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夏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知识冲刺课件与习题集训(部编版)

1.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比较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争霸
兼并(统一全国)
时间短、规模小、次数少
时间长、规模大、次数频繁
城濮之战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强者通过会盟确立霸主地位
秦国强大,兼并六国
都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都有利于社会走向统一
衡量一场变法是否成
性质 一场比较彻底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夏朝建立
B.商汤灭夏
C.武王伐纣
D.国人暴动
一、青铜器
1.发展历程 (1)出现:我国在 黄河 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一4000年的铜器。 (2)发展: 商朝 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也由 食器 等发展到 礼器 ,
成为王公贵族象征 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 的代表性器物。 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 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作为接班人最主要标准
民主推举上去的领导人一般都很 贤能,能大大有利于社会进步
世袭制 奴隶社会
世袭
导致后世君主贤愚不一,特别是 以 血缘 的远近、伦理亲疏的顺 昏君、暴君的出现都会极大地破
序作为继承的标准
坏社会生产秩序,甚至导致亡国
灭族、改朝换代
1.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哲学思想,万物有其自然法则,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儒家 孔道子法(孔自丘然) ,相生【相总成核结一心】思老想子,《“教道仁育德”思;经想治》,国“思有想教,无“类以德治国”;
墨家 仁墨者子情怀,万世师主表张—“孔兼子爱”《“论非语攻》”,提出贤人治国,提倡节俭
战国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1、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
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2、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1、建立:约公元前 1600 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1)暴政引起民愤(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一、选择题1.标志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是()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分析】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知道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解答】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志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据史料记载,夏朝筑有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由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A.夏朝初步建立起国家机构B.夏朝统治者实行暴政,欺压百姓C.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开始D.夏朝政局不稳,短命而亡【分析】本题以夏朝筑有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夏朝建立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标志着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夏朝建立的有关内容。
3.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A.历史的倒退B.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C.生产力的下降D.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符合的【分析】本题以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演变的知识点。
【解答】禹死后,启继承了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
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公天下”到“家天下”发展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演变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4.一个家族代代世袭王位和帝位,或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
这种制度开始于()A.夏B.商C.西周 D.东周【分析】本题以一个家族代代世袭王位和帝位,或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世袭制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据“一个家族代代世袭王位和帝位,或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这是世袭制的体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重难拓展
拓展一 禅让制与世袭制的比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项目
含义
示例
禅让制
部落联盟通过推举 产生首领的制度
尧征求各部落首领意 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
世袭制
帝王帝位世代沿袭的 制度
禹死后,启继承王位
特点 天下为公,选贤举能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重难拓展
拓展二 春秋时期的战争与战国时期的战争的异同
项目
春秋时期的战争
战国时期的战争
【知识拓展】孔子的教育思想 :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学生要有老实的学习态度、 要谦虚好学、温故知新等。
考点知识回扣
3. 百家争鸣 (1) 背景: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
考点知识回扣
(2)诸子百家
学派
【识图学史】
牛尊
春秋铁农具
考点知识回扣
2 诸侯争霸 (1) 背景: 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 激烈的争斗, ____民__族_____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2) 概况: 以“___尊__王_攘__夷______”的名义进行征战,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 北上争霸。 (3) 影响: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大规模的 __民__族__交_融_____。
考点知识回扣
(5) 结果: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 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 后秦国 _统__一__全_国____ 奠定了基础。
【误区警示】虽然商鞅被处死,但是变 法的措施推行并沿用下来,增强了秦国 的实力,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因此,商鞅变法是一次成功的变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本课承接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生了解了夏、商、西周的更迭和政治制度之后,从经济和文化角度让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
青铜铸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了当时强盛的经济实力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特征。
甲骨文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文字中年代最早的文字,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目标】(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2)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像,分析总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3)通过青铜器与甲骨文有关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
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难点:从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教学流程】导入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鼎鼎大名,这些成语都与鼎有关,那么你知道鼎是什么东西吗?教师:鼎是一种青铜器,它是夏商西周时期我国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今天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前预习,思考问题:1.我国最早的青铜器是何时出现的,青铜器有哪些用途?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怎样?有哪些青铜器的杰出代表?3.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出土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何价值?4.甲骨文的发现和研读有什么重大意义?一、自主学习,感知历史(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抓住核心史实,完成下列填空)知识点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约4000多年的甘肃________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夏
约公元前 2070年
禹
商
约公元前 1600年
汤
阳城
桀
(暴君)
亳.殷 纣
(暴君)
西周
约公元前 1046年
周武王
镐京
周幽王Leabharlann 本课知识巧记忆三个朝代: 夏 商 西周 三个开国之君:禹 商汤 周武王 三个暴君:夏桀 商纣 周厉王 一个重要制度:西周分封制
【1】“公天下”变成了“家天
下”的开始是在( B)
A.禹时
B.启时
C.汤时
D.纣王时
【2】 将 都 城 迁 到 殷 , 使 商 朝 统
治稳定下来的商王是 ( B)
A.商汤 B.盘庚 C.伊尹 D.纣武丁
【3】 周 初 实 行 分 封 制 , 其 根 本 目
的是( C )
A.保护贵族的世袭地位 B.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巩固刚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D.扩大西周的统治基础
【4】使西周成为空前强大的奴隶制
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A)
A 分封制的实施
B 广大奴隶创造了大量财富
C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D 周文王时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温故知新
至今约170万 至今约7000 ——3万年 ——6000年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半坡人 河姆渡人
生产力低下, 进入农耕生活 过着洞穴群 时代,过上定
居,氏族的生活 居生活聚落形成
至今约5000 ——4000年
炎帝黄帝 尧舜禹
聚落发展壮大, 进入部落联盟 时期
在此基础上,我们试着猜想,随着生产力以及人口的 不断壮大,部落联盟又会发展成什么状态?如此庞大 的一个集体,人们要怎么做才能发展的更好呢?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分析

人教版七年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五课时:四大方面1.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单元内容概览2.青铜器与甲骨文二.单元重难点提示3.动荡的春秋时期三.单元学法点评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四.单元知识梳理5.百家争鸣一,单元内容预览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朝嬴政统一六国.被称为先秦时期这一时期创造了从青铜器为代表的灿烂的青铜文明.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分封制实行初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但因其缺乏对诸侯国的有效约束.周天子逐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东周时,历史开始进入列国纷争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先进的生产力推广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变革.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诸侯国的改革,加速了奴隶社会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形成.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百家争鸣‛特别是儒家学说的产生和传播,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二.单元重难点提示1.重点,: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
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成就甲骨文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
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老子和孔子的成就,百家争鸣。
2.难点,:夏商西周衰亡的原因.分封制的作用,青铜文明的概念。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及与汉字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及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商鞅变法的影响,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3.突破重点突破难点措施: A.突击重点①关于朝代更替问题。
可用朝代口诀歌来解决。
先交代整体内容,然后提出要求。
为减轻学生负担,学到那哪记到哪。
比如第4课和第5课时涉及前半句,‚夏商和西周‛,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对于夏朝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在教材中首次出现公元前的字样,要让学生交代历史纪年的方法a.公元纪年b.干支纪年c.年号纪年‚贞观之治‛d.民国纪年e.世纪年代扩展学生视野。
重点介绍公元纪年法(和数学上数轴联系)。
对于本章还应在上一章的知识基础之上。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过程与方法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同学们,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远古时代的历史。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少远古人类,他们的智慧和艰苦创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奴隶社会。
在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仅次于古代埃及进入奴隶社会,从此我国历史迎来了文明时代。
我国奴隶社会历时近1 600年,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四个时期。
今天,就让我们首先来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禹因治水有功,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其部落的势力和影响得到扩大。
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了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
[多媒体展示“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教师: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大致在今天的什么范围?夏朝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教师:阅读课本第20页正文部分内容,问:世袭制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答出: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的制度。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
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教师出示材料史书上记载,禹建立了一支军队,征服南方三苗,还建立了官僚机构,有“六卿”等官职。
那时已有刑法,史书上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夏王朝的建立、巩固、 发展和灭亡
• 1、夏王朝的建立: 黄河中游,姒姓,有崇氏。 (1)“塗山大会”: (2)世袭制的确立: • 2、夏王朝的巩固和发展: (1)与有扈氏大战于甘 (2)太康失国: (3)少康复国: • 3、夏王朝的衰落:
后羿的传说
二、夏朝的阶级和国家制度:
•
•
1、主要阶级: 两大对立阶级形成。 2、夏朝的国家制度:
二 里 头 卜 骨 二 里 头 陶 器 刻 划 符 号
对夏代文字的期待
第一节 夏朝的统治
• 三代的地位: 古代人“言必称三代” ,夏、商、周三 代对于后代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 响 。 贤君:禹,汤,文王,武王, 暴君:桀、纣、幽、厉 , 贤臣名相:伊尹、周公 , 内宠:妲已、褒姒 。
时间脉络:
建立夏 与有扈氏战 仲康 相 • 禹1———启2———太康3——少康6 塗山大会 世袭制 失国 后羿夺权 复国
参考书目: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 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 年版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 版
三、夏代的经济和文化
• 1、农业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禹稷躬稼 而有天下” 。仪狄造酒的传说 • 2、渔猎仍然是一项重要的辅助经济部门; • 3、手工业: 铸铜业 制陶业 制玉业 • 4、文化: 夏历:日食,天干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因 1959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县二里 头村而得名。 • 由宫殿、房屋、手工业作坊以及有玉 器和朱砂随葬的贵族墓葬等组成的城 市丛体,出土了青铜礼器和兵器,还 有附加陶文的陶片。
衰亡 • ——杼7——孔甲14——桀17 迁都(老丘)爱龙
夏商周断代工程
• 背景: 古文献对夏商周历史记载过于简单, 《史记》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世系而 无具体在位年代。无公认的年表。 • 过程:1996年开始,2000年公布夏商 周年表,夏开始于BC.2070年,商周分 界于BC.1046年,具体帝王年代从 BC.841年向前推移到BC1250年(武丁元 年)。
四、二里头文化
面纱中的夏代文化
关于夏代文化的文献和传说
梁思永:后岗三叠层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
徐旭生先生与二里头文化的发现
徐旭生 著
面纱中的夏代文化
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
面纱中的夏代文化
二 里 头 宫 殿 基 址 群 发 掘 现 场
面纱中的夏代文化
二里头宫殿基址复原图
面纱中的夏代文化
夏朝的国家制度
• (1)王位世袭制 • (2)阶级对立 • (3)简单的国家机构: 王——三正左右——六卿瞽——上层 地方:按地域划分臣民 “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 梁、雍,即禹贡九州。
夏朝的国家制度
• (4)国家机器:军队和刑法 • (5)贡赋制度:“五十而贡” • (6)城堡: 禹—— 阳城 杼——迁都老丘
参考书目: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 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第二章 中国早期国家 的形成和发展
• 教学重点:夏代的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西周 的宗法制度;井田制;分封制。 • 教学内容:夏朝的建立与巩固;商汤灭夏;盘 庚迁殷;武王伐纣;周公东征;共和行政;西 周的灭亡。王权的发展;分封制、宗法制、礼 乐制度和井田制度。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生 活状况。商、周时期文化。 • 考核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和 发展的历程;识记青铜器和甲骨文;掌握商汤 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国人暴动等历史 事件,弄清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和礼乐制 度。认识商周时期发达的青铜文化。
小康之世
•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 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 人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 子,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 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 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 子者,未有不懂于礼义者也,以 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 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 者,在执法者,众以为殃,是谓 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