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微课例
初中物理微型课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微型课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物理概念和知识点。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物理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理概念和定义的介绍。
2. 相关实验的演示和讲解。
3. 问题解答和讨论。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2. 理论讲解:简要介绍本节课的物理概念和定义,结合生动的例子进行解释。
3. 实验演示:进行相关实验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实验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5. 问题解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与学生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和材料:列出所需的实验器材和材料清单。
2. 教学课件: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包括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的内容。
3. 参考书籍:列出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参考。
五、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问题提出和解答的能力等。
六、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是初中物理微型课教案模板的基本要素,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增删。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真菌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出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
教学目标 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微生物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
关爱健康的情感。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生物一年,有了一些生物基 学生学习能
础,对于微生物他们并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困难。 力分析
八年级学生比较好动,提倡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学习。
的)食物放久了为什么会发霉?
述:这些
述:一般我;们将一些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述:所以在显微镜发明以前,人们对于微生物是没
有具体而直接的认识的。
述:微生物包括哪些生物呢?
教学过程
回答
[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
症原虫等)、一些藻类、立克次式体(非常小,杆状,
引起斑疹伤寒)]
物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也有有弊,有利:生产、食
品加工、医疗等。有弊:致病,食物腐败等。本节内容
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基本掌握微生物的特点,可以解释
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如果可以加以应用,教学效果
更佳。
教学策略选
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前老师会引导学生
择与设计 观察身边的微生物,自己预习,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
了理论知识后,安排学生进行一堂实验课,让学生理论
结核实际,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在乐学中收获。
述:2003 年引起全国上下一片恐慌的 SARS 是由什
么引起的?美味的酸奶是如何制做的?(利用什么制做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神奇的微生物》
“悄悄变化的我”教学课例及点评

“悄悄变化的我”教学课例及点评《悄悄变化的我》是一篇极具启发性的教学课例,全面展现了人类心理、思维与行为在成长过程中的悄悄变化。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本课例引发学生对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心理变化等方面的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一、教学课例】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成长过程中人的心理、思维与行为的变化;2.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与自我管理能力;3. 引导学生倾听和理解他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班级之中的“不好好学习”的普通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 他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个微小的过程而逐渐形成;3. 通过他的学习与生活经历,学生能够理解人的变化是悄悄发生的,需要一个个微小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看《悄悄变化的我》故事视频;2. 分组讨论,学生交流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悄悄变化;3. 教师进行梳理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成长中的心理、思维与行为的变化;4. 学生展示成果,共同分享成长故事。
四、教学方式1. 视频展示;2. 小组讨论;3. 思维导图与总结;4. 学生成长故事分享。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展示与分享,评价学生对成长过程中心理、思维与行为变化的认知情况;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维深度。
该课例引发学生对自我认知的思考。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的心理、思维与行为都会发生悄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个微小的过程逐渐形成的。
这种悄悄变化的存在,需要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和交流,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以及自我认知中的变化和发展。
该课例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与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在观看故事视频后,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思维导图的方式,理清自己的成长问题,找到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和改变。
并且,学生还可以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从而加深对自我的认知,并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认识自己,关注自己的成长,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案例模板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案例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 理解和应用基本的数学概念,如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发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内容:1. 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2. 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3. 数字的排序和比较;4. 分数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入本课的主题;2. 概念讲解:以简明易懂的方式介绍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3. 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如何进行加减乘除运算;4. 练习巩固:提供一些练习题供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6. 总结回顾: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
四、教学资源- 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年级和水平选择适当的数学教材;- 实物教具:如计算器、数字卡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电子白板或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解题步骤。
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作业评定: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并给予反馈和建议;- 小测验:通过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一份小学数学微课教学案例模板,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地理微教案模板(精选4篇)_地理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讲解新课】下面我们再来看这样的一张地图,(插入ppt )在这个地图中我们没有看到方向标而是看到有经纬网,这样的地图我们怎样来确定方向呢?前面的章节我们了解到了经纬线是可以指示方向的,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所以有经纬网的地图了我们要依据经纬线指示的方一直确定该地图的方向。 【活动】完成学习卡其次题
3、培训期间,经过培训团队与参训老师的共同点评、指导、打磨,培训结束一周时间内经过个人后期修改、完善,正式录制不超过15分钟的微课,提交到本学科培训团队组建设的qq群,供参训老师共享沟通。培训团队按参训老师总数的10%评出优秀微课,形成精品课例,整个暑期培训结束后,市教化局发文表彰。
三、微课教学设计范例
【总结】地图方向的判读,我们就讲完了。我们来小结一下刚才讲的学问点 有指向标的地图:依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示正北方。 有经纬网的地图:依据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来定方向
既无指向标有无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教学效果的预料】:我想通过简洁地图来描述几种确定地图方向的方法。学习每一种判读方法的时候,插入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学问点把握。最终的总结可以再一次加起学生对学问点的理解和巩固。 【教学反思】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亲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总是在肯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也是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深化而不断扩大和加深的。本微课程紧紧围绕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通过介绍季风水田农业的地域分布和影响区位因素,阐述了季风水田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一节课,主要是阐述季风水田农业,重点分析这一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区位条件。
初中微型课获奖教案

初中微型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理解,使学生掌握《背影》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家庭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背影》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分析父亲的形象,体会父爱的伟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背影》的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父亲的形象,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中感受父爱的伟大。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感恩情怀。
6. 小结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五、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温馨的氛围,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习。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2. 学生对父爱认识的深化,家庭观念的增强。
3. 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感恩情怀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背影》,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力 分 析 教 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成基础知识 学的学习,通过课堂练习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最后教师点拨、小结 策复习巩固。为了使教学活动生动起来,教师要多方开发教学资源, 略制作图文并茂的 PPT 课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 选学生的学习思维。通过学生学习之后在全班交流微生物与人类的关 择系的知识点,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搞懂微生物知识在社会 与生活中一些运用和原理,一举多得。 设 计
研享,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一些 究重点的知识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突破和巩固。 综 述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 初中生物
科 教 《神奇的微生物》 学 课 例 名 称 教 微生物个体微小,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练习紧密,结合生产 材生活中的事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 分 析 教 1 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学 2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目 3 举例说出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标 学 1.七年级学生好奇心较强但动手能力比较欠缺,好动自控能力 生弱 学 2.知识结构简单,对一些抽象知识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习 能
幼儿园微课程案例

幼儿园微课程案例幼儿园微课程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处理,通过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传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本文将以一位幼儿园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微课程案例为例,探讨幼儿园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这位幼儿园老师在教学中遇到了一个问题,如何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习?针对这一问题,她设计了一堂微课程,以“小小园丁,我会耕耘”为主题,通过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会耕耘、播种、浇水、收割等农作物的过程,引导幼儿了解农作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在微课程的设计中,老师首先确定了教学目标,即通过游戏引导幼儿了解农作物生长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其次,她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环节,如模拟耕耘、播种、浇水、收割等环节,让幼儿在游戏中亲身体验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同时,老师还设计了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微课程的实施中,老师首先通过幼儿园内部的网络平台,将微课程资源发布给家长和幼儿,让家长和幼儿提前了解微课程的内容,并做好准备。
然后,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和激发,让幼儿参与到游戏中,亲身体验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在游戏结束后,老师还组织了一次小结活动,让幼儿回顾游戏中的收获和体会,加深他们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通过这堂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老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幼儿在游戏中不仅学会了耕耘、播种、浇水、收割等农作物的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家长也通过微课程资源的发布,了解了幼儿的学习内容,可以在家中进行延伸教育,提高了家园合作的效果。
综上所述,幼儿园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网络平台的发布,还可以加强家园合作,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内容,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可以为幼儿园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教学微课例
方殿君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第七单元21.《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
研究观点: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一、微设计
1.明确问题
以《圆明园的毁灭》的三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如何整理、运用收集到的资料。
2.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把握段落中心
1.出示课件,展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2.再读中心句,感悟圆明园建筑的宏伟。
环节二: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整理、运用收集的资料的方法。
1.引导提问:自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围绕着中心整理、运用搜集的资
料的。
2.学生讨论。
3.以文为本,指导学生围绕中心,整理、运用收集的资料的方法。
(1)引导学生理解,第三自然段的前三句分别从“景物类别”、“建造方法”、“建筑特色”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2)通过学习第三自然段第一句,抓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这些词语,感受作者选取的材料典型,具有对比性。
(3)引导学生学习“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的句式,感受这一写法让文章条理清晰、富有韵味。
环节三:迁移运用。
运用微资源:雨果先生对圆明园的描写,引导学生学习用恰当的语言串联资料的方法。
二、微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继续“走进”圆明园。
历史的长卷徐徐展开,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带着历史的沧桑,向我们讲述着昔日的辉煌。
播放《圆明园复原组图》
师:眼前的这一切美景,真如法国作家雨果先生描述的那样:“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漫步园内……(教师引读)
生:齐读“漫步园内……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这句话也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大家收集的有关圆明园建筑特点的资料,老师也有三个有关圆明园的数字和大家分享:“100000、600、150”。
圆明园占地10万平方米,园内悬挂匾额的建筑600座,园内有150余景,建造修缮历经150余年。
这么多的资料如果我们全部不加整理的罗列,这篇文章会怎么样?
生:文章会显得没有条理、凌乱。
师:请同学们自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围绕着中心整理、运用搜集的资料的。
可以在批注后同桌讨论,讨论时间1分钟。
生:我发现这个自然段对圆明园的景物进行了分类。
(板书:进行分类)师:是如何分类的?
生:比如第一句话(读第一句话),这句中提到圆明园有殿堂、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这就是把景物进行分类。
师:你读的真仔细,这是作者按景物的类别分类的。
生:还有第二句话(读第二句),这句前半句说的是圆明园有的景物是仿造各地名胜建造,而后半句说的是圆明园中有的景物是建造者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
师:是啊,像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这样的景物现实中存在吗?生:不存在,其实是建造者想象出来的。
师:你说的太棒了,作者根据建造的方法分类,这样虚实结合的建造方式这令人惊叹。
生:我发现建造的方式还有不同的地方,有民族建筑和西洋景观的区别。
师:作者还根据建筑的特色进行分类,三句话就涵盖了150余景。
师:除了分类的方法外,作者选择的景物还有什么特点?请大家一起来读第一句。
生齐读第一句话。
师:如果我把这句话改为:“圆明园中,有殿堂,也有亭台楼阁;有‘买卖街’,也有山乡村野。
”行吗?
生:我认为原句更好,因为金碧辉煌让我们感受到殿堂很宏伟,很大,玲珑剔透正好相反,说明亭台楼阁很精巧,很小。
热闹街市写出了买卖街热闹的特点,田园风光让我们感觉很宁静。
师:你关注到句子表达间的内在关联,太棒了!是的,作者选择的景物很典型、也很有对比性,园中景物大小相间,动静结合,我们不得不赞叹建造者的伟大。
(板书:典型、对比)
师:我们再看看,作者是如何将三句话进行连接?
生:作者用了“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的句式。
师:这样的表达真是条理清晰,富有蕴味。
(板书:恰当的表达方法)除了可以用关联词把材料进行串联外,你还能想出什么方法?
生1:对比生2:排比……
师总结:作者就是这样利用收集的资料,围绕中心句,选取典型的,有对比性的材料,运用分类的方法,用上恰当的表达方法描绘圆明园的宏伟建筑的。
三、微练习:
我们的家乡福州,也有一处全国文明的古建筑群——三坊七巷。
请同学们利用收集的资料,围绕中心句,选取典型的,有对比性的材料,运用分类的方法,用上恰当的语言描绘福州的“三坊七巷”。
四、微反思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达到让学生“得意”又“得言”的效果。
“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课标版第九册教材第七组课文的一个训练重点,也是本堂微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在设计《圆明园的毁灭》微课教学时,我仔细阅读了文本,发现课文第三自然段介绍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在语言运用上很有特色。
这一自然段描写从景物的类别、建造方法、建筑特色三方面展示了园内景观众多,建筑宏伟。
三句话分别运用了“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的句式,条理清晰,富有蕴味。
作者将浩如烟海的资料进行了分类,并从中选取了典型的,有对比性的素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串联。
如何让学生领悟并学习这一写法?教学中,我开门见山抛出议题:“作者是如何整理、运用收到的资料的”,让学生自读课文,先独立思考,进行批注,然后同桌小声讨论,合作交流。
在反馈时,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把
材料进行分类”这一方法。
接着我引导学生读这一自然段第一句:“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在学生理解“金碧辉煌”与“玲珑剔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这一处景物描写,作者采用的是“大”“小”的对比,学生举一反三,立刻发现“热闹街市”与“山乡村野”之间是“动”“静”对比。
最后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关联词句式(7个“有”)来串联材料,写出了圆明园内景观众多而又各具特点,显得文章层次分明,有条理。
可进入课堂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后发现,效果没有预想的好。
首先,因为突出了“语用”学习,无形中淡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显得过于理性;其次,原计划对文本语言的学习要经历“由读到写”的过程,因为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造成了引导的多,学生感悟的少,导致预设的拓展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由此,我也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没有情感参与的语文课是死气沉沉的,而没有“语用”学习的语文课是本末倒置的。
二、十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精选教学内容而不是面面俱到决定教学的成败。
五、微资源
1.请建造一个梦境,材料用大理石,用美玉,用青铜,用瓷器,用雪松做这个梦境的房梁,上上下下铺满宝石,披上绫罗绸缎,这儿建庙宇,那儿造后宫,盖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又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片片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有某种人类异想天开产生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而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这就是这座园林。
(排比)选自法国作家雨果《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
2.走进拉萨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极富特色的藏族民居。
平顶的白色楼房一座挨着一座,黑框的门窗上装饰着条条漂亮的短皱帘,家家的楼顶上五彩经幡飘飞……古城民居的建筑风格独特,色彩鲜明,无论是颜色还是造型,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排比)我们藏民大多是虔诚的信徒,同时也是热爱生活的人,我觉得八廓街比世界上任何街道都美。
街上商店、摊点星罗棋布,热闹非常,与大昭寺内庄严肃穆的气氛既矛盾又统一。
人们的诵经声与讨价还价的嘈杂声混在一起,香炉中吐出的桑烟香味与外国香水的气味混在一起,古老质朴的藏戏唱腔与节奏激烈的迪斯科乐曲混在一起……。
佛教与尘世,宁静与喧哗,虚无与真实……这一切使圣地拉萨富有魅力,使古城拉萨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
(对比)选自次多《拉萨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