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勘察说明

合集下载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概述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概述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概述泥石流灾害是一种由于大量降雨或融雪引起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生命损失。

为了减轻泥石流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概述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规范及其意义。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旨在对潜在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发生规律、危险区域进行科学研究与评估,为制定有效的灾害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勘查过程中,需要了解地质、水文、气象等相关数据,并进行现场实地考察和取样分析。

其中,勘查应遵循一定的规范,以确保勘查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首先,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需要依据国家相关规范进行。

国家标准《泥石流防治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是一项必须遵循的重要规范,其中包括了对泥石流形成和演化机理、影响因素、危险性评价、防治措施等内容的要求和指导。

在勘查中,应依据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工作,确保所获得的信息和数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其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勘查方法和技术。

地质地貌勘查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地形、地貌特征、岩石、土壤等进行观测和测量,识别潜在泥石流形成的条件和区域。

水文气象勘查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对降雨、径流、地下水位等进行观测和监测,分析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和趋势。

此外,还可以运用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查等手段进行全面的勘查工作,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和数据。

此外,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需要进行现场实地考察和采样分析。

勘查人员需要亲自到危险区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貌特征、植被状况、水文状况等,并进行样本采集和分析。

通过采集样本,可以对潜在泥石流物质的性质进行研究,为具体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结果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潜在泥石流的了解,可以确定危险区域,并制定相应的预警和疏散预案。

通过对泥石流形成机理的研究,可以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如建设拦挡堤坝、人工护坡、排涝工程等。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勘察方法与技术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勘察方法与技术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勘察方法与技术泥石流灾害是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减少泥石流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需要进行详尽的勘察工作,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技术来实施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

本文将介绍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常用的勘察方法与技术。

一、野外调查与勘测野外调查与勘测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首要任务。

通过对泥石流发生地区的野外实地调查,可以收集到大量的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相关信息,从而为灾害防治工程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依据。

野外调查与勘测是勘察的基础,也是进行后续工作的前提。

在野外调查中,首先需要对泥石流发生的区域进行分析,了解其地质构造、地貌特征、泥石流路径和流域特征等。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现场观察、采集地质样品、地质勘探等手段获取。

同时,还需要进行水文勘测,包括对降雨量、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等的观测和记录。

另外,植被调查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通过调查植被覆盖度、类型和分布等信息,评估植被对泥石流的影响。

二、遥感与测绘技术遥感与测绘技术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卫星图像或航空摄影图像来获取大范围的地质地貌信息,包括地形高程、地质构造以及植被覆盖等。

遥感技术的优势在于其覆盖范围广、周期性强,并且可以获取到较长时间序列的数据。

测绘技术则主要通过地面测量,获取细节信息,如道路、建筑物、河流等,这些信息对于工程设计和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测绘技术可以通过激光雷达、全站仪等设备进行高精度的数据测量,从而获得详细而准确的地形数据。

三、数值模拟与预测数值模拟与预测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数值模拟与预测的方法,可以对泥石流发生的机理进行研究,预测泥石流的流动路径和扩展范围,为防治工程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数值模拟与预测需要基于大量的实测数据和场地调查,结合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因素进行模拟。

通过建立泥石流流动模型,可以模拟泥石流流动的速度、灾害范围以及可能带来的破坏性。

研究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现场调查与勘察流程

研究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现场调查与勘察流程

研究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现场调查与勘察流程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减少泥石流灾害带来的损失,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在现场进行调查与勘察,可以了解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特征,为灾害防治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现场调查与勘察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基础资料:在进行现场调查前,需要收集一些基础资料,包括地理环境、水文气象资料、既往泥石流灾害情况等。

这些资料可以提供有关地区的背景信息,为后续的调查与勘察工作提供参考。

2. 确定调查范围:在现场调查前,需根据项目要求和具体情况确定调查范围。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确定调查的重点区域,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和资源浪费。

3. 现场勘查:现场勘查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现场勘查,可以直观地了解地质、地貌、土质等情况,获取实地数据。

在现场勘查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遵循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做好现场记录和标记。

4. 数据收集与分析:在现场调查与勘察过程中,需要收集各种数据,如地形图、地质图、地震活动情况等。

这些数据是进行灾害分析和预测的重要依据,需要进行仔细的整理和分析。

5. 实验室测试与数据处理:有些数据无法在现场直接获取,需要进行实验室测试。

例如,土壤力学性质的测定需要在实验室进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处理,可以得到相应的参数。

这些参数对于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和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6. 灾害评估与分级:根据现场调查、勘察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对泥石流灾害进行评估和分级。

根据不同的灾害等级,制定相应的防治工程方案和措施。

7. 规划与设计:根据现场调查和勘察的结果,以及灾害评估和分级的依据,进行防治工程的规划和设计。

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地形特点,结合工程实际,制定合理可行的工程方案。

8. 编制报告与总结:根据现场调查和勘察的结果,撰写相关报告,对所采取的防治工程措施进行总结和归纳。

泥石流成因与勘察监测防治[详细]

泥石流成因与勘察监测防治[详细]
为查明拟布治理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则需布置一定的勘查工程,
03 泥石流的勘察
一、地质测绘与调查
1 资料收集
全面收集泥石流沟域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气象水文、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基础资料,特 别要注意收集当地的历年降雨量、暴雨强度、一次最大降水量、泥石流沟洪水流量、水位等资料。
2 典型断面调查
流滑移带; ➢ 同一地点可能出现崩塌一滑坡一泥石流次第快速转化的“链式”反应现象; ➢ 单点损害小,群发区域总体危害大。中国中南一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影响区、大别山
区和秦岭一大巴山区多发坡面泥石流。
02 泥石流的成因
3.滑坡坝溃决型
滑坡坝溃决型泥石流是指由于 地震、降雨或工程活动引发的崩 塌滑坡堵塞江河,因水位逐渐奎高、 松散岩土渗透变形或新的因素激发 导致滑坡堰塞湖溃决而形成的泥石 流。
02 泥石流的成因
02 泥石流的成因
中国的泥石流灾害可初步划分为
➢ 沟谷演化型 ➢ 坡地液化型 ➢ 滑坡坝溃决型 ➢ 工程弃碴溃决型 ➢ 尾矿坝溃决型 ➢ 冰湖坝溃决型 ➢ 堆积体滑塌侵蚀型
02 泥石流的成因
1.沟谷演化型
沟谷演化型泥石流是指自然沟谷受地质 环境演化过程控制按一定时空规律出现的岩 土堆积体饱水、运移、侵蚀、冲刷和堆积作 用现象。沟谷泥石流可以划分出物源区、流 通区和堆积区三个部分。固体物源主要来自 于沟谷源头汇水区的松散堆积物以及流通区 两侧的崩滑堆积。基本特征是流域汇水面积 大,运动路径长,破坏能力强,呈现一定周 期性,且常常与崩塌滑坡相伴生。中国西南、 西北地区地质构造活动区多发沟谷型泥石流。
目的:
➢ 查明泥石流物源分布范围、类型、物源量和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方式与条件; ➢ 查明泥石流沟道条件和特征,获取泥石流特征值参数; ➢ 查明泥石流拟布设治理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

5--泥石流勘察(参考模板)

5--泥石流勘察(参考模板)

5 泥石流勘察5.1 勘察准备工作5.1.1 泥石流勘查前应收集下列资料:(1)当地形、区域地质、水文、气象、地震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等资料。

(2)泥石流沟所在流域或地区的泥石流活动历时和当前的泥石流情况,泥石流观测站观测资料,泥石流灾害调查报告。

(3)泥石流工程范围内既有工程资料,有关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资料。

(4)流域地形图及泥石流沟近期的航空、卫星照片。

5.1.2 应对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根据航空相片进行初步的不良地质区域圈划,进行考察线路的拟定,制定勘查工作计划。

5.1.3 泥石流沟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沟谷分水岭至泥石流扇形地的全流域,及受危害或间接受危害的地区,如由于泥石流堵河而被淹没的地区。

5.1.4 泥石流沟的地貌形态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流域几何形态:流域面积、流域性状、相对高差、支沟发育情况。

(2)山坡形态:山坡剖面特征、平均坡度和坡长、切割程度。

(3)沟槽形态:沟长、沟槽坡降、纵剖面形态,横断面形态,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的形态和特征。

(4)冲积扇:形状、长度、面积、纵坡、发育历史、变迁和利用情况。

(5)植被情况:植被类型及覆盖率。

(6)泥石流沟汇入的河流:汇入处以上的汇水面积,洪水情况和洪峰流量,含沙量,最高洪水位、河流宽度、断面形态(包括河漫滩、阶地)、河床土(岩)质和河岸土(岩)质。

5.1.5泥石流沟的地质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1)泥石流流域及其附近地区的构造特征,断裂、节理发育情况。

(2)流域内的地层、岩性及接触情况,有无软弱岩结构面,岩石的风化、破碎程度,流域内地表土壤的冲蚀情况。

(3)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范围。

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型、岩性、稳定程度、移动岩土体的数量、固体物质补给数量和发生、发展特征。

并测绘典型剖面图(1:200~1:500)(4)沟谷内河床土(岩)质情况,堆积深度、层次结构、颗粒组成,有无粗化层。

沟谷沿程漂砾分布、数量、平均粒径、最大粒径及三轴向尺寸,搬运情况。

岩土工程勘察泥石流

岩土工程勘察泥石流
第8页/共28页
我国地貌第一、二级阶梯,包括广阔的高原、深 切割的极高山、高山和中山区,是泥石流最发育最集中的地区,泥石流沟群常呈带状或片状分布。其中成片的集中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地、四川盆地周边,以及陇东-陕南、晋西、 冀北等以及黄土高原东缘为主的地区。
第9页/共28页
二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分类
第22页/共28页
全流域综合治理
拦挡工程是用以控制组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总量和能量,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经济建设工程冲刷、撞击和淤积等危害的工程设施。
泥石流的全流域综合治理,目的是按照泥石流的基本性质,采用多种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上、中、下游统一规划,山、水、林、田综合整治,以制止泥石流形成或控制泥石流危害。这是大规模、长时期、多方面协调一致的统一行动。
第15页/共28页
1.泥石流勘察应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勘察阶段进行,应查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泥石流的类型、规模、发育阶段、活动规律,并对工程场地做出适宜性评价,提出防治方案的建议。2.泥石流勘察应以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为主,测绘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3.当需要对泥石流采取防治措施时,应进行勘探测试,进一步查明泥石流堆积物的性质、结构、厚度、固体物质含量、最大粒径、流速、流量、冲出量和淤积量。4.泥石流地区工程建设适宜性的评价。5.泥石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第23页/共28页
拦挡工程 这类工程多布置在流通区内,修建拦挡泥石流的坝体,也称谷坊坝。它的作用,主要是拦泥滞流和护床固坡
排导工程 包括排导沟、渡槽、急流槽、导流堤等,多数建在流通区和堆积区。最常见的排导工程是设有导流堤的排导沟(泄洪道)。它们的作用是凋整流向,防止漫流,以保护附近的居民点、工矿点和交通线路。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一、泥石流的相关概述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宏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此破坏性极大。

它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

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2021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发生泥石流灾害[1]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二、泥石流类型划分及危害性分级2.1 泥石流类型划分2 按水源成因及物源成因可分为暴雨〔降雨〕泥石流、冰川〔冰雪融水〕泥石流,溃决〔含冰湖溃决〕泥石流;坡面侵蚀型泥石流、崩滑型泥石流、冰碛型泥石流、火山泥石流、弃渣泥石流、混合型泥石流等(参见附录)。

2 按集水区地貌特征可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参见附录)。

2 按爆发频率分:高频泥石流〔一年屡次至5年1次〕、中频泥石流〔1次/5~20年〕、低频泥石流〔1次/20~50年〕和极低频泥石流(1次/>50年)。

2 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可分为泥流型、水石型和泥石型泥石流(参见附录)。

2 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泥石流(重度~2.30 t/m3)和稀性泥石流~1.60 t/3)。

(参见附录)。

2 按泥石流一次性爆发规模可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级〔表1〕。

表一泥石流爆发规模分类分类指标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泥石流一次堆积总量>100 10~100 1~10 <1泥石流洪峰量>200 100~200 50~100 <502.2 泥石流危险性分级2 单沟泥石流活动性定性分级根据泥石流活动特点、灾情预测其活动性可划分为低、中、高和极高四级(见表2)。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技术标准与指南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技术标准与指南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技术标准与指南概述:泥石流是一种由陡坡或山区发生的大规模滑坡或岩浆流动所引发的自然灾害。

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常常是灾害性最严重的。

因此,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影响,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勘查必不可少。

一、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定义与目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是在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和专业评估,为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的技术参数和依据。

其目的在于准确评估泥石流的潜在危害程度、确定泥石流防治工程的类型及其规模,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标准与指南。

二、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内容与方法1. 内容:1.1 控制区域划定:根据地质条件、降雨量和历史泥石流发生情况等数据,确定泥石流防治工程的控制区域范围;1.2 地质勘察:对控制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包括岩性、断裂、构造和地层结构等因素的影响;1.3 水文勘察:分析控制区域的降雨情况、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等因素,并评估其对泥石流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4 地形勘察:测量控制区域的地形数据,包括坡度、坡向和高度等,以评估其对泥石流运动和破坏的影响;1.5 人工观测:通过设置监测点位,对泥石流活动进行实时观测,收集泥石流的流动速度、浓度、冲击力等数据;1.6 野外调查:考察附近的山沟沟谷以及上游地区是否存在泥石流迹象,了解可能的来源和通道。

2.方法:2.1 实地考察:勘察人员应深入控制区域,实地查看和测量各项数据,并详细记录;2.2 数据分析:勘察人员需收集和整理历史泥石流灾害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3 技术评估:通过现场勘查和数据分析,综合考虑地质、水文和地形等因素,评估泥石流灾害的潜在危害程度;2.4 编制报告:根据勘查工作的结果,撰写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报告,并明确工程建设和施工的技术标准与指南。

三、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技术标准与指南1. 技术标准:1.1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范围与要求;1.2 泥石流控制区域的划定与等级;1.3 地质、水文和地形的勘查与评估方法;1.4 监测点位的设置及监测指标的选择;1.5 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与步骤;1.6 报告编制的内容与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139+850~K140+580泥石流工程地质勘察说明1 K139+850~K140+580泥石流1.1工程概况该泥石流位于湘曲右岸,西藏自治区省道K139+850~K140+580段,线路从泥石流堆积区中部通过,影响公路长度740m。

该泥石流曾造成公路断道阻车。

本次勘察旨在查明泥石流的形成规律及危害程度,为泥石流的整治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

1.2自然地质条件1.2.1地形地貌该泥石流地貌上地形切割强烈,山势陡峭,属构造剥蚀低高山河谷地貌,总地势北西高南东低。

区内最高海拔约5500m,沟口处最低海拔约4500m,相对高差1000m左右,流域形态近似树叶形,源头主要由3条冲沟组成,在主沟口处交汇,主沟中、上游呈“V”字型,下游呈“U”字型,主沟宽400-500m,切深30m左右,沟床坡度10°左右,谷底大多被块石土覆盖,沟道畅通,无阻塞,主沟长度约1.67km,流域面积约4.31km2。

整个流域依据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特征可分为形成区(4800 m以上区域),流通区(4550-4800 m)和堆积区(4450-4550 m)。

流域内山体稳定性相对较好,无大型活动性滑坡、崩塌。

沟床和扇形地上巨砾遍布。

植被发育,沟床内灌木丛密布。

流域长宽比值较大,完整系数中值偏大,故从形态上分析流域的汇流条件较好,从相对切割程度可知,流域的发展速度较慢,现处于衰退期。

从流域的高差可知流域的能量能满足泥石流形成需要。

从沟床特征分析,在由松散物质分布的形成区内,物质堆积较厚,流通区沟床10°左右,沟道无堵塞,泥石流到沟口的频率较低。

泥石流沟谷发展速度慢,只要水动力条件满足,形成区物质的起动较快。

1.2.2地层岩性工作区内基岩组成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哈热萨单元(E2H)的岩石,哈热萨单元的岩石为侵入岩,其岩石类型为中粒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似斑状结构(8-20-25mm),基质中粒花岗结构(>6-7mm),弱叶理构造。

节理裂隙较发育,风化作用强烈,山体陡峻,表层岩体完整性差。

第四系为一套松散碎石土堆积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岩风化、破碎剥落而形成松散残坡积碎石土堆积体;二是物源区基岩崩塌堆积物及山前崩坡积松散块碎石土堆积物。

1.2.3地质构造和地震测区处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微板块或中间陆块)中段南缘,南接著名的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因此其地质构造的形成演化主要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形成、发展。

自南而北包括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和弧背断隆的一部分。

北邻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侧的所谓“措勤—纳木错初始弧内盆地”及其以北的“班戈—倾多拉退化弧”。

在现代构造—地貌上位于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的交接地带。

工作区所属区域地质构造主要位于念青唐古拉弧背断隆内, 区内断层十分发育,形成一系列东西向的逆冲断层,向北倾和向南倾的断层共同组成一背冲断层系。

断层长度和规模较大,控制了基底岩系和古生代地层分布,亦成为中新世S型花岗岩侵入的主要通道。

后期北西、北东向断层不同程度地错断东西向逆冲断层,共同组成了一个运动学特征复杂、活动时间长的脆性断层系。

区内地震活动频繁,勘察期间有感地震达4次,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表明,该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其抗震设计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的有关规定执行。

1.2.4气象、水文、水文地质条件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工作区所在区域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干燥缺氧、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11月至次年2月为寒冷冬季;2-4月多风沙;6-9月为雨季,多暴雨和冰雹,集中降雨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动力条件,也是泥石流多发期。

每年9月高山开始降雪,终雪期为翌年4月。

多年平均气温为-0.5~7o C,最高气温15.5~21o C,最低气温-23.2~-13.1o C;高山区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为积雪期,高山深谷温差在6~12o C之间,具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

多年平均降水量299-431mm左右,最大年降雨量可达1000mm;多年平均蒸发量1796.50-2353.00mm;多年平均风速1.8-2.9m/s;多年平均地面温度2.2-10.3℃。

流域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地下水位埋深随季节而变化。

沟内只有在雨季才有水,流量随季节变化较大,雨季有洪流。

1.3泥石流工程地质特征1.3.1泥石流的规模该泥石流沟活动弱,发生频率低,规模大,暴发频率几十年一次,一次冲出量约0.5万m3。

泥石流的暴发与降水关系密切,泥石流均在暴雨后暴发。

因此,该泥石流属雨洪型。

泥石流堆积区呈扇形,扇面较开阔,泥石流堆积扇长度约440m,宽度约680m,厚度1-5m,体积约7.2×105 m3,属大型泥石流,该泥石流为稀性泥石流。

堆积扇表面坡度10~26°,堆积物粒径0.5-2mm约占10%,2-20mm 约占20%,20-200mm约占40%,200mm以上约占30%,最大粒径3×5×7m3,大小混杂,磨圆度差。

1.3.2泥石流空间分布特征该泥石流位于念青唐古拉弧背断隆内,区内断裂及褶皱构造发育,地震频繁,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山体陡峻,表层岩体完整性差。

形成区和流通区崩塌发育,崩坡积物广泛分布,沟口崩坡积堆积巨厚。

坡面上的冲沟发育,泥石流沟主要由3条冲沟组成,在主沟口交汇,主沟长1.67km,流域平面形态呈树叶形,流域面积4.31km2,利于降水的汇集。

主沟中、上游呈“V”字型,下游呈“U”字型,沟宽400-500m,切深30m左右,沟床坡度10°左右,谷底大多被块石土覆盖,沟道畅通,无阻塞,有利于泥石流的流通。

从沟谷的相对切割程度可知,流域的发展速度较慢,现处于衰退期。

泥石流依据其形成与发展特征可以分为形成区(4800m以上区域),长度约1.0km,面积约4.17km2;流通区(4550-4800 m),长度约600m,面积0.14km2;堆积区(4450-4550m),长度约460m,呈扇形,面积约0.24km2。

1.3.3泥石流的物质组成泥石流物源主要为形成区基岩崩塌、风化破碎的碎屑物沿坡堆积的崩坡积土及沟口的崩坡积堆积物。

山体岩性为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哈热萨单元(E2H)的岩石,哈热萨单元的岩石为侵入岩,其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粒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第四系堆积物分布于形成区及沟口,松散堆积物以块碎石为主,粒径一般20-40cm,最大可见7m,棱角状,不均一,主要岩石成分为花岗岩等,块石含量50-60%,碎石含量20-30%,其余为中粗砂充填,黏性土含量很少,故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分类属水石流。

其物源松散堆积物储量丰富,堆积物平均厚度1m,流域内有松散堆积物方量4.31×106m3,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

泥石流物源的物质组成,与泥石流堆积区物质的组成类似,而且级配较宽,满足雨洪型泥石流物质特征。

泥石流堆积区堆积扇呈扇形,流通区长度小,沟坡陡,泥石流搬运能力强,其物质组成与物源区近似,磨圆度稍好。

通过计算及野外调查,该泥石流容重为18.0kN/m3,表明了以稀性泥石流为主的特点。

1.3.4泥石流的类型根据以上描述,勘察区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分类属水石流;按物质状态分类为稀性泥石流;工程分类为Ⅱ低频率泥石流沟谷,Ⅱ1亚类。

1.4泥石流工程地质分析与评价1.4.1泥石流的成因该泥石流流域形态近似树叶形,面积4.31km2,有利于降水的汇集。

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1mm,最大年降雨量可达1000mm;而又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降水多为暴雨,强大而集中的降水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

区内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山体陡峻,表层岩体完整性差,岩体风化破碎,山体多成刀椎状或浑圆状,形成区和流通区崩塌发育,崩坡积物广泛分布,沟口崩坡积堆积巨厚。

区内堆积了4.31×106m3松散固体堆积物,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

该泥石流主要位于念青唐古拉弧背断隆内,区内断裂及褶皱构造发育,地震频繁,本区经历了多期次强烈的地壳运动,新构造运动使本区抬升,河谷强烈下切,形成山高谷深的峡谷地貌特征,谷坡上“V”形冲沟发育,区内最高海拔约5500m,最低海拔4500m,相对高差1000m,地形陡峻,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1.4.2泥石流发展趋势分析地貌上流域的长宽比较小,具有较好的汇流条件,流域的沟谷坡降较大,泥石流形成区形成大量的松散固体堆积物,流域的发展处于衰退期,其综合地貌因素满足低频率泥石流发生发展的要求。

流域内的基岩主要为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哈热萨单元(E2H)的花岗岩等,泥石流的物源为形成区基岩风化破碎沿坡堆积的残坡积碎石土及沟口崩坡积堆积物,总量为4.31×106 m3,物源以块碎石和砂为主,黏性土含量很少,大小混杂,满足泥石流形成发展的基本条件。

冲沟在降雨时才有水,雨季常有洪流,其泥石流的产生主要依靠每年夏季6-9月的降雨。

据实地调查可知:该泥石流的暴发频率为几十年一次,每一次堆积的规模在约0.5万m3,形成0.24Km2的现代堆积区,堆积区的厚度为1-5m。

预计将来泥石流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降水大小程度,依然为几十年一次,规模约0.5万m3。

1.4.3泥石流危害特征此泥石流的冲淤作用较强,沟道的冲淤比降为40%,扇形地表面起伏不平,向湘曲河谷方向倾斜,堆积扇表面坡度10~26°。

公路上泥石流堆积物经过清除,形成以堆积扇块石土组成的人工边坡,高出路面3~5米。

泥石流会直接威胁到现有公路,造成公路中断和人员伤亡,因此须对泥石流进行防治和治理。

1.4.4主要工程防治设计参数1、泥石流计算(1)泥石流流量计算勘察区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分类属水石流,按物质状态分类为稀性泥石流,每次发生泥石流后其流通区的泥痕不明显,采用形态调查法确定流量误差较大,本次计算采用雨洪修正法进行计算。

Q m= Q w(1+φ)×D m式中:Q m—泥石流断面峰值流量(m3/s);Q w—清水流量(m3/s);D m—泥石流沟堵塞系数,按泥石流沟堵塞程度,根据《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P564表6-3-7取值。

Φ—泥石流修正系数φ=(ρm-1)/(G m-ρm)式中:ρm—泥石流流体密度(t/m3);G m—泥石流中固体物质密度,一般取2.4~2.7(t/m3);(2)泥石流流速计算采用西南地区经验公式计算:v m=R m2/3I1/2/α/n式中:v m—泥石流断面平均流速(m/s);R m—泥石流立体水力半径,可近似取其泥位深度;I—泥石流流面纵坡比降(%);α—阻力系数。

可直接从《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P561表6-3-3查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