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维护阶段配置管理规程
设备运行、维护、保养制度模版

设备运行、维护、保养制度模版一、引言本制度旨在规范设备的运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
凡使用本公司设备的部门和人员,都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二、设备的运行规范1. 在使用设备前,必须先对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的各个部件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不得使用有故障或损坏的设备。
2. 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和培训,并且严格按照设备操作手册进行操作,禁止操作不熟悉的设备。
3. 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并处理设备故障和异常情况,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4. 设备的开关、按钮等控制设备的操作装置必须设置在易于操作、观察和维护的位置,并有明确的标示,以免误操作和事故发生。
5. 当设备发生故障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维修部门进行检修和处理,严禁私自维修设备。
三、设备的维护规范1. 定期检查设备的各项功能部件,包括但不限于传感器、电机、阀门等,并进行必要的润滑、清洁和调整。
2. 检查设备的电气线路和连接器的接触情况,确保设备的电气运行正常,防止电气故障和火灾事故发生。
3. 定期清洗设备的外壳和内部结构,清除积尘和异物,保持设备的整洁和卫生。
4. 定期更换设备的易损件和消耗品,如滤网、密封圈等,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的延长。
5. 定期进行设备的机械检查和调整,确保设备的各项参数和性能符合规范要求。
四、设备的保养规范1. 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润滑油和润滑脂的使用情况,并及时更换和补充,以确保设备的正常润滑和减少磨损。
2. 定期检查设备的冷却系统和散热器,确保设备能正常散热,防止因过热引起的设备事故。
3. 定期检查设备的电气系统和电源接地情况,确保设备的电气安全和防止电气故障。
4.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确保设备的自动控制和运行的稳定性。
5. 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和加固,预防设备的老化和损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五、设备的安全措施1. 使用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设备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程序,穿戴安全防护用具,确保人身安全。
设备运行、维护、保养制度范本

设备运行、维护、保养制度范本一、概述设备是企业生产运营的重要支撑,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制定设备运行、维护、保养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制度旨在规范设备的运行、维护、保养工作,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二、设备运行管理1. 设备开机与关闭1.1 设备开机前,必须检查设备周围环境是否安全,移除可能的障碍物。
1.2 检查设备各部位是否完好无损,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
1.3 将设备接通电源,按照设备操作要求进行开机操作。
1.4 设备开机后,应及时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1.5 设备运行结束后,应及时关闭设备,断开电源。
2. 设备操作规范2.1 在设备运行过程中,严禁将手指、手臂等身体部位靠近设备运转部分。
2.2 操作人员必须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切勿擅自更改参数或操作方式。
2.3 操作完毕后,应及时清理设备周围的工作环境,防止杂物进入设备。
3. 设备故障处理3.1 设备故障出现后,操作人员应立即停止设备运行,并上报设备维修部门。
3.2 在设备等待维修期间,应在设备附近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其他人员注意。
3.3 维修人员应及时到达现场,并按照维修程序进行故障排查和维修。
三、设备维护管理1. 设备定期检查1.1 设备维护部门应按照设备操作手册中的要求,制定设备定期检查计划。
1.2 设备定期检查主要包括设备部件的松动、变形、磨损等情况的检查,及时更换损坏或磨损的部件。
1.3 定期检查应记录检查内容、日期、检查人员等信息,并保存相关记录。
2. 设备润滑管理2.1 设备维护部门应按照设备操作手册中的要求,制定设备润滑计划。
2.2 设备润滑计划应详细列出设备的润滑点及润滑方式,以确保设备各部位充分润滑。
2.3 设备润滑应在设备停机或低负荷时进行,润滑剂要选择合适的种类和数量。
2.4 设备润滑应记录润滑内容、日期、润滑人员等信息,并保存相关记录。
3. 设备清洁管理3.1 设备维护部门应制定设备定期清洁计划,确保设备的清洁卫生。
配置管理规程

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CM)的目的是通过执行版本控制、变更控制等规程,以及使用配置管理软件,来保证所有配置项的完整性和可跟踪性。
配置管理过程域的四个主要规程:制定配置管理计划-配置库管理-配置版本控制-配置变更控制定义1.工作成果(Work Product)项目研发和管理过程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工作成果,例如文档、程序和数据等。
2.配置项(Configuration Item, CI)所有纳入配置管理范畴的工作成果统称为配置项,配置项主要有两大类:(1)属于产品组成部分的工作成果,例如需求文档、设计文档、源代码、测试用例等。
(2)项目管理中产生的文档。
如计划、报告等。
这些文档虽然不是产品的组成部分,但是值得保存。
每个配置项的主要属性有:标识符、名称、文件状态、版本、作者、日期等。
所有配置项都须保存在配置库里,确保不会混淆、丢失。
配置项及其历史记录反映了软件的演化过程。
3.基线(Baseline)基线由一组配置项组成,并且这些配置项已被“冻结”,任何人不能再随意修改(见变更控制规程)。
基线通常在里程碑处建立,所以一个产品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基线。
基线的主要属性有:标识符、名称、版本、日期等。
通常将交付给客户的基线称为一个“Release”,为内部开发所用的基线则称为一个“Build”。
4.项目配置管理员(Project Configuration Manager)为了提高配置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项目需要有专人为项目制定《配置管理计划》,创建和维护配置库,在本文档中,该负责人称为项目配置管理员。
在公司,项目支持负责人担任项目配置管理员的角色。
5.项目变更控制委员会(Change Control Board, CCB)项目CCB对项目内配置管理的各项活动拥有决策权(例如审批配置管理计划,审批变更请求等)。
对于配置管理而言,项目CCB是决策者,而项目配置管理员是执行者。
设备运行、维修、保养制度范文

设备运行、维修、保养制度范文一、设备运行制度:1.设备操作规程1.1 操作人员应熟悉设备的结构、技术要求和安全操作规程,严守相关操作规定,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1.2 在启动设备前,操作人员应先检查设备的各项指示灯、控制开关以及仪表的工作状态,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1.3 不得随意更改设备的运行参数和控制模式,必要时应事先取得相关管理人员或运行人员的批准。
2.设备运行维护计划2.1 设备的运行维护计划应根据设备的使用情况、使用时间和设备特点等因素进行制定,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2.2 运行维护计划应包括设备的日常巡检、定期保养、故障排除、设备维修等内容,并详细记录各项管理措施和操作要求。
3.设备操作记录3.1 在设备的运行过程中,操作人员应按照操作规程,及时记录设备的运行参数和工作状态,并定期进行整理和归档。
3.2 设备操作记录应包括设备的启动时间、运行时间、停机时间、故障情况、维修记录等内容,并签字确认。
二、设备维修制度:1.维修申请与报修1.1 操作人员在发现设备出现故障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上报相关管理人员,并填写维修申请表。
1.2 维修申请表应详细描述设备故障现象、故障发生时间、设备停机时间等相关信息,并签字确认。
2.维修责任与配件管理2.1 维修人员应按照维修计划和维修要求,对设备进行专业的维修工作,并及时完成维修任务。
2.2 维修过程中所使用的配件和工具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领用和归还,做到合理使用和妥善保管。
3.维修记录与总结3.1 在设备维修过程中,应及时记录维修的具体情况和所采取的维修措施,并向相关人员进行交接和报告。
3.2 设备维修完成后,应进行维修总结,分析故障原因,提出维修经验和改进建议,并归档备查。
三、设备保养制度:1.保养计划与周期1.1 设备保养计划应由相关管理人员制定,并根据设备的使用时间和使用环境进行合理调整。
1.2 保养周期应根据设备的不同部件和不同要求进行区分,并明确保养日期和保养内容。
设备使用与维护管理制度范本

设备使用与维护管理制度范本一、概述本制度旨在规范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管理。
三、设备的使用规定1. 使用人员应按照设备的操作手册进行正确操作,熟悉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2. 在使用设备前,应检查设备的电源接头、电源开关等是否正常,确保电源接地可靠;3. 使用设备时应穿戴合适的劳动防护用品,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伤害;4. 设备的操作台面应保持整洁,不得放置杂物,以免影响操作效果;5. 使用设备时,应保持机器周围的环境清洁,并保持通风良好,以防止设备过热;6. 在设备异常情况下,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检修;7. 使用完毕后,应及时关闭设备的电源,清理设备表面的污垢,保持设备整洁。
四、设备的维护管理规定1. 设备维护人员应定期检查设备的各项功能和性能指标,并记录检查结果;2. 设备维护人员应定期清洁设备的内部结构,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3. 维护人员应及时更换设备的易损件,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4. 维护人员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润滑保养,并保持记录;5. 维护人员应定期检查设备的电源接线和电气元件,确保设备的电气安全;6. 维护人员应按照设备的维护计划进行维护和保养工作,并记录维护情况。
五、设备故障处理规定1. 在设备发生故障时,使用人员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处理;2. 维修人员应及时到达故障现场,进行故障诊断和维修;3. 维修人员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维修工作,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4. 维修人员应及时向使用人员反馈故障原因和维修结果,并提出设备维护的建议;5. 经常出现故障的设备,应及时进行彻底维修或更换。
六、安全注意事项1. 使用人员应注意设备的周围环境,防止设备与水或其他液体接触,以避免电气事故的发生;2. 在设备运行过程中,严禁用湿手或带有金属饰品的手触摸设备,以防触电事故发生;3. 使用人员应定期参加安全操作培训,并熟悉设备的紧急停止按钮位置;4. 在设备维护过程中,维修人员应使用绝缘工具和穿戴绝缘手套,确保安全;5. 维修人员应随身携带维修工具和安全防护用品,并定期检查其可用性。
公司常用设备维护管理制度

公司常用设备维护管理制度一、目的与范围本制度旨在规范公司内部对常用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确保设备稳定运行,减少生产中断的风险。
适用于公司所有涉及到生产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活动。
二、管理职责1. 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修订设备维护计划,监督执行情况。
2. 使用部门负责日常的设备检查和保养工作,及时上报设备异常情况。
3. 维修团队负责执行维护计划,处理设备故障和紧急修复工作。
三、维护分类1. 日常维护:由操作人员负责,包括设备清洁、润滑、紧固等工作。
2. 定期维护:由维修团队负责,根据设备使用频率和厂家建议进行周期性的检查和维护。
3. 预防性维护:通过数据分析预测设备潜在的故障点,提前进行维护。
四、维护计划1. 制定详细的设备维护计划,包括维护周期、维护内容、责任人等。
2. 维护计划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设备使用状态适时调整。
3. 维护工作完成后,应及时记录维护情况,包括维护时间、内容、结果等。
五、故障处理1. 发现设备异常时,立即停机并上报设备管理部门。
2. 设备管理部门组织维修团队进行故障诊断和紧急修复。
3. 故障处理后,应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同类故障再次发生。
六、备件管理1. 建立备件库存管理制度,确保关键备件的供应。
2. 定期检查备件库存情况,及时补充和更新。
3. 对于高频使用的备件,应保持适量的备用数量,以减少因等待备件而延误维修的时间。
七、培训与考核1. 定期对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进行设备维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 对维护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以确保维护质量。
八、持续改进1. 收集设备维护的数据和反馈信息,分析维护效果。
2. 根据分析结果,不断优化维护计划和管理流程。
3. 鼓励创新思维,探索新的维护技术和方法。
结语:。
PMM-DM01R01-产品维护阶段缺陷管理规程之欧阳体创编

Product Maintenance Phase Defect Management Regulations产品维护阶段缺陷管理规程(PMM-DM01R01V1.0/ PMM)Revision record修订记录Table of Contents 目录1目的32范围33维护团队成员在问题和缺陷管理方面的职责34单个问题分类处理规程34.1问题分类处理原则34.2网上问题处理规程34.3生产问题处理规程34.4缺陷处理规程35产品缺陷统计和报告的管理规定35.1问题清单管理与周边部门的通报机制35.2问题总结报告、统计分析的管理要求35.3根据问题进行经验案例总结的要求36缺陷预防的要求3List of Tables表目录Table表1Sample table 样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List of Figures图目录Figure图1Sample Figure 样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Product Maintenance Phase Defect Management Regulations产品维护阶段缺陷管理规程产品维护阶段缺陷管理规程List of abbreviations 缩略语清单List of reference 参考资料清单1 目的1.1 明确产品R版本在正式发布后有关缺陷的管理规范,指导对象是研发维护团队;2 范围2.1 产品R版本正式发布(网上运行)后,与研发设计有关的缺陷处理过程。
这里所说的“有关”,不仅包括经过定位分析后确定是缺陷的问题,也包括在问题责任确定之前怀疑是产品缺陷的问题,研发维护团队有责任协助分析处理这些问题。
2.2 本文所说的“问题”,是指用户和下游部门、相关部门反馈的有关产品不能正常工作、不能达到技术要求的情况;如果经过分析定位,确定该问题是由于产品设计错误或不完善造成的,则该问题被判定为“缺陷”,简称“缺陷”。
本规范适用于这两类情况;2.3 各类产品问题的处理过程,首先应该符合(要求不低于)公司质量部发布的《产品质量问题管理总体规范》(按最新版本为准)。
配置管理

基线发布
发布申请:项目经理提交《基线及产品发布申请单》给CM工程师, 说明要求发布的时间,发布的基线名称、版本及所含配置项信息 CM工程师检查:CM工程师参照发布申请对发布对象进行检查,具 体检查项参见《配置管理计划》中的基线列表。检查发现的问题需与 项目经理沟通并记录处理结果。
发布审批:CCB根据申请单、CM工程师的检查结果,审批基线的建 立和发布申请,若同意发布,则进入下一步;若拒绝发布,则描述原 因并通知相关人员
《配置管理计划》作为项目整体计划的一部分,需 与《项目计划》一起进行评审,评审通过以后需要得 到高层经理的批准方可生效 《配置管理计划》的内容和形式请参考《配置管理 计划模板》 输出通过评审,并经高层经理批准的《配置管理计 划》
10
建立配置管理系统
按照《配置管理计划》的资源描述搭建配置管理软 硬件平台 按照《配置管理计划》建立配置管理库,并把配置 库划分为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根据需要,也可 以建立基线库和支持性记录库 按照《配置管理计划》为不同的配置库划分目录, 以便于管理和访问
配置项列表和配置项的标识规则是《配置管理计划》 的组成部分
7
配置项分类
代码类配置项(源代码、可执行代码以及相关的数 据文件)的划分由项目组结合项目具体情况确定(例 如,一个单元或模块的代码作为一个配置项),代码 类配置项的命名必须结合软件产品的特征,而版本编 号则应符合机构统一规定。 开发环境、测试环境和运行环境描述,单独成文, 并作为单独的配置项进行管理。
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基本概念
识别并记录产品、成果、服务或部件的功能特征和物理 特征;控制对上述特征的任何变更;记录并报告每一项变 更及其实施情况;支持对产品、成果或部件的审查,以确 保其符合要求。 -PMBOK2008 辨识与定义系统中的项目、控制它们在生命周期中的改 变、记录并报告它们的状态、提出变更要求,以及验证这 些项目的正确与完整性。 -IEEE 一组用来控制变更的活动,其方法包括:辨识容易改变 的工作产出、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定义管理不同版本的 机制、控制加入的改变、审查并报告所做的变更。 -Pressma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oduct Maintenance Phas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Regulations产品维护阶段配置管理规程(PMM-CM01R01-V1.0/ IPD-PMM / for internal use only仅供内部使用)Prepared by拟制xxxDate日期Reviewed by审核xxxDate日期Approved by批准xxxDate日期XX Co., Ltd.XX有限公司Revision record 修订记录Catalog 目录1Objectives 目的 (5)1.1确保维护团队的配置管理活动已计划; (5)1.2确保维护团队所有的配置项都已经唯一标识并且可访问; (5)1.3确保对维护团队所有配置项的更改都可控和跟踪; (5)1.4确保所有维护团队配置项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5)1.5确保维护团队所有已基线化配置项的状态通知到相关人员。
(5)2Scope 范围 (5)3Responsibilities 职责 (5)3.1维护经理职责: (5)3.2维护团队CMO职责: (5)3.3维护团队CCB职责 (6)3.4QA职责: (6)3.5PDE职责: (6)4Inputs 输入 (6)4.1交接清单 (6)4.2版本树 (6)4.3版本开发计划 (6)4.4参考类文档写作需求 (6)4.5资料开发计划 (6)5Outputs 输出 (6)5.1维护团队配置管理计划 (6)5.2审计报告 (6)5.3配置项状态跟踪表单 (6)5.4版本配套表 (7)5.5版本描述文档 (7)5.6升级指导书 (7)5.7产品配置库归档表 (7)5.8维护项目失效部件清单 (7)6Control mechanism 控制机制 (7)6.1维护经理保证维护团队配置管理活动遵守本规程。
(7)6.2产品质量体系EPG组负责批准所有针对该规程的修改。
(7)6.3通过内部质量审计来检验流程的符合度。
(7)7Procedure 规程 (7)7.1维护团队配置管理活动的对象 (7)7.2维护团队配置管理活动的启动 (7)7.3维护团队配置管理活动 (8)7.4Configuration Identification 配置标识 (9)7.5The reporting and tracing of CI status 配置项状态的记录和跟踪 (11)7.6Establishing the Baseline 建立基线 (12)7.7Management of Configuration Library 配置库管理 (12)7.8Change Control 变更控制 (12)7.9Configuration Status Accounting配置状态发布 (13)7.10Software Release Management软件版本管理 (13)7.11Configuration Audit 配置审计 (13)7.12The Product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closure 配置管理活动的结束 (14)Product Maintenance Phas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Regulations产品维护阶段配置管理规程List of abbreviations 缩略语清单:List of reference 参考资料清单:[1]PCM01-Product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Procedure1Objectives 目的1.1确保维护团队的配置管理活动已计划;1.2确保维护团队所有的配置项都已经唯一标识并且可访问;1.3确保对维护团队所有配置项的更改都可控和跟踪;1.4确保所有维护团队配置项的一致性和完整性;1.5确保维护团队所有已基线化配置项的状态通知到相关人员。
2Scope 范围适用于公司内所有符合IPD流程的产品维护阶段配置管理活动。
3Responsibilities 职责3.1维护经理职责:3.1.1负责维护团队配置管理工作,制定维护团队配置管理计划;3.1.2参与维护团队版本发布计划的制定,组织版本发布使用文档的编写;3.1.3启动维护团队配置管理活动并指导维护团队配置管理工作;3.1.4协助进行维护团队配置审计;3.1.5组织建立基线;3.1.6组织归档配置库;3.1.7组织进行PDM部件失效操作;3.2维护团队CMO职责:3.2.1接受移交或建立配置库,并维护配置库;3.2.2协助维护团队CCB工作,跟踪维护团队CCB决策的执行以及变更解决完成情况;3.2.3根据维护团队CCB决议,负责进行维护团队配置变更过程的修改授权;3.2.4维护团队配置状态发布;3.2.5负责建立基线;3.2.6提交版本发布,维护版本基础信息。
3.2.7协助进行维护团队配置审计;3.2.8负责实施维护团队配置管理的相关培训;3.2.9归档配置库。
3.3维护团队CCB职责3.3.1事件驱动和定期召开CCB会议,评估和分析CR,裁决变更,并确保所有CI的更改得到同步和一致;3.3.2确保评估与分析CR时考虑CR的影响范围(包括计划、进度、工作量、相关接口的影响),识别和评估受影响的所有CI,确定修改方案、修改人、修改版本、修改时间、验证方式和验证人。
必要时需要邀请外部专家和相关受影响的内外部人员一起参与评审。
3.4QA职责:3.4.1负责维护团队配置审计活动。
3.5PDE职责:3.5.1负责产品配置项归档PDM审核确认。
4Inputs 输入4.1交接清单4.2版本树4.3版本开发计划4.4参考类文档写作需求4.5资料开发计划5Outputs 输出5.1维护团队配置管理计划5.2审计报告5.3配置项状态跟踪表单5.4版本配套表5.5版本描述文档5.6升级指导书5.7产品配置库归档表5.8维护项目失效部件清单6Control mechanism 控制机制6.1维护经理保证维护团队配置管理活动遵守本规程。
6.2产品质量体系EPG组负责批准所有针对该规程的修改。
更改后的规程必须得到研发质量部部长的签发。
6.3通过内部质量审计来检验流程的符合度。
7Procedure 规程7.1维护团队配置管理活动的对象维护团队配置管理活动的对象包括整个维护生命周期中OR、DR、DS、SRS、软硬件设计文档、CODE、PCB、原理图、BOM、测试类文档、信息交付件、PCN、参考类文档、管理类文档。
注:维护生命周期中的参考类文档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类别的文档:1、操作指导类:包括应急指导书、某类问题定位指导书、开局指导书、生产维修类指导书、生产EC类操作指导;2、总结报告类:包括各类问题定位报告;3、咨询答复类:问题咨询答复文档。
4、局点信息类:用服每月提取的局点信息库信息表单。
7.2维护团队配置管理活动的启动7.2.1在维护团队正式任命后,维护经理负责确定维护团队的配置组织结构,包括维护经理,维护团队CMO,维护团队CCB组长和成员等角色的任命。
7.2.2维护经理开始组织维护团队配置管理的计划活动。
7.3维护团队配置管理活动制定配置管理计划是实现配置管理活动的前提,配置管理计划用于指导整个维护团队的配置管理活动,使之有章可循,因此制定配置管理计划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维护团队配置管理计划根据PCM01T01-配置管理计划模板、本规程及相应的维护团队计划制定。
7.3.1产品研发维护经理/开发代表根据产品配置管理计划,负责整理并制定移交维护团队版本的PCM01F05-产品配置库归档表单,并根据归档表单完成配置项PDM发行,PDE负责审核确认。
7.3.2产品研发维护经理/开发代表根据交接清单模板、版本树模板《PMM-CM02F01-Product Version Evolution Relationship Description产品版本衍生升级和补丁关系表》共同负责制定移交维护团队版本的交接清单和版本树表单。
交接清单中要明确移交维护团队版本的所有内容,同时要明确移交维护团队版本中与其他产品有共用关系且共用部分由本产品维护的内容清单。
版本树表单中,要明确移交维护团队版本的关联关系。
注:1、移交维护团队的版本一般是指R版本。
2、“其他产品有共用关系且共用部分由本产品维护”是指本产品负责开发、维护的某单板或软件模块被其他产品直接借用。
7.3.3移交维护团队版本的交接清单和版本树表单由PDT经理批准。
7.3.4维护经理根据批准的交接清单,负责制定(特指第一次移交维护团队的版本)或修改维护团队配置管理计划,组织维护团队成员学习本规程及已有的配置管理计划。
需要时,安排对参与配置管理计划拟制活动的人员培训。
7.3.5维护经理组织维护团队成员讨论,明确写作范围和内容,形成维护配置管理计划。
7.3.6维护经理组织评审,在评审中根据PCMCHK01-配置管理计划检查单对维护配置管理计划进行检查。
7.3.7维护配置管理计划由PDT经理批准。
7.3.8维护配置管理计划批准后,维护团队CMO接受移交、建立或维护配置库。
维护团队配置库的结构根据维护团队项目文件夹结构建立。
7.3.9维护经理在版本开发计划批准、参考类文档写作需求正式采纳或资料开发计划批准后更新产品配置管理计划,并组织评审,评审完成后的产品配置管理计划报维护经理批准后,维护团队CMO更改配置库。
7.4Configuration Identification 配置标识配置标识是对维护团队配置的管理,并维护在整个维护生命周期中配置的完整性和可跟踪性的前提和基础。
配置标识包括了配置项的划分、命名和描述的过程。
命名是指开发出一套命名和编码的框架方案来标识配置项;而描述则是对配置项特性进行文档化的描述过程。
7.4.1CI Decompose 配置项的划分7.4.1.1配置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级划分,一篇文档或者多篇文档可根据不同的管理需求划分成一个配置项。
7.4.1.2一般情况下,整个维护生命周期中文档清单中列举的内容建议作如下处理:a文档:将一篇文档划分为一个配置项。
b代码:对于单板软件、模块或需要单独管理的软件代码可设置为一个配置项。
如果没有特别管理需求,所有组成一个Build的代码也可作为一个配置项。
c手册:将资料开发部开发的产品手册划分为一个配置项。
d PCN:一个PCN作为一个配置项。
7.4.1.3一般希望作为配置项管理的文档应该具有类似下面的特征,例如其变更需要得到控制,开发历史记录需要保存,和其它工作产品存在接口依赖关系,并且与其它配置项耦合性小等。
这样也可以将这类文档确定为配置项进行管理。
7.4.1.4对于维护团队自主开发的工具,可以将所有生成工具的代码作为一个配置项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