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婺源的故事
朱熹生平讲义整理(一)

朱熹生平讲义整理(一)公元1130年,在福建尤溪县诞生了一位在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就是朱熹。
朱熹一生治学严谨,学术成就斐然,堪称一代大儒,博学的他曾当过皇帝的老师,与此同时,朱熹在仕途上也有不俗的表现,他多次被朝廷举荐为官,每到一处,他都心系百姓,因为挑战邪恶势力,他屡次遭受打击迫害,经历了重重的坎坷与磨难,在远离仕途之后,朱熹继续苦心研究学问,四处游学,著书立说,他所创立的朱子理学,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不同凡响的一代大儒,却在死后遭受了太多非议和诟病,有人指责他“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是对人性的极大扭曲,还有人说他生活作风腐化堕落,不孝敬父母,引诱尼姑为妾,不顾礼义廉耻,完全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那么为什么后人会对朱熹有如此评价呢?历史上真实的朱熹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南宋庆元元年的三月初九,也就是公元1200年的4月23日,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去世了,享年71岁。
可是当时南宋朝廷把朱熹打成伪党头目,他的著作全部被销毁,他的学生没有功名的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有功名的不授予官职、有官职的基本上都被罢免了。
这是一场遍及全国的对知识分子的政治迫害,很多人因为担心遭到迫害,所以听说朱熹去世,不敢来给朱熹送葬。
朱熹身后的确很凄凉,但是全国范围的朱熹的学生、仰慕者和同道,听说朱熹去世之后纷纷相约,要到福建建阳给朱熹送葬。
庆元六年的11月20日,全国各地的朱熹的学生、同道和仰慕者,冲破朝廷的禁律,来到了福建省建阳唐石里大林谷,给朱熹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全国各地各阶层人士大约将近1000多人,这是可谓盛况空前啊!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不远千里赶到大林谷给朱熹送葬,他在祭文里哭诉道:“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出自陈思《稼轩先生年谱》)意思是:朱熹是不朽的,他将万古留名,谁说先生死了,他活在我们心中。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听说朱熹去世了,非常悲痛,但是当时他已经年过八十了,实在没有办法亲自赶来参加朱熹的葬礼,只好在自己家里摆上案子进行祭拜,陆游在祭文中说道:“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理学大师—朱熹

理学大师—朱熹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被尊为与孔子齐名的中国文化伟人,一代经学大师、圣人,他为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朱熹这位古代贤哲,祖籍江西婺源县,其父朱松曾任福建尤溪县尉,宋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朱熹在尤溪诞生。
他的祖父朱森说:吾家业儒,积德五代,后当有显者。
果然,1148年即南宋绍兴年间,朱熹十八岁中进士,后曾在闽、浙、赣三地辗转为官。
朱熹对当时南宋山河破碎,金兵南侵,朝廷偏安,土地兼并,赋税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忧心如焚。
一极力主张抗击入侵者,收复失地,要求朝廷选纳贤能,修明军政,爱养民力,实现统一。
他在地方主政期间,着力革除弊端,打击贪吏,救济灾民,深受人民的爱戴。
由于当时权臣当道,朱熹多次遭受排挤,因此他的仕途并不顺利。
于是辞而不就,把毕生精力用于著书立说,讲学授徒。
朱熹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
在先秦诸子、佛道思想、史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字音韵、训诂孝据、典章乐律等许多方面,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和不小的成就。
更重要的是,朱熹以继承二程洛学自任,广泛的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学说构建起一个规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朱熹也成为儒教理学的一代宗师。
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他倡办文化教育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宣扬维护封建制度的政治伦理思想,传播儒家的道德文化,但也做出了许多有益于后世的贡献,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推进学术发展的作用。
他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学规。
编撰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为封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学者,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朱熹的著作颇丰,主要有《周易本义》、《四书章句集注》、《晦安先生文集》、《朱子语类》等等。
游氏对朱子理学的重大贡献(游良耀)

[2015.11.21.(永泰)立雪书院“游学文化座谈会”论文]游氏对朱子理学的重大贡献游良耀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与孔孟并列为圣人,很少人不知。
而游氏从朱熹少年一直到逝世后,在朱熹的几个关键的历程中发生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却鲜为人知。
比如:朱熹14岁到崇安五夫,他拜的老师除了胡宪、刘子羽、刘子翬三先生外,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启蒙老师就是姓游的道谦禅师。
比如:敢于冒性命之险在朝阻止罢免朱熹的牛人是名臣游仲鸿;力劝理宗将朱子理学升为官学地位的是当朝宰相游似;促成岳麓书院朱张会讲的联络员是名将游九言。
比如:闽台最早祭祀朱熹传播理学的石井书院创建者是游绛;再比如:作为宋代创胎教之始的贤妻良母的游氏,也就是南宋抗金大臣黄中的母亲,逝世几十年后,朱熹为她撰写墓志。
综上所述,已足够说明朱熹与游氏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更说明了游氏对朱子理学的开宗、发展、振兴和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一、(游氏)道谦是朱熹成圣品德修炼的启蒙老师。
朱熹与佛禅的因缘,是从道谦禅师交往开始,朱熹师事道谦禅师时间长且非同寻常。
道谦禅师,《五夫里志稿·释志》记载:“道谦和尚,姓游,,约生于徽宗崇宁初(约1102)。
五夫里人,家世业儒,早年丧父母,因孤苦而愿从浮图(佛教徒)。
初到京师师事园悟大师,再师大慧宗杲(g ǎo),参禅20年,悟得密传心印(禅之本意)。
宋绍兴八年(1138年),归乡居仙洲山开善寺,四众云集,名声大震。
与刘勉之、刘子翚等友善,相与探讨学问,并收集其师言论编成《大慧语录》、《大慧普禅师宗法武库》等。
世称其“言如云廊天布,以授学者,与浮词滥语何啻(chì,只的意思)天冠地履。
”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病逝。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的父亲朱松病逝。
朱熹母子被托付给武夷山的挚友刘子羽,朱熹奉父命拜刘子羽为义父,并跟随义父拜谒理学宿儒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为师。
刘子羽、刘子翚好佛老,自小与道谦禅师交往甚密,因道谦师事大慧宗杲禅师,故刘氏兄弟和大慧禅师也结识得颇早。
朱熹与婺源的故事

朱熹与婺源的故事(之一)朱熹不信神宋绍兴二十年(1150)春,时年21岁的朱熹第一次回婺源祖藉,祭扫祖墓、写下《祭远祖墓文》、拜望宗族长老、赎回父亲朱松当年典当出去的田产,以供祭扫祖墓的资费。
当时,婺源县城五通庙香火旺盛,相传甚为灵验。
邑人出门,必带上香纸入庙祈祝求平安;士人到婺,也必以名纸入庙,称门生叩拜以求吉祥。
朱熹初来乍到,亲戚邻里都劝他去拜谒,朱熹不去。
当晚,族人宴请他,饮酒时,有灰尘落入朱熹酒杯中,饮后拉肚子;第二天又在台阶旁遇上毒蛇,险遭其咬。
大家都认为他不去拜竭五通庙,这些都是神灵对他的警告。
于是,大家纷纷再一次劝朱熹去拜谒五通庙。
朱熹说:“肚腹不好是食物不洁引起的,与庙无关,别冤枉了五通。
”有位学者也在旁劝他从众去拜谒五通庙。
朱熹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为什么要从众?想不到一个有学问的人也说这种话!我很幸运,这里离祖坟不远,若真是因此遭祸,就请将我葬在祖坟旁边,不是很方便么!”朱熹这次坚持不谒五通庙的举动,成为趣话,一直流传至今。
祥异虹井朱熹在婺源的祖居位于婺源紫阳镇南门街,南宋皇帝赐额“文公阙里”。
现其祖居房舍已不复存,唯祖居建的“虹井”尚在。
井圈呈六边形,内径1米,深愈5米。
古人确信“圣人之出,必有祥异”,故婺源县志中载有这样一段传说: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朱熹父朱松出生时,井中气吐如虹,经日不绝;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朱熹在福建建阳出生时,婺源此井中亦紫气贯天。
故人们称此井为“虹井”。
在“虹井”巨碑旁镌刻有朱松所写的铭文:“道寓斯人,如水在地,汲之益深,有味外味。
”明正统年间1436-1449),婺源知县还在这里建“虹井亭”。
明人汪伟写过一首虹井诗,咏叹朱熹学术和徽州文化,其诗云:韦斋当日浚源深,一日虹光出井阴,道学上传洙泗远,余波千载淑人心。
这首诗道出了朱松、朱熹父子出生时井中均冒紫气的奥妙。
朱熹激情题“廉泉”在婺源紫阳镇东门大桥南旧城墙下,有一两米见方石凿泉池。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名人故事-朱熹的故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名⼈故事-朱熹的故事 朱熹⼗九岁考中进⼠,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下⾯⼩编给⼤家讲⼀讲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名⼈故事-朱熹的故事。
朱熹集理学之⼤成 公元1162年五⽉,没有皇⼦的宋⾼宗,⽴太祖赵匡胤的后裔赵玮为太⼦,并改名眘(shèn)。
六⽉,⾼宗宣布退位,做太上皇去了,太⼦赵玮即位,这就是宋孝宗。
宋孝宗即位后,也想整顿朝纲,抗击⾦兵,收复⼤宋疆⼟,因此⼀度出现了较好的局⾯。
他即位后不久就下诏书,要⼤⾂们对朝廷政治提意见。
曾任泉州同安(今福建厦门东北)主簿的朱熹⽴即写了奏章。
在奏章中他指出,与⾦⼈“不作战不能复仇,不守住国⼟不能确保胜利”;甚⾄提出,和议有百害⽽⽆⼀利。
他还劝孝宗要“正⼼诚意”,多学知识,管好国家。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公元1148年(宋⾼宗绍兴⼗⼋年)的进⼠。
朱熹从⼩就很聪明,有悟性。
在他刚学说话的年龄,有⼀天,他⽗亲朱松⼿指着天空教他说:“天。
”朱熹仰头看看天,眨巴着眼睛竟问他⽗亲道:“天的上⾯是什么东西呀?”朱松⼜惊⼜喜,于是便教他读书。
朱熹学习很努⼒,熟读经史,受到⽼师的赞赏,称他是⼀个不可多得的⼈才。
公元1163年,朱熹被朝廷授予武学博⼠⼀职,两年后到临安上任。
但那时宋军在符离(今江苏宿州东北)⼤败,宋⾦签订了“隆兴和议”;⽽宋孝宗依仗为抗⾦“长城”的⼤⾂张浚,也病死了,朝中主和派⼜占了上风。
主张抗⾦的朱熹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不多久便辞职回家。
⼗多年后,他已经四⼗九岁时,才⼜到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主持政务。
任职期间,朱熹修复了庐⼭五⽼峰下的⽩⿅洞书院,并亲⾃为学⽣讲课。
那时,他的学说正是发展成熟时期,影响很⼤,因此吸引了各地的读书⼈,他们纷纷来到⽩⿅洞书院求学。
⽩⿅洞书院⼀时间也声名远扬,成了和⽯⿎、应天、岳麓齐名的宋代“四⼤书院”。
朱熹籍贯考辨:三世迁闽定居自书“建人”(图)

朱熹籍贯考辨:三世迁闽定居自书“建人”(图)朱熹对镜自画像东南网10月30日讯(高令印本组照片由福建日报记者吴柳滔、通讯员魏永清、王柳珍提供)朱熹(1130─1200)的祖籍原在北方。
朱熹说:“相传望出吴郡,秋祭率用鱼鳖。
唐天祐中,陶雅为歙州(按即徽州)刺史,初克婺源,乃命吾祖瓌领兵三千戍之……子孙因家焉。
”(朱熹《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朱瓌为婺源初祖,朱熹为其九世孙。
朱熹的祖父朱森、父朱松入闽定居,朱熹尊父遗言入籍建州建阳。
这样,朱熹的籍贯便有建州建阳说、徽州婺源说。
本文据入闽朱氏事亦和传统籍贯论说,说明朱熹的籍贯建州建阳,祖籍徽州婺源。
朱熹是福建人。
朱熹以上三世迁闽定居按照中国的传统,一般在新住地居住三代后方可改变自己的籍贯。
朱森、朱松入闽,至朱熹已是三代,朱熹还说“居闽五世”(朱熹《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他是包括自己的子孙。
也可以参考当今国家的规定。
公安部1995年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地;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199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下发的《干部履历表·填表说明》规定:祖父或曾祖父出生地和其长久居住地作为某个人的籍贯。
朱熹祖父朱森、父朱松和朱熹本人,他们在福建的事迹,不仅长久居住,而且决意定居于福建,入籍于建州建阳。
(一)朱森举家迁闽定居朱熹的曾祖父朱绚的次子朱森(1075─1125),即朱熹祖父,赠承事郎。
朱森是儒学家。
他说:“吾家业儒,积德五世矣。
”(朱松《承事府君行状》)朱森兄弟4人,兄和2个弟弟早逝,婺源朱氏此支脉唯是朱森(清光绪《续修紫阳堂朱氏家乘·朱氏系图》)。
北宋重和元年(1118),朱松登第进士,以同上舍出身授迪功郎,被任命为福建路建州(府治在今建瓯)政和县尉。
朱森对婺源祖传遗产作了处理,“质先业百亩”(元虞集《朱氏家庙复田记》),于宣和五年(1123),趁其子朱松赴任,举家8口人全部随之,迁入福建:朱森夫妇,三子(松、柽、槔)、二女、媳(朱松妻)。
2021年在婺源,与朱子相遇

第一次去婺源,没看到她闻名遐迩的田园风光,却与朱子意外相遇。
是冬日。
正赶上大雪节气,微风轻拂,细雨斜落,有那么一点浪漫的气氛,可这点浪漫,又“怎敌他,晚来风急”?那天傍晚,从北京南苑机场坐飞机到上饶,再换乘高铁去婺源。
飞机晚点了,开车的朋友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也没能赶上开往婺源的最后一班高铁。
没办法,只好在上饶停留一晚。
还好,我们吃了一顿地道的上饶土菜,配上土制的米酒,咕咕叫唤的肠胃得到了抚慰,误车的沮丧也稍得弥补。
饭馆老板有心,在每张桌子下面都烧了一盆炭,浑身从下到上暖烘烘的。
第二天早起,坐头一班高铁去婺源,二十多分钟抵达。
带着行李,我们直奔熹园。
朱子者,朱熹是也。
熹园,顾名思义,与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朱熹有关。
朱熹出生、生长于福建尤溪,但祖籍婺源,而且一生与婺源渊源颇深,所以宋度宗赵基诏赐婺源为“文公阙里”。
不过朱家可没有这么一座大园子,这是当代人建的,在朱熹祖居地朱家庄。
熹园位于紫阳镇汤村街星江河畔,典型的徽派建筑,粉墙黛瓦,亭台楼榭,依山面水,古树掩映,一看就让人心生欢喜。
按照熹园的规矩,我们每个人都穿上了南宋古装,走进熹园,仿佛走进了历史深处,亲身感受朱子文化的独特魅力。
熹园入口,牌坊上方正中写有“文公阙里”几个大字。
朱熹是集儒学之大成者,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影响很大,他去世之后,被谥为“文公”。
入园门,回头仰望,牌坊正中书有鎏金大字“玉德金声”;“玉德金声”一词本是苏轼用来赞美龙尾砚的,其实也正是朱熹高洁品格的真实写照。
从园门前行,是一座横跨在源头水上的单孔石拱桥,这是以前朱家庄的进出之桥——引桂桥。
桥名寄托了朱氏先人对后人的殷切期望蟾宫折桂,光宗耀祖。
果然,在建桥的两百年之后,朱家第九世孙朱熹便一举折得“圣人”桂冠,为朱家庄、为婺源赢得无上荣耀。
宋朝建炎四年(1130)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县(今福建尤溪县)。
朱家是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寄予厚望,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对儿子施行教育。
朱熹与婺源茶院朱氏宗族

Zhu Xi and the Zhu Clan in the Chayuan(茶院) of Wuyuan(婺源) in Anhui Province 作者: 赵华富
作者机构: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39
出版物刊名: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6-131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4期
主题词: 朱熹;婺源;朱氏宗族;徽州
摘要:朱熹是婺源茶院朱氏宗族九世孙。
他虽然生于闽,长于闽,但是情系桑梓,不忘根本,对婺源茶院朱氏宗族具有十分深厚的亲情。
一生两次返归婺源扫墓,为宗族做了三件大事,一是以百亩田租充祖墓"省扫祭祀之用",二是追回失之已久的始祖之墓,三是纂修《婺源茶院朱氏世谱》。
情系桑梓,不数典忘祖,是中华儿女的历史文化传统,阐述朱熹与婺源茶院朱氏宗族的关系,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与婺源的故事(之一)
朱熹不信神
宋绍兴二十年(1150)春,时年21岁的朱熹第一次回婺源祖藉,祭扫祖墓、写下《祭远祖墓文》、拜望宗族长老、赎回父亲朱松当年典当出去的田产,以供祭扫祖墓的资费。
当时,婺源县城五通庙香火旺盛,相传甚为灵验。
邑人出门,必带上香纸入庙祈祝求平安;士人到婺,也必以名纸入庙,称门生叩拜以求吉祥。
朱熹初来乍到,亲戚邻里都劝他去拜谒,朱熹不去。
当晚,族人宴请他,饮酒时,有灰尘落入朱熹酒杯中,饮后拉肚子;第二天又在台阶旁遇上毒蛇,险遭其咬。
大家都认为他不去拜竭五通庙,这些都是神灵对他的警告。
于是,大家纷纷再一次劝朱熹去拜谒五通庙。
朱熹说:“肚腹不好是食物不洁引起的,与庙无关,别冤枉了五通。
”有位学者也在旁劝他从众去拜谒五通庙。
朱熹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为什么要从众?想不到一个有学问的人也说这种话!我很幸运,这里离祖坟不远,若真是因此遭祸,就请将我葬在祖坟旁边,不是很方便么!”朱熹这次坚持不谒五通庙的举动,成为趣话,一直流传至今。
祥异虹井
朱熹在婺源的祖居位于婺源紫阳镇南门街,南宋皇帝赐额“文公阙里”。
现其祖居房舍已不复存,唯祖居建的“虹井”尚在。
井圈呈六边形,内径1米,深愈5米。
古人确信“圣人之出,必有祥异”,故婺源县志中载有这样一段传说: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朱熹父朱松出生时,井中气吐如虹,经日不绝;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朱熹在福建建阳出生时,婺源此井中亦紫气贯天。
故人们称此井为“虹井”。
在“虹井”巨碑旁镌刻有朱松所写的铭文:“道寓斯人,如水在地,汲之益深,有味外味。
”明正统年间1436-1449),婺源知县还在这里建“虹井亭”。
明人汪伟写过一首虹井诗,咏叹朱熹学术和徽州文化,其诗云:
韦斋当日浚源深,
一日虹光出井阴,
道学上传洙泗远,
余波千载淑人心。
这首诗道出了朱松、朱熹父子出生时井中均冒紫气的奥妙。
朱熹激情题“廉泉”
在婺源紫阳镇东门大桥南旧城墙下,有一两米见方石凿泉池。
该泉池叫做“廉泉”,是朱熹命名并题写的一处胜迹。
说起来,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哩。
话说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春,才19岁的朱熹荣登进士后,在家待职的三年里,于二十年(公元1150年)阳春三月,回乡扫墓并拜会宗族长辈。
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朱熹遍祭从一世祖朱瑰到七世祖朱森的所有祖坟,遍访从未谋过面的宗族长辈,遍游故乡的胜迹。
五月初的婺源已是初夏时节。
一天,朱熹与门人郊游归来,行至东门桥头已是浑身冒汗,口干舌燥。
见此有一石凿水池,泉水晶莹见底,着实诱人,一行人便屈膝弯腰掬捧畅饮。
这从石罅间淙淙涌出凉洌甘醇的泉水,“早涝不盈涸,风摇亦不浊”,给了朱熹深深的启迪:“吾一名当朝进士,以后为官,一定要象这泓泉水,…颠波不失志,贫贱亦清廉‟。
”思索之余激情难平,回到住处则挥笔为那泓清泉题名曰:“廉泉”,门人弟子则为此墨宝立石刻碑于泉旁。
次年春,朱熹被授予左迪功郎、同安县主簿,开始了他颠波的出仕之路,和矢志的治学之道。
清康熙五年(1666)建文庙,“廉泉”石碑移至文庙正殿左侧。
“文革”时庙拆碑轶。
如今,该处廉泉仍池影苔痕,水流依旧。
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