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创作中的恋父情结

合集下载

张爱玲为什么有恋父情结

张爱玲为什么有恋父情结

张爱玲为什么有恋父情结影响张爱玲一生的两大因素便是她的恋父情结和自恋情结。

然而前者更是主要的根本因素。

正是她严重的恋父情结才最后导致了她产生自恋情结。

要了解张爱玲的恋父情结,我们首先必须要了解什么叫“恋父情结”。

所谓“恋父情结”,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

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根据弗洛伊德的研究,恋父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每个女孩子在她童年的时候,在她少年的时候,对父亲都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都有一种崇拜,每个女孩子,其实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恋父情结,但是大部分女孩子,在她成长的过程当中,她的恋父情结慢慢地会转移,她会成熟,她会投射到应该和她在一起的异性的身上,所以她往往是通过另外的一次异性的结合,来完成自己恋父情结的终结。

而另一些无法淡化这种情结的人便会形成心理暗疾。

弗洛伊德还指出,如果恋父情结对人的影响发展不利,人便可能一生都受其影响。

而张爱玲便是这一类。

她没有终结她的恋父情结,她以后不断地和别的异性结合,只是为了延续她的恋父情结。

在说她的恋父情结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张爱玲的家庭背景。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是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女儿,是一个富有艺术修养的女性。

她的父亲张志沂是旧官宦家的阔少爷,没有正式工作。

可以说张爱玲的父母可以称做是旧时代和新时代的代表。

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父母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给张爱玲的性格带来了巨大影响。

对于张爱玲的这个父亲的身世也是不得不提的。

张志沂的母亲也就是张爱玲的祖母便是李鸿章的幼女李菊耦。

而他的父亲张佩伦则是同治进士,后得入李鸿章幕下。

可以说他们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官宦家庭。

也是这种特殊背景使得张爱玲的文章中充斥着精致奢华的装饰品。

一、张爱玲恋父情结的形成在张爱玲四岁的时候,她的母亲离家出走了。

而张爱玲对于母亲的离开不是想念,而是怨恨。

张爱玲的中篇小说《茉莉香片》内容简介

张爱玲的中篇小说《茉莉香片》内容简介

张爱玲的中篇小说《茉莉香片》内容简介本文是关于张爱玲的中篇小说《茉莉香片》内容简介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茉莉香片》是张爱玲的一篇中篇小说。

它主要描述了从小都没有得到父爱的聂传庆,在碰到本能成为他父亲的言子夜的女儿言丹朱,聂传庆从小是个怯懦,变态的男孩,有三分像女孩子。

言丹朱想帮助聂传庆。

聂传庆是个仇恨的人,待一切都是悲观的角色。

内容简介:他心里总是有种很无奈,却很沉重的压抑。

故事就是围绕着聂传庆和言丹朱所发生的一些寻常且又与众不同的事儿发展的。

从中体现了“生之艰难,爱之凄凉”的风格。

文中的聂传庆,生在聂家,没有选择的权利,也没有爱的滋养,因了生父把对生母的憎恨迁怒于他,他跟着父亲生活20年,这20年无名的磨人的忧郁,制造了一个精神残废的聂传庆。

聂传庆的母亲碧落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

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碧落嫁到聂家来,之后生下聂传庆,屏风上又添上了一只鸟,打死他也不能飞下屏风去。

即使给了他自由,他也跑不了。

聂传庆明白,那就是爱———二十多年前的,绝望的爱。

二十多年后,刀子生锈了,然而还是刀。

在他母亲心里的一把刀,又在他心里绞动了。

聂传庆相信,如果他是子夜与碧落的孩子,如果他是一个生活在有爱的家庭里的孩子,不论生活如何的不安定,他会活得跟正常人一样。

可偏偏,命运捉弄人,母亲所爱的男人,也就是他惟一欣赏敬仰的对象,现在是别人的父亲。

言丹朱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她想帮助聂传庆,结果他却把她往死里打,一脚接一脚狠狠地踢在她身上,只管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怨恨。

按照聂传庆的想法,言丹朱根本不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仇恨,他就要找一个报复的对象,他就选定了言丹朱。

他憎恨天真少女言丹朱在学校里给他的温情,却又无法摆脱言丹朱给他亲近的诱惑,于是,他的精神陷入了病态……本文亦通过对言子夜的渴望,寄托了张爱玲对自己父亲的渴念,抒发了张爱玲无法用言辞表达的恋父情结。

东西方父爱的议论文作文精选

东西方父爱的议论文作文精选

东西方父爱的议论文作文精选人海茫茫,知音何在?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不是一个人,而是一颗心。

每每读到这首朴实的小诗,我便不由自主的想起张爱玲,想起她与胡兰成的那段“倾城之恋”。

张爱玲,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大才女,曾以她无与伦比的才华轰动整个上海,乃至全国,可算是文坛上的一座巅峰。

然而文学上有巨大成就的她却是很不幸的,她的世界缺少关爱。

正因如此,她选择了以冰冷的面孔面对尘世,以尖刻犀利的语言挥斥方遒。

可是无论如何,傲世的她也掩盖不了内心的苦闷。

正当她的心锁锁住之时,一把钥匙倔强地打开了这把坚实的大锁,一个男人奇迹般地走进了她的生活,那就是胡兰成。

是的,大多数人只看到了爱玲的冷酷与清高,然而胡兰成却清楚的知道冷若冰霜的面庞后藏有一颗多么脆弱的心。

他也明白老练的文字后躲者的是一个多么清纯无知的少女。

因为懂得她的心,所以胡兰成轻易俘获了爱玲,赢得了爱玲的心。

记得有一次,胡兰成与爱玲同行时,郑重地对她说:“你长这么高的个子怎么可以。

”虽然有些轻佻,但这话里却藏着多少爱怜。

那次,爱玲哭了,她很高兴地明白这便是她想要的男人,一个真正懂得自己的男人……在孤岛时期,胡兰成陪伴着爱玲度过了一个个美好的日子,我不敢肯定爱玲是否得到了幸福,但我清楚的知道至少她得到了快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柳范原不正是她与胡兰成爱情的翻版吗?那句“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充分显示了她对这场爱的珍视,她的快乐在字里行间里快乐地流露着、跳动着。

面对着这场知心爱,我不敢把它夸得美如神话,但我也不愿苟同于那些后来的评论家们,把这场爱贬的一文不值。

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是最傻的。

但我想爱玲一定不会后悔有这么一个懂得自己的“知己”,不后悔有这么一场恋爱。

她的那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足以诠释这一切。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易水壮士荆柯高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壮歌拼死刺杀秦王,只为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想起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离世后低吟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只为自己的知音逝去而心如死灰;想起宝玉对黛玉说的“你死了,我当和尚去。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张爱玲作品创作和她成长经历间的内在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张爱玲作品创作和她成长经历间的内在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张爱玲作品创作和她成长经历间的内在关系文秘班0801402024摘要:本文认为,张爱玲早期的个人成长经历与她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她的作品很大一方面反映了她独特的心理。

而这种心理的形成又与她独特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本文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来分析张爱玲的恋父,自恋等情结的形成,以及这种情结在她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张爱玲;自恋;恋父情结;心理自疗;引言:众所周知,张爱玲是个独特的女子,她的才华,她的人生经历都让人觉得她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有人说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

也有人说张爱玲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是什么让一个平凡的女子又如此诸多的不平凡,通过这篇文章,我想从心理学角度结合张爱玲的早期人生经历对这一问题做一个浅显的解读。

一、自恋情结的形成很多人认为张爱玲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女子,认为她的孤傲源自于她的自恋。

但是自恋的根源是什么呢?张爱玲在她的《天才梦》中也大胆地写出了自己所自恋的东西——才华和家世。

她是这么写的“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

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

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

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

浅谈张爱玲笔下亲情

浅谈张爱玲笔下亲情

浅谈张爱玲笔下的亲情黄睿文摘要亲情是人性中善的化身,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大多赞美亲情的神圣与伟大,却很少有人能象作家张爱玲那样敢于轰毁长期以来文学中所建构的美好的亲情关系。

在她的笔下就连亲子关系都逃不了人与人之间本质上的自私、虚伪与冷酷。

文学史上只有对父亲的审视,却不少有母亲的解构;有对人性的思考却几乎没有人能象张爱玲挖掘的那样深刻。

她把对人性审视的角度转向了世人所崇尚的亲情。

通过对亲情的解构来探求人性善与恶的激荡,以达到对人性做深入思辩的目的。

本文将从“撕破父慈母爱的神话”,“展露亲情背后的冷漠与薄情”,“错位的亲情”等三个方面来论述张爱玲笔下的亲情,以及这亲情背后留给人们的思考关键词:亲情;人性;薄情绪论张爱玲,一个为后人留下永不寂寞作品的天才女作家,她创造了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迹,她的短暂却发出璀璨光芒的创造生涯,给后人留下无限回味与启发。

张爱玲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曾在香港求学,她用她的文字演绎着上海与香港两座城市的起伏变化,这两座城市成就了她,她也用她的目光记录着她所能看见的一切,她的目光总是以女性的视觉观察着世界,目光冷峻却总能直抵人的本性,使得隐藏在浮华世界的人情冷暖展露无遗,也正因为此,好多人都开始研究起她的作品,他们各自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展开研究,一些从她作品人物,语言特色,写作结构的研究作品纷纷出来。

本文将从张爱玲笔下的亲情为论述对象,展示张爱玲对亲情的独特视角,展露亲情背后的冷漠与薄情,撕破父慈母爱的神话,诠释阴暗面的亲情。

正文从古至今,提起亲情都是被人称颂的,还记得孟母为了孟子能够得到好的教育而选择三次搬家,孟郊的游子吟里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些都写出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从古至今提起母爱都是伟大的,都是被人所称赞的,似乎母爱一定不会夹杂着利益与算计,更没有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

说到父爱那爱也一定被人赞扬的虽然没有母爱搬细腻也一定有大海那样深沉,傅雷家书,一封封书信寄托着这位父亲对孩子最深沉的爱,无言却总能打动人心。

论张爱玲小说的亲情观

论张爱玲小说的亲情观

论张爱玲小说的亲情观作者:刘慧霞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27期摘要:血缘亲情一直是受人歌颂的对象,父慈母爱、手足情深更是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的主题。

然而,张爱玲笔下的亲情粉碎了文学中长期所建构的美好亲情,写出了亲情背后的自私、虚伪与冷漠。

张爱玲用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用她独特的视角在其所构建的荒凉小说世界中,表达出了自己对人性的基本理解。

关键词:亲情;父爱;母爱;张爱玲小说中图分类号:I2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236-02人们常说,家是避风的港湾,尤其对于中国人来说,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家是充满亲情与温暖的地方,是人的心灵避难所,任凭外面风雨再大,家也能为我们撑起一方屋檐,分享喜怒哀乐。

可张爱玲笔下的家没有亲情,没有爱,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只有冷漠与利益,她揭开了温情的面纱,无情地揭示了人的自私与冷漠,解构了传统意义上家的概念。

一、父母子女之爱父慈母爱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作家笔下无不讴歌的对象,母爱尤其是伟大、神圣、慈祥的象征。

现代文坛第一代女作家冰心、庐隐、冯沅君等人作品无不写出真挚的母爱,尤其是冰心对神圣母爱的讴歌,然而在张爱玲的笔下,却一反父慈母爱的美好形象,走下神坛,在现实生活中完全世俗化,写出让人惊讶的父母子女之爱。

《金锁记》里的曹七巧,无奈嫁给病瘫在床的丈夫,爱情不可得,转而守住她的钱,心理逐渐变态,登峰造极到毁掉儿女一生的幸福。

为了管住女儿,她逼女儿缠脚;女儿住校丢了东西,她到学校大闹,害得女儿没脸再上学;女儿好不容易有了心上人,她却生生拆散有情人;儿子娶亲,第一天她就挖苦嘲笑新媳妇,为了把儿子从媳妇手里抢回来,她引诱儿子抽鸦片烟,引诱儿子讲夫妻俩的私事并到处张扬,媳妇终于被她折磨至死,连儿子的续弦也自杀身亡。

《花凋》里的家更是充满了自私与卑鄙,虚伪与残忍。

文章一开篇是川嫦墓碑上的墓词:“无限的爱,无限的依依,无限的惋惜,安息罢,在爱你的人的心底下。

劳伦斯与张爱玲笔下的弑父书写和恋父恋母情结

劳伦斯与张爱玲笔下的弑父书写和恋父恋母情结

劳伦斯与张爱玲笔下的弑父书写和恋父恋母情结作者:李思宇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0期摘要:劳伦斯和张爱玲是20 世纪中西方文坛上备受争议的两位作家,他们很多作品中的人物和主题都不谋而合。

本文从两者作品中的弑父书写和恋父恋母情结出发,比较其异同及背后原因,以求加深对两者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张爱玲劳伦斯弑父书写恋父恋母情结在20 世纪中西方的文坛上,出现了两位备受争议的作家——劳伦斯和张爱玲,通过对各自生存环境的真实书写和对畸形人性的揭露,他们所塑造的不少人物和作品的主题都不谋而合。

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可争议,傅雷曾评价她:“毋庸置疑是中国四十年代崭露头角的最才华横溢的作家。

”a她的作品以巧妙的角度,真实地再现了蝼蚁似的普通人的生存状况。

无独有偶的是当代学者毛信德也曾称赞劳伦斯,赞赏他为了在作品中显示自己真切的理想,不写则已,要写就写出惊世之作……毋庸置疑,劳伦斯和张爱玲的创作都对后代作家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存在着相似性。

比如劳伦斯的《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和张爱玲的《金锁记》,或隐或显都存在“弑父书写”,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和张爱玲的《心经》都存在着恋父恋母的主题。

探讨这两位作家作品中相似主题的深层内涵,对当代社会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弑父书写——男性灵与肉的缺失张爱玲的作品中很少有人格健全、具有光辉形象的男性,林幸谦教授针对张爱玲提出了“弑父书写”的概念。

所谓“弑父书写”,就是指在张爱玲的系列小说中,作为父权体制代表的男性主角几乎都是缺席、不在场的。

他们被作家所弑杀了,或是死亡,或是残疾,或是处于女性的阴影笼罩下而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由此反观劳伦斯的创作,如《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儿子与情人》等,我们会发现两者具有相似的特点。

劳伦斯与张爱玲的“弑父书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男性的不在场,女性家长掌握核心权力;二是男性的肉体残疾,女性获得对子女的支配权;三是男性的精神缺失,导致了女性的悲剧。

张爱玲不解的恋父情结、自恋的性格和她的作品

张爱玲不解的恋父情结、自恋的性格和她的作品

张爱玲不解的恋父情结、自恋的性格和她的作品我今天讲得,不仅是张爱玲地图,主要是张爱玲的一张生命的地图。

我今天讲的主题那就是“花忆前生”,讲张爱玲不解的恋父情结,和她自恋的性格特征,以及和她作品之间的关系。

花,就是这朵海上花:张爱玲;前生就是张爱玲在上海度过的前二十年她的重要经历。

我们知道,张爱玲最主要的作品是在23岁到25岁之间完成的,在以后她虽然不断地在书写,但是所有的文学成就,都比不上她这三年,她所有的写作,她的经验就是她前二十年:她的前生。

她以后的书写,她的作品,只是在不断地咀嚼、涂抹,反复地利用她的这个前生。

所以我们现在来看一看张爱玲是如何在她的那个老房子里面,在上海孵育出她的恋父情结,以及她自恋的人格特征,并且这些自恋的人格特征,这些恋父情结是如何在她的作品当中,形成她的人物,形成她的情结,形成她苍凉的底色。

我们知道,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福克纳,他的一生就是生活在一个小镇上,他写作的全部源泉,也就是说他生命的原乡和他写作的原乡都是源自于这样一个小镇,而他的这个写作特点,和张爱玲特别相像。

张爱玲她写作的原乡,她生命的原乡就是上海,甚至于可以说就是上海她居住过的老房子。

她离开了上海,她离开了她曾经居住过的上海的这些老房子,她的生命好像是断了水一样。

我们可以看到,她在美国是写过很多文章,但那些文章,都是她作品的稀薄影子,越写越淡了,因为她远离了上海,她的生命源被切断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张爱玲在上海,张爱玲在上海的老房子,不仅是张爱玲肉身的场所,并且也是她生命的一个场所,而对张爱玲来说,她完成她的这个写作的前生,这二十年,就是在她出生的那一栋老宅子里面完成的。

我们一定要来见证一下这栋房子是如何孵化了张爱玲的恋父情结,以及她特殊的自恋的人格特征。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清末民初的房子,这栋老房子是李鸿章的产业,后来当李鸿章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张爱玲祖父的时候,这栋老房子便成了一份陪嫁,也就是说李鸿章在嫁女儿的时候,把这栋老宅作为陪嫁是嫁过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爱玲创作中的恋父情结摘要:张爱玲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海派女性作家,在她的小说中流露着一种微妙的恋父情结。

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的《心经》等三部作品,结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婚姻选择,证实并把这种情结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对张爱玲的创作有一个新的阅读视角。

关键词:张爱玲恋父情结文学创作童年经历张爱玲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海派女性作家。

她创作了一系列的传奇故事,并把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为《传奇》。

张爱玲用大胆的语言毫无忌惮地表现着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和对欲望的渴求。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会发现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心理上都有一种难以让人捉摸的情感,在恋情中难以摆脱父亲对自己的影响,甚至有一些女性形象对于男性的态度是模糊的,带有“父亲式”的幻想,介于亲情与爱情之间,让人一时难以分辨。

通过对其童年经历的了解,我们得知张爱玲是缺失父爱的,也恰恰由于这种父爱的缺失,才造成了她对父爱的渴望,对父爱的向往。

所以在她的内心里,早已镌刻了莫名的恋父情结,对父亲想爱却不得,因而开始自我压抑,这种情感便通过笔下的作品流露出来,从而填补她内心的那片空白。

一、张爱玲的人生经历与写作中恋父情结的形成恋父情结,又名伊莱莎情结、爱列屈拉情结,也被称为伊拉克特拉情结。

其名称来源于古希腊神话,爱列屈拉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她的父亲是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母亲是王后克吕涅斯特拉。

特洛伊战争期间,母亲克吕涅斯特拉在阿伽门农外出的时候有了外遇,为了不让丑事败露,于是先发制人与情夫共同设计杀害了阿伽门农。

爱列屈拉在得知真相后,即悲痛又气愤,便鼓舞弟弟俄瑞斯忒斯入宫复仇,最终她和弟弟的计划成功,成功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和情人,成功地为父报仇。

弗洛伊德借用这段弑母为父报仇的故事,最初提出恋父情结的概念,比喻一些女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对父亲所产生的异样情愫和微妙变化。

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单亲家庭的孩子身上。

一般来说,女孩子在3—5岁时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恋父倾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

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词典》中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

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1]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具有恋父情结的人,其性格多半是内向的,并且多具有撒娇、任性、刁蛮等特点。

大多数人表现为:女儿始终缠着父亲,喜欢和父亲聊天谈心,喜欢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无法与父亲分离,甚至有的女孩子已经到了成年却还要求与父亲同床共枕,有的女孩子对大龄男子会产生特殊的亲切感和安全感。

恋父情结是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情绪,不仅会影响女孩子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也会使夫妻感情难以维持和升华,而且还会妨碍父母的感情与婚姻,甚至极有可能为此酿成家庭悲剧,弄的曲终人散。

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孩子的心里发展时期进行积极、健康、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使其心里发展变得健康、纯洁。

张爱玲童年的不幸,深深的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有一种孤独的冷漠,和寂静的苍凉。

她对父亲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矛盾的,想爱又不得爱,想恨又不能恨,一直到晚年她都没有摆脱失去父爱的痛苦。

她的童年是痛苦的,是缺乏父爱的,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父爱的缺失,才造成了她对父爱的渴望,对父爱的向往。

1920年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家世显赫的贵族大家庭里,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的曾孙女,朝廷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在津浦铁路局任英语秘书一职,属于遗少型的少爷。

母亲黄逸樊,是封建时期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时髦的新女性。

张爱玲3岁时随父母来到了天津生活,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从小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诗词创作。

可以说,张爱玲拥有一段十分短暂幸福快乐的时光,但是好景不长,张爱玲的父亲开始败坏家业,抽大烟,逛妓院,开始了荒淫的糜烂生活。

她的母亲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决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她比任何人更向往西方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这样,她与张爱玲父亲的婚姻彻底毁灭了,去了英国留学。

从此,张爱玲从一个快乐、幸福的孩子变得不幸……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时光是快乐的,是宝贵的,是幸福的。

父亲一个人的时候,是喜欢她的。

正如张爱玲曾说:“我知道他是寂寞的,在寂寞的时候他喜欢我。

”[2]父亲鼓励她作诗、写作,张爱玲在他父亲的指导下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碰见父亲满意的,就会对女儿大加赞扬,亲友来访时,也会拿给他们看,读给他们听,仿佛拥有这个优秀的女儿是他这辈子最大的骄傲似的。

“在与女儿谈诗论文的时候,张廷重还是有耐性的,与女儿有了些思想交流。

”[3]张爱玲像个受宠的小姐,呆在父亲的房里可以是一整天,听他讲些亲戚们的琐事,看他为自己批改作文,听他讲解古典诗词。

有时候,父亲带她去喝咖啡,买香肠,吃糕点。

多年后,当张爱玲在回忆这段父女相依为命的日子的时候依旧是幸福的,那时候他们是那么亲密,那么默契。

“幼年的生活是温暖朦胧的,橙红色的岁月。

”[4]她骨子里是爱他父亲的,就像那时候他父亲爱她一样,张爱玲喜欢那时候的生活,那时候虚渺的阳光,那时候纯净的天空……好景不长,她父亲很快地再娶,继母的到来让张爱玲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张爱玲深爱她的父亲,她绝不允许有人和她共同分享她的父亲。

“我只有一个迫切的感觉: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件事发生。

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铁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

”[5]由此可见,张爱玲是典型的“亲父反母”。

继母的到来打乱了家中原有的氛围,父亲不知道为什么竟神魂颠倒地迷上了她,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由继母做主,父亲竟也不再插手过问。

慢慢的,父亲的性情更加变得与先前大相径庭,对儿女十分严厉、刻板,脾气也变得十分火爆。

继母每天同父亲一样,一道躺在烟塌上,吞云吐雾,消耗时间。

对于父亲的行为,张爱玲十分失望,很不愉快。

有一种剥夺感和失落感在她的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故意装作不在乎父亲的感情,掩饰内心深处的那忧伤的失落。

张爱玲中学毕业那年,母亲黄逸樊回国,张爱玲来到她母亲那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在与光明。

她被母亲所处环境的气质所感染,西方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她,于是她向父亲提出了出国留学的要求。

父亲的态度是坚决否定的,他对出国这件事心里有很深的芥蒂,花钱且不说,继母一定会百般阻挠。

张爱玲的母亲就是因为出国留学才和自己分道扬镳的,她的父亲又如何会同意?于是这件事情就搁浅了……不久沪战爆发,张爱玲为了应对考试要去母亲家住两个礼拜,待到张爱玲回来的时候,继母脾气大发,没想到与继母的一次口角竟惹来父亲的一顿拳打脚踢,可见父亲的暴怒是多么的不可理喻!从这以后,张爱玲就被关了起来,在父亲与继母的监管下开始了漫长而又黑暗的痛苦生活。

张爱玲绝没有想到和继母的一场口角,竟演变成了个人命运的颠覆。

直到后来,张爱玲在《大美晚报》上控诉父亲对她的软禁和暴力,并发表《what a life》来指责和报复父亲,张廷重看到后也只能欲罢不能了……对父亲是恨多一些?还是爱得太深?我们也无以考证了,但父亲对张爱玲来说,就像一件想得却得不到的东西,想爱却爱不成的回忆,恋父情结只能深深地烙印在心底……父亲对待张爱玲的态度其实是很复杂、很矛盾的,他未必那般的心狠手辣,他也疼爱有才华、十分出色的女儿,怪只怪张爱玲的性格太像她的母亲了。

于是父亲把对母亲的恨转嫁到了张爱玲的身上,父亲暴怒的一面,正是被伤害的投射,愈发的恨,就愈发的暴怒。

张爱玲又何尝不懂得这些,所以她在潜意识里把自己所遭遇的不幸一部分归咎于母亲的离家出走,而对待自己的父亲,始终是抱有一丝丝的幻想的。

在张爱玲的心中,她始终没有离开父亲的旧家,始终没有忘记父亲的模样,不管是爱也好,恨也罢,总之恨由爱生!所以张爱玲就像《心经》里的许小寒一样,想依赖父亲,但无奈父亲娶了其他的女人,所以最后的结局注定了只能是离家出走!张爱玲童年的不幸,深深的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有一种孤独的冷漠,和寂静的苍凉。

一直到晚年她都没有摆脱失去父爱的痛苦。

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同时表现在她的择偶上,前夫胡兰成比自己大14岁,第二任丈夫赖雅比自己大29岁,在当时的社会,这是多么难以理解的一件事,在背后要受到好多人的冷眼和指指点点。

而张爱玲,却从不在乎这些,大胆勇敢地秉承自己的为人处世风格。

张爱玲选择的到底是男女之间纯粹的真爱?还是对父爱的留恋和补偿?我想不管是什么,多多少少都是恋父情结在她心中的延续吧……张爱玲从小缺乏父爱,因而很容易对大龄男性产生特别的感情,在她眼中年龄问题根本不是障碍。

张爱玲曾经说过:“我一向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6]这正是因为张爱玲潜意识中的恋父情结导致的,因为对父亲的爱无处释放,所以在心底进行自我压抑,从而转化成对大龄男人的特殊感情……亲切感。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结合的确是一段“传奇”,一个被赞美,一个被唾弃,外界对这样的结合一直众说纷纭。

即便胡兰成才华横溢、风度翩翩,即便他与张爱玲的相知、相识、相恋是一场旷世才情的倾城之恋,但怪就怪在胡兰成给自己安了一个汉奸的名分,这也让张爱玲着实吃了不少苦头。

但张爱玲依旧疯狂地迷恋他,甘愿放下一切,嫁为人妻。

即使知道胡兰成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在外面沾花惹草,另娶妻室,张爱玲也从没后悔过,付出了自己最纯粹的爱,爱得那样超凡脱俗。

而胡兰成的年龄大她那么多,我想这也是张爱玲深爱胡兰成的原因之一吧。

胡兰成一直在扮演着父亲、长者的形象,而张爱玲也在他的身上找到了父亲的影子。

张爱玲爱得如此痴迷疯狂、执迷不悟,归根结底就是“恋父”症结所在吧!终于,胡兰成的春心荡漾,四处留情,逐渐地消耗尽了与张爱玲之间的爱,伤害了张爱玲的心,沉重地击碎了那份最纯粹的爱情。

1947年,他们离婚了,从此诀别在两个世界,天各一方,胡兰成依旧风流,张爱玲出国定居。

直至1956年张爱玲遇到大她29岁的赖雅,俩人结为夫妻,开始了张爱玲的第二段婚姻。

张爱玲那时候36岁,而赖雅已经60多岁了……所以从张爱玲的婚姻选择上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张爱玲倾向于年龄大她许多的男人,并产生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这就是张爱玲潜意识里的恋父情结所致的吧。

二、张爱玲作品中的恋父情结在张爱玲众多的小说中表现“恋父情结”最大胆、最直接、最露骨的非《心经》莫属了。

弗洛伊德认为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孩子总习惯从异性家长那里得到满足:女儿会特别崇拜自己的父亲,内心充满了十分矛盾的情感及非常复杂的微妙心理变化,过分依赖自己的父亲,利用撒娇、任性、刁蛮等手段来得到父亲的爱,从而和母亲产生距离感。

《心经》中的小寒便是如此,她反感自己的亲生母亲,却恰恰爱上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许峰仪。

许小寒对待许峰仪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关爱”,她能在一片喧嚣中分辨出父亲回来的声音,焦急的,像等待恋人似的期盼父亲的归来,甚至在朋友面前大开自己与父亲暧昧的玩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