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恋父情结的思辨

合集下载

恋父情结是什么意思恋父情结的形成

恋父情结是什么意思恋父情结的形成

恋父情结是什么意思恋父情结的形成恋父情结是什么意思恋父情结的形成导语:恋父情结是什么意思?恋父情结一般是指依恋父亲的倾向,严重者可能产生嫉妒心理,而嫌母爱父,做出一些独占父亲感情的事。

关于恋父情结的更多含义,这就来详细告诉你!恋父情结是什么意思中译名为“厄勒克特拉情结”、“爱烈屈拉情结”、“依莱特接情结”,指女孩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

通俗地讲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喜欢和父亲在一起的感觉。

在寻找恋人的时候会无意有意的选择和自己父亲有相似特征性格的人。

恋父情结并非爱情,而大多产生于对父亲的一种欣赏敬佩或者依靠。

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女孩男孩都可能有恋父情结。

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会在某一年龄段有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的由来相传古希腊神话,爱烈屈拉公主因母亲与其情人谋杀了她的父亲,故决心替父报仇与其兄弟最后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弗洛伊德借此来说明儿童性心理的特征。

认为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潜意识中有一种取代母亲位置的愿望。

特别是到了性器期发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故埋怨并妒忌母亲占有父亲的爱。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

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的形成恋父情结是指女儿在心理上对父亲的依赖性太强,不爱母亲只爱父亲,这某种程度上是存在心理问题的女性才会发生的,性格多为内向,刁蛮任性。

心理学研究发现,恋父情结的形成有两条轨迹:一是恋父情结多出现于父女相依为命,或父女过于亲近而母女亲近不足的家庭,这是客观的环境方面的原因。

二是恋父情结者性格多为内向,且多有娇气、刁蛮、任性,这是主观的个性方面的原因。

恋父情结的研究

恋父情结的研究
在追பைடு நூலகம்性别角色平等的进程中,恋父情结的存在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和冲突。
恋父情结与家庭结构变迁
传统家庭结构与恋父情结
在传统的家庭结构中,父亲通常扮演着主要的家庭角色,这可能会使女儿产生更强的恋父 情结。
现代家庭结构对恋父情结的影响
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变迁,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逐渐发生变化,这也会影响到女儿的恋父 情结。
对阉割焦虑的处理
女孩则因为对父亲的依赖和亲近而产生阉割焦虑,需要通过认同母亲来减轻焦虑 。
恋父情结与三角关系的冲突
家庭中的三角化关系
在家庭中,父母亲与孩子之间会形成三角关系,这种关系在 恋父情结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对三角关系的处理
孩子会试图处理这种关系,减轻自己的焦虑和冲突,但这个 过程并不容易,需要借助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帮助。
06
恋父情结的展望与教育启示
对恋父情结的展望
深入研究
拓宽研究领域
恋父情结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 需要得到更多的深入研究,以揭示其 内在的心理机制和发展规律。
目前恋父情结的研究领域还比较狭窄 ,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其他文化和社会 背景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的 普遍性和特殊性。
探索影响因素
影响恋父情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 括家庭、社会、文化等,未来研究可 以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 ,共同影响个体的发展。
案例三:情感上的俄狄浦斯情结
总结词
恋父情结可能导致情感上的俄狄浦斯情结 ,女儿对父亲的过度依恋和追求,母亲对 女儿的嫉妒和排挤,以及儿子对家庭三角 关系的反感和排斥。
VS
详细描述
这个案例中,女儿对父亲的过度依恋和追 求导致她无法与母亲建立亲密关系,母亲 则因为嫉妒和排挤而与女儿产生矛盾。同 时,儿子可能会因为家庭三角关系的反感 和排斥而无法与父亲建立亲密关系,从而 产生情感上的俄狄浦斯情结。

恋父情结的原因

恋父情结的原因

恋父情结的原因
为什么有些女孩子会有恋父情结呢?这都是什么原因造就的呢?恋父情结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哦~恋父情结也是可以纠正的呢~今天小编就带你去看看恋父情结的原因吧~
1、父亲给儿童更多新奇、刺激和超出常规的东西,带给儿童更多的激情。

母亲的活动则常重复、单调而刻板。

2、父亲更富于身体上的魅力,令人兴奋。

母亲则长于言辞,给人以安慰。

3、父亲花在婴儿身上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玩乐上,母亲则主要是偏于在生活上照顾婴儿。

孩子更愿意与父亲一起玩乐,追求新奇的探索,而受到委屈时则愿意找母亲,以求得安慰。

4、孩子可以在父亲面前表现对母亲的愤怒和恨而不被谴责和遗弃,能表达丰富情感,又有安全感。

5、接触的男性多为年长,对你很关爱,长时间形成心理认知,觉得年长男人的优势很多;或者成长过程中缺乏父亲关爱。

【性别教育】恋父情结原因及对策

【性别教育】恋父情结原因及对策

【性别教育】恋父情结原因及对策如果我们问一个3岁到6岁之间的孩子:“你是谁?”他(她)都会告诉你,他(她)叫什么名字。

如果我们问:“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孩子一般都不会答错。

这说明,3岁以上的孩子都出现了两项看来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心理发育。

首先,通过自己所独有的名字,孩子已经能够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

他(她)已经具有初步独立的自我。

也正是在3岁以后,孩子能够初步地自己照顾自己,在生活需要方面开始摆脱对父母的完全依赖。

其次,通过大人的灌输,孩子已经能够分辨男女并能把自己划进男或女的范围。

这就是最初步的性别角色的形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顺利地发育到这一步。

“恋父情结”的机制,《心理学大词典》释义“恋父情结”时指出:“……在性器期,她逐渐认识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因而埋怨母亲并妒忌母亲占有父亲。

”精神分析理论指出,个体性心理的发展,经历如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口腔期。

从出生到l.5岁,动欲区是口,婴儿从吮吸吞咽中感到快感和满足。

第二阶段:肛门期。

从1.5-3岁,动欲区就是肛门,幼儿从排出中获得乐趣和满足用户。

第三阶段:性器期。

从3-6岁,动欲区是外生殖器,幼儿开始注意性别,出现好奇心。

第四阶段:潜伏期。

从6-12岁,幼儿的性欲躲藏下来,躲避异性,以同性习于。

第五阶段:成熟期。

与青春发育同步,男女均从与异性接触中寻求乐趣。

个性发展至“性器期”,混沌初开,已经开始特别注意起至两性的差异。

女孩辨认出男孩存有小雀雀,东站着小便,像是只自豪的公鸡,说道存有多神气就存有多神气,而自己小便必须蹲着,极其愧疚,深感矮人一等。

从而责怪起生她的母亲去;而母亲又就是父亲的疼爱对象,于是,在责怪的基础上又迎了一层嫉妒。

据研究,女孩这种对母亲的责怪与嫉妒的交织情绪,发展沦为反母亲父的“恋父情结”,通常须要三个条件:一就是家庭里阳盛阴衰;二就是父女相依为命,或父女亲近少于母女的亲近;三就是女孩个性内向,心理青涩,含有“嗲”气。

“恋父情结”是性心理障碍,亦称性心理倒错,即生理上进入“潜伏期”或“成熟期”,而性心理却严重滞后,仍停留在“性器期”,犹若蝌蚪变青蛙,变成了青蛙却仍留下蝌蚪时代的尾巴,不成熟。

有关恋父情结的思辨

有关恋父情结的思辨

恋父情结之我见(概念—作品分析+个人见解—归纳总结)摘要:由于现在社会上很多非心理学专业的人士滥用“恋父情结”一词,我想与各位读者分享我的思考,恋父情结究竟是如何定义?真有那么多的“恋父情结”吗?正文: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

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

在性器期,她逐渐认识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因而埋怨母亲并嫉妒母亲占有父亲。

”弗洛伊德经过研究,提出了恋父情结的概念,认为由于女孩子的异性爱本能倾向,使得女孩子要求恋父而妒母,即“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

弗洛伊德发现,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有一种现象,即在3岁左右开始从与母亲的一体关系中分裂开来,把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与父亲的关系上。

只不过男孩更爱母亲,而排斥和嫉恨父亲;女孩除了爱母亲外,还把爱转向父亲,甚至要与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对母亲的爱又加进了恨的成分。

这就是所谓的“俄底浦斯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

这两个名字源于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两部著名悲剧,前者主人公杀父要母,后者主人公诱使其弟杀死了母亲,为父报仇。

自己则终身未嫁。

父亲作为儿童早期心理发展上起独特作用的角色,他是拆散母婴结合体的建设性分裂者,鼓励并支持了儿童的独立和自由,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他是儿子学习男子汉气质的楷模,也是女儿形成女性气质的导引者、支持者和认可者,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具有很大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情结对人的影响,如果发展不利,一生都可能受其影响。

而在生活中,大部分人对“恋父情结”的理解是:在择偶过程中,我们倾向寻找与父亲一样或相似,类似父亲影子的另一半。

强调“爱父”,忽略“嫌母”。

下面我将从X爱玲的婚姻与作品、弗洛伊德关于“小汉斯”的案例、杨振宁的老少恋、赛珍珠笔下的人物、徐静蕾的《我和爸爸》等题材讲述我个人对恋父情结的看法。

X爱玲的婚姻与作品X爱玲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是1944年8月,23岁的她嫁给比她大15岁的胡兰成。

女孩恋父情结的原因与心理

女孩恋父情结的原因与心理

女孩恋父情结的原因与心理恋父情结并非爱情,而大多产生于对父亲的一种欣赏敬佩或者依靠。

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会在某一年龄段有恋父情结。

下面店铺为大家讲述这一恋父情节,欢迎阅读。

女孩恋父情结的原因解读女人不是通过视觉,而是通过听觉和嗅觉获取信息而性兴奋。

所以男性身上的气味能使女人有安全感。

在这一点上,女人的动物性比男人强一点。

这种感觉通过亿万年的遗传基因演变成女人的一种本能感觉,这种本能感觉就是女人的安全感来源于男人,她只有通过男人才能获得她的最大的安全感,其他方式都属于代偿,这也就是为什么好多女性即使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但是如果身边没有男人的话,她也会感到莫名的惶恐和不安,而如果她躺在喜欢的男人怀里就会感到一种安宁,这也为什么女人都喜欢男人拥抱的原因。

女人对男人的最初感觉都来源于父亲,父亲能给她一种经济上的保障,能给她一种无私的呵护,还有威严的惩罚,对外敌的抵抗主要由男人来进行,这些都构成了她安全感的组成部分,是安全感的象征。

但是我们上面也说过,随着女孩的性成熟,父亲这时候又变成了不安全感的根源之一,以至女人发现,所有的男人都是不安全的,都有可能对她构成性侵害。

这时候,男人又是女人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

但随着女人年龄的增长,和父亲只能进行精神上的沟通,隔阂和性的不信任也在产生。

这时候就出现了安全感分离的问题,但女人在其他男人身上并没有得到安全感。

这就造成了女人对男人的矛盾心理。

这种安全感分离情结,既信赖又提防是随着女人从小长大的过程中,对父亲的感觉变化而产生的。

进而扩大到对所有的男人都是这种感觉。

这种感觉变化经过百万年女性的基因遗传,已经变成了女人的本性。

但父亲的生物场(非理性的)对女性一直存在并始终给女性以安全感。

从女人角度看,男人一直具有两种矛盾的身份,就是女人的侵害者和保护者,这在其成人后仍然如此,所以通过百万年的遗传基因的延续,不安全感和安全感都来源于男人也就可以解释了。

有时候,不是理智和思维能决定生物场的感觉的。

恋父情结文档

恋父情结文档

恋父情结引言恋父情结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指的是子女对父亲的情感依恋过度或畸形。

在心理学领域,恋父情结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因为它能影响个体的情感状态和行为表现。

本文将深入探讨恋父情结的定义、成因、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定义恋父情结指的是子女对父亲的情感依恋过度或畸形的心理状态。

这种情结可能表现为对父亲的过度倚赖、对父亲的情感过度投射、对父亲的过度依恋等等。

恋父情结通常发生在儿童或成年子女身上,但在程度上可能有所不同。

成因恋父情结的形成通常与个体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有关。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成因:1.缺乏母爱:当母亲对子女的照顾不足时,子女可能会将父亲视为替代品,寻求情感上的满足。

2.父亲的威严形象:有些父亲在子女面前表现出强势和权威的形象,导致子女对父亲产生过度依赖和敬仰。

3.父亲的缺席:当父亲经常不在家或不参与子女的生活时,子女可能会对他产生强烈的渴望和依恋。

对个体的影响恋父情结可能对个体的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情感方面恋父情结的个体常常表现出以下情感特征:•对父亲的过度依赖和依赖•对父亲的情感投射和过度依恋•情感的不稳定性和容易受伤的情绪行为方面恋父情结的个体可能表现出以下行为特征:•缺乏独立性和决策能力•对父亲的意见和指示极度依赖•对父亲行为的不健康模仿人际关系方面恋父情结可能对个体的人际关系产生以下影响:•难以与同龄人建立亲密关系•对他人的情感需求过度依赖•容易在人际关系中出现控制欲和矛盾解决方法针对恋父情结,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个体解决和缓解情节。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法:1.寻求心理咨询: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可以帮助个体了解恋父情结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2.建立新的支持系统:培养和发展其他亲密关系,例如朋友、伴侣或导师,可以帮助个体稳定情感和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3.接受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疗法,可以帮助个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情绪模式,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的含义也称“爱烈屈拉情结”。

指女孩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

相传古希腊神话,爱烈屈拉公主因母亲与其情人谋杀了她的父亲,故决心替父报仇与其兄弟最后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弗洛伊德借此来说明儿童性心理的特征。

认为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潜意识中有一种取代母亲位置的愿望。

特别是到了性器期发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故埋怨并妒忌母亲占有父亲的爱。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

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2.过度者的表现这是大家听得最多的“情结”:一个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无法与父亲实现心理分离,结果,与母亲的关系疏远不说,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乃至婚恋也常常会受到严重影响。

这样的女孩总在有意无意寻找父亲式的恋人,但即使找到了,相处也会成为问题,因为恋父的女孩性格大多内向、娇气、任性,而且往往出现性的阻抗。

3.创伤体验过早失去父爱的女孩,常常会将对于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现实中某个人物的身上,这个人物便会成为父亲的替代品,但他又不同于父亲。

在父亲的光环效应下,“他”的形象往往更加高大起来,成为无可替代的“情圣”,供奉在女孩记忆的深处。

因为“他”与特定的时期联系紧密,而那个时期对女孩子来说刻骨铭心,所以无形之中,后来者便始终会让女孩觉得缺少共鸣。

4.不安全感在童年期失去双亲中的任何一方,都会严重破坏儿童内心的安全感。

不安全感导致的最直接反应,是防御心理加重,常常拒绝或者回避一切不确定的因素“情结”不等于“爱情”,但是懵懂的女孩分不清,所以,青春期里的特殊情感就变成了“沧海水”或者“巫山云”,令之后的感情黯然失色。

正如桑妤所说,她并不是真的想固着在单身的状态里,但是爱情似乎打了结,总也理不顺,更不消说婚姻。

要想“破茧而出”,只有先解开情结。

青春期的女孩子“爱”上老师,是常有的事,因为身心的发育需要一个寄托“异性崇拜”的对象,而年轻的男老师自然是“近水楼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恋父情结之我见(概念—作品分析+个人见解—归纳总结)摘要:由于现在社会上很多非心理学专业的人士滥用“恋父情结”一词,我想与各位读者分享我的思考,恋父情结究竟是如何定义?真有那么多的“恋父情结”吗?正文: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

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

在性器期,她逐渐认识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因而埋怨母亲并嫉妒母亲占有父亲。

”弗洛伊德经过研究,提出了恋父情结的概念,认为由于女孩子的异性爱本能倾向,使得女孩子要求恋父而妒母,即“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

弗洛伊德发现,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有一种现象,即在3岁左右开始从与母亲的一体关系中分裂开来,把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与父亲的关系上。

只不过男孩更爱母亲,而排斥和嫉恨父亲;女孩除了爱母亲外,还把爱转向父亲,甚至要与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对母亲的爱又加进了恨的成分。

这就是所谓的“俄底浦斯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

这两个名字源于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两部著名悲剧,前者主人公杀父要母,后者主人公诱使其弟杀死了母亲,为父报仇。

自己则终身未嫁。

父亲作为儿童早期心理发展上起独特作用的角色,他是拆散母婴结合体的建设性分裂者,鼓励并支持了儿童的独立和自由,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他是儿子学习男子汉气质的楷模,也是女儿形成女性气质的导引者、支持者和认可者,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具有很大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情结对人的影响,如果发展不利,一生都可能受其影响。

而在生活中,大部分人对“恋父情结”的理解是:在择偶过程中,我们倾向寻找与父亲相同或相似,类似父亲影子的另一半。

强调“爱父”,忽略“嫌母”。

下面我将从张爱玲的婚姻及作品、弗洛伊德关于“小汉斯”的案例、杨振宁的老少恋、赛珍珠笔下的人物、徐静蕾的《我和爸爸》等题材讲述我个人对恋父情结的看法。

张爱玲的婚姻及作品张爱玲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是1944年8月,23岁的她嫁给比她大15岁的胡兰成。

婚姻持续至1947年,张爱玲主动终结这段感情。

第二次是1956年8月,36岁的她嫁给65岁的赖雅。

1967年赖雅逝世,张爱玲余生一直以“赖雅夫人”自居。

以上资料来自《沉香屑里的旧事——张爱玲传》任茹文,王艳著。

—北京:团结出版社,2002.1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周霖霖,发表《浅析张爱玲作品及生活中的恋父情结》于文学评析。

原话:“她对胡兰成朝三暮四的宽容和经济上的接济,以及对赖雅晚年的悉心照料都与她自私小气的性格相矛盾——这也可用恋父情结来解释。

”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结合张爱玲的生平,我们了解到张爱玲性格内向孤僻、终生不问政治,不善交际。

与胡的结识是她的初次恋爱,首次婚姻,仅仅持续了三年。

从一开始,张爱玲就明白胡兰成是何许人,只是天真懵懂的年月里,她以为自己能改变胡兰成。

婚后出于各种原因,张、胡二人聚少离多。

虽然张爱玲“自私小气”并十分看重金钱。

但童年家庭的残缺,她何尝不希望有一个温暖的家?所以她一再忍让。

可惜这段关系终究是没有结果的。

最后她选择结束。

为什么张爱玲会选择比她大15岁的胡兰成。

我认为原因如下:①张爱玲的社会地位及成就。

张爱玲是名门之后,外曾祖父李鸿章官至华殿大学士,祖父张佩纶则是著名的清朝御史。

张爱玲曾说“当我死的时候,他们会在我的血管里重新死一次。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讲究门当户对,能配得上她的,能有几人?况且,30年代的上海文坛,张爱玲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天才型作家。

家庭背景及实力兼备的候选对象,本来就不多了。

②特殊的家庭背景。

张爱玲来自一个破碎、残缺的家庭。

父母离异、母亲留洋。

继母稍有不顺就动手打人。

父母离异后,爱玲跟父亲生活,后来实在忍受不了出逃。

母亲与她相处两年,后来也留洋而将她留于姑姑生活。

在这种家庭背景下,根本不会有人替张爱玲考虑婚嫁问题,而对于本来就不擅社交的她,可选择的对象就更少得可怜。

③胡兰成的魅力。

胡兰成本就是风流才子,有满腹的才华与学问,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又有着年轻人挥斥天地方遒的锐利和机警。

不管是认识张爱玲之前或之后,胡兰成身边一直有不少关系暧昧的异性。

④两人的性格。

两人都是独立不依的人,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和意见,但也能互相接纳、尊重对方。

同时,两人也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共同点,如文学、日本版画、古印度壁画集等。

“(兰成)说出《红楼梦》《西游记》胜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或歌德的《浮士德》,爱玲却平然答道:当然是《红》、《西》好。

当下两人都骇然,骇然不经意间能如此想通地语出惊人。

”(以上资料来自《沉香屑里的旧事——张爱玲传》任茹文,王艳著。

—北京:团结出版社,2002.1 )张爱玲于《造人》一文中写道:我一向是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对于和自己差不多岁数的人稍微有点看不起,对于小孩则是尊重与恐惧,完全敬而远之。

而谈起择偶条件时,张爱玲也宣称:“男子的年龄应当大十岁或十岁以上,我总觉得女人应当天真一点,男人应当有经验一点”,“女人要崇拜才快乐,男人要被崇拜才快乐。

”虽然说张爱玲喜欢岁数偏大的人,但我不认为这就是恋父情结。

关于张爱玲和胡兰成。

还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张爱玲不热衷社交,所以胡兰成的好友也很少见过她。

唯有他一位日本上司池田见过张爱玲。

事后,池田告诉胡兰成他的感觉:张爱玲可作他姐姐,比他更是大人。

由此可见,张爱玲的心理年龄要比她的实际年龄大得多。

这点我们从她的作品中也不难看出,张爱玲最好的作品几乎都发表在她二十余岁,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小女孩”能把封建家庭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神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透彻。

足见早年经历对她影响之深,使她远远比同龄人成熟。

至于张爱玲的第二位丈夫,这里不再展开。

但她先后两位丈夫与她的父亲都没太多共同点。

至于“恋父情结”中的“父”是否一定要以现实为原型,我们稍后再作讨论。

周霖霖的《浅析张爱玲作品及生活中的恋父情结》中还指出:“父亲再婚时,她(张爱玲)大哭,说道:‘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铁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

’言语中显然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嫉妒。

”以此说明张爱玲“嫌母”。

而已,事实上,大部分孩子对于后母,恐怕都是这个态度吧?我想只是大部分人没有如此坦率地承认而已。

而描述自己对生母的感受,张爱玲则说“我一直是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的母亲,在孩子的眼里她是辽远而神秘的。

”“在童年时期失去父爱,会严重破坏儿童内心的安全感.使一些女孩成年期缺乏一种独立的自我力量。

这样的女性心理上必然退回到一种幼年时期崇拜权威的心态.以便获得力量和安全.由于过早失去父亲,她们将对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父亲式的中年男性身上,渴望崇拜,取悦权威,在这样的男人身上完成对父亲的精神依恋。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恋父情结》于凯文 (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1620) ,发表于文学评论。

这就是前面提及的“恋父情结”中的“父”是否一定要以现实为原型?我的思考是,“恋父情结”所指向的,不一定是我们的父亲,他可能只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男性”。

而这个男性角色是我们整个人生,特别是现实生活的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男性。

举例说,如果是留守儿童,她是跟爷爷或者哥哥生活在一齐较长的时间,那可能她的“恋父情结”指向的是她爷爷或者哥哥。

又如果她来自单亲家庭,我们说她的“恋父情结”体现在婚恋观上选择年龄比自己大(接近父亲的年龄),成熟稳重的男人。

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她的“理想男性”。

而这个时候,喜欢“理想男性”也算是“恋父”吗?我认为,恐怕不能这样定义。

一旦“恋父情结”的定义一再放宽,那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是与年龄稍大的男性相恋就“恋父”了?张爱玲的绝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男女之爱,其中不乏年龄相当的男女。

如《倾城之恋》、《金锁记》等。

备受争议的除了她自身的婚恋经历,还有她的作品《心经》。

“《心经》是张爱玲1943年7月在《万象》上发表的一部表现20世纪40年代中国上层社会家庭父女恋的短篇小说。

夏志清先生曾经评述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善于用独到的视角、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暗示来描写故事。

《心经》就是这样一部具有浓厚“弗洛依德”色彩的作品”——浅析《心经》中的恋父情结,李云川(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210003) 发表于电影文学文本研究。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石向实曾发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一文。

“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在其名声鼎盛时期传入中国。

1914 年5 月, 当时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刊登了《梦之研究》一文, 并对《梦的解析》做了介绍。

”弗洛伊德主义传入中国后 ,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过程 ,出现了两次“弗洛伊德热”。

而第一次就发生在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主要在部分学术界知识分子中传播流行。

“在20 世纪20~30 年代, 中国的一些文学家, 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观点创作文学作品, 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文学作品的方式传播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比如, 鲁迅的小说《不周山》《高老夫子》《肥皂》中就有不少对无意识性心理的描绘, 郭沫若的小说《残春》运用精神分析的思想构思创作了曲折起伏的情节, 郁达夫的《沉沦》描写了性的苦闷, 曹禺的《雷雨》隐晦地表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乱伦和俄狄浦斯情结(亦称恋母情结) , 施蛰存的《将军底头》使用了一些具有精神分析象征意味的象征物, 穆时英的《公墓》描述了恋母情结和自恋情结冲突, 等等。

”所以,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

张爱玲写出弗洛伊德式的《心经》也就不足为奇了。

弗洛伊德关于“小汉斯”的案例弗洛伊德关于“小汉斯”的案例分析发表于1909年。

弗洛伊德在分析中赋予了小汉斯对父亲的敌意,原因在于对母亲的独占欲望。

李飞2011年于群文天地第10期,理论园地中发表《弗洛伊德在“小汉斯”案例分析中的证实性偏差浅析》。

里面提及:“小汉斯对母亲的依赖的确是存在的。

因为母亲的照顾,父亲工作的繁忙和疏于照顾,他更倾向于从母亲处寻找安慰。

而小汉斯对父亲的疏远并非完全来源于恋母情结中对父亲的敌视,而是来自于父亲的责备和阻挠,在案例记录中,小汉斯的母亲对待汉斯是温柔的,责备和呵斥通常发生在父亲与小汉斯之间,这导致小汉斯与父亲的不亲近。

”弗洛伊德在“小汉斯”案例分析中,强调的是恋母情结。

由于弗洛伊德是恋父情结、恋母情结理论中的核心人物,所以这里略带一提。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弗洛伊德的分析中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小汉斯的父亲的记录过程中,因为他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深信不疑,会促使他从自己的孩子身上寻找能够验证这一理论的实践。

”——摘自李飞的《弗洛伊德在“小汉斯”案例分析中的证实性偏差浅析》。

老少恋82岁的杨振宁和28岁的翁帆结成伉俪,引起人们一时的热议。

恋父情结,再度引起广泛关注。

关于杨振宁,有人认为:男人怕老,喜欢青春女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