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布局与管理

合集下载

新生儿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病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新生儿病室应相对独立,临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布局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二、新生儿病房分医疗区和辅助区。

医疗区包括普通病室、隔离病室和治疗室等;辅助区包括清洗消毒间、接待室、配奶间、新生儿洗澡间(区)等。

各区域划分明确,严格管理。

三、床位数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无陪护病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2m2,床间距不小于1m。

有陪护病室应当一患一房,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m2。

四、病房入口处应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严格洗手、消毒、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

患呼吸道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皮肤有伤口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新生儿接触。

五、病室内配备必要的清洁和消毒设施,每个房间内至少设置1套洗手设施、干手设施或干手物品,洗手设施应当为非手触式。

六、建立健全感染控制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护理技术规范、操作流程,并在进行诊疗、护理过程中严格落实。

七、感染与非感染患儿分开安置;对高危新生儿有保护性隔离措施。

疑似感染的新生儿应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尽量单间隔离;隔离患儿床头应挂隔离标识,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出院后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八、配奶间环境设施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配奶间工作人员应当经过消毒技术培训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九、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

接触患儿前后均应实施手卫生。

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十、新生儿病房(室)室温应保持在22°C~24 °C,相对湿度为55%~65%;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

医院儿科病区护理单元设置布局与管理要求

医院儿科病区护理单元设置布局与管理要求

医院儿科病区护理单元设置布局与管理要求【设置与布局】儿科病区应独立设置,尽可能设于住院部的第一层,有单独的出入口,病区大门安装保险锁,两面开启,以便管理。

病房设计注意通风、采光、安全和童趣化。

地面选择防滑、便于清洗和消毒的材料。

墙壁颜色柔和,装饰小儿喜爱的卡通图案。

根据需要设普通病室、新生儿室、抢救室、重症监护室、隔离观察室、办公室、治疗室、配膳室、娱乐室、家属接待室、仪器室、储藏室、更衣室、值班室等。

配置呼叫系统、供氧吸引装置、空调、非手触式洗手设施。

配备常用急救仪器设备及药物,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雾化器等。

1.普通病室床位数以30~40张为宜。

每张病床占用面积、床间距等要求同普通病区。

2.新生儿室无独立新生儿病区的医院设置新生儿室,设在儿科病区的一端,具体参照“新生儿病区”设置与布局。

3.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按需设置床位数(标准监护病房以9~12 张床位适宜),床间距≥1m,相邻床位用隔帘隔开。

通常采用半环形设置,中央为护士工作站,周围为监护床;另设隔离室,隔墙为玻璃门窗。

设置工作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分监护区、治疗室(区)、污物区,分区明确,洁、污分流。

4.隔离观察室设两道门,入口处有洗手设施、隔离衣柜、更鞋处,室内病床不得多于2张,设专用卫生间、医疗用具消毒柜。

5.护士站设在病区中央,邻近 PICU和治疗室。

6.娱乐室房间光线充足,室内设小桌椅,各种便于洗刷、消毒和安全的玩具、简单的教具、画报供患儿玩赏和恢复期儿童开展娱乐活动、复习功课。

7.卫生间有条件的设坐式便器,备较小幼儿使用的便盆椅。

【管理要求】1.同普通病区管理要求。

2.建立健全本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质量标准并贯彻落实。

3.病房环境适合小儿心理、生理特点,可张贴或悬挂卡通画,尽可能人性化布局。

4.病房保持室温22℃~24℃,相对湿度50%~60%。

5.病房安全管理(1)陈设符合要求,有防坠床、防跌倒等安全设施。

人民医院新生儿科(NICU)管理制度

人民医院新生儿科(NICU)管理制度

人民医院新生儿科(NICU)管理制度1.新生儿监护病房应当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 工作区域可分为医疗区、更衣区、配奶区、新生儿洗澡区, 新生儿病房应当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 谢绝家属探视。

2.配备必要的清洁和消毒设施, 病房内洗手设施及干手设施均应为非手触式。

3.工作人员上班时要衣帽整齐, 换工作鞋、洗手、戴口罩、帽子。

患有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调离新生儿病房, 防止交叉感染。

4.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技术操作, 进入新生儿病房前、接触新生儿前后、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要求洗手或使用手消。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疑污染操作时应戴手套, 操作结束后应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5.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 避免造成院内感染, 对高危新生儿、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新生儿, 有多重耐药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

6.加强隔离措施, 发现特殊感染(如气性坏疽, 多重耐药菌珠等)或传染病患者, 要按传染病的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

腹泻、脓疱疮、性病等任何原因需要床边隔离者应有床边隔离标识。

7.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 定期对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暖箱内壁、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 监测结果不合格时, 应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 如存在严重隐患, 应当立即停止收治患儿, 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8.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听诊器、浴巾等。

9.加强患儿的基础护理, 预防感染, 护理顺序依次为早产儿、无感染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隔离新生儿。

10.人工喂养时做到奶嘴、奶瓶一用一消毒(或使用一次性奶瓶、奶嘴), 鼻饲用的注射器每次更换, 鼻饲管按要求定期更换。

11.每日清洁拖地不少于2次, 物体表面保持清洁, 抹布、拖把专用。

12.保持室内清洁、整齐、温湿度适宜, 温度:24-26℃, 湿度:55-65%。

新生儿科病房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病房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病房管理制度一、引言新生儿科病房是医院提供给新生儿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的重要场所。

为了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提高医疗质量,制定和执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新生儿科病房管理制度,确保新生儿得到最佳的医疗护理。

二、病房管理1. 病房布局1.1 病房应具备足够的空间,保证新生儿及其家属的舒适度。

1.2 病房内应设有洗手间和婴儿护理区,方便医护人员进行护理工作。

1.3 病房内应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确保及时应对紧急情况。

2. 病房卫生2.1 病房应保持干净整洁,无异味,定期进行消毒和通风。

2.2 床单、毛巾等物品应定期更换和清洗,保持卫生。

2.3 医护人员应按规定程序进行手卫生,确保操作无菌。

3. 病床管理3.1 病床应保证新生儿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床垫应符合卫生要求。

3.2 病床应定期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3.3 床单、枕套等物品应定期更换和清洗,保持干净卫生。

4. 医护人员管理4.1 医护人员应具备专业的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技能,定期接受培训和考核。

4.2 医护人员应遵守医院纪律,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

4.3 医护人员应做好病情记录和交接班工作,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5. 家属管理5.1 家属应遵守病房规定,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5.2 家属应接受医护人员的指导,正确参预新生儿的护理工作。

5.3 家属应保持病房内的肃静和整洁,避免干扰其他患者。

6. 医疗质量管理6.1 病房应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定期进行内部评估和外部审核。

6.2 病房应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6.3 病房应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医疗安全问题。

7. 紧急情况处理7.1 病房应制定紧急情况处理预案,明确各类紧急情况的处理流程。

7.2 医护人员应定期进行紧急情况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7.3 病房应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确保及时救治。

新生儿病房管理

新生儿病房管理

新生儿病房管理一、引言新生儿病房是专门为新生儿提供医疗护理和监测的特殊病房。

良好的新生儿病房管理对于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生儿病房管理的标准格式,包括病房布局、设备要求、医护人员要求、感染控制措施等。

二、病房布局1. 病房应具备良好的通风和光线条件,确保空气流通和光线充足。

2. 病房内应设置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保持舒适的环境。

3. 病房内应具备足够的空间,以容纳新生儿的床位、储物柜、工作台等设施。

4. 床位之间应有足够的隔离空间,以确保新生儿的隐私和安全。

三、设备要求1. 床位:每一个新生儿应有独立的床位,床位应具备可调节的床板和便于清洁的材质。

2. 监测设备:病房内应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如呼吸监测仪、心电监护仪、体温计等,以及相应的配套设备和耗材。

3. 医疗设备:病房内应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如吸引器、氧气供应设备、静脉输液泵等,以提供必要的医疗支持。

4. 储物柜:每一个床位应配备储物柜,用于存放新生儿的个人用品和医疗用品。

四、医护人员要求1. 医生:病房应有专职的儿科医生或者新生儿专科医生负责管理和指导病房工作。

2. 护士:病房应有足够数量的专职护士,具备儿科护理经验和新生儿护理技能。

3. 护理人员配备:根据病房床位数量和患者病情,合理配置医护人员,确保病房的正常运转和患者的安全。

五、感染控制措施1. 洗手设施:病房内应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包括洗手盆、洗手液和干手纸等。

2. 消毒措施:病房内应定期进行消毒,包括床位、设备、用具等的消毒,以确保病房的清洁和无菌状态。

3. 隔离措施: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新生儿,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单独隔离床位、穿戴防护服等。

4. 医护人员健康管理:医护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避免传染病的传播。

六、总结新生儿病房管理的标准格式包括病房布局、设备要求、医护人员要求和感染控制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良好的新生儿病房管理能够提供安全和舒适的医疗环境,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发展。

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

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

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卫医政发 [XXXX] 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新生儿病室的建设与管理,提高新生儿医疗护理服务质量,保障新生儿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新生儿病室是医疗机构中专门为新生儿提供医疗、护理、康复服务的场所,是新生儿医疗护理工作的基础。

第三条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应遵循安全、高效、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满足新生儿及其家庭的需求。

第二章新生儿病室建设第四条新生儿病室建设应按照以下标准进行:一、选址与布局1. 选址:新生儿病室应远离污染源,便于新生儿就诊、家属探视,且交通便利。

2. 布局:新生儿病室应分为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各区域之间应有明确界限,并采取有效隔离措施。

二、建筑与设施1. 建筑面积:新生儿病室建筑面积应满足实际需求,每张床位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

2. 环境与设施:新生儿病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保暖、降温等条件,室内温度保持在2226℃,湿度保持在55%65%。

同时,应配备完善的医疗设施、护理设备、康复设备等。

3. 安全设施:新生儿病室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如防滑、防摔、防触电等,确保新生儿安全。

三、人员配备1. 医疗人员:新生儿病室应配备具有新生儿专业知识的医师、护士等医疗人员,其中医师不少于2名,护士不少于5名。

2. 护理人员:新生儿病室护士应具备相关专业资质,且经过新生儿护理培训。

第五条新生儿病室建设应注重以下方面:一、信息化建设:新生儿病室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医疗、护理、康复等信息的实时监控、查询、统计、分析。

二、绿色环保:新生儿病室建设应注重环保,采用绿色建筑材料,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三、人文关怀:新生儿病室应注重人文关怀,为新生儿及其家庭提供温馨、舒适的环境。

第三章新生儿病室管理第六条新生儿病室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规范化管理:新生儿病室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护理、康复等工作流程。

新生儿科病房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病房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病房管理制度一、引言新生儿科病房是医院内专门为新生儿提供医疗护理的特殊病区。

为了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提高医疗质量,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生儿科病房的管理制度,包括病房设施、人员配置、护理流程、医疗记录等方面的内容。

二、病房设施1. 病房布局:新生儿科病房应设有合适的空间布局,包括病床区、护士站、家属休息区等。

病床区应保持通风、明亮,并设置适当的隔离区域。

2. 病床设备:每张病床应配备适当的医疗设备,如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等。

设备应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

3. 温湿度控制:病房内应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以提供舒适的环境给新生儿。

温度应保持在24-26摄氏度,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

三、人员配置1. 医生:病房应配备有专业的新生儿科医生,能够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包括诊断、治疗和手术等。

2. 护士:病房应配备有经验丰富的新生儿护士,能够进行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包括喂养、换尿布、监测生命体征等。

3. 营养师:病房应配备有专业的营养师,能够根据新生儿的需求,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并提供相应的营养咨询。

四、护理流程1. 入院流程:新生儿入院时,应进行详细的入院评估,包括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的测量,以及新生儿的一般状况的检查。

同时,向家属介绍病房的设施和管理制度。

2. 护理计划:根据新生儿的病情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包括喂养、护理、药物给予等方面的内容。

护理计划应定期评估和调整。

3. 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根据护理计划,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包括定时喂养、保持床铺整洁、定期更换尿布、定时监测生命体征等。

4. 家属指导:护理人员应向家属提供新生儿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包括正确喂养方法、日常护理技巧等。

并鼓励家属参与到新生儿的护理中。

五、医疗记录1. 病历记录:对每位新生儿的病情、治疗过程和护理措施等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入院记录、护理记录、医嘱执行记录等。

新生儿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

新生儿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

新生儿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一、引言新生儿病房是医院中专门用于接收和治疗新生儿的重要部门。

为了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建设和管理新生儿病房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指南。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生儿病房的建设和管理指南,包括病房的规划与设计、设备设施的配置、人员配备和培训、感染控制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二、病房规划与设计1. 病房布局:新生儿病房应根据不同级别和类型的病房需求,合理划分不同区域,包括重症监护区、中度监护区、普通病房区、家庭陪护区等。

2. 病床数量:根据每年新生儿出生率和病床周转率,合理确定病床数量,确保能满足患儿的需求。

3. 病床间距:病床之间的间距应符合卫生部门的规定,确保患儿和护理人员的活动空间。

4. 空气质量控制:病房应具备良好的通风系统和空气净化设备,确保空气质量符合卫生要求。

5. 照明和噪音控制:病房应具备良好的照明设施和噪音控制措施,为患儿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三、设备设施的配置1. 婴儿床:选择符合卫生要求的婴儿床,确保患儿的安全和舒适。

2. 监护设备:配备适当的监护设备,包括呼吸监护仪、心电监护仪、体温监测仪等,以便及时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

3. 氧气供应系统:确保病房内有足够的氧气供应,配备氧气供应系统和各种规格的氧气面罩、导管等。

4. 输液设备:配备安全可靠的输液设备,包括输液泵、输液管路、输液针头等。

5. 消毒设备:配备适当的消毒设备,确保病房的卫生和消毒工作得到有效执行。

四、人员配备和培训1. 医生和护士:根据病房的级别和规模,合理配置医生和护士的人数,确保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

2. 护理培训:新生儿病房的护士应接受专门的新生儿护理培训,掌握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和护理技能,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性。

3. 团队合作: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应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机制,确保病房内的工作有序进行。

五、感染控制和安全管理1. 感染控制:建立严格的感染控制制度,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设备消毒等方面,确保病房的清洁和无菌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科两种病菌明显污染2008年10月15日早产儿脆弱生命全凭医护人员保护
省内一位工作20多年的新生儿病房护士长坦承,在新生儿病房干工作全凭良心,因为新生儿是弱势群体,无家长陪护,全凭医护人员照顾。

进入病房有啥流程
合格新生儿病房管理流程
外人进入病房须洗手、消毒、换隔离衣
一道门
接收外来患儿,xx观察
二道门
保持室内通风,病区所有物表每日消毒
设有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室、普通病房、隔离病房,辅助科室包括配奶室、配药的治疗室、洗涤间、器械库、医生办公室和护士办公室等
消毒隔离措施
1新生儿暖箱每日擦拭消毒,更换蒸馏水
2一婴一用一灭菌,避免交叉感染
3每月医护人员做全面检查一次,有病原携带者隔离
4医护人员在检查、诊疗、接触新生儿前后必须洗手,与皮肤、黏膜接触的物品,一律高压灭菌
5每周对各病室消毒一次,每月密闭熏蒸消毒
昨日,记者走访了部分医院的新生儿病房,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医院均有严格的工作流程和消毒隔离制度。

在省妇幼保健院,记者看到新生儿病房设有两道门,外人包括其他科室的医生进入病房都必须穿隔离服,进入第一道门,两旁的房间一个是呼吸道病房,一个是观察室,这里是感染性病房,设于正式病区之外,呼吸道病房专门收治确诊为呼吸道传染病的患儿,观察室接收门诊送来的尚未确诊的患儿,必须观察48小时后确定没有传染性疾病才能进入第二道门。

进入二门后,分别设有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室、普通病房、隔离病房,辅助科室包括配奶室、配药的治疗室、洗涤间、器械库、医生办公室和护士办公室等。

消毒隔离如何做
该院的《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规定,进入新生儿病室必须严格洗手、消毒、更衣方可进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3次,病区所有物表每日用有效氯25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擦洗消毒,抹布专用,台布一日一更换,隔离病房的一次性台布应一用一更换;室内空气用紫外线循环风消毒器消毒,每日4次,每次30~60分钟,每周对各病室消毒一次,每月密闭熏蒸消毒。

新生儿暖箱每日擦拭消毒,更换蒸馏水,长期使用的暖箱一周更换消毒,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并有记录;除本院正常新生儿可直接入室外,其他门诊或病区转入新生儿必须按入室制度执行,明确诊断传染病按病种分室隔离,诊断不清时必须在观察室观察48小时,并进行相应检查排查无感染后入室;婴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喂药水、浴巾、治疗用品等,应一婴一用一灭菌,避免交叉使用,遇感染流行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隔离技术。

医护人员在检查、诊疗、接触新生儿前后必须洗手,严格做到接触一儿一洗手;各种诊疗用品、器械要定期严格消毒,超过期限一律不得使用。

各种导管、注射器等凡与皮肤、黏膜接触的物品,一律高压灭菌;每床备专用听诊器,每日消毒。

体温计用后清洗、浸泡于75%酒精内,各种消毒液每日更换;新生儿衣物、小毛巾必须高压灭菌后使用。

隔离病儿使用后的被服、衣服、小毛巾等必须用有效氯500毫克/升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进行清洗和高压灭菌处理;每月做空气、物表、消毒液、工作人员手、无菌物品监测一次,发现病原携带者应立即隔离。

新生儿科护士有时一天要洗手近百次
据介绍,院内感染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经医务人员的手传播,在接触患儿前后充分洗手是减少和控制院内感染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

一家大型医院新生儿科的护士长说,医院应该为医护人员洗手创造最方便的条件,该院新生儿科每个病房设洗手池,每个床头放置快速消毒剂,如果没有接触患儿的血液、体液,就可以用快速消毒液消毒,否则必须用流动水洗手后消毒,才能接触下一个患儿。

粗略算下来,一个新生儿科医生每天至少洗手二三十次,护士洗手次数就更多了,有时候一天可能要洗手近百次。

-专家观点
三种途径xx感染
西安一家医院新生儿科专家接受采访时说,交大一附院院内感染可能是器械感染引起,同时,可能由于对新生儿大量使用抗生素,干扰了对症治疗。

败血症主要由器械感染引起
据西安北大街一家医院新生儿科的陈姓专家介绍,对新生婴儿来说,医院里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引起婴儿院内感染,一般途径有三种:
与医护人员直接接触;与医疗器械接触;飞沫以及空气传播。

专家认为,由器械感染引起的感染主要是保温箱、呼吸器、听诊器等方面的感染。

由于新生早产儿和低重儿都放在保温箱内,环境比较潮湿,不及时消毒和清洁,极易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

在院内感染的病种中,各种病情都可能有,但如果新生儿集中感染肺炎、败血症等,就应属于严重感染,“主要是有创性感染导致的”。

专家介绍,一般感染主要是医护人员没有洗手或者洗手不彻底等造成的,但对出现血液方面(如败血症等)的感染,主要是器械方面的感染引起的,像对早产儿进行扎针、抽血、上呼吸器等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消毒等,都容易造成感染。

大量用抗生素后难找“病根”“一般情况下,注射免疫球蛋白和必要的抗生素可预防及控制感染。

”她分析说,感染后导致婴儿死亡的,应该是医方没有及时采取有效办法。

出现这种情况,院方检验科应及时行动,尽快检查是什么病菌感染,然后对症治疗,才可能控制感染。

否则,将延误病情,最终会导致新生
儿死亡,并可能形成集中感染。

“对大医院来说,找到病菌不是难事,但目前很多医院提前对新生婴儿大量使用高级抗生素,干扰了血液培养,以致很难找到病菌。

”她说,没有找到病因,盲目用药,也将加速受感染新生儿死亡。

卫生部通报指出——发生严重医院感染事件的交大一附院新生儿科在建筑布局、工作流程、消毒隔离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

新生儿科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不合理,人流与物流相互交叉;对部分新生儿使用的物品和器具采用了错误的消毒方法;医务人员没有规范地进行手卫生;用于新生儿的肝素封管液无使用时间标识等。

据对部分医务人员的手、病房物体表面、新生儿使用的奶瓶和奶嘴、新生儿暖箱注水口等进行检测,发现细菌超标严重,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明显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