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范文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章第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章第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耕地 2—居民地 3—湖泊
11 33 33 31 11 11 33 33 31 22 31 31 31 11 12 31 31 11 11 11 31 11 11 11 11
第二十五页,共42页。 核 基心 础考 自点 主
技能专项
真题重组集
2.影响(yǐngxiǎng)的利弊分析 结合数据变化的判读,观察湿地面积是增加还是减少,联 系所学内容,分析其产生的影响(yǐngxiǎng),联系设问要 关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答题要全面。
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
B.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速度加速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开垦湿地(shī dì),扩大耕地面积 第十四页,共42页。 核 基心 础考 自点 主
技能专项
真题重组集
解析 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shuǐyuán)的作用。人 类对湿地破坏后,气候大陆性会有所增强,则气温的日较 差、年较差都会增大;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也会增大。三江 平原原来是“北大荒”,后来被开垦成为“北大仓”,在粮 食增产的同时也导致湿地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 答案 (1)B (2)D
第十九页,共42页。 核 基心 础考 自点 主
技能专项
真题重组集
【对点演练(yǎn liàn)】 2.图1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2是洞庭湖1825~
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 题。
第二十页,共42页。 核 基心 础考 自点 主
技能专项
真题重组集
(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 化 , 将 严 重 ( y án z h òn g ) 削 弱 其 _ _ _ _ _ _ _ _ 、 ________等生态价值和________、________等经 济价值。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

高中地理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湿地的概念、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2、认识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3、理解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湿地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的读取加深对湿地概念的理解、我国湿地的分布情况的了解
2、通过阅读课本“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和连线题的训练等了解湿地的主要价值
3、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图片对比、案例呈现等认识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提问:洞庭湖湿地产生这些变化,将对湖区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思考:洞庭湖湿地产生这些变化,将对湖区产生哪些不良影响?(小组讨论,在黑板上展示讨论成果进行交流)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对于湿地破坏后不良影响的探讨。
教师小结并延伸: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水旱灾害频发:可供农副产品大量减少。
学生了解相关案例,思考案例中的相关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写下来的方式):洞庭湖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表格分析、图片对比法,引发学生对洞庭湖湿地变化及其原因的探究。重点探究“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展示洞庭湖今昔的对比图片和材料二。
思考:图片和材料中反映了洞庭湖的哪些变化?(个别回答)
通过材料分析法,引发学生对于洞庭湖湿地变化及其原因的思考。重点探究“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变差”。
见到了解一下洞庭湖的基本概况。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给出材料一,引出湿地的概念。
通过阅读书本,初步了解湿地的基本含义
培养学生阅读书本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展示6张图片。
根据对湿地的初步理解,采用学生个别回答方式,辨别出6张图片所展示的景观是否属于湿地。
通过书本的阅读,在初步理解湿地基本含义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景观图进行辨别判读。如出现误读误判请生生相互点评,帮助解决。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

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导学案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成效B.小浪底水利工程蓄水拦沙C.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发挥作用D.渤海风浪强度增加4.2012年3月21日为世界森林日,2012年世界森林日主题是“保护地球之肺”。

下列能体现保护森林的是( )①维护和增加森林覆盖面积②加强森林的开发使用③恢复并提高森林功能④重视森林土著人和森林工人权利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012·浙江会考)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m×2m×1m)、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

据此完成5、6题。

5.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 )①防风固沙②净化水质③涵养水源④塑造地形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若用无植物的相同模拟系统实验,则检测到( )A.出水口的排水量减少B.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C.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D.土壤矿物质总量增加7.下列不属于湿地的是A.东北三江平原 B. 海南岛红树林 C.青海湖 D.青藏高原上的冰川8.关于湿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库、稻田是湿地 B.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C.高山上没有湿地 D.我国湿地类型多样9.下列不属于湿地生态系统作用的是A.调节气候 B.防风固沙 C.美化环境 D.净化水污染10.下列不属于洞庭湖湿地作用的是A.调蓄洪水 B.发电 C.提供丰富农产品 D.航运11.(2005.天津)湿地的功能或用途应是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红笔更正:2.2答案BCD ACC DCBBB红笔更正:2.3答案BCCCB。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学案

第二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考点一湿地的含义与功能对应学生用书p1391.湿地的定义: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范围:包括沼泽、__滩涂__、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共同特点: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__陆地__与__水体__之间的过渡带。

3.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较高的__生产力__和丰富的__生物多样性__。

4.湿地的生态作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对应学生用书p1391.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2.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价值表现维持生物多样性洞庭湖区湿地水域与陆地交错,适于各种野生生物的生长、栖息和繁衍,其中有许多珍稀物种,如中华鲟、白鲟等调蓄洪水洞庭湖区水域面积大,丰水季节,洞庭湖能够大量蓄洪,显著地减小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威胁;干旱季节,洞庭湖又把蓄纳的水还给长江,维持长江主航道的水位,确保长江的正常通航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每年生产出大量的鱼、虾、蟹、稻米、莲藕等农副产品,丰富的芦苇、速生杨树等为湖区造纸业提供了大量原料航运南纳“四水”,北通长江,长期作为南方重要的水运通道旅游观光自然景观类型多样,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例1 (2019·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D)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解析]由材料“越年积雪面积减少”可知,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正确;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引起,A、B、C错误。

故选D。

例2 (2018·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0章第2讲 区域重要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湿地、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学案 湘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0章第2讲 区域重要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湿地、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学案 湘教版

第2讲区域重要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湿地、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最新考纲探究线索核心素养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1.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评价人类的开发、破坏带来的不利影响,掌握合理开发、保护的措施。

2.人地协调观:充分认识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意义,规范人类的开发活动,树立正确生态保护观。

[教材内案例]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1.“地球之肾”——湿地(1)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①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②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共同特点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4)湿地的功能功能美称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资源的宝库”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生命的摇篮”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天然空调机”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天然水库”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地球之肾”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鸟类的乐园”(1)产生原因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

(2)表现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和效益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3)案例——洞庭湖萎缩①原因:a.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b.人为原因大规模的围湖造田,破坏地表导致土壤侵蚀并在湿地沉积,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截流改向导致湿地来水量减少,极大地加速了湿地的萎缩过程。

②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及生态环境问题增多。

3.保护湿地(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措施地区具体措施洞庭湖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措施三江平原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特别提醒] 湿地保护的两大原则一是保护与开发并重、协调一致;二是湿地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要特别重视湿地的环境作用。

2[1].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优秀教案

2[1].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优秀教案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以洞庭湖区为例一、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 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 初步认识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取图片大致了解湿地的概念和类型。

2. 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讨论总结,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通过对湿地价值的学习,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2. 在分析当前不合理利用湿地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3. 通过课堂上对平湖乡土地理的了解,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教学重点:1. 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2. 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四、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导入新课]以“世界湿地日”为主题导入。

师:你们知道2月2日是什么日子吗?生:……师:这一天是世界湿地日。

那大家又知道什么是湿地吗?其实在我们江南地区有着很多很多的湿地。

(浏览地图册图/其他湿地地图)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简单的了解“世界湿地日”的由来和历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一、湿地含义及价值(展示各种平湖地区的湿地,以乡土地理来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兴趣)这些都是我们平湖地区的湿地,大家在欣赏这些图片的同时能思考下面的问题:1. 什么是湿地?2. 湿地有哪些种类?3. 湿地的特点?(进行一定的提示和引导,学生应该可以回答)1、湿地的定义(1)简明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2)世界《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湿地的定义有多种,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湿地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高中地理教案《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高中地理教案《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高中地理教案《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第一章:湿地的定义与重要性1.1 湿地的概念1.2 湿地的类型与特征1.3 湿地的生态功能与重要性1.4 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章:湿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2.1 湿地资源的种类与分布2.2 湿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与技术2.3 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2.4 湿地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与解决方案第三章:湿地保护的意义与目标3.1 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与意义3.2 国际湿地保护的现状与趋势3.3 湿地保护的目标与原则3.4 湿地保护的政策与法律体系第四章:湿地保护的方法与措施4.1 湿地保护的主要方法与技术4.2 湿地恢复与修复的措施与案例4.3 湿地保护的公众参与与教育宣传4.4 湿地保护的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第五章:我国湿地资源的现状与保护5.1 我国湿地资源的分布与特点5.2 我国湿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状况5.3 我国湿地保护的现状与问题5.4 我国湿地保护的政策措施与实践案例第六章: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6.1 湿地生态系统监测的重要性6.2 湿地生态系统监测的方法与技术6.3 湿地生态系统评估的指标与体系6.4 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的实践案例第七章: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7.1 湿地景观规划的原则与目标7.2 湿地景观规划的方法与步骤7.3 湿地景观设计的技术与案例7.4 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践案例第八章:湿地保护项目的实施与管理8.1 湿地保护项目的设计与申报8.2 湿地保护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流程8.3 湿地保护项目的中期检查与调整8.4 湿地保护项目的成效评估与经验借鉴第九章:湿地保护与人类福祉9.1 湿地保护与水资源管理9.2 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9.3 湿地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9.4 湿地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第十章:湿地保护的公众参与与教育10.1 湿地保护公众参与的重要性10.2 湿地保护教育的目标与方法10.3 湿地保护公众参与的活动设计与实施10.4 湿地保护教育的实践案例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湿地的定义与重要性湿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湿地生态功能与重要性的具体表现重点环节2:湿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湿地资源的种类与分布的特点湿地资源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重点环节3:湿地保护的意义与目标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与意义的阐述湿地保护的目标与原则的解读重点环节4:湿地保护的方法与措施湿地保护的主要方法与技术的操作要点湿地恢复与修复的措施与案例的分析重点环节5:我国湿地资源的现状与保护我国湿地资源的分布与特点的描述我国湿地保护的政策措施与实践案例的评价重点环节6: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监测的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湿地生态系统评估的指标与体系的构建重点环节7: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湿地景观规划的原则与目标的制定湿地景观设计的技术与案例的解析重点环节8:湿地保护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湿地保护项目的设计与申报的流程湿地保护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流程的掌控重点环节9:湿地保护与人类福祉湿地保护与水资源管理的关系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重点环节10:湿地保护的公众参与与教育湿地保护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与方法湿地保护教育的目标与方法的实施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教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从湿地的定义与重要性,湿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湿地保护的意义与目标,湿地保护的方法与措施,我国湿地资源的现状与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第2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第2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

第2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1.湿地的含义(1)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分类⎩⎪⎨⎪⎧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 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3)湿地的特点①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2.“地球之肾”(1)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湿地的生态效益“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提醒(1)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

(2)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提供航运和旅游场所。

1.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2.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

举例如下:考向湿地的生态功能(2011·天津文综)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B.bf—地表崎岖、降水少C.ce—光照充足、风沙大D.dg—气候湿润、林地多2.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A.c B.d C.e D.f答案 1.D 2.C解析第1题,从图中各生态功能区来看,abc位于西北干旱区,ab为沙漠广布的新疆和甘肃,位于绿洲地区,地形平坦,c地光照充足、风沙强烈;e地处于青藏高原上,光照充足;f地地形崎岖,但降水较多;dg处于东北和东南地区,为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林地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3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基础梳理】
一.湿地的含义及生态功能
二.湿地资源问题和保护
【疑难突破】
一.湿地的内涵及关联图法解析湿地资源的功能——深化探究
二.表格归纳法解析湿地减少的原因——深化探究
迟早会被来自湖泊内外的沉积物所充满,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

人为原因
①人口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环境压力;
②土壤侵蚀,导致进入河流的泥沙增加,减少了湿地的面积;
③大量引水灌溉和河道截流改向,使湖泊、沼泽水量减少,面积急剧缩小,甚至干涸;
④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沼和海滨滩涂湿地面积减少,乃至消失;
⑤使湖沼、沿海富营养化现象时有发生,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⑥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沼、海岸生态系统退化;
⑦过度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
⑧环境污染;
⑨引入外来物种的干扰;
⑩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

【名题例析】
例1.对比遥感图像发现,近年来我国新增土地最快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加幅度减小。

读下图回答(1)~(3)题。

(1)黄河三角洲湿地泥沙来源主要是
( )
A.黄河上游泥沙 B.黄土高原泥沙
C.地上河河床 D.渤海海底泥沙
(2)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幅减小带来的影响有
( )
A.耕地面积减少
B.地下水位下降
C.黄河三角洲海岸后退加剧
D.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加幅度上升
(3)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增长幅度减慢的原因不可能是 (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成效 B.小浪底水利工程蓄水拦沙
C.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发挥作用 D.渤海风浪强度增加【解析】第(1)题:黄河三角洲泥沙主要来自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第(2)题:湿地增幅减小,耕地面积未减小,而是湿地增长幅度比原来减小;地下水位不受影响,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幅下降,而三角洲受海浪侵蚀后退幅度加大。

第(3)题:黄河三角洲新增土地增幅减小不是因渤海风浪增强造成的,而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有效和小浪底工程所发挥的作用,防护林也起了一定作用。

【答案】(1)B (2)C (3)D
例2.(改编题)读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完成以下各题。

(1)图中湖泊A为;湖泊B为。

(2)A地是我国重要的
( )
A.商品粮基地 B.商品棉
基地
C.甘蔗生产基地 D.热带经
济作物基地
(3)AB两片湖区为什么会出现围湖造田的现象
围湖造田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4)指出围湖造田对本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图中两片湖泊的轮廊是判断本图所示区域的重要依据。

从形状看,两湖分别是A(洞庭湖)和B(鄱阳湖)。

另外,围湖造田与我国建国的人口增长及农业等背景有关,这是解答本题必须掌握的一些辅助内容;围湖造田的影响,则可根据教材原理进行作答。

【答案】(1)洞庭湖鄱阳湖(2)A(3)20世纪50~80年代,随着洞庭湖区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多地少,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围湖造田对湖区的社会经济的影响表现为:增加耕地面积,农业增产,对缓解湖区的粮食问题产生过积极影响。

(4)由于围湖造田,使得湖区大面积减少,将完整的湖泊分割为西洞庭湖、东洞庭湖和南洞庭湖三个部分,泥沙的淤积,大片湿地的消亡,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使湖区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增多。

【课堂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选,第5题为双选,每题5分,共25分)
读下列有关洞庭湖水系变迁图,回答1~3题。

1.与19世纪初相比,20世纪中期的洞庭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 A.八百里洞庭风光不再,面积减小 B.洞庭湖湖水变浅
C.洞庭湖调节洪水的能力下降 D.洞庭湖入湖水系增加,调蓄洪水的能力上升
2.洞庭湖四周的地势大致是 ( ) A.南高北低 B.东高西低 C.四周高中间低 D.北高南低
3.引起20世纪中期洞庭湖水系变化的人为原因是 ( ) A.人口增多,人类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B.荆江河段大量的裁弯取直工程
C.退耕还湖 D.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建设
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鸟类的乐园”,保护湿地十分必要。

据此回答4~5题。

4.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有 ( ) A.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轻污染 B.吸烟滞尘、防风固沙
C.吸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 D.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5.湿地的正确发展方向,应是 ( ) A.通过湿地改造,发展谷物种植业 B.利用湿地自然条件,建立蔬菜、瓜果基地
C.利用湿地水域,合理发展水产业 D.利用湿地风貌和动植物资源,发展旅游业
二.综合题(16分)
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新京报2008年9月4日报道近日,有消息
称国家林业局已将丹顶鹤作为国鸟候选提交国务院审查,
按程序最后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以法律的形式
确定我国国鸟。

材料2: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是典型的内陆
湿地。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使扎龙成为
全球知名的鸟类繁殖和栖息地。

材料3:2008年9月9日~13日,江西湿地办进行实
地考察后,拟在江西修河、鄱阳、东江源建设的国家湿地公园,经专家组实地考察认为均为自然与人工复合湿地系统,是城市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的完美结合。

(1)丹顶鹤作为湿地的代表性禽类,其主要生活在我国的_______平原。

(2)下列就扎龙湿地形成条件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地势低,水源充足 B.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C.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D.地下水位低
(3)研究表明,湿地比传统意义上的绿地更具环境效益,目前,许多城市在加强人工湿地建设。

试分析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所起的作用。

(4)扎龙湿地火灾多发,引起湿地退化,鸟类迁移,使“鹤乡”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受到很大影响。

对此,你认为应采取哪些解决措施
【基础梳理】
一.地表覆盖浅过渡多样气候水源污染环境农副水运
二.过度下降效益围湖造田调蓄洪涝断航育林
【课堂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选,第5题为双选,每题5分,共25分)
1.D 2.C 3.A【解析】题目由洞庭湖面积的变化引出,考查了湿地的功能、地势、变化的人为原因。

洞庭湖面积减小、湖水变浅,调蓄洪水的能力会下降,周围河流水系并未发生较大变化。

湿地往往是在地势低洼的地区,洞庭湖周边入湖河流从四周向中间流,反映了地势四周高中间低。

洞庭湖变小,是由于长江上中游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入湖泥沙增多,加上人类大规模围湖造田而形成的。

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工程有利于河水下泄,减轻河道泥沙淤积。

退耕还湖则有利于洞庭湖面积扩大。

4.A 5.CD【解析】海洋不是湿地,滩涂、河湖、水库等属于湿地。

湿地主要的功能不包括吸烟滞尘,防风固沙,也不能吸纳所有的污染物和阳光中的紫外线。

湿地的正确发展方向是予以保护,因地制宜发展水产业、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产生综合效益。

二.综合题(16分)
6.【答案】(1)松嫩(2分)(2)D(2分)(3)①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②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③降解有毒物质,净化水质;
④增加地表水下渗,增大地下水资源总量。

(至少3点,6分)(4)人工补充湿地水量;禁止大规模采伐芦苇等湿地植被;迁移湿地核心地区过多的人口;人工繁育丹顶鹤等珍稀鸟类等。

(至少3点,6分)
【解析】第(1)题,丹顶鹤主要生活在东北平原的松嫩平原上,是湿地代表性禽类。

第(2)题,主要从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来分析,总结扎龙地区地表多水的原因即可。

第(3)题,考查了湿地的生态功能。

第(4)题,湿地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引起湿地退化,从而削弱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旅游开发的功能,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与利用,如补水、禁采、禁开荒、减少居住人口,人工培育养殖珍稀鸟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