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选择题

合集下载

《春望》杜甫赏析习题

《春望》杜甫赏析习题

《春望》杜甫赏析习题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作者】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唐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所产生的伟大诗人。

他亲身经受了八年安史战乱之苦,因而社会的动乱、中下层人的苦难、对国事的忧愤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等,都交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巨作中。

后人评杜诗为“诗史”,称杜甫为“诗圣”。

【背景】安史之乱:公元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

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

“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社会阶级矛盾加深了。

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主旨】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春望》诗歌鉴赏选择题

《春望》诗歌鉴赏选择题

《春望》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2015•抚顺)选出对杜甫《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试题中的“望”字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

诗人观望到“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家人团聚B.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战乱中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D.尾联中写“白头”,而且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并非写实,而是用夸张手法突出自己的苍老之态2.(2015•铁岭)选出下列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当时被叛军掳至长安。

B. 首联描写了作者到长安后看到的残破不堪、乱草丛生的悲凉景象。

C.“家书抵万金”既写出了家书难得的现实,也表达了作者希望战乱早日平息,盼望得到家人消息的迫切心情。

D. 尾联叹息衰老,直接抒发了作者强烈的忧国忧民和思亲之情。

3.对《春望》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A. 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

B. 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 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D. 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4.下面对《春望》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 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 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 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5.对下面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城春草木深”写出了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是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说自安史之乱以来,战火不断,家人的平安让人倍加惦念,以夸张手法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春望》杜甫习题及答案

《春望》杜甫习题及答案

《春望》杜甫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春望》杜甫【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承上启下,表明诗人移情于物,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春天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了诗人的优国和思亲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选择题:1、《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解析】D诗人没有收到家书,更没有喜悦。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作者看到花,听到鸟鸣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单招古诗鉴赏试题答案

单招古诗鉴赏试题答案

单招古诗鉴赏试题答案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的名句?A.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B.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描绘的是庐山瀑布的什么特点?A. 高峻B. 壮观C. 清澈D. 湍急3.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思乡之情B. 壮志未酬C. 忧国忧民D. 旷达豁达二、填空题1. 请填写《静夜思》中的名句:床前明月光,_________。

2. 请填写《悯农》中的名句:春种一粒粟,_________。

三、简答题1. 请简述《江雪》这首诗的意境和诗人柳宗元的创作背景。

2. 请分析《将进酒》中李白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人生的态度。

四、论述题1. 《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请论述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

2. 请结合《滕王阁序》的创作背景,分析王勃如何通过这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

答案:一、选择题1. B2. B3. D二、填空题1. 疑是地上霜2. 秋收万颗子三、简答题1. 《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面雪景的宁静画面,诗人柳宗元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尘世纷扰的超脱。

这首诗作于唐代,当时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身处逆境,但诗中并未流露出悲观的情绪,反而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2. 在《将进酒》中,李白用豪放的笔触,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及时行乐的哲学思考。

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句,既描绘了黄河的壮观景象,又暗喻了人生的无常。

李白通过这首诗,鼓励人们要把握当下,尽情享受生活。

四、论述题1. 《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上。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

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

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以下哪一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A. 四月十六日天气晴B. 四五花时节C. 一年中计较不如其他季节D. 万里悲秋常作客答案:B2. 根据诗句“去年老守经纶守,意气风发还少年”可以推测杜甫写春望时的心情是:A. 焦虑不安B. 幸福满足C. 高兴愉悦D. 忧郁迷茫答案:A3. 以下哪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A. 每逢佳节倍思亲B. 忍将沧海换桑田C. 南风不竞百花开D. 春城无处不飞花答案:B第二部分:填空题4.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中的“逆旅”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世间的驿站、旅程5. “侯门一入深如海”中的“侯门”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权贵之家6. 填入适当的词语:“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空回”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百年苦短歌慈航第三部分:简答题7. 请简要解释杜甫在《春望》中所表达的主题。

答案:杜甫以春望为背景,展现了唐朝的衰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心。

诗中通过对大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关怀。

诗人深感时光流逝,英才匮乏,朝政腐败,国家危在旦夕。

他希望通过诗歌唤起人们的警醒、唤起国家的责任感,呼吁人们共同努力,为改善局势而奋斗。

8. 试分析下面这句诗的意义:“梦梦远书吏,况值边臣俭。

”答案:这句诗意味着诗人杜甫身世复杂,面对朝廷官僚体制时常感到无奈和寒酸。

他以“梦梦远书吏”形容自己,表达了他对官僚体制和职位的无论和期待。

而“况值边臣俭”一句,则指的是边境官员生活俭朴、廉洁的形象。

通过对比,杜甫既惋惜自己的身份地位,也表达了对廉洁官员的赞扬。

第四部分:问答题9. 根据你对《春望》的理解,你认为杜甫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答案:《春望》是杜甫借由描绘春天景象来表达对时局和国家命运的担忧。

他以优美的语言和形象描绘,表达自己对权贵之家的失望、对天下艰难的思考、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24.诗词五首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4、赤壁/杜牧2、春望/杜甫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3、雁门太守行/李贺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饮酒》是陶渊明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B.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匕“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本诗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解析】C道理:即使在闹市居住,只要内心追求宁静自由,就仿佛住在山水田园只中一样。

2.下列理解有误的—项是(B)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解析】B错误,应是:只要内心追求宁静自由,就仿佛住在山水田园只中一样。

《春望》阅读答案

《春望》阅读答案

《春望》阅读答案1汉寿城春望①刘禹锡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本诗是作者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

汉寿城,朗州古城。

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

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

④华表:指路的路牌。

④才:隐约。

⑤东瀛:东海。

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

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条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扯的景象。

D.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

E.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2.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

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

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答案】1.AC2.相同点:遥望春景的荒芜和破败、凄凉。

不同点:①《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

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

⑧《春望》描写景物和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全诗写景。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B项,“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有误;颔联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

牧竖烧刍狗予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

符人着石麟于陌止。

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盼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

《春望》赏析与选择题练习

《春望》赏析与选择题练习

《春望》赏析与选择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文题解读《春望》题目点明了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春天;“望”是看的意思,点明这首诗写的是在春天看到的景象。

题目简洁凝练。

二、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三、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发动叛乱。

次年六月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八月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不料途中为叛军所俘。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四、逐句理解赏析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译句:都城沦陷,山河依旧,春天长安城里草木凄清。

赏析理解:首联写“望”中所见:国破家亡,都城满目萧然,荒草丛生,一片萧瑟悲凉的景象。

这联在内容上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国破”的颓壁残垣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比强烈,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心。

译句:感伤国家时局,见花而飞溅热泪,悲恨亲人离散,闻鸟鸣而惊乱人心。

赏析理解:领联感时恨别,寓情于景,触目伤怀。

突出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是寓情于景的名句。

颔联触景生情,用见花“溅泪”和闻鸟啼“惊心”衬托,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忧伤痛苦的心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译句:战事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烽火,这里指战事。

赏析理解:颈联写诗人思亲之深情。

他用“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家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此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句:满头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赏析理解:尾联借搔头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五、主旨理解:《春望》形象地描述了安史之乱中诗人被困长安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望》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2015•抚顺)选出对杜甫《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试题中的“望”字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

诗人观望到“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家人团聚B.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战乱中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D.尾联中写“白头”,而且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并非写实,而是用夸张手法突出自己的苍老之态2.(2015•铁岭)选出下列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当时被叛军掳至长安。

B. 首联描写了作者到长安后看到的残破不堪、乱草丛生的悲凉景象。

C.“家书抵万金”既写出了家书难得的现实,也表达了作者希望战乱早日平息,盼望得到家人消息的迫切心情。

D. 尾联叹息衰老,直接抒发了作者强烈的忧国忧民和思亲之情。

3.对《春望》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A. 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

B. 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 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D. 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4.下面对《春望》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 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 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 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5.对下面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城春草木深”写出了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是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说自安史之乱以来,战火不断,家人的平安让人倍加惦念,以夸张手法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白头”是虚写,其时诗人才45岁,以夸张手法抒写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6.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A.这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写“感时”,后两联写“恨别”,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B.首联言明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着一“深”字,叫人满怀凄然。

颔联以一特写镜头,将无情的花鸟化为有情,更突出了诗人悲痛之深切。

C.一个“望”字统领了前四句的内容。

诗人的视域由远而近,由小到大,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像也由部分到整体,由浑浊到清晰。

D.颈联结构工整,感情浓郁,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又盼家书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尾联以诗人的情态作结,用一“搔”字,更显示了其愁苦之心。

7.以下对诗歌《春望》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残破不堪,山河并没有被破坏;春天降临到长安城,因长久无人料理导致乱草丛生。

这一联在写景中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遭到破坏以后的失望之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D.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是写实,“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这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8.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

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

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9.对“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

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

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

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

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10.请选出对杜甫《春望》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A.“草木深”表面上是写春天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B.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木到花鸟。

C.这首诗的第五句和第六句写诗人在战火连绵的时期收到家书,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作者读家书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D.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11.选出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安危的时刻牵挂。

B.颔联写诗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都是为了表达他感时伤世的情怀。

C.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眼前却呈现出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象。

D.尾联说诗人白发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足见他衰老得很快,而这又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12.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13.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14.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15.下面对《春望》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联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定下了高昂的爱国基调。

B.“家书抵万金”一句出自肺腑,情真意切,能很自然地引起读者共鸣,故千古流传。

C.诗的前四句写景,饱含感叹;后四句写思念亲人的境况,充溢离情。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16.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17.(2011•本溪)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18.(2016•雅安)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感情强烈,情景兼具,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C.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

D.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保家卫国的感情。

20.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之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黄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2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B.首联即扣住“望”字,所望之景“国破”和“城春”形成强烈的反差。

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C.诗歌运用了对偶、拟人、反衬等表现手法。

D.尾联写诗人“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

这种愁情皆因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诗人忧愤难解。

22.赏析《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