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妖恋模式及其文化意蕴
泰国人妖的概括

泰国人妖的概括泰国人妖是一个神秘的群体,“她们”娇艳无比能歌善舞;泰国是一个仅有6000万人口的小国,然而每年都有700万境外游客到此观光旅游,此项收入每年高达70亿美金,成为泰国经济的支柱。
泰国旅游业极富地方特色,其中最让人瞠目的便是著名的“人妖”表演。
泰国人妖表演始于1975年,最初只有四五个生为男儿,但在身心性格和服饰上全是女性化的男子,在酒吧里作客串演出,主要是供外国游客观看。
当时被泰国人视为“旁门左道”,不屑一顾。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第一个“人妖歌舞团”应运而生。
该团挑选了一批容貌漂亮、身材窈窕的男子,经过特殊培养、专门训练,变成能献媚观众的“美女”。
据说这些扮演者都有不同级别,有的是外部化妆,也有的是彻底变性。
演出节目有独唱、合唱、独舞、群舞和小丑表演。
人妖表演的动作柔软、婀娜多姿,歌声一般较粗犷,演出水平较高。
蜚声泰国内外,每次演出,台下座无虚席。
年纪大的人妖往丑角发展,逗逗观众,要靠上天赏赐一副比例均匀、细瘦的骨架,不然有再好的容貌,也无法成为最佳女主角,只能跑跑龙套或是往丑角发展了。
人妖秀的表演内容,含括各国民族舞蹈和代表歌曲,不仅吸引观光客,就连当地人也常光临。
除了欣赏豪华的歌舞表演之外,也可看到姿色较平凡的舞者表演笑剧。
人妖们收入颇多,过着奢侈豪华和单调的生活,由于收益高“人妖”这个特殊群体就逐渐产生了。
到20世纪的90年代,泰国“人妖”已达2万人,年龄均在14—50岁之间,主要集中在芭堤雅的人妖歌舞团及酒吧和夜总会。
他们青春期过后,就不能再行演出,生活会相当孤寂凄凉。
泰国人妖之探究发表人:吴儒欣一、研究动机:传播媒体的报导下时常耳闻人妖的报导,且不乏有女性朋友自认为不如人妖,而在人妖群里,最享有盛名的莫过於泰国人妖了,为什麼泰国会有人妖呢?他们又是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呢?等等疑问随之而来,所以我想要深入了解泰国人妖。
二、为什麼有泰国人妖? 1.关於泰国人妖的产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论新版《画皮》中“人妖恋”书写的新向度

回避 还是噱 头 :色情 与恐怖 小说 《 画皮 》的内容 决定 了影片所 必要 的场景 :画皮 的恐怖和 勾引 的艳 情。蒲松 龄
一
、
界 是平静 的 ,但似 乎是 波澜不惊 的 :有妖 的 世 界是激情 的 、但 又是 冒险的。 这种感性 和 理 性 的平衡 点又 在那里? 这或许是 导演 无法 给 予 解释 的 . ,是现 实 中存在 的恍 悟 而又 困 惑之处 :这是一场 女人 之间的战争 。 三 、结语 : 获利 的艺术 感情 出轨后 回归 家庭 ,这种模 式迎合 了
己的思 想 ,且取悦 大众保 证票房 。
受大众 的监督和 审判 ,但男女 之间 的情 感终 究不是独 角戏 ,男人究 竟躲在何 处? 王 生 的 自杀 显 然渲 染 了浓 烈 悲壮 的一
幕 ,但 深思之后 ,毕竟 是晚 了一 步 ,是 对别
人 付 出的一种 回应 ,而 非主动。 没有妖 的世
生和妻 子的床 上戏只是 拥抱和 接吻 的保守阶 段, 狐妖 裸背也成 为大 陆影 片在 “ 露与 不露 ” 、 “ 脱与 不脱 ”中摇摆 的无奈或 暖昧 ,是 在吸 引眼球和 影片送 审之间 的思量和 平衡。
谴 责 ,妻子 追求情谊 深笃 ,男子仅 看容貌 。 但 电影先展 示王生 英雄救美 的情节 ,后 出现 妻子佩 蓉 ,这 一剪辑编 排方式 无意 中减 少对 前者 的贬低 ,似 乎佩蓉 成 了不协 调 因素的制 造者 ,成为 “ 三个 ”出现 的主角。 第
简约 的文字可 以给读者 无限遐 想空间 ,以达
到理 解主 旨目的。对导演 而言 ,色情和 恐怖 是表现 人性至深 的一种 手段 ,也是 寻 求票房 的一个 保证。而 以往 的两部片子 在恐怖 与色 情上遭遇 到 了某 种尴尬 。此时度 与量 的把 握
人妖的概念

人妖的概念人妖一词常被用来形容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不一致的人或者跨性别者。
这个词在中文社会中有时会被用作侮辱或底用的言语,而在LGBTQ+社群中,人妖则是一个自我认同的标签。
下面我将从历史、社会、文化和法律等方面来回答关于人妖的概念。
从历史角度来看,人妖在东亚文化中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古代。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戏剧、文学和艺术中,经常描绘了对跨性别者的人物,他们被赋予了特殊的角色。
在日本,艺伎文化中的“男艺者”也代表了东亚社会对跨性别者的接纳。
在西方历史上,从古希腊的赛马女人到18世纪的雌性男装者,都存在跨性别或非二元性别人群的存在证据。
社会对人妖的看法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
在某些文化中,跨性别者被接受并被视为社会的一部分。
然而,很多社会对跨性别者持有偏见和歧视。
这反映在跨性别者面临的诸多挑战上,如就业歧视、家庭和社会排斥以及暴力等。
然而,在近年来,随着人权意识的提高和LGBTQ+权益运动的发展,一些国家逐渐认识到保护跨性别人群的权益的重要性。
在文化方面,人妖一词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
在泰国,人妖被称为“卡托伊”或“泰第”。
在泰国文化中,人妖被普遍接受,并被视为一种独特的性别身份,拥有自己的社群和文化。
泰国人妖社群在社会和经济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一些人妖甚至在演艺圈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法律方面,很多国家对跨性别者的权益保护仍然存在差距。
有些国家将变性手术作为改变法律性别的先决条件,这意味着只有在进行变性手术后才能合法地获得id上的性别变更。
然而,这种要求对于所有跨性别者来说都不是合适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希望或能够接受手术。
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审视这些要求并进行了改革,以便更好地符合跨性别者的权益。
在如何对待人妖这一概念的问题上,我认为我们应该从尊重和包容的角度去理解。
人妖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应该尊重跨性别者对于自己的自我认同。
我们应该努力消除歧视和偏见,为跨性别者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权益。
这包括改善对跨性别者的法律保护、提供包容的医疗服务、教育大众关于性别认同的重要性,以及倡导LGBTQ+权益。
人异之恋的桃花源模式——兼论《聊斋志异》情爱故事思想内涵

①马瑞 芳 :从 ( 斋志异 > ( 《 聊 到 红楼 梦> , 》 山东教 育出版 社 2 0 版 , 3 04年 第 5
页。
74
个 过 程也 暗含 了人 与异 类 的恋爱 经 过 : 遇— 婚恋— 结 局 ①。 相 这里 存在 两个 时空 , 域 和现 实 人 间 。鲁迅 在 评 《 斋 志异 》 异 聊 时 , 两 句话 “ 有 出于幻 域 , 人 人 间 ” 恰 可很 好 地 概括 这 种 爱情 顿 ②,
异 之恋 的幻想 故 事与 社会 乌 托邦 故 事 进行 对 比 , 也许 会发 现 一些 颇 有启 发 的问题 和结 论 。
收 稿 日期 :00 1- 0 2 1— 0 2 作 者 简 介 : 垒 垒 (9 5 )男 , 苏 南 京 人 , 京 大 学 文 学 院 中国 古代 文 学 硕 卫 1 8一 , 江 南 士研究生 。
从 现实 开始 , 入 异域 , 最终返 回现实 的三 部 曲。 进 并
由于现 实本 身 的缺 陷和人 们对 现 实 的不 满 , 在任 何社 会 都存 在着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设想 , 文学作品中关于乌托邦 的构思 也层出不穷。在 中国古代 , 诗经 ・ 鼠》 逝将去女 , 从《 硕 中“ 适彼乐 土” 的乐 土 , 老子》 邻国相望 , 到《 “ 鸡犬之声相 闻, 民至老死 , 不相 往来 ” 的小 国寡 民 , 到 陶渊 明 笔下 诗 情 画意 而 虚无 缥 缈 的桃 花 再 源 , 国人 的乌 托 邦之 梦越 来越 具体 , 中 不惟 可 见 , 能够 进入 。可 且 是 与其 说 它存 在 于现实 中一个 不为人 知 的角 落 , 不如 说 它 只存在 于人 民的幻想 中 , 以渔人 遇而 复失 。人们 向往 桃花 源 , 所 同时也清 醒地意识 到它 的幻 想性 。中国式 的乌托邦 因为 中 国人 的实用 性逻 辑 在建 立 的同 时就 被拆解 了。这 是 中 国式 乌 托邦 的命 运 , 总要 人
《聊斋》人狐恋的故事形态学研究

《聊斋》人狐恋的故事形态学研究《聊斋》中人狐恋的故事是一个经典的神怪恋爱故事,其形态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本文主要从故事的主题、情节、角色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一、主题人狐恋的故事主题是爱情。
爱情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在这个故事中,人物之间产生了跨物种的爱情,这种异类的情感引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和共鸣,也反映出人类在追求爱情时的渴求和困惑。
二、情节人狐恋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情感激荡,而其中一些情节也反映出社会问题。
1. 神秘的相遇故事第一幕中,主人公武植与狐妖进入十里香桥,相遇时出现了戏剧性的故事情节。
狐妖娇美而又狡黠,武植心醉神迷,情节展现了人与狐妖在神秘相遇时的情感迷茫和惊奇。
2. 美好的爱情之后,武植和狐妖之间发生了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
他们互相陪伴,互相怀念,情节展现出了两个生物间深厚而无法言明的感情。
3. 社会问题的反映然而,故事中也反映出了一些社会问题。
比如在误会中,狐妖遭到了人类的迫害,这一情节反映出了人类对异己的排斥和歧视,呼唤着社会上的包容和宽容。
三、角色人狐恋的故事里,主要角色是武植和狐妖。
故事中的角色配合情节展现了爱情的纷繁复杂。
1. 武植武植是一个尚未成家立业的青年,憧憬着美好的爱情和未来。
在故事中,他的角色变化较为明显:他既有对狐妖的热情,也有对她的怀疑,既有绝望与悔恨,也有希望和肯定。
2. 狐妖狐妖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角色,代表了异于常人的力量和想象。
她既是一个脆弱而无助的女性,也是一个强大而聪明的妖怪。
不同的情节中,她的角色也有所转换,从一个自卑而妒忌的狐妖转变为一个坚定而爱戴的女子。
综上所述,《聊斋》中人狐恋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异于常情的爱情与社会问题的缩影。
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仍在继续发掘和探讨当中,对于我们推崇和塑造文化价值,践行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人妖是什么?

人妖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性别认同的观念越来越宽容,涌现出了越来越多与传统性别二元论不同的性别认同和表达方式。
其中,以“人妖”为代表的跨性别群体备受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那么,什么是人妖?以下是一些关于人妖的科普介绍。
一、人妖的定义人妖是指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不一致的跨性别者,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采用各种方式进一步塑造自己的性别形象,比如变性手术、荷尔蒙治疗、穿着异性服装等。
人妖这个词源于泰国,尤其在泰国的文化和传统习俗中,人妖已经成为了一种特定的群体和文化现象。
二、人妖在社会中的地位由于从传统观念上,认为男女应该明确区分,人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社会的边缘,经常受到歧视和排斥。
但是随着社会思潮的改变和法律的规范保护愈发完善,人妖在很多地区开始逐渐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比如在泰国,传统的嘉年华节日上,人妖被当作一种表演形式被广泛接受,许多人妖也成为了这个国家的文化名人。
三、人妖的心理健康由于传统观念对人妖的压力以及社会环境对他们的限制,人妖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
许多人妖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性别认同方面的疑惑和自我认知问题而经历了痛苦和沮丧,他们的心理健康往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针对这一点,应该尊重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性别认同,在教育和医疗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让人妖群体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保障。
四、人妖的法律权利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立法为跨性别人士提供相应的保护。
比如在泰国,法律不仅规定了对跨性别人士的性别认定和身份认同的合法性承认,也通过相关的法律明确了人妖群体的基本权利和利益。
这一点告诉我们,尊重跨性别人士和人妖的权利是一个现代社会所应该倡导和推动的进步。
五、促进人妖的社会融合针对人妖这个群体,我们也应该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其的认知和理解,并且帮助更多的人妖群体融入到社会大众中去。
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比如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应该采取一些实际措施,帮助人妖更好的融入到社会,让这个群体能够享有公平和平等的机会和待遇,最终实现社会性别认同的多元化和平衡发展。
泰国人妖秀表演

泰国人妖秀表演泰国作为东南亚旅游胜地之一,以其迷人的景色、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而闻名。
然而,泰国也以其特色之一——人妖秀表演而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人妖秀表演是泰国独有的一种表演形式,融汇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向观众展示了泰国人妖群体的多样性和魅力。
本文将对泰国人妖秀表演进行全面介绍。
人妖秀表演起源于泰国传统文化,起初是由各个地方的庙宇为了庆祝宗教节日而举办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妖秀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娱乐活动。
如今,泰国各地的剧院和表演场所每天都有着精彩纷呈的人妖秀演出,数以百计的人妖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展示他们的才艺和美丽。
在人妖秀表演中,观众可以欣赏到多种多样的节目,包括歌舞表演、音乐表演和小品喜剧。
每个表演都精心设计,灯光璀璨,舞台布置精美,给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无论是华丽的舞蹈表演还是动人的歌曲演唱,都展现了人妖们的才华和魅力,赢得了观众们的掌声和喝彩。
人妖秀表演中最具特色的要数人妖的服装和化妆。
人妖们常常穿着华丽的服饰,搭配精致的妆容,让他们看起来更加迷人和引人注目。
他们的服装常常由丝绸、珠宝和羽毛等材料制成,色彩缤纷,摩登而又艳丽。
他们的妆容则精心打造,突出了他们的五官特点,展现了他们的美丽与独特之处。
人妖秀表演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推广泰国文化的一种方式。
通过人妖秀,观众可以深入了解泰国社会的包容性和接纳程度。
泰国人妖群体在社会中享有相对宽容的地位,他们不仅被接纳,还被尊重和崇拜。
这种通过表演来传递宽容和尊重的方式,使得人妖秀表演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虽然泰国人妖秀表演备受推崇,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争议。
有人认为人妖秀是一种对女性身份的模糊和曲解,认为它对女性权益的侵犯。
然而,人妖秀表演的支持者认为,这种表演形式可以为泰国人妖群体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并且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接纳他们。
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人妖秀表演都成为了一个有着广泛影响力和深远意义的文化现象。
四、泰国人妖文化 2

她们的爱情在何方?
竞争激烈无缘爱情
A生于泰国中产阶层家庭,“她”当人妖不是为了 赚钱,而是因为从小就喜欢做女孩子。父亲开始很难 接受,但最后固执的“她”还是说服了父亲。经过长 期服药和行为锻炼,A在成为一所艺术大学的学生已 经出落成了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女”。大学毕业后A 加入了人妖演出团,微薄的收入难以糊口。起初,A 对于其他团员演出后和各色嫖客鬼混很不齿,但渐渐 地,A体会了“姐妹们”的艰辛,“她们”非但没有 经济来源,而且出卖身体挣的钱不少还要支援贫困的 家人。A开始为自己20多岁仍不能自立而羞愧。
人妖和变性人有什么不同?
• 1、人妖因为过多接受了女性的激素,不可 能生育了。 • 2、30岁后形体将不受控制,一般会被老板 抛弃,一旦停止激素和养颜药物,身体就会 失调变的。 • 3、男人,失去了最后的尊严。
变性人
• 1、只要移植了性器官,变性人可以生育。 • 2、他们身体一般很健康,只是喜欢或者其 他心理因素乐于转化为异性,比起人妖, 他只不过更喜欢你把他们当她对待而已 • 3、虽然也有负面报道和某些道德思想原因, 变性人受到部分人歧视,但是他们身体和 心理一般都是健康向上的。
“她们”衣着华丽, 仪表姣好,体态动 人,载歌载舞,真 令人有雌雄莫辨之 感。“她们”到底 是男人还是女人、 怎样变成人妖、怪 胎的身体造成了怎 样的ATEAI 英语:SHEMALE,主 要指的是专事表演的 从小服用雌性激素而 发育的男性。其中部 分是变性人,而大部 分仍然是“男人”, 只是胸部隆起,腰肢 纤细,但却完全丧失 了生育能力。大多人 妖都很漂亮,唯一外 表上和女性的区别是 手脚较大,并可通过 声音鉴别。
人妖产生的原因
• 印度“阉人”:印度阉人的历史,可以
追溯到十六世纪初时期在印度北方形成的 莫卧儿伊斯兰教国家。在漫长的征讨岁月 里军中的好些穆斯林首领专门搜集了一批 “阴阳人”(先天性的两性人)负责服侍 他们留在家中的女眷。这样做的目的,自 然是为了防止“后院情变”。 • 历史文化:泰国是一个性文化悠久泛滥 的国度,泰国女子对待性生活的态度与中 国大相径庭。泰国是个典型笑贫不笑娼的 国度,因此凡女子从事色情服务业,一般 是不会受到多大指责的,尤其是在芭堤雅、 清迈、曼谷等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人妖恋模式及其文化意蕴谢真元摘要:古代人妖恋小说情节模式可分两段探讨。
前段有四种模式:再生还魂型、缘尽而散型、人鬼冥婚型、生死夫妻型;后段以《聊斋》为代表,多为爱情三部曲模式。
人妖恋模式是神话原型、人神恋小说嬗变的结果。
通过这些模式,可以窥见时代、作家的文化心态。
关键词:人妖恋;情节模式;神话原型;文化意蕴中图法分类:I207.41 文献标识码:A在中国古代情爱小说的长河中,人妖恋故事是其不可忽视的支流。
所谓人妖恋,指人与鬼魂或非人的异类相恋,这是人神恋小说的变形、扩展及其世俗化的结果。
综观中国小说史,汉唐之间是人神恋小说盛行的时代,而人鬼恋小说则刚刚开始兴起,例如魏曹丕《列异传》、晋干宝《搜神记》、南北朝刘敬叔《异苑》等书中均有所涉猎,虽然极为简约,颇似现代微型小说,却开启了人鬼恋小说的先河。
唐人小说中人鬼恋作品开始增多,且“叙述婉转,文词华艳”,例如《李章武传》、《华州参军》、《张云容》、《颜》、《独孤穆》等。
与此同时, 人狐相恋的小说亦开始出现,如《任氏传》。
唐人小说中的鬼狐多美丽善良,少有妖气,为后世的人妖恋小说定下了基调。
宋明时期,人神恋小说渐趋消歇而人鬼恋小说更为昌炽。
明洪武间瞿佑的《剪灯新话》、永乐间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万历间邵景詹的《觅灯因话》,以及宋元话本小说中,人鬼恋故事大量涌现,内容丰富多彩。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不仅继承了人鬼恋故事题材,而且创作了大量的人狐之恋、人与异类相恋的作品,集我国狐魅花妖情爱小说之大成,代表了我国古代人妖恋小说的最高成就。
因此,我们将《聊斋志异》作为考察人妖恋小说情节模式的主要文本对象。
一、人妖恋情节模式概述人妖恋情节模式,情况较为复杂,为了叙述和概括的方便,我把它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聊斋志异》以前,其二是《聊斋志异》。
第一阶段以写狐鬼祟人的作品居多,尤其是魏晋六朝小说,多叙异类对人的危害,真·18·正涉及人妖之恋的作品并不多。
从唐人小说到元明传奇、话本,这类作品开始增多。
从总体考察,可分为四种情节模式。
第一,再生还魂类。
作品有《搜神记》中的《河间女子》、《贾偶》;《异苑》中的《章泛》;《剪灯新话》中的《爱卿传》、《金凤钗记》;《剪灯余话》中的《贾云华还魂记》、《秋千会》;唐传奇中《华州参军》等篇。
这类故事的共同点,均为男女生前相爱,但由于种种阻碍无法掌握自己的婚姻,通过因情而死、死而复生的途径得遂良缘。
这类故事的情节大体是一个三部曲模式。
1、男女之间有婚约在先或已成伉俪;2、婚姻受阻,往往是女方家长专横造成,或恩爱夫妻因社会恶势力侵入遭逢变故,女方被强权所掠而亡逝;3、男方掘墓开棺,女子因情复活,终成眷属;或女子鬼魂与男子相聚,借尸还魂后终成眷属或另行投生,无缘再成夫妻。
第二、人妖相恋,缘尽而散。
作品有《列异传·谈生》;《录异传·韩重》;唐人小说《任氏传》、《李章武传》、《颜》、《独孤穆》;《剪灯新话》中《绿衣人传》;《剪灯余话》中《田洙遇薛涛联句记》、《秋夕访琵琶亭记》等篇。
这类故事除《韩重》一篇系男女双方生前便是恋人外, 其余均属男子与鬼狐相恋,共同生活数载,缘尽而散。
以《谈生》为例,其情节由三部分构成:一、男子独居;二、年轻美貌的鬼女主动前来相就;三、因男子操之过急以灯相照,使女子不能复生为人,从此人鬼两途,缘分断绝。
这类小说的情节模式基本相似,只是唐人小说和明人小说,故事更曲折跌荡,叙述更委婉细腻,缘分断绝的原因各不相同。
第三、人鬼冥婚,因情复生。
例如《搜神后记·马子》、唐传奇《张云容》等。
第四、生死夫妻型。
最典型的是《剪灯新话·翠翠传》。
翠翠与金生是同窗之友,二人私定终身,几经波折,终成眷属。
后来翠翠为张士诚部将李将军所掳,金生寻觅七年始知下落,便以翠翠之兄的名分留在李将军麾下,但终无法使翠翠脱身,于是忧愤而死。
不久翠翠亦亡,埋在金生之旁,其鬼魂依然为恩爱夫妻。
这篇小说曾被凌蒙初改写成话本,列入《二刻拍案惊奇》第六卷,回目名为《李将军错认舅,刘氏女诡从夫》。
叶祖宪的戏曲《金翠寒衣记》,也是以这故事为题材的,可见其影响之大。
第二阶段,以《聊斋志异》为代表。
《聊斋志异》中人与狐鬼花妖的爱情婚姻故事篇幅最多,成就亦最高。
在这类作品中,男主人公均为凡人,女主人公多为花妖狐魅幻化的美女,结构模式与清代以前的这类作品大体相似。
日本汉学家户仓英美女士曾在《变身故事的变迁》中把《聊斋志异》中人狐恋的情节模式归纳为“出嫁狐女型”:1、男性见到美丽的姑娘就与她发生爱情。
2、他们排除种种困难而完婚。
3、因某事件的发生而揭露了异类女性的来历。
4、女性离去;或者度过难关,大家照样过着好日子(辜美高、王枝忠主编《国际聊斋论文集》第184-185页)。
参照户仓英美的归纳法,我们可构拟出《聊斋》中人妖恋小说的结构模式,即“爱情三部曲”模式:·19·1、无论男子是否有家室,只要单身独处,便有年轻貌美的女郎不期而至,并主动与男子欢好;2、遭遇磨难与变化,多为女主人公用神异能力使男子摆脱困境并带给他们意想不到的幸运;3、大团圆结局,男子获得人生的满足,异类女性成为男子敬爱的对象。
也有少数篇目以诀别为结局,但诀别是由异类(女性)提出,男性苦苦挽留而不得。
如《阿英》、《葛巾》中女子皆因男子生疑而离走。
《聊斋》这类情节模式中的花妖狐魅,都被塑造为有情有义、才貌兼备的佳人。
在蒲公眼中,花妖狐魅等超自然生灵和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但却不象人类那样受到现实礼法规范的束缚,人与异类相爱的故事被表现为以性爱始、以情爱终的格局,其中深蕴着作者在世俗礼教之外自己构建的性爱道德标准。
二、原型模式的嬗递变化探讨人妖恋小说原型模式的嬗递变化,必须要追寻到原始神话,以神话原型为出发点,用原型观念去观照作品的情节模式,方能发现作品的潜在结构与深层意蕴。
笔者认为,在中国上古神话中,有三则神话对人妖恋小说的模式具有较大的影响。
一是西王母神话。
在《三海经·大荒西经》中,“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载胜,是司天下之厉及五残”,显然是一个半人半兽、远离人性的形象。
后来,在《穆天子传》和《汉武故事》中,她一变而为美丽的人形母后。
虽然无论是形貌威猛的兽形神,还是雍容华贵的人形母后,她本人都没有品尝过爱情之果,终身与情爱无缘,但是,她由恐怖的半人半兽形象转换为人间美艳的女性,这对开启后代作家异类变换美女的这一想象思维,无疑具有极大的启示。
二是大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的神话传说。
大禹为了治水,直到三十岁尚未婚娶,在涂山他遇到一位九尾白狐幻化的女子,并与之相恋。
涂山之人作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疣疣。
我家嘉夷,来宾为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
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明矣哉!”这首歌见于《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大意是:谁见了九尾白狐狸,那是要成王的征兆;在这个地方成家成室,一定会家道兴旺。
于是大禹娶涂山女为妻(参见陈建宪《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第232页)。
涂山氏女系九尾白狐,多情而又有才,曾帮助大禹治水,并为大禹繁衍后代,这难道不是人狐之恋小说的最早原型吗?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青凤》中便用了此典故。
青凤的叔父说:“我涂山氏之苗裔也,唐以后谱系尤能忆之,五代而上无传焉。
”可见,人狐婚恋,可追溯到上古神话时代,渊远流长。
第三便是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的高唐神女。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上古神话中的涂山氏与高唐神女都出于一个共同的远祖(参见闻一多《神话与诗·高唐神话传说之分析》)高唐神女为楚怀王自荐枕席,九尾白狐涂山氏主动委身于禹,至少在这一点上,她·20·们确实有共同之处。
如果撩开蒙在她们身上的神秘面纱,其实是两位奔女的形象。
《高唐赋》传之既久远,并能打动历代无数男女魂魄的秘密,就在于它的深层结构实际上是对人类在封建礼教禁锢下丧失的性爱主动精神的呼唤。
以上三个神话传说综合起来便可呈现出这样的原型模式:兽(狐)可以幻化为美女,她们和神女一样,主动地向人类男性献身,并帮助男子成就事业,生育后代。
这一模式在后来的人妖之恋故事中得到反复表现。
陆学明在《典型结构的文化阐释》一书中对神话原型与文学典型之间的关系有一段颇精辟的论述,他说:原型为文学创作者与读者们提供的是一个外在于人类的意识、但同时又内在于人类的潜意识、内在于人类自身无法回首反观的灵魂深处的一个现成的、给定的一个框架、一种结构或者说一个内形式。
这个内形式上附着了我们祖先在初始时期心灵第一次震撼所蕴积的快乐与忧伤、希望与恐惧、兴奋与绝望、热爱与仇恨……我们永远也无法将我们集体无意识中所深深埋藏的内容以它本来的面目显现于我们的意识,就象我们无法倒转时间,重新回到混沌初开,众物出现,首创迭起的太古世界。
但是在瞑瞑之中我们却无时无刻不感受着神话原型的呼唤。
每当与我们种族记忆相关的情境再现,我们就会以莫名的激情来重温曾深深打动我们祖先的情感与情绪。
神话原型的力量就是如此富有诗意地超个体、超种族、超时空,具有绝对普遍意义地存在着、潜伏着,并时时刻刻渴望着形式,渴望着被触及、被激活,渴望着以被转换生成的面貌而一再被显现。
(《典型结构的文化阐释》第181-182页,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当我们全面考察人妖之恋小说,便会惊喜地发现这种神话原型的嬗变、转换生成的轨迹是十分清晰的。
首先,人妖恋实质上是人神恋故事的符号变换。
笔者在前面谈到宋明时期,人神恋小说式微而人鬼恋小说昌炽;到了清代《聊斋志异》的问世,人妖恋故事又打破了人鬼恋的一统天下。
在这些小说中,男主角均无大的变化,他们都是凡间男子,多为下层书生。
女主角则从神女、仙女变换成为鬼女、狐女、妖女。
前者与后者相较,二者都美貌多情,但前者身份高贵,较少约束,男性对她们多为仰视,更多地体现了理想化色彩;而后者则多为怨女,往往自惭形秽,自卑感较重,对男性多为仰视,更多世俗气味。
例如《绿衣人传》中,绿衣女临终之前与其夫诀别,说:“儿以幽阴之质,得事君子,荷蒙不弃,周旋许时。
往昔一念之私,俱陷不测之祸,然而海枯石烂,此恨难消,地老天荒,此情不泯!今幸得续前生之好,践往世之盟,三载于兹,志愿己足,请从此辞,毋更以为念也!”《秋夕访琵琶亭记》中,鬼女自称系陈友谅宫中婕妤,与青年书生沈韶邂逅,沈韶“起出拜见,且谢唐突”。
婕妤回答说:“朝代不同,又无名分,何唐突之有!”又说:“妾沉郁独居,无以适意,每于此吟弄,聊遣幽怀。
”当他们同居四载,冥契将尽时,沈韶凄惶感怆,欲自缢相追随,婕妤阻止他说:“郎阳寿未终,妾阴质未化,倘更沉溺世缘,致君非命,冥司必加重谴,彼此牵缠,何时是了?兼之定数,举莫·21·能逃,纵曰舍生,亦为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