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观止》悟道德内涵
古文观止读后感(共9篇)_读后感_

古文观止读后感(共9篇)初二古文观止900字初次了解到《古文观止》是缘于高中的语文老师,那是他总是说要想学习好文言文将《古文观止》看一遍下来,《古文观止》读后感1100字。
于是,看《古文观止》这本书的初衷,现在想想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的水平,可看过《古文观止》后才明白我收获的不止是这些。
于是,在团日活动的可选书籍中看到了《古文观止》,故记录下对它的感受。
之前想象中《古文观止》应该是一本厚重又晦涩难懂的书籍,于是,第一次于书店的角落发现它的时候,我有些惊讶,他只是薄薄的100页左右,这其中还包括了翻译。
也许是文言文的缘故,这本书问津了人少之又少,以至我付款买书时候,收银员用一种奇异的眼光看着我,有些不解和诧异,而我只顾捧着它,从容的离开了书店。
书皮的颜色是深蓝色的,上面没有任何的图案,这点是很让我欢喜的,因为我不喜欢那些华丽呼啸的书籍,在我看来简单的封面比那些色彩绚丽的各色小说来的清新,耐人寻味。
简单的翻下目录,惊讶的发现,在小学、初中、高中这时间里我竟然已经与她有了些接触,《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苏秦以连横说秦》、《臧僖伯谏观鱼》、《触龙说赵太后》等等,我都已经在语文课本上学习了,这个发现更加增加了我阅读她的欲望了。
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但她毕竟是文言文,我总是一点一点慢慢的分阶段阅读,当然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虽然短小,但却值得我认真琢磨其中的人生哲理,读后感《《古文观止》读后感1100字》。
慢慢的在读的过程中我开始总结和归纳,其中的一些名篇是我特别钟爱的,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等等。
就拿《陋室铭》为例,《陋室铭》中刘禹锡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隐逸情趣让我十分欣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等这些的名句更是让我熟记于心。
古文观止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古文观止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古文观止》包括《左传》34篇、《国语》11篇,《公羊传》3篇、《礼记》6篇,《战国策》14篇,韩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欧阳修文11篇,苏轼文11篇,苏辙文3篇,王安石文3篇……共222篇。
接下来为大家整理了5篇古文观止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古文观止读后感1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被誉为自清代以来最美散文集。
它选录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00余篇名篇佳作,荟萃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古文观止》篇篇焕发奇光异彩,闪耀灼见真知,包含着大量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爱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它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种深厚感情,与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
《古文观止》中有大量的爱国名言,读来催人奋进。
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寥寥数语,光华夺目,掷地有声。
当然,古人的爱国往往与忠君结合在一起,但又都从忠君出发,体现出恤民的精神。
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写下至理名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与民休息。
二、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儒家思想认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国的根本,其他各种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围绕忠孝这一核心提出来的。
《古文观止》中写孝道的内容很多。
汉朝旧臣李密,因为要照顾自己卧病在床的祖母,不愿到朝廷为官,向当时的晋武帝写下了有名的《陈情表》。
*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围绕想要“尽孝”的心意陈述不能应诏的苦衷。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两人,相依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叙述委婉,情真意切,今天读来仍然感受颇多。
《古文观止》读后感(通用18篇)

《古文观止》读后感(通用18篇)《古文观止》读后感篇1之因此会阅读《古文观止》,说来也是机缘巧合。
不久前收到班委的群发短信,知道了又是一学期一会的读后感时间,于是从群共享下载了书单直奔图书馆,凭直觉觉得标题不错,便借了这本1987年版的《古文观止》。
简朴的封面上散落有缃色的斑斑点点,书页微微泛黄,这无一不昭示着它存在了好些年头,还未阅读,心底里已增添了几分好感。
《古文观止》是清康熙年间的吴乘权和吴大职叔侄二人选编的一本古文读本,从先秦到明末,共12卷,222篇,以散文为主,间或穿插有骈文辞赋。
康熙三十四年,二吴将书稿寄给已是两广总督的吴乘权的伯父吴兴祚,吴兴祚“批阅数过”后于当年五月端阳日付梓,这就是《古文观止》的初刻本。
此后,《古文观止》又经过多次翻刻。
87年版《古文观止》是安平秋点校的,他以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本为底本,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再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甚至还参阅了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
首页刊登安秋平的点校说明,此外还附有吴兴祚的序,吴乘权、吴大职二人合写的序和吴乘权的例言。
《古文观止》里选录的篇目大多是耳熟能详琅琅上口的名篇佳作,其中有不少在中学和大学阶段的课本中出现过,每每读到,都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
吴乘权和吴大职二人在篇中注有不少的字音、词义、典故,部分句子的释义和自身的评注,用小字与原文隔开。
适当的即时注释,能帮人更好地理解原文,又不至于只看释文而不去思索。
由于没有应试压力,再加上注释和已有的古文基础,阅读《古文观止》,不但能温习了学过的古文知识,充实自身的文学修养水平,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窥见历史的片段。
先秦时期,诸国混战、群雄并起,各国国君为开拓疆土,发起各种正义的非正义的战争;能臣干吏或向君主勇谏,停止不义战争、拒绝向他国借道,或出使他国,以一己之力劝退一国之师。
两汉之际,帝王下诏求贤,贤臣上表献策。
魏晋南北朝,朝代更迭频繁,文人雅士退居一隅,纵情山水。
古文观止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古文观止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古文观止读后感1《古文观止》是一部文言散文选集,是清人吴楚才和吴调侯叔侄俩人选编并注释的。
这部散文选集挑选了从东周到明代的二百二十二篇散文作品,作品题材涉及史传,策论,游记,书信,笔记等。
这些散文大部分语言简练,篇幅短小易懂,从1695年成书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
现在中学里的文言文教材中不少是从这本书里选用的一些*。
“古文”就是指古代的*,“观止”的意思就是说你只读这些*就够了,不用再去读别的古文书。
可见《古文观止》这本书的历史地位。
我没有太好的古文功底,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比较有挑战性的,我在读故事的时候必须去查很多词语,所以阅读的速度也非常缓慢。
我在这本书的读后感里就写写我最熟悉也比较喜欢的一些小故事吧。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我们这学期ETK有一个词“世外桃源”就出自陶渊明的这篇*。
他在《桃花源记》里描写了一个渔人打鱼的时候偶然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桃花源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一种祥和宁静,富足的景象。
桃花源里的百姓与世无争,善良好客,但他们“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作者用简单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桃花源自由平等富足美好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
我觉得虽然作者用的语言对我来说挺难读,但是他描写的桃花源是很美丽的。
但同时我觉得这个故事有种怅惘的感觉,像一个幻想。
在现代生活里很多人也想要一个“桃花源”这样的地方,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争斗,各种压力,各种不满,“桃花源”是人们心中的一块净土,是人们逃离现实的理想境地。
但是“桃花源记”的结尾却有点儿伤感,渔人虽然很喜欢桃花源并在那儿感觉到了快乐,但是还是不能在那儿待着,还需要回到现实中去,一种无奈的感觉。
另外一个我挺喜欢的故事是“愚公移山”。
这个故事是讲一个九十岁的愚公想把家门前挡住路的两座大山移走。
古文观止廉洁文章

古文观止廉洁文章
《古文观止》是一部收录了许多古代文言文经典作品的文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关于廉洁的文章。
这些文章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的意义。
在廉洁方面,《古文观止》中的一些文章可以提供一些很好的范例和指导:
1. 《林则徐奏折》:这篇文章是清代官员林则徐上书朝廷的奏折,表达了他坚持廉洁、清正廉明的态度。
他在奏折中明确指出廉洁是为官者的首要责任,并且积极推行政府改革,维护社会公正和法治。
2. 《管子·准劳》:这是战国时期管仲所著的文章,强调了官员廉洁自律的重要性。
文章中提到,当官员能够慎身节用,不贪污受贿,便能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支持,从而达到治理社会的目标。
3. 《左传·僖公十五年》:这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记录了齐国公子无忌的廉洁事迹。
他拒绝接受礼物和贿赂,坚守清廉原则,得到了人们的敬佩和钦佩。
这些文章中反映的思想和行为都彰显了对廉洁的高度重视,并且强调了廉洁对于个人、社会和政府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篇,我们可以从古人的智慧中获得启示,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廉洁意识。
《古文观止》读后感

《古文观止》读后感《古文观止》读后感(一)《古文观止》是本好书,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现。
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
自我读起此书时,背过的古文不过就寥寥数文。
实在是好文众多,只得走马观花般学习皮毛,而在观止的选传中,犹独钟情于《战国策》李斯的谏逐客书与三国的诸葛亮的出师表。
李斯敢写谏章批判秦王的做法是不对的,表现其的勇敢与智慧,文章结构紧凑,举例充分,论理十足,可谓是绝。
诸葛孔明写《出师表》,表现他正直,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格。
下面我就选谏逐客书二段来品析。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2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写谏逐客书时,正为秦王因韩国实施「疲秦计画」,而大怒。
下令逐客。
李斯也在范围之内,于是李斯将谏章呈给秦王,秦王看之,欣然撤销逐客令。
试问;如果谏章不能打动秦王,那么秦王会不会以叛党的名义杀了他。
答案是肯定的。
从中也可看出李斯的胆量,从容,淡定,真学才识。
从文中看,亦如此。
第一段以“臣闻”作为起始,一连串的因果实例摆出,环环相扣,层次明了,接着说明为何不赞成,否定秦王的决议。
第二段“夫物。
”,我犹以为重要,一针见血。
突出中心。
这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也让我对作者感到敬佩,也让我对自己感到愧疚。
想想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无法自立,也没有像作者那样有主见,遇事懦弱胆小。
不能沉着应对,面对一些物质的事物,也不能够地面对。
所以我立志学习作者的这种精神品格。
而我也很庆幸读了这本让我很惬意,很享受,很有启发的书。
没错,就是它―《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读后感(二)近日,将《古文观止》一书读了一遍,虽然有许多语句还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特别是有不少的生僻字,要查字典,很麻烦,但仍然感到这本书读迟了。
《古文观止》读后感(精选18篇)

《古文观止》读后感(精选18篇)《古文观止》读后感(精选18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文观止》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1在我国灿烂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散文有着同诗歌一样悠久的历史。
上起先秦,下迄清末,无数杰出的散文家都以其绚丽多彩的散文著作反映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兼具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优秀散文,被历代的许多学者重视、研究乃至最后编撰成册。
《古文观止》历经三百年的沧桑,从浩如烟海的选本中脱颖而出,其声誉更是远播海外。
《古文观止》共选取从先秦至明末的短小精悍的佳作共二百二十二篇。
其得名于《左传》中《季札观周乐》,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反映虞舜盛德的舞蹈时,情不自禁地感慨道:"观止矣,若有它乐,吾不敢请已。
"季札认为这组乐舞已经达到了舞蹈的最高境界,其他的就没有观赏的必要了。
而吴楚材、吴调侯两位编者也认为他们所选的古文均为上乘之作,故取名为"观止"。
回溯到先秦至明朝的历史时空,从欣赏温馨祥和的世外桃源"黄发垂髫,其怡然自乐"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暮秋胜景;从聆听急雨、密雪敲击竹瓦所生的清绝之音到"其色惨淡,烟霏云敛;从感叹"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人生体验。
读《古文观止》让我感受古人智慧的力量,体验穿越时空的对话,步入一段又一段愉快的古典文化之旅。
《陈情表》中的李密,一亡国贱俘,家境清贫,没有俸禄,生活艰苦。
但他敢于逆龙鳞,拒征召,实属不易。
他之所以敢如此行事,就是因为含辛茹苦抚育他成人的祖母,如今卧病在床,无人伺候。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古文观止读后感范文(四篇)

古文观止读后感范文古文观止是一本汇集了中国古代文学佳作的经典文库,其中包含了诗歌、散文、辞章等各种文体的作品。
通过阅读古文观止,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下面是我的古文观止读后感。
古文观止一共分为上下两卷,收录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无论是与历史相关的史籍文献,还是以诗词歌赋为代表的文学作品,每一篇都是独具特色的艺术精品。
通过阅读,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文学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古文观止》中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其中包括了辞章、诗词和散文等。
每一篇作品都展现了作者的独特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其中,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是《滕王阁序》。
这篇文学名篇以其雄奇的气势、优美的形象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而著名。
通过对诗人思想和文化背景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滕王阁序》的价值观核心是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另外,《滕王阁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范本。
与此同时,古文观止中的另一篇作品《孟子·滑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对白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作者对人性本质和道德问题的思考。
通过借助于孟子这个思想家的形象,文章论述了人性善恶的复杂性和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的道德观念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对人性的看法也有了新的认识。
《古文观止》中的另一部分是辞章,辞章是古代文人用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文体形式。
古文观止中的辞章内容丰富多样,既有表达忠诚的《齐宣王问张仪》,也有表达人生哲理的《蜀道难》等。
通过阅读这些辞章,我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的独特方式和艺术手法。
辞章以自我倾诉、情感激荡和寓意深远为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文观止》中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如杂剧《李陵碑》、散文《游褒禅山记》等。
每一篇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代表了不同的文学流派和时代特点。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不仅扩充了自己的文学知识,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古文观止》悟道德内涵
古语云:“文以载道”,《古文观止》可谓是文以载道的典范。
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选编的一部古文读本。
“观止”一词出自《左传》: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至《韶》舞,说:“德至矣哉!大矣”,认为已达到尽善尽美,无以复加,赞叹道:“观止矣。
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古文观止》书名中“观止”二字即由此而来,意即尽将古文之精华选编其中之意。
《古文观止》从中国古代散文中遴选了自先秦至明末的散文二百二十二篇,兼顾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的作品,并以时代为经,以历代作家作品为纬编排,有论、赞、传、记、书、表、序、赋、诏、疏、碑志等多种体裁。
例如它精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礼记》、《史记》中的精髓,还有汉、六朝、唐、宋、明代的名人名作、至理名言等,从多个角度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既有文学美意,又有哲理教化。
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诵。
每篇文章的寓意之深厚,令人读后回味无穷,它不但教人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可以说篇篇都是做人做事的警示录,不愧堪称为“观止”。
《古文观止》选文以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和伦理道德为衡量标准,体现了“文以载道”这一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传统,尊礼、崇德、敬神、重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儒家思想可谓此书的突出特点。
《左传》是《古文观止》选得最多的一部书,所选《左传》十九篇,皆贯穿崇礼尊德思想,以史事说明合礼则兴,失礼则亡。
所谓“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上事天,下事地,酋先祖而隆君”(《史记》)。
先人制礼,目的在于昭德、在于正人,用礼这一神圣的制度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
如《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一文讲述道:鲁桓公欲将贿赂得来的大鼎放在太庙,大夫臧哀伯认为这是严重违礼的行为,说:“作为国君,应该宣扬美德,杜绝邪恶,以此来为百官做出表率,即使这样,还担心有什么过失,于是通过宣扬美好的德行来示范给子孙后代。
……可是现在,摒弃美德而标榜奸邪,竟然将别人行贿的器物安置在太庙里,显现在百官面前,如果百官照着做,那么你又能凭什么去惩罚他们呢?国家的衰败是由官吏奸邪引起的,官吏们丧失德行是由贿赂盛行昭著开始的。
现在行贿的大鼎竟安放在太庙里,还有比这个更昭著的贿赂行为吗?”臧哀伯在国君违礼时能够以道德去规谏,可谓恪尽职守。
《左传·王孙满对楚子》讲述道:楚庄王讨伐陆浑的戎族,到达雒水,在周朝境内陈兵示威。
周定王于是派王孙满慰问楚庄王。
楚庄王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鼎的大小轻重在于德而不在于鼎本身。
从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时候,远方的国家把物产画成各种图像進献,九州的首领進贡青铜,铸造九鼎并且把图像铸在鼎上,各种东西上面都齐备,使百姓懂得哪些是神,哪些是邪恶的事物。
因此能够使上下和协,而承受上天赐福。
德行如果美好光明,九鼎虽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九鼎再大,也是轻的。
……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
儒家一开始就把道德价值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学》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古文观止》中政论类文章是占篇幅最大,影响力也最大的一类,这些文章皆体现了以道德为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
如《左传·宫之奇谏假道》中宫之奇说:“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道:“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德政爱民是儒家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保民、爱民、养民、教民。
因此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成为历代有为的知识分子具有的一种高尚意识,是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的集中体现。
《古文观止》这方面选文为人们展现出古人的博大胸襟。
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勾勒出一幅太守仁政安民,以能使百姓快乐而快乐、与民同乐的图画;王守仁在《象祠记》中描述了古时舜以德化人,以致其“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他感化了他的弟弟象,使人们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样,还能够改正;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达到了完美,即使是跟象一样品行不端的人,也还能够感化的。
《古文观止》中也选了借景说理,对宇宙人生感悟的文章。
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从景物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渴望能与飞天的神仙一起遨游在永恒美妙的境界中。
苏轼的散文,境界开旷,像行云流水,正如他在评说自己的散文《文说》中写的“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如是而已矣。
”
读《古文观止》可以领悟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有臣子对君王的谏言,有长辈对后代的谆谆教诲,有朋友赠序,有考试的论文,还有自荐的求职书等等,皆表达了知识分子的理想和忠孝仁义的道德追求。
如诸葛亮的感人至深的《出师表》,陶渊明描绘的世外仙源《桃花源记》,王羲之的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王守仁倡导尊经重道的《尊经阁记》,刘基针砭时弊的奇文《卖柑者言》……
《古文观止》中还有许多名言、警句。
如:《战国策·唐雎说信陵君》中写的“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东汉文·光武帝临淄劳耿弇》中写的“有志者事竟成”;王勃写的“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韩愈写的“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原毁》);苏洵写的“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着”(《辨奸论》)。
《古文观止》选入的作品注重“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理念,注重道德品行修养,而且辞章优美,千百年来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