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领导权问题

合集下载

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看“党领导一切”原则

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看“党领导一切”原则

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看“党领导一切”原则作者:罗平汉楚向红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第12期文_ 罗平汉楚向红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就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党领导一切”的原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提出并逐步发展的。

对于这一问题,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曾有过许多深刻的论述,重温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党领导一切”这一重要原则,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领导权问题的初步提出“党领导一切”这个命题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925年1月召开的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大会通过的《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

”但是,提出领导权问题并不等于已经取得国民革命的领导权。

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放弃了对国民革命的领导权特别是对军队和政权的掌握。

经过大革命的失败,共产党人懂得了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下决心建立自己领导的军队与政权,并且开始明确军队与政权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党的领导。

1927年9月,毛泽东在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去井冈山的途中,领导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班、排设党小组,支部建立在连上,营、团建立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由同级党组织的书记担任,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开始确立党对军队的领导地位。

在开创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红四军内部就如何建党建军的问题展开一场争论。

毛泽东当时在一封信中,将争论的问题归纳为十四个方面,并且强调“个人领导与党的领导,这是红四军党的主要问题”。

在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对红四军党内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提出批评并强调,“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这篇小文章,划分出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按照时间顺序,共列出了会议,文章和决议。

这些内容,对于考生们理清学习思路、提高复习效率、争取考试高分,相信会有显著的帮助。

一、中共创立时期和国民革命时期(从1921年至1927年),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1921年,上海中共一大。

中共成立。

会议提出要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任务和奋斗目标。

1922年,上海中共二大。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出中国革命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1923年,广州中共三大。

决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1925年,上海中共四大。

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1927年8月7日,武汉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罢免陈独秀,选举瞿秋白为书记。

毛泽东会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之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5.12《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分析中国社会的各阶级状况及其在革命中的地位;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1927.3《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分析了农民的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指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二、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从1927年至1935年),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

1929年12月,福建古田会议即红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

毛泽东就军队管理问题提出重要思想,确定“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

1931年11月,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毛泽东当选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毛泽东被选为三人军事小组成员,开始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会议在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如何理解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如何理解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4、如何理解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问题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

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既然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什么要由无产阶级来领导?二、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三、无产阶级为什么必须同资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才能解决领导权的归属问题?我们结合多年来的教学体会,拟就上述问题予以阐释。

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无产阶级领导问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一般意义上讲应由资产阶级领导,中国资产阶级也曾经充当过这一领导角色。

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20世纪20年代起,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取代资产阶级担负起领导责任,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民主革命领导权问题上出现的独特历史现象。

为什么会形成这一现象呢?首先,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

为了完成这两大任务,中国近代各阶级、各阶层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英勇的抗争。

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战争到义和团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这些斗争和探索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特别是辛亥革命,提出了比较完备的三民主义纲领,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缔造了中华民国,从而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辛亥革命并没有使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和民族独立,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继辛亥革命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虽为重建民主共和制度做过不懈的努力,曾先后发动和组织“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其结局同样归于失败。

“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

”这就表明,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证明,农民和资产阶级都不能担当起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责任。

中国抗日战争的领导权问题

中国抗日战争的领导权问题

200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说:“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烽火。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这是许多年来我党领导人第一次正面阐明了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在战场上分别承担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战略任务,是客观的历史评价,不仅有极好的政治影响,也具有学术上的指导意义。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两大战场,在对日作战上始终实施着全面的战略配合,在取得抗战胜利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战略支撑的作用。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战略配合,展示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共同抗敌的英勇气概,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由此引出一个问题:两个战场的支撑力量是什么?这就涉及抗日战争中的领导权问题。

抗日战争中的领导权问题,是一个长期有争议的老问题。

我们过去强调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台湾学术界则只承认国民党的领导作用。

对抗战历史中的这个重大原则性问题的不同认识,至今还影响着海峡两岸的人们。

在抗战胜利65周年之际,我们应该冷静地、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和推动全民族抗战的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两个领导中心。

正是这两个领导中心构成了两大战场的政治保障。

关于抗战期间存在两个领导中心的基本观点如下: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企图灭亡中国。

中华民族面临存亡绝续的问题。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进行的中华民族解放战争。

因此,抗日战争既是民族战争,也是人民战争,这是对抗日战争的基本定性。

从民族战争的全局来看,中华民族内部各党派、各政治团体和政治势力,只有团结一致,共同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才有出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及领导权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及领导权问题

Q: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Q: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由于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们不愿意也不能够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离开了工人阶级的领导,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的。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

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

一是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因此,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得坚决和彻底;二是它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强大革命力量的形成;三是它的成员中的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使得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

洛川会议是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

洛川会议是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

洛川会议洛川会议是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战局变化急剧。

日本侵略军于7月底占领平津地区,8月中旬,又在华北的平绥铁路东段和华中的上海地区,展开新的战略进攻。

但是,国民政府在日军大规模战略进攻面前,仍不愿发动民众和改革政治。

[1]在此紧迫的形势下,为推动全国抗战的顺利发展,中共中央于8月22日至25日,在陕西省洛川县冯家村召开了由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关向应、刘伯承、贺龙、博古、彭德怀、张浩、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张文彬、萧劲光、林伯渠、徐向前、周建屏、傅钟、凯丰、张国焘、周昆等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和各方面主要负责人共23人出席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

[1]主要内容会议由张闻天主持。

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同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报告,深刻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势,指出抗日战争将是艰苦的持久战,提出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所采取的政治路线和基本方针。

关于军事问题。

报告指出红军在国内革命战争中已经发展为能够进行运动战的正规军。

但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把过去的正规军和运动战变为分散使用的游击军和游击战。

他提出红军的基本任务是:(1)创建根据地。

(2)钳制和相机消灭敌人。

(3)配合友军作战(主要是战略配合)。

(4)保存与扩大红军。

(5)争取民族革命战争领导权。

他指出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有利条件下集中兵力消灭敌人兵团,以及向平原发展游击战争。

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是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山地战要达到建立根据地,发展游击战争的目的,小游击队可到平原区发展。

关于国共关系问题。

报告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浅谈抗日战争的领导权问题

浅谈抗日战争的领导权问题

抗 日战争 的 胜 利是 中 国人 民 自鸦片
战 争 以来 取 得 的最 伟 大 、最 彻底 的 一 次 民族 革 命 战 争 的胜 利 。半 个 世 纪 的风 云 已使 战 争 的硝 烟 荡 然 无 存 ,然 而 今 天 ,
当人 们 回 顾 历 史 的 时候 不 禁 要 问 : “ 八
迫 于 战线 过长 、兵 力不 足 , 不 得 不 由全 战 的 最后 胜 利 。
为 国 民 革 命 军 , 接 受 国 民 党 政 府 的 领 战 领 导 权 的转 移 。尤 其 是两 党 代 表 了相
导 ,并承 认 蒋介 石 为最 高 统 帅 。 战 , 国 民党 并不 是真 正 的 、 自始 至 终 的 领 导 者 。 因 为 以 国 民党 片 面抗 战 的路 线
得 八 年 抗 战 的胜 利 昵 ?而共 产 党 在 抗 战 抗 日统 一 战 线 。 国 民党 借 其 强 大 的 政
初 期 力 量 薄 弱 ,更 难 以区 区几 万 人 之 躯 治 、 军事 力 量 和政 府 几 十 年 来 在 民众 中
去 同强 大 的 日寇 进 行 角 逐 ,焉 能 领 导 全 否 也 。 纵观 当时 的 中 国 ,有 能 力 者 ,非
军 、新 四 军也 全 力 克敌 ,接 受 日伪 军 的
节 败 退 丢 城 失 地 ,但 抵 抗 并 没 有 停 止 ,

直 战 至 战 略 相 持 阶 段 的 到 来 。相 持 阶
段 的 到 来 , 使 八 路 军 、 新 四 军 能 在 敌 后
投 降 。 至此 抗 战 的 领 导权 发 生 了 根 本 变 国 共 两 党 两 元 领 导 。 而 14 9 5年 春 中 共
二 、战略 相 持 阶段 1 3 年 秋 抗 战 进 入 相 持 阶段 。 日军 98 面 进 攻 转 为重 点进 攻 ,并 认 识 到 “ 北 华 之 共军 ,为最难对 付 ” ,从 此 采 取 不 同

论三三制

论三三制

论“三三制”摘要: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三三制”政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政权建设的一次伟大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战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也为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为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所贯彻的民主思想也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民主执政一、“三三制”政权思想提出的背景(一)提出的原因1.实行“三三制”是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的需要。

自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由于敌强我弱,而且侵华政策蓄谋已久,在战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就侵占了华东、华中、华南大片领土,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严重关头。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国共两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个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少,军队不分内外左右,政治不分阶级党派的抗日救国的局面就朝气蓬勃地呈现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

“三三制”政权的建立,树立了一个抗日民主政权的样板,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实行“三三制”既符合中国当时的社会特征,又是争取各阶层力量支持的需要。

毛泽东强调:“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

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的、垄断一切的权利。

”1940年7月,毛泽东和其他中共重要领导人都先后公开声明:共产党在敌人后方消灭伪政权建立抗日政权时,应该采取我党中央所决定的“三三制”,不论政府人员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而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一。

正因为如此,“三三制”政权得到了各阶级、阶层的热烈拥护,许多地主富农也与贫雇农、中农一样,相当踊跃地参加选举,参加到政权中来。

3.实行“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孤立顽固势力,争取中间势力的有效途径。

抗战使国共两党成功地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但这种合作是建立在阶级对抗的基础上的特殊合作,时时有破裂的危险存在,必须以阶级斗争促民族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抗日战争的整体大局中, 在抗日战争的整体大局中, 国民党、 国民党、共产党都起着领导性 的作用, 的作用,这个作用都是全局性 的。
国民党领导中心论
• 蒋介石集团掌握着国家政权,国民政府 是当时国际国内所承认的唯一合法证权。 • 蒋介石掌握着国家的军队,具有正面抵 抗日军的各种基础。 • 蒋介石政府与国际间的联系。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
•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 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从1937年7月的卢沟桥事变,到 1938年10月的广州、武汉失守,中国 的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这个时期 内日军的主要作战对象是国民党军队, 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 武汉等一系列大战役。
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这个时期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国民党重申坚持持久抗战。同时发动 了几次大型战役,如桂南、枣宜会战 以及1941年开始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作 战。
共产党领导中心论
• 共产党倡导、推动并始终坚持了抗日民族 共产党倡导、 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使民族战争所必需的国内团结 能够维持下来 • 共产党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动员敌后地 共产党指挥八路军、新四军, 区的广大人民群众, 区的广大人民群众,担负着敌后战场的作 战任务 • 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利用各种宣传文 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 化的形式, 化的形式,对全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的 政治动员, 政治动员,形成了全国高涨的抗战热情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 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这是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正面战场和敌后战 场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两大战场,在对日作战 上始终实施着全面的战略配合,在取得抗战胜利 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战略支撑的作业。由于这是 两个泾渭分明的党派领导的战争,因此就出现了 一个问题:战争领导权的归属问题 战争领导权的归属问题。 战争领导权的归属问题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主要以游击战争为 主,在战争防御阶段起辅助阶段,牵制了 日军大批兵力;在战略相持阶段称为主要 的抗日作战方式,迫使日军逐步将兵力用 于打击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同时游击战 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两个领导中心的不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位
国民党、共产党两个领导中心,它们所 处的地位不同,能够起作用的方面不一样, 不是一个从属一个,又都是不可缺少的。 这两个领导中心,不是一时一刻起作用的, 都是全面的、全局的,是贯彻抗战始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