宝作品。
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仅影响着艺术领域,也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2012年Vol.27 No.9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2-08-14作者简介:肖 玛(1978-),男,四川成都人,从事歌剧、高男高音演唱及室内乐方向的研究。
音乐无国界。
李斯特曾说:“音乐能够同时既表达了感情的内容,又表达了感情的强度,它是具体化的、可以感觉到我们心灵的实质。
”而中国更是有“情动于中,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永(长声)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之说,这更是说明音乐与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为世界的语言,音乐跨越地域将不同国籍人民的心紧紧相连。
音乐工作者如果缺乏广阔的历史视野,缺乏对社会发展规律、对客观的、也即必然的普遍的、恒久不变的规律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势必会成为在音乐的发展中出现困难的根源。
为更好的促进我国音乐发展,传播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国文化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推向世界,2011年9-10月派遣中国民乐大使团对中东欧九国进行高级艺术访问交流活动。
通过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传播我国经典文化的同时,借鉴西方音乐文化的优点,完善和发扬我国的民族音乐。
笔者有幸参加了中东欧九国的高访活动,在与各国艺术家的交流中经历了思想的碰撞,得到了不少启发。
以下便是笔者的一些感悟,希望会为广大的音乐工作者带来参考。
一、多国国际音乐节——中国古乐打动外国观众笔者随“紫禁城室内乐团”先后参加了罗马尼亚第20届“埃内斯库”国际音乐节、“PLAI”音乐节和爱沙尼亚的“早期”音乐节以及匈牙利的国际艺术节,这些艺术节均属深度学术交流。
在这些享誉国际舞台的音乐节上,“紫禁城室内乐团”的艺术家们带来的琵琶独奏《霸王卸甲》气势恢宏,昆曲曲风九重奏《梅边四梦》风格独特。
《霸王卸甲》是著名的琵琶套曲,取材于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
全曲共分十六段:(1)营鼓 (2)开帐 (3)点将一 (4)整队 (5)点将二 (6)出阵一 (7)出阵二 (8)接战 (9)垓下酣战 (10)楚歌 (11)别姬 (12)鼓角甲声 (13)出围 (14)追兵 (15)逐骑 (16)众军归里。
其中别姬一段极为哀痛,渲染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面对爱妃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无奈和痛苦。
琵琶可以说是中国民乐中最富戏剧性的乐器,它的音色、韵味都有着戏剧情节和内在的张力。
在这曲《霸王卸甲》中,情节的描述细致入微,人物的刻画张扬尽致,表现出项羽的霸王气质,与激烈变故后产生的凄凉之感。
这首琵琶曲,带有浓厚的中国色彩,与中国的古代文化环环相扣,受到罗马尼亚、爱沙尼亚等国观众的一致好评。
这说明只要是真正含有中国文化精髓的精品音乐是具有可持续存在价值的,不会像一些其他的艺术作品,在较快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失去自己的现实性。
艺术感受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高度发展的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性,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能力,它在艺术作品发展的同时,产生于人的意识中。
艺术感受力存在着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程度,这与先天的感受力和后天所接受艺术感受方面的教育息息相关。
音乐并不直接反映生活,他采取一种令受众感觉熟悉的方式,使受众产生艺术体验。
如果不了解音乐产生的时代、地区和形式等,就无法感受音乐本体。
现今高速发展的交通和网络已经为我们解决跨地域和跨国界的难题。
波兰“中国通”马丁也说:“根本不需要担心外国人理解不了中国的高雅艺术。
中国杂技的技术性、观赏性的确很强,但并不足以代表中国文化。
昆曲、古琴这样的艺术形式,外国人可能一开始理解不了,但只要长久做下去,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
就如琵琶本就是由“丝绸之路”传进来的外来乐器,经过长时间的变化与融合,已经成了我国民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也是一个中国与外国文化碰撞并融合的很好例子。
二、波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文风俗独特,公民音乐素养普遍高在波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6场演出分别是“波兰中国文化节”、“乌克兰中国文化日”以及“白俄罗斯中国文化日”的一部分。
音乐会精彩纷呈,热闹欢快的《线戏》让在场观众体味到浓郁的西北风情。
古琴独奏《流水》拙朴纯真、古意盎然,将观众们带到了几千年前“青山无墨千年画,流水无弦万古琴”的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与“紫禁城室内乐团”的艺术家们合作了中国古曲《阳关三叠》、波兰作曲家肖邦的声乐作品《少女的愿望》与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亨德尔的声乐作品《让我痛哭吧》。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
目前所见的是一首中国古琴歌曲。
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
故称“三叠”。
这个版本的琴曲将古琴换成古筝,人声、古筝、箫的编排形式也属世界首创。
波兰作曲家肖邦的声乐作品《少女的愿望》这首歌是肖邦一生中创作的唯一一套歌曲集中的一首,歌曲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原曲由肖邦亲自谱写钢琴伴奏。
在这次的交流活动中,为了将中国传统民乐与西方音乐更好的融合,音乐家们做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记中东欧九国高访艺术交流活动肖 玛(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摘 要:作为世界的语言,音乐跨越地域将不同国籍人民的心紧紧相连。
本文通过笔者自述受文化部派遣出访中东欧九国进行艺术交流活动的经历,分析中西方音乐文化融合的具体艺术作品,从艺术感受力、音乐音响材料、音乐持续存在性、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几个角度讨论中西方音乐碰撞带来的启示。
为更好的促进我国音乐发展,传播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提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文化;碰撞;融合中图分类号:J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2)09-0041-022012年第27卷 第9期肖 玛: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记中东欧九国高访艺术交流活动了大胆的尝试。
在驻团作曲家重新的编曲下,《少女的愿望》的伴奏从钢琴变更为中国民族室内乐团。
其中运用了阮、扬琴、琵琶、三弦、洞箫、竹笛、二胡等民族乐器。
前奏部分用竹笛与弹拨乐表现了少女的纯真与烂漫,主体部分用弹拨乐与洞箫娓娓奏出3/4拍的华尔兹律动,再配上人声的柔美,向观众展示了一幅动人的青春图画。
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亨德尔的声乐作品《让我痛哭吧》是选自他的著名歌剧《里纳尔多》的咏叹调,被很多歌唱家演唱过。
此次,笔者用高男高音声部重新演绎这首咏叹调,在最大限度上还原了曲子的本来风格与意义。
这首咏叹调本来是西洋室内乐,经过精心编曲,笔者与演奏家们为大家呈现了全新的民族乐器室内乐为伴奏的《让我痛苦吧》。
伴奏的乐器有琵琶、扬琴、古筝、阮等等。
不同的音响材料决定了音乐的语言,在这样一首按照和声功能进行的西洋乐曲中,虽然可以很清晰的听出伴奏的乐器是中国的民族乐器,但乐器之间的配合非常的默契,听起来也很协调,没有违和感,甚至带来了新鲜感,也将原曲表达的对坎坷命运的叹息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波罗的海三国——庆祝建交20周年在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8场演出则是中国与波罗的海三国庆祝建交20周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属重要的文化外交活动。
“紫禁城室内乐团”精心策划并排练了“金石之声”等四套曲目,其中既有《寒鸦戏水》、《瑶族舞曲》、《夜深沉》等经典传统曲目,也有《梅边四梦》、《醉舞金刚》等现代作品,力求从不同侧面展示中国民乐的表演形式与内容。
四、总结“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直是存在于音乐领域中的问题。
当中西方音乐文化发生碰撞,不管是用中国的乐器演奏西方的作品,还是将西方音乐文化中的元素融合到中国传统音乐中都是需要经过仔细的思考和反复推敲的。
我国音乐目前发展阶段所面临问题的根源,不仅在于作曲家们缺乏广阔的历史视野和对于社会规律的深刻认识,音乐的受众审美也是现阶段困难的根源所在。
在中东欧九国的游历中,充分感受到了其音乐氛围的浓厚,民众普遍具备极高的音乐素养。
我们在接受中西方音乐文化碰撞的同时,同样应该学习西方完善的音乐体系和专业音乐知识普及、培养的模式。
只有当受众具备一定的艺术感受力,同时音乐作品也能真正作用于人的意识形态,引起共鸣时,中国传统音乐才能真正具有持续存在性。
参考文献:[1]卓菲娅·丽莎.于润洋,译.音乐美学译著新编[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Clash and Merging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musical cultureXiao Ma(Academy of music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 China)Abstract: As the language of the world, music transcends geographical closely linked to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readme culture ministry is sent to the Middle East , European Nine countries art exchange activities experience, analysis in the western music culture fusion concrete works of art, from art, music, feeling music audio material continued existence, the unity of content and form the angle of western music discussion of revelation. To promote the Chinese music development, dissemination of China's traditional national music reference.Key words: music culture; collision; fusion[责任编辑:邓 乐]积进行设计,使其在规定的位置与大小限制中,能够有添有减的突出其丰富的内涵及意义,传达出所需要表达的意境。
而在具体的构图时,还要通过在繁多的造型中选择更具代表性的造型来表现整体的设计效果。
还有比如在饮食礼品卡的设计上,通过采用打散与重构,能够使得其设计在美学的基础上更加精湛,使其物象的细节更加元素化、单纯化。
设计师在进行花饰图案的设计时,有的设计师就没有直接选用传统的青花图案,而是选用了将花纹打散的方式,取其精华作为花蕊,以突出其花心的特质,而其花瓣通过一些简单元素的重构,体现了其唯美、自然的形态。
三、结束语长期以来,传统的民间青花纹图案在现代包装中有着很多的运用,编者希望通过这些极具代表性的青花纹的介绍,让广大观者体会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青花纹手工艺人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工艺素养,培养出这些艺术家更高的、更深层次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融入传统美德的展现,以期使更多的民间艺术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