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受难曲

合集下载

马太受难曲 巴赫

马太受难曲 巴赫

宗教音乐的顶峰”。
பைடு நூலகம்
《马太受难曲》
第1分曲就像一部悲剧的序幕,展现了耶稣受难恰内游街 示众的场景; 第72分曲把耶稣四起的悲痛气氛营造出来,将这部宗教悲 剧推向了高潮; 最后的78分曲同第一分区一样是双合唱曲,形成首尾呼应, 只是悲哀的情感已不再强烈,一切痛苦已化成平静的祈祷, “安息吧!安息吧,你那疲惫的圣体!” 在马太受难曲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巴赫其实已经超越了宗 教音乐的局限,将一股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其中。在 描绘耶稣受难的背后,宣扬的是为拯救人类的苦难而勇于 自我牺牲的崇高道德,表达出来的是当时身处苦难境遇中 的德国民众的情感。
——第五组
《马太受难曲》
《马太受难曲 》是巴赫创作于 1724——1727 年间,巴赫被称之为 “西方音乐之父”。 这部曲子取材于《圣经》中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这首曲子结构宏大, 共有 78 首分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 35 首,描述了耶稣被门 徒出卖的过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绘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 埋葬等场景。 巴赫的音乐是跨越圣咏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至于巴洛克时期的集大 成者,又是古典主义时期的出发点,启蒙精神在他的音乐里表现为对 信仰的崇敬、对生命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教堂音乐《马太受难曲》是饱含对人类的热爱的史诗性作品, 代表着巴赫的宗教音乐的最高成就之一,被人们称为“现存
门德尔松
在巴赫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音乐 几乎被人遗忘,直到 19 世纪上半叶,才掀起 “复兴巴赫”的运动,而这正是从恢复上演 《马太受难曲》开始的。 1829 年,也就是巴 赫完成这部作品的 100年后,这部宗教音乐的 经典之作在门德尔松的指挥下在莱比锡获得 公演,成为人们重新审视巴赫的重要转折点。 他也为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重要的贡 献。

九部足以影响人生的古典音乐作品

九部足以影响人生的古典音乐作品

九部足以影响人生的古典音乐作品I. 巴赫——《圣马太受难曲》关于它:巴赫生前完成两部“受难”清唱剧之一。

它怎样影响我们:巴洛克音乐绝不仅仅属于在皇宫、城堡里过着优渥生活的贵族。

在巴赫的《圣马太受难曲》面前,所有关于巴洛克音乐的说法都显得微不足道。

《圣经》中到处是关于即将到来的世界末日的宣言。

对于它们,巴赫都在某种令人窒息的无调性或奇怪的和弦中挣扎,仿佛可以听到他的一次次痛苦地畏缩。

这是一种关于人性的体验,而在那个时期,“人性”恰恰还不是大多数作曲家的创作源泉。

II.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关于它: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交响曲,被后人称为“悲怆交响曲”。

首演后仅九天作曲家便离开了人间。

它怎样影响我们:许多人最初认为这是一封冗长的遗书。

无疑,柴科夫斯基的一生被太多困扰所纠缠折磨。

有人认为这部交响曲本质上是他最后的倾诉。

有些人认为这只是老柴对于悲剧、感伤、光荣和纵情的艺术呈现。

只要听过“悲怆”,它就会永远留在你身边。

你几乎找不到更好的作品,去感受音乐怎样宣泄如此剧烈、奔放的情感。

III. 马勒——《第二交响曲》关于它:《第二交响曲》因在末乐章使用德国诗人克洛普施托克的诗《复活》,故得名“复活”。

它怎样影响我们:宏大,这样真正的宏大!马勒雄心勃勃地尝试将一切关于“存在”的本质融于这段90分钟的音乐里。

对于更习惯用3分种欣赏一首歌曲的人,这部作品甚至会让你开始相信,完全值得花一个半小时沉浸在一个抽象概念里。

没有其他人可以像马勒这样让死亡的啼哭更令人着迷,或者更有意义。

IIII. 贝多芬——《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大赋格”》关于它:贝多芬为弦乐四重奏写的最后一首作品,是他著名的“晚期”四重奏之一,但这部作品在创作之初却被所有人厌恶。

它怎样影响我们:《大赋格》证明晚年贝多芬的音乐理想已经远远超过自己的时代。

历史上很少有作品如此赤裸裸地展示了作曲家如何把自己的斗争和努力付诸于一首作品中,尽管它并不总能令人用享受的状态聆听。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1、清唱剧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与合唱组成的宗教声乐套曲,16世纪末诞生在教堂的祈祷厅里,采用宗教题材,用拉丁语或意大利语演唱。

罗马作曲家卡瓦里埃利1600年写作的《灵魂与肉体的表现》常被称作第一部清唱剧,卡里西米为现代清唱剧的形式确立做出重要贡献,亨德尔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清唱剧,代表作有《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和《犹大·马加比》。

2、康塔塔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组成的歌曲套曲,诞生在17世纪初的意大利,最初是在室内演唱的世俗单声部歌曲,由几组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独唱为主。

康塔塔传入德国后,成为路德派教堂音乐的重要形式,大量运用众赞歌写作,泰勒曼和巴赫都创作了路德教堂康塔塔年集。

3、受难曲根据《圣经》中四部福音书关于耶稣受难的记述而谱写的音乐体裁,形成于4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受难曲呈现“清唱剧受难曲”的特点,在德国发展蓬勃,泰勒曼、马特松等人都创作过此类作品,最杰出的代表作是巴赫的《马太受难曲》。

4、抒情悲剧17世纪法国作曲家吕利创作的歌剧类型,多根据悲剧大师高乃依及歌剧脚本作家泽诺的悲剧谱写而成,融合了独唱宣叙调和咏叹调、合唱以及芭蕾,代表作有《伊西斯》、《阿西斯与加拉蒂亚》等。

5、组曲1750年前后指一组用同一调性写作的舞曲乐章,其前身是16世纪琉特琴或键盘乐器中成对或成组的舞曲。

德国作曲家弗洛贝格尔确立了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和基格四乐章舞曲组曲的题材形式,对巴赫和亨德尔的键盘组曲有极大影响。

法国作曲家库伯兰的羽管键琴组曲包含8—15首小曲,多带有描绘性标题,如“恋爱中的夜莺”、“蒙妮卡姐妹”等。

6、宣叙调大型声乐戏剧中的一种歌唱方式,音调和节奏都与语言紧密结合,又称“朗诵调”,16世纪末起源于佛罗伦萨作曲家佩里的歌剧,17世纪以后广泛用于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和其他教堂声乐中。

18世纪后,宣叙调分为“清宣叙调”和“有伴奏宣叙调”两种,前者节奏自由快速,以键盘乐器简单伴奏,后者富于表情,用管弦乐伴奏。

西方音乐史

西方音乐史

释词康都克特斯:12、13世纪的教会乐曲,它不同于经文歌之处是没有格里高利圣咏声部,所有声部都是由作曲家创作的,因此,就有了作曲家个人情感上的表现。

康都克特斯比较简单,各声部是一个音对一个音的自由乐曲,三个声部同时唱相同的歌词。

猎歌:14世纪意大利较受欢迎的体裁之一,它的内容与狩猎有关,具有标题性和造型性。

常有三个声部,其中低音声部是和声的支柱,另外两个声部以卡农式的手法相互对答。

这正是猎歌体裁的特点和主要技法,并且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奏鸣曲:在巴洛克早期只是泛指器乐的前奏或声乐曲的器乐间奏,到17世纪中叶以后,奏鸣曲被大大的完善,奏鸣曲有一个带有几部分的乐章或由几个在速度和肢体上大不相同的乐章组成。

奏鸣曲有两种形式:室内奏鸣曲、教堂奏鸣曲。

大协奏曲:巴洛克时代最重要的管弦乐曲,它是由独奏组和管弦乐队协奏而成。

大协奏曲是由几个舞曲性或非舞曲性的乐章组成的套曲,曲式与奏鸣曲相同,大协奏曲体现出那个时代意大利式的激情与狂热。

受难曲:中古时代的受难曲是从格里高利圣咏变化而来的,中古时代以后,在德国产生了经文歌表现受难福音的形式,直至许茨、巴赫才以其独特的样式在受难曲领域拥有自己的天地。

巴赫的受难曲形式与康塔塔一样,有独唱、合唱和管弦乐。

玛祖卡舞曲:这种体裁是直接来自民间,主要是玛祖卡、奥别列克和库亚维亚克三种波兰民间舞曲。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很少直接采用民歌素材,而是把握民歌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进行新的加工,创造出一种新型的玛祖卡舞曲。

节奏和旋律是玛祖卡舞曲的灵魂。

波洛涅兹舞曲:原是民间舞曲,16世纪后半叶进入宫廷,成为无词的纯粹器乐曲。

波洛涅兹被采用于爱国歌曲、钢琴曲、提琴曲和管弦乐曲,肖邦的波洛兹涅舞曲有《A大调波洛兹涅舞曲》《c小调波洛兹涅舞曲》简答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审美价值的意义:第一、从音乐审美价值的角度看,音乐创作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人的生活情感成了主要的表现对象,宗教体裁和世俗体裁的作品都包含着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最珍贵的情感特征,是一种高度概括性的人生感受。

聆听巴赫的《受难曲》

聆听巴赫的《受难曲》

聆听巴赫的《受难曲》作者:来源:《音乐爱好者》2016年第07期聆听巴赫的《受难曲》(Hearing Bach’s Passions)作者:梅兰姆德(Daniel R. Melamed)牛津大学出版社美国分社,2016年出版J.S.巴赫的两首受难曲始终是百演不衰的巴洛克核心声乐曲目。

不过今天上演巴赫的受难曲存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它的情景距离现代社会挺远,起码与十八世纪的莱比锡差别甚大。

学者梅兰姆德可能料想到了这一点,在书中并未采取一个个乐段依次分析的枯燥办法,而是从较宏观的角度向读者介绍了一些早期音乐实践方面的饶有趣味的问题。

例如他说,巴赫时代的受难曲设定较为灵活,所用音乐常会从其他作品里不显山露水地“回收、转化”而来,但如今,我们更倾向于将音乐与文本视作一种固定搭配。

本书的前四章主要讨论了“冥想”与“叙述”的概念是如何区别于后来的戏剧作品的,而最末一章则涉及另外三首与巴赫相关的受难曲:仅存歌词、音乐散佚的《马可受难曲》(BWV 247)、作者存疑的《路可受难曲》(BWV 246)及另一部名字不详的受难曲。

过去谈论受难曲的书籍总是“板着面孔”,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次,非专业的你也能读懂。

《指挥勃拉姆斯的交响曲》(Conducting the Brahms Symphonies)作者:克里斯多夫·迪蒙特(Christopher Dyment)英国Boydell出版社,2016年出版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年出版你知道勃拉姆斯当初是如何指挥他自己的四首交响曲的吗?当其他指挥家们接过指挥棒,他又将怎样臧否?最重要的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早期录音到底能否反映出作曲家的初衷?迪蒙特第一次系统而严肃地阐释了这些疑问。

他先从最早期的莱维、里希特和尼基什说起,方才不慌不忙地进入了我们最熟悉的托斯卡尼尼。

自然,富特文格勒与阿本特罗特这样与勃拉姆斯传统紧密联系的人物也是不会被略过的。

不过,本书最关注的人物是弗里茨·施坦巴赫(Fritz Steinbach),因为他是传说中“真正攫取到作曲家精神”的那一位,虽然未留下任何录音。

巴赫 马太受难曲

巴赫 马太受难曲

巴赫马太受难曲Bach - St. Matthew Passion, BWV 244指挥: John Eliot Gardiner 加德纳演奏: The English Baroque Soloists, The Monterverdi Choir格劳特在《西方音乐史》中对巴赫有一句很精辟的总结,他说:“埋葬与复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来描绘巴赫的音乐历史”,在巴赫生前他的许多作品被冷落,身后近百年时间这些名作被埋没,无人问津,直到门德尔松大力推动巴赫音乐普及之后局面才有所改变,有人甚至把1829年3月11日《马太受难曲》在莱比锡复排首演定为巴赫音乐的“复活节”,而在这些被“埋葬”的作品中,《马太受难曲》无疑是最杰出的一部。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一生5部受难曲创作中最完美,也是最出名的一部,受难曲这种从公元4世纪前后便出现的体裁在巴赫手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同以往素歌、众赞歌为主的古代受难曲相比,巴赫的受难曲更加接近清唱剧风格,戏剧冲突强烈,人物也更丰富,咏叹调、宣叙调、合唱、众赞歌的混合运用使巴赫的受难曲更动听,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巴赫对合唱的灵活运用,有时合唱是情节中的人物,是民众、门徒或者罗马士兵等,有时又象是个健谈的旁观者,参与讲述受难故事,这种做法在古希腊戏剧中很常见,但在德国北部却少有人问津。

巴赫在作曲方面从来就是富于创见的,譬如在古代受难曲中福音史家与民众的话都是无伴奏的,《马太受难曲》却全部配上了数字低音,还有当日在首演的圣托马斯大教堂巴赫将两个成人合唱团相隔15米分列圣坛两侧,两支乐队与两台管风琴相互配合,在教堂的回廊上巴赫安排了童声合唱团,加之教堂建筑本身良好的扩声效果,这样的安排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立体声环境。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在1729年于莱比锡根据亨里奇(C. F. Henrici)在1728年从《圣经》中《马太福音》26及27章中所编写的文字谱曲。

全曲共分两部分:第1—35 首为第一部,第36—78首为第二部。

听马太受难曲

听马太受难曲

听《马太受难曲》《马太受难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

在巴赫所有的作品中,他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通过宗教音乐形式,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

其中《马太受难曲》是巴洛克时期宗教音乐中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对于《马太受难曲》这个作品,我听第一遍的时候,完全没有听懂,只觉得音乐有点深沉。

也许是对宗教音乐形式的不了解,感觉他就像《结婚进行曲》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欢快的,一个是深沉的。

也许这正是大音乐家的不同吧,他的作品不是普通人可以听懂的。

就像巴赫在世音乐不被理解一样。

只有像贝多芬这样的欣赏者会感叹:这哪是小溪(Bach)啊,这明明是大海呀!于是我反反复复总共听了好几遍,既是对巴赫的尊重,也是对音乐的尊重。

“受难曲”给我的感觉就是悲痛,就像有人在诉说自己的经历。

整部作品是以合唱加乐器的方式完成的。

一开始,作品音乐很低沉,在诉说着悲痛的心情,特别是后面的合唱部分让人悲伤不已,诉说人生苦痛,悲惨经历。

女高音表现的抒情动人,男高音的宣叙调唱出,有点像旁白,但又不完全脱离出音乐主体。

歌词:"come , you daughters , help me grieve ! Behold , whom ? The bridegroom ! Behold , what ? Behold his forbearance ! ......",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曲乐既包含着一种对上帝对耶稣的崇敬之情,又包含着一份深深的感伤。

整个音乐有悲痛,有祈祷,有激动,有伤心,有落魄,有沉重,有平静......听完之后,我不经感叹,巴赫要经历怎样的情感世界才能创作出这样一部举世骇俗的巨作啊。

我听得这个音乐视频总共198分钟,这个作品有三个合唱队,听完之后整个思想沉浸在作品之中无法回归现实,既为耶稣的不幸经历悲伤,又为巴赫的才华感叹。

巴赫“复活”的“起点”——回溯门德尔松1829_年指挥上演巴赫《马太受难曲》

巴赫“复活”的“起点”——回溯门德尔松1829_年指挥上演巴赫《马太受难曲》

在西方音乐史中,巴赫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他卷帙浩繁的作品垂范后世,他的创作思维和技法也为多名作曲家效仿,巴赫声名的广泛建立以及对音乐史产生大范围的影响是从1829年开始的。

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在作为一位卓越的作曲家的同时,生前的指挥活动也对同代及身后的音乐生活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在公众对巴赫还相对陌生的情况下,门德尔松即深刻认识到了巴赫的伟大,1829年他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重新搬上舞台,将巴赫重新介绍给世人,由此开启了巴赫接受史上的新篇章,巴赫和门德尔松这两位相隔一个多世纪的作曲家的名字由此紧紧相连。

[1]一、门德尔松及19世纪柏林犹太音乐发展背景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c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8)是十九世纪德国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早期代表人物。

当今,门德尔松为世人熟知的身份是作曲家,在交响曲、协奏曲、钢琴音乐、清唱剧、艺术歌曲等领域都留下了杰出的作品,但是在他生前,指挥家的身份更为著名,他常年担任欧洲最声名卓著的乐团的指挥并在许多重大音乐节、音乐会等活动中频繁出现。

在门德尔松辉煌的指挥生涯中,《马太受难曲》这部作品意义非凡,正是1829年在柏林歌唱学院对这部作品的重新上演使他在指挥界崭露头角、声名远播,推动“复兴巴赫”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18世纪20年代为教堂的宗教仪式创作的一部音乐作品,78首分曲中蕴含的戏剧性和思想内涵早已超越了一部宗教仪式音乐,令人遗憾的是,该作品首演后很快被搁置。

19世纪20年代末,在精心的策划和删减后,门德尔松在柏林歌唱学院的音乐厅中重新演绎了这部作品。

当然,时隔一百年后的演出,将一部教堂仪式音乐脱离宗教环境放置进公众音乐厅中演出,这部作品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8世纪之前,尽管犹太音乐一直在犹太教堂和民间活动中持续存在,但是由于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因素,很少有犹太人成为职业音乐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公元1250年以后, 这种表演已接近早期 的宗教剧,因为它开 始由三位牧师用不同 的音域和节拍速度来 分别表现基督、群众 和叙述者。
到了14世纪后半叶,群 众开始用单声部齐唱来 代表。这种由单声部的 圣咏构成的受难乐也叫 做“素歌受难乐”,它 代表了受难乐体裁发展 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15世纪开始,复调 手法开始被运,这种 受难乐叫做“应答受 难乐”。
巴赫的《约翰受难曲》和《马太 受难曲》是受难曲创作的巅峰。 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78首分 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 35首,描述了耶稣被门审,被钉十字 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谢 谢 观 赏
1550年前后,德国作曲家约翰•瓦尔 特用路德翻译成德文的圣经歌词写了 两部受难乐。 法国作曲家安多万•德•朗古瓦尔的受 难乐在德国也很流行。 意大利的斯堪代罗把他的《约翰受难 乐》带到了德语国家。 德国作曲家许茨创造了一种更有戏剧 性的受难乐。
1650年以后,受难乐发 展进入了“受难清唱剧” 阶段。
什么是受难乐?
受难乐(passion)是用 音乐表现《圣经》福音 书中有关耶稣受难故事 的一种古老的体裁
受难曲发展历程:
从公元5世纪起,罗马天主教仪式 中就有在复活节前一周内演唱耶稣 受难故事的传统。例如在复活节前 的星期日要演唱《马太福音》书的 有关内容,在星期三要演唱《路加 福音》书,而在耶稣受难日,即复 活节前的星期五,则要演唱《约翰 福音》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