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工程

合集下载

写一篇描写《都江堰水利工程》的800字作文

写一篇描写《都江堰水利工程》的800字作文

标题:《都江堰水利工程——千年智慧,泽被万世》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北方向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水利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水利工程,以其科学的设计理念、精巧的施工技艺和卓越的使用效果,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灌溉成都平原千里沃野,养育了千千万万的巴蜀儿女。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秦朝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巧妙地利用地形地貌,通过“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排沙以及“宝瓶口”引水三大主体工程,实现了无坝引水和自流灌溉的壮举。

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尊重,更体现了他们因地制宜、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

在鱼嘴处,岷江被一分为二,形成内江与外江,以四六分水之法,保证枯水期有足够的水量流入内江灌溉农田,洪水期则通过外江排洪减灾。

飞沙堰则是设计者巧妙运用自然水流动力学原理,使泥沙随高流速水流自行排出,避免淤塞河道,确保河水清亮。

而宝瓶口犹如瓶颈,精准控制进入灌区的水量,保障了成都平原广阔土地的旱
涝保收。

历经千年风雨沧桑,都江堰水利工程依旧屹立不倒,其卓越的功能性与生态性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

它不仅造福于民,改变了成都平原的农业面貌,使之成为闻名遐迩的“天府之国”,而且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科技遗产。

今日的都江堰不仅是灌溉工程的典范,更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胜地。

游客在此可以近距离感受古人治水的雄才大略,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座丰碑,它的存在不断提醒我们,只有尊重大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提起都江堰水利工程,那可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颗璀璨明珠,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福着一方百姓。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它的修建,源于古代蜀地人民与水患的长期斗争。

在都江堰建成之前,岷江江水常常泛滥成灾,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这三大工程相互配合,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水流特点,实现了自动分水、排沙和灌溉的功能。

先来说说鱼嘴分水堤。

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则用于引水灌溉。

鱼嘴的设计十分精妙,它的形状就像一条大鱼的嘴巴,前端尖尖地伸向江心。

由于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环流的原理,表层水流会流向凹岸,底层水流则流向凸岸。

这样,约六成的江水会自动流入内江,而剩下的四成则流向了外江,实现了按比例分水。

再看飞沙堰溢洪道。

这可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排沙设施。

当内江的水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多余的水就会通过飞沙堰溢到外江。

而且,飞沙堰还能利用水流的旋转离心力,将水中携带的泥沙和石块抛过飞沙堰,排入外江,有效地减少了内江的泥沙淤积。

宝瓶口进水口则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

它是人工开凿的一个口子,其作用是约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

宝瓶口的宽度和深度经过精心设计,既能保证足够的水量灌溉农田,又能防止洪水泛滥。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和工具的年代,他们凭借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艰苦的劳动,创造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奇迹。

都江堰的建成,极大地改变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条件。

源源不断的岷江水通过内江引入成都平原,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

而且,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运行不依赖于外力,而是利用自然之力实现自我调节和管理,这在世界水利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经历了无数次的自然灾害和战乱,但它始终屹立不倒,不断得到修缮和完善。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飞沙堰(14张)
宝瓶口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 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 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 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岷江流域内先后建成有鱼子溪一、二级电站、映秀湾、太平驿和福堂坝引水式电站。但上述电站只有单一的 发电作用,没有供水功能,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岷江水利资源,缓解成都平原供水供电不足的矛盾,促进四川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全 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将其列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十大标志性工程;2000年12月,水利部批准工程初步设计报 告;2001年2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工程开工建设并将其列于岷江上游,都江堰市西北9公里处。岷江是长江一级支流,源于四川与甘肃接壤的岷山 南麓,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成都平原南部 ,在乐山接纳大渡河、青衣江,于宜宾汇入长江。
全长711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岷江上游水源丰富,径流主要有降雨形成,也有地下水和高山溶雪水补 给,流域汛期每年的6到9月。
枢纽建筑物主要由挡水大坝(大坝是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56米)、溢洪道、引水发电系统、 冲砂放空洞、1#泄洪排砂洞、2#泄洪排砂洞组成。水库总库容11.12亿立方米,具有不完全年调节功能,库区面 积18.
工程构成
鱼嘴分水堤 飞沙堰
宝瓶口 都江堰截流
鱼嘴分水堤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 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研究报告范文

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研究报告范文

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研究报告范文一、引言。

朋友们!今天咱们就来唠唠都江堰这个超厉害的水利工程。

你想啊,在古代那时候科技啥的都不发达,可咱老祖宗就弄出这么一个神奇的水利工程,到现在还在用,这得多牛啊!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

# (一)地理位置。

都江堰就在四川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

岷江这伙计啊,水量那是相当的大,就像个脾气暴躁的大汉,一到雨季就容易发大水,可是到了旱季呢,又变得抠抠搜搜的,水不够用。

# (二)工程构成。

1. 鱼嘴分水堤。

这鱼嘴就像个超级大的分水神器。

它把岷江分成了内江和外江。

外江呢,主要就是用来排洪的,就像家里的下水道一样,洪水来了就从这儿走。

内江呢,则是负责把水引进成都平原,灌溉农田。

鱼嘴这个设计特别巧妙,它是根据岷江的地势和水流特点来建的。

在枯水期,内江的水就会多一些,能保证农田有水灌溉;到了洪水期,大部分水就会被分到外江,这样就不会把成都平原给淹了。

2. 飞沙堰溢洪道。

飞沙堰就像是个保镖,守在内江的旁边。

它的作用可大了,不但能在洪水来的时候让多余的水溢出去,保证内江的水量不会太多,而且还能把水里的泥沙排出去。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就跟它的形状和水流的速度有关啦。

当洪水冲过来的时候,由于飞沙堰这里的坡度比较陡,水流速度加快,水里的泥沙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被甩到外江去了,这样就不会让内江的河道被泥沙堵住。

3. 宝瓶口进水口。

宝瓶口就像是一个控制水流的阀门。

它的形状就像个瓶口一样,窄窄的。

这宝瓶口可重要了,它把内江的水进一步控制住,按照成都平原的需求来放水。

就好比水龙头一样,需要多少水就放多少水。

而且它还能挡住那些大石头啥的,不让它们进入灌溉的河道。

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意义。

# (一)农业方面。

在古代,农业可是国家的命脉啊。

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从一个经常被洪水和干旱折磨的地方,变成了一个超级肥沃的大粮仓。

有了充足的水源,农民伯伯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种庄稼了,什么水稻啊、小麦啊都长得特别好。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

杩槎
杩槎是用长丈余、直径三四 寸之圆木三根,以篾索捆绑 而成。杩槎推臵江中,使槎 脚开张如鼎足形,据需要数 洞连成一线(杩槎单位,一 座俗称为一洞)。杩槎腰间 横作木架,木架上用石笼镇 之,使其深固不摇。其杩槎 迎水一面,自腰以下,用木 条纵横遮拦,外复以疏密两 层蔑笆障水,然后搬运粘土, 沿槎脚筑成一条小路宽的简 易拦水堰,实现断江截流。
宝瓶口
分水鱼嘴
外江Biblioteka 内江飞沙堰(一)三大主体工程
•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 体工程,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平平常常、 简简单单,殊不知其中蕴藏着极其巨大的科学 价值,它内含的系统工程学、流体力学等,在 今天仍然是处在当代科技的前沿,普遍受到推 祟和运用,然而这些科学原理,早在二干多年 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就已被运用于实践了。 这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这是我们炎黄子孙 的骄傲。
人字堤
人字堤,位于飞沙堰与离堆间,因堤形如“人” 字而得名。作用是护岸兼溢流,是内江的第三 道旁侧溢洪道,与宝瓶口、离堆和飞沙堰配合 运行,控制内江的洪水量。
卧铁
就地取材,维修费用低廉
• 都江堰岁修中,采用杩槎(用长丈余、直径三四寸之圆木 三根,以篾索捆绑而成)截江断流,采用笼石砌堰,工程 所需原料实行就地取材。 • 采用杩槎和竹笼维修好处 • (1)就地取材,节省资源与费用; • (2)技术简单,如搭积木,人人皆可操作; • (3)竹笼工程多为半透水结构,受水压力容易分散,故 能避免大的破坏,即使遭到一定破坏,也易于修复。
(二)其他附属设施
• 百丈堤 • 金刚堤
• 平水槽
• 人字堤
百丈堤
• 百丈堤,位于岷江左岸,上起观音岩,下至内江河口上游, 因长百丈而名。用竹笼装卵石筑成。百丈堤的作用是使鱼 嘴上游岷江左边的凹岸变成直岸,使江水顺流,以利鱼嘴 分水和排沙。洪水期,使主流指向外江,减轻洪水对鱼嘴 的冲力;枯水期,使主流指向内江,使内江取水量得到保 证。

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文500字

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文500字

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文500字《神奇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超级厉害的工程,那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在四川,那里可美啦!这个水利工程已经有好多年的历史了。

你们知道吗?以前那里经常发大水,老百姓的庄稼都被淹了,日子过得可苦啦。

但是后来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情况就大不一样啦!
这个工程有一个像鱼嘴一样的地方,它能把江水巧妙地分开。

还有飞沙堰,能把多余的沙子和石头排出去。

宝瓶口呢,就像一个大嘴巴,把水乖乖地引到需要的地方去。

都江堰水利工程真是太神奇啦,它让人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们要好好保护它哟!
《了不起的都江堰》
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讲讲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四川的人们总是被洪水困扰,一到下雨天就担惊受怕。

后来呀,出现了一群特别聪明的人,他们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这个工程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魔法,把凶猛的江水变得乖乖听话。

工程里有一条长长的堤坝,就像一条巨龙卧在江面上。

江水冲过来的时候,巨龙就把水分成两半,一半流走,一半留下来灌溉农田。

还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叫宝瓶口,水从这里流过,就像小朋友排队一样,整整齐齐的。

因为有了都江堰,农民伯伯种的粮食越来越多,大家都能吃得饱饱的。

我们要感谢那些修建都江堰的人,也要爱护这个了不起的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

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

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项传统的水利工程,它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这项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在审判都江堰的水资源的同时,保护鱼类的生态环境和加强对洪水的防御。

工程历史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由当时的三星堆氏族首领李冰主持设计与建造,旨在解决当时的水灾问题。

工程采用了结合自然地理环境与人工筑堤的策略,将水流自然分配到灌溉区域,并用活动堤坝与积淀池进行水库管理。

整个设计是非常科学且适应性强的,考虑到了长期运行过程中的考虑及自然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都江堰工程在这几千年的运行中保持了良好的运行状态。

在宋朝时期,为了提高水利设施的效率和质量,都江堰的上游和下游处加设了一个宝瓶口和蟹洲堰,进一步加强了工程的安全性,提高了效率。

同时工程的维护、疏通也逐渐成为周边的长江流域一个重要的维稳事务。

1975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0年6月28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工程结构都江堰水利工程总长度约50公里,主要可分为分水口、堰塞和灌溉沟渠三部分构成。

分水口分水口位于都江堰的主河道上,主要起到将成都平原数量庞大的水流分为两个分水系统的作用。

从这里分出的一部分水流被引至龙池,也就是上游积淀池,然后经过蟹洲口流出,供给成都平原地区进行灌溉用途。

另一部分水流则通过宝相口,也就是下游补库、补河口汇入大江口。

堰塞堰塞又被称作“公元前256年李冰堰”,总长约370米,紧贴着都江堰的下游,可视为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的“核心设施”。

堰塞主要是由大量的石头与碎石拼成的石坝,与寿池相连,于此调节水位,使水流平稳。

堰塞两侧的石堤可随需调节水位,同时该堰塞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石坝建筑之一,至今仍保持完好。

除此之外,堰塞还有其他一些辅助设施,例如洩洪孔、进水口、倒导坎等。

这些设施主要是为了加强堰塞的稳定性与防御性,防止水位升高款型变形,将水库边坡处的坡面稀土拦截,提高了施工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工程的科学性
摘要: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分水堤、溢洪道、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

它首先保证灌区的引水流量, 同时又能防止眠江水携带的泥沙进入灌区, 而且通过合理地布置引水枢纽中的建筑物能够防止汛期多余的水进入灌区, 从而可使灌区免受涝灾。

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关键词:都江堰分水堤溢洪道无坝引水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

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

公元前250年左右战国末期秦昭王襄王年代,蜀郡寺李冰组织人民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竹、木、卵石修建的一项水利工程,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经久不衰,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只饥谨”的“天府之国”。

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一、都江堰渠首工程:
我国古代人民和水利工作者,经过与岷江洪水作斗争的实践,认识了水道的自然规律,合理的选择地形,因势利导,巧妙的布置了都江堰渠首工程。

主要有: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项工程组成。

三项工程的布局完全符合现代水利枢纽的原则,加之历代总结的一系列科学管理法规,使都江堰历久不衰,举世闻名。

1、分水鱼嘴:
分水鱼咀是设在岷江的江心,它把岷江分为外江和内江。

外江是岷江的主流,用
于排洪,经乐山至宜宾汇入长江。

内江是人造河道,主要用于灌溉,经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因为分水鱼咀处于岷江弯道处,内江为凹岸,外江为凸岸。

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河面变宽,上游来水主要集中在内江凹岸一侧,此时内江进水量多,占六成,外江来水少,占四成,保证了成都平原冬春枯水期灌水,蓄水需要,洪水期,水流漫滩。

水位上涨。

由于外江宽度较内江宽,因而流幅宽,水道断面比内江大,所以其主流流势由内江深槽由外江一侧移动。

同时,内江河道水面比降又受飞沙堰和宝瓶口束水顶托的影响,水面比降小于外江。

此时,外江进水多,占六成。

内江进水少,占四成,避免了内江进水过多造成成都平原的水灾。

即所谓“分四六,平潦旱”。

由于分水鱼咀位于弯段的中心,利用弯道水流的特性,使得岷江上游河段带来的大量砂石,大部分泄向凸岸的外江而输送到下游河道,进入内江的则是含矿量较小的表层清水。

同时,表层流将水面的木材输往内江直至各条渠道。

分水鱼咀是以金刚堤与下游飞沙堰及宝瓶口相连,构成都江堰的整体。

靠内江一侧叫内金刚堤,靠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

现代水利可以利用泄洪闸泄洪、拦河坝挡水灌溉,这与现代的金属冶炼、加工技术,混
凝土材料,大型施工机械等有利条件有关。

在古代没有这些有利条件的前提下,能做到泄洪
和灌溉两不误,鱼嘴的构思确实比较巧妙
2、飞沙堰溢洪排沙:
飞沙堰江弯道的右岸(凸岸),是一个溢洪排沙的低堰,所以又称飞沙堰溢洪道。

堰顶高出内江河床约2米,顺长120米。

用竹笼和大卵石钉砌而成。

它的作用是在枯水期拦住江水入宝瓶口去灌溉良田。

洪水期排洪进入内江河道的过量洪水和部分进入内江的沙卵石。

飞沙堰顶高低的选择,对飞沙堰洪泻沙的功能影响很大。

当飞沙堰的堰顶高程过低,未能使宝瓶口水位达到“旧水则”(古代水位标尺)9划时,不能满足灌溉需要;如果堰顶过高,溢洪作用减弱,使内江来水超过宝瓶口进水量,而形成下游水害。

另外,堰顶过高,底层侧向环流的挟沙能力有限,一些较大粒径的推移泥沙不能泻出内江,当堰顶高程使其水位达“旧水侧”(相当于吴凇基面278.0米左右)内江流量达米3/秒左右,就能满足灌溉用水需要。

经过多年实践。

目前较为飞沙堰堰顶高程728.0米。

水库的排沙问题是现代水利界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尤其是中国的黄河上的水库。

都江堰的规模虽然没有现代许多大型水库的规模大,但是在当时技能想到这种办法来解决泥沙淤积的办法,可以说是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3、宝瓶口引水:
宝瓶口引水口位于内江末端(凹岸),是一个人工开凿的山口,状如瓶颈,故称“
宝瓶口”。

口门宽2.0米,河道端面十分狭窄。

与飞沙堰溢洪道和人字堤流小槽的溢流宽度相比,宝瓶口相应起到了控制引水流量的作用。

根据有关资料,当内江水量2000M3/秒时,宝瓶口进水量虽超过3000M3/秒,宝瓶口进水量只有740M3/秒。

宝瓶口侧面的高堆的水面在洪水期发生壅水,产生环流,使一部分推移质泥沙又随飞沙堰排到外江。

宝瓶口引水口与鱼咀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三项主体工程互相配合,即保证引进足够满足灌溉用水需要的水量,又不致引进过多的洪水使灌区造成洪灾,从一九三六年有水文资料以来,宝瓶口进水未超过19.5划,流量未超过800M3鱼咀。

飞沙堰,人字堤有岷江使大部分的推移质泥沙排入外江,使内江免于淤积,实际进入宝瓶口的推移质,只占岷江总来沙量的百分之十左右。

现代水利工程一般都是通过控制取水闸的闸门开度来控制取水量,所以当时采利用瓶口的地形来控制流量,是一个创举
4其他工程
百丈堤:位于“鱼咀”前的一条导水顺堤,宽4米,高7米,长820米,控制
了河床的左右摆动。

人字堤:又称第二飞沙堰,宝瓶口14划时溢流,堰宽40米,除了溢洪,飞沙外,收集从内江流下来的木材,另外,它可以起到消能作用,以减小流水对伏龙观离滩的冲蚀。

都江堰这个无引水工程,二千多年来历久不衰的原因,除上述组成都江堰渠首的三项主体工程互相配合,发挥科学的控制作用外,还与都江堰科学的治水经验和管理法则以及都江堰渠首所处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有关,工程充分利用了岷江冲洪积扇的天然地面倾斜,都江堰渠首海拔高730米,渠首段河床比降千分之五,成都市海拔高程500米,灌县至成都60公里,高差230米,地面坡降陡,保证了良好的自流灌溉条件,适当地利用了飞沙堰对岸虎头岩地形,增强了水内环流和侧向输沙能力。

宝瓶口是从玉垒山凿开而成,由于砾岩为硅质胶结。

岩性十分坚硬,抗冲刷能力强保证了河道横断面十分稳定,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
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水利专家仔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