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熹的名人故事
有关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有关名人爱读书的故事有关名人爱读书的故事1有关名人爱读书的故事2车胤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
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
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
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
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
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有关名人爱读书的故事3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
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
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
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
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
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有关名人爱读书的故事4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
他编著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
他在读书方法上,总结归纳“二十四字”阅读法,该法是由“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须教有疑”24个字组成的方法。
除此之外,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
”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进而求得扎实的学问。
有关名人爱读书的故事51、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节约节俭的名人故事

节约节俭的名人故事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有:朱熹节约粮食、司马光教子、傅玄劝谏、季文子节俭立身、朱元璋“四菜一汤”等故事。
一、朱熹节约粮食理学家朱熹历仕四朝却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贫。
一次,他去看望女儿女婿,未料女婿不在家,女儿留他吃午饭。
因家中贫困,女儿只端出几碗大麦饭和一碗葱汤,对父亲很是愧疚。
朱熹却不以为意,开开心心地吃了,并告诉女儿俭朴度日本是我们的良好家风,对于饮食,不要计较多少和好坏。
二、司马光教子史学家司马光的一生也十分俭朴,并把节俭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
古代家训中的名篇《训俭示康》便是他结合自身经历与认识所作。
在他的熏陶下,司马康以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受后世称赞。
三、傅玄劝谏据《二十四史·晋书》,晋武帝时曾任御史中丞的傅玄看到时俗非常奢侈,便上书朝廷说,粮食和绢帛的生产很不容易,人们不注意节约,必然会出现断粮缺绢的时候。
傅玄还表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奢侈的浪费比天灾还要严重)。
”四、季文子节俭立身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着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
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
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五、朱元璋“四菜一汤”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
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名人诚信故事作文素材:朱熹教弟子格物致知

三一文库()〔名人诚信故事作文素材:朱熹教弟子格物致知〕导语: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在过去,现在或是未来,诚信都是人们所必不可少的。
朱熹对于诚信也做得非常好,下面是一些事例,请欣赏。
▲事例一“格物”、“致知”是中国文化典籍《礼记.大学》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两个。
正所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后代对此四字的内涵多有解释,但最细致深入的当属朱熹在与弟子论学所阐述的。
朱熹是南宋时期承上启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学者。
他在宋高宗绍兴十八年中进士,之后有意模仿孔子,边做官边教授门弟子。
宋孝宗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
为改变半壁江山、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岳飞的冤狱,追封岳飞为王,并下诏广开言路,要天下的读书人直言不讳,指出朝政弊端,规划恢复中原的大业。
朱熹因此上书,坚决主张抗金建国。
并认为要完成光复大业,必须请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养。
针对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开始请教道:“先生在上书中所说皇帝的修养,有什么特点?”朱熹道:“皇帝的修养当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们也应该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
从宇宙之大到昆虫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义的存在,才能够面对这个世界,来规划自己的事业。
”弟子说:“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龟山先生传下来的道理吗?可是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两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颢)说‘格’就是到;‘致’就是得。
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体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识学问。
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
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实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穷尽大道的奥妙。
”弟子问:“先生的话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态,种类无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么多吗?”朱熹道:“却不是的。
程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是因为人生本来有良知良能,可以与万物相当。
徽文化名人故事

徽州历史名人----朱熹生前轶事寿终正寝之后,朱熹被人端到了孔庙,和孔夫子一起享受香火。
但在生前,这位圣人一度混得有如过街老鼠,有人还提议,干脆宰了他这样更有利于国民生计。
朱熹刚学会说话,老爹指着天告诉他:“这是天”。
朱熹马上反问:“天上面是什么?”这种反常规的思考方式让老头子大为惊讶。
年纪稍稍大一点,一群孩子在沙滩上撒尿、玩泥巴,他却独自坐在旁边用手指画沙子,大人走近一看,画的是个八卦。
朱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福建干了一个副县长。
到了那里就挑了一帮县里的优秀儿童,整天给他们上课,年纪轻轻就显示出好为人师表的嗜好。
县里的黑社会老大强抢了一块老百姓的风水宝地。
他作为地方官,没有帮老百姓主持公道,反而袖手旁观说:“这样强抢来的地也灵验的话,那就没天理了”。
据说那块地后来还真的没让黑老大发家致富。
后来朱熹在湖南但了一阵子地方官,宰相赵汝愚给他带来密信,告知老皇帝驾崩,新皇帝要上任。
按当时惯例,新皇帝即位要大赦天下以示庆祝。
朱熹接到信后跟谁也不透露消息,赶忙命令对监狱里的18位重型犯人执行死刑。
人杀了没多久,大赦犯人的官文就到了湖南。
朱熹的脚有老伤,一次遇到一个道士给他针灸了一次,他觉得疼痛减轻了不少,给了道士一大笔钱,还给写了首诗。
道士走了没多久,朱熹贵恙再次发作,赶紧让人去找那个道士,人家早就闪的没影了。
朱熹忍着痛跟别人解释道:“我找老道士不是想问罪,就是想把那首诗要回来,免得人家说我做虚假广告”。
朱熹有个弟子叫廖德明,年轻的时候梦见自己在掏名片,名片上写得自己的职位是“宣教郎”这样的小官。
后来他中了科举,被安排的第一个岗位就是“宣教郎”。
廖德明想起当年的那个梦一下子就毛了,难道这辈子就真的没出息了?心灰意懒的不想去上任。
朱熹就劝他:“人是活的梦是死的,吉凶都一直在改变的,你到了任上好好做人就有前途,那时还会做不同的梦的!”后来这个廖德明果然升官发财了。
徽州商人程伯鳞长期居住在扬州,侍奉观音菩萨十分虔诚。
关于朱熹的名人故事

关于朱熹的名人故事朱熹(1130年-1200年),北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哲学家。
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为您介绍朱熹的名人故事,以展现他丰富多彩的人生和卓越的成就。
朱熹出生在一个学术世家。
他自幼聪慧过人,饱读诗书。
据说,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常常坐在家中的大石头上,专心致志地读书。
有一次他的父亲看到了这一幕,深受感动。
父亲当即决定将家中最珍贵的古籍书籍给朱熹,并决定亲自教他读书。
朱熹的功底日渐深厚,他在青年时期成为了学术界的翘楚。
有一次,他潜心攻读官方的文化经典《四书五经》。
他努力思考,钻研书上的每一个字句,试图从中悟出深刻的哲理。
最终,他对这些经典著作进行了大量的注释,使得这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文字变得通俗易懂。
这些注释后来成为了宋代学童们的标准教材,使得朱熹的名字传遍了全国。
朱熹也经历了一段令人难忘的爱情故事。
在他青年时期,他与一位名叫王钦若的女子相识并相爱。
王钦若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也对学术有深厚的兴趣。
他们俩经常思考问题,讨论经典著作,并相互帮助。
他们的爱情是基于相互尊重和心灵契合的基础上建立的。
然而,他们的爱情故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王钦若的家庭并不看好他们的关系,试图将她与一个官宦子弟嫁给。
面对这个困境,朱熹和王钦若决定一起逃亡,放弃一切物质与官位,从此凡事依靠彼此。
尽管前路困难重重,但他们的坚持和勇敢最终打动了双方的家庭。
最终,他们成功地结为连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除了爱情故事,朱熹的豪情壮志也是人们为之敬仰的。
他希望能够改变当时社会的政治风气,为国家带来繁荣和稳定。
朱熹曾多次提出建议,希望国家能够注重教育,注重培养人才。
他认为教育是根本,只有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才能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朱熹还在他的一生中面临了一些挫折和困境。
在政治上,他曾多次受到排挤和迫害。
尽管如此,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屈不挠。
在学术上,他遇到了许多争议和批评,但他用严谨的逻辑和深厚的知识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关于朱熹的名人故事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关于朱熹的名⼈故事的⽂章,希望⼤家能够喜欢!更多⼉童故事资源请搜索与你分享! 朱熹的简介: 朱熹(1130—1202)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学家。
他19 岁进⼠及第,多次担任地⽅官职,但每次的时间都不长。
他为政期间,申明敕令,惩治*吏,清正有为,但多次遭到排挤,仕途坎坷,很不顺利。
朱熹不仅是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还是教育家、诗⼈、闽学派的代表⼈物,世⼈尊称其为朱⼦,赞他是孔孟以来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师。
在理学发展,朱熹是集⼤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主义的体系。
这⼀体系的核⼼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理”先于万物,并决定万物的存在,它是超越天地万物,是永恒的、不⽣不灭的客观⾃然的存在,⽆情意,⽆造作。
在理与⽓、理与物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理⽓统⼀,他认为理通过⽓产⽣了万事万物,是万物的根据和本质。
朱熹于宋⾼宗绍兴⼗⼋年(1148)中进⼠,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南康军、提举浙东茶盐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平⽣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于朝者四⼗⽇” (《宋元学案·元晦学案》上),⼀⽣主要的时间(约四⼗年)在在福建讲学。
晚年卷⼊当时朝廷的政治⽃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也被定为“伪学⾸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
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哲”之⼀,⽽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和孟⼦。
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化,⽽且还元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本,“朱⼦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化领域都拥有举⾜轻重的地位,产⽣相当⼤的影响。
朱熹幼承家学,其⽗朱松是杨时弟⼦罗从彦的门⼈,少时⼜师从属于“洛学”⼀派的胡宪、刘勉之、刘⼦。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科学家成长故事_理学大师朱熹

程朱理学作为儒学的最大继承和发扬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时间,作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
朱熹可以称得上是继孔子和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师。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程灏、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创立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
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主宰,是世界的本原;只有去发现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囚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他平生志在树立理学,其学术成果不仅在南宋以前的中同历史上没有,就是在此以前的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为此,他被誉为中国中世纪最大的学者,西方研究者甚至把他比肩于希腊的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朱熹一生悲哀多于欢乐。
幼年失父,中年丧偶,幼女夭折,胞妹早逝,晚年去子,生活贫困到经常要借贷的地步。
有陆游的诗为证:“闻说平生辅汉卿,武夷山下啜残羹。
”朱熹一生中最大的机遇要算入朝担任宁宗的侍讲官,他想借这块阵地,向皇帝灌输自己的“帝王之学”,他滔滔不绝,四十余天连讲七次,宁宗装做从善如流的样子,朱嘉高兴地认为“天下有望”,但皇帝接受批评是有限度的,当触动到统治者根基时,一纸内批逐出经筵国门。
虽然朱熹遵守师训,自号“晦翁”,给自己立下“不远复”的座右铭,但反道学家们的迫害一直不停。
朱熹被斥为“伪师”,其理学被斥为“伪学”,加以严禁,他的许多学生遭拘禁流放。
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朱熹忧郁而死。
死后的朱熹却如孔子一样,被封建王朝“礼遇有加”,朱熹溢号文公,后理宗即位,追赠他为太师,亲笔御书“宋代圣人” 匾额,并封其为信国公(后改徽国公),从祀孔庙。
朱嘉家埋祖坟之山被称为文公山。
山上建积庆亭并立石碑,上刻“枯枝败叶不得挪动”,官府还派兵看守,保护山上坟莹树木,因而朱熹1176年春回家扫墓时手植的古杉,虽历经800多年的风雨,至今还生气盎然。
在紫阳镇的东门古城墙下,有朱嘉亲笔手书的墨宝“廉泉”,该泉清澈见底,长年不涸。
据婺源当地人介绍,在举源为官的人,从未因贪污失去乌纱帽的。
名人学习小故事5篇

名人读书故事1、孙康映雪晋朝的孙康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所以只能早早睡觉。
这令他觉得光阴虚掷。
一个冬夜,雪下得特别大,白茫茫一片。
半夜时分,寒冷令孙康从睡梦惊醒,但他却发现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
原来那是雪映射出微光。
于是他倦意顿消,翻身起来,取出书卷,来到院子里借着那雪映出光如饥似渴读书。
正是凭着这样学习的精神,使得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后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
2、朱熹劝学历史上曾有不少名人写了各具特色的劝学诗,但朱熹的一篇劝学诗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写成的。
相传朱熹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校。
当时正是秋天,当他看到梧桐黄叶随风飘落,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头发已经白了,自言自语地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流啊!”这时忽然看见一群青少年离室在外打闹戏耍,他深深感到,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时间,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时间宝贵,特别是白发苍苍的人更有惜时如金之感,于是诗兴油然而生,低头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
吟完诗后,到学堂里将此诗写在书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时间的青少年看到诗后,能够珍惜光阴。
据传这些年轻人看到诗后,确实受到启发,又见是名人朱熹所作,争相传抄,学习也更加勤奋了。
3、一字千金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位大商人,名叫吕不韦。
他帮助庄襄王登上了王位,被封为相国。
庄襄王在位仅三年就病死了,十三岁的嬴政即位,他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
嬴政尊称吕不韦为“仲父”,秦国的行政大权全操纵在吕不韦手中。
当时,吕不韦门下有三千门客,这些人充当他的智囊,帮助他治理国家。
这些门客中,有学问的人很多,于是吕不韦把他们组织起来,编写了一部二十多万字的书,书名就叫《吕氏春秋》!《吕氏春秋》的成书是吕不韦一生很大的一个成就,这部书博采诸子百家之长,兼收并蓄,纳各家思想贯穿于书中,并以黄老思想为主导,所谓“谦儒墨,和名法”!在治国之道上提倡无为。
吕不韦为了宣传《吕氏春秋》,就在秦国首都咸阳发布告示,内容说:如果有人能把这本书改动一个字,就赏赐千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朱熹的名人故事
朱熹的简介:
朱熹(1130—1202)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
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他19 岁进士及第,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但每次的时间都不长。
他
为政期间,申明敕令,惩治奸吏,清正有为,但多次遭到排挤,仕途
坎坷,很不顺利。
朱熹不但是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还是教育
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人尊称其为朱子,赞他是孔孟以来
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大师。
在理学发展,朱熹是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
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这个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
或称“道”、“太极”。
“理”先于万物,并决定万物的存有,它是
超越天地万物,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客观自然的存有,无情意,无
造作。
在理与气、理与物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理气统一,他认为理通
过气产生了万事万物,是万物的根据和本质。
朱熹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
知南康军、提举浙东茶盐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等职。
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 (《宋元学案·元晦学案》上),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在福建
讲学。
晚年卷入当时朝廷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
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
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
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
不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元播海外,如李朝时
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
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朱熹幼承家学,其父朱松是杨时弟子罗从彦的门人,少时又师从
属于“洛学”一派的胡宪、刘勉之、刘子。
他早年为学博杂,泛滥词章,出入佛老,对各种学问有着极为广泛的兴趣。
从二十四岁时,他
受学于罗从彦门人延平李侗,才开始真正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
在经过了长期的刻苦研究之后,朱熹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影响的哲学家、经学家。
朱熹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在先秦诸子、佛道思想、史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字音韵、训诂孝据、典章乐
律等很多方面,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
更重要的是,朱
熹以继承二程“洛学”为己任,广泛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
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构建起一个规
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
1、理气论: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
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不能分离,但从本原上说,理先于气而存有,这是客观唯
心主义的观点。
由理气论引申到理事论,朱熹进一步发挥了程颐关于
理事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认为一切事物中都有理,理虽无形迹,但却包含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可能性。
朱熹又发挥了程颐关
于“理一分殊”的思想,他把“理”之全体称为“太极”,这个太极
就是一,是宇宙的本体;就每一事物来看,它们都完整地禀受了这个理(太极)人微言轻自己的本性,就像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却完整地映
现在每条江河之上。
2、心性论:朱熹曾认真地研究了《中庸》关于“已发”、“未发”的思想,以及二程以来诸儒对此问题的讨论,其观点在四十岁前后有
所不同,前期认为“心为已发,性为未发”,这个思想是受到胡宏的
影响;后期则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已发”、“未发”提心理活动
的不同阶段或状态,并以“未女”为性,“已发”为情。
在心性论方面,朱熹提出了重要的“心统性情”的理论,这是他对张载思想的发展,认为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
对“性”
的概念,朱熹又区分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个层面,前者
指人禀理而生、专以理来说、纯粹至善的性;后者指人禀气而有形的、
有清浊偏正善恶的性,这是他对程颐思想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朱熹
又提出了“道心”、“人心”的范畴,认为道心即“天理”,恶的人
心就是“人欲”。
3、理解论:朱熹发挥了《大学》关于“格物致知”的思想,对
“格物”的解释,朱熹认为,一是“即物”即接触事物,二是“穷理”即研究物理,三是“至极”即穷理至其极;对“致知”的解释,朱熹认
为是“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大学章句》),即扩展、充广知识,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结果。
总的说来,朱熹的理论是对程
颐“格物穷理”理解论的发展。
朱熹为了发挥其思想,提出《大学》
篇中缺失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于是还专门作了《补格物致知传》。
与理解论相关的,在知行观上,朱熹提出子“知先行后”的观点,认
为知的目的在行,即实地践履,若想践履,必须先知,不过朱熹也强
调知和行不能偏废,“知行学相须”;与传统儒家的观点一致,朱熹的
知行观主要强调的也是道德的践履问题,而不是理解的来源问题。
4、功夫论:在修养功夫方面,朱熹主张“主敬涵养”,他不但发
展了程颐“涵养须用敬”的思想,也吸收了程门弟子及他自己的修养
体验。
朱熹的“主敬”理论突出强调了“未发”,即人在无所思虑及
情感未发生时,仍须保持一种收敛、谨畏和警觉的知觉状态,水准地
平静思想和情绪,这样就能够涵养一个人的德性;此外,朱熹也注意人
在动的状态中的“主敬”,这是贯穿于“未发”和“已发”、知和行
的全过程。
而人们学习和道德修养的目的,朱熹认为就在于“存天理,去人欲”。
这个结论一方面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意味,但另一方面,在伦理学上则有用理性原则来作为社会普遍道德法则的意义。
在经学方面,朱熹有很多著作,如:《易》有《周易本义》、
《易启蒙学》、《蓍卦考误》、《易传》、《古易音训》、《损益象说》、《易答问》、《朱文公易说》等;《书》有《书古经》、《书传
缉说》、《书说》、《文公书说》、《书经问答》等;《礼》有《仪礼
经传通解》、《仪礼经传图解》、《朱子井田谱》、《礼记辩》、
《仪礼经传通解续》、《朱子礼纂》等;《孝经》有《考经刊误》、
《考经存异》;《四书》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论孟精义》、《中庸辑略》、《大学集传》、《大学详说》、《大学启蒙》、《论语要义》(两种)、《论语训蒙口义》、《论语详说》、《孟子集解》、《孟子问辨》、《四书音训》等。
以上还是不完整的统计,但
仅从以上这个书目就足以说明朱熹在经学上的成就。
在这些著作中,
影响最巨的无疑当推《四书集注》。
自元朝中期后,此书成为科举考
试的标准解释,一直到清末废除科举为止。
朱熹于《四书》几乎用了
他毕生的精力,他早年着力于《论语》、《孟子》,晚年尤工于《大学》、《中庸》,辨析毫厘,远在《易本义》和《诗集传》(这两书也
为明清科举功令)之上。
至于对《大学》分经传、补“格致”,那是出
于其经学中的“宋学”之主观立场,此点虽有论辩之余地,却也属能
够理解的举措。
朱熹治经,艰苦重汉唐注疏,又不一味推尊,其方法如其在《论
语训蒙口义》中所说的:“本之注疏以通训诂,参之释文以正其音读,然后会之于诸老先生之说,以发其精微。
”自义理之学兴,学者多以
为得孔孟不传之统,对汉儒经注颇为鄙薄,朱熹认为这是不恰当的。
所以,他努力把训诂与义理结合起来,这是朱熹对经学的一大贡献。
正如钱穆指出的:“朱子于经学,虽主以汉唐三注疏为主,亦采北宋
诸儒,又采及理学家言,并又采及南宋与朱子同时之人。
其意实欲融
贯古今,汇纳群流,采撷英华,酿制新实。
些其气魄之伟大,局度之
宽宏,在儒学传统中,惟郑玄堪在伯仲之列。
惟两人时代不同,朱子
又后郑玄一千年,学术思想之递衍,积愈厚而变益新。
朱子不但欲创
造出一番新经学,实欲发展出一番新理学。
经学与理学相结合,又增
之以百家文史之学。
”(《朱子新学案》)
朱熹一生著述极丰,是中国历著作最多的儒家学者之一,《宋史·艺文志》中著录者有四十余种,未著录的尚有二十余种,另外由
其弟子或后人编纂的著作也有二十余种。
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称
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并非溢美之虚语。
朱熹著作中
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除《四书集注》外,当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子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