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侠列传序》古文赏析

合集下载

《史记 游侠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史记  游侠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1 题。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丑周,饿死........。

”故伯夷跖、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

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原创)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A.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B.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C.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D.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原创)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二者皆讥.讥:(被)讥笑B.羞伐.其德伐:讨伐C.其遇害何可胜.道哉胜:完,尽D.士穷窘而得委.命委:托付(原创)9.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2 分)A.既已存亡死生矣B.百里饭牛C.已飨其利者为有德D.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原创)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同是儒生,以经术获得官爵并辅佐君主者比那些坚守德行而潦倒者值得肯定。

文言文游侠列传序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游侠列传序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游侠列传序阅读训练及答案文言文游侠列传序阅读训练及答案《游侠列传序》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①,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

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

”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硚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与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

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

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

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

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然儒、墨皆排摈不载。

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③,虽时扦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

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

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高一语文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

高一语文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

高一语文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其中的游侠列传是《史记》的一部分,主要记述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游侠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列传进行分析与解读。

一、游侠的定义与背景游侠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中,指的是一类以行侠仗义、忠诚勇敢为特征的人物。

他们常常在乱世中崛起,以剑术高强、义气凛然的形象示人。

《史记》中的游侠列传记录了他们之间的交往和斗争,展现了他们所追求的荣誉与正义。

游侠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国家分裂、战争频发。

在社会秩序混乱的背景下,不少游侠视为是士人道德的表现,他们奋发图强、助人为乐,也是古代社会上的一种精神象征。

二、司马迁对游侠的态度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游侠持有一种既赞赏又批判的态度。

他赞扬了游侠们的勇敢和忠诚,将他们视为淳朴忠义的典范。

然而,他也指出了游侠们的浪费才华、好大喜功以及持执己见的弊端。

正因为司马迁笔下的游侠既有正面的形象,又有负面的品质,所以《史记》中的游侠列传使文中的游侠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三、游侠列传中的经典人物1. 范蠡:春秋时期的楚国人,精通音律并擅长琴棋书画。

他为了爱情放弃了江山,并最终成为与西施并肩而立的传世佳话。

2. 李广:战国末年的一位将军,以其刚勇善战而著名。

他以一敌百,多次立下赫赫战功。

3. 韩信:秦朝末年出身卑贱的游侠,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长平之战中胜利的关键。

四、游侠列传的时代背景《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代之一。

各个国家之间长期战争不断,社会秩序紊乱,民不聊生。

游侠们以勇气和正义感为基础,走上了保护百姓、维护正义的道路。

五、游侠列传的意义与价值游侠列传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和事迹的纪录,更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和对人性的思考。

其中游侠们对正义和荣誉的追求,对人民的拯救,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古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和追求。

司马迁《游侠列传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游侠列传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游侠列传序》原文|译文|赏析《游侠列传序》文中,司马迁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突出了布衣之侠高贵品质,对他们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亦表露强烈不满,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不平,深化主题。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游侠列传序》原文两汉:司马迁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

羞伐其德。

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享其利者为有德。

”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

”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浮沉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

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

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

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

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

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

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

文言文古文观止卷三汉文游侠列传序

文言文古文观止卷三汉文游侠列传序

古文观止卷三汉文游侠列传序卷三汉文游侠列传序《史记》【题解】本文为《史记·游侠列传》的序。

所谓游侠,是指那些言必信,行必果,轻生重义的人,亦即后世所说的侠客、剑客或剑侠。

司马迁对他们的行为与品质给予高度评价。

【一段】韩子曰①:“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②,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③,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④,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⑤,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

羞伐其德。

盖亦有足多者焉。

【注释】①韩子: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下文引自《韩非子·五蠹》。

②《春秋》:这里泛指史书。

③季次:公皙哀,字季次,齐国人,孔子弟子。

原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弟子。

④独行君子:指独守个人节操,而不随波逐流之人。

⑤已诺必诚:已经答应人家的事情,一定要兑现。

【译文】韩非子说:“儒者利用文献来扰乱国家的法度,而游侠使用暴力来违犯国家的禁令。

”这两种人都曾受到讥评,然而儒者还是多受到世人的称道。

至于那些用权术取得宰相、卿、大夫等高官的人,辅佐当世的君主,其功名都记载在史书上了,本来就不必多说什么。

至于像季次、原宪二人,均为民间百姓,他们一心读书,具有独善其身、不随波逐流的君子节操,坚持正义,不与世俗苟合,而当时的人们也讥笑他们。

所以季次、原宪终生都住在家徒四壁的蓬室之中,就连布衣粗食也得不到满足。

他们逝世已有四百余年了,但他们的弟子却依然不断地纪念他们。

现在的游侠,他们的行为虽然不合乎当时的国家法令,但他们说话一定守信用,办事求结果,答应人家的事一定兑现,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别人的危难。

做到了使危难的人获生,施暴的人丧命,却从来不夸耀自己的本领。

游侠列传序原文及翻译

游侠列传序原文及翻译

游侠列传序原文及翻译游侠列传序原文及翻译游侠列传序选自史记,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游侠列传序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游侠列传序原文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

”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硚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与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

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

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

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

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然儒、墨皆排摈不载。

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扦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

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

《史记》赏析——游侠列传

《史记》赏析——游侠列传

《史记》赏析——游侠列传一箫一剑平生意文能传诵千古,不只要在纸面上好看,关键是要能使人人同感,纵使千古以下,尤能令人热血沸腾,感喟不已。

或许是少年心性使然,多年前读太史公的《史记》,开篇一般轻轻跳过,首先翻看的定是《游侠列传》、《刺客列传》以及《项羽本纪》这类血性文字。

太史公文字,人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确实具有镌刻山河、雕镂人心的不朽伟力。

然而,别的文字或许看过一遍即休,只是这篇《游侠列传》,却能一看再看,百看不厌。

《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

此文不但善于叙事,且叙事与议论相结合,行文中‚咨嗟慷慨,感叹宛转‛,层层回环,步步转折,处处倾泻出作者的‚愤激‛和‚不平之气‛。

后人多认为太史公此文乃自伤身世有感而作,看来并非虚言。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曾交待写作动机,云:‚游侠救人于厄,振人不瞻,仁者有采;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敢焉。

‛《游侠列传》里写了几个极可爱的人物,这些被班固视为‚罪已不容于诛‛(《汉书·游侠传》)的草莽人物,在太史公的笔下成了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的传奇英雄。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自司马迁《游侠列传》问世以来,侠就与历代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虽然东汉以后,历代史家就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了,但游侠的精神却逐渐渗透到文人生活之中,影响至为深远。

从‚抚剑独行游‛的五柳先生到‚纵死侠骨香‛的青莲居士,几乎每一代的文人都有着‚书剑飘零‛的梦想,构成了千古文人侠客梦。

而作为历史人物的‚游侠‛,经过史家、诗人、小说家的不断加工,逐渐定型为后世武侠小说中叱咤风云的侠客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历代文人学士之学剑和任侠,大约并非真的想成为行走江湖的大侠,而是想借此‚豪气一洗儒生酸‛。

正清人张潮所谓‚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之。

‛大概春风得意者大概不会念念不忘游侠,只有屡经坎坷饱尝人间艰辛之人,才会深感人间侠士的可贵。

当初太史公‚愤激著书‛传游侠,后来者读《游侠列传》则‚喜动颜色‛,不就因为一肚皮牢骚可以借此宣泄而出么?金圣叹深谙个人缘由,一口便道出了太史公的心思:‚一部《史记》,只是‘缓急人所时有’,是他一生著书旨意。

司马迁《游侠列传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游侠列传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游侠列传序》原文译文赏析《游侠列传序》是司马迁的一篇文章,下面将对其进行原文及译文赏析。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所著有《史记》被誉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在《史记》中,有一篇名为《游侠列传序》的文章,下面是该篇文章的原文和译文:《游侠列传序》原文:豫让将为侠义,佩玉以为信。

假玉无完荣,逐隐斯世迁。

出言交以智,退身居以贞。

未见富贵时,谁知贫贱险。

人无取闲愿,天有陷溺心。

独步实淹留,孰云机势均。

延陵欺母后,楚胥入汉巾。

忽露异质性,权省风波津。

善骑射非干,佞幸各以勤。

风本起倒悬,英名彰古今。

群俗习惯移,圣贤留可衷。

陈寕推诗道,大数出才人。

琴心剡若磨,石网犹不镌。

轹函辞尊俎,贾迹大户门。

数赐窦车辚,频设赵鼓矜。

顾机是儿戏,篇籍残千顷。

秋草溪桥赏,春花园里亲。

为君琴瑟意,料理卷舒纶。

《游侠列传序》译文:豫邦的让将军本身就以侠义闻名,佩戴着玉佩以示其忠诚。

虽然这块玉佩不完美,但是他把这块玉佩一直随身携带着。

他言谈之间宽厚有智,行动之间自处高洁。

尚未得到富贵的时候,谁会知道贫贱的危险。

人们未曾得到休闲之愿,而天却时常有危险陷溺之心。

他独自一人留连在游人繁忙的世间,谁能说这不是命运的安排呢?当延陵在母亲死后不顾一切地入侵国家,将国家推到危机中时,楚胥(楚国公子胥)纵身投奔汉王,挂起巾帼降服于汉王,为其效力。

他突然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才华,成功地处理了风波与困难。

善于射箭不仅仅是充满了技巧,而是聪明才智的展示。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间,奸诈与阴险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都非常努力。

贤者本来应该受到尊重和赞扬,但是在这个世间,他们常常被忽视。

当风向发生变化时,英名会赫然在世。

当社会的习惯发生改变时,圣贤始终保持其真实的内心和真实的本质。

陈寕埋头修炼诗书之道,骄傲地担当起了大器。

他的心灵如同琴瑟一样光滑,犹如磨石一般光亮,没有瑕疵。

他不屈不挠地坚持自己追求的方向,不顾他人的眼光与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侠列传序》古文赏析【作品介绍】《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

司马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赞扬了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等高贵品德。

【原文】游侠列传序出处:《史记》韩子曰①:“儒以文乱法②,而侠以武犯禁③。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④。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⑤,辅翼其世主⑥,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⑦,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⑧,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⑨,褐衣疏食不厌⑩。

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11)。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12),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13),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14),羞伐其德(15),盖亦有足多者焉(16)。

且缓急(17),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18),伊尹负于鼎俎(19),傅说匿于傅险(20),吕尚困于棘津(21),夷吾桎梏(22);百里饭牛(23),仲尼畏匡(24),菜色陈、蔡(25)。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26),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鄙人有言曰(27):“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28)。

”故伯夷丑周(29),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30);跖、暴戾(31),其徒诵义无穷(32)。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33),非虚言也。

【注释】①韩子:即韩非。

所引文字见《韩非子·五蠹》。

②儒:儒家学派。

此指儒生。

文:指儒家经典,如《诗》《书》之类。

乱法:破坏法度。

③侠:游侠者。

武:勇武的行为。

禁:禁令。

④二者:指儒、侠。

讥:非难。

学士:指儒生。

称:被人称扬。

⑤术:方法。

此处实指权术。

⑥辅翼:辅助。

世主:当代的天子。

⑦季次:即公皙哀,孔子的学生。

原宪:即子思,孔子的学生。

闾巷人:即平民百姓。

⑧怀:怀抱。

独行:特异之行,不同凡俗的操节。

⑨空室:室内空空,极言贫穷。

蓬户:蓬蒿所编成的门,极言家贫。

按《庄子·让王》记原宪之贫穷曰:“原宪居鲁,环堵之宫,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

”⑩褐衣:粗布上衣。

疏食:粗糙低劣的饭食。

厌:通“餍”,足。

(11)志:怀念。

(12)轨:车轨。

“不轨”犹言“不合”。

正义:指当时的道德准则和法律。

(13)果:坚定而不动摇。

(14)矜:自我夸耀。

(15)伐:夸耀。

(16)多:称赞。

(17)缓急:复词偏义,急迫。

(18)窘:困迫。

井廪:水井和仓廪。

按《孟子·万章》及本书卷《五章本纪》皆言舜未称帝时,多次遭其父与弟的迫害,舜修仓廪,其父瞽瞍撤梯烧仓,欲将他烧死。

后又让舜淘井,舜入井其父与弟象把井填死,欲活埋舜。

但舜大难不死,皆逃脱。

(19)伊尹:商汤贤臣。

负:背。

鼎:古炊具,如今之饭锅。

俎(zǔ,祖):切肉的案板。

按《孟子·万章》与本书卷三《殷本纪》说:伊尹曾寻机当了商汤的厨师,以烹调之理暗示为政之理,深得汤的赏识,被重用,建立大功。

(20)傅险:又作“傅岩”,地名。

据卷三《殷本纪》记载,傅说本为在傅岩服苦役的犯人,后被武丁发现,委以重任,使商代大治。

参见《吕氏春秋·求人》(21)棘津:古代河水名。

据《正义》引《尉缭子》说,姜尚年七十还未得志,只能在棘津做贩卖饮食的小贩。

其人其事详见卷三十《齐太公世家》。

(22)夷吾:即管仲。

桎(zhì,至)梏(gù,固):古代刑具,即脚镣与手铐。

卷六十二《管晏列传》记载,管仲原为公子纠之臣,公子纠在与公子小白(桓公)争君位的斗争中失败,逃往鲁国,桓公让鲁杀公子纠,将管仲缚押至齐。

“桎梏”云青,当指此事。

(23)百里:即百里奚。

饭牛:喂牛。

按《孟子·万章》、《管子·小问》、《盐铁论》等书皆言百里奚早年曾自卖为奴,替人喂牛,寻找机会,取得秦穆公的信任。

(24)仲尼:即孔子。

据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云,孔子周游列国,从卫国到陈国,路过卫国的匡地时,匡人见他貌似匡人憎恨的阳虎,便将他围困起来,几乎把他害死。

畏:在这里有拘囚的意思。

按《荀子·赋篇》有“孔子拘匡”之句(25)菜色:指饥饿的容颜。

陈:陈国。

蔡:蔡国。

按据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路过陈、蔡两国,途中无粮可吃,被饿得面黄肌瘦。

(26)犹然:尚且。

菑:同“灾”。

(27)鄙人:指普通的平民百姓。

鄙:浅陋。

(28)飨:享受。

(29)伯夷:殷末名士。

据卷六十一《伯夷列传》记载,他认为周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故反对周伐纣,隐居在首阳山。

周建立后,认为吃周的粮食是可耻的,故饿死于首阳山。

丑:认为可耻。

(30)文、武:指周文王与周武王。

不以:不因为。

贬王:损害王者的声誉。

(31)暴戾:凶暴残忍。

(32)诵义:称赞道义。

(33)窃钩者:窃取衣带钩的人。

此指小偷。

按以下三句出自《庄子·胠箧》篇。

窃国者:指最高统治者。

【原文】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①,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②,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③!而布衣之徒④,设取予然诺⑤,千里诵义⑥,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故士穷窘而得委命⑦,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⑧?诚使乡曲之侠⑨,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⑩,效功于当世(11),不同日而论矣。

要以功见言信(12),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13)。

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14),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15),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

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16),其势激也(17)。

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18),声施于天下(19),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然儒、墨皆排摈不载(20)。

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21),虽时扦当世之文罔(22),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

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至如朋党宗强比周(23),设财役贫(24),豪暴侵凌孤弱(25),恣欲自快(26),游侠亦丑之。

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27)。

【注释】拘学:抱着一得之见,或拘守偏面理论而固步自封的学者。

或:有的。

咫尺之义:狭隘的道理。

咫,八寸。

此喻陕小。

②卑论:低下的论点。

侪(chái,柴)俗:迁就世俗之人。

侪,等、齐。

③与世浮沉:随世俗而沉浮,即随波逐流之意。

④布衣:平民百姓。

⑤设:大。

此指重视,看重。

取予:从别人那里取得,或给予别人。

此指符合道义的取予。

然诺:应允。

⑥诵:通“庸”,从也。

⑦委命:托身。

⑧贤豪间者:贤人和豪侠中间的人物。

间,中间。

邪:同“耶”。

⑨乡曲:乡间、民间。

“乡曲之侠”当指民间的游侠。

⑩予:通“与”,同。

(11)效功:比较功业。

效,通“校”。

比较。

(12)要:总之。

功见(xiàn,现):事功显现出来,意谓事情办成了。

见,同“现”。

(13)靡:无,不。

(14)延陵:春秋时代吴国公子季札,被封于延陵,故称延陵季子。

他出使中原路过徐国时,徐君颇爱其剑,他心有赠送之意,末曾说出。

待他回返时,知徐君已死,于是便将其剑挂于徐君墓地树上,以示重言诺之意。

(见《新序·节士》)不过延陵季子为春秋时人,文中不当言“近世”。

又后文并末言及延陵季子事,只说战国四公子事,故清人梁玉绳《史记志疑》、崔适《史记探源》等皆疑“延陵”二字为衍文,可信。

孟尝:即齐国孟尝君田文。

春申:即楚国春申君黄歇。

平原:即赵国平原君赵胜。

信陵:即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

以上四人是战国时代以养士闻名的好侠之士。

《史记》皆有传,分别见卷七十五、卷七十八、卷七十六、卷七十七。

(15)藉:依*。

土:指封地。

(16)疾:声音宏亮。

(17)激:激荡。

(18)砥名:砥砺名节,提高名声。

(19)施(yì,义):延。

(20)排摈:排斥、抛弃。

(21)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皆汉代侠士,见下文。

(22)扜(hàn,捍):违。

文罔:通“文”,法律禁令。

(23)朋党宗强:结成帮派的豪强。

比周:互相勾结。

比,近。

周,合。

(24)设财役贫:依仗自己的财富役使穷人。

(25)凌:侵犯。

(26)恣:放纵。

(27)猥:谬,错误。

【译文】韩非子说:“儒生以儒家经典来破坏法度,而侠士以勇武的行为违犯法令。

”韩非对这两种人都加以讥笑,但儒生却多被世人所称扬。

至于用权术取得宰相卿大夫的职位,辅助当代天子,功名都被记载在史书之中,这本来没有什么可说的。

至于象季次、原宪,是平民百姓,用功读书,怀抱着特异的君子的德操,坚守道义,不与当代世俗苟合,当代世俗之人也嘲笑他们。

所以季次、原宪一生住在空荡荡的草屋之中,穿着粗布衣服,连粗饭都吃不饱。

他们死了四百余年了,而他们的世代相传的弟子们,却不知倦怠地怀念着他们。

现在的游侠者,他们的行为虽然不符合道德法律的准则,但是他们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敢决断,已经答应的必定实现,以示诚实,肯于牺牲生命,去救助别人的危难。

已经经历了生死存亡的考验,却不自我夸耀本领,也不好意思夸耀自己功德,大概这也是很值得赞美的地方吧!况且危急之事,是人们时常能遇到的。

太史公说:“从前虞舜在淘井和修廪时遇到了危难,伊尹曾背负鼎俎当厨师,傅说曾藏身傅岩服苦役,吕尚曾在棘津遭困厄,管仲曾经戴过脚镣与手铐,百里奚曾经喂牛当奴隶,孔子曾经在匡遭拘囚,在陈、葵遭饥饿。

这些人都是儒生所称扬的有道德的仁人,尚且遭遇这样的灾难,何况是中等才能而又遇到乱世的人呢?他们遇到的灾难怎么可以说得完呢?世俗人有这样的说法:“何必去区别仁义与否,已经受利的就是有德。

”所以伯夷以吃周粟为可耻,竟饿死在首阳山;而文王和武王却没有因此而损害王者的声誉。

盗跖和庄凶暴残忍,而他们的党徒却歌颂他们道义无穷。

由此可见,“偷盗衣带钩的要杀头,窃取国家政权的却被封侯,受封为侯的人家就有仁义了”,这话并非虚假不实之言。

现在拘泥于偏面见闻的学者,有的死守着狭隘的道理,长久地孤立于世人之外,哪能比得上以低下的观点迁就世俗,随世俗的沉浮而猎取荣耀和名声的人呢?而平民百姓之人,看重取予皆符合道义、应允能实现的美德,千里之外去追随道义,为道义而死却不顾世俗的责难,这也是他们的长处,并非随便就可做到的。

所以读书人处在穷困窘迫的情况下,愿意托身于他,这难道不就是人们所说的贤能豪侠中间的人吗?如果真能让民间游侠者与季次、原宪比较权势和力量,比对当今社会的贡献,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总之,从事情的显现和言必有信的角度来看,侠客的正义行为又怎么可以缺少呢!【作品介绍】《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