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知识网络建构)
初中化学论文纠错、知识网络建构复习化学用语

纠错、知识网络建构复习化学用语红谷滩新区凤凰学校汤海兵提到化学,大家恐怕最容易想到化学实验,各种瓶瓶罐罐,没错,化学实验几乎可以作为化学的代言人,同时,化学用语作为化学的一门特有的语言,更应该成为化学的代言人。
化学用语包括“三号”(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合价符号)、“两图”(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两式”(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用语在整个化学的学习中可以说起了一个融会贯通的作用,要学好化学,就必须要学好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在南昌的中考中占的分值也比较高,有一道专门的4-5分的化学用语题,至少3个左右化学方程式,6分,还有计算题、选择题中运用化学用语解题,所有总共加起来至少有15分左右,占了整个中考化学卷总分的1/4,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化学用语既然这么重要,同时又比较凌乱,那么该怎么去复习呢?这里我主要将我的第二轮复习中化学用语专题的做法谈谈,给大家多一个参考意见,同时也希望能得到更多的交流。
首先,我会收集学生在这一块的问题。
然后,找寻对策,想想如何解决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
最后,跟踪学生对这块掌握的效果。
一、收集问题收集学生在这一块的问题,包括平时作业、听写、练习、试卷中的错误,然后将问题归类。
1、三号: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合价符号元素符号:主要是书写不规范、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元素符号的意义。
离子符号:数值与正负号位置写反了、电性写错了、数字“1”没省略、原子团中原子个数写错。
化合价符号:忘记单质的元素化合价为0、可变价元素的化合价的确定。
2、两图;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19、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书写离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经常写出不是8的离子结构示意图,如镁离子,最外层写成1。
判断元素是否有相似化学性质时,经常掉入氦元素的陷阱。
3、两式: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式:化学式的意义、化学式周围数字的含义化学方程式:化学式写错、没条件、没配平、生成物状态写错、不符合客观事实、记忆零散。
初中化学网络教学模式探析

讨论 式教学模 式 的特 点是师 生之 间 、生 生之 间相互 交
流, 教学采取 启发式 , 注重对 问题 的讨论 。在教 学过 程
中, 学生登录相关 的栏 目, 在栏 目中有 大量 的问题 , 学生 可以游览 别人关 于问题 的解答或发表 自己的观点 利用 这种方式进行讨论式教学 时 . 教师需不 断注意学生提 出 的问题 . 引导 学生解答 . 对学 生 的解 答给 以必要 的指 导 和管理 , 在教学过程 中要 注重学生积极思 考 、 回答 问题 , 这是教学 成功 的关键 4 . 发现式教学模 式——上 网搜 索 发 现式 教是 一种以问题解决 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8 l一
.
信 息技 术 与 化 学教 学 ・
能够 使 学 生 有 意 识 地 反 思 并 监控 自己的认 知 历程 . 断 不
产 生污染气体 , 指导学生浏览 网页 中的视 频课件 . 出 得
调 整思维活 动 . 时发 现 问题 、 决 问题 , 及 解 有利 于 自身 问题 意识 的强化 。 在化学网络探究学 习中 教师 可以用 网上调查 的办法 要求学 生反思 :我今 天提 出了一个什 “ 么有价值 的问题? “ ” 我是 怎样意识 到这 一问题的? “ ” 我
生在轻松 的氛 围下掌握 知识 和技 能
1 授 式 教 学模 式— — 网络 教 学 . 讲
这种 网络教 学优 点在 于它突破 了课 堂 中人数及 地
点 的限制 . Itre 上实现讲授 . 在 nent 其人数可 以无 限多且
不必集 中于同一地点 现在 有不少学生很乐于上 同步课
程 . 网上可 以听名 师讲课 : 在 网络教学 中讲授 式教学 模
初中化学知识建构性学习方法(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知识建构性学习方法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建构性学习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反思性。
本文将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探讨初中化学知识建构性学习方法的具体实践。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互动,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反思性,认为学习者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1.情境创设情境创设在初中化学知识建构性学习方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实验现象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学习策略,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另一个核心理念。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建构知识。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互动质量,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积极思考,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4.反思性学习反思性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过程,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挑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元素化合物复习中“点”-“线”-“面”-“体”的建构

元素化合物复习中“点”-“线”-“面”-“体”的建构---碱和盐专题复习教学解析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60%,它贯穿整个中学化学学习。
无论是概念教学中,还是学生头疼的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实际上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定性”和“定量”上的综合应用。
由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相对繁杂、零碎和分散,学生容易存在知识遗漏与混淆,内容一综合,学生就感觉无从下手了。
所以掌握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对化学学习很重要。
《碱和盐专题复习》采用“点”-“线”-“面”-“体”的方法,以期在学生头脑中系统、立体的构建氢氧化钠、碳酸钠的知识网络,将其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使学生学会从全面、立体的视角认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一、再现知识主线,弥补知识缺陷复习课不是新课的重复,元素化合物复习时,巧妙设计好问题和载体,围绕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核心知识有效展开复习,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能力得以提升。
氢氧化钠是初中化学学习中最常见的碱,是碱的代表物,碳酸钠是最常见的盐,是盐的代表物,碱的化学性质即氢氧根离子跟其它离子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即碳酸根离子跟其它离子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或产生水、或产生气体或产生沉淀。
学生在学习中感觉物质鉴别、除杂和与实验有关的计算不能灵活运用。
而单纯再现基础知识,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所以,本节课选取了氢氧化钠变质为情景素材和内容载体,将与氢氧化钠、碳酸钠有关的化学反应蕴含在一个个真实的问题中。
把知识结构转化为问题结构。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方法。
1.氢氧化钠遇见空气变质了2.氢氧化钠全部变质了吗?选用哪种方法去除碳酸钠的干扰?除去了碳酸钠的干扰,如何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3.如何除去氢氧化钠中的碳酸钠,以提纯氢氧化钠?二、 构建知识网络,完善认知结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现基础知识,以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为主干线,由知识点到知识链,最终形成知识网。
初中化学知识网络

专题1 根本概念和根本原理知识结构梳理溶液混合物浓溶液稀溶液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质量守恒定律可溶性碱不溶性碱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含氧酸盐无氧酸盐无氧酸含氧酸氧化物酸碱盐吸热现象放热现象氧化反响复原反响化合反响分解反响置换反响复分解反响原子结构简图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方程式化学式化合价物质分类变化元素原子分子离子物质化合物纯洁物单质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组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溶剂溶质离子结构简图1、物质的组成结构(1)物质的微观构成构成物质的三种根本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2〕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区别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化学变化中是否可分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分,变化前后种类和数目可能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分,变化前后种类和数目不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单原子离子一般不可分,但原子团构成的离子可能分割成其它离子、原子或分子。
是否独立存在能独立存在,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
有些能独立存在,并直接构成物质,且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
阴阳离子共同构成物质。
构成同种原子或不同种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
且纯洁物中仅含有一种分子。
一般有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三种微粒构成。
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原子得电子带负电电荷成为阴离子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电荷,成为阳离子离子。
所显电性情况不显电性不显电性阴离子:带负电荷阳离子:带正电荷表示方法用化学式〔分子式〕表示用元素符号或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分别以阴、阳离子符号或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在化学反响中的表现在化学反响中原分子破裂在化学反响中得失电子分子原子离子在化学反响中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在化学反响中得失电子表达方法均为微观粒子,既可讲个数,又可论种类。
基本属性体积小,质量小,都是在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隙。
同种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性质不同。
“问题线-知识线-活动线-发展线”融合的初中化学项目式教学——以“酸碱盐的复习”为例

问题线-知识殊-活场线-发|线”融合的初中化学项式教学—以“酸碱盐的复习”为例张书振1王峰2徐玉洁3(1.泰安市徂徕二中山东泰安271600; 2.山东枣庄学院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山东枣庄277160;3•齐鲁工业大学山东济南250000)摘要:基于项目式学习,将“酸碱盐的复习” 一节的复习任务拆解,设计了“探究松花蛋组成及制备工艺改进”的 情境线、酸碱盐性质复习的知识线和小组合作的活动线三条主线,在学生对松花蛋成分及制备方法的深入探究中构筑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线.通过本案例的研究发现,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保持了长久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积极性,有 助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词:初中化学;项目式教学;复习1项目式学习开展的研究背景初中阶段对“酸碱盐知识”的要求,不仅是能记住典型物质的化学性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学以致 用,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取用鲜活的情景,体现实践性和探究性”[1],让学生在 “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项目式学习 PBL ( Project - based Learning ),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真实情景设计驱动问 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与同学和教师对话 来诊断学习的障碍点,将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于解决 实际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能力[2]. 松花蛋是学生都吃过的食物,任务主题贴近生活.松 花蛋以鸡蛋或鸭蛋为原料,蛋壳中的碳酸钙是制备c o 2的原料.松花蛋在制备过程中除涉及到酸碱盐的 基础知识,还涉及了溶液的配制、碳酸根等特征离子 的检验和碱的变质等综合性知识.“探究松花蛋组成 及制备工艺改进”这一生活化项目除了帮助学生将酸 碱盐知识系统化外,还有认识蛋壳微观结构、蛋白质 变性机理、科学探究、利用化学知识指导实践以及渗 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 文化等多方面建立联结、拓宽视野,发展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服务生产生活的意识和 科学素养.2项目式教学设计项目式学习最显著的特征是以项目为脉络,以任 务驱动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贴近学情, 选择合适的项目任务是教学成功的关键.2.1学情分析“酸碱盐”知识是初中化学的重难点,该部分知识 综合性强,在教材中表现为规律多、实验多、难度大. 在知识层面,常规教学方法只是对基础知识进行孤立 的梳理,学生很难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知识呈 碎片化.在能力层面,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差,习惯于跟 着教师走,遇到问题时不善于探究.在思维层面,面对 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缺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思 维,而常规复习课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建构知 识的主动性.为方便教学,本节采用鸡蛋为原料设计了 “探究 松花蛋组成及制备工艺改进”项目式教学.2.2 教学目标(1)通过对松花蛋的组成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 证,自主调用酸碱盐相关知识进行迁移应用,掌握相基金项目:山东省泰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理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TJK 2020ZD 006).作者简介:张书振(1989 -),男,山东泰安人,硕士,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项目式教学;王峰(1971 -),女,山东皁庄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无机化学;徐玉洁(1988 -),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课堂教学.关离子的检测方法.在活动中培养提出问题、用变化 和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松花蛋制备原理的探究,学会提取信 息、综合应用酸碱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深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3) 通过松花蛋制备工艺改进的分析、设计,初步 建立分析真实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体会用化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4) 通过与生物、生活和传统文化的连接,培养跨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2.3教学流程基于教学目标,项目由品鉴松花蛋、探究蛋壳的组成与结构、松花蛋的制作原理、松花蛋制作工艺的改进等4项相关任务组成.任务由自主到合作,问题 由简单到复杂,学生在不断进阶中探索学科知识,在 不同活动中逐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思路如图1 所示.总任务-----子任务活动线发展线图1项目任务及教学流程3项目式学习实施过程3.1 基于生活实践联系化学知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都吃过松花蛋,那松花蛋由什么制成的?学生通过“尝一尝、闻一闻、看一 看”等多角度观察对比松花蛋和鸡蛋,并进行记录(见 表1).表|鸡蛋与松花蛋品鉴表颜色味道状态鸡蛋蛋黄呈黄色,蛋白无色透明腥味液态松花蛋蛋黄呈黑褐色,蛋白呈深绿色涩味、咸味固态在观察对比的基础上,学生回答两个问题:(1) 你的发现是什么?(2) 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以上两个问题促进学生基于对比观察对酸碱盐 知识进行迁移应用,进而提出科学探究问题.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可以很容易 的答出松花蛋是由鸡蛋或鸭蛋加工而来.学生通过将 鸡蛋与松花蛋对比,可联想到有咸味是因为加人了NaCl ,有涩味可能是加人了某种碱.学生结合生物学知识可知,蛋白、蛋黄的凝固是在腌制过程中发生了 化学变化.教师支持:教师分别取等量鸡蛋和松花蛋切碎分散在水中,用pH 测定仪测定松花蛋对应溶液PH 大 于鸡蛋对应溶液pH ,进一步得出结论:松花蛋的涩味 和凝固的蛋白、蛋黄,是因为加人了 Ca (OH )2、Na 〇H 等碱性物质,同时也是这些碱性物质使得鸡蛋中的蛋白和蛋黄变性凝固.3.2基于猜想设计探究实验问题任务: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 问题:腌制过程中,蛋壳内的蛋白和蛋黄发生了化学 变化,蛋壳有没有发生改变?学生活动:学生提出猜想:松花蛋蛋壳的主要成 分与鸡蛋蛋壳的成分相同,都是碳酸钙.继续分析要 证明是碳酸钙,需证明鸡蛋壳中含有钙离子和碳酸根 离子.学生思考实验原理:CaC 03 + 2HC 1 = CaCl 2 + H 20 + C 02 |CaCl 2 +Na 2C 03 = CaC 03 j +2NaC l整理后得到实验方案:将鸡蛋壳与松花蛋蛋壳分 别与稀盐酸反应,收集产生气体并通人澄清石灰水•筛选提取信息,通过分析、 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逐步建立知识的联系自主谓用酸碱盐相关知识,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題实验探宄,锻炼科学探宄 的基本能力,实验设计方法分别取少量反应后溶液,加入碳酸钠溶液,观察实验 现象.学生观察对比,得出结论:松花蛋蛋壳主要成分 仍是碳酸钙,鸡蛋壳在腌制过程中不发生改变.教师支持:理论验证:从复分解反应的角度,碳酸 钙与Ca(OH)2、NaOH不发生反应.教师精讲: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 提供文献资料,让学生深人认识鸡蛋壳的结构和作 用.资料节选如下[3]:鸡蛋由外向内主要由蛋壳、蛋白和蛋黄三部分组 成.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坚硬而且密布肉眼 看不到的小孔.蛋壳对卵内的胚胎具有保护作用,蛋 壳上的微小孔道可用于鸡蛋内部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而其内部还有一层膜,可以防止营养物质的流失.在 腌制过程中添加的Ca(OH)2、NaOH等碱性物质可以 穿透小孔,与蛋白质发生变性作用.3_3 知识迁移与跨学科联系问题任务:教师详细介绍松花蛋的传统制备工艺,并提供文献记载的传统制备工艺:取食盐、生石 灰、草木灰,按1:3:3的比例分别称量,并加人少量硫 酸铜和硫酸铅混匀制得松花蛋粉.以250g松花蛋粉 可腌制50枚松花蛋计,根据生产规模的大小,将松花 蛋粉加水,充分搅拌、混匀调成糊状,涂抹于新鲜的鸡 蛋上,裹上稻壳后密封保存,约30天成熟[4].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资料,小组讨论分析、总结出 配料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Ca0+ H20=Ca(0H)2Ca(OH)2+K2C〇3 =CaC03 | +2K O H提出密封保存的原因是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与 氢氧化钙反应而变质.教师支持:传统制作工艺是利用各种原料缓慢氧 化生成的氢氧化钾,透过蛋壳上小孔使蛋白和蛋黄遇 碱性物质变性,蛋白部分形成具有弹性的凝胶体,蛋 黄部分形成凝固体.氧化钙遇水放热,也起到一定的 熟化作用.食盐则用于调节松花蛋的口味.硫酸铜和 硫酸铅的加入,是为了更好的使松花蛋尽快凝固定型.教师精讲:为拓宽学生对腌制过程中化学变化的 认识,将化学与生物、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师讲解蛋白 质遇碱变性的原理,并向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意义: 若氢氧化钾溶液浓度过高,会造成已变性蛋白质水解 而造成粘壳、烂头,过多氢氧化钾残留容易烧伤口腔.若氢氧化钾溶液浓度过低,会造成蛋白质凝固不完 全,容易造成细菌污染而达不到食用标准.传统制备 工艺由于氧化反应十分缓慢,且无法定量计算氢氧化钾的用量,因而生产中会加人酸铜和硫酸铅以使蛋白、蛋黄尽快定型.3.4 改进工艺、学以致用问题任务:硫酸铜和硫酸铅属于重金属盐,长期食用对人体有害.如何利用化学知识制备无害的松花蛋?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可直接利用碱对生鸡蛋进行腌制.学生活动:学生首先确定使用原料: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同属于一元碱,且结构相似,化学性质相通,因此实验室中选择量大的氢氧化钠代替氢氧化钾.学生进一步通过分组讨论提出3种不同方法,交流了每种方案的利与弊,并最终采纳方案二进行实验见表2,放入多枚生鸡蛋实际腌制,将实验样品密封在塑料箱中.课后任务为每隔一段时间取出一枚鸡蛋切开,观察蛋白和蛋黄的凝固情况,以确定适宜的NaOH浓度和腌制时间.表2学生汇报的实验方案方案方案内容方案一依次配制1%,2% ,3%等不同浓度的溶液,进行多组实验方案二计算出资料中K0H用量,以此为中间值进行浓度的增减,进行多组实验方案三直接将等量纯NaOH包裹在鸡蛋表面,通过加人不同体积的水进行多组实验表3小组实验观察记录研究NaOH浓度因素浸泡天数蛋白凝固情况蛋黄凝固情况6%〇天透明,流动液态黄色,流动液态6%4天两头凝固,中间仍呈透明、流动液态蛋黄开始凝固,变硬6%8天蛋白基本凝固,呈半透明胶体,有弹性蛋黄完全凝固,呈黄色,中间部位出现墨绿色“糖心”6%12天蛋白开始变稀,溶解蛋黄膨胀变形经过长达12天的持续观察,小组总结发现:(1)NaOH浓度为6%,时间为8天的腌制效果最 好.时间过长,蛋白变稀、蛋黄膨胀,出现“坏蛋腌制过程见表3和如图2所示.图2 6%NaOH浓度下,不同腌制天数的鸡蛋剖面图(2) 低NaOH浓度适当延长腌制时间,高NaO H 浓度适当缩短腌制时间都可将鸡蛋成功腌制成松花蛋.(3) NaOH浓度超过12%,蛋白、蛋黄直接变稀,无法腌制成松花蛋.交流反思:改进后制备方法较传统方法,制备时间由原来的30天缩短至8天.改进后方法制备的松花蛋通体程淡黄色透明态,因此被命名为“黄金蛋学生对改进后方法和传统方法制备松花蛋进行二次品鉴(见表4),并根据品鉴表对方案二进行优化改进:加人食盐以增加咸味,加人茶叶以去掉腥味.表4黄金蛋与传统松花蛋品鉴表颜色味道状态松花蛋蛋黄呈黑褐色,蛋白呈深绿色涩味、咸味固态黄金蛋蛋黄呈浅绿色,蛋白透明且呈浅黄色涩味大大降低,保留了生鸡蛋的一点腥味,缺少咸味固态3.5 松花蛋的吃法中有哪些化学知识?问题任务:结合生活思考,松花蛋有哪些吃法?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讨论.在众多吃法中,学生提 及最多的是将松花蛋切瓣,放人醋和姜末凉拌.任务延伸:教师提问:为什么要放人醋和姜末,还 得切瓣?学生活动: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出:松 花蛋有涩味,有残留碱性物质,加醋可酸碱中和.切片 是为了增大反应面积.教师支持:在中医文化中,松花蛋属寒凉,姜属温 热可以中和松花蛋的寒性.4教学效果与启示通过问卷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反馈.经调查统计,有超过90%的学生非常认同项目式教学方式,认 为这是一节综合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的跨学科课程, 这说明项目式学习帮助学生达到了“乐学”的状态,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所写的感受中,出现最多的词是“有趣”,可以没有“标准答案”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亲身实践,深度参与项目任务.学生认为最喜欢的任务是“松花蛋的品鉴”,因为可以“带着化学知识”去品尝.充分利用学生爱玩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认为最难的是“松花蛋的制作工艺改 进”,需要独立进行实验设计,不少学生建议在此环节增加活动时间,或者教师能提供更多的指导.从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驱动问题的设置和活动的设计以及学生对于知识的提炼与迁移应用都很好地符合新课改提出的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5].例如,学生在任务1“松花蛋的制作原料”中,通过将生鸡蛋与松花蛋对比,表现出了很好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尤其是通过“涩味”推测含碱性物质,将化学与生活相结合,超出教师的预期.又如,在任务4“松花蛋制作工艺的改进”这一任务中,学生表现出了很强的创新能力,在课后的观察任务中保持了长久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积极性.在制作松花蛋的过程中,有小组考虑到了温度变化对松花蛋腌制过程的影响,在塑料箱外裹上保温层并配有温度计以保持恒温.有的学生在家中有松花蛋腌制经验,在实验中加入红茶调节松花蛋风味.复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能力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才是关键[5].由于酸碱盐知识过于分散,传统复习教学中会过多强调学生建立知识的系统性,注重知识的记忆和题目检测,忽略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生活中大量与化学有关的素材,都可以作为项目式教学的任务,驱动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展开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一个又一个问题任务的驱动下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白广梅,任海荣,赵靖强.学习金字塔理论在无机/普化 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18,21(05):144 - 147.[3] 万秋蓓,杨海明,周卫东,王志跃.鸡蛋壳的超微结构 研究[J].中国家禽,2006(22) :12 -14.[4] 汪世凡.怎样生产无铅皮蛋[J].云南农业科技,2000 (03) :45,[5] 周春.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的应用探究[J].理科考试研究,2016,23( 16) :82.(收稿日期:2021 -01 - 18)。
初中化学复习对策与建议

本 , 在 课 本 上 下 功 夫 , 出每 个 考 点 在 教 材 中 的落 脚 点 , 导 应 找 指
学生 通 过 自己 阅读 、 究 、 考 、 探 思 质疑 等获 得 知 识 , 决 问题 。 近 解
几 年 中考 试 题 的知 识 要 求 没 有 超 出 中学 化 学课 本 ,选 择 题 和填 空题 对 学 生 基 础 知 识 的 识 记 和 理 解 考 核 , 占绝 对 优 势 单 元 复 习 始 终 的 脉络 。 使 抓住 基点 。 近几 年 来 , 考 基 础性 试 题 占 的 比重 较 大 , 础 中 基
知识 和基 本 技 能 对 于学 生 来 说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 它是 学 生 进 行 理 论 分 析 和 实 验 探 究 的基 石 。 本 是 学 生 复 习 的 蓝本 , 能脱 离课 课 不
应 用 的 能力 。复 习 的思 路 应 是 : 出重 点 、 化 热 点 、 破 难 点 、 突 强 突 消 除 盲 点 、 漏 补 缺 。 从 学 生 实 际 出 发 , 入 研 究 学 生 的学 习现 查 深
化学 课 本 . 各 单 元 分 别 纳 入 包 容 它 的 大块 之 中 , 成 知识 构 架 把 形 编 排 复 习 体 系 , 仍 以 课 本 为 依 托按 单元 复 习 。 单 元 教 材 复 习 但 每
第 8卷 第 2期
Vo. No2 18 .
读
与
写 杂
志
21 0 1年 2月
F ray 0 eb u r 2 1 1
Re d a d W rt e i d c l a n i P ro i a e
初 中化 学复 习对 策 与建 议
彭 本文
( 川省 南 部 县 保 城 中学 四川 南 部 四
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网络

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网络网络技术在现代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化学教学也不例外。
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化学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创新,本文将介绍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知识点在网络上的应用。
一、在线教学平台的使用在线教学平台是指通过互联网提供教学服务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电脑或移动设备上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上传到在线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资料、在线答题等各种方式进行学习。
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学生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需求进行学习。
二、在线实验模拟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和安全问题,学生很难亲自进行所有的实验。
通过在线实验模拟,学生可以在虚拟的实验室中进行各种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学习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
在线实验模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在线交流与合作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区或群组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问题。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参与协作项目,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通过在线交流与合作,学生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个性化学习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通过在线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五、在线评估与反馈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方便教师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和反馈。
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测验和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线平台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网络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自主、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并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内容总汇九年级化学共五单元,单元包括16节和五个单元活动探究。
第一单元:常见的酸和碱1、生活中的酸和碱。
2、中和反应3、酸和碱的性质4、单元探究活动(食醋)第二单元:海水中化学5、海洋化学资源6、海水“晒盐”7、海水“制碱”8、单元探究活动(粗盐的纯化)第三单元:金属9、常见的金属材料10、金属的化学性质11、钢铁的锈蚀与防护12、单元探究活动(铜的冶炼原理)第四单元:化学与健康13、食物中的有机物14、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15、远离有毒物质16、单元探究活动(维生素C)第五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17、化学与能源开发18、化学与材料研制19、化学与农业生产20、化学与环境保护21、单元探究活动(无土栽培)第一单元常见的酸和碱一、基本点1、基本概念:指示剂、酸、碱、盐、pH、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原子团2、基本理论:指示剂遇酸和碱溶液的变色;pH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以及与H+和OH-数量的关系;中和反应的实质;酸和碱的化学性质3、基本物质: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氯化钠4、基本操作:指示剂与酸碱性溶液的反应;酸碱中和滴定;浓硫酸的稀释;酸和碱的性质试验等(会用语言描述实验现象)5、基本应用:酸碱性溶液对生命活动的意义(溶液pH的变化);中和反应的应用。
6、探究活动:中和反应的实质。
二、知识构建知识认知:宏观和微观。
三、知识解读:1、酸碱性物质的检验:酸碱指示剂(颜色变化)、pH试纸(是否>7)。
2、酸碱物质的识别:从组成(化学式)、性质角度。
3、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的测定:pH试纸。
4、能用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解释相关化学现象、应用及确定鉴定酸、碱的化学方法。
第二单元海水中的化学一、基本点1、基本概念:化学资源、海水淡化、饱和溶液、结晶、溶解度、溶解度曲线2、基本理论:海水提取氯化镁的方法;海水淡化的基本原理;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结晶的基本方法;海水制碱的基本原理;粗盐提纯等3、基本物质:氯化镁、可燃冰、氯化钠、碳酸钠(纯碱)4、基本操作:海水淡水;粗盐提纯5、探究活动:粗盐纯化(除杂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二、知识构建三、知识解读:1、认识海水中的主要化学资源。
2、了解从海水中提取化学资源的基本方法。
如提取金属镁、海水淡化、海水晒盐、海水制碱等,会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3、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知道获取饱和溶液、结晶的方法和读取溶解度曲线中信息的能力等。
4、知道碳酸钠的化学性质,理解碳酸钠为纯碱的含义,能从离子的角度认识盐的化学性质。
5、物质转变及除杂质的基本思路。
第三页第三单元金属一、基本点:1、基本概念:合金、还原反应、还原剂、金属活动顺序、臵换反应、废品回收2、基本理论:合金性质;炼铁原理、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顺序的意义;钢铁锈蚀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3、基本物质:镁、铝、铁、锌;铁的合金(生铁和钢)、铜的合金(黄铜、青铜)、铝合金、钛合金等。
4、基本操作:氧化铁与一氧化碳的反应实验;金属化学性质实验;钢铁锈蚀的探究实验。
5、基本应用:合金在生活中的应用;防止金属锈蚀的基本方法等。
6、探究活动:铜制品锈蚀的方法和思路。
二、知识构建:知识认知:宏观和微观三、知识解读:1、了解常见金属合金(组成)以及合金性质的变化。
2、铁的冶炼原理以及实验探究的过程。
3、认识常见金属活动顺序以及意义,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会写反应方程式。
4、了解钢铁制品的锈蚀基本方法。
第四页第四单元化学与健康一、基本点1、基本概念:无机化合物、有机物、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氨基酸等2、基本理论:有机物的基本性质;食物中有机物对人体的作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等。
3、基本物质:甲烷,含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的常见物质;氨基酸、黄曲霉毒素、鸦片、吗啡、海洛因、冰毒、可卡因、巴比妥类、大麻等。
4、基本操作:淀粉的检验;蛋白质的性质试验等。
5、基本应用:了解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6、探究活动:维生素C含量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二、知识构建三、知识解读1、有机物:知道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能认识常见的有机物。
2、食物中的有机物:知道糖类中淀粉的检验以及葡萄糖的分解;了解蛋白质的性质;了解维生素在人体中的调节作用;能了解生活中食物及蔬菜水果含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的基本情况。
3、知道人体中必须的常见化学元素和微量元素。
4、知道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第五页第五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二、基本点1、基本概念:化石燃料、新能源、化学材料(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硅酸盐材料、复合材料等)、氮肥、钾肥、磷肥、复合肥、环境保护、绿色化学等。
2、基本理论:化学电池的原理;酸雨的成因;绿色化学的含义。
3、基本物质:化石燃料、新能源、玻璃、塑料王、玻璃钢、铵盐、胆矾、二氧化硫等。
4、基本应用:新能源的开发;环境污染与保护。
二、知识构建三、知识解读1、了解煤炭、天然气、石油等重要化石燃料;知道开发新型能源的必要性。
2、能认识到化学材料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尤其能认识到复合材料中的“混合”能改变材料的性质。
3、了解化肥农药的科学施用方法,能识别氮肥、钾肥和磷肥以及复合肥。
4、了解酸雨导致的原因以及防治的措施。
第六页八年级化学内容总汇九年级化学共六单元,共包括18节。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1、奇妙的化学。
2、化学之旅。
3、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单元:自然界中的水1、水分子的运动。
2、水的分解与合成。
3、原子的构成。
4、元素。
第三单元:溶液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2、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的成分。
2、物质组成的表示。
3、性质活泼的氧气。
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表示1、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方程式。
3、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1、燃烧与灭火。
2、化石燃料及利用。
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第一页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一、基本点1、基本概念:天然材料、人工合成材料、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原子、分子、。
2、基本理论:物质的变化、物质构成、科学实验探究的基本步骤。
3、基本物质: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4、基本应用:物质变化的判断;化学变化与能力变化;实验现象的语言表述;常见物质的化学符号;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
5、实验探究:蜡烛的燃烧。
二、知识构建研究对象:任何物质(天然材料、人工合成)。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研究变化根本区别:是否生成新物质。
化学化学变化: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宏观:元素研究范畴微观:分子、原子化学实验:化学仪器、装臵、基本操作、物质变化、实验现象等。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交流评价等。
三、知识解读:1、通过实验、图片、文本和视频培养学生化学兴趣。
2、让学生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以及知道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3、学会用语言表达实验现象。
4、能用分子、原子概念叙述水、二氧化碳常见物质的构成。
5、建立科学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学会控制实验变量。
第一页第二单元:自然界中的水一、基本点1、基本概念:分子的基本特征;混合物、纯净物、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分子、原子、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离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化合物、单质、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等。
2、基本理论:水的三态变化与分子运动的关系;化学变化的实质。
3、基本物质:水4、基本应用:分子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物质的基本分类;水净化的基本方法;分子、原子、离子、元素概念的认识与应用;化学变化的实质等。
5、实验探究:水的净化。
二、知识构建水的三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反之亦然。
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总在不停运动。
混合物:分离方法如水的净化有蒸馏、蒸发、过滤等。
水物质分类:单质:同种元素纯净物化合物:不同元素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变,间隔变化。
物质变化化学变化:分子变成了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分子,如水的分解和合成。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如水的三态变化。
化学性质:水的分解与合成。
原子结构:原子核、电子;其它有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三、知识解读:1、能用分子运动解答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
2、能实践天然水的净化过程。
3、能识别基本的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
4、能用分子、原子的概念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现象;能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简述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5、认识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6、认识相对原子质量及基本计算。
7、能正确规范书写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
第二页第三单元:溶液一、基本点1、基本概念:溶质、溶剂、电离、乳化作用、溶质质量分数等。
2、基本理论:溶解过程及能量变化、溶解的实质。
3、基本物质:水、食盐、硝酸铵、氢氧化钠等。
4、基本应用:食盐等溶解水的过程的理解;溶解过程及能量变化,溶质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等。
5、基本实验:溶液配制。
二、知识构建溶质组成溶剂基本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溶解过程:扩散、水合分子或离子、能量变化(铵盐:降温;氢氧化钠:升温)。
溶液溶解与溶液性质:密度、导电性、凝固点变化。
定义溶质质量分数公式例题溶液配制:计算、称量、溶解等。
三、知识解读:1、对常见溶液溶质的判断。
2、对溶液的认识或识别。
3、溶质溶解引起的性质变化能够解释和应用。
4、乳化作用不是溶解。
5、学会溶质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
第三页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基本点1、基本概念: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分解反应、氧化反应、氧化物、。
2、基本理论:物质组成、化合价与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
3、基本物质:空气、双氧水、铜、氧化铜、四氧化三铁等。
4、基本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化合价的认识和应用、氧气的制取与性质等5、基本实验: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空气的收集方法;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试验等。
二、知识构建氮气(78%)氧气(21%)二氧化碳水蒸气其它。
空气的成分空气质量报告:污染成分及原因。
条件:只与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例如:加热下与铜反应误差分析:漏气、反应是否彻底、是否冷却至室温等原理:催化分解双氧水氧气的制取实验室装臵:见图我们周围的空气操作及注意事宜:性质:物理、化学工业法:分离液态空气法(氮气与氧气沸点不同)书写:单质、化合物化学式由化合价书写化学式:依据、技巧。
由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质量比、元素的质量分数。
三、知识解读:1、从空气质量报告中了解污染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产生的原因。
2、从测定氧气体积含量实验中理解测定气体体积含量的原理及产生误差的原因分析。
3、化合价记忆及应用是难点,把化学式书写的依据及技巧落实好。
4、学会化学式的基本计算及应用。
第四页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表示一、基本点1、基本概念: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