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熹的小故事
关于朱熹的小故事

关于朱熹的小故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朱熹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朱熹教弟子格物致知娇娇和妈妈去参加老同学聚会。
用餐时,大人们举杯换盏尽情地聊着,娇娇伸着筷子,看哪盘菜好吃就一个劲儿地挑着吃,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
有人开了个玩笑说:“这小丫头真精啊!”妈妈听了简直无地自容。
是呀,在家里吃饭这不算什么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紧着娇娇吃。
像三鲜虾仁这道菜,娇娇就专挑虾仁吃,姥姥还帮着她挑,直到把盘子里的虾仁挑得一个不剩,留下一堆黄瓜片,她才住手。
现在虽说到了外边,可习惯已经成自然了,这丢脸的吃相一时那里改得过来。
到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他发现检票口吵吵嚷嚷围了一群人,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个中年妇女没有车票,硬要上车。
“格物”、“致知”是中国文化典籍《礼记.大学》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两个。
正所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后代对此四字的内涵多有解释,但最细致深入的当属朱熹在与弟子论学所阐述的。
朱熹是南宋时期承上启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学者。
他在宋高宗绍兴十八年中进士,之后有意模仿孔子,边做官边教授门弟子。
宋孝宗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
为改变半壁江山、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岳飞的冤狱,追封岳飞为王,并下诏广开言路,要天下的读书人直言不讳,指出朝政弊端,规划恢复中原的大业。
朱熹因此上书,坚决主张抗金建国。
并认为要完成光复大业,必须请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养。
针对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开始请教道:“先生在上书中所说皇帝的修养,有什么特点?”朱熹道:“皇帝的修养当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们也应该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
从宇宙之大到昆虫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义的存在,才能够面对这个世界,来规划自己的事业。
朱熹好学的故事

朱熹好学的故事
朱熹啊,那可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呀!他的好学精神简直让人惊叹不已!
小时候的朱熹就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极度渴望。
他常常捧着书本,如痴如醉地读着,仿佛那里面藏着无尽的宝藏。
别的孩子都在外面玩耍嬉戏,他却能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钻研学问,这是多么难得呀!
稍微长大一些,朱熹为了求学,那可是不惜一切代价呀!他四处拜访名师,不管路途有多遥远,条件有多艰苦,他都毫不在意。
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小鸟,拼命地向着知识的天空飞翔。
他这种对学习的执着,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朱熹读书可不是死读书,他会思考,会质疑。
他就像一个探险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探索、发现。
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一定要弄个明白。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呀!他的这种钻研精神,不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吗?
而且呀,朱熹还非常勤奋。
他每天都会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从清晨到夜晚,几乎一刻也不停歇。
他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这种毅力,难道不让人佩服吗?他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在知识的夜空中格外璀璨。
想想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却常常不珍惜。
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呢?朱熹的好学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我们要向朱熹学习,学习他的执着,学习他的勤奋,学习他的探索精神。
让我们也能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成为像朱熹一样优秀的人!
总之,朱熹的好学精神是我们永远的榜样,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的故事,从中汲取力量,不断前进!。
朱熹有哪些故事

朱熹有哪些故事朱熹,世人尊称朱子,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儒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哲学历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大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朱熹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朱熹的故事相传,朱熹某日到访书友的宅邸,看到周围环境郁郁葱葱,山林静谥,一时手痒即找友人要来了笔墨纸砚,当场挥毫泼墨,题写“居敬”二字赠给友人,并留下书写用的茅笔,收到朱熹题字的友人当即如获至宝,把这字和笔当做传家之宝,流传给子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这位友人的后人在为官上任时,带着家传至宝坐船渡江,却不料,在过江中途,江中掀起了妖风邪浪,同船的人们避祸不及,纷纷把镇邪之物扔中江中,可是这位后人并没有携带这类物件,情急之下,最后把珍藏的朱熹题字的茅笔仍入江中,顿时,江中风平浪静,众人大喜,事后得知是朱熹用过的神笔,一时传为美谈,就这样,神笔镇流的故事就流传至今了。
相传朱熹晚年时为避祸,住过山下村一茶肆,这间茶肆很独特,坐落乡间林地,竟然蚊虫不侵,原来是周到细心的老板娘用艾草熏过的缘故,后来当地的村民就叫这种朱熹脚踩过的艾草为步步香。
朱熹疗足的故事朱熹疗足的故事源于他有严重的足疾,而且久治不愈。
朱熹为了疗足可谓是想尽了各种办法,也不见足疾有任何的进展。
有一天,一个江湖郎中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希望,他一度以为自己的足疾可以从此完全康复,高兴之余便写了一副诗送给这个江湖郎中。
当时的朱熹看到自己能站起来非常的高兴,送了大量的酬金给这个江湖郎中并且还亲自写诗送他出门。
不过故事并没有因此结束,反而出现了转机!没想到第二天朱熹还是老样子,根本无法正常起身,他才大呼被骗,说要去找回那个江湖郎中。
可是这个江湖郎中骗到他的诊金之后早已逃之夭夭,不见踪影。
大家就奇怪了,你是要追回那些酬金吗?他说不是的,他是要追回他昨日赠的那首诗。
这便是朱熹疗足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即使是圣人也有被骗的时候,更何况是我们普通人呢?在朱熹疗足的故事中,他写的诗是来赞扬那个替他治疗的江湖郎中,诗的大体的意思是:这么多年来靠一根拐杖撑着走路,真没有想到针灸有这么神奇的功效,竟然让我多年的足疾痊愈。
朱熹的小故事

朱熹的小故事朱熹的小故事导语:朱熹创办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培养学生,普及儒学。
他的道德学问受到人们敬仰,流传、渗透于社会每一个角落。
下面本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朱熹的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1、孩提问天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
《宋史》本传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上何物’?”这个传说,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
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
据《朱子年谱》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
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
以后他又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2、连环巧问朱熹自幼受教于父,聪明过人,想象力强。
四岁时,其父朱松指日示曰:“此日也。
”朱熹问:“日何所附?”朱松回答说:“附于天?”朱熹又追问道:“天何所附?”一席话问的朱松惊讶不已。
3、鹅湖论学在南宋的理学家之中,陆九渊也是名气很大的人物。
陆九渊与朱熹同时,小于朱熹9岁。
二人在治学目标上基本一致,而其思想方法和认识途径却大不相同。
从哲学观点上讲,朱、陆两家是南宋时期唯心主义理学内部的两个不同学派,由于观点不同,两家在学术问题上进行了长期的争辩。
朱陆二人的辩论方式,主要是通过书信的往来进行交锋,然而鹅湖之会却是一次例外。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为了调和朱陆之分歧,由另一位著名学者吕祖谦发起,邀请了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共四五人在信州鹅湖寺(今江西铅山县境内)集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为学之方”。
这便是中国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5年过后(1180年),陆九渊来到白鹿洞书院拜访朱熹,请为其兄陆九龄撰写墓志铭,二人一见如故,十分友善,并且表现了互相仰慕之情。
朱熹不仅接受了陆的请求,同时还邀请陆九渊为书院师生讲学,陆也欣然同意,他的题目是讲解《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章,听者深受感动,给师生们留下了良好印象。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名人故事-朱熹的故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名⼈故事-朱熹的故事 朱熹⼗九岁考中进⼠,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下⾯⼩编给⼤家讲⼀讲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名⼈故事-朱熹的故事。
朱熹集理学之⼤成 公元1162年五⽉,没有皇⼦的宋⾼宗,⽴太祖赵匡胤的后裔赵玮为太⼦,并改名眘(shèn)。
六⽉,⾼宗宣布退位,做太上皇去了,太⼦赵玮即位,这就是宋孝宗。
宋孝宗即位后,也想整顿朝纲,抗击⾦兵,收复⼤宋疆⼟,因此⼀度出现了较好的局⾯。
他即位后不久就下诏书,要⼤⾂们对朝廷政治提意见。
曾任泉州同安(今福建厦门东北)主簿的朱熹⽴即写了奏章。
在奏章中他指出,与⾦⼈“不作战不能复仇,不守住国⼟不能确保胜利”;甚⾄提出,和议有百害⽽⽆⼀利。
他还劝孝宗要“正⼼诚意”,多学知识,管好国家。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公元1148年(宋⾼宗绍兴⼗⼋年)的进⼠。
朱熹从⼩就很聪明,有悟性。
在他刚学说话的年龄,有⼀天,他⽗亲朱松⼿指着天空教他说:“天。
”朱熹仰头看看天,眨巴着眼睛竟问他⽗亲道:“天的上⾯是什么东西呀?”朱松⼜惊⼜喜,于是便教他读书。
朱熹学习很努⼒,熟读经史,受到⽼师的赞赏,称他是⼀个不可多得的⼈才。
公元1163年,朱熹被朝廷授予武学博⼠⼀职,两年后到临安上任。
但那时宋军在符离(今江苏宿州东北)⼤败,宋⾦签订了“隆兴和议”;⽽宋孝宗依仗为抗⾦“长城”的⼤⾂张浚,也病死了,朝中主和派⼜占了上风。
主张抗⾦的朱熹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不多久便辞职回家。
⼗多年后,他已经四⼗九岁时,才⼜到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主持政务。
任职期间,朱熹修复了庐⼭五⽼峰下的⽩⿅洞书院,并亲⾃为学⽣讲课。
那时,他的学说正是发展成熟时期,影响很⼤,因此吸引了各地的读书⼈,他们纷纷来到⽩⿅洞书院求学。
⽩⿅洞书院⼀时间也声名远扬,成了和⽯⿎、应天、岳麓齐名的宋代“四⼤书院”。
朱熹幼儿故事

朱熹幼儿故事
朱熹是中国宋朝的一位著名学者和哲学家,他的故事饱含智慧和启发成长的元素,非常适合给幼儿们讲述。
故事一:朱熹与小逗逗
从小,朱熹就非常聪明,勤奋好学。
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读书和学习。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叫小逗逗的朋友。
小逗逗非常调皮捣蛋,经常和其他小朋友开玩笑,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朱熹觉
得这样不对,他决心要帮助小逗逗变好。
朱熹找到了小逗逗,耐心地告诉他不能做坏事,要尊重他人,要用自己的聪明
才智做好事。
小逗逗听了朱熹的教导,感动地说:“朱熹哥哥,你真是个好人,我
现在明白了,我也要变好。
”
从那天起,小逗逗和朱熹成为了好朋友。
小逗逗变得懂事了,不再捣蛋,而是
帮助其他人,向大家展示他聪明才智和善良的一面。
故事二:朱熹与勤奋苗子
朱熹小时候住在农村,他的家人都是农民。
朱熹非常敬重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勤
奋精神。
有一天,朱熹在田地里发现了一个小苗子,它默默无闻地在土地里茁壮成长。
朱熹觉得非常惊讶,他知道这是勤奋的苗子,它不仅要吸收阳光和雨水,还要不断努力才能长大。
朱熹向小苗子学习,他决心要像苗子一样勤奋成长。
他更加用功读书,努力学习,希望将来能够像苗子一样茁壮成长,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朱熹与小逗逗的故事,可以引导幼儿明白什么是好人,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与他人友善相处。
而通过朱熹与勤奋苗子的故事,可以教导幼儿勤奋努力、不断成长的重要性。
这些故事以智慧和道德为核心,希望能够激发幼儿的思考和启示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朱熹办书院的小故事

朱熹办书院的小故事朱熹是福建人。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郑氏馆舍(南溪书院)。
他幼承父教,五岁甫入学便能读《孝经》。
南溪书院内有半亩方塘,让人不禁想起朱熹的名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他以“半亩方塘”比作书,以“天光云影”喻书中蕴含的义理,以“活水”比喻新知新悟,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吸纳新的思想和事物,才能守正创新、与时偕行。
朱熹长大后酷爱读书,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他很聪明,十九岁就考中了进士,而且据他本人说是基本没认真准备,只是从平时涉猎的佛家书里借了些句子,使那些看惯儒家经典又不太了解佛学的考官们觉得他高深莫测,所以考中的。
此后,无论他是在家闲居,还是出外当官,都以兴办书院为职志。
在当地修建较大规模的书院,广聚生徒同道,设坛讲学,争辩论道,多时竟达成百上千人。
白鹿洞书院就是他当南康军知军(今江西九江县)时修建的。
无论是宋朝当时,还是现在,那几所最有名气的书院,什么“天下四大书院”或“江西四大书院”,几乎一多半是因朱熹而得名的,如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等等,可以说,没有朱熹,就没有那些书院。
朱熹一生对书院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他立朝仅46日,任官约十年,其余时间皆从事讲学著述,是谓“琴书五十载”,一生主要深耕于书院,促进儒家思想文化的创新,影响力远播海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下了一笔重要财富。
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位于武夷山隐屏峰下平林渡九曲溪畔,是朱熹于1183年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市星子县内,紧靠九星公路旁,距星子县城9公里,传为唐朝李渤所创。
1179年,知南康军的朱熹到任后予以重修;次年,书院修成并开馆讲学,白鹿洞书院扬名国内,朱熹离任后衰败。
朱熹的故事

步步香相传,理学宗师朱熹为避“伪学”之祸,路过山下村。
那日骄阳当空,盛暑难当,朱熹也走得口干舌燥,双脚发软,瞥 -见路口开一爿茶馆,忙走进茶馆坐在板凳上,呼哧呼哧直喘气。
这茶馆旁边一棵大榕树,枝干苍虬,绿叶如盖,清风飒然,令人神清气爽,是纳凉的好地方。
朱熹口啜香茗,开襟纳凉,浑身舒坦,连日的困顿疲劳消除了大半。
茶馆主人是个年近半百的妇女,膝下仅有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是她在下山路上生的,取名“下山”。
这下山自幼好学,终日手不释卷,朱熹是一个大儒,自然喜爱读书郎。
他沉吟一会,从身上摸出一枚通宝,笑着吩咐道:“替我办九种下酒菜来。
”女主人接铜钱在手,心里象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办嘛,得罪了客官,办吧,区区一枚铜钱如何端出九碗菜?怔怔地愣在那里,脚象生了根似的提不起来。
下山见母亲受窘,抓起铜钱说:“娘,我有办法!”。
下山如飞般出了茶馆,不一会儿,只见他提着一把韭菜喜眉笑眼地站在朱熹面前。
朱熹见状,忙把下山搂在怀里,抖动着花白胡须,高兴地流出泪水。
原来韭菜的“韭”与“九”同音,朱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验证下山的才学,不料聪慧的下山即刻猜中了哑谜,怎不使朱熹兴奋激动呢! 朱熹在茶馆住了一夜,第二天带走了下山,悉心教授,下山也不负师教,高中进士,官拜两浙提点刑狱。
下山官高爵显,举家北迁临安,他为感激朱熹提携教诲之恩,在茶馆原地修起一座“朱子祠”,奉供朱熹牌位,春秋两季,乡人顶礼膜拜,遗迹至今尚存。
传说朱熹在山下住过的茶馆,蚊虫绝踪,是下山母子用艾草燃熏的结果。
艾草被朱熹步履踏过,乡民称为“步步香”。
七里村敖江流经小沧,有一个村庄名呼“七里村”。
相传七里村的得名与朱熹有着不解之缘。
南宋光宗年间,朱熹的理学被朝廷宣布为“伪学”。
为防不测,朱熹隐姓埋名,僻居于小沧附近的七里村,埋关著书立说。
朱熹钦慕屈原忠君爱国心诚,感到年代相隔太久远人们可能对(楚辞)疏淡。
他低吟着<涉江)中的尾句:“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鸟飞以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朱熹的小故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朱熹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朱熹教弟子格物致知娇娇和妈妈去参加老同学聚会。
用餐时,大人们举杯换盏尽情地聊着,娇娇伸着筷子,看哪盘菜好吃就一个劲儿地挑着吃,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
有人开了个玩笑说:“这小丫头真精啊!”妈妈听了简直无地自容。
是呀,在家里吃饭这不算什么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紧着娇娇吃。
像三鲜虾仁这道菜,娇娇就专挑虾仁吃,姥姥还帮着她挑,直到把盘子里的虾仁挑得一个不剩,留下一堆黄瓜片,她才住手。
现在虽说到了外边,可习惯已经成自然了,这丢脸的吃相一时那里改得过来。
到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他发现检票口吵吵嚷嚷围了一群人,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个中年妇女没有车票,硬要上车。
“格物”、“致知”是中国文化典籍《礼记.大学》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两个。
正所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后代对此四字的内涵多有解释,但最细致深入的当属朱熹在与弟子论学所阐述的。
朱熹是南宋时期承上启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学者。
他在宋高宗绍兴十八年中进士,之后有意模仿孔子,边做官边教授门弟子。
宋孝宗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
为改变半壁江山、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岳飞的冤狱,追封岳飞为王,并下诏广开言路,要天下的读书人直言不讳,指出朝政弊端,规划恢复中原的大业。
朱熹因此上书,坚决主张抗金建国。
并认为要完成光复大业,必须请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养。
针对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开始请教道:“先生在上书中所说皇帝的修养,有什么特点?”朱熹道:“皇帝的修养当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们也应该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
从宇宙之大到昆虫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义的存在,才能够面对这个世界,来规划自己的事业。
”弟子说:“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龟山先生传下来的道理吗?可是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两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都不清楚。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从小就喜爱菊花。
唐代风俗,在重阳节这天,亲友相约登高,饮酒赏菊。
黄巢的爷爷因为自家满园菊花盛开,便在园中摆下家宴,邀子侄们一起来赏菊。
酒过三巡,老爷爷一时兴起,提议以菊花为题,大伙儿联句赋诗。
谁知轮到他联句时,竟一时想不出佳句来。
坐在爷爷身旁的黄巢等得不耐烦了,就抢先脱口吟道:“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颢)说‘格’就是到;‘致’就是得。
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体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识学问。
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
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实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穷尽大道的奥妙。
”弟子问:“先生的话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态,种类无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么多吗?”朱熹道:“却不是的。
程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是因为人生本来有良知良能,可以与万物相当。
天地有个心,人也有个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实是一个东西。
如今天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
时间长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开发出来,到了那个时候,就得到了知。
”福特看过照片后惊讶不已,他不得不对面前这个女人刮目相看。
随即他便签了一张美元的支票交给艾丽丝,这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
弟子说:“听了先生一番教导,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来是一种极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说:“不错,但物总得一个个地格。
杨龟山先生说:‘学习开始于致知的愿望,完成于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
天下的物,多得格不胜格,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万物。
因此他格物的时候,绝不能让心思随物流动到十万八千里之外;要随时内向反省,才能越来越明白心里的良知而做到万物皆备于我’。
”弟子问:“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
但是天下有千万人,每个人有一个良知。
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这良知不太多了吗?会不会引起争论和混乱呢?”朱熹道:“千万人有千万心,千万心所不同的,是它们的欲望;至于被这些欲望包在里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样的,就是个‘仁字’。
因为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个,它的大道也只有一个,这个大道到人的心里,就是个‘仁’。
所以通过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欲,‘仁’就是良知自然会显露出来。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弟子听了朱熹的话,仍然有些不明白,见案头上有一方新砚台,就请先生以砚台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范。
朱熹笑着说:“好,就来格这个砚台。
”他拿起砚台反转过来叫弟子看:只见磨得镜面一样平的砚台底上有一个大螺壳印子。
雷锋入伍以来,多次立功受奖,他被选为市人大代表,出席过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会议,他的照片,日记和模范事迹.通过报纸.电台作了广泛的宣传,雷锋陆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热情赞扬他的来信,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光荣应该归于党,归于热情帮助我的同志,至于我个人做的工作,那是太少了,我这么一点点贡献,比起对我的要求和期望还是很不够的……”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锋见公路上一位妇女怀里抱着小孩,手里还拉着小孩,身上还背着包袱,在哗哗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雷锋忙上前一打听,才知道这位大嫂从外地探亲归来,要去十几里外的樟子沟去,她着急地说:“同志啊,今天雨都把我浇迷糊了,这还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弟子奇怪地问:“这样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么钻进石头里去了呢?”朱熹道:“这就是了。
砚石是从山上采来的,说明这山千万年前曾经是海底。
这螺儿活着的时候,钻在海底的泥土里;海底上升变成山,泥土干硬变成石头,这螺不就到石头里了吗?到此我们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后来致知:既然山、海那样看起来永恒的巨物,都可以互相变化;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不能变的?所以,《诗经》里说‘天命无常’。
这个无常的天命感动到人的内心,就使人常处忧患,兢兢业业,小心翼翼,认真对待周围的一切,这就悟出了个‘敬’字,进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终于明白了朱熹所谓“格物致知”的含义,不仅感慨,拜谢先生说:“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样下功夫修养,天下还愁不太平吗?”朱熹和弟子讨论“格物致知”的含义,由浅入深,并以砚台为例,为弟子具体阐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谓是良师善教。
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学得真学问,却须像朱熹所说的“物总得一个个地格”。
这就需要学生珍惜光阴,苦心钻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校。
当时正是秋天,当他看到梧桐黄叶随风飘落,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头发已经白了,自言自语地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啊!”这时,他忽然看见一群青少年离室在外打闹戏耍,他深深感到,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时间,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时间宝贵,特别是白发苍苍的人更有惜时如金之感,于是诗兴油然而生,低头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
四川仪陇人。
1909年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
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护法战争,任过滇军营长、团长、旅长。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参与领导四川沪州、顺庆起义和南昌起义,曾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军长。
1928年同陈毅等发动了湘南起义,率部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任工农革命军第4军军长。
1930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部指挥,第一方面军总司令,红军总司令兼任军委成立的军事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后为第18集团军总司令),兼任军委前方军事委员会分会(后改称华北分会)书记。
这一跳,让安格拉找回了自信。
她这才明白,拖延到最后,其实能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时间来平缓心情,并从他人身上汲取经验。
谁也想不到的是,安格拉大学毕业后,选择了从政,后来竟然成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也就是现在的安格拉·默克尔总理。
吟完诗后,到学堂里将此诗写在书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时间的青少年看到诗后,能够珍惜光阴。
这些年轻人看到诗后,确实受到启发,又见是名人朱熹所作,争相传抄,学习也更加勤奋了。
其实,我们这一代人,“学雷锋、做好事”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不管是谁,遇到别人需要帮助、救急的事情,都应该伸手相救。
这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而且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雷锋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他的伟大在于平凡,他的平凡更显得伟大。
我也是一个共产党员,雷锋能做到的事,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也应该能做到。
所以学习雷锋精神,不仅仅是青少年和共青团的事,也应该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首先要做到的!“格物”、“致知”是中国文化典籍《礼记.大学》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两个。
正所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后代对此四字的内涵多有解释,但最细致深入的当属朱熹在与弟子论学所阐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