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冰心问题小说《超人》
评冰心女士的《超人》之批评

评冰心女士的《超人》之批评《超人》是冰心女士短篇小说集《被窝藏着的秘密》中的一篇作品。
这篇小说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描写了他对自己父亲的崇拜和理解,以及对社会中那些看似平凡却无私付出的人的敬重。
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是却触动了读者的内心,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爱、责任和超越自我的思考。
我认为《超人》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是我对这篇作品的一些批评。
这个故事过于花哨。
故事中的小男孩因为对自己父亲的崇拜,幻想着自己也是个超人,能够解决各种问题。
在他的幻想中,他拥有各种超能力,比如飞行、隐身等。
虽然这种幻想在孩童中很常见,但是作为成人作者,冰心女士应该更加理性地描写这个故事,因为这其中的幻想成分有可能引导读者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中,而失去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这个故事还不够真实,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能够拥有超能力。
这样的幻想情节只会给读者带来空想和失望。
角色刻画不够丰富。
小男孩对自己父亲的崇拜和理解是故事的核心,但是父亲的形象却呈现得过于理想化。
小男孩把父亲比作超人,称赞他是“全部的英雄”,但是小男孩对父亲的崇拜并没有从其他方面进行展开。
我们不了解父亲的职业、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等。
正因为缺乏了解,这种简单的崇拜显得有些空洞和片面。
对于一个角色来说,丰富的细节和独特的个性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使人物栩栩如生。
这个故事对社会中那些平凡而无私付出的人的描写不充分。
整个故事都围绕着小男孩崇拜自己的父亲展开,而其他社会中那些看似平凡的人只是作为背景出现。
小男孩把父亲比作超人,但是我们看不到其他人对他们的认同和崇敬。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并不被人们所知的平凡而伟大的人,他们为社会默默奉献,但却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肯定。
冰心女士可以重新调整这个故事的结构,将父亲的形象固然是故事的亮点,但也可以更加充分地展示其他社会中那些无私付出的人。
冰心女士的《超人》虽然在描写父爱、责任和无私奉献方面富有启发性,但是过于花哨的故事情节、缺乏角色刻画和对其他平凡人物的忽视等问题,使得这个故事的阅读体验有所不足。
用文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超人》

用文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超人》《超人》是冰心著名的问题小说,1921年4月10日发表于《小说月报》。
《超人》中的主人公何彬是个冷冰冰的青年,拒绝爱与怜悯而想做超人,后来听了深夜病孩的呻吟,三夜不眠,想起很多事,梦见了他幼时院中的花,天上的繁星,甚至梦见慈祥抚爱他的母亲,但他还想保持他超人的严冷,赏给孩子十几元医疗费,免得又以呻吟扰乱他的心曲,孩子病愈后,非常感谢他,送了他一蓝花,写了一封真挚动人的信,于是多年不动感情的何彬,也“泪痕满面”了,他答复了禄儿(孩子的名字)一封信,如何忏悔过去的罪恶,如何觉悟到“世界上的人都是互相牵连的,不是互相遗弃的。
”而更向他的新人生观努力前进,这篇小说发表之后,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冰心的《超人》审稿的矛盾,在《小说月报》发表这篇小说时,还特地用“冬芬”作笔名,在这篇小说的末尾加了一个《超人附注》:“雁冰把这篇小说给我看过,我不禁哭起来了!谁能看了何彬的信不哭?如果有不哭的啊,他不是‘超人’,他是不懂吧!冬芬附注。
”《超人》从一发表就引起了人们的强烈注意。
对于初步文坛的冰心,《超人》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创造方面,都体现了冰心“问题小说”创作初期的风格特点。
它是冰心“问题小说”的代表作。
一、《超人》内容选择的是知识分子消极的人生观这一社会问题,并用母爱来温暖主人公的心灵五四的潮流把冰心从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卷了出来,走进了社会轰动的旋涡。
她用她那年轻的头脑来观察社会的痼疾和问题,并开始思考着、探索着改变社会现状的途径和方法。
冰心拿起了笔,写她身边的青年、妇女、知识分子等中存在的问题。
如家庭问题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表知识分子出路的《去国》等。
随着冰心创作生涯的增长,她小说从家庭、妇女、知识分子问题中摆脱出来,开始对人生意思的探索,冰心以她一双慧眼,一片晶莹剔透的心灵,观察着纠纷的一切,忽然大有所悟,她深深感到人和宇宙之间,并不是唯物论所说得那么毫无关系,他们中间其实有个“和谐”的存在,这“和谐”以“爱”为之贯通联络,爱之最强烈者则为亲子之间的爱,推而至于小孩、海、花香,以及时间一切的美。
浅析冰心的问题小说

浅析冰心的问题小说《超人》摘要:超人是冰心女士写于五四时期,意在暴露社会黑暗面,探索“人生道路”的一部问题小说。
也是其早期作品的一部代表作。
对于这部作品,文学界对其看法褒贬不一。
在我看来,在当时,这部作品的出现是伟大的,有着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和意义。
现在,多年过去,这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文学创作手法上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去深思。
关键词:问题小说何彬新的活力青年爱的哲学一、这是一部问题小说的代表作所谓问题小说,是指出现在20年代初期,以探索“人生究竟是什么”为目标的小说。
通过夸大黑暗现实,鼓吹社会改造,提倡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方式,回答当时的社会人生问题。
这类小说大多以提出一个问题或者是一个观念为目的,而不请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但都深刻的表达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超人》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冰心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正值五四运动落潮期,这一时期的北京,进步青年们的斗志消弭,激情已悄然退却,取而代之的是空虚的苦闷和迷茫。
①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描述,就是:北京虽然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但自从支持《新青年》和《新潮》人们,风流云散以来,一九二O至一九二二这三年间,倒显着寂寞荒凉的古战场的情景。
许多青年从乐观救世变为悲观恨世,从悲观恨世再跌入厌世自戕的灭顶之灾。
作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领域的领头人,冰心认为自己有义务站出来将青年们从迷茫中解救出来。
她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非常敏感,《超人》及其主人公何彬的创造,就基于唤醒青年们新的活力而创作的,同时也是冰心本人积极人生观的体现。
《超人》中的主人公何彬,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冷。
他信奉的人生哲学是“恨世哲学”,他的形象,可以理解成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②他拒绝爱和怜悯,并把这些善意看作是恶的来源。
造成他这样的原因,是因为社会抹杀了他的理想,他陷入了理想得不到伸展的苦闷状态之中无法解脱,心灵受到重创。
其实,在过去他也曾受到过爱的拥抱,那就是他的母亲给予过的,曾经的他,也是一名积极乐观的青年,只是深受打击以后,思想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浅谈冰心短篇小说《超人》

浅谈冰心短篇小说《超人》(2)在这篇小说中,而是突出人物的思想变化,集中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以人物心灵的斗争来推动情节,刻画人物,突出主题。
把叙事、抒情与表达哲理溶汇、编织在一起。
小说开头一句,“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就点出了主人公何彬的人生态度,然后,极写他的冷漠、孤僻、虚无。
他从不和任何人交谈、来往,凡带一点生气的东西,他都不理睬,他把自己的心紧紧地关闭与世隔绝的超然中。
他把自己置身于“冷阴阴的如同山洞一般”的环境中,他认为“世界是虚空的,人生是无意识的”不过如同演剧一般,他崇尚尼采的话“爱和怜悯都是恶”。
何彬厌倦生活,鄙视社会。
他冷眼看待人生、社会。
在小说中,冰心并没有写出造成何彬那种性格的原因,而在开篇先介绍了何彬的精神面貌,人生观。
那么,如何去熔化、摧毁包裹着何彬身体的厚厚的一层坚冰呢?冰心用她那支清新、秀丽之笔,充满亲切、温婉的感情,从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入手,具体、生动地指出了何彬这类青年由冷变热的思想斗争过程。
小说以主人公何彬深夜听到凄惨的呻吟声,彻夜不眠为导线,展开了情节刻画人物。
开始的一夜,对这断断续续的痛苦呻吟,何彬虽毫不动心。
却叫得他睡不着,使他想起了许多幼年的事情,“——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尽管他极力想拒绝这些思想,可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够。
这表明何彬并不是冷血动物,他是个活生生的人。
他也有喜怒哀乐,他并不能够超脱这人之常情,痛苦的呻吟敲击着他冰冷的心灵,使他无法忍受和抗拒,这时母亲的拳拳之爱,儿子的纯真之爱,自然的伟大之爱,侵蚀着他。
“他听了二夜的呻吟,看了二夜的月,想了二夜的往事”,“爱”的至高无上的威力终于打开了何彬关闭的心扉,到第七天头上,他终于向程姥姥打听,原来是厨房跑街的十二岁孩子禄儿摔坏了腿,每夜在呻吟,于是,何彬拿出钞票给禄儿治病。
这一慈悲举动,正说明他内心的热情还没有完全泯灭。
此后,尽管他仍然以超人的态度对待程姥姥和禄儿,冷冷得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然而,他在也不能平静的安眠了,他极力的想拒绝那些夜来的往事不时袭来,他烦闷极了。
评冰心女士的《超人》之批评

评冰心女士的《超人》之批评冰心女士的《超人》是一部备受瞩目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笔法和深刻的情感描绘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正如任何文学作品一样,《超人》也不免有其一些批评之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冰心女士的《超人》进行批评,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以改进的空间。
冰心女士在《超人》中描绘了一个过于理想化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小超人被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能的存在,几乎没有任何缺点或局限性。
这种理想化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真实感受。
人物形象的过度理想化可能会让读者产生距离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冰心女士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人物的世俗性和难以克服的缺点,使人物更加具有丰富的内在性格。
小说中的情节设计相对单一,缺乏戏剧性和惊喜的转折点。
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较为平淡,缺少一些扣人心弦的反转和高潮。
这使得整个故事显得缺乏张力和吸引力。
冰心女士在构思情节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跌宕起伏的情节,增加故事的戏剧性,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小说中的语言运用虽然精炼、优美,但有时显得过于繁琐和拗口,导致读者在理解和阅读上产生困难。
这可能会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体验。
冰心女士在写作时可以在语言表达上适当简化,使文笔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增加读者的理解和沉浸感。
在小说中,冰心女士或许可以更多地反映当代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社会压力等。
这样的情节或许可以让读者更易产生共鸣,让故事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剖析,可以让小说的情感更加真实和触动人心。
冰心女士的《超人》虽然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但也存在着一些批评之处。
通过对人物形象、情节设计、语言运用、现实问题反映以及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冰心女士可以在今后的创作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文学作品,为读者带来更加丰富、深刻的阅读体验。
评冰心女士的《超人》之批评

评冰心女士的《超人》之批评《超人》是冰心女士于1929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平凡女子变成超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被广泛称道,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下面将对冰心女士的《超人》进行批评。
小说中的角色塑造存在问题。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素琴通过一剂药水获得了超能力,并成为了一位英雄救人。
这样的设定过于夸张和不切实际。
一个普通的女子能够在一夜之间成为超人,这种情节不仅缺乏说服力,而且对女性形象的刻画过于浮夸。
这与真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相距甚远,容易给人留下不切实际的印象。
小说中的情节发展欠缺逻辑性。
在小说中,素琴获得了超能力后,开始了她的英雄救人之路,但她的救人方式却过于简单和程式化。
她并没有展示出她拥有的超能力所能实现的更强大的救人手段,反而只是简单地靠力量和速度拯救他人。
这样的情节设计过于单一和呆板,不能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和惊喜。
在小说中,冰心女士所描绘的“超人”的形象也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超人”在小说中被人们尊称为英雄,但其实他只是一个简单的拥有超能力的角色,并没有显示出更高尚的品质和智慧。
与经典的超级英雄故事相比,《超人》中的主角更像一个平凡人的平凡人,缺乏深入的人物塑造和多维度的个性特点。
这使得读者很难对主角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认同。
小说中的主题表达有所欠缺。
《超人》被认为是探讨女性解放和平等的作品,但在描写女主角获得超能力后,她并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也没有在社会中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她因为自己的超能力而受人注意,但她的行为仍然局限在个人层面上,没有真正改变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压迫。
这使得小说所要表达的女性解放主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深入的探讨。
《超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角色塑造、情节发展、形象塑造和主题表达等方面。
尽管该作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引起了轰动和赞誉,但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它的某些方面确实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读冰心的《超人》后感

《超人》是冰心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何彬在经历一系列事件后,被感化并改变了人生观的故事。
初读这篇小说,可能会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关于母爱和纯真力量的小说。
然而,仔细思考后,我们不难发现这篇小说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
小说中的何彬拒绝与他人交流,表现出一种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反感。
这种情绪状态,实际上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对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阂的揭示。
冰心通过何彬的经历,表达了对母爱和纯真力量的赞颂,同时也对个人奋斗理论进行了反讽。
她认为,人的成长和发展不应该仅仅依赖于个人的努力和奋斗,而是需要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一种进步和前瞻性的思考。
然而,冰心在小说中也表现出了一些理想化和乌托邦的思维。
她将母爱和纯真力量描绘成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这种想法显然过于单纯和乐观。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小说中所描述的要复杂得多。
总的来说,《超人》是一篇思想深刻、情感丰富的小说。
它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铺排,揭示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疏离,同时也表达了对母爱和纯真力量的赞颂。
读完这篇小说,让人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人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进步发展。
评冰心女士的《超人》之批评

评冰心女士的《超人》之批评冰心女士的《超人》是一部颇受争议和批评的作品。
这部小说出版于1933年,是冰心女士创作的一个时期的精选集,也是她在这个时期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该作品被一些评论家指责为过于主观和情绪化,缺乏客观的分析和概括。
一些批评认为《超人》中的人物形象过于简单和夸张,没有深入刻画和描绘。
小说中的男主角超人被描述为一个完美无瑕的英雄,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积极的解决问题和帮助他人。
这种完美性使得超人的形象显得不真实,缺乏真正的人性和复杂性。
小说中的女主角冰心则被描写为一个无辜善良的受害者,在整个故事中没有发展和成长。
这种对主人公形象的刻画简单和夸张,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缺乏说服力和可信度。
一些评论家指出《超人》中的情感描写过于情绪化和主观化。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数量众多,情感冲突复杂,然而冰心女士却往往将情感描写过于简单化,使用过多的修辞和感叹句,导致小说的情节不够紧凑和流畅。
小说中的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系也缺乏合理的解释和发展,使得读者无法真正投入到故事中去。
这种情感描写的不恰当使得小说的整体氛围太过浓重,读者往往难以接受和理解。
一些评论还指出《超人》在反思社会问题时过于偏激和片面化。
小说中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揭露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和表象上,缺乏具体的案例和细致的分析。
冰心女士对社会不平等和底层人民的困境的描写也过于简单化,缺乏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这种偏激和片面化的批判使得小说的观点和主题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和份量。
冰心女士的《超人》虽然是一部具有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的小说,但其被批评为过于主观和情绪化,缺乏客观的分析和概括。
该作品中人物形象简单和夸张,情感描写情绪化和主观化,反思社会问题偏激和片面。
尽管《超人》的出版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学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创新和启示,但其在文学价值和艺术创作上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冰心的《超人》
《超人》写于五四运动落潮期,发表在1921年4月份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2卷第4号上。
这一时期北京的社会状况,用鲁迅的话说:“北京虽然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但自从支持《新青年》和《新潮》人们,风流云散以来,一九二O至一九二二这三年间,倒显着寂寞荒凉的古战场的情景。
”①这个时期,青年们曾经的那些昂扬的激情已经消退,热烈的运动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虚空的苦闷,许多青年从乐观救世急遽地变为悲观恨世,从悲观恨世再跌入厌世自戕的灭顶之灾,于是“自杀者日众”成为了当时常见的怵目惊心的现象。
有的青年洁问道:“这样纷乱的国家,这样黑暗的社会,这样萎靡的人心,难道青年除了自杀之外,还有别的路可走么?”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冰心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非常敏感,在北京这个“寂寞荒凉的古战场”上,她的责任在于唤起这类青年的“新的活力”。
《超人》及其主人公何彬的创造,就基于这一目的。
这也是冰心在“人生派”的大旗下,积极为人生的表现。
《超人》在当时一经发表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赞扬推崇者以矛盾为代表,作为
第一个读者兼编者的他,曾化名“冬芬女士”在小说末尾附加《冬芬附注》,说“雁冰把这篇小说给我看过,我不禁哭起来了!谁能看了何彬的信不哭。
”矛盾的话体现出相当一部分人对《超人》的观点——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动人力量。
与之相对的则是成仿吾,他在《评冰心女士的<超人>》一文中表达了自己对《超人》一文的批评,指出小说的诸多问题。
我个人
较为认同成仿吾的观点,在这里就详细说明我对《超人》这篇小说的看法。
一,冰心对真正解决青年的烦闷并没有根本意义上的成熟。
冰心自己说道:“我做小说的目的,是要想感化社会,所以极力描写那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好叫人看了有所警觉,方能想去改良,若不说得沉痛悲惨,就难引起阅者的注意,若不能引起阅者的意,就难激动他们去改良。
何况旧社会旧家庭里,许多真情实事,还有比我所说的悲惨到十倍的呢。
”②冰心本意是想要起到“医治社会”的作用,然而有人却说:“冰心女士不是位医院的大夫,只是一位看护妇”③,给予病人只是一些暂时缓解痛苦却不能救人于根本的慰安。
而且,由于她专注于心灵世界的探索,主人公思想的转变并非由于现实社会的影响,而是借一点点现实的契因,主要是在主人公自己的思索中完成的。
“超人”何彬即是“听了三夜的呻吟,看了三夜的月,想了三夜的往事”便顿悟了人生。
并且,促使何彬顿悟的人竟是由一个十二岁的禄儿完成的,如此深奥的哲理由不谙世事的孩童道出,似乎是不符合其身份的。
二,过分注重思想观念的宣泄而忽视对小说技巧运用。
冰心急于把自己的思想加在笔下的人物身上,而不是让人物自然流露自己的思想,这种席勒式的书写使人物失去了自己,仅仅是作者笔下一个傀儡,既扁又平。
在《超人》中,人物的动作描写是缺失的,冰心思想的表达并没有通过对人物的行为动作的描写徐徐地暗示,而是将高深的思想借由平常人之口直接传达出来,不免给人以简单说教之感。
正如成仿吾在《评冰心女士的〈超人〉》一文中所指出的:“她的作品一个共通的大缺点,就是“都有几分被抽象的记述胀坏了模样”,作者认为这是她“偏重想象而不重观察的结果。
”
三,冰心“爱的哲学”的牵强与幼稚。
小说的题目《超人》是很新奇,非常吸引人眼球的。
冰心笔下的“超人”何彬,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冷”:心肠是冷的,住房冷的,眼光
也是冷的。
与冰心同在文学研究会的李石岑认为:“尼采以为怜悯是超人的大禁物。
超人是尽量以‘冷酷’二字对待人类的。
‘我的兄弟们!你们不曾发现我所宣传的新法则么?新法则就是冷酷。
’这是尼采鞭策人类的金言。
因为凡是价值的创造者没有不冷酷的。
”④
非常明显,冰心笔下的“超人”何彬完全合乎李石岑所描述的“超人”性格与形象。
但是,“冷酷者”何彬并不是尼采本人对“超人”的设想。
尼采曾明确地称“超人”是一种理想、一个幻影或一种理想人格的象征,他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超人”是“我的沉睡在石头里的一个影像,是我的一切图像中最美的图像”,是“万物中最宁静、最轻盈者”,是“一个影子”。
由此可知,冰心笔下的何彬,与其说是“超人”,不如说是读了几句尼采的话就生搬硬套的悲观厌世者。
实际上,冰心小说《超人》的主题是以基督教“爱的哲学”来反对尼采的“超人”哲学。
“爱的哲学”是冰心的“问题小说”中用以治疗青年的精神危机的灵丹妙药。
冰心从童年到青年时代一直得到丰厚的母爱抚慰,在协和女子大学(预科)和燕京大学等教会学校又饱受基督教博爱思想的熏陶,这些经历使她认为世界的真理就是甚至只有“爱”。
其实,这种“爱的哲学”如果不比尼采“超人”学说更虚幻,至少跟尼采的“超人”学说一样过于理想化。
冰心为了反驳尼采“超人”思想而强行推出“爱的哲学”,反而使这篇小说显得牵强与幼稚。
夏志清曾经这样评价包括《超人》在内的冰心的“问题小说”:“这些小说充满了对月亮、星星和母爱如醉如痴的礼赞,是不折不扣的滥用感情之作。
”⑤也就是说,塞进不该塞的“哲理”,所以成了“抽象的记述”;盲目的歌颂“爱”的力量,所以成了“滥用感情之作”。
1921年,距今已整整90年,当我们以新时代的视角重新审视《超人》这篇问题小说时,不禁要对冰心表示深深的敬意,为她解救社会的热情,为她探索人生的执著,为她对待文学与人生的严正的态度。
然而,她的这一类问题小说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应讳饰,小说中表现出的思想幼稚与创作技巧不成熟也是需要我们讨论和批评的。
注释:
①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②冰心.《记事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③草川未雨.《中国新诗坛的昨日今日和明日》,上海书店影印,1985.
④金惠敏编.《评说“超人”:尼采在中国的百年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⑤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