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生物合成及其研究进展.
抗生素微生物来源与合成技术研究

抗生素微生物来源与合成技术研究引言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化合物。
自从发现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新的抗生素,以应对细菌耐药性等挑战。
本文将聚焦于抗生素微生物来源与合成技术的研究,探讨近年来的进展与前景。
一、抗生素微生物来源的研究抗生素的微生物来源多样化,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其中,放线菌是最重要的抗生素来源之一。
放线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和植物表面等环境中,被称为“自然的化学工厂”。
1. 放线菌的分离与筛选分离放线菌的方法主要采用土壤样品分散稀释、分层均衡和喷斑等技术。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等手段,人们可以准确地鉴定出放线菌的分类和物种信息。
2. 抗生素发酵产物的筛选与分离对于放线菌发酵产物的筛选与分离工作,传统的方法主要依赖于生物学活性的初筛与生物引导分离。
目前,还发展了许多高通量筛选技术,如基于代谢组学、基因组学和体表来定位与分离有活性化合物。
3. 放线菌基因组挖掘放线菌的基因组挖掘是发现新型抗生素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测序放线菌的基因组,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其潜在的生物合成途径和基因座。
二、合成技术研究合成技术对抗生素的发现和开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们通过合成改造天然产物、设计合成新型化合物等方法,提高了抗生素的活性和稳定性。
1. 天然产物的合成改造天然产物的合成改造是基于已有抗生素分子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化学反应改变其结构,以提高其活性和抗菌效果。
这种方法常用于克服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
2. 新型抗生素模拟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在基于已知的抗生素分子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合成新型抗生素模拟分子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方法。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化学合成等手段,可以获得具有优异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3. 抗生素合成技术的改进与创新随着合成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可以更高效地合成抗生素。
利用新型催化剂和反应条件,可以提高合成反应的产率和选择性。
抗生素药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相同结构或结构修饰物,在低浓度下对各种病原性
微生物或肿瘤细胞有选择性杀灭、抑制作用的药 物。抗生素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微生物的发酵产 物,称为微生物合成(Microbial synthesis);另一种
造为半合成青霉素的经验,所以对头孢菌素c的
改造也比较容易。7一氨基头孢霉烷酸(7一ACA) 和7一氨基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三氯乙酯(7一
ADVANCE OF STUDY ON ANTIBIoTICS
LU Guang—xiu,WU Xiao—zhong,XIE Hong—xia
(Department of Pharmacy,Affiliated
Hospital,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Hohhot 010050 China)
性,少数还对嗜血流感杆菌具有抗菌活性。但体内
活性似乎不如克拉霉素。同Ketolides一样,它们 不会诱导MLSB耐药性∞川。
另外,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在红霉素类的半合成 及结构修饰方面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廖国礼 等陋1根据醚一硅化法,对红霉素碱肟化、保护再经
甲基化、脱保护得到克拉霉素,总收率达到40%以
a are
many comlTlOn
referrnce for further studies.
抗生素(Antibiotics)是指某些细菌、放线菌、真 菌等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或用化学方法合成的
胺环的抗生素…。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分子中都含 有B一内酰胺结构,统称为B一内酰胺类抗生 素口]。头孢菌素是由p一内酰胺环和氢化噻嗪环 拼合的四元一六元环稠合系统。由于有青霉素改
收稿日期:2010—09—02;修回日期:2010一11—11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NJzy08098) 作者简介:路广秀(1960一),女,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剂部主管药师。 通讯作者:解红霞,副教授,医学博士,E—mail:Xiehongxia2004@sohu.cOlll内蒙古医学院药学院,010059
抗生素药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物, 称为微 生 物 合 成 ( irba snhs ) 另 一 种 Mcoi ytei ; l s 是半合 成及合 成 的 衍 生物 。抗 生素 按 化学 结 构 分 为 p一内酰胺类 、 四环 素类 、 氨基 糖 苷类 、 大环 内酯 类 及其 他类别 。
1 B一内酰胺 类抗 生素 p一内酞胺 类 抗 生 素 是 指 分 子 中 含 有 一 内酞
菌等微 生物 的次级代 谢产 物 , 或用化 学方法 合 成 的 相 同结 构或结构 修饰 物 , 低 浓度下对 各种 病原 性 在
微 生物 或肿 瘤 细 胞 有 选 择 性 杀 灭 、 制 作 用 的药 抑 物 。抗生 素 的来 源有 两种 : 一种 是微 生物 的发 酵 产
拼合 的四元 一六 元 环 稠 合 系统 。 由于有 青 霉 素 改 造为半 合 成 青 霉 素 的经 验 , 以对 头 孢 菌 素 C的 所 改造也 比较 容 易 。7一氨 基 头孢 霉 烷 酸 ( 7一A A) C 和 7一氨 基 去 乙 酰 氧基 头 孢 烷 酸 三 氯 乙酯 ( 7一 A A 是 合 成 头 孢 菌 素 的 重 要 中 间 体 。 在 7一 D C)
摘
要 : 文按 照化 学结构 , 本 主要 对抗 生素 中 p一内酰胺类 、 四环素类 、 氨基 糖苷类 、 大环 内酯类等的研 究进
展及开发 中的新药作 了相应的综述。抗 生素类 药物 的生物合成和 改造有 一些共 同的特点 , 将为其进 一步的合成 和结构改造提 供参考。
关键词 : 生素 ; 抗 生物 合 成 ; 述 综 中 图分 类 号 : 9 8 1 R 7 .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2 1 ( 00 0 10 13 2 1 )6—02 0 7 3— 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作用机制
0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 用。
0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 、肽链延长阶段和终止阶段,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现有药物和结构优化
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罗红霉素和泰达霉 素等新药的研发
通过结构修饰和优化提高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的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性质和生物利用度
先导结构的发现和优化
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结构生物学研究,发现新的大 环内酯类抗生素先导结构
利用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方法,对先导结构进行优化,提 高其抗菌活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
VS
其中14元环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 括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 罗红霉素等,15元环的大环内酯类 抗生素包括泰利霉素和喹红霉素等 ,16元环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 麦迪霉素和螺旋霉素等。
发现历程和地位
1940年代,科学家从放线菌中发现了红霉素,它是一种具 有抗菌活性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也是第一代大环内酯类 抗生素。
针对多重耐药菌株,可采用联合用药,提高抗菌效果。
更新抗生素种类
针对耐药性问题,开发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0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发历史和现状
研发历程
1940年代
第一个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的发现
1950年代
红霉素的化学结构和生物合成研究
1960-1970年代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的研发
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酮内酯的研究进展姓名:黄晓俊学号:S1211W213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对酮内酯类抗生素 C-6 位、C-9 位、6,11-O- 桥酮内酯、C-11,12 位等处结构修饰方面的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关键词:酮内酯类抗生素;结构改造;1 发展史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于20世纪50-70年代相继问世,包括红霉素(1952 年)、竹桃霉素(oleandomycin, 1960年)、泰乐霉素(tylosin, 1961年)、马立霉素(maridomycin, 1971 年)和罗沙米星(玫瑰霉素,rosaramicin, 1972 年)等。
红霉素是第一个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952 年由礼莱公司开发上市。
红霉素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治疗肺炎球菌等所致呼吸道感染以及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等有较好的疗效。
但红霉素对胃酸不稳定,胃肠道不良反应较明显 [1] 。
20年后,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罗沙米星和马立霉素相继上市,它们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活性与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似,但抗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等革兰阴性菌的活性更强,还可用于治疗由奈瑟菌、衣原体或溶脲脲原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
国内在同期引进或仿制了麦地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和交沙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这些抗生素的抗菌活性虽均不如红霉素,但肝毒性和消化道不良反应较轻微,临床上主要用于口服治疗敏感菌所致呼吸道、五官和口腔等轻症感染。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于20世纪80年代上市,主要有克拉霉素(1986 年)、阿奇霉素(1986 年)、罗红霉素(1986 年)、罗他霉素(1988 年)和地红霉素(1988 年)。
与红霉素相比,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仅对酸稳定,而且抗菌谱扩大、抗菌活性增强,对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等胞内病原体作用强,同时口服吸收好、体内分布广、组织浓度高、半衰期长、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十分广泛[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应用及进展ppt课件

7
红霉素(EM)于1958年临床应 用以来,40年来一直在口服抗生素中 有一定位置。
1985年以来相继开发罗红霉素 (RTM)、阿奇霉素(AZM)、克拉 霉素(CTM)、地红霉素(DTM)、 氟红霉素(FTM)等EM的衍生物,这 些药物称为新大环内酯类药物。
12
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克拉霉素
❖14元环的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对G+菌的抗菌活性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中
作用最强者 ❖对军团菌、肺炎衣原体、溶脲脲原体的作用
在大环内酯类中最强 ❖不良反应除了胃肠道反应以外,对血管的刺
激作用强
13
肺炎衣原体 军团菌 肺炎衣原体 脲原体 淋球菌 幽门螺杆菌 鸟分支杆菌 弓形体 沙眼衣原体 流感嗜血杆菌 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
34
8
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药代动力学改善,半衰期延长 • 组织穿透力增强,口服吸收好 • 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病人顺应性 • 近年来年轻患者中衣原体、支原体感染
增加,院外感染者常选大环内酯类
9
新大环内酯类药代动力学与红霉素比较
• 药 名 剂量(mg) 峰浓度( mg/l) 达峰时间(h) 清除半衰期 (h)
5.银屑病
某种类型的银屑病服用EM 0.3 tid, 每周服4天停3天,平均用药2周显效。
33
6.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性
癌细胞耐药是恶性肿瘤化疗失败主要因素,
1989年Hofsli等已发现,认为EM可与抗癌药物
竞争性结合P-糖蛋白
抑制后者主动排出
过程 阻止抗癌药物流出细胞 使其高浓
度聚集于细胞内。
❖14元环的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作用分子机制及其支原体耐药性研究进展

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作用分子机制及其支原体耐药性研究进展吴聪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大环内酯(Macrolides)类药物是由链霉菌产生或半合成的一类以一个大环内酯为母体,通过羟基,以苷键和1~3个糖分子相连而成的弱碱性抗生素。
按其内酯环上碳原子数的不同,分为十四、十五和十六元环内酯类抗生素。
自1952年Lilly公司将红霉素成功开发上市以来,迄今已开发出大环内酯药物逾百种,用于临床的已有十几种。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外,对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部分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胎儿弯曲杆菌、螺旋体和立克次氏体等均有抗菌活性,比氨基甙类、四环素类和多肽类等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低,无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严重过敏反应,因此在临床上获得广泛应用。
为了克服红霉素等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酸不稳定、易产生耐药性、胃肠道刺激强等弱点,各个国家竞相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原有结构进行改造,获得了一系列抗菌活性更强、药动学参数更优的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药物(包括罗红霉素、地红霉素、氟红霉素、克拉霉素、阿齐霉素等)。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1)对酸稳定,口服生物利用度高;2)血浆药物浓度、组织体液及细胞内药物浓度高;3)血浆半衰期延长;4)胃肠道反应轻等特点。
但其抗菌谱、临床适应证与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似,仍易诱导耐药性。
因此以扩展抗菌谱,增强抗菌活性,克服诱导耐药性为方向,开始了第三代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研究,至今已开发出了酮内酯(Ketolides)、酰内酯(Acylides )、氮内酯(Azzilides)等大环内酯药物新亚类,其中酮内酯类的泰利霉素(telithromycin)已被批准用于临床,有效控制了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等感染(1-4)。
新型大环内酯类药物研发方兴未艾,但随着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人医及兽医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肺炎链球菌、支原体等病原菌对其耐药性逐渐上升,严重影响了该类药物的疗效(5-8)。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_焦丹

(6):1090-1103.[33]Frankle MA,Mighell MA.Techniques and principle of tuberosity fixation for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treated with hemiarthroplasty[J].ShoulderElbow Surg,2004,13(2):239-247.[34]Murachovsky J,lkemoto RY.Naseimento LG,et a1.Pectoralis major ten-don reference(PMT):a new method for accumte restoration of humerallength with hemiarthroplasty for fracture[J].Shoulder Elbow Surg,2006,15(6):675-678.[35]芦浩,付中国,张殿英,等.肱骨近端骨折肩关节置换术假体高度确定的解剖学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12(8):775-778.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焦丹大连市皮肤病医院,辽宁大连116013【摘要】目的综述近几年国内外有关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综述。
结果改善耐药性、扩展抗菌谱、增加抗菌活性依然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的主攻方向。
而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寻找抗耐药菌并能扩大抗菌谱的新化合物,包括酮内酯类,酰内酯类,脱水内酯类等新品种的开发与临床应用,和研究发现包括细胞穿透作用、促胃肠动力作用、抗肿瘤作用、防治心血管疾病等抗菌以外作用等临床新应用。
结论新型高效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将不断涌现,临床应用也在不断拓展。
【关键词】抗生素;大环内酯类;研发进展;临床应用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1.57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78-02临床上多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此药物在临床应用很广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其生物合成研究进展雷帕霉素、他克莫司等一类含氮大环内酯类微生物代谢产物是目前临床重要的药物,它们具有特殊的结构基团,即内酯环上含有1分子非蛋白质组成氨基酸——哌可酸,通过哌可酰基与细胞内一类具有脯氨酰顺反异构酶活性的免疫亲合蛋白(immunophilin)FKBPs(FK506 bingding proteins)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作用于细胞不同靶位,发挥多种不同的生物学功能[1]。
这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除抗真菌活性外,临床已用作器官移植抗排斥药物、血管扩张支架涂层药物[2]、靶向抗肿瘤药物[3-4]、炎症治疗药物[5],同时,这类化合物还具有潜在的治疗中风[6]、神经退行性疾病[7]、帕金森综合症[8]、老年痴呆[9]等作用,Harrison等人2009年7月在《Nature》杂志上报道雷帕霉素可以延长哺乳类动物老龄小鼠寿命的研究成果[10],立即引起各国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和高度兴趣[11],美国《Science》杂志把此项研究成果评选为当年十大科学进展之一,预计10年左右可望应用于人体。
含有哌可酰基的含氮大环内酯类微生物代谢产物具有相似的生物合成途径,它们都属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由典型的具有模块结构的I型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 PKS)催化合成内酯环碳链骨架,由单模块的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etase, NRPS)催化把哌可酸整合到内酯环骨架,并通过环化酶活性域使含哌可酰基的聚酮链内酯化从PKS/NRPS杂合酶上脱离,最后通过一些列氧化酶、甲基转移酶等进行侧链基团的修饰形成最后的活性产物,由于这类化合物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合成机制,特别是它们的作用机制独特带来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和临床应用前景,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一、微生物产生的含氮大环内酯类化合物1、Rapamycin(雷帕霉素, 西罗莫司/sirolimus)1975年,加拿大Ayerst试验室Vezina等在筛选抗真菌抗生素中,从太平洋复活岛土壤样品中分离到一株具有抗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等酵母样真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Microsporum gypseum)等丝状真菌活性的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NRRL5491)[12],并从其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含氮三烯3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真菌化合物(图1),即雷帕霉素。
1988年Delin 和Hargrave 受FK506独特大环内酯结构的启发, 根据FK506和雷帕霉素化学结构的相似性和均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特点,提出详细比较两种化合物的生物学功能,重新对雷帕霉素的免疫抑制活性进行研究。
历经25年,1999年9月FDA 批准美国家用产品公司(AHP )的雷帕霉素及其口服液作为器官移植抗排斥药物投放市场[13]。
2008年Goodfellow 等人采用形态学结合遗传学分析方法对雷帕霉素产生菌重新进行分类学研究,正式把产生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NRRL5491定名为Streptomyces rapamycinicus 新种[14]。
2、Tacrolimus (他克莫司,FK506)1983年美国FDA 批准真菌产生的十一环肽抗生素环孢素(Cyclosporin A )作为免疫抑制剂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成功应用于抑制骨髓移植受体的抗排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为器官移植治疗带来革命性的突破,免疫抑制剂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日本藤泽公司(Fujisawa )建立混合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生长、白细胞介素II 合成等模型,开展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筛选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新型化合物,1987年从大阪筑波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筑波链霉菌(Streptomyces tsukubaensis No. 9993)[15],其代谢产物能够抑制IL-2的合成[16],经过发酵、分离、纯化获得另一个含哌可酰基23元环大环内酯类化合物Tacrolimus (他克莫司,FK506)(图2)。
图1 雷帕霉素结构式 图2 FK506结构式生物学活性研究发现FK506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特性,其活性是环孢素的10-100O N O H 3C H 3C HO O O O H 3C OH OCH 3O OH H 3CO O CH 3CH 3CH 3OCH 3O N O H 3C HO O O O H 3C OH OCH 3OCH 3OCH 3CH 3CH 3O OH CH 3CH 21102131112627131517192022242527283289倍,预防各种器官移植所出现的排斥反应的效果优于环孢素。
1989年,美国匹兹堡大学Starzl器官移植中心将FK506首次在临床试用,1993年在日本上市,商品名普乐可复(Prograf)。
1995年经FDA获准后在多个国家正式使用,1999年获准在中国上市。
目前,普乐可复已广泛应用于肝脏、胰腺、肾脏、心脏、肺等实体器官移植的抗排斥作用。
3、Ascomycin(子囊霉素,FK520, 免疫霉素/immunomycin)继FK506之后,1988年藤泽公司又报道从另一株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subsp. yakushimaensis No 72381代谢产物中获得两个新的与FK506结构类似的23元环含哌可酰基大环内酯类化合物FR900520和FR900523(图3、4)[17]。
它们与FK506结构仅在内酯环C-21位上侧链不同,分别是乙基、甲基,而FK506该位置是烯丙基。
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显示两个化合物均有免疫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0.55 nM 和1.6nM,略高于FK506的0.23 nM。
低于3200nM对淋巴瘤EL-4体外没有细胞毒作用。
21 21图3 FR900520结构式图4 FR900523结构式两个化合物对细菌和酵母样真菌均没有抗菌活性,对丝状真菌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 IFO 5840)显示较强抗菌活性,MIC分别为0.03μg/ml and 0.3μg/ml。
FR900520能够明显延长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并显现量效关系。
1992年Morisaki等人证实FR900520与Arai等人1962年报道的从吸水链霉菌子囊霉素变种(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var. ascomyceticus ATCC14891)中发现的抗真菌抗生素子囊霉素(Ascomycin)同质[18]。
4、Meridamycin(美立霉素)由于环孢素、FK506和雷帕霉素等微生物来源的免疫抑制剂的临床成功应用,引起各国科学家广泛关注,试图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发现选择性更强、毒性更低的新型免疫调节剂。
特别是把FK506和雷帕霉素共同的结合靶标FKBP12作为研究基础开展广泛的化合物筛选,1994年和1995年,瑞士山道士公司Fehr[19]和美国默克公司Salituro[20]等人先后报道从两株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A 91-261 402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F-004081)代谢产物中发现一个新的29元环含哌可酰基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命名为Meridamycin(美立霉素)(图5),内酯环含有1分子哌可酰基和相连的环半酮缩醇结构(图5蓝色部分),这部分结构可能是FKBP12结合的关键基团,与雷帕霉素完全相同,而与FK506仅相差一个氧甲基。
Meridamycin能够竞争性抑制FK506与FKBP12结合,IC50为1.0 ng/mL,但其本身没有免疫抑制活性,能够拮抗FK506和雷帕霉素的免疫抑制活性,因此可能作为K506和雷帕霉素过量服用的解毒剂,另外还发现其可作为皮质激素的增效剂用于治疗皮肤炎症和增生。
作为非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应性皮炎,FK506和FK520的半合成衍生物吡美莫司(Pimecrolimus)(图6)已获准上市,被誉为外用糖皮质激素后皮肤科治疗最重要的突破之一。
图5 Meridamycin结构式图6 Pimecrolimus结构式研究发现Meridamycin及其衍生物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帕金森综合症(Parkinson’s disease)、创伤性和缺血性神经损伤,促进神经再生和神经保护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美国惠氏公司已就此申请了专利保护[21]。
5、Antascomicins瑞士山道士公司上世纪八十年代研发成功十一环肽抗生素环孢素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治疗之后,他们又利用子囊霉素、FK506和雷帕霉素这类化合物通过与免疫亲合蛋白(immunophilin)结合发挥免疫抑制活性的作用机制,广泛筛选能够与此类蛋白结合的微生物代谢产物,继1994年报道发现Meridamycin后,1996年又报道从12000株放线菌中发现一株从采自中国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的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sp. A92-306401)[22],其发酵液中分离得到5个与FK506结构类似新的23元环含哌可酰基大环内酯类化合物Antascomicins(图7)。
R1R2R3nantascomicin A =H =H =H 2antascomicin B =OH =H =H 2antascomicin C =OH =CH3=H 2antascomicin D =H =H =H 1antascomicin E =H =H =OH 2图7 Antascomicins结构式Antascomicins具有很强的FKBP12结合能力,除了内酯环上哌可酰基被脯酰基取代的Antascomicin D外,其余4个化合物与FKBP12结合能力与FK506和雷帕霉素相当,Antascomicin D结合力低5-10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显示Antascomicins没有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在FK506相同剂量条件下无抑制白细胞介素II合成的活性,也没有类似雷帕霉素抑制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增殖活性。
同meridamycin一样,Antascomicins能够拮抗FK506和雷帕霉素的活性,特别是对雷帕霉素,等摩尔浓度的Antascomicin B或者C即可抵消雷帕霉素体外活性。
6、Nocardiopsins2010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Capon等人[23]从55米深处海洋沉积物中分离得到一株拟诺卡氏菌(Nocardiopsis sp. CMB-M0232),该菌种在不含海水的培养基中产生两个22元环含哌可酰基大环内酯类化合物nocardiopsin A和B(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