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认识论康德哲学三题之二
康德对第三种二律背反的论证与消解

康德对第三种“二律背反”的论证与消解康德是现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于伦理学、形而上学和认知论的论述对于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二律背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康德来说,它是唯一标志着形而上学错误的标志。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二律背反,其中第三种二律背反被康德认为是最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康德对于第三种二律背反的论证与消解展开讨论。
一、第三种二律背反的阐释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第三种二律背反是指“思维的任何一部分均不能被赋予一切事物的总和的属性”,简而言之,就是当我们尝试将一个事物的全部属性进行概括时,我们会发现这些属性相互矛盾,无法一致存在。
例如,在描述一个人的特质时,我们可能会将其描述为聪明和慷慨,但是当我们思考这两个特质时,我们会发现它们并不总是同时存在的,有时聪明也可能导致慷慨的减少,反之亦然。
这种矛盾在许多领域都存在,例如,就像电子的粒子性和波动性,这些属性都同时存在,但是它们也相互矛盾,导致了第三种二律背反的存在。
二、康德对第三种二律背反的论证康德认为第三种二律背反揭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这一现象表明,我们经常面临的矛盾和限制源于我们的认知过程本身,而不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现实。
康德认为,这种悖论不能轻易地被解释和排除,因为它在事物本质和人类理性之间产生了矛盾。
康德进一步指出,第三种二律背反的存在是因为我们将人类理性应用于某些可能超出我们理解能力的领域。
例如,当我们试图理解宇宙中的黑洞或物质的本性时,我们可能会遇到第三种二律背反,这是因为我们将我们的理性应用于我们无法全面理解的现象中。
康德认为,这种局限性说明了知识的限制,因为我们无法用普遍的概念来包容我们无法了解的实体和过程。
三、康德对第三种二律背反的消解康德认为,尽管第三种二律背反存在,但我们仍应该努力解决这种悖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
康德认为,要解决第三种二律背反,我们需要通过分析我们使用的概念来消除这种矛盾,并限制这些概念的适用范围。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方面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哲学的三大基本问题

哲学的三大基本问题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存在和意义的学科,围绕着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存在是什么?认识是什么?价值是什么?存在是什么?在哲学中,关于存在的问题被称为“本体论”。
本体论探讨着实体(物质、精神或其他形式)的存在和本质。
对于“存在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哲学流派有不同的回答。
康德认为,存在是一种先验概念,是一种名符其实的认识;黑格尔则认为,存在是绝对精神的表现;而尼采则强调了“永远重返相同”的存在观。
在现代哲学中,存在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不仅仅是实体的存在,还包括了时间、空间、自由等方面。
认识是什么?关于认识的问题被称为“认识论”。
认识论探讨着人类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
从古希腊时代的古典哲学到现代逻辑实证主义,认识论始终是哲学家们关注的核心议题。
康德认为认识是主动的;黑格尔认为认识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而康德则认为认识是基于经验的。
认识是什么,如何获得真知?这一问题困扰着哲学家和科学家们数千年。
价值是什么?价值论是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探讨的是价值是如何产生和存在的问题。
价值的本质、价值的判断标准、价值的体系等都是价值论要解决的问题。
在康德的伦理学中,道德的普遍性是价值的根基;而尼采则主张超越道德的个体决断;马克思认为,价值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在当代伦理学中,价值观念被赋予了更多的多元性,多元文化的价值冲突和对话成为热门话题。
总的来说,哲学的三大基本问题是对人类存在、认识和价值的思考和探讨。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哲学家们的研究领域,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通过深入探讨这三大基本问题,人类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世界,指引着我们走向更加深远的认知与智慧的追求。
康德的认识观念

康德的认识观念康德是德国哲学家,被称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峰”。
他的思想成果广泛影响着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宗教学、美学等学科领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突破就是革命意义的“批判哲学”,主要包括他的哲学三大巨著:《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认识论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知识的产生和限制。
在康德看来,知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相互关系,人类通过自己的感性经验,引导着理性主动地对外部世界进行认知,从而将“现象”转换为“概念”,实现对真实世界的知识识的获取。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认为,我们获得知识的要素有两个:经验和区别、思考本身。
他认为,我们的感性认识一定是通过经验而来,但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经验整理出一套体系,让其排列有序呢?海德格尔曾说过:“人类的认识始终以某种方式和整体结构相契合,认识行为从而成为某种体现和复原整体结构的加工过程。
”插入到康德的思想中就很合适了:康德通过分析人类思维的方式来阐述怎么样才是一套条理清晰的知识结构,从而发现了一种新的认识论,即“批判哲学”。
康德的认识论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首先,他认为人类只能通过自己的感性认识来获取世界的知识,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是由悟性和感性两部分构成,感性认识的开始来源于人的感觉器官。
从而,他的认识论形成了一个朴素实在论的假设,即当我们尝试获取知识时,我们认为我们所观察和感知到的事物都是真实存在的。
其次,康德以理智的内在条理为中心,否定了一切方法论的基础、外在的共享体验。
他认为知识的归宿是在自己的思想上,这种归宿让它能够被理解并且总结出所谓的“哲学的知识”。
而这种知识必须注意到“批判”这一概念,来避免人们对世界的无意识误判。
最后,康德对知识产生的步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他认为,正确的认识应该是按一定顺序来进行的,通过感官做出初始判断,经过思维活动形成概念和判断,最终发掘出知识的背景和本质,“批判”可以理解为借助分类思维和批评思维的方式,把条理清晰的知识结构构造的更加清晰合理,从而获得真知。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道德哲学是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主要体现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两部作品中。
他提出了著名的“二律背反”问题,即道德的绝对必然性与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
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后来的哲学家和学者,也成为了对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之道。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问题。
康德认为道德律有其绝对必然性,即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原则,这些规范和原则不受个人意志和欲望的影响,是超越个人感受的。
这表明道德行为是在普遍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不是出于个人的自由意志。
康德又认为人有自由意志,拥有决定自己行为的能力。
这就引发了一个明显的矛盾:如果道德律具有绝对必然性,那么人的自由意志又如何能够发挥作用呢?换言之,道德规范既具有绝对性又与人的自由意志相矛盾,这就是所谓的“二律背反”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解决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问题。
我们可以从康德的理论体系中找到一些线索。
康德认为道德律的绝对必然性是建立在理性自律的基础之上的,意指人应该凭借理性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标准,并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
康德并不是说道德规范是主导性的,而是要求人在行为时应该遵循理性原则,这便能够解释道德规范的绝对性与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
也就是说,人的自由意志是在理性的指导下发挥作用的,并非是随心所欲的任性行为。
我们还可以从实践层面寻找解决之道。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到,道德不仅仅是理性的产物,更是实践中的体现。
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来解决道德规范的绝对必然性与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
实践中的道德行为是人在社会环境中的选择和实施,而社会环境又会对人的道德行为产生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社会环境和推动社会进步,来缓解道德规范的绝对性对人的自由意志的限制,从而解决二律背反问题。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问题也可以通过对道德自律的重新解释而得到解决。
康德以及他的批判性思维

康德以及他的批判性思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这句名言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同时也被永远的刻在了康德的墓碑上。
这是康德十分著名的一句话,充分的反应了他“仰望星空与反省自己”的思想。
虽然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一名唯心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但是,他的这个思想依旧给我以很大的启迪。
仰望星空说明要目光远大怀揣梦想,而反省自己似乎又是不断自我提升,脚踏实地的含义。
即使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名唯物主义者,我依旧认为这样的思想十分必要,只是不要过于偏激。
魏老师曾举了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刚刚出生的婴儿如果不认识外界世界,而只记得自我反省,那么他将是脱离实际的,也是不可取的。
但是我们如果将自我反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那么也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康德的博学使得我们很难用一个称号来评定他,他是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也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在校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等很多风马牛不相及的课程。
但是他最伟大之处,还是在他的哲学成就上。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本著作用去了他将近十年的岁月,但是却奠定了永远的哲学高度。
德国诗人海涅说: “康德引起这次巨大的精神运动,与其说是通过他的著作的内容,倒不如说是通过在他著作中的那种批判精神,那种在当前已经渗入于一切科学之中的批判精神。
”换句话说,“批判”是康德哲学的灵魂,“批判”精神是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
康德的批判不是针对具体对象的批评,而是对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进行审查。
这种审查,康德将其分解为对三个问题的追问,即我能知道什么? 我应该做什么? 我希望什么? 针对这三个问题,他一步步展示了他的分析批判,并形成了其新的哲学体系。
康德的哲学理论

康德的哲学理论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宇宙发展史概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和《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康德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康德在1770年以后的批判时期,建立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
强调事物的二元对立和先验形式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是康德哲学的两大特征。
康德的哲学世界观是二元论,康德的认识论是先验论。
一、康德的二元论世界观在康德看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之中,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和可知的"现象",知识认识领域的"纯粹理性"和伦理道德领域的"实践理性",先验的"形式"和经验的"质料"都具有二元对立的特征。
什么是自在之物?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在认识主体的感觉之外独立存在的事物,是"表象"发生的外部原因,是"现象"的内容、基础和来源,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先验形式规定、不受各种先验概念范畴限制的、理性不能认识和把握的事物。
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说: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物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表象。
因此无论如何,我承认在我们之外有物体存在。
他还说:自在之物是现象后面和经验之外的存在,它的性质或本质没有给感官直接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只能按照物所表现给我们的那样,而不能按照物本身那样来认识它"。
康德认为:知性所获得的科学知识是特殊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知识,理性则要求在相对的、有条件的知识基础上,认识把握整体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最高统一体,认识灵魂、世界和上帝。
康德哲学

《纯粹理性批判》讲的是知识的
来源与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才可能形 成的问题。 他认为知识是先天的形式与感性材料 结合而成,这构成了他的先验唯心 主义的主要部分。这一部分即一般 人所讲的哲学。
《实践理性批判》是用他的先验唯 心主义去研究人的道德行为原则,说 明道德原则为什么是先天的、先验的。 这一部分即一般人所说的伦理学。
• 是认识中感性材料的来源,自在之物对感官刺激才
能产生感觉。自在之物是已有的、先在的。不同于 贝克莱的心外无物。
• 是本体,存在于彼岸世界,不可认识,是认识的一
种界限。
• 是理念。自在之物不是认识的对象但却是理论思考
的对象。
• 物自体只能思不能知,对认识起范导的作用。
先验感性论 • 感性与感性直观
不通,我们不妨像哥白尼那样换
一个角度,把知识与对象之间的 关系颠倒过来,看一看让对象符 合知识亦即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 会有什么结果。
• 在康德看来,问题由此便得到了完满
的解决: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 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另一 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 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 式在经验之先并且是经验的条件,从
康德哲学
• 康德的生平及其哲学特
点
伊曼努尔·康德 (1724——1804)出身于一 个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的家 庭。他生在东普鲁士的哥尼 斯堡,在那里上了小学、中 学、大学,毕业后作了九年 的家庭教师,1755年到哥尼 斯堡大学任教四十年,1797 年退休。
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和散文家海 涅对康德及康德哲学作出评价。他在《论 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一书中,用极其 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康德晚年的平淡而安定 的有规律的生活。他说:
而言表现为个别、偶然和相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论坛2007年第6期康德的认识论*——康德哲学三题之二单 纯(中国政法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2249)摘 要:康德的哲学体系与当时流行的经验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最大不同是:既承认外在经验对于人的认识的刺激作用又强调人的心灵具有认知的主体性意义。
他以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层次和功能观综合统一了经验主义怀疑论和经院哲学的独断论,肯定了人类知识的界限同时也说明了传统哲学本体论在认识上的虚幻性。
以辩证的认识论的新方法取消了传统哲学的独断论。
关键词:感性;知性;理性;哥白尼式的革命;二律背反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7)06-0001-11独断论是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留下的形而上学的精神遗产,它坚信只有超越经验事实之上的结论才能构成真正的知识或者真理。
像作为整个宇宙万物对立面的上帝,千变万化的物质运动背后不动的规律,哲学所探讨的形象世界背后的实在,支配无限繁复的语言和思维的逻辑(逻格斯),都是独断论意义上的确定性知识。
可是,休谟对此十分怀疑。
他认为所有的知识都不具备确定性,因为它们都只不过是局限于我们经验的感官印象而已。
这就意味着,构成我们所谓确定性知识的那些命题都只具备或然性:要么是真,要么是假,其依据是我们所体会、观察或实验到的数据,即各种性质的经验,与经验吻合的为真,否则为假。
正是休谟对于独断论的经验主义的怀疑引起了康德的反思。
当然,康德并不否认知识起源于经验,但他同时认为,起源于经验的知识并不是知识的全部,还有经验之外的知识或先验的甚至是超越经验的知识。
这些传统的知识论问题必须从人的认识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一、人的认识过程无论是人的认识能力还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其中理性都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那么,什么是理性呢?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将人的认识能力放在认识过程中加以界定,即人的内在心灵固有三种递进的认识能力:首先是感性,即人在空间和时间形式(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不过层次较低)中感觉事物的能力;其次是知性,即将感觉数据通过概念和综合加工生成的有关外在客体的知识的能力,此综合乃是依据先验的范畴(由概念化的规则指导)来进行加工的;最后是理性,即将客体知识综合成系统的能力(如将整个现象世界理解为有系统规律的“自然王国”)。
这说明在建构人类知识的过程中,人的主体认知能力是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我们的知识起源于感性,然后上升到知性,最后终于理性,在它之后我们便没有能力通过直觉的事物来理解理性之后的事了。
”[1](P300)由此可见,理性是处于最高的决定性阶段,它是从综合和终极——广度和深度方面——意义上指导认识者主体去寻找各种经验的偶然性条件背后的绝对条件,以便确保整个人类知识大厦的安全性。
因此,理性既是人类认识的最高阶段,也是人类认识的目标,具有认识论意义上的终极性。
但是,恰好是在认识的终极性这里,理性与传统的形而上学的独断论相遇了。
在这里它们两者都会产生“哲学上的虚幻”(philosophical收稿日期:2007-09-10作者简介:单纯(1956-),男,浙江绍兴人,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社科院宗教所研究员。
*本文系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宗教哲学传统的反思与展望”(批准号:05BJ0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1illusions)。
相对于认识过程中的客体或者整个经验现象世界,形而上学的实在和理性的结论都是“虚幻不实”的,它们的短处是我们在认识过程中不能直观,不能被描写成某种具体的经验实物;它们的长处是可以为普遍的经验实物建构起必然的规定性,即规律。
这也就是中国哲学传统中的认识论所说的“经虚涉旷”和“超以象外”的统一,它们没有物象,因此是“虚幻不实”的,但却可以超越物象的局限而揭示整体物象或经验世界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理性在人类认识中的本质就是要建构“整体性的知识大厦”(entire edifice of knowledge),所以它需要经验论的一砖一瓦,但不是乱堆乱放,而是要放在大厦中的某些确定位置;它也需要独断论的建筑蓝图,但要严格考察这个蓝图中的建筑材料、结构力学、使用功能以及其在人类精神中的总体效应。
感性认识阶段的知觉形式在感性认识阶段,人类首先要接触到外在的客观物体,但是要把这种客观的物体变成人类最初的经验则必须要从认识者主体这里为这种客观物体提供空间和时间这两种“形式”或理念,使其成为认识的对象,而不仅仅是独立的存在物体。
也就是说,任何客体如果要成为我们的感知经验都必须经过我们心灵所具有的时空概念的加工,就像我们对经验事物的具体描述必须具备时空参照系,否则事物就不成其为我们的经验对象,自然也不构成我们的知识内容。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将空间和时间说成是人类认识过程中“感性的形式”(the Form of Sensibility),这种形式就是人类用以感知客体对象物的主观条件,即在人的经验形成之前就内在于人心灵的先验知识形式或理念,客体事物只有经过这种形式的加工才能成为人的经验。
这种先验的知识形式是怎样内在于人的心灵里的呢?我们先就“空间”这种形式作一点分析:“根据我们日常的经验,空间中是填满事物的。
但是,如果你将这些事物与空间‘分开来’思考——把家用杂物,衣服,房子,地球本身,太阳,月亮,星星,你是否将它们的空间也一块移走了?康德认为,将填充物分开思考时,原来的空间却留住不动了。
(牛顿可能会同意康德这样的分析)这样做实际是‘减掉了’(subtracted)(在这里是指经验)任何经验之物——即填充为我们经验的各种内容。
最后留下来的仅是一个容器,一种形式或建构,原来的经验之物就是被填充在这些空间里面的。
但是,因为我们已经去除了所有的经验之物,那么留下来的就是一个纯粹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先验的存在者。
几何学就是关于这种纯粹空间直觉(the pure intuition of space )的科学。
”[2](P373-374)如果从经验世界的抽象中可以用几何学证明空间形式或理念的先验存在,那么,同样可以用算术学证明时间形式或理念的先验存在。
反过来讲就是,人凭着自己内在的认识功能将一类经验事实抽象成几何学,将另外一类经验事实抽象成算术学,那么与几何学相应的认识功能就是空间形式,与算术学相应的认识功能就是时间形式。
因此,空间和时间都是人类感性认识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内在形式,就象容器和水一样,如果我们要获得水的体积的确定知识,我们必须在衡量时(时间)将水放如容器(空间)中,这样离开时间和空间的水并不构成我们衡量的知识,离开水的时间和空间却永远是我们自主运用的条件,而且先于任何一次衡量经验而独立存在。
由于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我们又可以推知,客体事物的存在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们是被认识的客体事物,是受制于认识者的空间和时间形式的;另一方面它们又是其“物自体”的现象,其存在有独立于认识者的客观性。
事物只有成为经验对象时才存在于时空之中,没有成为经验对象或认识对象时,它们不存在于时空之中。
这里就会产生一个悖论:时空是主体加诸在客体对象上的认识形式,而没有成为认识对象的事物其存在就与时空没有关系,那么,这种情形下的事物存在于何处?而没有事物的存在,先验的时空形式只是被假定为心灵的形式,它们自身的存在如何证明?如果是要依靠客体事物的出现才能证明,那么同样可以设想时空是客体事物自身存在的形式,人的心灵只是具备了认识这种形式的机能而已。
现象与物自体作为对休谟的经验主义怀疑论的回应,康德必须对经验作出更加细致的分析,以说明人类知识所形成的必需条件和可能性,否则他对之前的理性主义和经验论所做的综合就会落空。
他在综合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基本判断是:“知识起源于经验但又不完全取决于经验”(knowledge begins with experience but2not all arise from experience)。
[3](P99)既然起源于经验就说明经验主义对于人的认识过程是具有基础性作用的,但他又不想过分强调经验的意义,以免被局限于经验而导致怀疑论,所以又承认知识还有超越经验的部分,这就为理性主义留下了可能的地盘,以确保他能够将这两个对立的思想综合在一起。
康德还进一步将认识的对象分解成两个世界,即作为我们经验的客体的“现象世界”(the realm of phenomena or the phenomenal world)以及作为此现象世界的本体性质的“物自体世界”(the realm of noumena or the world of things-in-themselves)。
前者是我们可以认识的,而后者是我们永远无法认识的。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康德的解释显得有些武断,他说“物自体”是一个独立而客观的绝对性存在,超越了我们的经验,因此不能成为任何形式的知识的对象,而我们能够认识的则只是物自体作用于主体所引起的现象,我们根据头脑中已有的先天范畴主动地“综合统一”这些可感觉的现象,使其成为经验和知识。
因此,在我们的认识能力范围之内的只是现象世界,而在其背后则存在着一个我们永远无法认识的物自体世界。
这样,面对人的认识所形成的两个世界,康德的目的是要说明:“一方面存在着现象世界,原则上物理学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其全部真理;他也相信人类能做到这一点,而在这一点上牛顿绝对是正确的,因为科学家对可能的经验客体的世界的描述本质上是正确的,也可能穷尽此可能的经验世界的真理。
但是,我们必须记住这只是限制在现象世界的范围内。
但另一方面,他也讨论物自体世界的问题,那就为其他概念留下了空间,即自由意志,理性机制,对与错,善良与邪恶,灵魂等等,这些概念的空间不在现象世界之内,而是存在于现象世界之外。
他会认为这些议题不属于知识的范围。
如果你问他:‘你是否知道有自由意志这样的东西?’他准会这样说:‘不,我不知道这样的东西。
我所知道的只是这样的东西有可能存在。
’如此而已。
”[4](P183)康德在认识论的层面将世界分成现象世界和物自体世界,实际上也区分了人的认识能力的不同层次:在感性这个层次上,人的认识是针对现象世界的,这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在知性这个层次上,人的认识是针对自己心灵中先验的范畴或概念及与感性客体之间的关系,这是认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和深化的基础,可以视为认识的中介形式;在理性这个层次上,人的认识是针对现象世界的各种绝对性和必然性的,但是作为整体的现象世界的绝对性和必然性在逻辑上又不能成为任何认识的对象,因为认识的基础和定义是从现象世界中的经验的相对性和偶然性产生的,所以至其最高形式就是对其自身的否定和超越,认识在这里实际上就终止了。
可能性的经验世界由于物自体世界的绝对性即不可知性,我们人类的认识实际上就被限定在感性和知性阶段,即只能认识现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