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频发射机与接收机高频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高频实验报告

高频实验报告

预习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调频发射机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方法2高频电路的调试中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二、实验内容调频发射机的设计与实现,要求如下:(1)载波频率:6MHz ;(2)功率放大器:发射功率P O≥10mW(在50欧假负载电阻上测量),效率≥25% ;(3)在50欧假负载电阻上测量,输出无明显失真调频信号。

三、实验原理频率调制电路如下:其中主要芯片MC1648的内部结构如下:BB910变容二极管特性曲线如下:低通滤波器如下:功率放大器如下:功率放大器根据放大器电流导通角的范围,可以分为甲类、乙类、丙类和丁类等功率放大器。

甲类放大器的效率最高为50%,丙类放大器的效率最高为76.8%高频匹配电路如下:有如下两种电路形式可供选择:四、实验电路调试调试步骤:调试频率调制电路和低通滤波器,在不输入调制信号时,调节滑动变阻器RP2,使输出载波频率为6MHz,输出波形无明显失真;使用高频信号源加入调制信号,观看调频信号;调试功率放大器,要求采用丙类功率放大器,测试效率;系统联调。

单级调谐,可以采用扫频仪,也可以采用输入容抗小的示波器探头(×10档),或者在探头上串联一个pF级小电容(根据工作频率和示波器输入电容考虑);多级调谐,如变压器结构调谐,先调后级,再调前级。

实验报告一、实验数据记录电源电压:5.0V ; 仪器:DW2011直流稳压电源 载波频率:6.000756MHz ; 仪器:YZ -4345示波器信号源电压峰峰值:0.8V ; 仪器:YZ -4345示波器输出信号电压峰峰值:5.4V ; 仪器:YZ -4345示波器电源输入直流电流为:52.0mV; 仪器:VC9807A 电压表二、实验数据分析电源供给的输入直流功率为WW V I P 26.0052.00.5CC C0=⨯=== W R V R I I V P 0729.021212102C1m 02Clm Clm Clm o =⋅===其中0R 为50欧姆,则集电极效率如下 %03.28CCC0L 2L C ====V I R V P P η 整机调试(不加调制信号)电源输出直流电流为66.2mV电源供给的输入直流功率为W W V I P 331.00662.00.5CC C0=⨯===集电极效率为%02.22CCC0L 2L C ====V I R V P P η 由于输入级与输出级相互影响,整机联调后系统效率减小,这是在实验设计所分析出来的,效率的大小和功率放大模块输入阻抗变化有关,整体上实验数据基本满足要求,发射功率P O =0.0729W≥10mW (在50欧假负载电阻上测量),效率η=28.03%≥25% 。

间接调频实验报告

间接调频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间接调频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1. 理解间接调频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间接调频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3.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间接调频的原理。

实验原理:间接调频(Indirect Frequency Modulation,简称IFM)是一种利用相位调制(Phase Modulation,简称PM)来实现频率调制的调制方式。

其基本原理是:首先对基带信号进行相位调制,然后将相位调制信号进行频率调制,最终得到调频信号。

间接调频具有调制效率高、相位连续性好等优点。

实验器材:1. 发射机:频率范围为1MHz~30MHz,输出功率为10mW。

2. 接收机:频率范围为1MHz~30MHz,灵敏度不低于0.5mV。

3. 振荡器:频率为10MHz,输出幅度为5V。

4. 双踪示波器:带宽为20MHz,灵敏度范围为1mV/div~10mV/div。

5. 频率计:频率测量范围为1Hz~10MHz,测量精度为±0.1Hz。

6. 调制信号发生器:频率范围为1kHz~1MHz,输出幅度为1V。

7. 同轴电缆:长度为5m,特性阻抗为50Ω。

8. 衰减器:衰减范围为0~60dB,步进为1dB。

实验步骤:1. 将发射机、接收机、振荡器、双踪示波器、频率计、调制信号发生器、同轴电缆和衰减器连接好,确保连接正确无误。

2. 将调制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连接到发射机的输入端,调节发射机的输出频率为10MHz。

3. 调节振荡器的输出幅度为5V,连接到双踪示波器的通道1。

4. 调节接收机的频率为10MHz,将接收机的输出信号连接到双踪示波器的通道2。

5. 调节衰减器的衰减值为0dB,观察双踪示波器上通道1和通道2的波形,确保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强度适中。

6. 调节调制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1kHz,输出幅度为1V,将调制信号连接到发射机的输入端。

7. 观察双踪示波器上通道1和通道2的波形,记录下调制信号的频率和相位。

调频实验报告

调频实验报告

调频实验报告调频实验报告一、引言调频是一种常见的无线通信技术,它通过改变载波频率来传输信息。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对调频技术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更好地理解其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搭建调频系统,实现音频信号的调频传输。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将学习并掌握调频的基本原理、调频器件的使用方法以及调频系统的搭建过程。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在开始实验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器材和材料。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调频器件,它可以将音频信号转换为调频信号。

其次,我们需要一个调频发射器和一个调频接收器,用于发送和接收调频信号。

最后,我们需要一些音频设备,如麦克风和扬声器,用于产生和播放音频信号。

2. 搭建调频系统首先,将麦克风连接到调频器件的音频输入端口。

然后,将调频器件的输出端口连接到调频发射器的输入端口。

接下来,将调频发射器的输出端口连接到天线。

最后,将调频接收器的输入端口连接到天线,将调频接收器的输出端口连接到扬声器。

3. 进行调频传输现在,我们可以开始进行调频传输了。

首先,将音频信号输入到麦克风中。

通过调节调频器件的参数,如频率和幅度,我们可以将音频信号转换为调频信号。

然后,调频发射器将调频信号发送到空中。

调频接收器将接收到的调频信号还原为音频信号,并通过扬声器播放出来。

四、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搭建了一个调频系统,并实现了音频信号的调频传输。

调频信号的传输质量较好,音频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失真或干扰。

我们还观察到,通过调节调频器件的参数,如频率和幅度,我们可以改变调频信号的特性,如音调和音量。

五、实验分析调频技术在无线通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提供更高的传输质量和更大的传输距离。

通过改变载波频率,调频技术可以避免信号受到干扰和衰减的影响,从而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调频系统的搭建过程并不复杂。

只需要简单地连接各个器件,并调节参数,就可以实现音频信号的调频传输。

调频发射机与接收机-高频实验报告.

调频发射机与接收机-高频实验报告.

高频实验报告2014年11 月实验一、调幅发射系统实验一、 实验目的与内容:通过实验了解与掌握调幅发射系统,了解与掌握LC 三点式振荡器电路、三极管幅度调制电路、高频谐振功率放大电路。

下图为实验中的调幅发射系统结构图:二、实验原理:1、LC 三点式振荡器电路:LC 三点式振荡器由放大器加LC 振荡回路构成,反馈电压取自振荡回路中的元件,与晶体管发射极相连的两个回路元件,其电抗性质必须相同,不与晶体管发射极相连的两个回路元件,其电抗性质相反。

对于上图LC 三点式振荡电路,由5BG1组成的振荡电路,和由5BG2组成的放大电路构成。

5D2是一个变容管,5K1是控制端,控制反馈系数的大小。

V5-1为示波器测试点,接入扫频器观察波形。

通过以三极管5BG1为中心所构成的电感三点式LC 振荡电路产生所需的30MHz 高频信号,再经下一级晶体三极管5BG2进行放大处理后输出至后面的电路中以进行工作。

2、三极管幅度调制电路:本振 功率放大 调幅信源图T5-4为三极管基极幅度调制电路(幅度调制电路),能使高频载波信号的幅度随调制信号的规律而变化的电路。

调幅电路有多种形式,根据调制信号接入调制调制器电路位置的不同,调幅电路可以划分为基极调幅电路、集电极调幅电路和发射极调幅电路。

原理:输入30MHz的高频信号和1KHz的调制信号分别经隔直电容7C9,7C8加于三极管的基极经幅度调制电路调幅后,得到所需的30MHz的已调幅信号并输出至下一级电路中。

3、高频谐振功率放大电路:高频谐振功率放大电路,多用于发射机的末级电路,是发射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分为甲类谐振功率放大器、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等几种常用类型。

上图中输入信号为经上一级晶体三极管调幅后的30MHZ调幅信号,分别通过两级三极管6BG1和6BG2进行放大后得到所需的放大信号。

4、调幅发射系统:原理简要分析:信源产生信号经放大电路放大后输出并送至调制器;本振1产生一个固定频率的中频信号,输出也送至调制器;调制器输出是已调制中频信号,该信号经滤波后与本振2信号混频;混频器输出信号经带通或低通滤波器滤波,功放级将载频信号的功率放大到所需发射功率后通过天线进行发射。

高频课设总结报告——发射机和接收机

高频课设总结报告——发射机和接收机

FM发射机与接收机设计2014 年 5 月题目一、单管FM发射机一.设计内容:采用三极管S9018设计单管FM发射机,发射频率为88MHz—108MHz范围内任意频率。

二.设计原理与分析:(分析下图原理,指出各个器件功能。

给出电感L的绕制方法)如图一:(见附录)1.原理简述上原理图采用三极管直接调频的方法。

通过驻极体话筒将声音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送入由三极管S9018 、C3和'b e C 、C6、C8和L 组成的共基极振荡器,由于三极管的结电容'b e C 会随着be U 变化,从而引起振荡器的振荡频率随之变化,达到直接调频的目的。

2.原理及器件详述(1)麦克风简介: FM 频段的无线麦克风频率都高过108MHz 。

一般要110-120MHz 之间,所以FM 电台的信号不会对FM 段的无线麦克风造成干扰,不过会受到其它杂波的干扰[1] 。

FM 无线麦克风的优点是: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利于厂家生产,缺点是:音质差,频率会随时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经常会出现接收不良,断讯的情况,受到的干扰大。

对着话筒大声叫会出现断音,使用场合:对使用要求很低,对音质没有多大要求。

只要求有声音的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选用FM 无线麦克风了[1] 。

(2)电源电路:此部分包括3V 的直流电源、C1(104)、C4(104)。

3V 的直流电源为整个电路提供工作电压;C1和C4为电源滤波电容,滤除电源中的高频杂波分量。

(3)声信号采集电路(输入电路):此部分包括MIC 、C5(104)、R1(2K2)。

MIC 是驻极体话筒,其功能为采集外界的声音信号,它的作用就是当驻极体膜片遇到声波振动时,引起电容两端的电场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随声波变化而变化的交变电压。

R1是MIC驻极话筒的偏置电阻,为MIC提供一定的直流偏压。

驻极话筒的输出阻抗值很高,约几十兆欧以上,这样高的阻抗是不能直接与后级电路相匹配的,所以在话筒内接入一只结型场效应晶体三极管来进行阻抗变换。

调频发射机实习报告1

调频发射机实习报告1

桂林电子科大学实训设计说明书设计课题:高频电子技术实训系别:电子信息工程系专业:通信技术班级:通信六班学号:091221630姓名:蒋文海指导教师:莫程建目录一、实践目的 (1)二、主要技术指标 (2)三、调频发射机设计原理 (2)四、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 (2)五、系统设计方案及原理图、PCB板图及各元器件型号、参数选择 (3)六、系统调试方法 (4)七、设计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八、系统的功能扩展实现情况 (5)九、课程设计心得 (5)附录…………………………………………………………调频发射机的设计摘要本课程设计主要是设计一个调频发射机。

发射机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有用的低频信号对高频载波的调制,将其变为在某一中心频率上具有一定带宽、适合通过天线发射的电磁波。

课题重点在于设计能给发射机电路提供稳定频率的振荡调制电路。

首先通过放大器适当放大语音信号,以配合调制级工作;然后用电容三点式构成振荡电路为发射机提供基准频率载波,接着通过改变语音信号完成语音信号对载波信号的频率调制,最终利用丙类功率放大器,使已调制信号功率大大提高,经过串联滤波网络滤除高次谐波,最后通过拉杆天线发射出去。

通过后续电路的调试,可以证明本课题的电路基本成熟,基本能完成语音信号的电压放大、频率调制和功率放大,达到发射距离的要求。

引言高频电子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产生、发射、接收和处理高频信号的有关电路,主要解决无线广播、电视和通信中发射和接收高频信号的有关技术问题。

在无线电通信中,声音、图像等基带信号不可能直接通过天线发送到天空中去的。

根据天线理论,只有当天线的几何长度能与欲发射的电磁波长近似相等时,天线才能有效的辐射电磁波。

如声音的频率是400~1000Hz,相应的电磁波长为750~300km,要制作如此大的天线是很难实现的。

因此,要进行无线电通信必须利用高频振荡,使其波长与实际天线尺寸相近,同时还要设法使此高频振荡“携带”着要传送的基带信号从天线辐射出去。

锁相环调频及锁相环调频发射与接收实验实验报告

锁相环调频及锁相环调频发射与接收实验实验报告

锁相环调频及锁相环调频发射与接收实验实验报告沈凯捷101180101锁相环调频实验一. 实验目的1.加深对锁相环基本工作原理的理解。

2.掌握锁相环同步带、捕捉带的测试方法,增加对锁相环捕捉、跟踪和锁定等概念的理解。

3.掌握集成锁相环芯片NE564的使用方法和典型外部电路设计。

1.理解用锁相环实现调频的基本原理。

2.掌握NE564构成调频电路的原理和调试,测试方法。

二、实验使用仪器1.NE564锁相和调频实验板2.100MHz泰克双踪示波器3. FLUKE万用表4. 高频信号源5. 低频信号源三、实验内容1. 压控振荡器的测试。

2 . 同步带和捕捉带的测量。

3. 调频信号的产生和测量。

四、实验步骤1. 压控振荡器的测试(1)在实验箱主板上插上锁相环调频与测试电路实验模块。

接通实验箱上电源开关,电源指标灯点亮。

(2)把跳线S1,S2,S5,S6,S7断开,S3,S4合上。

单独测试压控振荡器的自由振荡频率。

将双排开关S8的4端合上,此时8200pF 的固定电容接入12,13脚之间,用示波器观察TP2处的波形(压控振荡器的输出端),并测量此时的振荡频率。

调节滑动变阻器W1的值,观察振荡频率是否有变化,并思考原因。

然后调节可变电容CW ,观察振荡频率的变化范围,并记录。

将双排开关S8的3端合上,此时820pF 的固定电容接入12,13脚之间,用示波器观察TP2处的波形(压控振荡器的输出端),并测量此时的振荡频率。

调节滑动变阻器W1的值,观察振荡频率是否有变化,并思考原因。

然后调节可变电容CW ,观察振荡频率的变化范围,并记录。

将双排开关S8的2端合上,此时82pF 的固定电容接入12,13脚之间,用示波器观察TP2处的波形(压控振荡器的输出端),并测量此时的振荡频率。

调节滑动变阻器W1的值,观察振荡频率是否有变化,并思考原因。

然后调节可变电容CW ,观察振荡频率的变化范围,并记录。

将双排开关S8的1端合上,此时22pF 的固定电容接入12,13脚之间,用示波器观察TP2处的波形(压控振荡器的输出端),并测量此时的振荡频率。

高频报告()

高频报告()

高频实验设计报告题目:小功率调频发射、接收实验院系名称: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名称:通信工程(物联网专业)姓名:谢2021指导老师:赵顺喜实验十、小功率调频发射、接收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掌握调频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组成原理和调试方法。

2、掌握音频功放原理和调试方法。

二、实验仪器:1、双踪示波器2、万用表3、实验箱及小功率调频发射模块4、小功率调频接收、音频放大模块5、函数发生器三、实验电路说明:1、总的电路图及pcb图小功率调频发射电路由前述的频率调制电路和高频功率放大电路组成,而小功率调频接收电路由单片调频接收芯片MC3362和外围电路组成。

此外调频接收模块上还有音频放大电路。

其原理图如下所示:pcb如下图所示:2、电路中芯片的介绍LM386:LM386是一种音频集成功放,具有自身功耗低、更新内链增益可调整、电源电压范围大、外接元件少和总谐波失真小等优点的功率放大器,广泛应用于录音机和收音机之中LM386的封装形式有塑封8引线双列直插式和贴片式。

特性(Features):* 静态功耗低,约为4mA,可用于电池供电。

* 工作电压范围宽,4-12V or 5-18V。

* 外围元件少。

* 电压增益可调,20-200。

* 低失真度LM386引脚图:引脚2为反相输入端,3为同相输入端;引脚5为输出端;引脚6和4分别为电源和地;引脚1和8为电压增益设定端;使用时在引脚7和地之间接旁路电容,通常取10μF。

MC3362:MC3362是美国MOTOROLA公司生产的单片窄带调频接收电路,主要应用于语音通讯和数据传输的无线接收机。

片内包含振荡电路、混频电路、限幅放大器、积分鉴频器、场强指示驱动及载频检波电路等从天线输入到音频输出的二次变频所有的全部电路,同样包含了混频用一本振缓冲输出,FSK检波数据限幅比较器。

具有低供电电压、低功耗、极高灵敏度和信噪比,广泛应用于语音和数字通讯的接收设备。

其主要特性如下:*二次变频所有的电*低工作电压:2.0——6.0V*低功耗(在Vcc=3.0V,耗电典型值仅为3.6mA,高放管耗电除外)*极限灵敏度:0.6uV(典型值,12dB SINAD)*采用DIP24和SO-24两种封装形式MC3362引脚图如下:载频信号从MC3363的Pin2输入,经内部的高放管进行高频放大后由Pin4输出,连接Pin4的是一个LC谐振高频变压器,中心频率为RF载频,经T1耦合到Pin1和Pin2进入第一混频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频发射机与接收机高频实验报告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高频实验报告2014年11 月实验一、调幅发射系统实验一、实验目的与内容:通过实验了解与掌握调幅发射系统,了解与掌握LC三点式振荡器电路、三极管幅度调制电路、高频谐振功率放大电路。

下图为实验中的调幅发射系统结构图:1、LC三点式振荡器电路:LC三点式振荡器由放大器加LC振荡回路构成,反馈电压取自振荡回路中的元件,与晶体管发射极相连的两个回路元件,其电抗性质必须相同,不与晶体管发射极相连的两个回路元件,其电抗性质相反。

对于上图LC三点式振荡电路,由5BG1组成的振荡电路,和由5BG2组成的放大电路构成。

5D2是一个变容管,5K1是控制端,控制反馈系数的大小。

V5-1为示波器测试点,接入扫频器观察波形。

通过以三极管5BG1为中心所构成的电感三点式LC振荡电路产生所需的30MHz高频信号,再经下一级晶体三极管5BG2进行放大处理后输出至后面的电路中以进行工作。

2、三极管幅度调制电路:图T5-4为三极管基极幅度调制电路(幅度调制电路),能使高频载波信号的幅度随调制信号的规律而变化的电路。

调幅电路有多种形式,根据调制信号接入调制调制器电路位置的不同,调幅电路可以划分为基极调幅电路、集电极调幅电路和发射极调幅电路。

原理:输入30MHz的高频信号和1KHz的调制信号分别经隔直电容7C9,7C8加于三极管的基极经幅度调制电路调幅后,得到所需的30MHz的已调幅信号并输出至下一级电路中。

3、高频谐振功率放大电路:高频谐振功率放大电路,多用于发射机的末级电路,是发射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分为甲类谐振功率放大器、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等几种常用类型。

上图中输入信号为经上一级晶体三极管调幅后的30MHZ调幅信号,分别通过两级三极管6BG1和6BG2进行放大后得到所需的放大信号。

4、调幅发射系统:原理简要分析:信源产生信号经放大电路放大后输出并送至调制器;本振1产生一个固定频率的中频信号,输出也送至调制器;调制器输出是已调制中频信号,该信号经滤波后与本振2信号混频;混频器输出信号经带通或低通滤波器滤波,功放级将载频信号的功率放大到所需发射功率后通过天线进行发射。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LC三点式振荡器电路:a.调节静态工作点:调节5W2使5BG1管射极电流即流经5R8的电流约为3mA。

b.调节5C4使输出稳定成正弦波且最大不失真。

c.从V5-1观测到频率约为28MHz的正弦波。

2、三极管幅度调制电路:a.调节静态工作点;将7K1打开高频信号源输入端并接入30MHZ 100mVpp ,用示波器测试V7-2, 调节7C10直至使示波器波形最大且不失真;b.从7K1输入30MHZ 100mVpp的高频载波。

c.从7K2接1KHZ的调制信号。

d.测数据并记录。

3、高频谐振功率放大电路:a.将电流表打到200mA档串入电路,信源输入处输入30MHZ 400mVpp单载波。

b.在信号源处将幅度调到300mV,每次增加100mV,观察电流表示数,当电流突变到20mA以上时(小于等于60mA),可以调节波形。

c.将6K1打到50Ω档,调节6C5,用示波器观测V6-2的波形,使之达到最大不失真。

d.调节6C13,使V6-3处示波器中的波形输出最大且不失真。

4、调幅发射系统:连接各个电路板前检查每部分的输出无误,然后逐次连接,需要注意的是I<60mA.四、测试指标与测试波形:1.LC三点式振荡器电路:1.1、振荡器反馈系数k fu对振荡器幅值U L的影响关系:表1-1:测试条件:V1 = +12V、 Ic1 ≈ 3mA、 f0 ≈ 28MHz k fu = 0.1—0.5振荡器的反馈系数k fu--U L特性结论:1.2、振荡管工作电流和振荡幅度的关系: Ic–UL表1-2:测试条件:V1 =12V、kfu≈ 0.4、 fo ≈ 30MHz、Ic1 = 0.5 — 6 mA振荡器的Ic –U L 特性结论:1.3、LC 三点式振荡输出波形:测试条件:V1 =12V 、 kfu ≈ 0.4、 fo ≈ 28MHz 、 Ic1 = 3mA波形特点与测量值分析结论:2.三极管幅度调制电路(基极):2.1、I C 值变化对调制系数m 的影响关系:“IC -- m ”表1-3 测试条件:V1 = +12V U Ω= 1kHz/0.1 V p-p Ui = 30MHz/0.1 V p-pI C 值变化对调制系数m 的影响的结论:2.2、三极管幅度调制电路(基极)输出波形:测试条件:V1 = +12V U Ω= 1kHz/0.1 V p-p Ui = 30MHz/0.1 V p-p Ic=3mA波形特点与测量值分析结论:3.高频谐振功率放大电路:3.1. 输入激励信号与输出信号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输出功率与工作效率表1-4 测试条件:V1=V2=12V 、fo=30MHz /0.5-0.8 Vp-p 、R L =50Ω、(Ic 不得超过60mA )电源输入功率P D: Ic = mA、 P D = mW高频输出功率P0 : Uo = Vp-pRL = Ω P= mW电路工作效率η: %3.2.谐振功率放大器的负载特性: RL-- Uo表1-5 测试条件:V1=V2 =12V、 fo=30MHz Ubm = 3—4Vp-p RL= 50Ω--150Ω结论:4.调幅发射系统结论(给出实测波形以及各单元模块接口信号参数并分析):实验二、调幅接收系统实验一、实验目的与内容:通过实验了解与掌握调幅接收系统,了解与掌握三极管混频器电路、中频放大/AGC电路、检波电路。

下图为实验中的调幅接收系统结构图:1信源信号和本振信号分别从2K1和2K3输入,载波信号经隔直电容2C5加于晶体三极管2BG1的基极上,本振输入(调制信号)经隔直电容2C6?加于晶体三极管发射极,载波信号和本振信号经三极管2C6混频,得到固定频率的中频信号,再经选频网络滤波,得到所需的不失真混频信号。

2、中频放大/AGC和检波电路:分析中频放大/AGC和检波电路的原理图,工作原理:输入经上级三极管混频后的中频电压,利用晶体三极管3BG1和选频网络3B1组成的中频放大器进行放大;输出放大信号输入AGC反馈控制电路,利用AGC控制前级中频放大器的输出增益,使系统总增益随规律变化;在经过最后一级二极管检波电路实现解调,将中频挑夫信号变换为反映传送信息的调制信号, AGC是自动反馈增益控制器,起作用时产生一个负反馈电压给输入端,消除扰动信号的干扰。

AGC的特点是输入一定范围的信号,输出一固定信号。

主要指标有动态范围和线性度。

3、调幅接收系统:从天线接收传递信息的载波信号,经过低噪放完成初级放大送入混频器,与本振信号混频的到455kHz的中频信号,再经过中频放大器和AGC反馈控制电路实现增益可控的信号放大,最后由二极管检波器完成检波,经低频放大后输出要求的调制信号。

三、实验步骤:1、晶体管混频电路:a.调节静态工作点:接入12V直流电源,调节2W1,2R4两端电压为0.5~1v,使之达到静态工作点。

b.在V2-5输入10.455MHz,200~300mV的本振信号,在V2-1输入10MHz、50mV的调幅信号,在V2-3处观测,调节2C3和2B1测量中频输出,使输出为455KHz的最大不失真稳定正弦波。

c.完成子系统调试,根据要求测量数据:改变基极偏执电阻2W1,使静态工作点从0到3.0变化,测量不同静态工作点下的中频输出的峰峰值,并计算混频增益。

2、中频放大/AGC和检波电路:a.接通12V直流电源,调整3BG1静态工作点:利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档测量3R7(即Re)两端电压,调整基极偏执电阻3W1,使发射级电流Ie在0.5到0.8mA 左右即可。

b.利用函数信号发生器,在V3-1处接入455kHz的中频输入信号;将开关3K2、3K3闭合,接入AGC。

c.调节第一级中频放大电路:以V3-2为观测点,调节选频网络中的电容3C4,使中频放大输出信号最大不失真且保持455kHz。

d.调节第二级AGC电路:以3BG2为中心的AGC反馈控制电路调节方式与步骤4一样,调节选频网络中的电容3C7,使中频放大输出信号最大不失真且保持455kHz。

e.完成子系统调试,根据要求测量数据:改变出入中频信号的峰峰值,使之从1mV到1V变化,测量不同峰峰值输入信号Uin下,中频放大器输出Vo1(即AGC 输入)和AGC输出Vo2以及AGC 控制电压。

3、调幅接收系统:a.分别在V2-1和V2-5处接入高频载波信号和本振信号。

其中,高频载波信号频率10MHz,峰峰值250mV,本振信号为10.455MHz的调制信号(利用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调制模式将1000kHz和10.455MHz的正弦信号进行调制)。

b.晶体管混频电路与中频放大/AGC和检波电路通过试验箱内部连接。

四、测试指标与测试波形:3.1. 晶体管混频电路:混频管静态电流“Ic ”变化对混频器中频输出信号“U2”的影响关系表2- 1 测试条件:EC1 = +12V 、 载波信号Us = 5mv UL=250 mV p-p Ic = 0.1—3mA3.2. 中频放大/AGC 和检波电路:2.1、AGC 动态范围测试表2-2 V1=+12V, U in =1mVp-p ——1Vp-p/455kHzAGC动态范围测试曲线图AGC动态范围结论2.2、AGC输入信号峰峰值与AGC检波输出电压关系曲线图AGC检波输出线性动态范围结论2.3、检波失真观测测试条件:输入信号Vin:455KHz、10mVp-p,调制1kHz信号,调制度50%调幅信号检波无失真输出波形实测波形选贴实测波形对角线失真输出波形实测波形选贴实测波形负峰切割失真输出波形实测波形选贴实测波形3.3.调幅接收系统(给出各单元模块接口信号参数并分析调幅接收系统性能):实验三、调频接收系统实验一、实验目的与内容:通过实验了解与掌握调频接收系统,了解与掌握小信号谐振放大电路、晶体振荡器电路、集成混频鉴相电路(虚框部分为所采用的集成混频鉴相芯片MC3362P)下图为实验中的调频接收系统结构图:2.1分析上图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电路,这是一个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由晶体管,选频回路二部分组成。

它不仅对高频小信号进行放大,而且还有一定的选频作用。

对由天线输入的信号进行前级小信号放大。

其中,1R1、1R2为晶体三极管提供直流偏臵。

信号经过隔直电容1C7输入三极管基极,经过1C5和1L1组成的选频网络输出单谐振信号,通过1C5和1L1组成的选频网络与1C9、1C10、1L2组成的选频网络输出双谐振信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