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与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word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word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苏轼的意义李泽厚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
但要注意的事,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论述类、古诗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1年全国卷)《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礞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高中语文课文谈中国诗赏析(2)

⾼中语⽂课⽂谈中国诗赏析(2) ⾼中语⽂试卷分析 论述类⽂本阅读 论述类⽂本的阅读材料选⾃曹明德的《中国参与国际⽓候治理的法律⽴场和策略:以⽓候正义为视⾓》,把脉时代的症结。
⽂本在800字左右,⽐考试说明题型⽰例字数略少,阅读量有所减少。
全⽂采⽤总分总结构,第⼀段和最后⼀段信息量不⼤,理解起来难度也不⼤,中间两段是阅读理解做题的关键。
原⽂虽然涉及了⼀些考⽣较为陌⽣的术语,但⾏⽂简明精炼,条理清晰,总体上通俗易懂,不难把握,适合⾼中⽣阅读和理解。
从考点覆盖看,依然着重考查考⽣理解⽂中重要概念、重要句⼦、筛选并整合⽂中信息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
今年特别值得注意的两点变化:⼀是侧重考查了分析⽂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这个考点,⼆是三道客观题,第1题是选择正确的⼀项。
近⼏年全国卷命题越来越强化“整体阅读”意识,要求考⽣在真正读懂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今年更是加强考查考⽣整体“读懂”的能⼒,尤其体现在第2题题⼲要求的设置、第1题D选项和第3题的所有选项的设置上。
这也必将是未来命题的⽅向,考⽣需要注意考查⽅向。
⽂学类作品阅读 实⽤类⽂本和⽂学类⽂本成为必考题,是今年语⽂卷变化最⼤的考点。
⽂学类⽂本阅读的选材是当代作家赵长天的⼩说《天嚣》,⽂本长度与考试说明题型⽰例⽂本长度相当。
选材关注我们⽐较陌⽣的科研⼈员的⽣活,但情节、⼈物都不复杂,主题也很鲜明。
第1题采⽤客观题型,改原来“五选⼆”的多选为“四选⼀”的单选。
第2题第3题为主观题,题⽬设置体现了全国卷的灵活度和综合性,但仍然⽴⾜于⼩说基本要素的考查。
整体来看,这次⽂学类⽂本阅读难度降低,更切近⾼中学⽣的阅读经验、⼈⽂认知。
实⽤类⽂本阅读 实⽤类⽂本选择了⾮延续性的新闻材料,其中材料⼆为图表形式。
这和考试说明题型⽰例中关于“国民阅读”的新闻材料题题型相同。
第1题第2题都是客观题,分别要求选出不正确的⼀项和正确的两项,要点分散在全⽂,需要有较强的筛选信息能⼒和整合概括能⼒。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word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word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向死而生江弱水①中国古典诗歌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死亡不可究诘,不理会才好。
庄子说“死生亦大矣”,他要我们从更高的观点超脱一些来看待生死物我。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庄子的态度是“吾将曳尾于涂中”,好死不如赖活着。
《楚辞》里的《招魂》与《大招》,将死者阴魂所在的幽冥界刻画得凶险愁惨极了,而人好吃好喝,好玩好乐,死者都要魂兮归来,活人更没有理由不及时行乐了。
《古诗十九首》里有着最多关于快活的谏言:“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②中国人的生死观,大抵都在这些“惊心动魄”的直白诗句中了。
陶渊明是大诗人中直接讨论过生死问题的,他的态度很是旷达:“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但他感叹于“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与《古诗十九首》仍然没什么两样,其对治死亡的良策也是酒:“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③欢乐极兮哀情多。
汉灵帝时,京师婚礼上常奏丧家之乐,酒酣之后续以挽歌,哀乐过人的魏晋之士也是一高兴就大唱其挽歌。
宋人百戏中有真人化装成骷髅在街头表演的,这边是小孩子好奇地迎上去,那边是妇人安详地给娃儿喂奶。
这不是恶趣和搞怪,而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怛的死与鲜活的生相摩相激。
更不用说那种英雄主义的直面死亡,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和《左传》中“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都是想通过人类记忆的力量来克服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让历史成为我们超越死亡的津梁。
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
④能够感受悲哀的心灵是健康的,能够从悲哀中宣泄与净化的心灵是强壮的。
南朝《子夜四时歌》有一首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谈中国诗(节选)阅读答案

谈中国诗(节选)阅读答案谈中国诗(节选)钱钟书①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②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
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③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选自刘登阁著的《中国文学史话》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

选自刘登阁著的《中国文学史话》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并雄踞古代文坛霸主地位达两三千年之久。
中国诗经历了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再到七言诗的发展演变。
陈伯海曾提出:以诗与乐的关系来论,诗经是入乐的,可唱的;随后的楚辞就摆脱了与音乐的联系,独立发展了文学,是不可唱的;再后来到了汉乐府和五言古诗时代,又重新建立了诗与音乐的联系,但它们是对诗经和楚辞的综合,也是对二者的超越,像五言诗的创作既注意格律,具有一定的音乐性,但又不同于专门用于歌唱的作品。
如果说诗经是诗与乐关系的正命题,那么楚辞就是一个反命题,而汉乐府和五言诗就是一个合命题,是否定之否定。
以内容与形式关系而论,先秦至汉魏时代的文学质朴无华,还没有考虑到形式问题,是质胜文的时期;随后的六朝文学与之完全相反,过分地讲究形式,形式甚至淹没了内容,可以说是文胜质的时期;再后来的唐宋文学综合了二者的成就,既重视内容,也不忽略形式,追求内容与形式并重,可以说是文质彬彬时期。
如果说先秦至汉魏时代是有关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正命题,六朝时代就是它的反命题,唐宋就是合命题,否定之否定。
以诗的特点而论,唐诗富有情趣,视野开阔宏大,充满外向精神,是以诗为诗的时代;随后的宋诗别开蹊径,以理趣取胜,眼界狭小,是内向型的,是以文为诗的时代;再后来的明诗追慕盛唐,批驳宋诗,但缺少宋诗开创新路的精神,走上了复古模拟之路,其内在的精神指向实际是企图揉合唐、宋诗的特点。
如果说唐诗是诗歌写作原则的正命题,宋诗就是一个反命题,是对唐诗的否定,明诗就是一个合命题,是否定之否定。
(本文节选自刘登阁著的《中国文学史话》)10、以下不属于本文语段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起源B.诗歌的音乐性C.诗歌的内容与形式D.诗歌的特点11、下列表述中,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是可唱的,楚辞是不可唱的,汉乐府和五言诗与音乐有联系,也可以当作专门用来演唱的作品。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谈中国诗》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谈中国诗》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先来看自然诗。
在中国和在西方一样,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都比较晚起。
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纵使偶尔涉及自然,也不过如最初的画家用山水为人物画的背景,兴趣中心却不在自然本身。
《诗经》是最好的例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只是作“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陪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是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陪衬。
自然比较人事广大,兴趣由人事而移到自然本身,是诗境的一大解放,不特题材因之丰富,歌咏自然的诗因之产生,即人事诗也因之得到较深广的义蕴。
所以自然情趣的兴起是诗的发达史中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在中国起于晋、宋之交,约当公元五世纪左右;在西方则起于浪漫运动的初期,在公元十八世纪左右。
所以中国自然诗的发生比西方的要早一千三百年光景。
一般说诗的人颇鄙视六朝。
我以为这是一个最大的误解。
六朝是中国自然诗发轫的时期,也是中国诗脱离音乐而在文字本身求音乐的时期。
从六朝起,中国诗才有音律的专门研究,才创新形式,才寻新情趣,才有较精妍的意象,才吸哲理来扩大诗的内容。
就这几层说,六朝可以说是中国诗的浪漫时期,它对于中国诗的重要亦正不让于浪漫运动之于西方诗。
中国自然诗和西方自然诗相比,也像爱情诗一样,一个以委婉、微妙、简隽胜,一个以直率、深刻、铺陈胜。
本来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柔性美。
刚性美如高山、大海、狂风、暴雨、沉寂的夜和无垠的沙漠;柔性美如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和媚眼似的湖水。
昔人诗有“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两句可以包括这两种美的胜境。
艺术美也有刚柔的分别。
诗如李杜,词如苏辛,是刚性美的代表,诗如王孟,词如温李,是柔性美的代表。
中国诗自身已有刚柔的分别,但是如果拿它来比较西方诗,则又西诗偏于刚,而中诗偏于柔。
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
专题10 论述类文章阅读(高考押题)-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诗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
刘勰云:“规范本体谓之镕,剪裁浮词谓之裁。
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肬赘也。
”又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这个原则虽然对各种文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
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
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
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
”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
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做题:
1、请结合本课所学,回答课后习题第三题。
2、运用比较的方法,完成《必刷题》p94面的第10、第11 两个小题。
A这段文字语言轻松幽默,运用双关,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 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B作者借此隐喻那些不懂西方文化却装懂,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 文化妄自尊大的中国人,又毫不留情的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 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C由此可见是一些文艺工作者的本位思想阻碍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作者认为要推进中外文化交流,需要反对中西本位文化思想。 D就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及发展规律来看,中外诗歌是相似相 通的,中国诗与西洋诗是并峙的,也是交融的。
理解句子的含义 【读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读指代与被指代的关系】 【读语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读被扩展与扩展的关系】
2、对全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本国诗的 尽职。
B中外诗歌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诗是外国诗发展 史的倒装;西洋诗的厚重体现在音调上,中国诗 的厚重体现在情感上、思恋和典故上,所以外国 诗有兽力和神威,而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 静。
C全文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 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 例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 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引用,使文章多姿多彩、 形象生动、幽默诙谐又通俗易懂。
D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 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歌的各个特点。最 后论说中国诗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是没有 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 须依据本国文化根基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论述类文本阅读初探 ——《谈中国诗》
1.理解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对于“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 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 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 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常见干扰项的设置:
1、整体与部分 2、已然与未然 3、或然与必然 4、先期与后期 5、主要与次要 6、原因与结果
7、言此与言彼
8、言多与言少
9、客观与夸大(缩小)
10、有据与凭空
必做题:
请结合今天所学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技法,尝试每三 个同学为一个小小组,合作出两个单选题,以巩固对重难 点句子的理解和对干扰项的排除方法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